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口支援

      對口支援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口支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口支援范文第1篇

      2010年,根據《吉林省衛生廳關于轉發衛生部〈2009年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項目管理方案〉的通知》的文件精神,醫院總結第一輪對口支援工作的經驗,建立健全有關制度,重新完善并制定了《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和《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項目管理制度》,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拉開了第二輪對口支援工作的序幕。同時,為了加強領導和管理,設立了對口支援領導小組和辦公室,以推動受援醫院發展、造福當地群眾為宗旨,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全院職工的積極性,針對受援醫院的需求選派人員,提高受援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

      1.領導重視,調動其積極性

      自開展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工作以來,以院長為首的院領導班子高度重視此項工作。2010年,醫院制定了《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實施方案》和《支援農村衛生工程項目管理制度》,成立了對口支援領導小組,院長親自出任組長。從加強認識、優先晉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入手,充分調動支援積極性,在醫務、護理、管理等各個領域中篩選了業務水平高、能力強的業務骨干派駐到受援醫院。對口支援領導小組還定期到受援醫院慰問支援人員,致以他們關心和鼓勵。由于制度化的管理及領導的重視,支援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得以充分調動,支援工作的成效也日趨顯著。近三年來,醫院以每6個月為一批次,共派駐5批支援小組,共計56人次,皆為醫院各個領域的業務骨干,其中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人員15人次,副護士長以上職務人員9人次,行政職能部門副科級以上人員9人次。

      2.技術支援,重在人才培養

      在幫助受援醫院提高基本診療服務水平的同時,積極開展適合受援醫院的新技術、新項目,使其跟上醫療技術發展的步伐,為當地群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派駐專家定期為受援醫院開展講座培訓、手術示教、教學查房,不斷拓展受援醫院人員的視野和思路。據統計,共為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中心醫院、汪清縣醫院、琿春市醫院舉辦各類講座50余場次、手術示教30余次、教學查房330余次,為受援醫院人員開展業務培訓860余人次。對受援醫院派駐專家的同時,通過各種方式為受援醫院培訓人才,近三年免費接收受援醫院醫、護、管人員進修共計35人次。

      3.綜合管理,促進整體發展

      醫院對口支援領導小組十分注重與受援醫院的溝通和交流,通過實地調查研究,根據受援醫院基礎條件和發展需要,與受援醫院協商制定具體支援方案,明確支援目標、任務、主要措施等,并認真落實。

      (1)幫助受援醫院加強醫院管理。根據各受援醫院在管理上的不同支援要求,醫院分別派出有關科室負責人幫助受援醫院健全規章制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如幫助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中心醫院建立并完善各項護理規章制度、規范、標準,其中建立新規章制度30項;根據《吉林省二級綜合醫院等級評價標準》,結合汪清縣醫院醫務科醫療行政管理工作特點,提出相應建議,指導工作,使各項規章制度進一步完善;幫助琿春市醫院人事科業務范圍從傳統的工資、職稱工作,增加了崗前培訓、繼續教育、合同制人員管理等工作。

      (2)幫助受援醫院加強科室建設。針對受援醫院部分科室發展滯后,一些關鍵的診療技術不能開展,滿足不了當地患者需求的情況,醫院有關專業骨干到受援醫院,通過示范帶教、人才培訓等方式實施支援。如在長白山保護開發區中心醫院建立了ICU病房,并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0余項;在琿春市醫院建立了重癥醫學科、血液透析室、疼痛科等3個新科室,并開展新技術新業務10余項;在汪清縣醫院通過支援人員全方位、多角度的整體扶持,順利通過了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評審。同時,不斷探索更加有效、更加穩固的學科建設模式。

      存在的問題

      1.需求存在差異

      根據功能定位,我國縣級醫院主要開展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危急重癥患者的救治,以及疑難疾病接治轉診。而根據現行政策,派駐到受援醫院的醫生大多為高年資主治醫師以上經驗豐富的專科醫生,其專業性、知識結構、專業技能與基層縣級醫院的工作需要不甚匹配。同時,由于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無法開展專科性較強疾病的診治和手術,支援醫生感到心有余力不足,也挫傷了支援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支援成本的負擔

      按照現行相關文件精神和實際開展情況,支援醫院不僅要承擔支援人員的工資、獎金、補貼及其他各項福利的支出,同時還要免去受援醫院進修人員的相關進修費用。隨著對口支援工作的不斷深入,對口支援成本必定急劇增加,勢必影響城市醫院支援的積極性。

      思考與建議

      1.提高支援醫生的全科意識

      建議為對口支援醫務人員制定并配發縣級衛生服務指南、對口支援管理辦法、縣級醫院藥品目錄等,為對口支援社區的臨床醫生進行全科醫學培訓,使其更加了解縣級衛生服務,提高服務能力。

      2.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和補償機制

      對口支援范文第2篇

      為進一步加強“衛生下鄉”工作,扎實做好各項對口支援任務,根據衛生局《關于做好城鄉醫院對口支援和年度衛生下鄉活動的通知》(衛醫〔2010〕259號)精神,結合我縣實際情況,現就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強領導,廣泛宣傳,營造良好工作氛圍

      各單位要切實加強對“衛生下鄉”和對口支援工作的領導,明確職責和工作目標,進一步支援基層衛生工作,規范基層醫療服務,提高基層常見病、多發病和重大疾病的診療水平,方便農民就近獲得較高水平、經濟、便捷的醫療服務,有效緩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要積極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通過電視、報紙、廣播、互聯網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對口支援和“衛生下鄉”工作中的先進典型、先進事跡,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其參與熱情,展現出衛生系統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

      二、精心組織,注重實效,積極推進各項工作

      按照因地制宜、精心組織、積極穩妥、注重實效的原則組織實施,保障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具體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1、醫療隊下鄉活動。今年全縣計劃安排醫療隊下鄉活動42次以上(各有關單位任務數見附件1)。各單位要妥善安排時間、人員、資金,確保完成任務。每次活動后要及時將開展情況(附件2及影像資料)反饋到局醫政與行政審批服務科,并做好相關工作臺帳。縣衛生局將對各有關單位的活動開展情況進行考評,考評結果與年度績效考核直接掛鉤,并作為單位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2、萬名醫生支援農村衛生工程。根據省衛生廳《關于印發繼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衛發〔2010〕162號)要求,今年我縣縣級醫院需再增加4家受援單位,至少選派3名主治醫師以上或高年資住院醫師到鄉鎮衛生院連續工作4個月,其中縣人民醫院至少安排2名,縣中醫院至少安排1名,如單位需要可增加人員數。醫師名單于月日前報醫政與行政審批服務科(見附件3、4)。各有關單位在選拔人員時,應注意選拔政治思想好,醫德醫風良,業務素質強、具有奉獻、吃苦精神的臨床醫師,專業在內、外、婦產、兒科范圍,以滿足基層機構需求。

      3、醫療單位對口支援工作。通過醫療機構對口支援和醫生下派,有計劃地開展人員培訓、業務帶教、技術指導、進修等工作,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技術水平和為農民服務能力,組織醫療下鄉服務隊為偏遠山區農民送醫送藥。選派醫生在選派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保持不變,由原單位發放。受援單位要妥善安排、落實好選派醫生生活問題。各有關單位對口支援具體安排詳見附件5,并請各有關單位將本年度服務人員計劃表(附件6)于月日前上報局醫政與行政審批服務科。

      4、晉升人員下鄉定期工作。從年開始,我縣晉升副高及以上專業職稱的衛技人員必須到基層服務4個月,否則一票否決。各有關單位于2月28日前要將本年度擬晉升的衛技人員到基層服務計劃(附件7)報局政工科。具體受援單位由局政工科安排。

      對口支援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在國家、省州大力支持和各支援單位無私援助下,藏區呈現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良好態勢。2014年,全縣GDP實現26.12億元,地方公共財政收入4.94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45.4%,固定資產投資80.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63元。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一是基礎設施滯后。于1994年被確定為國定貧困縣,2001年被確定為新世紀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受惡劣的自然地理條件限制,加之歷史欠賬多,后期發展不足,藏區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特別是在農村尤為突出,嚴重影響和阻礙了農村發展。

      二是產業發展緩慢。近年來,以核桃花椒產業發展、畜牧業產業化發展、旅游產業發展作為農村發展和助農增收的突破口,但受資金、技術限制,產業規模尚未形成,產業結構單一,優勢發揮不明顯,產業發展依然緩慢。

      三是生態環境脆弱。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是高寒生態脆弱區,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之一。區域內地質地貌復雜,次生災害頻發,生態和環境保護任務繁重。

      四是專業人才匱乏。由于藏區生活、工作和待遇條件相對較差,人才少、留不住的問題十分突出,特別是教育、衛生、旅游等方面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稀缺。

      二、總體要求

      從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大局出發,堅持對口支援工作科學性、群眾性、長期性、和諧性四個基本原則。充分調動和發揮各級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統籌兼顧,全面推進圍繞群眾最急需、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突出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開展教育和就業支援、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加強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擴大交流交往七方面重點任務,促進“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幫扶轉變、對口幫扶向互利合作轉變,實現支援互補、互惠共贏,著力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工作格局。

      三、發展目標

      在充分發揮浙江省援助資金作為藏區建設資金重要補充作用的前提下,突出加強受援地基層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積極培育戰略支撐產業,提升產業開發層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深化民族間地區間交往交流交融,為促進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注入新的活力。

      四、主要任務

      到2020年,經過浙江省援建和縣受援雙方共同努力,從突出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開展教育和就業支援、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加強基層組織和政權建設、擴大交流交往七方面開展工作,力爭使藏區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進一步加強,為助推藏區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重要支撐。

      五、資金項目安排

      (一)正式項目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對口援建正式項目15個,總投資12300萬元。其中:申請援助資金7650萬元,省級投資256萬元,州縣配套2254萬元,農戶自籌2140萬元。浙江省2016年投資1430萬元;2017年投資1430萬元;2018年投資1530萬元;2019年投資1630萬元;2020年投資1630萬元。

      ——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類項目3個,申請援助資金2600萬元。其中,衛生項目1個,投資200萬元;新農村建設項目1個,投資1400萬元;水利項目1個,投資1000萬元。

      ——大力開展教育和就業支援類項目2個,申請援助資金1600萬元。其中,教育項目2個,投資1600萬元;

      ——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類項目4個,申請援助資金1200萬元。其中,農林牧業產業化項目3個,投資800萬元;特色旅游業項目1個,投資400萬元。

      ——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類項目1個,申請援助資金600萬元。其中,苗圃基地建設項目1個,投資600萬元。

      ——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類項目5個,申請援助資金1650萬元。其中,衛生人才培訓投資500萬元;教育人才培訓投資500萬元;旅游人才培訓投資500萬元;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訓投資150萬元;訂單式高校人才培養。

      (二)備選項目

      “十三五”期間,浙江省對口援建備選項目28個,總投資19353萬元。其中:申請援助資金10605萬元,國家投資3596萬元,州縣配套5152萬元。浙江省2016年投資2094萬元;2017年投資2277萬元;2018年投資2022萬元;2019年投資2129萬元;2020年投資2083萬元。

      ——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類項目4個,申請援助資金1567萬元。其中,鄉鎮通鄉公路項目2個,投資866萬元;衛生項目1個,投資500萬元;小能源項目1個,投資201萬元。

      ——大力開展教育和就業支援類項目3個,申請援助資金1650萬元。其中,教育項目3個,投資1650萬元;

      ——推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類項目5個,申請援助資金4800萬元。其中,特色產業項目2個,投資1800萬元;特色旅游業項目3個,投資3000萬元。

      ——強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類項目6個,申請援助資金1830萬元。其中,地址災害治理項目3個,投資1320萬元;苗圃基地建設項目1個,投資80萬元;污水處理項目1個,投資230萬元;野生動植物調查項目1個,投資200萬元。

      ——加大人才培養引進力度類項目2個,申請援助資金150萬元。其中,核桃嫁接人才培訓項目1個,投資50萬元;種養殖農戶培訓項目1個,投資100萬元。

      ——加強基礎組織和政權建設類項目2個,申請援助資金608萬元。其中,農村黨員培訓項目1個,投資330萬元;片區黨校設備購置項目1個,投資278萬元。

      ——擴大交流交往類項目6個,開發合作類項目暫未估算投資。

      六、效益分析

      (一)經濟效益分析

      在國家戰略、浙江對口支援等因素的積極帶動下,縣依靠自身投資能力,吸引更多企業在當地投資發展,未來五年縣的投資總量將快速增長。在投資拉動下,國民經濟有望實現跨越式發展。同時,在國家援助和浙江省支援的帶動下,縣的產業發展將會明顯加快,帶動當地就業良性發展,有助于提高當地居民收入。

      (二)社會效益分析

      通過藏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城鎮基礎設施、人才培訓等項目及一系列向農牧區傾斜的惠民項目的實施,民生薄弱環節、干部人才素質、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將明顯改善和提高,縣的城市管理水平將大幅提升。

      (三)生態效益分析

      通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項目的實施,一方面將優化城市布局,加快城市生態建設,不斷增強城市生態功能;另一方面將極大改善各牧區群眾的居住條件,推動受援地區城鎮鄉村建成整潔優美、便捷舒適、綠色環保的人居環境。

      七、保障措施

      (一)建立工作機構

      縣建立對口支援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全面推進對口支援工作。形成政府協作、部門聯動、上下貫通、密切配合、高效運轉的工作運作機制。

      (二)加大溝通交流力度

      援受雙方主動加強溝通銜接,在規劃編制、項目統籌等方面形成一致意見,及時通報工作進展情況,確保信息對稱,解決資金及要素保障等問題,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和服務,全面推進對口支援工作。

      (三)科學編制規劃及實施計劃

      根據中央對藏區工作的新要求,結合國家、省“十三五”規劃思路,由雙方共同編制對口支援總體規劃及實施計劃,明確工作目標、主要任務和工作措施。加強調查研究,科學分析發展新需求,及時發現符合“十三五”期內援建規劃的新項目,不斷充實和調整援建項目規劃。

      (四)強化項目及資金管理

      嚴格按照對口支援項目計劃安排,加強援受雙方統籌協調,確保援助政策和項目資金落實到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認真督促檢查,嚴把項目質量關、資金管理關、建設進度關,確保援建計劃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五)建立日常工作制度

      一是加強交流,做好信息統計等工作。二是援受雙方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資金項目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強化監督檢查,確保建設質量和資金安全。建立健全考核評價、監督監察、信息通報、違規責任追究等工作制度。三是對口支援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對援建工作的跟蹤分析和監督檢查,及時協調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重大問題及時向領導小組報告。

      對口支援范文第4篇

      一、對口支援工作的基本情況

      我校與華東師范大學本著積極務實的精神,以借助華東師范大學的學科和人才優勢,增強我校的綜合實力為目標,以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與運行機制建設為重點,努力實現我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雙方商定每年簽訂《華東師范大學與新疆師范大學200×-200×學年對口支援項目協議》,每學年度制定相應的《華東師范大學對口支援新疆師范大學的實施方案》,通過對口支援項目的制度化安排,形成長效機制,確保此項工作的貫徹落實。

      四年來,華東師范大學以“辦實事,求實效”為指導原則,積極調動全校上下各方資源,群策群力,努力促成優質的教育資源向我校輸出,從而使我校在學科發展、師資建設、人才培養、管理效率等方面都有了明顯改進。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與合作,對口支援項目按《協議》和《方案》得到了順利實施,成效顯著。

      二、協議的執行情況

      (一)研究生教育方面:華東師范大學已將我校三位教授聘為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并從2004年起陸續開始招生,開展博士研究生培養工作。此外,華東師范大學還積極支持我校碩士研究生培養,免費接受我校部分學科碩士研究生前去修讀課程。

      (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截至2007年,華東師范大學已招收我校26名骨干教師攻讀博士學位,22名教師攻讀碩士學位;另有6名教師到華東師范大學相關專業進修(免進修費),并參加科研項目的合作研究工作,這對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和業務素質,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支教方面:華東師范大學自2005年上半年起,根據我校實際需要,派遣教師到我校講學,至今已有20人次到我校承擔短期(一學期)教學工作,使我校師生能夠通過最直接的方式接觸到各學科領域的理論前沿動態及最新科研成果,拓展了我校師生的理論視野。

      (四)干部掛職交流:華東師范大學已派出一名干部到我校擔任副校長;我校也派出了兩名處級干部前往華東師范大學掛職學習,這為促進我校教育行政領導干部轉變觀念,吸收東部地區教育改革和發展經驗,提高我校管理工作的質量與水平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五)圖書館建設方面:共建四年來,華東師范大學已向我校贈送六萬余冊圖書和部分期刊光盤,贈送了部分辦公設備,并且每年培訓我校一名圖書館管理人員,對我校電子閱覽室建設,提高圖書館館藏圖書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六)訪問交流方面:對口支援關系建立以來,兩校建立了學校領導互訪制度,輪流進行訪問,落實對口支援工作。四年來,兩校領導及有關職能部門之間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對各項工作的落實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三、落實“援疆學科建設計劃”工作情況

      2006年6月,教育部正式實施“援疆學科建設計劃”,確定華東師范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三所院校對口支援我校8個學科,我校分別與三所院校簽訂了協議。這是教育部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以后,實施的又一項有利于新疆高校發展和學科建設水平提高的重大舉措,該計劃的有效實施,將更有力地推進我校的學科建設,促進學校綜合辦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學校非常重視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制定了落實該項計劃的相關措施。

      1、2006年6月---12月,所進行的主要工作為:

      第一、與三所院校來參加簽字儀式的領導和職能部門負責人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就開展具體工作達成一致意見;

      第二、在全校范圍進行廣泛宣傳,尤其是受援的8個學科,要求各學科認真研究自己的需求和三所院校相關學科的情況,積極尋找合作機會,主動與對方聯系交流;

      第三、2006年8月,中國科技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帶領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及學科人員一行8人來我校訪問,就具體開展工作進行了進一步交流,密切了兩校之間的關系;

      第四、組織、動員我校教師報考三所院校,攻讀博士、碩士學位。我校今年共有14人報考三所院校博士研究生,目前錄取工作正在進行;已有3人被華東師范大學錄取攻讀碩士學位。

      2、為了進一步落實援疆學科建設計劃的具體工作,利用該計劃促進我校學科建設的發展,在我校完成學校及個學院“十一五”學科建設規劃制訂工作后,2007年3月28日—4月9日,我校黨委書記梁超同志帶領我校研究生處、人事處及相關學科負責人共24人,分別前往三所院校進行訪問交流,出訪得到三所院校的高度重視和熱情接待。本次出訪采取的方式是:召開學校層面的座談會、職能部門、學院和學科層面的會談和進一步交流,雙方就具體落實援疆學科建設計劃進行了認真、細致的磋商,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支教工作、學術交流等方面達成多項合作意向,并簽訂了會談紀要,具體工作將從今年6月逐步開展:北京師范大學將于6月派專家來我校進行講學;將在7月、8月分別與中國科技大學和華東師范大學聯合舉辦兩個全國性學術會議;9月,將派出我校近10名教師前往三所院校進修訪學,并將就合作開展科學研究進行協商、落實。

      3、在落實援疆學科建設計劃中,我校確定了建立合作互惠平臺的原則與支援學校進行協商,得到了對方的真誠支持,支援學校積極幫助我們想辦法、提建議,表現出積極響應國家政策的高度熱情和政治覺悟。北京師范大學提出,雖然計劃中所列是兩個學科,但科研領域的合作和人才培養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而擴大學科領域。中國科技大學則應我校的要求將支援學科擴大到計算機科學,并在人才培養方面給以特別的政策和條件。華東師范大學將對口支援與援疆學科兩個計劃結合起來,對協議中的內容逐項落實。應該說我們和三所院校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隨著各項計劃的落實,必將對我校的學科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4、在落實援疆學科建設計劃的過程中,除了教育部制定的三所院校,我校還根據學科發展的需要與其他高校積極聯系,并得到了熱情響應,如華中師范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雖然沒有教育部規定的對我校支援任務,但都表示了積極態度,與這些院校的合作交流也將逐步展開。

      在校黨委對落實“援疆學科建設計劃”的高度重視下,目前全校正以學科建設為核心開展各項工作,確定了充分利用對口支援和援疆學科建設計劃促進學科發展的原則,相信在未來兩三年內,該項計劃將取得顯著成效,對我校學科發展將發揮積極深遠的作用。

      四、經驗總結

      華東師范大學對口支援我校的四年期間,通過兩校的共同努力、默契配合,對口支援工作進展順利,對我校的學科建設和事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相關因素的制約,協議中的部分內容沒有完全落實,主要是科研領域的合作工作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學術交流還不夠豐富。

      鑒于上述情況,為推動對口支援工作向縱深發展,在全面總結以往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我們認為今后的工作重點是:

      (一)對口支援工作要認識到位。對口支援工作要從大局著眼,從長遠部署,從實際入手。要充分認識到這項工作對促進西部教育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具有戰略和現實的重大意義。對口支援工作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受援院校必須全力以赴、抓住機會、鼓足干勁,為提升學校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不懈努力,并將這種意識滲透到學校辦學工作的各個環節中。

      (二)對口支援工作要領導到位。學校各級領導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對口支援工作,所組建的專門工作小組不能流于形式,負責此項工作的學校領導要經常檢查對口支援工作的進展和落實情況,確保一個流暢的主通道,綜合協調和督促相關部門的工作。

      (三)對口支援工作要措施到位。對口支援工作必須以切實可行、互惠互利為原則,具體措施必須具備較好的操作性和實施性,在實施過程中也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既要有利于支援院校工作的開展,避免使支援工作成為支援學校的負擔,同時也要有利于受援院校在享受優惠條件的前提下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

      (四)在目前已經開展的支援項目基礎上,在未來五年內,我們將以建立雙贏互利的合作平臺為基礎,努力加強科研領域的合作交流,促進我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學科建設的發展。

      五、自我評價及建議

      我校非常重視對口支援工作,認為此項工作是學校進一步發展的良好機遇,學校成立了對口支援工作領導小組,并設立了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四年來,通過對口支援計劃和援疆學科建設計劃的落實,我校的師資隊伍在結構和質量上都有了明顯改善,學科建設有了很大發展,尤其重要的是,通過與對口支援學校的交流,我校的干部教師在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方面有了顯著轉變和提高,這將對學校進一步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使對口支援工作進一步深化,各項措施能夠順利實施,根據以往的工作實踐,我們建議:

      1. 對口支援的目的是促進西部地區高校辦學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們希望教育部能考慮單獨設立有關西部地區重大研究項目的專項資金,進行專項經費投入,大力支持支援雙方的科研人員聯合申報,共同開展研究。通過雙方合作開展科研工作,以求積極促進受援高校科研水平的顯著提高,從而提升西部地區高校的研究水平。

      對口支援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高等教育;對口支援;工作模式;四個轉變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0-0079-03

      高等教育對口支援工作作為一項國家戰略,自2001年開始,至今已經歷時十二年,通過各方共同努力,成效不斷顯現,對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推動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口支援工作本身也經歷了提升完善的過程,實現了“四個轉變”。

      一、受援對象實現了從點到面的轉變,受援高校范圍實現了西部地區的全覆蓋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教育部于2001年6月啟動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首批確定國內13所一流高校與12個西部省區市和新疆建設兵團各一所高校結為對口支援關系。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分別對口支援新疆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貴州大學、云南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西北師范大學(甘肅省)、寧夏大學、西北大學(陜西省)、西南科技大學(四川省)、重慶醫科大學、廣西大學、西藏大學和新疆大學。在總結首批對口支援工作的基礎上,教育部于2005年再次擴大6所新疆地區本科院校為受援學校。之后,又先后實施了“對口支援新疆高等師范學校工作”、“援疆學科建設計劃”和“內地高校對口支援西藏高校”、“團隊式對口支援新疆高校、西藏高校”等專項計劃。2011年,教育部又將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等5所國家民委所屬高校納入對口支援西部高校范圍。如今,已有94所高校對口支援了67所受援高校,涉及高校共160余所,受援高校的范圍覆蓋了包括西部18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全部西部地區。

      受援對象由點到面的轉變,使得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形成了梯隊式發展的格局,不僅出現了一批快速發展的領頭羊,更有一批第二梯隊的高校在不斷成長。以貴州省為例,第一批受援高校僅有貴州大學。在教育部的重視和支持下,在貴州省的強力推動下,也受益于浙江大學無私和全力的幫助,貴州大學于2005年就進入了國家重點建設的“211工程”序列,同時在國家級重點科研平臺建設、重大科研項目申請、院士申報、重點學科建設等事關學校發展的重大領域實現了十幾項“零”的突破,無論是人才培養質量,還是師資隊伍水平,或是科研與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快速提升,不但成為貴州省高等教育的標桿,而且與東部地區高校之間的差距也在快速縮小。繼貴州大學之后,對口支援工作又增加了貴州師范學院、貴州民族學院、貴州財經學院、畢節學院等,這些第二梯隊的高校通過對口支援平臺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尤其是一些特色學科的建設成效顯著,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二、工作任務實現了從提高受援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單一任務到提高受援高校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水平的綜合任務的轉變,使受援高校整體實力得到顯著提升

      2001年,“對口支援”工程實施之初,教育部提出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中心任務,以學科與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爭取用五年的時間,使受援高校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有較大提高,為受援高校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參與對口支援工作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圍繞這一中心任務,開展各具特色的工作。至2009年新一輪對口支援工作啟動時,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一是受援高校綜合實力普遍提升,貴州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大學、西藏大學和石河子大學等5所高校先后步入211工程院校行列。二是學科建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1年,首批13所受援高校一級學科博士點總共只有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65個,碩士點488個,到2009年一級學科博士點達到4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288個,碩士點1493個。三是優化了教師隊伍結構,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數量和比例都明顯上升,從根本上提高了受援高校的辦學實力。以首批13所受援高校為例,專任教師中有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人員從3800多人增長到11200多人。四是提高了受援高校的服務能力,推進了人才

      養計劃的實施,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8年多來,對口支援雙方學校共承擔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0多項。

      為了推動西部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更好地服務西部大開發戰略,教育部在2011年舉行的對口支援10年工作總結會上,及時調整了對口支援工作的重點任務和內容要求,提出新一輪對口支援工作要實現四個顯著提升,即通過新一輪的對口支援工作,顯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師資隊伍水平、人才培養質量、科研服務能力和高校管理水平。對口支援工作任務的調整,既是在前一輪對口支援業已取得成效基礎上有關工作的自然延伸,也是西部地區高校向更高水平發展的現實要求,同時也更大地發揮了不同類型的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各自的特色和優勢,使得對口支援工作呈現出各顯其能的良好局面。

      三、核心目標實現從服務受援高校發展到服務受援高校所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轉變,促進了受援高校辦學理念的提升和發展模式的變革

      亚洲黄黄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夜色噜噜亚洲A∨|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综合偷自拍亚洲乱中文字幕| 蜜桃传媒一区二区亚洲AV| 久久久亚洲精华液精华液精华液|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国产专区一va亚洲v天堂| 亚洲色偷拍另类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亚洲AV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华液2020| 看亚洲a级一级毛片| 亚洲女人被黑人巨大进入| 最新亚洲成av人免费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不乱码|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人| 亚洲午夜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亚洲福利|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中文字幕亚洲第一在线|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 国产亚洲A∨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亚洲成AV人片高潮喷水| 亚洲黄黄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