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白的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古詩詞教學 “藝術空白” 挖掘與運用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其語言的跳躍性、含蓄性,都為學生學習古詩留下了廣闊的“藝術空白”。面對古詩詞教學,教師要能夠以一雙慧眼發掘文本的教學價值,獨具匠心地運用古詩的“藝術空白”,引導學生在理解欣賞的基礎上,針對“藝術空白”進行再創造,借此培養孩子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有效達到古詩詞教學的目標。
如何發掘并運用古詩的“藝術空白”,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再創造·筆者在古詩詞教學中進行了一定的嘗試,積累了一些經驗,現總結如下。
一、填補“形象空白”,深入詩歌意境。
古詩詞具有生動、優美、感人的意境,能夠引發人的想象,激發人的情感。其凝練概括、蘊含豐富的語言中,常常隱藏著一定的“形象空白”,對所選定的藝術形象的刻畫往往還不夠細膩,言有盡而意無窮。筆者在教學中常常根據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對古詩詞中留下的“空白”展開想象,并用生動形象的語句描繪出來,即對“形象空白”進行適當的挖掘與填補,逐漸深入詩歌意境。具體的手段有語言描繪、畫面展示、音樂渲染等,進而讓學生的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然而然引領學生進入古詩詞美好的意境中。如教學杜牧的七言絕句《山行》,筆者出示了一幅深秋山林圖:那巍然的寒山、彎曲的石徑、悠閑的白云、火紅的楓林,讓學生眼前一亮……在展現畫面的同時,配以悠揚的笛聲,讓學生在溫馨、和諧的情境中,一邊欣賞詩句,一邊想象詩句所表現的意境,仿佛自己已經跟著詩人一起,悠然漫步在彎彎曲曲的石徑上,感受著充滿詩情畫意的楓林美景。教學雷震的《村晚》,筆者在組織學生進行了一番朗誦與想象之后,亦恰到好處地運用多媒體展示了與詩意相關的圖片,把詩歌所表現的畫面呈現在學生面前,配以悠揚舒緩的橫笛曲,使學生陶醉在寧靜、祥和的鄉村晚景中。最后,讓學生按照筆者的提示“一個夏日的傍晚,我劃著小船來到鄉村……”進行大膽想象,把詩中沒有寫到的景物,沒有明確表達出的情意,根據自己的感悟與生活積累,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加以描繪。
形象“空白”是作者為讀者創設的一個想象地帶。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鎖定形象“空白”,發掘其教學價值,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去填補形象“空白”,深入詩歌意境。
二、挖掘“情感空白”,體味真摯情感。
“詩貴言志”,優秀的詩歌在表情達意、展示意境方面總有較高的藝術水準。讀起來也讓耐人尋味,讓人不禁產生情感共鳴,心生感慨?!耙磺芯罢Z皆情語”,古詩詞中所描寫的景物,一般都為表達感情所用。所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融情于景的原因,所以諸多古詩詞在情感上也留下了“情感空白”。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掘古詩情感上的“空白”,創造并渲染古詩的意境,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鑒賞,體味詩句中流露的真摯情感。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其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是景語,也是情語,這兩句詩描繪了“孤帆”、“遠影”這兩個形象。教學時,筆者就鎖定這兩個形象,大做文章,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品味,進行情感鑒賞與感悟,進而把握外顯形象背后蘊含的情感因素。同樣,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舟》,筆者播放了抒發思鄉之情的音樂并隨著樂聲動情地描繪:“月掛中天,晚風吹拂,詩人王安石走出船艙,佇立在船頭,向南眺望,只見對岸就是自己的家鄉京口……”說到這里,筆者啟發學生思考:“如果此時你就是詩人王安石,此時此刻,你會在心里默默地想些什么呢·”然后讓學生站在詩人的角度進行大膽的想象與獨白,進而體會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境的創設,催生了語言與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觸摸到了文字背后那份沉甸甸的離情別緒。
三、挖掘插圖空白,催生想象思維。
總是不經意而來又不經意而去
當眼淚流下來的時候
才知道那份執意挽留的情感
不經意間已經走丟
或許這世間本沒有永遠的陪伴
我只有用永遠的祝福和牽掛
去送別那些經過我生命里的最重要的人
/
如果不是親歷了寂寥的時刻
就不會安然于黑夜里那些脆弱孤單的時間
那些不經意間流露出的想念的真
是否還有一顆心將這份感動銘記懷念
那些在心中祈禱的話語
以及在眼中無數次沸騰的淚
都是為你而生的纏綿
/
這么多年習慣了一份想念的孤獨
那些天真的迷茫
那些失意的慌亂
只把你一個人深深的鎖在了心田
敏感的神經始終為一個人跳躍著思念的疼
無論滄海桑田如何變遷
我都會記得最初遇見的你
/
那些說好相守永遠的人
卻只走過了自己生命里匆匆的瞬間
時隔多年你已去了哪里
你的心是否也像我一樣回首過從前
你的名字我不敢再叫出
我只能在遙念的夢里
將你的名字千百次的呼喚
/
每個女人都希望能用自己的幸福和微笑去愛
而不是悲傷的淚水漣漣
午夜冰冷的夢回里
眷戀著誰留下的溫度
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淚水
在破碎的心事里噴涌而出
我只能在夢里相視你
卻無法再相擁你昨天給過的纏綿
關鍵詞:白刺花,硫酸,發芽率
白刺花嫩枝葉營養豐富,牛羊喜食,畜牧養殖等方面性狀表現優良,本實驗的進行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目前關于種子休眠特性研究的相關報道較多,但國內外針對白刺花種子的處理方面卻較為少見。本實驗是在前人研究經驗的基礎上,以往的很多種子處理方法為參考依據,結合白刺花的具體情況,用不同濃度的硫酸通過不同的處理時間處理種子,觀測處理后種子的發芽率、經過統計分析,從而篩選出較為經濟合理并且有效的種子處理水平,為白刺花在以后生產中更好的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1 實驗材料及儀器
1.1供試材料 供試種子是采于貴州地區的野生的白刺花種子,純凈度為95.5%,含水量為7.2%,千粒重為16.75克。種子呈淺黃色,橢園形,種子外面有一層蠟質。相關參數為
1.2實驗儀器及化學藥劑 恒溫培養箱、種子數粒器、天平、培養皿、試管、燒杯、直尺、鑷子、墊板(切種子用);硫酸(H2SO4)。
2 實驗設計及方法
2.1實驗設計
2.1.1對照組處理 將不經處理的種子清洗3次,作為對照組做發芽情況的觀測實驗。
2.1.2實驗組處理 將適量種子置于量筒中,用濃度為98%、80%、60%的硫酸處理種子,浸泡的同時用玻璃棒攪拌。設置不同的時間梯度,分別為1min、2min、3min、4min、5min。處理完后用清水沖洗5 min。將以上處理后的種子清水清洗3遍。
2.2實驗方法 將以上處理后的種子每個處理分別隨機抽取100粒,分別放入置紙的培養皿中,放入恒溫培養箱(23±1℃中)中。每個處理各設4個重復。在進行發芽率的觀測實驗的進行過程中,定時澆水保證種子發芽所需要的水分,定時觀察種子的霉變情況,并且將霉變的種子取出,做相應記錄,必要情況下將種子取出換入另外的培養皿觀測種子發芽情況。因為白刺花是圓形的種子,幼根長度和幼芽的長度都應與種子直徑一樣長。如果出了幼根和幼芽是皺縮、有缺陷的、或是有根無芽、有芽無根的都算作畸形,不算正常發芽。計算種子的平均發芽率。
3 結果與分析
經過98%的硫酸處理種子,處理3min種子發芽率最高,為44%,比對照組高了14個百分點。最低為處理1min時的37%,比對照組高了17個百分點。隨處理時間增長,硬實率逐漸減小,霉變率逐漸增大。處理4min與3min、2min、5min、1min差異不顯著。處理3min與1min差異極顯著,與空白對照差異極顯著。
經過80%的硫酸處理,種子發芽率有了一定的提高,最高值為處理3min的40%的發芽率,比對照組高了20個百分點。硬實率隨時間增長有一定的降低,降低幅度不大。霉變率隨時間增長有所增加。發芽率最低的為處理5min的33%,比對照高13個百分點。不同時間處理間存在極顯著差異,差異顯著性比較顯示,3min與4min、1min、5min處理差異不顯著,3min處理與5min處理差異顯著,各個處理與對照相比差異極顯著。
經過濃度為60%的硫酸處理,在1min到5min的范圍內,白刺花種子的發芽率隨時間的增長而增高,最高為處理5min,發芽率為51%,比對照組高31個百分點;最低為35%,比對照組高15個百分點。硬實率隨時間增長而降低,霉變率隨時間增長而增大。方差分析結果列于表3.12,差異顯著性比較結果列于表3.13。如表所示:處理5min與處理4min差異不顯著,處理3min、2min、1min之間差異不顯著,各個處理與對照組結果差異極顯著。
從總體來看用硫酸處理白刺花種子促進其發芽有較好的效果,在硫酸濃度為60%,處理時間為5min效果最好,但在生產中也要注意在使用硫酸時的安全,和對環境的保護。
參考文獻:
[1]趙同芳,種子生理概述[J],植物生理學通訊,1960,(3):23-30
[2]陳強,王達明,李品榮,等,白刺花的育苗造林技術及開發利用前景中國野生植物資源第21卷第6期
1、首先把古詩的大概意思講給孩子聽,這首詩是描寫了什么季節什么景物,詩人想表達一個什么意思。可以最開始給小孩選擇一些寫景物的詩詞,可以先從李白的詩學起,李白的詩詞大都直白簡單,最適合詩詞啟蒙。比如《靜夜思》,簡單易懂,朗朗上口。
2、接下來帶著孩子整體讀幾遍,然后告訴孩子每句詩是什么意思,讓孩子對詩詞的整體有個印象。
3、如果有很難懂或古今不同義的字詞,要給孩子解釋清楚。
4、抓住每句詩中的關鍵詞,串聯起來,加深記憶。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
優秀古詩詞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優美的詩詞,深刻的內涵,高遠的意境,流傳的佳句,精湛的語言,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只有重視古詩詞的教學,不斷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正確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使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優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學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豐富思想內涵,成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那么,如何指導學生誦讀這些古詩詞呢?
1 初讀詩文,了解作者
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誦讀古詩方法很多,分自讀、對讀、群讀,又可分為默讀、聲讀等。多讀,可以讓學生把握詩詞的內在節奏。節奏是古詩詞的生命,讀詩的過程也是欣賞詩歌的一種過程。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化為心中之本。整體朗誦詩歌的過程中,由于現代文和古文之間的不同,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準每個字,每個詞的讀音,例:《回鄉偶書》中“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爆F在“衰’’讀“shuai",但古讀音應該是“cui”,古讀音更能押韻,更能體現古詩的韻律美;例如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惫艜r應該讀xia.,而現在用漢語拼音讀xi4,就不和諧,不押韻了。在處理這個問題時,我就先讓同學們自己讀,多讀幾次,體會到古詩的押韻美,學生自然選擇讀古音了。
2 精讀課文,了解詩意
讀通古詩后,就要了解這首詩的意思,在語文課本中,古詩詞都會有注釋,將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詞翻譯出來。這時,我多半希望學生采用小組合作或個人發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讓讓學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師在旁適當點撥即可。還可以鼓勵學生借助古漢語詞典,去自己翻找。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有很大幫助。
3 研讀詩文,體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