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臘月二十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洗福祿可不是只看表面的意思。作為中國傳統年俗,洗福祿指的是節前沐浴。洗福祿通常在臘月二十六進行,不過不同地區也是有差異的。
2、比如北京城里,就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因此他們又把臘月二十七的洗浴稱為“洗福祿”。在那兩天里,人們就會集中洗浴和洗衣。
(來源:文章屋網 )
臘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臘月二十三送灶神,也稱“謝灶”。人們給灶神獻上灶糖,讓他到玉皇大帝面前多說點好話,正所謂“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每年從臘月二十三起到除夕,這段時間叫“迎春日”。臘月二十三舉行過灶祭后,人們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新年的各種準備。“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要打掃衛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在除夕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春節期間快遞是否停止運營應根據具體快遞公司規定而定。
2018年快遞公司停止運營時間表:
申通快遞最后攬件時間:2月14日即臘月二十九,上班時間:2月23日即正月初八;中通快遞最后攬件時間:2月11日即臘月二十六,上班時間:2月23日即正月初八;百世匯通快遞最后攬件時間:2月9日即臘月二十四,上班時間:2月23日即正月初八;聯邦快遞最后攬件時間:2月14日即臘月二十九,上班時間:2月18日即正月初三;順豐:全年無休。
(來源:文章屋網 )
【關于春節的諺語】
年吃年用
冬天麥蓋三層被 來年枕著饅頭睡
春滿人間
大紅燈籠高高掛
一夜連雙歲,三更分兩年
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人間福滿門”、“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糊窗戶,
二十六燉大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白面發,
二十九貼道友(春聯),
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
小子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子”在另一版本中,也有說成“老婆”的,總之是說話者的近人。從前的天津人,生活艱困者居多數,故平日粗茶淡飯,所以總盼望過年,以便生活上得到暫時改善。到了臘月初八,天津人開始“忙年”,即準備“年貨”。一年到此,總算有了盼頭。
臘月十五上全街。天津人在入農歷十二月以后,即忙年,預備年貨。河東水西吃喝穿用的貨品,擺上街頭。到臘月十五,各種攤販在街市路口,各占攤位,全部出動,以應市民需要,謂之“上全街(讀如‘該’)”。
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從前漢族地區迷信有灶王爺,是“東廚司命主人間保護神”。到每年臘月二十三,有“祀灶”之舉。認為這一天灶王會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人間所見所聞。這句話的北京版,則說成:“二十三,糖瓜粘”。因為要用糖瓜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向玉帝訴說自家的壞話。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彌漫在空氣中的硝煙味。一進臘月,就開始響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二踢腳、麻雷子,高一聲,低一聲,你張開鼻子,便能聞到淡淡的硝煙味。隨著煙味越來越濃,年也就越來越近了,這年味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說的也是,“爆竹聲聲一歲除”,沒有鞭炮味,這還叫過年嗎?
酒香味。過年不喝酒也不像個年,家里再窮,也得喝上二兩,哪怕就是紅薯干釀的“一毛醉”——因這種酒質量較差,容易上頭,喝一毛錢的酒就會醉,所以得名“一毛醉”。每年的臘月,閑了多半年的鄉里小酒廠就會重新開張,村里的老燒鍋也開始晝夜不停地加班,家家戶戶都打開了酒壇子、酒瓶子,聞著酒味就使人有幾分醉意。愛串親戚的人說,哪個村的酒味濃,哪個村的日子就最紅火。
蒸饅頭味。過去農民窮,一年能吃上饅頭的日子是有數的,現在脫貧了,蒸饅頭不算稀罕事了。可是,每逢過年,各家各戶都開始大量地蒸饅頭,幾百家同時開火上鍋,那新蒸饅頭的味也是相當有氣勢的。按舊俗“二十六,蒸饅頭”,臘月二十六這一天,能干的主婦一大早就起來,一籠接一籠地把饅頭、花卷、棗包、豆包蒸出來,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才開始再蒸新饅頭。
餃子味。北方人說,舒服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尤其是過年,別的東西可以沒有,餃子是一定要吃的,就連在外邊逃債的楊白勞,也要和喜兒吃一頓餃子過年。這餃子味,一是肉餡的香味,已夠肥的肉餡,還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蔥、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遙相呼應的剁餡的聲音,真是有聲有色有味。餃子一吃,年就算過踏實了,心里有底了。
光顧得說吃了,還有一種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寫春聯的墨香味。在家鄉,直到今天,還是要貼手寫的春聯,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人們三五成群,在各家門口轉悠,品評春聯的內容、書法,看誰家寫得巧妙、別致、有趣。
其實,平心而論,城里也不是沒有年味。那鋪天蓋地的年貨廣告,張燈結彩的高大建筑,精彩紛呈的春節晚會,成堆的賀卡,打爆的拜年電話,成千上萬條的拜年短信,五花八門的電子郵件,還有滿大街的紅男綠女,不都是年味嗎?可我總還是想念家鄉的年味。
(選自《解放日報》)
閱讀練習:
1.為什么說“沒有鞭炮味,這還叫過年嗎”?
2.文章以《年味》為題,都寫了什么“味”?每一種味道都寫了哪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