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慶盛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王舒望和陸露在泰國相遇相識,經歷了一系列驚心動魄的事情之后,相愛了。回國后,兩人準備結婚,卻遭到了雙方家庭的反對。王舒望放棄了北京的事業,來到上海,開了一家陶瓷店,向陸露的家人證明自己可以給陸露更好的生活。陸露的父母依舊認為王舒望和陸露不合適,不同意他們的婚事。王舒望的異父異母姐姐趙燕也多次來到上海,還和陸露的媽媽蔣妙音發生了爭吵。這讓兩人的婚事再度拖延。陸露和王舒望的愛情不斷經受著來自雙方家庭的打擊和考驗。
2、陸露作為一名編劇,一直追求著事業上的成功,王舒望則希望能夠過田園式的生活。陸露因為工作的緣故認識了大明星淳于秋,淳于秋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但其實卻為了事業隱瞞了自己曾經結婚又離婚的事實。直到她的前妻珠珠生下孩子,大鬧淳于秋電影會之后,才讓這一段故事公諸于眾。淳于秋在陸露的開導下,接受了孩子。他和陸露一起合作電影,事業也迎來了新的天地。淳于秋喜歡陸露樂觀上進的生活態度,決定要追求她。
3、陸露的好閨蜜馬絲絲是一家服裝店店主,在見到王舒望之后,被他迷住了。為了得到王舒望,她用盡心機和手段,不惜和陸露鬧掰。陸露因為馬絲絲與王舒望起了很大的誤會,好在最終都化解了。陸露拒絕了淳于秋的追求,和王舒望和好如初。馬絲絲經歷了一系列事情之后,明白了友情的珍貴,深深祝福了陸露和王舒望。
4、陸露和王舒望經歷了來自家庭、朋友、事業等方方面面的考驗之后,終于走到了一起。王舒望和淳于秋為了陸露不打不相識,最終也成為了好朋友。
(來源:文章屋網 )
作為早期進駐中國的外資化妝品企業成功進駐中國三十年,可能更為感興趣于資生堂進駐中國的初衷。把現有的記憶追溯到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千人一面的服飾與發型,顯然對于“美容化妝”還處于懵懂時代的中國,在此大環境下現任資生堂名譽會長、資生堂的第十代社長福原義春先生來到北京與第一輕工業局相互會面洽談,決定首先在北京飯店、北京友誼商店等九家面向駐華外國人的大型商場銷售日本進口產品,此后為了幫助中國日化工廠提高生產技術能力,從1983年開始簽訂了10年生產技術合作協定,完全不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經過雙方的友好合作和磋商,象征中國與資生堂象征中國與資生堂攜手合作的品牌“華姿”誕生,給當時的中國化妝品市場注入了新的氣息,陸續獲得眾多獎項,備受好評。
進入90年代后,資生堂在中國市場上的業務逐步擴大,將中國消費者對美的追求和對美的意識引入一個全新的境界。建于十年以來相互技術合作所建立的信賴關系基礎上,成立了合資公司“資生堂麗源化妝品有限公司”,并特別研發了適合于中國女性肌膚的品牌“歐珀萊”,迄今已陸續在中國市場上推出了四十多個品牌,均廣受消費者的歡迎。2010年作為世博之年,資生堂十分榮幸地成為日資化妝品企業唯一的上海世博會項目贊助商,其間還舉辦了一系列支持世博的活動;去年資生堂還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一場近一個月的企業文化展,把資生堂百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傳遞給中國大眾。
今天資生堂回到最初開展中國業務的原點――北京飯店,在此一同回顧這三十年資生堂在中國的點滴,感謝已不能簡單地用言語來表達。為了回饋于社會,資生堂設立了“成就夢想育才計劃”,希望能夠給承載中國未來重大責任的人們提供更廣的視野、更大的舞臺、更好的機會,為未來中國美容時尚領域的飛躍發展貢獻一份力量。這也正是資生堂一直以來倡導的“所有女性都是美麗的”理念之下孕育而生的企業社會責任活動。資生堂于5月18日開始進行為期近一個半月的招募活動,招募對象是面向全國的美容美發師及模特兒,參賽者將會經過考核與選拔后,優勝者能夠進入7月復選賽;從第二輪參賽者中分別選拔18名美容美發師及20名模特兒最終進入9月中旬在上海舉行的決賽。造型師組的6名優勝者將有機會赴日進入資生堂美容時裝藝術學院進修學習;模特兒組3名優勝者將接受資生堂提供的一系列專業培訓,第一名更有機會參與資生堂的廣告。
本次“成就夢想育才計劃”形象代言人周迅,她本人也表示此項目讓她十分感動,因為資生堂讓人們對夢想不再遙不可及,自己很期待有機會能夠投身于此。當天周迅以視頻的形式現身于眾多媒體的眼前,現場完全感受到這位聯合國環保大使的魅力。“資生堂‘成就夢想育才計劃’活動是給予肩負創造未來重任的人們,實現對美的希望與夢想的機會,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我也非常榮幸可以參與其中,讓我們一起攜手共創美好未來吧。”周迅本人通過影像把自己的心聲傳遞給現場的每位嘉賓。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英譯詩:
For ten year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re both ignorant of each other.
Even though I refrain from thinking of you,
However I cannot forget you.
Your lonely tomb lies a thousand miles away,
Where can I pour my sorrows anyway?
Even if we meet again, you can hardly recognize me by the way,
For my face is fully covered with dust,
And my temples have as frost turned grey.
Last night I suddenly dreamed of returning to my native land.
I saw you sitting by the tiny window,
Dressing and making up with your white hand.
We looked at each other, unable to speak a word,
Only a thousand lines of tears rolled down our faces.
I presume you will lie in that heartbreaking place year after year,
In that small round covered with pines mere,
Under the moon bright and clear.
(引自“搜狐英語學習論壇”莫傾城的網帖)
學生通過合作將英譯詩又漢譯:
十年以來,活著的人和死著的都相互不知道。
盡管我克制著不想你,
然而我卻不能忘記你。
你的孤零零的墳墓位于千里之外,
總之我能到哪里傾訴我的悲傷呢?
即使我們再次相見,你可能都認不出我來。
因為我的臉上已被灰塵所蓋滿。
我的面龐已經變成灰色的冰霜。
昨夜,我突然夢見回到了我的故鄉,
看見你坐在小窗旁,
用你雪白的手在梳妝打扮。
我們互相對視,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只有千行的眼淚從我們的臉上滾落下來。
我推測你將年復一年地躺在那個悲傷的地方,
在那個小的覆蓋著松樹的圓形的水塘邊,
在明亮皎潔的月光下。
語文課讓學生漢譯英譯詩,學生興趣倍增,一個個發言踴躍,有著極強的表現欲,通過合作,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學生漢譯大功告成,表現得非常有成就感。此時呈現蘇軾的原作,學生認真一讀,反映強烈。
一驚嘆于蘇詞原作的凝練,學生自己的翻譯兩百多字,蘇詞僅七十字,蘇詞不僅言簡意賅,而且押韻合拍,瑯瑯上口,使學生情不自禁進入朗讀,不時有人拍案叫絕。有學生說將蘇詞原作和自己的譯作一比較,才知道蘇詞用字的簡潔,含義豐富,言有盡而意無窮,這種用字的簡約,沒有絲毫的矯揉造作,絕無半點多余,從心底里佩服蘇軾對以“調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為特征的有著嚴格格律體系的詞這種文學體裁的游刃有余的運用。有學生說“塵滿面,鬢如霜”“小軒窗,正梳妝”詞句雖簡,但畫面感更強。還有學生說,詞這種長短句的錯落,使詞本身具有了節奏,這是英譯詩無論如何也難以表現的。有了這種內心的認同,課堂自然掀起了學習蘇詞的熱情。
二驚嘆于蘇詞原作的意境更為深遠,英文并不能完全表達。比如首句“十年生死兩茫茫”,“兩茫茫”與“ignorant of each other”相距甚遠。學生認為“兩茫茫”一詞除了“相互不知道”的意思之外,更多了一份內心的滄桑與凄涼,“茫茫”有“廣闊無邊”“渺茫”之意,寫盡了蘇軾與亡妻陰陽兩隔,兩相思念的遙遙無期以及內心的迷茫無依。再如關于“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的英譯“I presume you will lie in that heartbreaking place year after year, In that small round covered with pines mere, Under the moon bright and clear”,學生普遍認為英文翻譯沒有到位。他們認為英文翻譯沒有突出詞人的主體形象,極易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前半句英文之意為“我料想你年復一年地躺在那個傷心地”,而實質上讀了蘇詞,在我們頭腦里展現的則是這樣的畫面:在那月明之夜,短松岡妻子的墓地旁,詞人的心早已飛到了那里,他正愁腸滿懷,肝腸欲斷,他是多么期望能和妻子互訴衷腸。學生覺得蘇詞原作更能表現蘇軾的一腔柔腸。
通過比較,學生對詞的特點把握得更加準確,對詞作的解讀及語言的鑒賞充滿熱情,理解到位而深入,整個一節課充滿了成功的體驗和發現的快樂。
二、 將中國古典詩詞英譯前的準備
李清照《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關鍵詞]電影《屈原》 當代大學生 愛國主義情操 培養
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活動。電影《屈原》在我院各個系先后播放。旨在激發青年大學生對祖國、對民族、對家鄉、對生活的熱愛之情,以實際行動“踐行榮辱觀,樹立新風尚”,為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事業貢獻力量。
一、電影《屈原》的故事梗概
戰國時代,秦、楚、趙、魏、燕、韓、齊七大諸侯國割據稱雄,不斷進行兼并戰爭。楚國大詩人、政治家屈原力主對外聯齊抗秦。對內改革變法,但遭到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貴族集團反對。屈原努力不懈,促使楚懷王接納其主張。并在弟子宋玉和嬋娟的協助下,撰修了限制貴族特權的新法令。靳尚拉攏懷王寵姬南后出面與屈原對抗。更在秦國宰相張儀訪楚之際。對屈原大肆誹謗。屈原痛加駁斥。但貪圖小利、輕信讒言的楚懷王竟不顧忠告而絕齊親秦,中止變法。并免去屈原的官職。逐出皇宮。屈原滿懷悲憤,漫游漢北,寫出了著名的《離騷》。后驚聞楚懷王因受騙在與秦國交戰中大敗,又毅然接受懷王決心變法的詔令趕回郢都。靳尚等竟殘殺志士。囚屈原于東皇太乙廟,嬋娟也被投入黑牢。在風雨雷電之夜。嬋娟由衛士石豪救出,潛來相會,卻不幸誤飲陰謀毒害屈原的鴆酒而身亡。石豪怒殺兇手,縱火焚廟。屈原懷著滿腔悲憤和繼續探索真理的意志向漢北而去。
二、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的內涵
影片中能吸引學生視線的是最后一節屈原的《雷電頌》。這曲《雷電頌》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表達感情,增強語勢。獨自中,屈原滿懷激情地直接和風雷電對話,直接怒斥偶像神靈。用擬人的手法。痛快淋漓地表達出鮮明的愛憎感情:用反復、排比的方法,充分地表達感情,使獨自更有氣勢。屈原借助于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祖國的無比熱愛。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和對這種偉大正義力量的贊美。那么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操的內涵是什么呢?
愛國主義體現了人發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種族和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它是調節個人與祖國之間關系的首先要求,政治原則和法律規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當前愛國主義情操的基本內涵有如下幾個方面。
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祖國的河山在人們的心中占據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祖國的山山水水滋養哺育著她的子子孫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祖國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風光旖旎,而且是、財富、民族發展和進步的基本載體。因此,每一個愛國者都會把“保我國土”、“愛我家鄉”、維護祖國領土的統一和完整,作為自己神圣使命和義不容辭的責任。
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愛自己的骨肉同胞,反映的是對整個民族利益共同體的自學認同。民族利益是整體的利益、長遠的利益。這種利益高于民族內部的局部的、暫時的利益。愛自己的同胞就是愛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基礎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的意志決定著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對人民感情的深淺程度。是檢驗一個人對祖國忠誠程度的試金石。愛自己的骨肉同胞,最主要的是培養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緊緊地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
愛祖國的燦爛文化。文化傳統作為一個民族群體意識的載體,常常被稱為國家和民族的“胎記”,是一個民族得以延續的“精神基因”,是培養民族心理、民族個性、民族精神的“搖籃”,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或許會背井離鄉,或許會彼此隔絕.但對祖國燦爛文化和歷史傳統的認同總會把人們的心連在一起。學祖國的燦爛文化就應該認真學習和真正了解祖國的歷史,深入理解祖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
愛自己的祖國。愛祖國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祖國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燦爛文化.是同具體的國家相聯系的。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是同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緊密聯系的。愛祖國就要心系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就要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獨立和富強,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貢獻力量。熱愛祖國,也就是愛自己的民族和人民,愛她的山川景物,愛她的語言文化,愛她的文明歷史和優良傳統。祖國,固然包括它的錦繡河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勤勞勇敢的人民,但正如列寧所指出的,祖國主要是指人民生活于其中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會的環境和條件。我們說不同時代愛國主義具有不同的內涵,主要是就不同時期祖國的不同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愛國主義的主要內容是指我們社會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的制度。當前。愛社會主義就成為愛國主義的本質特征。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我國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后。擺在全國人民面前的歷史使命。就是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就是當前愛國主義的主題。一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都必須以此為核心,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活動。離開它。就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為實現新時期愛國主義者的歷史使命。每一個愛國主義者都應做到:首先,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把自己的愛國熱情轉化為報效祖國的堅強意志和頑強拼搏的實際行動,其次,每個愛國者都應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會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國的優勢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們建設中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而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又缺乏分析,產生盲目崇洋心理,喪失一個愛國者應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須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我們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就會被種種資本主義勢力所侵蝕腐化。”
三、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操存在的問題
影片中能吸引學生的鏡頭其次是侍女嬋娟彈奏古琴、吟唱屈原詩作《橘頌》的畫面。那是多么美麗的聲音和畫面啊!清雅秀美的嬋娟姑娘懷著對詩人高潔品格的敬仰,吟唱出古意盎然的《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屈原重視“外美”的修治,更注意“內美”的堅持。他最痛恨的是“外承歡之溝約兮,諶荏弱而難持”的“無實而容長。是”委厥美以從俗“的毫無操守。于是這“獨立不遷”的南國之桔,便成了詩人心目中最完美的體現:即具綠葉素榮、精色內白的美好形態。又兼廓其無求、橫而不流的仁正情懷:特別是愛戀鄉土、至死不移的偉大秉性,更帶有伯夷、叔齊那樣的古賢之風。詩人如許深情謳歌著南國的桔樹,正因為這桔樹的美德,恰與詩人 自己息息相通!當前大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有理想有追求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主體形象。他們思想活躍。在變化中思考,在思考中選擇。但與此同時,對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令人憂慮的現象,也不能不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如:
1.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使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對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由此衍生出來的損人利己、唯利是圖、金錢至上以及享樂主義等消極東西在學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致使“個人奮斗、自我實現”成為不少學生的價值取向。
2.思想脆弱。承受能力差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今天。社會不斷進步,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涉世不深、思想脆弱的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他們中的一些人處處爭強好勝,要求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重、支持和關心,確信自己的成功率,只相信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更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教育,表現出自命不凡和虛榮。一遇挫折,就會垂頭喪氣、萎靡不振、喪失斗志,缺乏持之以恒的韌勁。他們不是把困難當機遇,變壓力為動力。在經歷了失敗之后,沒有勇氣正視現實,導致了有些人精神抑郁,個別的甚至走上輕生之路。
3.存在著“三重三輕”的現象
生活在高等學府這一特殊環境中的大學生,雖然氣質、能力、性格各異,但大都富有個人理想。由于認識水平的不同,有些學生的理想好高騖遠、脫離實際,其具體表現為:重自然科學輕社會科學,重工具性知識輕品行修養。重外在功利性追求輕內在文化培育。
4.存在嚴重的知行不一現象
高校大學生在經歷了大學教育后,理論認識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在進行理論探討、客觀評價、演講等方面表現出不凡的水平,然而在行動上缺乏具體的體現。著重表現為言與行的分離。在學習生活上則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協作精神,“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整體意識:在對社會和他人方面則缺乏奉獻精神。總的來說,他們的自立意識增強了。協作意識降低了。
四、加強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培養的探討
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操的培養,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為長期工作目標。將榮辱觀教育滲透到思想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實加強學風學紀建設,樹立大學生文明新風尚,推動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將社會主義榮辱觀引入課堂教學,特別是結合形勢政策課的開展.合理設計講座內容,將“八榮八恥”的觀念融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我國科技自主創新及其政策”、“中國的和平發展之路”等教育主題中,體現在課堂教學、課堂討論、社會實踐的各個方面,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
2、將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點抓緊抓好,結合責任心教育、學生黨員教育、誠信教育、創新教育和校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的開展,以“八個為榮”作為教育實施的具體目標,逐條抓緊落實.力求實效:
“以熱愛祖國為榮”――結合愛國主義教育。開展“我與祖國共奮進”主題團日活動。“我與教院共奮進”演講比賽,“感動教院”征文比賽等主題教育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激發大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學校的情懷。培養學生造福于祖國、造福于人民的奉獻精神:
“以服務人民為榮”――結合“愛心獻給社會”主題教育活動的開展,全面推進大學生“三下鄉”、“四進社區”、“青年志愿者”等社會服務活動的開展,強化大學生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責任意識:
“以誠實守信為榮”――加強學風教育和誠信教育。圍繞“上課不缺勤、考試不作弊、作業不拼湊、論文不抄襲”等要求,以解決學生逃課、考試作弊、拖欠學費等問題為重點開展有針對性的誠信教育。營造大學生誠實守信的氛圍:
但最近一年多,在還保留著201路和202路兩條有軌電車線路的大連,圍繞有軌電車是拆是留的爭吵,比以往更加激烈了。
盡管始建于1909年的有軌電車比地鐵足足早了106年來到大連,早高峰被堵在西安路一帶的小汽車車主還是希望這個行駛緩慢的龐然大物早日從主干道上離開,讓出車道,緩解擁堵。這樣的訴求在2015年之后變得聲量更大了―隨著與202路走向完全重合的大連地鐵1號線開通,“城市歷史名片”這塊有軌電車的免死金牌似乎有點撐不住了。
“絕對是罪人,是歷史的罪人。”曾經輪任過從駕駛到調度等電車上幾乎所有職位的長春老電車人張惠來覺得,拆掉有軌電車簡直不可理喻。張慧來現在是長春有軌電車公司的總經理。
在長春城西最繁華的紅旗街,1941年開通的54路電車仍在運行,這對張惠來而言,某種程度上是一場百年守衛戰的堡壘旗幟,“有軌電車是城市歷史的傳承,拆掉了還剩什么記憶?”
隨著城市更新的浪潮,機動性差、噪音大、速度慢的有軌電車,二戰后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被私人汽車替代。中國的情況與之相似,有軌電車的運營不曾L期中斷的城市只有大連、長春和香港。
在1960年代的巔峰時期,長春擁有6條運營線路和 88輛有軌電車。而到1996年5月拆除了52路后,僅剩的一條54路電車線拖著年久失修的軀殼堅持運行。
事情很快又起了新的變化―無盡的擁堵促使城市管理者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在這場針對城市公路的曠日持久的爭奪中,攻防線又被重新劃定。
1995年至1999年,掌握著中國所有城市地鐵規劃審批權的國務院一度暫停了地鐵新項目的審批,這使得長春有軌電車在2000年爭取到了現代化改造的機會。換成無縫軌道之后,再也不會大老遠就聽到列車過軌時巨大的“哐當哐當”聲,小區住戶的投訴也漸漸少了。
但這個窗口期很短,隨后地鐵建設的浪潮又吸走了大量交通基建資金,比如在2002年前后廣州建有軌電車的構想就被擱置了下來。
真正為有軌電車打開了巨大復蘇空間的,是最近十幾年全國城市的高速建設和擴張。在地鐵無法延伸覆蓋的城市新區,造價僅為地鐵約1/5的有軌電車再一次受到關注。在2007年和2009年,天津濱海新區和上海張江科技園分別利用當時全球最先進的現代有軌電車技術建設了膠輪有軌電車。它的車廂采用橡膠充氣輪胎,軌道槽內鑲有膠墊,高速行駛時基本可以做到無噪音。這種電車只有單條軌道,轉彎非常靈活,它嵌入地面的軌道和車道平齊,能與小汽車共享車道,減少對道路的占用。彼時電車的電力系統和行駛速度已大幅改進,和老式有軌電車完全不是一回事。現在有軌電車離地只有30厘米左右,而在不到20年前,長春的電車地板比膝蓋還高,矮小的乘客需要雙手攀著扶手把自己拉到車上去。
最重要的是,建有軌電車無需跟地鐵一樣報國家發改委審批,只要拿得出錢,市級發改委同意,任何時候都可以建。2011年,國家發改委下發鼓勵城市發展有軌電車的通知后,它在中國城市迎來了迅猛生長。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有軌電車曾經輝煌
長春終于在2012年等到了通過開設支線將54路延伸到長春西站的機會。這場改造還解決了另一個問題。54路曾經緊挨著紅旗街西面的人行道,為了西面的商鋪不被擋住,在紅旗街有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資格的老板們每年都在“兩會”交提案,要求把它夷平。這一次,長春公交集團把曾經凹陷的地面軌道鋪平,又在軌道西面開辟了一條汽車道,這讓所有商鋪都變成了臨街商鋪,清拆的壓力再次被擋了回去。
一場場的改造下來,運營成本越來越高,但長春54路1元錢的票價從1990年代起就再沒漲過。張惠來不知道長春高新區南區規劃中的56路、57路新電車什么時候能開建,唯一肯定的是“光靠我們公交公司自己肯定拿不出這個錢”。
“無論政府最終態度如何,我們能做的分內事一定做足。”守著紅旗街的張惠來,在等待下一個契機。
在沈陽,這個契機是一場體育盛會。沈陽渾南新區搶到了2013年全運會的主辦資格,這使得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現代技術有軌電車線網,作為全運會的配套工程首先建在了沈陽,而不是大連或長春。
為了搶在全運會前運營,沈陽用了一年半的時間每天24小時不間斷趕工。在距離全運會開幕日僅剩兩周的8月15日,長達60公里、由4條線路組成的有軌電車線網踩著時間點開通,將沈陽南站、全運村、桃仙機場等重要目的地連接起來。到目前為止,渾南地區只有一條地鐵2號線通向渾河以北,這幾條與2號線大致垂直的有軌電車線路,將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擔負起區域內的出行需求。按行內的說法,這是現代有軌電車首次以“區域骨干公共交通網”的身份回歸中國城市。
天津和上海最早嘗試的膠輪有軌電車技術,后來被證明穩定性差,在雪天和炎夏還非常容易停運,因此沈陽和其后建有軌電車的城市,都換回了有兩條軌道的鋼輪電車。在蘇州高新區,你會發現幾道細細的軌道藏在主干道中間的綠化帶草坪上。
蘇州高新區計劃建成的6條有軌電車線路也將和沈陽一樣成為一個互相換乘的線網。不過它們的走向大致和地鐵平行,更重要的任務是把地鐵“延長”到區內,作為地鐵的延伸、過渡和補充。
當位于蘇州城西的高新區政府決策者得知,蘇州老城區以西的大片地區在很長時間的規劃里都不會有地鐵覆蓋,這個國家級開發區的管委會便在2010年啟動了尋找客運能力介于地鐵和公交之間的“中運量交通工具”替代品的任務。
在公共交通工具中,每小時能夠運送的乘客數量是衡量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來說普通公交車每小時能運送約3000至5000人次,地鐵的這個數據可以達到3到8萬人次,而升級后的現代有軌電車的每小時的運量在5000人次至1.3萬人次之間。在當下城市運營者的眼里,它和輕軌、快速公交系統(BRT)一樣,是客運能力和速度都介于公交和地鐵之間的中運量交通工具。
依靠電力驅動的零排放環保形象,有軌電車在蘇州高新區打敗了碳排放量比它高10倍的BRT―BRT的使用年限也只有有軌電車的1/3。
出資28億元建成的有軌電車蘇州高新區1號線在2014年開通,線路從地鐵1號線的蘇州樂園站,往西鋪了18.2公里。2015年以來進駐高新區的中國移動和阿里巴巴,都在有軌電車1號線的沿線區域。
如無意外,蘇州人今年秋冬還能坐上有軌電車1號線的延伸線―它將有軌電車1號線繼續向西延伸了10.8公里,直達太湖邊。除了通勤,規劃者往往希望,擁有流線外形、可觀賞沿線風景的電車也能傳導城市文化。而憑借“一道浪漫的移動城市風景”的名頭,有軌電車理所當然地開進了典型的旅游城市三亞和珠海。
對蘇州高新區這樣有工業基礎的新區政府來講,有軌電車不僅能拉動沿線的房地產升值,還能為區域帶來有軌電車產業巨大的稅收,2015年蘇州高新區的軌道交通相關產值已經達到300億元。
類似于國外汽車品牌在國內生產后車價會大幅下調,有軌電車技術和生產的國產化,也可以讓列車的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后期零部件的維修成本同步大幅縮小。蘇州有軌電車的運營方蘇高新有軌電車公司和供應商中車集團花了很多時間研究,將車廂的國產化率從1號線的50%至60%提高到了2號線的80%,并對100多個部位做了技術升級,“1號線一輛車的造價是1800萬元,2號線大概只要1600萬元左右,零件維修周期也縮短了很多。”蘇高新有軌電車公司綜合部副主任趙丁說。
每當其他城市跑到蘇州考察有軌電車運營,蘇高新有軌電車公司總是會趁機推銷本地出產的零部件,這種順手推舟的“代銷”也是公司的一項收入來源。
足夠成熟的國產化技術之外,相比于地鐵,恰當的政策時機也推動了有軌電車在更多城市的加速普及。
國務院規定,申請建地鐵的城市必須滿足地方財政收入100億元、GDP 1000億元和城區人口300萬以上的門檻,而對于建有軌電車國家目前仍然沒有有限制。很難預料國家發改委會在什么時候出手,像叫停“地鐵熱”那樣,對有軌電車的建設熱潮緊急剎車。
當下這段監管和審批寬松的窗口期,對許多無法以一己之力修建地鐵的中小城市來說,是終結沒有軌道交通歷史的最好時機。江蘇淮安沿著城區主干道翔宇大道建造了20公里的有軌電車,把它當作縮小版地鐵使用。
目前在建或開通了有軌電車的城市已經超過了20座。從公開資料的統計結果看,到2020年前,共有78座城市規劃了超過330條有軌電車線路。僅以其中159條明確公布規劃里程數的線路計算,線路總長已超6000公里。算上每公里1億到1.5億元的實際建造價格,再加上后期運營,這是一門萬億元級的大生意。
但即使有軌電車建好軌道且開通運營,真正獲取種子客流卻不容易。不同于積極擁抱共享單車回歸城市,城市人對有軌電車的冷漠和質疑,與行業快進的亢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最早嘗試復活有軌電車的張江科技園膠輪導軌電車并不在多數上海人的交通出行方式選擇中。2009年有軌電車零件的國產化率仍然很低,張江有軌電車嚴重依賴進口的高昂配件,每年虧損超過2000萬元,以至于無力把線路延到客流更密集的新市鎮。這條開通8年的線路平均每天僅有五六千人乘坐,客流量還比不上淮安。
在長達30年以上的建設運營周期里,每一步錯判都可能導致有軌電車變成人氣冷清、虧損巨大的擺設。 超過20座城市已開通或在建有軌電車
珠海就遭遇過麻煩。為避免在地面架起破壞城市風景的充電柱子和電線網,珠海選擇了嘗試依靠軌道供電的新技術,但建設過程中鐵軌一度因為不符合技術要求被迫部分拆除重鋪,至今仍未有明確開通時間。
更要緊的問題是,作為投資方的政府并沒有真正想清楚建有軌電車是要為自己的城市解決什么需求。
南京人至今沒搞懂,2014年青奧會結束后,發車間隔最短20分鐘的河西新城有軌電車,到底是個提供給游客觀光的漂亮大玩具,還是真的打算服務通勤人流。這條有軌電車線路在規劃時有意繞道了風景漂亮的地區,但趕時間的上班族顯然沒有這份閑情。
政府往往希望有軌電車能兼顧通勤和旅游的客流,這樣在非高峰期和周末電車就不會空置。但這種不清晰的定位反而兩頭不討好。根據深圳地鐵集團到南京河西新城考察后做的簡報,河西有軌電車規劃時,預測客流量可以在2017年達到2.34萬人次/天,而實際上至今它的日均客流仍不足3000人次/天,不到南京地鐵3號線日客流的1%,這里面還有比例相當大的免票和優惠乘車人流。按票價2元/人計算,每天票款收入最高也不到6000元。
客流是有軌電車行業一切商業想象空間的基礎。在一條冷清的線路上,廣告收入和沿線商業開發都無從談起。龐大的財政虧損補貼,也會使政府推廣有軌電車受到巨大的輿論壓力。
廣州有軌電車公司總經理毛建華說:“有軌電車項目的上馬是要十分謹慎的,一個區域不是說想發展軌道交通就可以上一條有軌電車線路試水。客流預測是衡量有軌電車項目可行性的最大標桿,客流分析必須結合區域發展求真務實地做好預測。” 2016年南京月均僅7萬人次乘坐有軌電車
有軌電車通常配合城市新區而建,但這些區域的人口導入時常不如預期,因此如果客流短時間內達不到要求,又怕錯過政策窗口期,毛建華的想法是不要急著馬上投入運營,分階段實施,適度拉長建設周期,“在規劃區域先鋪設軌道,隨著周邊商業的開發和客流增多,再適時開通線路,逐步投放車輛、加密班次。”
廣州有軌電車公司是廣州地鐵運營方廣州市地下鐵道運營總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初創班底也有多年的地鐵工程經驗。在設計線路時,廣州考慮得更多的是兩者之間怎么在客流輸送上互相配合,把有軌電車當作區域交通疏解銜接的工具,而非骨干。
在離廣州市區兩小時車程的南沙區,你可以把未來的軌道交通網想象成兩串“魚丸”―兩條大致平行、通向市中心的地鐵串起6個小型的環形電車線路,每個小環覆蓋12平方公里左右的重點發展區域,為地鐵不停喂送客流。
“要考慮好一個大區域內交通走廊中的各種交通工具如何組合,才能明確有軌電車與其他線路的關系和定位。”廣州有軌電車公司副總經理蘇浚表示,交通疏導和觀光旅游之間一定有一個主導選項,“有軌電車應該承載城市文化內涵,我們開發線路時也會注意周邊環境的融合、文化景點的串聯,比如廣鋼線會經過廣鋼工業遺址公園,但不會刻意串接經典古跡,盡可能避免對投資和運營效率造成損失。”
蘇州的做法是,直接由高新區管委會協調區域內的交通線網,把沿線重合的公交線路砍掉一部分,同時鋪好公共自行車接駁點以擴大服務覆蓋范圍。經過4次提速,蘇州有軌電車現在可以做到6分鐘左右發一班車,蘇高新有軌電車公司副總經理韓建良說,在建的2號線列車中有一部分還減少了車廂節數,到時上線列車將更加靈活,發車頻次也將更接近地鐵。
如果理順了客流預測與功能定位等問題,有軌電車的票務收入大約可以達到運營成本的1/3左右。
票務收入占到運營成本的比值―“收入成本比”是軌道交通行業衡量可持續運營能力的標準之一。按照全球有軌電車行業的普遍情況看,這個數字一般是30%,運營情況最好的墨爾本和巴黎可以做到50%。蘇浚表示,廣州有軌電車截至2016年年底的票務和廣告收入占到成本的24%至26%,正向30%的目標靠攏。
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城市有軌電車運營公司管理層向《第一財經周刊》透露,當地一年的純票務收入不到400萬元,只能覆蓋年運營成本的1/10―運營方甚至不在乎乘客逃票,因為安排乘務員監督逃票的人力成本都要比逃票帶來的損失更高。
因此,票務外收入才是有軌電車好好活著的關鍵。
各地高速擴張的有軌電車項目,客流和運營狀況多多少少存在問題,這讓長春的張惠來頗為焦慮,“現在很多城市盲目發展,它們的管理規章也是個空目錄,比如說一個車輛脫軌現場的事故處理,誰負責和記者打招呼、誰為乘客解答、誰跟政府交代都不知道,就這樣也敢拿出去推廣教別人。”
但張惠來在長春的工作也不好做,有軌電車公司的體制甚至不允許做車身廣告,“把三頭六臂都砍了,只剩一個賠錢的軀殼。”張惠來不得不承認,那些足夠大膽的南方城市在思考怎么養活自己的問題上,早已把長春遠遠拋在身后。在運營了數十年有軌電車的張惠來看來,有幾個城市的有軌電車運營細節還非常稚嫩,但它們已經開始掌控后發城市的建設咨詢市場。
2015年,沈陽和蘇州的有軌電車公司成功參與了西南地區的第一個有電車項目。在云南紅河州5個市縣組成的滇南中心城市群,各自主城區與市內交通樞紐之間都將鋪設有軌電車線。
沈陽會在第一年運營紅河有軌電車,培訓紅河本地的管理人員。蘇高新有軌電車則跟中鐵四院組成聯合體,以752萬元的中標價拿下了紅河州項目的勘察設計監理訂單。這筆收入能覆蓋2015年蘇州有軌電車25%以上的運營成本。
趙丁表示,蘇高新有軌電車公司和中鐵四院合資成立的華東有軌電車設計院目前有17個項目,單個項目的最高收入可達9000萬元。蘇高新有軌電車公司旗下的培訓學院也很受歡迎,那里已經培訓了淮安、南京、成都、武漢、沈陽、珠海、上海、北京等地超過500名電車駕駛員。
為了拓展營收,蘇高新有軌電車公司旗下成立了11個子公司,甚至涉足了商業綜合體運營、新能源、建設總包等領域,但目前多數公司的營收級別都不足以填補母公司的成本收入差距。
背靠母公司廣州地鐵,對投資回報周期的測算更自信的廣州有軌電車,則和中交海投聯手投資1.67億元獲得了三亞有軌電車PPP項目45.56%股權。
PPP,即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建設公共基礎設施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各方注資到專門的項目公司,以它為主體融資,這樣政府可以用更少本金推動軌道交通的建設。三亞的這個有軌電車項目成立的公司需要全程負責規劃建設和運營,在25年特許經營期結束后將設施交還政府,期間一切運營和商業收入歸項目公司所有。 廣州有軌電車公司入股三亞PPP項目公司
“在全生命周期的運營成本的測算方面,我們有自己的一套獨立模型,能把每年的運營成本支出測算得非常細。”蘇浚說。在蘇州、南京等地,電車公司每年根據客流測算成本,然后和政府商量補貼額度。而三亞項目在為期25年的運作周期里,當地政府每年給項目的補貼公式是固定的,廣州有軌攬下了客流波動的風險。
這個項目當前的補貼額度為每年1.109億元。每隔4年,三亞項目會依據居民消費物價指數等測算,如果調價系數超過5%,補貼金額也會隨之提高,但總計不會超過31.81億元。這套算法明顯有香港地鐵的“可加可減”票價機制的影子。
廣州有軌宣布了自己的目標是在2020年實現盈虧平衡,屆時,票務加上對外模式輸出帶來的收入可以占到營收的一半,而沿線物業和文商旅廣告運營貢獻另外50%營收。蘇浚表示,2017年的票務收入目標是800萬元,計劃占到整體營收的20%到30%,而對外地的知識輸出潛力最大,其收入能占到總營收的六七成。至于物業開發和廣告方面,短期內都還不會有收入。
廣州要學習的香港地鐵,已經形成了盈利能力極強的港鐵模式,通過線路沿線的物業開發來彌補運營成本的缺口。具體來f,港鐵會測算一條規劃線路周邊未開通地鐵時的現地價,按這個價格向政府買下土地開發,等地鐵建成,周邊土地大幅升值后,港鐵再將地鐵上蓋的樓盤賣出去或者出租商鋪獲得收入。
毛建華相信,如果廣州有軌電車能夠落實從港鐵學來的“1+2創新資金平衡機制”的話,盈虧平衡是做得到的。這個想法具體是指,在有軌電車線路規劃的早期就保證每條線有1個車輛段(車輛檢修場地)和2個樞紐,這樣就能通過站場綜合開發獲得土地增值和物業發展的收入。
他仔細算過其中的賬:“兩個樞紐的土地收益,每個5公頃(相當于5萬平方米),按2.0的容積率計算,總面積有20萬平方米,按廣州1萬元/平方米的樓面地價計算,就會有將近20億元的土地收入了,再加上車輛段帶來的30億元收入,大概能保證15至20公里甚至25公里的有軌電車建設。”
廣州地鐵這種“以地換路”思路,已經獲得政府的正式支持,廣州發改委去年文件規定,軌道交通場站周邊土地的收益,將重點用于軌交項目的建設。這樣的制度保障足以讓無數想學習港鐵模式的內地城市軌交運營方羨慕―即使是港鐵自己,也曾在北京4號線的土地資源問題上碰過釘子。 香港地鐵2011年至2015年經營利潤來源
不過,有軌電車沿線的土地開發并不一定能挖出金子。
有軌電車的運力通常僅為地鐵的1/3,這也使得有軌電車的沿線商業價值的挖掘難度比地鐵更大。蘇浚也承認,有軌線路周圍的商業綜合體,不是那么好做。
有軌電車經過的廣州琶洲西區,被規劃定位為互聯網行業的CBD,阿里巴巴、唯品會等知名公司已買地進駐。蘇浚對這里的發展有信心,但有軌電車公司真的要做土地開發,選址和商場定位都不好把握。
“商場要做出競爭特色,核心還是融合文商旅的理念。”蘇浚說。廣州有軌想到的救兵是文化活動。去年年底,從廣州塔出發沿珠江開行的海珠有軌電車開出了一輛熊本熊主題列車,這是繼書香專列、嶺南文化主題之后又一輛人氣極高的主題專列。廣州有軌電車幾乎每周都會有在列車和沿線場地舉辦的會或派對,吸引了一批年輕粉絲,這還帶來了更多營銷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