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人衛生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老年性白內障;圍術期護理
白內障(Cataract)是發生在眼球內晶狀體上的一種疾病,任何晶狀體的混濁都可稱為白內障,是最常見的致盲和視力殘疾的眼病之一[1]。老年性白內障是白內障六種類型中最常見的一種。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是目前治療老年性白內障的主要方法,具有手術時間短、痛苦輕、手術切口小、不需要縫合、視力恢復快等優點。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退化,全身耐受力降低,加強圍手術期護理,可減少術后并發癥,達到預期目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白內障患者720例,先天性白內障1例,外傷性白內障4例,其中老年性白內障715例。老年性白內障患者中有152例為雙眼白內障。男330例,女390例,年齡52~86歲,平均為69.0歲。合并青光眼33例,合并高血壓198例,合并糖尿病86例,心電圖異常29例,慢性支氣管炎7例。主要臨床表現為隨眼球轉動的眼前陰影,以及漸進性、無痛性視力減退,直至眼前手動或僅有光感,部分患者會出現畏光和眩光以及復視或多視。
1.2方法局麻下行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選用美國愛爾康超聲乳化儀與奧林巴斯顯微鏡,晶體由美國博士倫、愛爾康及眼力健公司提供。 患者取水平仰臥位,均施行球后麻醉或表面麻醉。常規消毒鋪無菌巾,貼一次性保護膜,護士配合醫生連接超乳手柄、管道、電凝于超乳儀上,設定好超乳儀上各參數,能量30%~50% ,負壓150~200mmHg,流量20ml/min,然后在超乳模式下進行手柄檢測,測試正常備用。手術用自制截囊針水分層,超聲乳化晶體核采用原位超聲或劈核法,注吸皮質,于囊袋內植入人工晶體,結膜下注射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包扎術眼回病房[2]。
2 圍手術期護理
2.1術前護理
2.1.1心理護理選擇合適的稱呼與患者溝通,向患者和家屬詳細講解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的治療原理及預期效果,解除患者的顧慮,減輕恐懼緊張心理,使其身心達到最佳狀態,積極配合手術。
2.1.2術前準備 老年患者由于各臟器功能的下降,常并存各種慢性疾病,增加了治療和護理難度。入院后應詳細詢問病史,完善各重要臟器功能檢查,排除手術禁忌癥。煙酒嗜好者囑戒煙酒,肺功能不全者指導做深呼吸運動,行有效咳嗽。糖尿病者合理控制飲食,定時測血糖,給予降糖藥物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圍。高血壓患者服用降壓藥,定時觀察血壓變化[3]。
2.1.3術眼準備一般手術前3d眼部點抗生素眼藥水,5~6次/d,沖洗淚道,觀察有無分泌物流出,沖洗結膜囊,將患者術眼的眼睫毛剪去,囑患者手術開始后不能咳嗽、打噴嚏、如想咳嗽、打噴嚏可用舌尖頂住上腭以緩解沖動,以避免術中出現出血和玻璃體流出而影響手術效果。術前1h應用托吡卡胺點術眼2~3次,以瞳孔擴大至5~6mm為宜。
2.1.4安全護理 老年患者由于反應遲鈍、記憶力下降、步態不穩,易發生走失、跌倒、墜床等意外事件。入院后給患者佩帶腕帶,外出檢查由專人陪護,起床時囑其動作要慢,下床活動時給予攙扶,病房最好選擇有護欄的病床。
2.2術后護理
2.2.1 病房環境應創造安靜、清潔、通風、舒適的環境,并注意與患者的語言交流,創造有利于患者康復的住院環境。
2.2.2 活動護理一般術后平臥24h,側臥時術眼向上,切勿低頭彎腰、突然用力、突然咳嗽和大聲說笑等,防止受涼感冒,咳嗽、打噴嚏,以防人工晶體移位或眼內出血等情況的發生。
2.2.3 飲食護理術后即可進普食。易食高營養及蔬菜、水果等食品,應少吃刺激性食物和油膩食物,禁煙酒,適量飲水,保持大小便通暢,防止便秘。對年老體弱者應給予生活上的照顧。
2.2.4 術眼護理保持術眼局部的清潔衛生,術后嚴禁揉搓眼睛,應在術后第1d遵醫囑眼部滴藥,防止受感染或減輕炎性反應[4]。嚴密觀察術眼情況,如眼痛、頭痛等加重,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處理,以免發生感染、傷口裂開等嚴重并發癥。
2.2.5 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大多對手術后復明期望值很高,又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術后容易產生焦慮情緒。護理人員應多與其交流,讓其了解整個過程,以一個良好的心態面對疾病的恢復。
2.2.6病情觀察 由于部分老年患者身體伴隨其它慢性疾病,應密切觀察患者術后的全身情況,防止因為手術緊張身體突發其它疾病。
2.3出院指導
2.3.1出院時應詳細記錄視力功能,指導患者出院后注意眼部衛生及防止用眼疲勞,按醫囑告知出院后用藥及復診時間,一般出院后1w復診。
2.3.2術后1w內洗臉、洗澡時避免污水入眼。
2.3.3術后1月內避免劇烈運動和負重,以免用力過度,眼壓過高而引起手術切口裂開,有咳嗽或便秘者應給予藥物控制。
2.3.4術后3個月內,避免揉擦、碰撞術眼。
3結果
采用國際視力表檢查視力:術后1d 90%為0.5,10%為0.3,術后1w 10%達到0.9以上,70%為0.7, 20%視力為0.5;術后3個月平均視力在0.7以上。術后無前房出血與晶體移位等并發癥。隨訪5~29個月,視力癥狀均明顯改善。
4 討論
我院運用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治療老年性白內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例手術的成功都需要醫生具備精湛的醫術,而優質的圍術期護理為達到預期手術目標同樣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為面對的是各功能器官正逐步衰退、溝通理解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護理人員更應提供各種生活護理和健康知識宣教,完善術后治療與出院指導,真正做到讓患者滿意讓社會滿意.
參與文獻:
[1]劉家琦,李鳳鳴.實用眼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28.
[2]匡偉. 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人術668例護理配合[J]. 齊魯護理雜志.2007,13(22)46-47
關鍵詞社區護理健康教育護理服務網絡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34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ruralelderlyhealthstatusandforcommunitynursingrequirementandusing,seekanddiscusscommunitynursingcannotmeettheoldmanneedstoreasonandformulatecommunityhealthservicedevelopmentstrategyprovidesthebasis.Methods:usetheself-designedquestionnaire660casesofruralelderlypopulationmaterial,health,communitynursingdemandoftheinvestigation.Results:theoldmanhighrate,badhabits,anddonottakethephysicalexamination,totheneedsofthecommunitycareandusingsituationoutofbalance,receivedonlyandmedicalrelatedtohelp,andtoguide,oldpeoplehealthcare,andpsychologicalhealthadviceandguidance,chronicdiseasepreventionhealthcarecontentrehabilitationutilizationrateislow.Conclusion:theestablishedcarecommunityservicenetwork,tocareneedsastheguidance,changepeople''sidea,thepublicityofcommunityhealthservicecanprovideservices;Integrationofexistinghealthresources,effectivelyimprovethecommunitymedicalservicequalityofcare,cansatisfyalltheneedsoftheruralelderly.
KeyWordsCommunitycare;HealtheducationCareServiceNetwork
本文調查研究60歲以上溫州城鄉老人的護理需求和健康狀況,通過健康狀況分析了老人對社區護理的需求,目的是為開展老人的衛生部門社區護理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基礎資料與指導依據。
資料與方法
采取隨機抽樣方法,針對常住人口中文成、泰順的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進行抽樣調查,調查方式采用入戶問卷式,共計調查660人,男300人,女360人;年齡60~93歲,平均67.5歲。文化程度:文盲50%,小學258%,中學18%,大專以上文憑62%。婚姻狀況:獨身82例,有配偶220例,離異21例,喪偶237例。
方法和內容:老年人健康服務需求情況調查表和健康狀況調查問卷表都是自行設計,通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護士向60歲以上的轄區居民中的老年人發放問卷調查。本次問卷調查采用入戶訪談的方式,調查共發放問卷700份,由護士收集資料,剔除填寫不完整及年齡<60歲的60份,有效問卷收回660份,完成問卷內容。有效回收率為93%。內容包括社區居民的人口學特征、日常生活能力、健康狀況(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等11種常見老年病)、健康相關行為、社區護理需求(康復護理、健康指導上門服務、體格檢查、心理護理和家庭病床6項服務)、現有衛生資源利用等。
統計學處理:全部數據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用SPSS100進行統計分析,用Excel建立數據庫。
結果
健康相關行為,見表1。
討論
關鍵詞:社區護理;比較;啟示
1、社區護理
社區護理是公共衛生學和護理學理論兩個學科的相互結合,社區護理的中心原則是健康,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社區的人群,社區護理的目標是促進和維護社區人群的健康。
2、國際社區護理模式
國外社區護理工作內容、護士的職責范圍、國外對社區護理人員的要求。
2.1工作內容:一級醫療保健是北美社區護理的重點,即預防。目前,二級和三級醫療保健在北美社區護理也涉及和參與。在新西蘭,自理活動的照料和支持、日常活動的幫助和支持、專業護理是社區護理服務的主要內容。
2.2護士的職責范圍主要是實施衛生教育,協助公共安全與傳染病管理,執行醫囑、巡回服務,運用社會資源以及保存正確記錄,從事家庭訪視及護理、心理衛生指導、進行衛生統計、協助環境衛生和團體衛生工作,運用社會資源以及保存正確記錄了解國際與政府衛生組織和衛生法令、從事婦幼衛生工作等。
2.3國外對社區護理人員的要求
在國外,社區護士應具備以下的條件:學歷要求,社區護士應就該是全日制護理專業教育畢業的護士、助產士。工作經驗:要求接受過半年以上社區護理訓練或具有2年以上的臨床護理工作經驗;更主要的條件是側重品德優良、身心健康、有豐富專業知識、工作能力強、具有獨立的工作能力等。
3、中國社區護理模式
中國社區護理目前發展現狀全國有醫療、保健、預防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將近30多萬個,在縣級以下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護人員主要以專科為主,只有及少數的本科畢業生原意到縣級醫療機構中去工作;然而在大多數的鄉鎮衛生院中,很少有大專生去,更沒有大學本科生去,因此在鄉鎮衛生院中主要以中專畢業生為主,有少量專科畢業生,
但絕大多數未經過系統的醫學護理教育。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現有的醫療棋式不能滿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作者提出了老年人社區護理模式,強調社區護理體現了系統化整體護理的精髓。文章闡述了社區護理的概念,設想了社區護理的管理體系和實施方法,社區護理采取分層管理形式,按照護理程序,將臨床護理與預防保健相結合,技木服務與社會服務相統一,實行全方位的綜合護理。社區護理具有主動性、持續性和相對獨立性,社區護理有利于合理利用醫療資源,滿足病人需求,防止醫院內感染,消除住院對老年人可能產生的心理上和糟神上的不良反應,發揮護士的能動作用,增加醫院的社會效益的經濟效益。
3.1中國社區護理工作內容: 在社區中的具體護理工作有打針、換藥、插管、靜脈注射、記錄等,社區護理工作是社區護士的主要工作,因為社區護士還有其他的任務,他們做具體的護理工作花費的時間相對比醫院護士少。
3.2中國社區護理的形式: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現有的醫療機構不能滿足城市老年人的需求,因此老年人社區護理模式,就是我國現階段極為重要的醫療機構應該重視的一個服務及護理的結構。
3.3中國對社區護理人員的要求在中國,衛生部出臺《社區護理管理的指導意見》規定:社區護士必須具有國家護士職業資格并經注冊,還要通過規定的社區護士崗位培訓,以滿足不斷發展的社區護理需要。但實際情況是,大部分社區護士的崗位培訓工作做得并不好。
4、國際社區護理模式對我們的啟示
4.1國際社區護理模式:
日本
日本的社區保健是根據《地域保健法》,《保健療法》的規定,至1994年各都道府,政令府,特別行政區都設立了保健所,保健中心,全國共有保健所848所,市街村保健中心1241所,各類保健機構中保健護士達到2萬余人,為日本國民健康實施全民保健工作,同時日本實行的是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為促進社區保健工作的發展提供了保障,1993年統計,日本65數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9%。椐厚生省人口問題研究所與日本將來人口推算到2000年老年人口比例將占總人口數的15.6%。針對此種情況,日本的社區護理發展也較快,其中老人保健與母子保健是日本社區保健工作的中心,老齡化社會推進了日本老人保健事業的發展。據厚生省統計,到1994年9月,日本各類老人保健設施達到1003個,入所老人85000余人,日本老人保健制度的宗旨是保持健康、確保醫療。為此,在社區人員進入40歲即開始建立“健康手冊”,開展基本的健康教育、健康診查等。老人保健醫療的層次可分為:醫院老人病房、療養院、老人保健中心、康復機構、特別養護老人之家、托老所、家庭護理援助機構等。1993年日本頒布了“老人保健法”,對家庭訪問護理工作實行制度化管理,由醫院,診療所的護士給在家療養者精神康復病人提供援助。概椐“母子健康法”和“兒童福利法”的規定,日本保健所保健中心對結婚,妊娠,分娩,圍生期婦女和出生嬰兒,直至學齡前幼兒給予各種健康診查,保健指導和醫療援助。
德國
在德國,自六七十年代以來,社區護理就在德國衛生行業有了較快的發展,1992年全國已有1萬家護士站,4500個家政服務中心,約有一半護士從事社區護理工作。在社區護理服務中主要有家政人員(從事家政事務),護理員(協助護士做好生活護理),護士(主要從事護理專業工作)。無論是護士還是護理員,均要求有5年以上的醫院工作經驗,其服務對象主要是社區老年人,兒童、術后恢復期的病人,慢性病人殘疾人等,服務內容為慢性病的預防,自我保健康復和護理工作。每個護士站每周碰頭2-3次,所有護士一起討論護理計劃和對病人護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護士站的每名護士均配有BP機,遇事隨時聯絡,每7個護理站歸一總部管理。同時,各州護理技術監測協會定期對各護士站進行考核和驗收。
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主張減少醫療消費,因而70%的住院病人是急診入院,大量慢性病病人集中在社區內治療和康復,社區康復和家庭護理多由護士承擔。因此社區服務擺到重要的位置。鑒于此種情況,政府加大了對社區保健的財政投入,如在設有急診的綜合性醫院增加老年病床數,在社區綜合診所建立護理中心,還建立了護理之家《老年人長托》,逐漸形成了醫院――社區護理中心――護理之家――白日護理雙向轉診的服務網絡,比較好的解決了老年患者的就醫護理問題
4.2國際社區護理模式給我們的啟示:
4.2.1提高民眾對社區護理的了解
目前,在我國的一些社區護理需求調查中發現,對社區護理有相當一部分人從未聽說過。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的現狀,但社區居民對社區護理工作的認識發生偏差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他們認為社區護理的工作主要是家庭的治療和基礎護理。其實我國社區護理的工作內容應該將醫院外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的護理工作承擔起來。所以,在社區護理工作中可以運用與社區居民建立“契約式的服務關系” 的模式,如定期上門體檢、電話咨詢、24h隨時上門服務等,逐漸使社區民眾了解社區護理的工作內容,對社區護理工作的開展非常重要。
4.2.2使社區護理工作合理可持續發展
社區居民應該有良好的護理服務模式,能夠將醫院的醫生的醫療理念通過一定的科學的形式傳播到社區,建立以省市醫院為主要技術支持的社區護理模式,建立符合社區居民的需求護理機構. 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以保健護理、預防保健為重心的醫療衛生機構需求日益增長,社區護理工作者作為醫療衛生機構的主力軍責無旁貸.社區護士應該明確自己在社區衛生護理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擔的主要工作、職責,社區護士所要面對的是整個社區的居民、社區中的家庭等而不僅僅是個人,要做好社區居民的衛生保健意識,減少社區居民的發病,促進健康、我國的社區護理的發展主要依賴于完善的規章制度與管理,有關的行政部門應該對社區護理的發展充分重視,出臺有關社區護理的具體的實施政策和措施,各項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對于規范管理社區護理的研究。衛生部門可根據學科發展和社區的需要,重新界定社區護理的功能和社區護理的職責,提高各級領導工作的認識。在我國,支撐社區醫療保健機構作為預防保健費目前主要來源是醫院經濟收入,但由于未理順好服務價格以及對此方面疲軟的政府支持等原因,導致醫院虧損,而影響了社區護理的發展.通過對日本、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得的學習中,我們發現引導政府對社區護理加強投入,健全完善的保險制度,大力的發動慈善募捐等等,凝聚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力量,有機地結合起盈利、福利和公益三者的關系,為社區護理工作的持續發展提供合理的保障。
4.2.3減輕社區護士壓力建立合適的護理模式
見于社區護士的工作的特殊性,護理管理者應充分了解社區護士的組織承諾,以此作為預測社區護士的離職意愿重要項目之一。還要加強社區護士對醫院的感情和忠誠程度的培養,使她們的離職傾向降低。社區護士工作環境的美好,工資福利待遇的滿意度,人際關系氛圍的和諧,還可以通過注意力得到轉移、情緒的合理發泄、傾訴自己的心聲的方法,是自己的壓力得以減輕。作為醫療衛生事業、社區衛生服務不可缺少的社區護理,其優越性在于它以社區為立足點,提供連續、方便、快捷、經濟的家庭和個人護理服務, 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醫療、康復、預防等,密切協作,共同完成社區的衛生保健任務。社區護理在社區醫療保健工作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為加強對人群進行有效護理,護理模式的內容應包括健康護理全部需求。社區護理把護理對象不但會包括原來的單一的患病個體,而且還要相應的擴大到了健康人、家庭乃至于整個社區。醫院護理不能完成像社區護理這種全面而連續的服務,因此護理模式必然向社區護理服務轉變,而社區護理又靠是社區護理模式對其進行指導和宏觀上把握,因此建立合適的社區護理模式十分有必要。
[參考文獻]
[1]許愛芝.社區護理的現狀及對策[J].湖北預防醫學雜志,200314(3):55-56.
[2]Stanhope M, Lancaster J. Community health nursing: Promotinghealth of ayyreyates, families and individuals. 4th edition [J]. St,Louis: the CV Mosby company, 1996, 2
[3]孫沙莉?護士長在模式病房中的主導作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0, 15 (8): 598-600
[4]Ann é ~ Lise McDonald, Ian H.Langford B Sc Grad, NigelBoldero.The future of community nurs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District nursing health visiting and school nursing [J]. Advanced Nursing, 1997,26:257~265.
[5]曾友燕,王志紅,呂偉波.社區家庭護理服務內容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7,5(22):409~410.
[6]翟忠美.國內外社區護理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J].齊魯護理雜志, 2010, 16(7): 42-43.
[7]侯淑肖,尚少梅,鞏玉秀,等.社區護理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 2005, 5(5): 26-30.
[關鍵詞] 人口老齡化;老年護理;醫療保障
世界衛生組織把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7%稱為人口老齡化。2010年底上海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的23.4%,上海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1]。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故而在多次政府工作報告中已將“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等作為必須解決好的重點民生問題提出。2012年上海市啟動老年護理保障制度試點工作,在部分街鎮對80歲以上本市城保參保老人試行老年護理服務醫保補貼制度,并逐步推廣到全市。為了掌握普陀區相關醫療機構老年護理床位的資源配置、醫療保障等基本現狀,探索適應本區地域、經濟實際的老年護理服務新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老年護理醫療保障制度與實施細則提供依據、更好地滿足不斷增長的老年護理服務需求,故以本區臨床和醫療保險實際情況作為切入點,進行了此次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11年普陀區戶籍人口數87.89萬人,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21.47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24.42%;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達4.22萬人,占戶籍老年人口的19.66%。
調查對象為普陀區大量承擔著老年護理工作的共12家醫療機構,其中二級醫療機構1家,一級醫療機構11家(包括護理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家)。
1.2方法
1.2.1機構基本情況調查
圍繞著12家醫療機構2010-2011年度的一般情況、床位基本情況、老年護理服務開展情況、機構服務人員情況等方面展開。同時調取12家醫療機構醫保數據,針對住院老人的數量、醫療保險類型、醫保支付比例等關于老年護理醫療保障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
1.2.2 2011年度住院病人調查
根據區域經濟水平,劃分為好、中、差,抽取各醫療機構所轄區域經濟水平中等的進行老年護理需方住院病人調查。此調查以問卷形式,嚴格按照要求于調查當日(2011年7月25日)由病區內熟悉病人情況的醫護人員進行具體填寫,內容涉及住院病人的基本情況、服務利用和服務需求等幾個方面展開。
2.結果
2.1老年人口現狀
2011年普陀區戶籍總人口數87.89萬人,其中60歲及以上人口數21.47萬人、占總人口數24.42%,占比較2010年23.28%升高了1.14%。
2.2老年護理病床一般現狀
2.2.4 2011年度住院老人醫療保障和醫保費用使用情況:
(1)12家醫療機構都是上海市醫保定點單位,將老年護理服務中與疾病相關的醫療費用納入醫保結算范圍。由于機構屬性不同、提供老年護理服務方式不同,服務對象所獲得醫保待遇也會出現較大的區別(詳見表3)。家庭病床的情況也與此類似。另在收治老年護理病人時,僅1家醫療機構有明確的出入院標準。在具體操作上12家單位均缺乏完善的老年護理評估制度和標準。
2.3老年護理病床需方住院老人情況
2.3.1調查日當天住院病人基本情況:調查日當天,住院病人714人,平均年齡80.6歲。其中60—69歲32人、占4.48%,70—79歲187人、占26.19%,>80歲480人、占67.22%;慢性病3種及以上的398人、占55.74%。
2.3.2 調查日當天住院病人醫療保障類型:收治老人一般為轄區附近居民,醫療保障類型以城鎮醫保和居民醫保為主,分別是492人和164人、所占比例是68.91%和22.97%。
3.討論
3.1人口老齡化
本次調查對象已基本覆蓋區域內戶籍老年人口。截至2011年12月31日,區域內60歲及以上戶籍人口占戶籍人口總數24.42%,65歲及以上人口數1占總人口數16.60%,兩者所占比都成倍于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10%和7%的標準,人口年齡結構已經進入老年型。因此我們的老年護理工作從現在起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3.2供需矛盾異常突出
3.2.1 2006年相關調查數據表明我國老年人口5%有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若按此比例計算,我區需要老年護理床位10735張,而目前實際開放數為1244張,僅占需求量的11.59%。
3.2.2在調查日當天714名住院老人中,79.13%的老人表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時不希望長期住院,愿意在家中接受老年護理服務。然而家庭結構的變化、獨居老人逐年的增多等趨勢,致使家庭護理的功能日益削弱,同時將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及健康護理的困難與壓力轉嫁于醫療機構[2]。
3.3老年護理家庭病床知曉率低、建床率低
本次調查資料還顯示開展家庭病床老年護理服務工作的知曉率不高,僅37.81%;這些住院老人曾經在未住院期間建立過家庭病床的少之又少,為4.89%。1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承擔上門服務工作時間占年服務量比例不高,最低為2.3%、最高為20%、平均為10.2%。2011年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有老年護理家庭病床數1868張,僅占老年慢性病護理需求量的2.92%。這種中心住院床位供不應求、家庭病床建床率低,以機構護理為主、家庭護理為輔的現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老年護理工作的推進。
3.4老年護理病床醫療保障覆蓋率高、“看病貴、住院難”依舊存在
3.4.1從醫保統計分析數據顯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是兩大主要的醫療保險類型,占96.88%,達到基本全覆蓋。
3.4.2在現行的制度框架下,醫療保險將老年人非基本醫療照護、生活照護等列為“不予支付”的項目[3]。以2011年度12家醫療機構的老年護理病床平均住院天數142.47天來計算,病人除人均承擔醫保費用中的自負部分1519.59元外,另每人次住院人均還需支付生活照料勞務費約4200元;在家庭中,老年護理及生活照料的費用往往更高,對于平均2000元左右退休金為經濟來源的老年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還有部分真正需要老年護理服務的老人,在一時難以入院的情況下,即使享有城保或居保等醫療保障,仍將養老院或民營醫療機構作為解決問題的無奈選擇,從而加重了經濟負擔。所以政府一再在醫療、醫保上給予優惠政策,老人們的“獲益感”仍不明顯,也難以快速扭轉“看病貴”的現象。
3.4.3另一方面家庭護理效果不理想,費用又不能納入醫保,全部由老人承擔。與身體狀況相似的住院老人比較,享受的醫保待遇相差較大。在這種情況下,老人或其家屬們常常借所患疾病急性發作的名義住進醫院接受護理,為此造成醫院滯留大量不愿出院的“賴床老人”,故而老年護理床位“一床難求”,“住院難”矛盾無法緩解。
3.5完善老年護理床位工作的一些建議
3.5.1繼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對承載著大量老年護理服務工作的醫療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投資、服務崗位適當經費扶持、人員編制合理配置等,從而保證對老年護理服務的持續投入,不斷優化布局、提高醫療服務供給能力。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框架內,是否可試點醫保基金劃撥,從個人醫療保險帳戶資金中劃撥一定比例,建立老年護理服務專項資金,對一定年齡以上的、嚴重失能的、家庭經濟實屬困難的老年參保對象,在老年護理服務中產生的非醫療護理、生活護理費用,按參保人員具體情況給予適當補貼[4]。
3.5.2建立科學的老年護理服務新模式 社區老年護理服務新模式應是家庭照護與社區護理服務相結合的新模式。首先:依托社區、居家為主,注重居家照護在老年護理服務中占主體地位,鼓勵老人回歸家庭。其次:機構護理為輔助。利用傳媒的力量廣泛宣傳,讓居民了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各項服務功能。醫護人員也必須走出去、主動下沉社區,尤其是目前已在部分街鎮試行的“高齡老人居家護理費用醫保支付”的情況下,更應以家庭醫生制服務為抓手,積極探索以“老年護理服務”為突破口的社區衛生服務新模式。
3.5.3普陀區區域內已在衛生行政部門登記備案的民辦醫療機構2家,核定床位數100張,均未被納入醫保范疇結算。為進一步避免資源浪費,應及時整合資源,合理開發轄區醫護市場,將民辦醫療機構的空置床位引入至老年護理病床管理中。
3.5.4借鑒國外經驗勇于探索 引入時間儲蓄。對參加家庭護理的非專業護理人員,如志愿者、義工等,由社區計量考核計入護理服務時間儲蓄。借鑒義務獻血的用血機制,時間儲蓄可以支付自己及直系親屬的護理需求,將來年老或需要護理時,可以獲得同樣時間的照顧[5、6]。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2010年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告,2011,4.Http//
[2] 徐勤,湯哲.我國長期護理的現狀與趨勢[J].人口與經濟,2007;(2):6-12.
[3] 趙薇,鄭樹忠,彭佳平,等.上海市老年護理保障制度建立的動因、風險與路徑研究[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1,27(7):529-531.
[4] 桂世勛.構建廣義的老年照料體系[J].人口與發展,2008,14(3):78-83.
關鍵詞:醫養結合 養老服務業 供給側
中圖分類號:R―012 文獻標識碼:B
同志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保障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的健康服務需求,“醫養結合”將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成為應對老齡化的必然選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是根據老年人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可及、連續、綜合、有效、個性化的醫療、養老、護理一體化的健康服務新模式,既包括傳統的生活護理服務、心理服務、老年文化服務,更重要的是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服務、健康咨詢服務、健康檢查服務、疾病診治和護理服務、大病康復服務以及臨終關懷服務等。這種醫療和養老相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能夠有效整合養老和醫療兩方面的資源,減少患病老人頻繁往返于醫院和養老機構或家庭的麻煩,緩解醫療資源緊張,提高醫院病床位周轉率,也能減輕家庭負擔,提高老人生活質量[1-2]。
一、紹興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業發展的背景及現狀
(一)背景
紹興市自1987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化趨勢不斷加重,截止2015年末,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00.87萬人,占總人口數的22.8%,不少老人長期疾病纏身,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約5萬人,占總老人數 4.96%,由年齡結構變化導致的慢性病例數以及醫療服務費用呈逐年遞增趨勢。預計到2039年,紹興市老年人口比例將達到40.24%的峰值。“4-2-1”家庭結構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以及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模式越來越被社會認可,截至2015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養老機構203家(公辦109家,民辦94家),設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1672家,計劃到今年年底實現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但這些養老機構以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多以老年活動、生活照料為主,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務需求,特別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正面臨著“醫院不能養,養老院不能醫”的困境。這就對紹興市的醫療服務提出了巨大挑戰,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綜合的、連續的、適宜的醫療服務,刻不容緩地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
(二)現狀
近年來,紹興市“醫養”保障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2014年,紹興市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興辦民辦養老機構,加大扶助力度,積極推進養老服務與醫療衛生相結合,將養老護理員納入政府培訓教育規劃,著力打響“幸福安康、智慧養老”為主題的紹興特色養老服務品牌。《紹興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年)》也將醫養融合發展納入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醫院資源,籌劃建設養老中心,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探索開展國辦養老機構改革升級,有效發揮鄉鎮社會福利中心的作用,實現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衛生所(醫務室)全覆蓋。
在政策的推動下,紹興市已有一批醫院、養老院開始試水“醫養結合”。2014年,紹興越州醫院和紹興越州養護院協作運營,成為越城區首家非營利性“醫養結合”醫療機構,由越州醫院提供專業的醫療救治服務,越州養護院提供康復期和穩定期的疾病養護服務,同時該院與紹興市人民醫院組建醫聯體,積極推行“醫養結合”,開展與社區養老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合作,醫院和養老院聯合運行,輻射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健康服務。2016年6月,紹興市首個公建民營老年康復護理機構紹興綠康老年康復護理院在紹興市社會福利中心院內設立運營,擬為紹興市社會福利中心和全市的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醫療康復、心理康復、精神慰藉、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和臨終關懷等全方位服務。
二、發展困境
紹興市在“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作了積極探索,但目前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無論是供給總量、資金投入、服務水平、人才建設,還是政策落實、監督管理等方面都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及老齡化程度,醫與養依然處于分離狀態:
(一)制度保障存在壁壘
醫療、養老分屬不同專業領域,“醫養結合”過程又受到社保、財政等因素制約,很多護理項目不能納入醫保支付,而老年人購買力有限,醫療和養老機構的財力卻同樣有限,老年人的生活護理、醫療護理服務難以保障。這些“醫養”有關的公共資源由衛生、民政、人社、財政等不同部門分配,各部門對相關政策的認識、調整、落實未能達到協調一致和整合聯動的程度,兩者的融合深受體制、機制的限制。
(二)機構養老供需脫節
過去幾年養老服務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之一,就是精準化不足,沒有能夠全面摸清老年人的需求底細,一味地強調增加養老床位、增建機構,沒有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制定不同的服務計劃,缺乏統籌規劃,體系建設缺少整體性和連續性,供給和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投資效益較低,具體表現為:醫護型養老機構建設不足,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設施功能不完善,功能單一,尤其面向失能、失智老人醫護康復服務能力比較弱;養老機構布局不合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提供醫護服務的公辦養老機構“一床難求”,而在留守老人、高齡老人、空巢老人較多的農村,敬老院床位“空置率高”;養老機構為回避風險,更愿意接收自理老人,造成健康老人擠占資源,而有著剛性需求的失能老人則被排斥在市場之外[3]。
(三)社區功能整合不足
從養老服務體系來看,居家和社區養老是基礎和依托,但其服務的有效性不高,居家和社區養老的獲得感并不強,主要原因在于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結合不緊密、轉診制度不完善,社區服務仍停留在日間照料,不能滿足高齡、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疊加的服務需求。
(四)專業服務人才匱乏
專業的醫療護理服務,是老年人獲得高品質晚年生活質量的保障,但由于工資待遇低、職稱評聘受限以及工作勞動強度大、風險大等原因,從事老年人醫療護理的專業人才嚴重短缺,流動性大,現有從業人員普遍年齡偏大,缺乏專業技能,和人才需求呈現巨大矛盾,是養老機構、醫療機構面臨的共同難題。
三、建議與對策
應把醫養融合作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改革重心,從破解當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與“醫”分離的關鍵性問題導向切入,從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促進有效供給與需求的對接入手,通過服務的綜合與資源的整合,以老人需求為核心,將中國老年人的照護服務與醫療服務納入到統一制度框架中。
(一)從健全體制機制的供給側發力,夯實醫養融合發展的基礎
一是加強政府主導,完善頂層設計,盡快建立發改、民政、衛生、人社、殘聯、財政等部門互認的“醫養結合”統籌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將符合一定條件的養老機構的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聯網結算,打通養老、醫療和社保的政策通道。二是提高財政資源的利用效率,除了稅費減免、貸款優惠政策、一次性建設補貼、運營補貼等支持措施,應加強構建醫養結合機構內生增長機制[3],考慮用養老金、醫保金等社保資金以及養老服務補貼,換取對老年人的生活照護和醫療、護理、康復、保健等服務,如借鑒青島市的做法,從城鎮醫保基金中劃撥部分資金作為長期護理保險資金來源[4]。
(二)從創新服務模式的供給側發力,形成多元互補的發展格局
通過新設、協議、引進、轉型、增設等形式,積極探索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創新發展:一是支持有一定規模的養老機構附設醫院或醫務室、護理站,允許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設置的醫療機構多點執業;二是鼓勵養老機構與周邊醫療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協議合作,尋求養老、醫療機構及老年人三者共贏的結合點,建立對口支援、綠色通道、醫療養老聯合體等機制;三是引導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養老服務,尤其是要加強老年病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的建設,引導這些醫院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拓展長期照護服務,設置老年養護、臨終關懷床位;四是加強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合作,為社區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健康咨詢、家庭病床等一站式服務,強化社區養老設施的支撐依托功能;五是推動社會力量興辦醫養結合機構,激發市場活力,鼓勵有實力的民營機構進行品牌化連鎖化經營[5]。
(三)從科學規劃布局的供給側發力,實現醫養資源的合理配置
要確立照護等級評價標準,對本市老年人家庭經濟狀況、身體狀況、養老服務需求等情況進行評估,建立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基于老年人口數量、失能率、養老及醫療衛生機構分布狀況等數據研究制定出臺醫養結合服務體系建設發展規劃,合理調整機構規模、數量和功能定位,提高服務供給的精準性。建立層級服務管理體系及組織,一是充分發揮社區的依托作用,突出居家和社區養老的主體地位;二是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的托底作用,并將機構養老服務的重點放在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醫療、護理、康復等項目上,在保障“三無”老年人、“五保”老年人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優先照顧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老年人;三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滿足社會多樣化、多層次需求。
(四)從專業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發力,建立多層次醫養服務隊伍
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是一種專業化的特殊服務,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建立合理的薪酬保障、激勵機制,提高專業養老醫護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完善職稱聘任制度,吸引專業人才從事養老醫護工作;二是依托紹興護士學校、紹興市職教中心等職業學校,開設養老服務管理、老年護理、老年社會學等專業,同時發揮社區教育學院及社會培訓機構的作用,開展多層次的養老醫護服務教育,培養具有不同專業層次的、經過系統培養背景的專業人員,并鼓勵大中專院校護理專業、社會服務與管理、公共事務管理和家政學等相關專業畢業生到養老服務機構和社區就業,從事養老服務工作;三是健全養老服務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對各類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實行定期考核與職業資格認證,實現養老服務人員職業化專業化。
參考文獻:
[1] 鄒純青.新常態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發展路徑探討[J].衛生教育,2015:(14)17- 19.
[2] 宋向東.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探討――以安徽靜安養親苑為例[J].衛生管理與公共衛生,2015(1):4- 6.
[3] 袁曉航.“醫養結合”機構養老模式創新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