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思鄉詩有哪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清洗要溫柔:天絲纖維浸泡到水里,在洗衣機的機械磨擦作用下,很容易會使天絲發生明顯的原纖化作用,如果你看到天絲被表面那一層層白色的絨毛,那就是原纖化的作用下造成的,所以天絲需要溫柔地清洗。
2、浸泡要快速:天絲浸泡前把水放好,再將中性洗滌劑放在水中充分稀釋,然后再把天絲被子放到里面浸泡一下,這樣可以洗的更干凈,但是浸泡的時間不能太長,可能因為天絲如果吸水太多,也會造成原纖化而起毛。
3、清洗頻率:天絲被雖然能夠水洗,但是水洗次數不要太頻繁,每一次水洗都是一次減少壽命的過程,但是如果不經常洗,被子吸收汗液也會加速細菌的滋生,對身體有害。所以最好是半個月清洗一次。
4、嚴禁暴曬:夏天天氣熱,紫外線強,由于天絲吸濕染色好,高溫暴曬容易導致被子縮水、面料褪色。所以晾曬時應該放在相對通風干燥陽光不太強的地方,正午的時候不建議曬天絲被子暴曬,而且所有面料都不適合暴曬。
(來源:文章屋網 )
與似是而非相近的詞語如下:
模棱兩可:該詞出自《舊唐書·蘇味道傳》中的“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棱以持兩端可矣。”該詞指不表示明確的態度,或沒有明確的主張;以假亂真:該詞出自《顏氏家訓》中的“馀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該詞指用假的東西去冒充或混雜真的東西;名同實異:該詞出自《韓非子·奸劫弒臣》中的“俱與有術之士,有談說之名,而實相去千萬也,此夫名同而實有異者也。”該詞指名稱相同,而實質不一樣;張冠李戴:該詞出自《留青日札》中的“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該詞指認錯了對象,
(來源:文章屋網 )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借助注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復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設計理念:
本詩詩句淺顯但詩境悠遠,詩蘊深刻。本課教學設計著力體現“兩重”:重誦讀品悟,重內化積淀。即通過反復吟誦、想象補白、情景描述、對比閱讀等策略豐盈詩歌意象,立足“詩言”,理解詩意,體悟詩境,從而觸摸詩句背后的內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演講:展示搜集到的描寫秋天的詩詞。
教學意圖:不僅調動學生已有的語言積累和已有的知識,更引出他們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
一、導入新課。
1.在你眼里,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生自由描述)然而,在詩人張籍眼里,秋天卻是樹葉飄零、殘荷片片、蕭條凄涼的季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一首古詩《秋思》(板書課題)。
[教學意圖]:渲染秋天凄涼的氛圍。
2、張籍,唐代詩人。他出身貧苦,常年過著四處奔波、漂泊異鄉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離家十年的詩人身陷洛陽城,卻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時他在洛陽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給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寫下了這首詩。齊讀課題。
[教學意圖]: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再讀課題。
二.初讀知意。
1.請同學們反復讀古詩,要做到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學生反復練讀)
[教學意圖]:明確讀詩要求,引出本堂課的中心問題。
2、(投影出示古詩)誰能把這首詩正確地讀給大家?(指名朗讀)
3、(彈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這些多音字的讀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會怎樣記住這個生字?(生自由回答)
5、這個字寫時要注意什么呢?(生觀察后回答,師指導書寫)
[教學意圖]:掃清讀詩障礙,識記生字。
6、讀詩不同于讀課文,不僅要讀通順還要讀出他的韻味。請同學們再讀古詩,注意停頓,要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想想你仿佛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么。
7、誰來展示你的朗讀?(指名朗讀)
[教學意圖]:結合本堂課的中心問題,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練習讀出詩的韻味。
三.入境悟情。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再讀古詩,想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可以在你的書上寫一寫,組織好語言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生自讀自悟再交流)
[教學意圖]:在讀通詩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感悟詩的內涵,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同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2、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么?現在就將你的收獲說給大家聽。(生自由匯報)
3、(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隨機指導以下內容)
Δ見:
·古人說“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離家十年的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里,他看見的是什么呢?(生回答)
·詩人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著”的又是什么?(生回答)
·是的,在這洛陽城里,詩人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見不到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飄零的落葉,枯黃的小草,凋謝的百花
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張籍,面對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會怎樣?
Δ意萬重:
·孤單、寂寞、悲傷、無奈的張籍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寫一封家書捎回家,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么?他想表達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張籍,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么呢?
·這么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么?(意萬重)反復讀“意萬重”。
·秋風落葉喚起思鄉夢,小橋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這真是(出示前兩句詩指導有感情朗讀)
Δ恐: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寫了什么重要的內容,于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從“恐”這個字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并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Δ“又開封”
·從“又”字中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
·詩中還有哪個字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復”在這里是“又”的意思?)同樣的意思,盡量用不同的詞來表達。
·當家書終于“開封”之后,你能想像詩人又是怎么做的?
·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學生齊讀古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師指導。)
[教學意圖]:在見”與“不見”的對比中,以具體的景來感知內心的情,以有形的物來映襯無形的思。在一遍遍說話、朗讀中,將學生帶入了古詩的意境。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品味:見秋風、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把詩人那種千言萬語訴之不盡的復雜心情,在反復的閱讀中進行揣摩、體會。
四.情感朗讀。
1、(播放音樂,課件演示。)秋風瑟瑟,秋意濃濃。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黃。花謝了,草枯了,大雁南飛了,老槐樹那茂盛的綠葉,也化作片片蝴蝶,飄飄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葉歸根、全家團聚的時間了,可是……詩人心頭泛起一陣酸楚,我什么時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牽夢繞的故鄉啊?故鄉的親人啊,你們一切都可安好?詩人提筆要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后,又擔心匆匆寫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打開已封好的信查看。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這就是《秋思》一個游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板書“思鄉情”,師范讀古詩。)[教學意圖]:理解詩意,體會詩魂,創設情境,引導讀詩。
2、請你也來感受張籍這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自己練習朗讀,把你的體會充分地展示出來。(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并評析)
4、古詩以它精煉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其豐富的內涵,就讓我們記住這精美的語言。合上書,看板書提示齊背這首詩。(生齊背)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讓學生借助想像融情入境與詩人進行情感的對接,從詩句中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呢,進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5、這首詩作者因見秋風引發了意萬重,又復恐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整個這個過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見這首詩是通過敘事來抒情的。(板書:敘事抒情)
[教學意圖]:了解寫作特點。
五、對比閱讀。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那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課件出示《天凈沙·秋思》)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能體會到什么?我們自己讀讀。(生自由練讀)
2、誰來讀?(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結合注釋想想這首描寫了什么。你能體會到什么?
3、這首詩都描寫了什么呢?你體會到了什么?(生回答,說出大概就可以)你能體會到什么?
4、仔細觀察這兩首詩有哪些異同?(生回答)
5、異:張籍的秋思是敘事抒情,《天凈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張籍的秋思是七言絕句,《天凈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種詩體)
同:都表達了遠離家鄉的游子強烈的思鄉之情。
[教學意圖]:遷移延伸課文內容,課內外有機結合,通過對比了解詩歌的不同體裁,感悟詩人的思鄉懷親之情。
6、思鄉的詩寫了千百年,今天還在寫,思鄉的詩讀了千百年,今天還在讀。總有一天你們長大了,也許要遠離家鄉,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你們會覺得故鄉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溫馨、是最不能割舍,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讓我們合上書再讀一讀這首動人的詩篇。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高考語文《高考大綱》對本考點的考查要求是:鑒賞詩歌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不同題材的詩歌所寫的內容、所用的意象和表現手法不甚相同,這就要求考生了解不同題材詩歌的一般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答題。從宏觀層面來說,要求考生掌握詩歌的主旨、意象、藝術形象和表現手法等。
【原題回放】
(2011年高考語文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回答問題。
春日秦國懷古
周 樸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涇水縈紆③傍遠村。
牛馬放多春草盡,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積雪蒼山晚,
煙伴殘陽綠樹昏。
數里黃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樸(?~878):字太樸,吳興(今屬浙江)人。②消魂:這里形容極其哀愁。③涇水:渭水支流,在今陜西省中部,古屬秦國。縈紆:旋繞曲折。
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解析:該題考查的是思想感情。這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懷古詩,或借古諷今,或吊古傷今,表達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釋可知,作者周樸身處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遙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國之強盛,不禁悲從中來,吊古傷今,感嘆昔盛今衰之情。
參考答案:表現了懷古傷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涇水之濱,不見春草,只見古碑,行客之路盡是黃沙。想當年秦國何等強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國勢日衰,眼前一片荒涼,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題技巧】
一、送別詩
內容:送別詩一般通過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或直接抒寫離情別緒,或借以一吐胸中積憤、表明心志,或重在寫離愁別恨,或重在勸勉、鼓勵、安慰,或以上幾個方面兼而有之。送別詩大多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見的意象:長亭、短亭、勞勞亭、謝亭、灞陵、南浦、楊柳、夕陽、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現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聯想,或通過場景、景物、神態、動作等的描寫來傳達離情別意,具體的如襯托、虛實結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雙關、用典等。
鑒賞方法:抓景物描寫、細節描寫、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語言特色。
二、山水田園詩
內容:1.表達對寧靜、平和、歸隱生活的向往,抒發閑適自得的心情。2.描寫農村勤勞、淳樸、安樂的生活情景,表現作者輕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勞動中與農民的深情厚誼。3.表達對現實的不滿、懷才不遇的苦悶。4.反映農村凋零殘破的情景及人民貧困的生活。5.表現自己遺世獨立、甘于淡泊、守拙歸真、遠離塵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變志向的高尚情懷,追求平和悠閑的心境與沖淡樸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見意象:山水、草木、花鳥、蟲魚、林木、莊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現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擬人、夸張、白描、渲染、烘托、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遠近結合、視聽結合等。
鑒賞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繪圖畫,品味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領會景物傳達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詩歌語言表現技巧。
三、邊塞詩
內容:1.描摹邊塞奇麗壯闊的風光,歌頌祖國大好河山。2.抒發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豪情。3.贊頌邊疆戰士不畏艱苦、保衛邊疆的戰斗奉獻精神。4.描寫將士的思鄉念親之情,家中親人(妻子)的離恨。5.控訴戰爭的殘酷,統治者的窮兵黷武。
常見意象:烽火、狼煙、鼓角、征馬、孤城、羌笛、雁、鷹、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正側描寫、虛實描寫、動靜結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興、對比襯托、樂景哀情等。
鑒賞方法:1.知人論世,把握詩歌創作背景。2.分析詩歌不同的藝術風格,豪放曠達、雄壯悲慨、委婉清麗,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邊塞詩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羈旅詩
內容:這類詩,或描述個人游歷見聞感受,或表達思親懷鄉之情或抒發郁郁不得志的苦悶,或表現人生感嘆、漂泊愁苦。簡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傷,思念親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愛友誼。
常見意象:月亮、孤雁、寒蟬、猿猴、落花、沙鷗、黃葉。
常用表現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擬鋪墊、虛實相生、對比抑揚等。
鑒賞方法:1.鑒賞時要明確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發怎樣的“心中情”?2.鑒賞時要抓住意象,構建圖景,展開想象和聯想,在腦海中勾勒詩歌意境。3.掌握詩歌使用的表現手法。
五、詠史懷古詩
內容:此類詩作者往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
常見意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名城、歷史遺跡等。
常用表現手法:運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對比、借古諷今、用典、襯托(正襯、反襯)、寓情于景、欲揚先抑等。
鑒賞方法:1.弄清觸感的媒體,包括古跡、典故、歷史人物等。2.弄清史實,對作品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體會寫作意圖,所寫古跡或人物的遭遇與作者的經歷有哪些相似或相關之處。4.體會感情,作者想借助這些史實或人物表達怎樣的感情。
六、詠物詩
內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萬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筆下,花鳥草蟲皆有品,一草一木皆關情。
常見意象及表現的情感:月,思鄉;蓮,高潔;柳,送別;松,堅忍;梅,孤高;菊,堅強、清高;梧桐,凄涼悲傷;芳草,離恨;杜鵑,哀怨、思歸等。
1立足詩詞,培養詩學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的基礎。”素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量的積累,“課標”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生應背誦70篇詩文。學生是最可塑的詩人,教師要著力發現培養。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我們培養的學生不是無情物而是有情人,他應有健康的人格、豐富的情感世界和藝術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樣望月垂淚、見花生情,但也是一個內涵厚重,情感豐富的人。因此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古詩教學應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氣質,詩學素養,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采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游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
2淡化詩意,品析誦讀
著名教授高林生說:“詩歌要誦讀,要做到吐字歸音,以字定腔,速度要放慢一倍,關鍵的地方要講平仄。”,教學中,我帶領學生從劃平仄開始,動手動口,像舞蹈一樣把古詩帶進課堂,學生興趣很濃。一首古詩,詩人在創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這就表明,閱讀反映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方式,是通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3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創作的結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并帶動學生用手勢動作去品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古詩詞講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過品評、誦讀,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習作品質。如有表現詩人才情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美感,這和杜甫立志“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分不開的。也有體現詩人字字推敲、鍥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品味的過程,也同時是向詩人學習習作的過程,這些隱性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品評、鑒賞的能力,將使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受益匪淺,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教會學生把握詩意,講究意境,同時放手讓學生關注詩人的思想感情。幾年來,圍繞著課題“誦讀古詩文,感受意境美” 我們探索著,通過古詩配畫,古詩舞蹈、古詩韻律操等,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意境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培養詩趣,豐富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