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立志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股權分置;公司治理;股利分配;股票股利
中圖分類號:F830.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11)01-0037-06
股權分置作為一種限制國有股和法人股流通,允許公眾股流通的差異性制度安排,是我國以公有制為主導的計劃經濟體制背景下和法制環境下,資本市場設立初期的一種制度安排。由于股權分置的存在,使得中國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性受限,而流通性正是股票市場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因此很多人認為,所謂“中國特色的資本市場”,其區別于西方國家資本市場的主要特點,可能就是體現在“股權分置”上,那么,股權分置這一制度性差異是否會影響股東對現金分配的偏好呢?是否導致西方的股利政策理論在中國不再適用呢?國內很多學者利用股權分置改革進行之前的數據對此進行過研究,得出了不盡相同的結論,但有關股權分置前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決策的研究仍然不足。鑒于股權分置基本完成,本文試著用股權分置改革前后的股利分配方式進行對比分析,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進行實證研究。
一、文獻綜述與研究進展
國外文獻中有關股利分配決策的理論流派紛雜,從文獻發展脈絡來看,目前處于主導地位的主要包括股利無關論、稅收效應理論、信號傳遞理論、成本理論和股利迎合理論等。其中,信號傳遞理論、成本理論和股利迎合理論更多的關注現金股利的支付率問題,而稅收效應理論對公司選擇股票股利還是現金股利提出了理論依據,根據股利政策的稅收效應理論,稅收因素會對股利政策產生重要影響,如果對現金紅利和來自股票回購的資本利得課以不同的稅賦,則公司選擇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會對公司的市場價值產生不同的影響。當現金股利的稅賦高于資本利得的稅賦,對公司及投資者而言,現金股利不再是最優股利分配政策;即使在稅率相同的情況下,因資本利得只在實現時納稅,相對于現金股利而言,具有遞延納稅的好處,仍享有大量的所得稅收益(Miller,1977)。在這種情況下,公司會傾向于通過股票回購的方式來提高公司市場價值,使投資者獲利。Brennan(1970)的稅后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導出的均衡關系表明:考慮稅收因素后,現金股利分配越高,期望的稅前回報率越大。即:市場期望派現公司的稅前收益率高于非派現公司。這意味著其他條件相同時,派現公司的股票價格會低于非派現公司。Litzenberger&Ramaswamy(1979)擴展了Brennan(1970)的模型,考慮抵稅的利息限制后認為,受到這一限制的投資者更歡迎現金股利分配。
近年來,國內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股權的不可流通性對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政策具有明顯的相關關系。趙春光等(2001)實證研究結果認為上市公司是否分配現金股利與是否分配股票股利、上年度是否分配現金股利和企業規模有關;每股現金股利大小與股票價格、市盈率、主營業務利潤、是否分配股票股利有關。馬曙光、黃志忠、薛云奎(2005)認為;由于我國分置的股權結構,國家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加之低廉的投資成本和高股利收益率,非流通的國家股東、法人股東偏好派現,而流通股東的投資成本遠遠高于非流通股東,其所獲取的股票股利可以上市交易,由此獲取的資本利得遠遠大于分得的微不足道的現金股利,加之我國目前尚未開征資本利得稅,現金股利卻要繳納10%的所得稅,故流通股股東偏好股票股利。王化成、李春玲、盧闖(2007)研究發現當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具有集團控制性質時,其現金股利分配傾向和分配力度均顯著低于沒有集團控制性質的上市公司;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程度越高,股利分配傾向和分配力度則越小;國家控股上市公司的現金股利分配傾向和分配力度明顯低于民營控股上市公司。
二、公司治理與股利分配決策的關系假設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在股改完成前是不可流通的,在股改完成后一段時間內(至少3年)仍然是不可上市出售的,在這個階段,非流通股股東通過股票股利短期內不能獲得現金回報,而只能通過現金股利的形式,才能獲得現金回報,解決第一大股東自身的現金流問題。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
當公司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較高時,可以起到明顯的監督作用,從而使公司的治理結構優于那些第二大股東監督作用較弱的公司(Wang和Wong,2003)。同時,當公司存在多個大股東,各個大股東為了獲得其他大股東的支持,會作出更有效地使用公司控制權、維護小股東利益的承諾,從而抑制了大股東的“掏空”(Tunneling)行為(Bloch和Hege,2001)[8]。但在我國股權分置背景下,第二大股東與第一大股東一樣多數為國有股東,其股票也不能流通,因此第二大股東同樣傾向于不分配股票股利。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2: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
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現金股利與股價比一般都比較小,現金股利對流通股股東的成本補償小,吸引力較低,因此對流通股股東而言,如果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好,有分紅的能力,他們寧愿公司采取股票紅利的方式,寄望于二級市場股價的上漲來獲取資本利得,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3:流通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股票股利分配。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獨立董事在特定的問題上保護了中小股東的權益。Schellenger,Wood,andTashakori(1989)L9)發現獨立董事比例與現金股利支付率正相關。為了加強對大股東的監督和制衡,保護中小投資者,中國證監會采取獨立董事制度,并對我國上市公司實施獨立董事制度的時間,獨立董事人數等都進行強制性規定。由于獨立董事對大股東行為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獨立董事越多,公司越有可能考慮外部投資者的利益,降低沖突,據此,筆者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4:獨立董事人數越多,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
截止到2007年底,基金持股市值占我國上市公司流通市值的30%以上,基益成長為我國資本市場的主導力量,由于現金股利相對于二級市場股價而言,比例甚小,基金投資的主要目標是獲取二
級市場的價差而非每股現金分紅。并且由于機構投資者一般持股數量較大,不斷的買進可能抬高了股票市價,股票分紅除權可以把炒高的股價攔腰截斷,通過降低每股市價增加股票總量,而增強股票的流動性,以便于機構投資者的安全退出。因此,機構投資者可能更傾向于分配股票股利,于是得出以下假設:
假設5:機構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股票股利分配。
三、數據收集、變量定義與模型設定
(一)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目標是探討股改前后,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是否有明顯變化,選取的樣本為2004~2007年間在滬深兩個交易所上市的A股公司,并剔除:(1)ST、PT等類型公司;(2)傳播與文化產業、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金融、保險業這三類壟斷行業;(3)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開張的“老八股”――即延中實業、飛樂音響、愛使股份、申華實業等4只股票。根據以上標準,共收集到985個樣本,剔除數據缺失的樣本,總共得到3807個截面數據。股利分配方式分為不分配、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三種。
(二)變量定義
1 被解釋變量――股利分配決策變量(DUM―SHRDV)。為檢驗不同的治理特征和財務特性,是否對股利分配方式公司有所影響,將因變量設計為一個啞變量DUMSHRDV,將2004~―2007年四年中,實施股票分紅的公司DUMSHRDV取值為1,實施現金分配的公司DUMSHRDV取值為0。
2 解釋變量――公司治理特征變量(GOV―ERN)。本文選取公司治理特征變量包括:(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PSH1),該指標表示第一大股東持股數占總股本的比例,數值范圍為1~100;(2)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PSH2),該指標表示第二大股東持股數占總股本的比例,數值范圍為1~100;(3)流通股持股比例(PCIKL),該指標反映的是中小股東對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影響力。由于股改后因流通股股東無償獲得了對價支付增加了流通股比例,同時股改后理論上所有股份都是可流通的,為保持研究的一致性,本文的流通股比例指標選取的是股權分置改革前,公司在2004年年報中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該指標的取值范圍為1~100;(4)獨立董事人數(NINDPDIR),我們以2007年度樣本公司董事會獨立董事人數為基準,該數值大約在0~10之間;(5)機構持股比例(PISTSHR)。該指標表示年末機構持股數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例,數值范圍為1~100。
3 控制變量。為保證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對可能影響公司現金股利分配的因素進行了控制,主要控制變量包括:
(1)政策變量――股改完成啞變量(DUMRSS):股權分置改革可能對公司治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進而可能影響到股利分配政策,因此,用報告期是否完成股改作為啞變量DUMRSS(完成為1,未完成為0),來考察股改是否會影響上司公司的股票股利分配決策。由于股改使得非流通股份變得可流通,原來處于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股東,與流通股股東站在了一起,具有了相同的利益訴求,使得大股東通過現金分紅等手段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越來越收斂,同時,由于我國上市公司的股票股利,具有明顯的稅收效應,因此股改完成后,上市公司都有可能傾向于股利分紅而非現金分紅,因此,本文預期股改完成后,上市公司分配股票股利的可能性加大,啞變量DUMRSS的系數預期為正值。
(2)增長能力指標(MAG3)――增長能力指標的選取與第四章有所不同,鑒于三年移動增長率(MAG3)的絕對值離差較大,最低最高值相距甚遠(-8.7%~428%),為此以成長性高低的二元判斷來作為成長性指標的替代變量(DUMG3),即高于MAG3中位值(38.8%)的公司認為是高成長公司,取1。而低于中位值的公司為低成長,取0。一般來講,股本擴張速度應該與企業增長速度相匹配,假設增長能力越強的公司,其股本擴張的意愿也越強。因此,本文預期該變量的回歸系數為正。
(3)現金流變量(CFFC)――每股自由現金流,由于我國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的會計處理,只是調整了權益類科目類別(將未分配利潤轉化為注冊資本),而不涉及到企業現金流的變化,因此,本文預期股票股利分配決策與企業自由現金流無關。
(4)支付能力指標(RETN)――用每股未分配利潤作為公司支付股利能力的一個指標,由于股票股利分配是將未分配利潤轉化為注冊資本,未分配利潤越多,企業進行股利分配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本文預期該變量的回歸系數為正。
(5)公司規模指標(TLSHR)――用公司總股本代表公司規模大小,總股本規模越小,其股本擴張的意愿越強,因此預期該變量的回歸系數為正。
(三)模型設計
本文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公司治理因素對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決策的影響,即驗證上述假設1至假設5。采用的參數估計方法一般是極大似然估計法。模型具體形式如下:
DUMSHRDV=a+bGOVERN+C1DUMRSS+C2MAG3+C3CFFC+
C RETN+C5TLSHR+d
其中Govern為自變量,即不同的公司治理變量,分別用于檢驗假設1到假設4。當解釋變量分別為PSHl,PSH2,PCIKL,NINDPDIR時所形成的模型,以下分別成為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
四、統計分析與檢驗結果
(一)股利政策的描述性統計
由表1可以看出,在股權分置改革的三年中(2005~2007年),不同分紅類別占全樣本的比例基本相近,即不分配的約占一半,有股利分配的占一半,其中股票股利占4%~10%。與股權分置改革啟動之前的2004年相比,股改前后的樣本分紅類別結構沒有原則性差別。
把樣本分為已股改組和未股改組兩個不同類別來研究,則可以發現,2006、2007年中每一年股利分配中,已股改組的股利分配樣本占比均遠高于未股改組,這至少可以部分地說明,股權分置改革后,我國上市公司可能會日益關注股票股利的分配。
(二)實證結果與解釋
本文采用LOGIS了IC回歸模型檢驗公司治理因素對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的影響,即驗證上述假設1至假設5。從表2不難發現,各模型的擬合度(Nagelkerke R2)不是很高,但判對率(percent-age correct)都在94%以上,各模型整個方程各變量的參數均為零的聯合檢驗被拒絕。整個模型檢驗獲得通過。
具體而言,不同解釋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有著不同的表現。從modell―model5的回歸結果可以發現:(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為-0.008,且在5%水平上統計顯著,說明第一大股東
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假設1成立。(2)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為-0.023,也在5%顯著性上獲得檢驗,說明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假設2成立,(3)流通股比例的回歸系數為正值,但未通過顯著檢驗,假設3沒有獲得支持。(4)獨立董事人數的回歸系數為-0.26,通過顯著性為1%水平檢驗,說明獨立董事人數越多,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假設4成立。(5)機構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為0.025,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說明機構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股票股利分配,假設5成立。同時,在mode16中,股權分置改革虛擬變量的回歸系數為0.656,在所有公司治理參數回歸系數中最大,且在1%的水平上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說明股權分置改革后,我國上市公司更傾向于選擇股票股利分配政策。
本文考察了所設的控制變量對公司股票股利分配比例的影響,并獲得了一些有益的研究結果:(1)從modell-model6各模型的分析結果來看,企業的增長能力與股票股利分配決策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明高增長的公司更傾向于分配股票股利。并且在mode17中,當加入了交互項DMRSDMG(=DUMRSS,DUMG3),回歸系數仍然為正,且在1%的置信水平上顯著,其回歸系數顯著大于DUMG3在所有回歸方程中的系數,說明股改后,高成長公司分配股票股利的可能性更大。(2)企業每股現金流(CFFC)的回歸系數在每個模型中均為負值,且1%的置信水平上通過檢驗,這與本文的預期不一致,可能的解釋是,在我國企業自由現金流是現金股利分配的基礎,如果企業自由現金流越大,其分配現金股利的可能性就越大,那么分配股票股利的可能性就越小。(3)每股未分配利潤(TETN)的回歸系數在每個回歸模型中都顯著為正,說明每股未分配利潤可能是企業股票股利決策最重要的參數,每股未分配利潤越高,其分配股票股利的可能性越大。(4)總股本規模的回歸系數為負值,但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與作者的預期不一致。本文用其它規模指標(如銷售收入)代人方程進行回歸,同樣不能拒絕零假設,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在進行股票股利決策時,企業規模并不是主要的決策依據,盡管發放股票股利意味著股本規模的擴張,但股本規模大小與公司是否發放股票股利并沒有顯著關聯。
五、主要研究結論
1 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這一結論與國外大多認為第一大股東傾向于股票股利的觀點截然不同,而與國內學者呂長江、王克敏(1999)、謝軍(2006)等的研究結論相似。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我國股權分置背景對股利分配決策產生的特殊影響。由于我國上市公司中的第一大股東大多數都是非流通股股東,無法像流通股股東那樣獲得股票價格上漲所帶來的收益,非流通股股東只有通過現金股利的形式,才能獲得現金回報,因此在一定范圍內,控股股東持股比例越高,股票股利分配的可能性就越低。
2 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且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遠大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的回歸系數。這表明與第一大股東相比較,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第二大股東可能更不愿意分配股票股利,這可以解釋在第二大股東的股票實質上仍然是不能流通的情況下(到2007年為止),股票股利更傾向于通過分配現金股利解決他們的現金流問題,同時也可以減少第一大股東對公司利益侵蝕的“隧道效應”,解決部分的委托問題。
3 流通股比例的回歸系數為正值,但未通過顯著檢驗,該結果與馬曙光等(2005)指出的“我國流通股股東偏好股票股利”的結論不盡一致。這可能表明盡管流通股股東傾向于分配股票股利,但作為小股東,他們對于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分配比例的決策影響力很小。也反映了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大多數流通股股東不能參加股東大會行使自己的權利,他們也就沒有監督管理層的動機和能力。
4 獨立董事人數越多,公司越傾向于現金股利分配。表明在是否分配股票股利的決策中,獨立董事切實發揮了作用,而且獨立董事人數越多,公司分配股票股利的可能性越小。
5 機構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傾向于股票股利分配。說明機構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分配股票股利的可能性越大,這與我國資本市場的現實情況是相符合的。
一個勵志的小故事,或許就能給我們帶來很好的啟迪,讓我們受益匪淺,遇到挫折就放棄就是徹底失敗,這樣永遠不會成功,生活就是需要不斷的激勵來讓自己前行。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讓人上進的勵志故事,請您閱讀。
讓人上進的勵志故事1懵懂的歲月里我一個人默默地走,風大,雨大,還有那意料之外的尷尬無奈時常降臨,----這一切侵噬著我的執著,打擊著我的信仰,使我動搖卻又令我更加堅強。
年輕的沖動曾讓我因此滿身傷痕,我舔著傷口的血抖擻一下精神癡癡一笑,雖然有些被動,但終究我仍站在這里。他們問我,為什么要這樣固執孤獨?我回答道,我只是孤單,并非孤獨!
成長是要付出代價的,我用盡全身力氣試圖推倒那塊頑石,卻不料因此折了腳趾。一味的蠻勁在現實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即使我也是為了更好的前進,可一不小心竟致使自己適得其反。
未來不是一個未知數,也許我左右不了自己的命運與機遇,但至少也要“盡人事,聽天命”。我深知成功的不易,所以才更加珍惜沒有失敗時的坦然的全力以赴。夢想并非一蹴而就的輕而易舉,一步一個腳印的坦坦蕩蕩才是有呼吸有意識的活著的意義所在。
最無助的時候我學會了深呼吸,多清新多香甜的氣息呀,老天給了我活下來的資本絕不是要讓我被一時的困難阻擋在這種舉步維堅的迷惘之中。大地在我腳下,憑借著與生俱來的倔強去抗爭去摸索,哪怕結果不那么盡如人意,只要我已然嘗試,已然品味,又何憾之有?
平淡的日子里我已懂得了詩意地生活,生命本就是這樣反反復復的,心若止水,那為何不水一樣地純凈呢?難得的一份安逸,難言的一番敞亮,“茶半杯,書一摞,輕歌一曲伴日落”!世俗的紛爭骯臟的伎倆就讓它隨風去吧,這一刻為我所獨有!
黑云壓城或是艷陽高照,卻之不恭的激情一瞬間在我的生命上演,不逃避不敷衍,把握生命的每次觸電,用全身心主宰屬于自己的精彩。大喜大悲都是匆匆數十載的饋贈,今不盡興,更待何時?
喜歡去陌生的地方,喜歡陌生的人群陌生的房舍陌生的街道陌生的空氣,用一種旁觀者的冷漠嘗一口陌生的茶水,用最虔誠的祝福贈予陌生的一草一木,踱著碎步挎著背包,尋一寸不屬于自己生活的天空,感受嘹亮寬曠炙熱與和諧。
于星夜擰開一盞臺燈,翻著發黃的日記,回憶闊別已久的人和事,還有那些曾經給過我喜怒哀樂的地方,淡淡的一笑,撮一小口淡茶,看簿霧升騰,一如我飄散的思緒,看是散了,卻蕩漾在空氣中的角角落落。
或許明天的一切都并非如我所愿,但我也沒一味傻傻的坐等日出,摩拳擦掌有些言過其實,我只是在用心用努力在一步步的接近于成熟接近于成長。沒有老氣橫秋的懷才不遇之憾,更沒有稚嫩無知的無病之嫌,我就這樣血氣而冷靜地咀嚼每一步前進帶來的疼痛或快樂,安靜地成長——安靜地等待成長后的那番風清云淡。
讓人上進的勵志故事2在成長的路上,有淚水、有堅持、也有各種困難。經歷這一切才能成長.
成長的路上,淚水是必不可少的。我每天都在成長,在長高在長大,也變得越來越成熟。記得在剛上學的時候,我的學習不是很好。在學校,我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在家里,爸爸媽媽也時常教育我。
可是我都聽不進去。直到一次期中考試,我考的分數很不理想。老師和爸爸媽媽都很失望。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爸爸媽媽一句話也沒有說,對我很冷淡。我非常傷心,留下了悔恨的淚水,我很后悔以前沒有好好學習。
從那以后,我開始認真學習、努力讀書,我在一天一天的進步。老師看出了我的進步,經常表揚我、鼓勵我。這讓我更加有信心了,同時我也體會到了學習的快樂。到了期末考試,我剛拿到卷子就認真仔細地做起來。
上面的題并不難,所以我一會就做完了,檢查了幾遍后我就交卷了。第三天,老師把卷子拿給我看。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竟然考了滿分。老師在同學面前表揚了我,又把我評為三好學生和進步之星,我非常興奮。
當我告訴爸爸媽媽后,他們非常驚訝,也非常高興。我也流下了喜悅的淚水。
淚水是成長路上必不可少的,那堅持就是從成長中學習的。記得在六歲那年,我開始學習電子琴。當我第一次走進電子琴的教室,我十分緊張。開始上課了,老師首先介紹了自己,又認識了同學們。
第一節課,老師講了坐姿、手形和音符。我的坐姿和手形都很好,也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可是當老師講到音符的時候,我卻跟不上了。彈琴前我的手形保持的很好,可是剛開始彈琴,我的手就不聽使喚了,這一次我彈錯了。
老師讓我重新彈一遍,由于緊張,我又彈錯了。老師很生氣,批評了我,同學也嘲笑我。我很傷心,不想再學下去了。媽媽對我說:"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下去。"我聽了媽媽的話,就跑去練琴了。
我慢慢地、仔細地練,練了很多遍。終于,音符我已經練的很熟練了。但在彈奏樂曲的時候,我又遇到了困難。那是我第一次彈奏樂曲,由于緊張,我接連彈了幾遍都彈錯了。老師對我很失望。
我也有些難過,不過我并沒有氣餒。回到家,我放松心情,彈了很多遍,過了一會兒,我就已經彈得很好了。從那以后,我一旦遇到彈不好的樂曲,就會這樣做。現在,我已經堅持到了五級,也讓我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
成長路上有淚水、有堅持,自然也少不了各種困難。記得在快要期末考試時,老師發了一張這學期的重點、難點試卷。上面的題很難,許多同學都不明白。我也是花了很長時間才做完前面的題。
可做到最后一道思考題的時候,我卻被難住了。我以前做過很多卷子,可是這樣的題型從未見到過。我花費了很長時間,試著用各種方法去解答,可是都沒有成功。回到家,我問了爸爸媽媽,他們想了好久,可是也想不出答案。到了第二天,老師說了答案,又教給我們解答的方法。我恍然大悟。也解決了這個小小的困難。
這就是成長的路上,有淚水、有堅持、有困難。
讓人上進的勵志故事3成長的過程像一條長長的道路,總會有結束的那一天。但總覺有一個引路者,帶我們走過那漫長的歲月。——題記
成長是一條曲折而又漫長的路,一路上有許多酸甜苦辣的事,一路上有許多親近的人,一路上有許多別有韻味的物品。因為有你,我才能打好基礎迎接初中;因為有你,我才能懂得更多新的道理;因為有你,我才能一步步長大。我的成長有你-----我最敬愛的小學班主任呂老師。
還記得,有一次我語文考試考得很差,只有74分。然后呂老師找了我過去談話。呂老師在班里的別名叫“母老虎”,誰惹了她誰倒霉。呂老師果真派人找我到辦公室喝“苦茶”,我唯有像只待斃的兔子乖乖地走了進去。
那速度比蝸牛還慢,每一步都非常不穩,似乎一碰即倒。路總會走完的。不一會兒,就來到老師辦公桌前,我用力地閉了一下眼睛,又快速地睜開,心里暗暗在說:“算了,認命吧。誰叫自己學得那么不扎實。
被老師罰也是自作自受。”老師緊握著我的試卷對我嘆了口氣,遞給了我。我看了看這份慘不忍睹的試卷,突然老師大發雷霆,破口大罵,其中一句令我印象最深刻:“既然你這次失敗了,不意味著你永遠失敗,也不意味著你下次必定成功,你要學會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老師,你讓我懂得了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
還記得,有一次我下午很晚才回家,媽媽也急得打了個電話給你,聽到消息后你立刻和媽媽到街上找我,而我正一邊和同學玩鬧著,一邊慢悠悠地走回家。第二天,你又對我進行了一次教育,你還讓我一整天站著上課。
從你的眼神中,我看到了著急、緊張。你告訴我你和媽媽有多害怕,其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最深刻:“你媽媽為了你,盡管工作再忙都要抽出身來照顧你;你爸爸為了你,長期在外面奔波賺錢養家。你要知道父母這么做都是為了你,你要懂事。”老師,你讓我懂得了做人要懂事。
還記得,小升初的那段時間,你為了我和同學們到處找試卷,找題材。每一次的小測試我都是95分以上,我總是得意忘形,可終于到了考試時,驕傲的我終于重重地摔倒在地
你再次找我單獨談話了,你告訴我:“做人不要驕傲,一但驕傲你就會摔得很慘。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老師,你讓我懂得了在成功中不能迷失自我。
老師,你在我考得不好時,會罵我,會耐心地給我分析,你說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來;老師,你在我“消失”的時候,會焦急地找我,你說做人要懂事,別讓人操心;老師,你在我驕傲摔得很慘時,會安慰我,你說不論怎樣,在成功中不能迷失自我……老師,我的成長中有你,你是我成長中的照明燈,為我照亮前程。
讓人上進的勵志故事4不同的兩人看到同一朵花,一個人看到的是花開正濃,喜愛不已,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與力量。而另一個人雖然看到盛開的花朵,卻心想它開盛開越鮮艷就會越快凋零,為什么同樣一件事物會在不同的人眼中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想法呢?原因就在于有的人能用積極的心態看待每一件事務,而有的人卻用消極的的心態對待人生,其實最值得珍惜的并不是已經失去的和還未得到的,而是你現在擁有的。
遇到任何困難,都要想到事物有兩面性,而你就要用好的一面去對待事務。你不能事事順利,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延續生命的長度,但你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容顏,但你可以展現笑容;只要你能做到這些,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微笑面對生活,那么一定會成為一位成功的人。
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必須要用微笑面對生活,用樂觀的心態看待每一件事。
也許你做到了這些,可在有些方面上還是沒有取得成功,但只要你做到了這些你就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人了。應為你至少戰勝了自己,只要用微笑面對困難,就可以打敗困難。只有你想不到的事,但一定沒有你做不到的事,只要自己不怕苦、不怕累,成功就一定志在必得。
舉世聞名的科學巨匠——霍金,是一位在輪椅生活了20多年高位截肢的殘疾人,他只能用簡單的幾根手指頭活動,可他卻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這就是因為他能用微笑面對生活、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事務。如此巨大的傷害都能被他看得云淡風清,難道我們就不行嗎?偉大的霍金是和我們一樣平凡的普通人,他的條件比我我們任何人都要差,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希望,放棄生活。別人努力,我就比別人更努力十倍。只要積極的面對生活我們也能獲得像霍金一樣的成就。
擁有積極地態度會發現頭上那片天很藍,腳下的水很清,身邊的一切都會變得美好!
讓人上進的勵志故事5《周易》里有句這樣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驀然回首,寒窗十余載,衣帶漸寬,終揮別六月,贏得碩果累累。一路風雨兼程,走進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大學,古人云:“有志者,事競成。”民諺曰:“未立品,先立志。”足見人不可一日無志。綜觀天下名人,不但自己有鵬程萬里之志,而且諄諄教誨人們要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負。
人人都想成功,可成功女神并不垂青所有的人,但我堅信所有參與、嘗試過的人,即使沒有成功,他們的世界卻不是一份平淡,不是一片空白。或許我們的確平凡得很,無一技之長,不會唱不會跳,更不會吟詩作畫。但是世界只有一個天才貝多芬,也只有一個神童莫扎特,更多的人是通過嘗試,通過毅力化平淡為輝煌的。人能走多遠,不要問雙腳,要問意志;人能攀多高,不要問雙手,要問志向。有志登山頂,無志站山腳。
有一句俗語說得好,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兩種:鷹和蝸牛。雖然我們不能人人都像雄能鷹一樣一飛沖天,但我們至少可以像蝸牛那樣憑著自己的耐力默默前行。有志者事竟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苦心人天不負,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只要曾經擁有又何必在乎天長地久,即使失敗了,這一生也會因這一路的風雨兼程而變得更加精彩!我們在風中在雨中自強不息,我們在雨中在風中展翅飛揚!
“我會好好讀書,將來做祖國的棟梁。”“我會將報效祖國立為自己的志向,并朝這個方向努力。”……
諸如此類的宣言,不勝枚舉,今天我站在這里,不是來領導你們喊口號的,自強,立志,報國不是只喊口號,而是要有實際行動。無需遲疑,現在就行動吧!我們的未來,就需要我們自己牢牢將其把握在手中!或許只需要先在勇氣上踏出一小步,我們就在立志成才上成功地踏出了一大步!從今天起,不,就是此刻,身為學生的我們定下自己的努力方向,一步一個腳印走好為祖國奉獻的每一步吧!
自立自強,我們無所屈服,向今天的自我挑戰。
1、牛頓研究學問非常專心。有一次,朋友請客,席間,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囑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見牛頓回來,只好去看個究竟。原來牛頓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項實驗的做法,到家后,就一頭栽進實驗室,做起實驗,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凈。
2、鄧亞萍。眾所周知,鄧亞萍從小就酷愛打乒乓球,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世界賽場上大顯身手。卻因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國家隊的大門之外。但她并沒有氣餒,而是把失敗轉化為動力,苦練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終于催開了夢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償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在她的運動生涯中,她總共奪得了18枚世界冠軍獎牌。
3、貝多芬。一天,貝多芬來到一家飯館用餐。點過菜后,他突然來了靈感,便順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譜,在菜譜的背面作起曲來。不一會兒,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樣子,便不敢去打擾他,而打算等一會兒再給他上菜。大約一個小時之后,侍者終于來到貝多芬身邊:“先生,上菜嗎?”貝多芬如同剛從夢中驚醒一般,立刻掏錢結帳。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先生,您還沒吃飯呢! ”“不! 我確信我已經吃過了。”貝多芬根本聽不進侍者的一再解釋,他照菜單上的定價付款之后,抓起寫滿音符的菜譜,沖出了飯館。
(來源:文章屋網 )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于醫術,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鵲答:“長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問:“那么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長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鏟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本鄉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經脈上穿針管放血、在皮膚上敷藥等大手術,所以以為我的醫術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全國。
【小故事大道理】: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
2、用人之道
去過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并不在同一個廟里,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丟三拉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后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里,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韋陀鐵面無私,錙珠必較,則讓他負責財務,嚴格把關。在兩人的分工合作中,廟里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小故事大道理】:其實在用人大師的眼里,沒有廢人,正如武功高手,不需名貴寶劍,摘花飛葉即可傷人,關鍵看如何運用。
3、曲突徒薪
有位客人到某人家里做客,看見主人家的灶上煙囪是直的,旁邊又有很多木材。客人告訴主人說,煙囪要改曲,木材須移去,否則將來可能會有火災,主人聽了沒有作任何表示。
不久主人家里果然失火,四周的鄰居趕緊跑來救火,最后火被撲滅了,于是主人烹羊宰牛,宴請四鄰,以酬謝他們救火的功勞,但并沒有請當初建議他將木材移走,煙囪改曲的人。
有人對主人說:“如果當初聽了那位先生的話,今天也不用準備筵席,而且沒有火災的損失,現在論功行賞,原先給你建議的人沒有被感恩,而救火的人卻是座上客,真是很奇怪的事呢!主人頓時省悟,趕緊去邀請當初給予建議的那個客人來吃酒。
1998年6月~7年9月采用內外側切口多枚克氏針內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例年齡~6歲平均16歲。男18例女1例傷后手術時間5小時~1天平均6天。骨折類型:屈曲型8例伸直型例。均無血管及神經損傷。除常規術前檢查外主要是手術區域準備。本組有8例因在傷后反復復位夾板外固定后患肢腫脹明顯大量水皰形成皮膚糜爛。因此術區準備主要是針對局部水皰的處理。首先拆除外固定患肢腫脹局部采用復春散紗布濕敷抬高患肢一般8小時后腫脹明顯減輕此時可剪掉水皰繼續復春散紗布濕敷待局部干痂后方可進行手術一般需要6~8天。
手術方法:選擇標準肘關節外側切口長約6cm沿肱骨外髁向上稍偏后側自肱橈肌與肱三頭肌間隙進入骨折端稍許剝離清楚顯露骨折處;于肱骨內髁向上切口長約5cm顯露骨折后直視下行骨折復位每側以枚直徑1.6mm克氏針交叉固定克氏針折彎露在皮外。術后屈肘9石膏托外固定復查X線片9~1天傷口拆線周拆除石膏托逐漸開始肘關節功能練
習術后6~8周拔除克氏針。
結 果
所有病例均達到解剖復位無神經血管損傷。術后個月復查肘關節屈曲功能恢復情況:1例達15°8例達15°另有例達11°。伸直功能恢復情況:15例達°1例達~1°5例達~°。術后6個月復查例屈曲達15°例伸直位到°;另6例達~1°例~15°。按照肘關節活動范圍及攜帶角標準全部病例優良率達到1%。術后傷口無感染。術后個月復查X線片顯示均有大量骨痂生成骨折線模糊顯示骨折愈合良好。術后年有1例獲得隨訪有1例發生肘內翻畸型。
討 論
術中注意事項:①肘內外側切口要避免損傷橈神經及尺神經。②每側以枚直徑克氏針交叉內固定克氏針由骨折遠端斜向近側打入要求打入近側骨皮質。③枚克氏針于骨折遠端進針點距離要求在1cm以上這樣可以避免由于打入克氏針時引起局部再骨折同時可以增加抗骨折固定后的旋轉力。④枚克氏針進針點均應選在肘關節兩側這樣克氏針露在皮膚外面后不影響早期功能練習。⑤克氏針在遠端進針最好不低于內外髁遠端連線盡可能不穿入肱骨遠端骨骺若一定要經過骨骺應選用直徑
軟組織損傷:劉擎國在總結的111例不穩定型髁上骨折的結果顯示是小夾板固定組總優良率9.7%肘內翻6.%張力水皰.9%血管危象7.9%。交叉克氏針組總優良率為95.8%肘內翻.%張力水皰16.7%無血管危象病例。本組優良率達到1%。
肘內翻生:本組采用雙側切開復位手術使骨折完全在直視下進行故骨折復位理想;雙克氏針交叉固定使內固定牢靠避免骨折移位、內側傾斜、塌陷。同時由于手術一次完成較反復手法復位或外固定對組織損傷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