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挖掘歷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鄉土歷史取材于本地,一些歷史故事、歷史傳說世代口耳相傳。這些口碑資源深入人心,有的甚至家喻戶曉。學生從小接觸鄉土歷史遺跡資源和口碑資源的機會較多,因而對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認識,教師運用本鄉本土的歷史充實教材內容,可以縮短歷史與學生的距離,消除他們對歷史的遙遠感,以家鄉史印證中國史,激發其對家鄉史的探求欲望和對歷史科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在教學建議方面特別強調:“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因此,教師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要進一步挖掘蘊藏在歷史過程中的巨大精神財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這給課堂教學滲透鄉土歷史知識提供了平臺。“鄉土史”( 包括歷史檔案、歷史文獻資料、地方志、家譜、族譜、歷史小說等文字圖片資源)是中國歷史的細胞,也是中國歷史的縮影。每個地區都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鄉土史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鄉土情味,學生對此有親切感、認同感,對優秀的地方文化遺產有自豪感。在枯燥的歷史教學中滲透鄉土歷史,不但可以扭轉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中學歷史教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應該注意對學生學習能力,特別是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在新課標下的中學歷史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引入一些鄉土史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歷史調查,使學生通過進入歷史,走入社會,走近生活,親自了解歷史的發展過程及其對未來的影響,鍛煉自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這段歷史時,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自走訪一些身邊親歷“”的老人,通過收集本地有關的歷史材料,發現歷史,辨別真偽,并將整理的調查材料在班級進行討論和交流。這樣,既豐富了歷史材料,彌補了教材內容敘述的不足,還使學生對“”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他們今后進一步學習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
但是,目前歷史教學中基本上以教材作為全部內容,課程資源的開發較為滯后。一是從課程資源的開發主體看,主要是依靠少數的學科專家,并沒有將廣大的一線教師調動起來。二是從課程資源實施的空間看,僅僅將教學局限于課堂,使課堂成為利用課程資源最重要的載體。三是從對鄉土歷史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認識看,對鄉土歷史教學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認識還不夠,導致一方面,有教育意義的自然、歷史和社會資源未納入教育資源范疇,其教育的功能和意義沒有被充分的認識和利用;另一方面,教師、學生和家長不知道從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資源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造成鄉土歷史教育資源閑置浪費。四是從課程資源內容看,資源偏重于知識特別是學科知識的開發,忽視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教材結構單一,相應學科知識的發展和課程資源滲透與融合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課程內容往往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不利于學生的發展,突出表現在:從內容上看,統編教材的內容,相對各地學生空間距離較遠,難以滿足各地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從趣味上看,統編教材探究的內容不具有地方特色,難以激起不同地區學生的興趣;從范圍上看,現行教材注重全局的安排,不可能面面俱到,難以拉近與不同地區學生的距離。
【關鍵詞】氣象數據 云計算 私有云 Hadoop
1 背景
目前氣象預報主要使用4種預報處理方法:第一種是經驗預報方法,在天氣圖形勢預報的基礎上,根據天氣系統的未來位置和強度,對未來天氣的分布做出預測;第二種是統計預報方法,通過統計某一現象在歷史的特定環境條件下出現的概率,從而推測出在未來存在類似環境時出現的可能性;第三種是數值預報方法,利用大氣運動方程組,在一定的初值和邊值條件下對方程組進行計算,預報未來的天氣;還有一種是集成預報方法,即把不同預報方法對同一要素的多種預報結果綜合在一起,進而得出一個優于單一預報方法的預報結果。
氣象數據獨立存在幾乎沒有價值,但往往配合其他數據,就會產生綜效。從海量的氣象數據眾挖掘與其他商業活動的關聯,從而實現精準營銷和精確預報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目前,空管局氣象中心有著海量的氣象數據,包括了各類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MM5,WRF等氣象數值預報模式每天的計算量更是驚人。氣象預報的精度也從幾百公里、幾十公里提高到幾公里,大大增加了模式的計算量。這需要配置很高的硬件才能實現,目前信息中心的數值預報每個計算模式是4臺linux系統并行運算,該模式對硬盤的可靠性要求高,節點的接入和去除也比較復雜。因此如何高效的從這些海量數據中挖掘氣象歷史規律,有效地存儲、處理氣象大數據已經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現在,云計算技術可以為氣象大數據服務提供技術支撐。
2 Openstack建設私有云
OpenStack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合作研發的,以Apache許可證授權,并且是一個自由軟件和開放源代碼項目,它是一個云平臺管理的項目。部署OpenStack主要有三個核心開源項目,Nova(計算)、Swift(對象存儲)和Glance(VM存儲庫)。Nova提供了跨服務器網絡的VM實例的管理,它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API)為未知物理硬件和系統管理程序提供了一種計算編排方法。Swift項目可通過配置了普通硬盤的標準服務器提供可伸縮的冗余存儲集群,可用于主要是靜態數據的長期存儲。Glance為Nova能夠使用虛擬磁盤映像提供了一個存儲庫,提供了一個API來注冊磁盤映像,還提供了磁盤映像校驗和、版本控制(和其他元數據)以及虛擬磁盤驗證和審計/調試日志.
目前全國七個空管局的氣象中心信息室之間網絡連接,數據共享。用于報文和氣象產品分發的通信機為類linux系統(AIX或者linux),本文構想七個空管局氣象中心用openstack搭建一個私有云。服務器、網絡、存儲的虛擬化,不但合理使用了各局之間的硬件,而且實現了數據的異地備份,節點的添加和去除也很方便。
該云計算數據中心整合了存儲系統、刀片服務器以及小型機等,通過虛擬化、自動化、虛擬存儲等技術將氣象數據處理業務系統集成統一管理,構建了統一架構的應用服務平臺,針對各種應用的維護、管理、升級均在服務器端實現,減少各地區管理員的維護和日常工作任務。云計算數據中心的用戶交互接口以Web方式向用戶提供。首先是針對物理資源虛擬化,虛擬化機制將具體的物理計算特性加以封裝隱藏,對外提供統一邏輯接口,從而屏蔽物理設備多樣性帶來的差異,實現了服務器虛擬化、存儲虛擬化、網絡虛擬化.目錄服務是用戶可以訪問的服務清單,監控統計用于監控用戶申請資源的運行情況,進行用戶使用節點情況的統計。用戶端在原有較低資源配置情況下實現遠程高強度計算和大存儲容量的工作。這種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當前空管局氣象中心信息室的資源難共享、數據不一致等問題,提升資源的利用率,當然也可以在一個中心單獨部署,方便管理和維護所有應用。
3 用Hadoop挖掘氣象數據
3.1 MapReduce處理技術
搭建云計算數據中心實現服務器虛擬化、存儲虛擬化、網絡虛擬化,方便了系統管理,也為hadoop云計算軟件的工作提供了基礎。Hadoop包括Hadoop內核、MapReduce、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統(HDFS)以及一些相關項。
MapReduce通過把對數據集的大規模操作分發給網絡上的每個節點實現可靠性,每個節點會周期性的把完成的工作和狀態的更新報告回來。如果一個節點保持沉默超過一個預設的時間間隔,主節點記錄下這個節點狀態為死亡,并把分配給這個節點的數據發到別的節點。每個操作使用命名文件的不可分割操作以確保不會發生并行線程間的沖突;當文件被改名的時候,系統可能會把他們復制到任務名以外的另一個名字上去。如圖1所示。
(1)與傳統的計算方法相比,基于mapreduce模型編寫整編算法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mapreduce計算模型是分布式的,它充分利用了多個節點的計算能力和 I/O帶寬,將原本集中在一臺單機上依靠順序運行的算法改為可以并行運行,使得在較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利用了現有空閑資源。
(2)map和reduce之間的中間結果不需要程序干預平臺,本身會將所有map出的結果進行處理,省去用戶程序中對大量中間結果的存儲和處理,簡化用戶程序邏輯。
(3)mapreduce 計算模型下任務運行更靈活。由于計算任務本身無需對數據源范圍進行框定,所以可在不修改任務界面和程序的情況下,完成對不同時間段歷史資料整編值的計算。
3.2 氣象數據挖掘
數據挖掘是氣象數據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已知數據集中發現各種模型和概要的過程,其實數據挖掘是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首先利用一些分析工具對數據進行檢查,從某一個方面對數據進行分析,可能對數據做一些修改,然后又回到開始,應用其他的分析工具,獲得一個不一樣的或者更好的結果。盡管如此,數據挖掘不是分析方法的隨意應用,而是精心安排和攝入考慮,決定什么才是最有用、最合適的一個過程。數據挖掘的過程可簡要歸納為:問題定義、數據清洗與集成、數據選擇與轉換、數據挖掘算法執行、以及結果的評估與表示。
目前,氣象數據挖掘的方法主要有聚類分析、分類分析、時間序列分析、關聯規則及孤立點分析、回歸分析、依賴關系分析等,目前,有人采用聚類方法對氣溫數據進行處理,得到了很好的氣候區劃結果,還有人采用粗糙集方法對臺風路徑進行預測。
3.3 實例
本文設計了一套測試方案,包括云平臺集群構成、系統環境參數、并行任務、數據自身存儲結構等。通過修改平臺本身各項參數配置以及測試數據存儲形式,分析云計算平臺中map-reduce計算模型運算時效的各種因子,目前新疆空管局信息中心數值預報系統為4臺linux并行,本文模擬該環境,虛擬化出4個系統,每個系統配置相同,系統版本為linux的一個分支CentOS 7,主節點配置IP地址為:192.168.2.1,其他3個分節點配置IP為192.168.2.2,192.168.2.3,192.168.2.4.
測試使用了MM5的計算,根據計算測試,比較和分析傳統計算模型與mapreduce模型的計算時效量級。云平臺的管理上更便捷,云計算平臺的計算能力和運行時效與云平臺集群構成、系統環境參數、并行任務、數據自身存儲結構以及服務器性能、最大并行任務數、單個任務計算量、平臺穩定性等諸多因素有關,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任意兩參數之間也并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
hadoop在任務調度時,任務初始化時間和尋址時間在任務整體運行時間的比例是決定任務時效能否提高的重要標準。由于基于傳統小文件方式運行的任務初始化時間和尋址時間占總體任務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可優化空間較大。
4 小結
目前空管局氣象中心的數值預報的并行預算,節點管理麻煩,存儲管理相對云平臺也不可靠,使用openstack搭建空管局氣象中心的私有云,在現有基礎上將民航氣象中心及全國七個地區民航氣象中心構成為八個大型航空氣象計算和存儲中心,該云中心擁有十到百萬億次計算能力和TB到PB級產模式。服務器、存儲、網絡均虛擬化,不但簡便了管理,降低運營成本,減少故障率,更是在此基礎上搭建hadoop的云計算,數據挖掘歷史數據。MapReduce分布式處理技術可以有助于氣象大數據的處理與分析。本文設計的云環境下的氣象大數據服務框架為氣象行業大數據服務奠定基礎,提供了一個技術參照。云環境下氣象大數據的服務與應用可以加速氣象行業信息化進程、加快各地區空管局氣象部門信息共享、完善異地災難備份方案。云平臺的適當應用能解決現有氣象業務中一部分科學計算任務面臨的問題,所以探索和開展基于云計算平臺的通用大數據量科學計算的適用性和可行性是有意義的。
參考文獻
[1]彭九慧,丁力,楊慶紅.幾種降水集成預報方法的對比分析[J].氣象科技,2008,36(05):520-523.
[2]朱珠.基于 hadoop 的海量數據處理模型研究和應用[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2008:7-20.
[4]萬至臻.基于mapreduce模型的并行計算平臺的設計與實現[M].杭州:浙江大學,2008:17-21
[5]張強,熊安元,張金艷等.晴雨(雪)和氣溫預報評分方法的初步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09,20(06):692-698.
[6]金之雁,顏宏.數值天氣預報并行計算模式的設計與可行性討論[J].應用氣象學報,1993,4(01):117-121.
[7]沈文海.從云計算看氣象部T未來的信息化趨勢[J].氣象科技進展,2012,1(02):49-56.
現代挖掘機是由現代(江蘇)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是韓國現代集團之現代重工業株式會社與常林股份有限公司雙方投資成立的合資企業。
公司由現代重工控股管理,全套生產設備由現代集團引進,專業生產“現代ROBEX”系列挖掘機,公司單體生產能力為目前國內最大,流水線為國內最先進,日生產40臺液壓挖掘機,是國內最大的挖掘機制造供應商之一。
(來源:文章屋網 )
論文關鍵詞:隱性知識顯性知識知識管理教學設計知識流程
一、問題的提出
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存在于每一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可是隨著知識量的增加,知識爆炸又使人們很容易迷失在知識的海洋。人們如何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最有價值的知識,教育是知識密集的領域。如今,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學習方式以及管理理念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面對動態的、多變的教學系統,教師要吸收新的理念,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才可以保證成功的教學。
每一個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是不一樣的,有的很有經驗,有的經驗不足,如何讓一些好的經驗被大家共享,如何讓沒有經驗的老師在需要的時候得到有價值的幫助,如何讓這些教學設計的知識在組織內能夠得到積累,共享和應用,知識管理是起源于商務經濟領域中的一門新興的管理學科。在知識經濟時代,它不應當僅僅被看作是存在于經濟領域中的孤立單元,其理念有必要滲透到與知識活動緊密相關的教學科研活動中去。如何借鑒和學習知識管理的思想來幫助教師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是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
二、知識管理簡介
(一)對知識的再認識
1.知識的分類
知識管理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對知識的分類。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外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報告中,將知識劃分為四種類型:(1)知道是什么(Know-What)—關于事實的知識;(2)知道為什么(Know-Why)—關于自然原理和科學的知識;(3)知道怎么做(Know-How)—關于如何去做的知識;(4)知道誰有知識(Know-Who)—知道誰擁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根據知識獲取的方式,知識管理理論進一步將上述知識分為兩大類:顯性知識(Explicitknowledge)和隱性知識(Tacitknowledge)。第一種分類的知識中,前兩類知識可以通過語言、書籍、文字、數據庫等編碼方式傳播和學習,屬于顯性知識,人們可以通過口頭傳授、教科書、參考資料、期刊雜志、專利文獻、視聽媒體、軟件和數據庫等方式獲取和學習。后兩類知識通常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的知識,與個體的體驗和經驗緊密相關,往往不易用語言表達,也不易通過語言和文字等傳播方式來學習,屬于隱性知識,需要實踐與體驗才可獲得。
2.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轉化
日本著名的知識管理專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廣孝在其著作《創造知識的公司》中提出知識轉化的四種模式:
(1)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稱為群化;
(2)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稱為外化;
(3)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稱為融合;
(4)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稱為內化。
轉化模式如圖一所示:
3知識管理的基本理念
所謂知識管理是組織采取的有意識戰略,它保證能夠在最需要的時間將最需要的知識傳送給最需要的人。
三、教學設計與知識管理
(一)教學設計所呈現的特點需要知識管理的思想
1.教學設計專家和學科教師都是組織豐富的知識資源
教學設計一直被認為是進行成功教學的關鍵,正因為如此,教學設計專家設計了很多的教學模式,這些模式有著抽象而精美的邏輯。他們把這些模式交給學科老師,希望得到“充分”應用。與此同時,老師們在實際的教學中有自己的設計思路,并把自己的設計付諸實施,得到很多的經驗和知識。當老師們在這個設計實施過程中遇到問題時,這些脫離實際的模式并不能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最終,形成了這樣一種局面,原本應該進行密切合作的教學設計專家和學科教師之間無法進行交流。
筆者認為,教學設計專家和學科教師都是組織豐富的知識資源,采用知識管理的思想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
原因如下:①學科老師的教學設計知識很多處于隱性知識的狀態,是組織最大最豐富的資源。②各種各樣的教學設計知識只有通過教師的應用才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增值,才能產生更多更好的教學設計方案。③知識不是自上而下的流動,而是自下而上的流動。即教學設計知識不是由所謂的教學設計專家強加給學科老師,而是老師之間進行協作、交流,實現知識的共享和創新。
2.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的提高是個過程
教學設計不單是一個過程,也不單是一門技術,對于教師來說,它是教師必備的能力。這種能力有高有低,能力的培養是個漸進的過程。對于教學設計的水平暫且可以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初級水平是指懂得教學設計的基本過程和基本工具,但是缺少實際操作的經驗的能力水平。比如剛進人教學領域的老師,他們只是具備理論上的一些知識,還不具備實踐的經驗。中級水平是指已經具備相當的知識和實踐的經驗,能夠利用教學設計的理論和工具為自己的教學服務的水平。高級水平是指具有豐富的教學設計經驗,并且可以運用所掌握的教學設計經驗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水平。
如何提高老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實踐證明,“在做中學”是最好的教學方法。“在做中學”是指在老師的實際教學中,根據需要提供幫助。這些幫助從哪里來,我們可以采用知識管理的思路把這些“幫助”形成知識庫,進行有效的管理,讓高級水平的教學設計者頭腦中的隱性知識轉變成顯性知識,同時讓中低水平的教學設計者者從知識庫中得到及時的幫助。
(二)教學設計中知識管理框架的建構
構建教學設計中知識管理的框架,必須要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1.教學設計知識流程的分析
知識流程是組織的核心資源—知識在組織內各個駐點之間為創造價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積累、共享、交流的過程。知識駐點是知識價值的增值環節,知識流程就是知識在不同駐點之間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流動形成的。
教學設計中也存在知識流程,仔細的分析其流程是進行知識管理的關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設計知識的基礎編碼與標準化機制
(2)知識的分類與模塊化機制
(3)文檔的積累與更新機制
(4)外部知識的內化的機制
(5)知識重用與授權機制
(6)知識地圖與知識搜索機制
2.本體分類
所謂本體分類就是一套表達術語的定義。其核心的作用就在于定義教學設計領域的專業詞匯的含義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在這一系列概念的支持下,知識的搜索、積累、共享也成為了可能。
3.框架建構(如下圖所示)
本框架如圖2所示:
(1)門戶系統:這是用戶進人知識管理系統統一的人口,用戶通過界面對知識的分類,迅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使用他所需要的功能。
一、操作類實驗
所謂操作類實驗,是指為了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進行某種操作。它能夠具體形象地再現各種事物現象及活動過程,能夠有效地揭示客觀事物本質和內在聯系。
1.利用實驗,讓插圖“動”起來。
教材中的課文,大多配有插圖。通過看圖,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插圖都是靜止的,如何化靜為動呢?運用實驗就是一種好辦法。
在教學第四冊語文中的《雷雨》一文時。我首先在課前準備了一只能移動的“蜘蛛”,讓“蜘蛛”從教學掛圖的網上垂直向下移動,并畫上一條細的直線,當作蜘蛛的絲。這樣一來,不需我多費口舌,學生對“垂”字的意思便心領神會。再如“蜘蛛又坐在網上”這句話為什么要用“又”字呢?我只把那“逃走”的蜘蛛再移回去,學生就能體會到這個“又”字的妙處了:蜘蛛本來就坐在網上,是被大風嚇跑的,現在風停雨止,所以它又回到原處了。第七冊語文中的“趵突泉”,圖為三個大泉眼“冒,冒,冒,好象永遠不感到疲乏……”。教學中,我讓一名學生上講臺用一根吹管向水槽中的水吹氣,學生聽著“咕咕”的水聲,看著翻滾的水流,自然就能體會到大泉眼是怎么冒的,并進而體會到大自然的力量有多偉大!
2.利用實驗,讓情境“創”起來。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有意義的情境創設是他們(學生)始終以積極態度參與的無形動力。”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創設具體生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動激活狀態,積極主動地動眼、動口、動手、動腦。
在教學《刻舟求劍》時,我通過實驗創設了這樣的情境:講臺正中擺放著一個透明的盛著水的大玻璃水槽,用一個無蓋長方形的塑料盒作“舟”。在塑料盒的尾部放著一把小刀,把小刀推入水中,同時在該盒上用彩筆做上記號,然后讓“小船”駛向對岸,問學生:“在做筆記的地方的水底下能摸到小刀嗎?誰上臺來試一試?”學生紛紛舉手。躍躍欲試,并很快明白,原來掉劍做記號的地方不是停船時做記號的地方,船再移動,位置在變化。此舉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與課文內容相一致的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3.利用實驗,讓難點“易”起來。
在《撈鐵牛》一文中,鐵牛是怎樣離開水底,并被撈上岸來的,學生較難理解,是該文的難點之一。如用常規教法,恐難奏效。但利用實驗卻能使難點在生動有趣的氛圍中迎刃而解。我是這樣教學的:用一個透明的玻璃水槽作“河”,用兩個小鐵盒當作兩條“船”,用一個小鐵塊作“鐵牛”。從“鐵牛”分別牽出一根繩子拴在兩個鐵盒的中間。鐵盒里各裝了相同重量的鉤碼,然后同時從兩個鐵盒由小到大逐步取出鉤碼,隨著鉤碼的減少,繩子越拉越緊,最后“鐵牛”終于脫離了水底,再慢慢移動鐵盒靠“岸”,“鐵牛”就慢慢地被拉回了“岸”邊,這樣,把平常不易理解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從而突破了難點。
4.利用實驗,讓寫作“活”起來。
寫作課常常讓不少語文教師和學生頭疼。多數教師教學時,往往講講習作要求,簡單提示習作內容,就放手讓學生寫,這樣的指導,學生往往無話可說,即使寫出來的也是空話、套話連篇。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我想到了學生感興趣的實驗,何不把實驗引進作文教學中來呢?經過充分醞釀,我指導學生寫作《雞蛋能掉進杯子里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課前,我說:“同學們,我們下節課做實驗……”學生一聽,都歡呼雀躍起來,“為了做這個實驗,請每個小組(5人)準備雞蛋一個、硬紙片一張、頂針一個。”第二天當我走進教室,看見同學們坐得端端正正,每個小組桌上都整齊地擺著上述用品。我把從儀器室領來的燒杯發放到每個小組,并裝上三分之二的水。在講臺上,我用硬紙片蓋上水杯,硬紙片上放頂針,再把雞蛋豎在頂針上。學生不知我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都伸長了脖子,露出既興奮又疑惑的神情。我板書題目:《雞蛋能掉進杯子里嗎》,學生頓時議論紛紛,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有的說雞蛋會打碎……學生爭執不下。我說,大家不必爭了,試試不就知道了嗎?只見我手指對著硬紙片迅速一彈,紙片被彈飛,雞蛋和頂針一塊落入水中,雞蛋完好無損。學生都很驚詫。我說,同學們可大膽地試一試,于是,同學們都興致勃勃地做起試驗來。趁著學生意猶未盡,我說,請你們拿起筆,把你想說的寫下來。于是個個奮筆急書,課堂上再不見咬筆桿遲遲不動筆的現象了。從學生此次的作文來看,大多做到了內容具體,鮮活形象,有感而發。
二、活動類實驗
所謂活動類實驗,是指檢驗某種科學理論或假設而從事的某種活動。小學語文“新大綱”特別強調:“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試驗中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有機穿插活動類實驗,顯得尤為重要。
1.利用實驗,巧妙導入。
《蝙蝠和雷達》一文,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做個實驗。”用手絹蒙住幾個同學的眼睛,分別讓他們來“貼鼻子”。結果,有的同學把鼻子貼到下巴上,有的則貼到額頭上。同學們笑得直不起腰來。“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他們都貼錯了?”學生答:“因為他們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見!”“對!他們的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當然貼錯了,那么,被蒙上眼睛的蝙蝠會怎么樣呢?”此時我再問:“為什么蝙蝠不會撞墻上呢?”有趣的實驗,撥動了學生的心弦,使學生進入了學習的狀態,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欲探詢究竟。
2.利用實驗,精彩收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