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菊花的樣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就在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這萬物的哀嘆聲中,梅花出現了,就在這雪地中傲然挺立著。她那高而細的枝干,絲毫受不到風雪的影響。傲雪臨霜。在風雪中怒放,充滿了豪情,挺立著,挺立著,任憑風雪的吹打……
3、放眼看去,荷塘已經瘦成只有一畝多大的小池,那蕩漾的清波,也只留下一泓殘水。唯有蓮荷還在,只是所剩無幾,仍在初冬的風中挺立著,令人不禁悵然不已,我已經明顯后悔自己的重游了。
4、冬天里的臘梅花是非常漂亮的。它們不畏寒冷,傲立在枝頭上,讓人們看見它的美和它堅強不屈的精神。臘梅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素心臘梅。它們的花心是黃色的,花瓣圓而大。另一種則是狗心臘梅。它們的花心是紅色的,它們的花瓣狹而尖。按我的個人意見嗎,我喜歡狗心臘梅。
5、冬天,這四季中最沒有生氣的一個季節,給人的感覺是無邊無垠的白,雪花鋪天蓋地,席卷而來,僅僅能為這枯萎的冬天增添幾分綠色的松柏,此時也被蓋上了厚厚的雪被。夏天的那些花兒們,此時也只剩下了枯枝爛葉。不再有了往日的嬌艷,不再有了往日的富貴,不再有了往日了神氣,他們那僅剩下的矮小的枝,也在雪被的壓力下累得直喘粗氣,只能悲哀的等待著死神的到來。
6、到了植物園最先看到的是小竹林,我仔細地看了看,發現竹子和大樹不同。竹子很細,它的樹枝也很細,而且種子是在竹子旁邊長的,這幾點和其它的樹完全不同。我們走到有落葉的地方,踩在上面感到落葉又松又軟,有的落葉沒有粘在土上,卷卷的,有的被踩多了,粘在了土上,扁扁的。葉子下面有時候,是有高有低的土,有時候是樹根,還有的時候會是大大小小的石頭。
7、當我走到盛開著仙客來花盆前,仔細地觀察了一盆仙客來,咦,仙客來和其它的花大不相同,花瓣不是整齊地盛開,而是“亂七八糟”、重重疊疊地開放著。它的顏色更是五彩繽紛:有大紅色、粉紅色、乳白色、深紫色、黃色……真像是仙女下凡,把仙客來變得嬌艷無比,美麗之極!
8、當我再次踏進那熟悉的大門,眼前的一片郁金香早已卸下了盛夏的裝束,只剩下了那墨綠的葉子,不再是印象中的花花綠綠。還記得每次坐車經過這里,都會望上一眼。雖然到了冬季,可這里的一草一木,這里的氣息,卻似乎仍舊未變。走在徑直的小路上,閉上眼睛,仿佛有一種是光倒流的感覺,漸漸睜開雙眼,身旁的古樹依舊高大挺拔,那蒼老的樹皮好像在無聲的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冬日,它們雖少了以往繁茂,但屹立于蒼天的那種氣魄,卻依稀還在。比起夏天,我倒是更喜歡冬天的它們。
9、不知不覺地拐了一個彎,熟悉的大溫室再次映入我的眼簾。各種各樣的植物盡情地展現在我的眼前,其中一棵高大的仙人掌吸引住了我,讓我想起了它那堅韌不拔的性格,矗立于茫茫沙漠中的那一株綠色,不畏一切的艱難,不禁讓我感嘆生命的頑強。望著天它那傲立著的身影,我離開了大溫室。冬天,植物園里沒有幾個人,我就是喜歡這種安靜的氛圍,讓我聆聽這來自大自然的美妙的音樂。
2、太陽花雖然沒有玫瑰的高貴,的芬芳,廣玉蘭的純潔高雅,梅花的香氣,但是太陽花卻有無私奉獻的精神。
3、我愛太陽花,愛它那頑強而又旺盛的生命力,我更愛它那無私奉獻的精神。
4、一到春天,在燦爛的陽光下,太陽花會展開五顏六色的花瓣,還有蜜蜂來采蜜呢。
關鍵詞 自制教具 實驗改進 創造力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主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教學的必要輔助,實驗中奇妙的現象和五彩繽紛的色彩變化都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對化學探索的極大興趣。但目前普遍存在儀器設備短缺的問題,玻璃儀器易碎、繁雜,且有些有毒氣體的制備性質實驗危險,有污染,需要在通風櫥中進行,大大的限制了課堂演示實驗及學生實驗。為了響應新課標中要求學生多動手,從試驗中自己得結論的精神,應多鼓勵學生利用廢舊物品來自制教具,并對課本中的實驗加以改進,使之操作簡單,環保性好,不出危險,現象明顯。
1激勵學生的創造動機
我們如果把實驗教學由傳統的“驗證式”改為“發現式”,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把大多數課堂試驗改為邊講邊實驗,這樣就會大大加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記憶會更加深刻。當然這樣會增加教學成本,有的學校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時如果設計微型裝具,會節約大量藥品,現象盡量要求明顯。再進一步要求學生把實驗習題試著改為自己實驗設計,讓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從單純的好奇心轉變為自主的去探索化學世界的奧秘。那么,如何去指引學生呢?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把教材上所用的教具展示出來,并適當的引導學生指出這些試驗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或在課堂上不方便操作的地方,再拿出自制教具,對實驗進行一些改進,使之利于課堂演示。例如:Fe2+與KSCN溶液的反應,在教材中,實驗在敞開的環境中進行,實驗過程中必將會帶入空氣,實驗時已有部分Fe2+氧化為Fe3+,因此Fe2+遇KSCN溶液不顯紅色,只是理論上的可能,往往當加入KSCN溶液后,上述溶液呈淺紅色,此時老師在講這個現象時就非常牽強,記憶也不深刻,為此我們可以對實驗進行一下改進:首先,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取一干凈的青霉素針劑瓶,蓋好瓶塞(瓶塞上連有一節導氣管),將過量的還原性鐵粉放入針劑瓶,用廢棄后洗干凈的針管向針劑瓶注入稀硫酸,產生的氫氣將瓶中的空氣排出,再用另一干凈針管向針劑瓶注入KSCN溶液,可觀察到Fe2+遇KSCN溶液不顯紅色,且長時間顏色不發生變化,要想讓Fe2+變為Fe3+,使之顯紅色,只需用針管向針劑瓶中注入雙氧水(或其它氧化性試劑),溶液迅速變為紅色。將此實驗變為學生實驗,由于教具微型,也不浪費多少藥品,學生自己動手,觀察清楚、記憶深刻,更能獲得正確的感性認識。而且實驗裝置簡單,隨處可見。這些自制教具,巧妙的設計,獨特的構思,精湛的制作,會給學生以創造性的啟發和激勵。教師再暗示,這些教具還可用什么來代替,還有哪些教材中的實驗也能改成學生實驗呢?讓學生尋找,可促使學生產生“我可以做得更好”的創造動機。
2指導學生的創造思路
學生在課上觀看了教師利用自制教具改進的實驗后,在感到新奇和佩服之后,會產生強烈的創造動機,在課后會自己嘗試對課堂實驗的各種改進。例如:焰色反應課堂演示觀察現象不明顯,那么教師可以將少量金屬鹽固體加入到一定量無水酒精中,注入到干凈的廢香水瓶中,噴到酒精燈火焰上,可以產生明亮的火焰,可以做課堂演示實驗,也可讓學生開展分組實驗,操作簡單,現象明顯,并且取材廉價易得。看完后問大家,對于這個實驗還可以改進嗎?有個學生就想到了也可以利用廢棄的青霉素小瓶(七個)制成七個小酒精燈,將七個小瓶中分別加入碳酸鋰,碳酸鈉,碳酸鉀,氯化鈣,硝酸鍶,氯化鋇,硫酸銅的飽和鹽溶液和少量固體后,再添加酒精至滿,將七個小瓶固定在刷有藍漆鋁塑板上,點燃,可出現七種顏色的火焰,現象非常明顯,大家耳目一新,興趣盎然。當然,人多力量大,也許還有更好的想法,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提高了探究創新的意識。
要注意的是,學生制作教具,開始時可能只是簡單的模仿,不會很成熟,很完善的。教師首先要充分肯定學生的熱情,然后告訴大家不要盲目,自制教具應在原有實驗教具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和創新。在學生制作過程中,教師還應給予指點和幫助。制成后教師要讓學生用自己做的小教具向全體學生表演、介紹,還應讓學生對制作的儀器進行評比,把較好的教具展示出來,對教具的制作者給予表揚和鼓勵。
由于在自制教具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化學實驗的理解,在表演和介紹中,加深了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學生的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思想素質也能得到提高。因此,這樣可以促進學生保持創造的興趣,對自制教具投入更大熱情,甚至會把創造發明作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還可以開發學生的思維,時間長了,會積累許多的實驗知識,對在高考題中出現的實驗題的解答也會大有幫助。要知道,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動力是教師要求不來的,是自發的,它將推動學生自主的在化學領域進行更深的探索。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僅靠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和創造興趣是遠不夠的,關鍵是要培養創造性思維。教師利用自制教具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非常有效的。
首先,展現在學生面前的自制教具,蘊含著各種創造思維,可潛移默化地啟迪學生。如在實驗中用廢針筒和廢輸液壺或者礦泉水瓶和氣球等做成簡易的氣體發生裝置,用輸液管來代替導氣管,用輸液管上的開關來代替止水夾,用廢輸液袋來收集氣體(輸液袋上自帶密封橡膠塞,拔下輸液管的尖頭插管后,橡膠會自行閉合,氣體不外泄,不污染環境),塑料不是玻璃制品不易碎,輕巧易攜帶到班級做演示實驗等等。同時這類教具又體現了“廢物利用”的創造思想,“改變”、“代替”、“聯想”等創造思路,又利用了生活中易得到的材料做試驗體現了“重組”、“借用”、“變通”等創造手法,這些創造技巧會逐步被學生所掌握并運用。
其次,自制教具能引發學生的化學觀念,使他們從化學的角度去重新認識周圍環境中的事物,善于發現可用材料。例如學生在觀察鉀元素的焰色時,總是要透過藍色鈷玻璃,有學生就想到用一根粉筆浸泡于酒精后,沾上固體粉末氯化鉀點燃,效果非常好,可以明顯觀察到紫色火焰,且粉筆在講臺上隨處可見,隨時更換。
再次,自制教具所體現的“一物多用”,“廢物利用”等正是啟迪智慧,調動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金鑰匙,而發散性思維正是創造思維的主要方式。教師有意識地運用自制教具對學生進行啟發式的教育和引導,則能有效的開發學生創造性思維。
最后,要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高中教材中,有大量的有毒氣體的制備及性質實驗,絕對不適合在課堂上作演示實驗,更不能進行學生實驗,且反應殘液不可以隨處亂棄,否則極易造成環境污染。這時,就要提倡環保的試驗裝置,例如:銅與濃硝酸的反應,產生二氧化氮氣體,可以用一個具支試管,在具支試管的支管上套上一段橡皮管,再綁上小氣球,可防止漏氣,然后在單孔橡膠塞上插一自制長滴管,用自制滴管吸取30%的氫氧化鈉溶液,在具支試管內加入一小塊銅片,再倒1ml ~2ml濃硝酸,然后迅速塞緊試管,觀察到反應迅速發生,產生大量紅棕色的氣體,溶液呈藍色,有了小氣球,有毒氣體二氧化氮不外泄,反應后將膠頭滴管中的氫氧化鈉溶液擠入試管中,將二氧化氮全部反應完。該裝置可以在全封閉的環境下實驗,反應后的尾氣吸收效果明顯,不污染環境,比常規試驗儀器就要好很多了。一定要從細微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并從這個角度去考慮,對教材中的實驗采用自制教具進行改進。
4訓練學生的創造技能
多鼓勵學生自己多動手制作自制教具,但學生自己開始動手制作時,就會發現制作教具不是那么簡單。因此,教師應先行構思,有了初步藍圖后,再結合學生的智慧,一起來對實驗進行改進。
教師應指導學生選用適當的材料,盡量使實驗簡單明了,現象明顯,總的宗旨是不將實驗由簡單改復雜,不犯科學性的錯誤。再安排好制作步驟,讓大家在制作過程中能夠有條不紊,順利完成,而不會出現手忙腳亂,忙中出危險。操作時,教師應先給學生做示范,讓學生進行認真的觀察,知道該怎么做后,再邊仔細講解邊演示,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懂得操作要領和使用方法。然后,再讓學生進行練習,訓練他們的技能,使學生能熟練的使用。通過這樣的指導后,使學生制作教具的速度加快,正確性、協調性、靈活性增加,形成熟練的技巧,而熟練的技能又能讓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并改進,使自制教具外型更美觀,新穎。演示的現象更直觀,更形象。
總之,在化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培養和訓練,是現代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課標改革的趨勢。自制教具并對課本中的實驗加以改進,是一個很有潛力,很有研究意義的發展方向,有非常強的實用性,也符合了新課標要求,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放開思維,多角度的去進行研究和探討。
關鍵詞:儒家;信仰危機;先秦
中圖分類號:B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5595(2016)05006306
“世之顯學,儒墨也。”[1]491儒家是先秦時期的顯學之一,其追隨者之多,連一貫對儒家持敵對態度的法家學者韓非也不得不發出感慨:“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1]482然而,與后世的輝煌不同,先秦的儒家學說并不受統治階層的重視。“儒者飾辭曰:‘聽吾言則可以霸王。’此說者之巫祝。”[1]502儒者的學說在先秦之世往往被視為狂人之言、巫祝之語,即便是儒家創始人孔子,也曾惶惶如“喪家犬”。在不受為政者重視、政治實踐屢屢碰壁的同時,儒家的追隨者們還過著“天饑歲荒,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的苦難生活,儒家學說中宣稱的美好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反差,而這種反差卻未能在儒者中大范圍地引發針對儒家學說的不信任,儒家學派仍舊追隨者如云。該學說中是否有一種可以化解信仰危機的因素存在并將其可能遭遇的信仰危機加以化解?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
一、儒家學說遭受的挫折并未在追隨者中引發信仰危機
儒家對民眾成功的宣教吸引了大批的追隨者。按照儒者的構想,只要儒家學說有足夠多的信仰者,便可以達到天下大治、世界大同。“在中國古代,儒生就經常……認為只要每個人都普遍服從儒家倫理,就一定會造成一種理想和諧之社會。”[2]33譬如荀子就曾宣稱:“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3]185然而歷史的發展卻并不以儒者的主觀意愿為轉移。儒者在勸導君王施仁政、行禮義方面與勸導士人修身正己以教化萬民兩個方面都遭到了挫折。
時稱詩書,道法往古,則見以為誦。[1]21
今或謂人曰:“使子必智而壽”。則世必以為狂……以仁義教人,是以智與壽說人也。[1]501502
可以看出,儒者對為政者言說政治主張的行為,并未完全起到儒者預期的作用,為政者對此甚至不知所云。連儒者想表達什么,為政者都弄不清,只是將其視為“狂”“巫祝”之語。歷史也表明,直到秦始皇焚書坑儒之際,儒家學說都未受到為政者的采納與推行。顯然,儒者在勸導君王施仁政方面可以說遭到了挫折與失敗。
群吏信之,則怠于分職;庶人信之,則怠于從事。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4]158
貪于飲酒,惰于作務,陷于饑寒,危于凍餒。[4]159
儒者本意是要培育一批“欲正人,先正己”的士君子,從而達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5]139的結果。但事與愿違,“貪于飲酒,惰于作務”者不在少數,這一點,甚至連儒家學者自己都看不下去了,譬如荀子就曾痛罵:“無廉恥而嗜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的“子游氏之賤儒”[3]70。孟子也對不知進取的“今之君子”表示了不滿:“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之為辭。”[5]249可見,儒者培育士人君子,寄希望于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3]81的路沒有走通。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10月第32卷第5期董飛,等:先秦儒家學說中“抗拒證偽”因子對信仰危機的化解即便若此,儒家的追隨者卻不動搖對儒家學說的信任。這可以體現在儒者對喪葬之禮始終不渝的遵守上。儒家提倡“三年之喪”,在守喪期間,“喪盡其哀”。守喪者要過三年“扶而能起,杖而能行”[5]96的艱苦生活,貧苦者為了守喪甚至要“破家而葬”[1]493。即使“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勝計也”[4]96。困苦不堪若此,儒家士人仍然不放棄對三年之喪的堅守,可見儒生對于儒家制度的遵循始終不渝。“任何制度都有缺陷,都會在某一天不再適用于變動的社會生活,故經常會發生社會危機證偽意識形態,從而導致合法性危機。”[2]31但是,盡管儒家在勸導君王和培養士人君子方面都出現了失誤,卻未嘗在追隨者中導致對儒家學說合理性的懷疑與不信任。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儒家學說中存在一種因子,可以消解由于社會現實與儒家理想之間的強烈反差而引發的對該學說的不信任,筆者將這種因子稱為“抗拒證偽”①因子。
二、儒家學說中“抗拒證偽”因子對信仰危機的消除
“任何符號規范不管怎樣迎合統治者的私欲,如果它不能契合于大眾心態,就無法在社會上存在。”[6]227從理論上來說,任何一種意識形態都有缺陷,因此都會在某一天不再適用于政治與社會生活,從而在其追隨者中引發“社會危機證偽意識形態”[2]31。而任何一種學說從理論上來講又都存在“抗拒證偽”的因子。哈貝馬斯曾有這樣的論述:“某種權威被視為是合法的,常常基于兩個前提,第一:它必須正面確立規范秩序;第二:依法結合的人們必須相信規范的正當性。”[7]儒家學說能克服社會危機在其追隨者中引起的信仰危機,并不能證明它的完善,只是其內部存在的這種“抗拒證偽”的因子一時過于強大,以至于除了韓非、李斯等少數由儒入法的學者脫離儒家之外,在先秦時代,儒家學說在屢遭挫敗的情況下仍保持著顯學的地位。對先秦時期儒家學說中“抗拒證偽”因子是如何化解可能發生的儒家信仰危機的分析,是本文要著重用力的地方。
(一)儒家學說契合了民眾戰亂中尋求庇護的心理
春秋時期,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在數百年的動蕩與紛爭中,即便貴如齊景公者,也要發出“雖有粟,吾得而食諸”的哀嘆,民眾的生活狀態之窮困潦倒,較之君主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今家人之治產也,相忍以饑寒,相強以勞苦,雖犯軍旅之難,饑饉之患,溫衣美食必是家也。相憐以衣食,相惠以佚樂,天饑歲荒,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1]431
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死亡。[5]212
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下,民眾普遍存在一種尋求庇護的心理。“作為宗法共同體成員,他們又留戀自然經濟下田園詩式的宗法生活,留戀‘道德經濟’的和諧與安定,希望有一個庇護所保護他們逃離商品經濟所必然帶來的競爭、分化、風險、動蕩和破產的威脅。”[6]199對于這種庇護的渴求往往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現實社會矛盾的產物。
對于處在困境中的人來說,除了衣要蔽體、食要果腹之外,更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安息之處給他們安全感。儒家在其學說中描述了一個“黎民不饑不寒”的庇護所。對于正在經歷苦痛的人來說,這無異于救贖的福音。
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男女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3]124
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3]121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5]82
儒家向民眾描繪了一個王道樂土般的庇護所。在此庇護所里,民貴君輕,鰥寡孤獨各有所養,黎民不饑不寒。其中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的田園風光,“少者以長,老者以養”的長幼有序,“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 的其樂融融,還有“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賈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朔于王”[5]211的天下大同。這對于常年顛沛流離的民眾來說,無疑是有極大誘惑與吸引力的。如學者秦暉所說:“儒學之所以能在中國封建時代戰勝百家,取代古典時代流行的主張自由放任的黃老學派與以強者取代長者的法家學派而定于一尊,也是因為它更能契合于宗法農民尋求溫情與安全感的心理。”[6]227懷疑或者不信任儒家學說,就意味著丟掉了頭腦中的念想,失去了心中的歸屬感與安全感。因此,人們寧愿忍饑挨凍,也不愿打破心中那一份美好的念想,哪怕那只是鏡花水月。這應該是儒家學說之所以能“抗拒證偽”的原因之一。
(二)儒家學說對民眾“成圣成賢”世俗福音需要的滿足
先秦其他學派在著作中并不缺乏對精神庇護所的描述,道、法諸家學者描繪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或者是“明君修政作壹……然后國家可富而民力可專也”[8]25的家園絲毫不亞于儒家“五畝之宅”的庇護所。然而事實卻是,道、法兩家的學說,在先秦時代對民眾的吸引力遠遠不如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之所以能“契合于大眾心態”、追隨者如云,是因為儒家學說與其他學派不同:前者在向民眾承諾提供庇護的同時,又給民眾帶來了擺脫苦難的世俗福音,即成圣成賢。儒家學說將個人的發展與政治理想結合在一起,因此對民眾的吸引力超過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在社會危機發生時,儒家學說對民眾的凝聚力也強于其他學派,這就將可能由政治危機引發的信仰危機消解在萌芽之中。
儒家為民眾帶來的福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為政事”與“取尊榮”;其二,“成圣賢”與“免耕種”。
1.“為政事”與“取尊榮”
正如孟子所言:“欲貴者,人之同心也。”沒有人不渴望富貴。人們相信,遵從儒家的教誨、宣揚“仁”的學說,可以得到諸多好處,最主要的好處即是“為政事”。
子曰:入則事公卿,出則事父兄……[5]113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于己者,弗思耳。[5]342
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徙之。[5]342
朱熹注解道:“貴于己者,謂天爵也。”[5]342天爵指的乃是“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5]347。只要能追求天爵,追求“仁義忠信”, 則“人爵”隨之而來,這樣的論述在儒家各位學者的著述中還能找到很多,如:
子張學干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5]58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5]281
根據《史記》的記載,縱橫家蘇秦在成名之前便感嘆:“夫士業已也屈首受書,而不能以取尊榮,雖多亦奚以為!”[9]由此可知,在戰國時期,“屈首受書”乃是“取尊榮”的重要途徑之一,可見這一時代的士人確實存在“取尊榮”的愿望。儒家“仁者宜在高位”等說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民眾這一欲望。《商君書錐指》中的記錄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變業,務學詩書,隨從外權,上可以得顯,下可以求官爵。[8]20
為辯知者貴,游宦者任,文學私名顯之謂也。[8]129
綜上所述,儒家學說滿足了民眾“為政事”與“取尊榮”的心理預期,因此應者如云。正如韓非所總結的那樣:“今修文學,習言談,則無耕勞而有富之實,無戰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1]482
2.“成圣賢”與“免耕種”
君子、賢人在儒家學說中所處的地位是很高的。按照儒家學說的內在邏輯,如果民眾能成為一名合格的儒者,將在國家政治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3]81將會擁有令人稱羨的身份與地位。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5]91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5]253
執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3]80
其次,成為了合格的儒者即君子,除了政治上的地位與榮光,還可以逃離耕種的苦海,這對于很多人來說無疑是極具誘惑的:
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5]143
圣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5]263
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耕耳。[5]264
只要民眾能跟隨儒家學“仁義”,則不只可以“保四體”,生命安全也有了保障;不僅免除了耕種之勞苦,還可以走上仕途。這是符合春秋戰國時民眾“取尊榮”的心理需要的。這一點,也可以在戰國時期商鞅的著作中得到證實:“今境內之民皆曰農戰可避而官爵可得也……務學詩書。”[8]20可見,儒家學者向民眾講述個人成圣成賢的福音,對儒家的追隨者們來說,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然而我們通過歷史可以得知,除了極少數的儒者,絕大多數儒家的追隨者,其社會地位應該是處于一個比較低下的位置的。既不能“為政事”“取尊榮”,也不曾“成圣賢”“免耕種”。但“追隨儒家者不見少,趨于法家者不加多”。人們絲毫沒有被“欺騙”的感覺,依舊每日修身、為學,等待著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天的到來。這又作何解釋呢?康德曾經提出過“自然法則底程序”:“善的意志之所以為善,并非由于其結果或成效,即非由于它宜于達成任何一項預定的目的,而僅由于意欲;也就是說,它自身就是善的,而且就它本身來看,其評價必須無可比較地遠遠高于它為任何一項愛好……所能實現的一切。”[10]儒家學說之所以是“正確的”,不在于其是不是真的帶來了“取尊榮”“免耕種”這樣的結果,而在于它本身是一項“取尊榮”和“免耕種”的學說。因此,儒家學說之于政治、之于個人失敗的實踐,并不能引起對其合理性的質疑。
(三)儒家學說以對歷史的講述消除了民眾對成圣成賢可能性的疑慮
劉澤華在《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中提出:諸子講圣王、先王,一則為了理想國理論的構建,二則為了作為對現實批判的武器。②除此之外,儒家講先王、圣王,以歷史為載體表明古代賢能在社會發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同時,使民眾增強了對成為圣人的后備軍――君子的渴望。
周公相武王,誅紂伐奄,三年討其君。驅飛廉于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書曰:丕顯哉,文王謨!不承哉,武王烈![5]276
世無王,窮賢良,禮義滅息、圣人隱伏、墨術行。[3]346
歷史上曾經的混亂之時,是“圣賢”如大禹、周公者挺身而出,掃清妖孽,恢復了正常的社會秩序。“無論是士大夫還是農民,其基本的思維方式都是具體、綜合而模糊的直覺經驗及其外推……而農民的思維尤其如此。”[6]312儒者以歷史為載體來宣揚自己崇尚的學說的可行性,使得民眾對儒者描述的歷史與現實進行簡單的比附之后,很容易得出今日之時弊同樣是缺乏“圣王”的結論,這就為儒家政治學說的合理性進行了論證。儒者在宣傳中也確實抓住了民眾的這種心理:“世無王,窮賢良……禮義滅息”。將時弊歸結為圣王賢良的缺乏。
儒者將社會歷史發展歸結為圣王的作用。然而,回不到上古之世的儒者們,其關注點仍然是當世。儒家渲染歷史上圣王可以救世平亂、悅近來遠,目的無非是證明:現今民眾們若是追隨儒者、奮發有為,同樣可以成為君子,進而成就古代圣人的功績。這就進一步打消了民眾對成圣成賢可能性的疑慮。
周霄問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5]270
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3]185
在儒家渲染歷史上賢能之人是如何治國平天下之后,民眾很容易將歷史上的“圣賢”與今日儒家所宣傳的“君子”相比附,從而強化民眾對于追隨儒家、成為君子的渴望,增強他們對儒家學說的信心,使得他們懷揣著成圣成賢的夢想,心甘情愿地跟隨儒家“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四)與歷史類比思維的相合強化了儒家學說抗拒證偽的效力
“中國文化善于用清醒的理智態度去對付環境,吸取一切于自己現實生存和生活有利有用的事物或因素,舍棄一切已經在實際中證明無用的和過時的東西,而較少受情感因素的糾纏干擾。” [11]16而我們知道,在春秋戰國的動亂之中,民眾的命運不可能因為信奉某種學說、追隨某一學派就得到改觀。正如《韓非子》中記載的儒家學說追隨者們生活窮苦,潦倒不堪。艱難困苦如此,為什么儒家的追隨者沒有對儒家學說的合理性產生質疑呢?
英國歷史學家科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中有“歷史類比思維”的提法:“它意味著扮演一種經驗式完成一種思想的行動,要么‘有似于前一次’,要么‘嚴格與前一次雷同’。”[12]儒家學說以歷史為載體進行宣揚的過程,便是民眾心中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欲望與歷史類比思維相合的過程,其結果就是加深了民眾對于儒家“黎民不饑不寒”社會神話的信服。正如學者金觀濤、劉青峰所言:“儒生在純化道德意志和修身模式主導下,面臨社會危機時反而會加深對原有意識形態的堅定信念。”[2]35
儒家“言必稱堯舜”,對其政治主張的宣傳與解釋相當程度上借助于對歷史的闡述,其表達方式乃是“祖述堯舜、文武”。儒家所言說的歷史與民眾“歷史類比思維”相合后產生的對儒家學說的信仰,就構成了儒家的追隨者們的認知方式與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先見”。“當代解釋學表明,任何理解也不能離開前理解的‘先見’(vorurteile)而存在,所以這種潛存于大眾心態的先見在文化整合中的作用實際上要比精英們提出的符號規范大得多,也穩定得多。” [6]227這種“先見”或者“潛意識”無非是“古人行仁講義,成圣成賢進而建立了‘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的美好社會,過上了‘不饑不寒’的幸福生活,那么今天我們追隨儒家、行仁義、說道德,同樣可以……”的世俗福音。李澤厚將這種歷史信仰稱之為“中國人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指導自己實踐行動的基本心態……”[11]16歷史類比思維發揮作用的時候,一切儒家政治實踐的失敗便都變得無法質疑,因為“歷史上發生過”,因為“古圣王成功過”。因此,無論儒家學說在實踐過程中碰到怎樣的挫折,無論是“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 亦或是“在陳絕糧”,都不能使儒家的追隨者對自己的學說產生懷疑。而遭到挫折的緣故只可能有一個,便是士人或君王沒有更好地履行儒家的仁義。這恐怕才是儒家追隨者在遇到挫折時仍然能宣稱“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的緣故。因此,儒家學者以歷史為載體宣揚政治理想,與歷史類比思維相合的同時,也強化了儒家學說抗拒證偽的效力,從而消除了其信仰危機。
三、儒家消除信仰危機的同時亦阻斷了自己的反思之路
章太炎先生曾說:“周時諸學者已好談政治,差不多在任何書上都見他們的政治主張。……中國人多以全力著眼政治。”[13]從搞政治、干世主這個角度來看,儒家是失敗者。但是儒家卻擁有一批堅定的追隨者,政治上雖失敗而不退卻:“天饑歲荒”之時,能“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雖儒分為八,但每一派都不曾產生對先王、對儒家之道的信仰危機,“取舍相反不同,皆自謂真孔、墨”[1]492,這確實是值得贊嘆的。
但是,伴隨著經過儒家改造過的歷史成為儒家的追隨者們的認知方式與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先入為主的結論在“具體、綜合而模糊的直覺經驗及其外推……”[6]312的思維的作用下,引出了儒家學說抗拒證偽因子的萌發。在這種因子的影響下,此種學說指導之下的任何失誤,都不會被認為是學說本身出現了問題,而會被認為是“對這種學說推行的力度不夠”。孟子批判“今之君子”的“豈徒順之,又從之為辭”[5]249,僅僅是“今之君子”的修身做得不好,而絕非儒家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荀子痛斥“子游氏之賤儒”,那也是“子游氏”一派出現的問題,而非先王之道的緣故。正如金觀濤等指出的:“一套理論的提出,不在于它一開始是否正確全面,而在于它是否具有足夠的清晰性和可檢驗性,這樣,其錯誤才有可能被認識或接受實踐檢驗。最難辦的是那些看起來十分正確、全面,但又似是而非的理論……這樣的學說和理論始終保持了‘一貫正確’的面貌而難以發展。”[14]儒家雖然消除了人們對其合理性的質疑,并遏制了可能存在于追隨者群體中的不信任,消除了信仰危機產生的可能性,但與此同時也阻斷了對自己學說的反思之路。
四、余論
韓非有言:“慮事廣肆,則曰草野而倨侮。”[1]92并警告說:“此說之難,不可不知也。”[1]92這顯然是從儒家那兒得來的教訓,因為這是韓非的老師荀子批判另一位大儒孟子的觀點的引申:“甚僻遠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o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3]63這是說孟子在“言說”的時候,言說內容晦澀艱深,沒有具體解決方案。而孟子的弟子公孫丑曾向孟子當面指出:“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及而日孽孽也?”而孟子的回答卻是:“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5]369這就是說,自己的學說是斷然沒有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學生的“拙”。不過,拿自己學說堅定追隨者們都無法理解的“道”,讓君主理解并采納,豈不是天方夜譚?儒家的追隨者如公孫丑等輩在受到批判后自然會回去“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不可得而聞與”的“性與天道” 繼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而一項“一貫正確”“毋庸置疑”的學說,即便其已經徹底消除了可能來自于追隨者的對其合理性的質疑與信任危機,不被時代所采納也是歷史的必然。正如上海社會科學院周山先生對子學思潮之所以消亡的原因分析時所說的那樣:“300年時間,不算短了。該結果的已經結了果,不能結果的再延長時間也不會有結果。”[15]
“社會的進步來源于新的挑戰以及對挑戰的回應,沒有新的問題以及對新問題的克服,就不可能有文明的演進。”[16]當代中國面臨信仰危機已是無庸諱言的事實,對這一問題的處理,既是回應挑戰、解決問題,把當代中國各項事業推向前進的契機,又蘊含著重構社會秩序、重塑價值系統的挑戰。一方面,先秦儒家對于民眾關心的“為政事”“取尊榮”等與民眾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問題做出了回應,滿足了民眾在戰亂中尋求安定與庇護的訴求,得到了民眾的認可。這充分說明,堅持群眾路線、傾聽民眾訴求在今天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這是我們今天一系列消除信仰危機的行動中,可以憑借的最為重要的“抗拒證偽因子”。另一方面,儒家在消除信仰危機的同時,將自己的學說改造為一種“一貫正確”的理論,從而阻斷了自我反思與改進的道路,這同樣值得我們思考。應對并消除來自外部的懷疑與不信任的關鍵,仍然是從自身查找原因,自我凈化、自我革新。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有效應對信仰危機挑戰與正確反思完善思想學說的有機統一,使各項事業積極健康發展。
注釋:
① “任何制度都有缺陷,都會在某一天不再適用于變動的社會生活,故經常會發生社會危機證偽意識形態,從而導致合法性危機。”(見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頁)在先秦時期,社會危機的發生是毋庸置疑的,儒家學說的政治理想與失敗的政治實踐之間的反差也是確實存在的。然而預料中的“危機證偽意識形態”卻沒有發生。因此,我們可以說儒家學說中確實存在一種“抗拒證偽”的力量。儒家學說之所以能在危機中保持活力,是因為“社會危機證偽意識形態”的力量暫時不如這種“抗拒證偽”的力量強大而已。
② 參見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通史?先秦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7~20頁)。
參考文獻:
[1] 梁啟雄.韓子淺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1.
[2]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 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 畢阮.墨子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 秦暉,金燕.田園詩與狂想曲――關中模式與前近代社會的再認識[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3.
[7] 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譯.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130135.
[8] 蔣禮鴻.商君書錐指[M].北京:中華書局,2014.
[9] 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4:423.
[10] 康德.道德底形而上學之基礎[M].李明輝,譯.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10.
[11] 李澤厚.說西體中用[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
[12] 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張文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321.
[13] 章太炎.國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
[14]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334.
【免費咨詢電話】400-001-9911轉分機27483
【課程范圍】Java、C++、C#/.Net、3G/Android、3G/IOS、 PHP、嵌入式、軟件測試、UID、網絡營銷、網絡工程、會計、UED、web、Unity3D、大數據等16大課程方向中高端軟件人才。
【課程特點】達內科技資深講師一線教學,根據學員需求安排授課,實訓與理論結合,從入門到精通,結合實際項目讓學員快速掌握所需技能,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成本。
【免費咨詢電話】400-001-9911轉分機27483
【溫馨提示】學員您好,達內科技是IT培訓行業品牌!請先輸入前10位總機號碼,根據語音提示輸入后5位分機號碼,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顧問老師。您可以把自己目前的技能水平跟老師做反饋,達內科技針對不同基礎(包括零基礎)的學員都開設有針對性的課程,包教包會,根據學員發展潛力推薦合理崗位就業,歡迎您的來電。
達內科技北京培訓中心分布情況:
北京市朝陽區達內科技潘家園安卓/IOS課程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達內科技亞運村軟件測試課程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達內科技會計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達內科技南鑼鼓巷UED課程校區
北京市東城區達內科技天壇Linux云計算/Pyhton/紅帽認證中心
北京市東城區達內科技廣渠門C++/嵌入式課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達內科技中關村JAVA課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達內科技大數據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達內科技萬壽路WEB前端課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達內科技清華園.NET/Unity3D課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達內科技海淀園PHP課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達內科技魏公村UID課程中心
北京市海淀區達內科技網絡營銷中心
一、達內國際集團簡介
達內國際集團是中國IT職業教育的品牌,是目前中國IT職業教育集團,2014年4月3日,達內國際集團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是中國家在美國上市的IT職業教育集團,同時也是2014年赴美上市股。根據IDC的數據,達內國際集團是目前國內的IT職業教育機構,市場份額超過8.3%,排名行業。達內時代科技集團致力于培養面向電信和金融領域的Java、C++、C#/.Net、3G/Android、3G/IOS、 PHP、嵌入式、軟件測試、UID、網絡營銷、網絡工程、會計、UED、web、Unity3D、大數據等16大課程方向中高端軟件人才,先后獲得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集富亞洲JAFCO ASIA、美國高盛銀行的三輪投資,是國內首家獲得國際風險投資的IT職業教育機構。達內國際集團經過13年運營,以中關村科技園區為依托,在中國軟件業發達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大連、南京、武漢、杭州、西安、蘇州、成都、太原30多個大城市,建立100多個職業教育中心,年培訓5萬名軟件人才。已累計為IBM、微軟、摩托羅拉、華為、中軟、用友、Yahoo、阿里巴巴、TOM、新浪、搜狐、百度、聯想、神州數碼、大唐電信、亞信等知名IT企業培養輸送了20萬名中高級軟件人才,是中國目前的人才培養與輸送的提供商。
除中高端IT人才實訓外,達內時代科技集團同樣致力于IT 人才輸送、教育平臺建設、軟件研發等綜合服務。目前,已形成包括 人才實訓中心、軟件研發中心、軟件人才中心、IT 教育中心四大人才服務模塊達內國際集團逐漸形成以IT培訓為主的多元化、綜合性的職業教育及人才服務領導品牌。
達內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的各個中心由軟件專家負責運營,課程設計引進北美先進技術,貼近中國軟件企業的實際需求,同時,聘請北美海外專家與來自IBM、華為、用友、亞信、東軟等國內外名企的一線實戰專家擔任講師,以確保高端培訓效果。達內在課程設計與培訓模式上不斷創新,開創“零首付、低押金,就業后付款”的信貸就業模式先河,改革培訓模式保持培訓規模擴大的同時確保90%以上的就業率,同時高質量就業。
二、達內時代科技集團與高校和企業合作
從創建之初,達內國際集團就非常重視與高校進行學術交流、專業共建等方面的合作。經過13年辛勤的耕耘,達內國際集團在全國高校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和美譽度, 達內先后與全國500多所大學的計算機或軟件學院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其中20%以上為211重點大學,在100多所院校里建立了達內大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并與包括北大軟件學院在內的7所院校建立軟件工程研究生聯合培養合作。近年來,達內加強了與院校開展深度合作的步伐,在人才培養模式、項目課程體系的整體構建、實訓實習基地的建設、師資培養等方面全方位的高校開展合作,對高校的教學改革、優化高校課程體系,強化實訓實習以及加強高校教師隊伍實戰型業務水平的提升都積極的推動作用。
達內發展離不開與企業的密切合作,達內在全國建立5大軟件人才中心,300人才顧問每天不斷與全國上萬家企業保持聯系和溝通。通過13年達內不斷地探索與嘗試,達內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建立人才推薦,人才定制培養、人才租賃與外包、校園招聘、IT獵頭、企業內訓等多樣化的合作方式和一站式的服務體系。截止到2014年5月底,達內與全國5萬家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每個月在達內全國中心有近600場的企業雙選會,達內還會定期做專場招聘會,正是與企業的緊密合作關系,達內學員保持行業的學員就業率,2014年實現了95%以上的就業率。
三 、達內國際集團公益事業進行中
達內辦學不忘承擔社會責任,奉獻愛心傾注公益事業,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達內向災區的學生發出援手,免費資助多名災區學生參加高端IT培訓,對于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達內還給發生活費;2011年11月14日達內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攜手啟動期達內高端PHP軟件工程師班,公益資助25名肢體殘疾的學生學習達內高端PHP課程,學員畢業后基本就業, 其中視力有障礙的甄智博成功入職湖南大廈,獲得3500元的月薪、雙腿殘疾的吳鑫4000入職中科創達;2012年5月10日達內再次攜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啟動第二期達內高端測試班,公益資助30名學生;近些年,達內將公益事業融入到員工的文化,不斷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家境貧寒的學生和農村學生; 2008年達內就曾經推出“暖冬工程”幫助近萬名大學生實現理想就業,改變自己的命運,2011年達內獲得高盛三輪融資后,達內又啟動了“陽光計劃”,希望幫助更多優秀的貧困學生接受高端IT教育;2012年,達內再次攜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啟動第二期達內高端測試班,公益資助30名學生,幫助他們改變自己命運;2012年,達內得知佳木斯第十九中學老師張麗莉舍身救學生的事件后,向相關公益慈善為最美女教師組織捐款。達內自成立以來,達內累計捐款已經數千萬,資助3萬名多名貧寒學子接受高端IT培訓,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四、達內國際集團主要業績:
達內國際集團作為中國高端IT培訓的翹楚,從創業之初就倡導 “誠信、創新、開放、合作”的企業文化,同時經營戰略一直都保持經營模式和產品保持行業的一步:
率先在美國上市家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推出“先就業,后付款”IT信貸就業培訓的IT職業教育
率先獲得國際風險投資的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入選“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的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由IT技術專家建立和運營的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全面開放課堂,隨時真課試聽的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與“211工程”大學聯合培養軟件工程碩士的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真實披露學員就業率、就業品質的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開辟高端課程,培養IT白領、金領的IT職業教育機構
率先完全真實公開師資背景的IT職業教育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