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至的時候吃餃子寓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多數(shù)的時候,北方人在冬至的這一天都會吃餃子,而南方的部分地區(qū)在冬至的這一天會吃湯圓,一般都要精確到一個地區(qū)的時候就會有一些爭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南方的廣東人冬至吃湯圓,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方的廣東人冬至吃湯圓廣東人在冬至這一天都會吃湯圓,因為冬至吃湯圓是中國南方的傳統(tǒng)習俗之一,而且在廣東省非常盛行。,在廣東省的廣州市,更有一個非常獨特的習俗,那就是在冬至這一天的中午,會讓家人團聚在一起,親手來做湯圓兒,做好以后一起吃,寓意著全家團圓的意思。
吃湯圓是冬至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特別的盛行?!皽珗A”是冬至必備的一種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講法。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來贈送給親朋好友。舊時的上海人最講究的就是吃湯團。古人有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皥A”意味著“團圓”“圓滿”的意思。冬至的這一天到來一家人就會坐在一起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從北方來到廣東的人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yī)圣張仲景的,也為了補氣和養(yǎng)生。相傳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名醫(y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快凍爛了。
于是就搭起醫(yī)棚施醫(yī)施藥,并給大家吃一種叫“祛寒嬌耳湯”的食物,人們吃下之后渾身發(fā)熱,血液通暢,耳朵就變得暖和起來,逐漸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所以每到冬至的時候,人們都仿照張仲景制作“嬌耳”,慢慢就演化成現(xiàn)在的餃子。
吃餃子的好處是非常的多,吃餃子最適合在冬至的時候養(yǎng)生。同時,餃子被賦予了許多吉祥的意思:餃子是一種將谷類、菜果、肉食合理搭配,營養(yǎng)豐富的一種美食。煮餃子是一種最健康的烹飪方式,餃子五味調和符合中國人“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的養(yǎng)生的道理。吃餃子要剁餡兒,剁得越響生活越紅火,餃子形似元寶,寓意發(fā)財和吉祥的意思。
冬至為什么要吃湯圓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jīng)稱為約定俗成的習俗了。在冬至的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一些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然后全家人一起圍著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這個習俗了。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夜晚,冬至那天,天還沒有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家人團圓的意思,現(xiàn)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哪些地區(qū)吃湯圓江南等一些南方地區(qū)在冬至的時候都喜歡吃湯圓。冬至也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習俗起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流傳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的重視,也是因為這樣,使冬至食的文化豐富多彩,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又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
2021年冬至前三天是幾月幾號 12月18日、12月19日以及12月2日。
冬至前三天是指冬至前三天,而2021年冬至是2021年12月21日,所以今年冬至的前三天是12月18日、12月19日以及12月2日。
民間有說冬至前三天交運。發(fā)貨時間不出門,看不到紅白東西等等,都是在講這個概念。這在民間頗為流行,根基深厚。原因在于,交付時間是新舊大運會氣交接轉換的關鍵點或起點。交期好,往往意味著近十年(大運)或一年(小運)的運勢比較順利,沒有大的災禍。這個概念集中在“焦”字上。在兩步大運開始交流的這個時間點,營造最和諧、最穩(wěn)定、最吉祥的環(huán)境,保證氣的平穩(wěn)過渡。
交運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要記住交運時間,交運時要留在哪個方向,以及害怕碰撞。當天最好不要出門。你在家里,門窗都關上了。這與你的運氣有關。如果是大問題,它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變壞。
冬至前三天包括冬至那天嗎 不包括冬至。
冬至通常落在公歷的 12 月 21 日—23 日。在古代我國,冬至很受重視。冬至被認為是一個更大的節(jié)日。有“冬至年大”之說,還有過冬至的習俗。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于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jīng)不遠了。這個時候,出門的人要回家過冬,也就意味著年終有一個家。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在南方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山東的滕州、曲阜、鄒城、臨沂等周邊地區(qū),冬至的風俗叫做蜀酒,九后喝羊肉湯的風俗盛行,寓意驅寒散寒。 .各地的飲食習俗各不相同,但以吃餃子最為普遍。
冬至有什么飲食習俗 1. 廣東吃燒臘
廣東人在冬至吃烤肉和姜飯。冬至這一天,大多數(shù)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習俗。潮汕民間有“過冬丸,吃過年”的說法,俗稱“天遂”??图胰讼嘈哦習r的水味最為醇厚,因此在冬至時釀制酒已成為客家人的習俗。
2.杭州吃年糕
杭州人在冬至時吃年糕。從明末清初到現(xiàn)在,杭州人喜歡在冬至吃年糕。冬至制作三餐不同口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長得更高。在四川,冬至要吃羊肉湯,羊肉是冬天的第一營養(yǎng)。在湖北、湖南,冬至一定要吃紅豆糯米。
3.北方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很多地方,每年都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回家后告訴老人,他用羊肉、一些抗寒藥材和面皮做成耳朵狀,制成一種藥叫“祛寒”。嬌兒堂”,送給百姓。吃。后來每到冬至,人們就仿效烹煮食用,形成了一種習俗。
4.喝羊肉湯
冬至這一天,有很多地方有各種民俗活動,如祭祖祭天、冬泳、拜冬等,若是下雨的話,這些活動就無法好好舉行,另外出太陽的天氣也會感覺溫暖,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冬至節(jié)氣天氣變化特點,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冬至天氣變化特點日照時間短
冬至前后,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俺粤硕溜?,一天長一線”,冬至后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xù)下降。我國除少數(shù)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qū)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guī)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我國多數(shù)地區(qū)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
氣溫走低氣候寒冷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shù)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shù)九”的第一天。關于“數(shù)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_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qū),即使在當?shù)刈罾涞?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shù)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冬至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發(fā)展,形成了獨特的節(jié)令食文化。吃餃子成為多數(sh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冬至是什么意思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這一天太陽經(jīng)過冬至點,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間最長。
冬至,是我國農(nóng)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jié)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后,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xiàn)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后,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xiàn)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jié)日來過。北方地區(qū)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qū)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晴天意味著什么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冬至這一天是晴天的話,那么在過年的時候雨雪會比較多一點。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瑞雪兆豐年。如果雨雪多的話,正好為莊稼補充一些水份,也為莊稼蓋了一層棉被。
其實我們都知道冬至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農(nóng)事活動中,對于人類來說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就意味著冬天最寒冷日子即將來臨。在很多地方都有冬至吃餃子或湯圓的傳統(tǒng)習俗。現(xiàn)在各地對冬至也沒有古代時候那么重視,只是把他當作24節(jié)氣中的一種。
冬至節(jié)氣的含義是什么:
冬至表示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時,太陽黃經(jīng)為270°。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shù)九寒天。天文學上規(guī)定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開始。而冬至以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諺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的飲食: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jié),但春天已經(jīng)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p>
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曲阜、鄒城、臨沂周邊地區(qū),冬至習慣叫做數(shù)九,流行過數(shù)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冬至一般在公歷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jié)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比藗冋J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
《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在中國傳統(tǒng)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jié)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例如北方人在冬至時吃餃子,而蘇南人在冬至時吃大蔥炒豆腐。
冬至吃什么
廣東人冬至吃什么——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shù)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tǒng)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潮汕人冬至吃什么——冬節(jié)丸
潮汕有“冬節(jié)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jié)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客家人冬至節(jié)氣吃什么——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為了這一天,客家主婦常挑個吉祥的日子,專門到集市添置釀酒的器具,把陳年的酒壇搬到溪流中,用黃黃的細沙洗去污物,再讓清涼的泉水反復沖洗,最后置放在陰涼處風干。
四川冬至吃什么——羊肉湯
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專家指出,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后。
河南人冬至吃什么——捏凍耳朵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廈門人冬至吃什么——姜母鴨
廈門人冬至吃姜母鴨。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姜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姜母鴨。
湖南冬至吃什么——赤豆糯米飯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yǎng)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fā)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產(chǎn)婦滋補產(chǎn)后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嬰兒。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立冬三候
立冬分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一候“水始冰”,是說水從這時起,就會漸漸結冰,尤其是北方地區(qū);
二候“地始凍”,再五日,氣溫降到零度,土地表層開始凍結;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其中雉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三候時,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與冬至
冬季有兩個節(jié)氣是很重要的,一是立冬,二是冬至。許多朋友會將冬至和立冬兩個節(jié)氣搞混,一般立冬是在11月,冬至是在12月。
時間含義不同
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225°時開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xù)幾天氣溫低于10℃為冬季。但在傳統(tǒng)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
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xù)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xù)降低。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中國農(nóng)歷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氣候特點不同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shù)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溫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干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qū)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shù)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shù)九”的第一天。
史話立冬
古時中國是農(nóng)業(yè)國家,立冬就和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其他節(jié)氣一樣,反映氣候變化及相應的物候情況,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八牧ⅰ保矗毫⒋?、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節(jié),尤為重要。
古代皇帝號稱“天子”,不僅是一國的行政首腦,同時也身負溝通天、人的使命。所以,每當“四立”來臨,傳統(tǒng)上都要求天子率滿朝文武,去郊外迎接。比如,立冬前三天,太史要稟告天子:今年某日某時立冬。于是,天子乃齊。齊,顧名思義,就是整齊。整齊的目的是為了讓身心達到一種清潔虔敬的狀態(tài),為此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更嚴格的,還要求不能同妻妾共寢。
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立冬是在北郊迎接,立春、立夏、立秋則是在東、西、南郊迎接。
立冬習俗
儲菜
立冬之時老北京有“儲菜”之俗。早年間冬季蔬菜的品種極少,所以多在立冬前后儲存一些蔬菜,以備過冬。立冬儲菜以大白菜為主,外加蘿卜、倭瓜、土豆、冬瓜、大蔥等,每家少則存上二三百斤,人口多的甚至存有上千斤。那時節(jié),每天一大早兒就有人到菜市上排隊買大白菜,還有大戶人家雇馬車、驢車到郊外采購大白菜的,一時間人來車往好不熱鬧,成為初冬時節(jié)京城一景。新買的大白菜一般要先放在朝陽的地方晾幾天,然后再整齊地碼放在房檐下,苫好草簾子。要是院子里寬敞,還可以挖個菜窖,那樣儲藏的效果更好。
吃餃子
立冬吃餃子主要是取其諧音——“交子”,因立冬是秋冬之交。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xiàn)在的人們已經(jīng)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游泳
現(xiàn)在有些地方慶祝立冬的方式現(xiàn)在也有了創(chuàng)新,在黑龍江哈爾濱、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漢等地立冬之日,冬泳愛好者們就曾用冬泳這種方式迎接冬天的到來。冬泳無論在北方還是南方,是冬季人們喜愛的一種鍛煉身體的方法。
食補
立冬后,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北方立冬習俗典型代表是餃子,而南方立冬大都以肉類為補,如羊肉、牛肉、海鮮等等。
農(nóng)民對冬至為什么這么重視
餃子,因時代和地區(qū)的不同,稱謂很多,如水餃、角子、餃兒、扁(匾)食、煮餑餑、水點心、元寶、龍牙等等。源于何時,已無確切記載,據(jù)推測,應從餛飩演變而來。魏晉南北朝時,北齊的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边@種與水餃外觀相同的餛飩,應是水餃的雛形。前些年,從新疆吐魯番唐代墓葬中出土的木碗里,就有長約5 公分的月牙形餃子,說明當時餃子已經(jīng)成為人們日常享用的高雅食品。
宋、元時期,“角子”一詞出現(xiàn);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開封食肆中有水晶角兒、煎角子等?!段淞峙f事》中亦載有南宋首都臨安食肆出售諸色角兒。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則載有撇列角兒,蒔蘿角兒等。到了明代,“餃子”正式定名,種類日益增多,并列為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節(jié)令食品。清代稱餃子為“煮餑餑”,這一記載見于李光庭的《鄉(xiāng)言解頤》:“除夕包水餃,謂之煮餑餑”。這里的“餑餑”應為滿語,原為干糧、糕點的意思。研究發(fā)現(xiàn),面食中帶餡的蒸、煮食品,能夠最大限度地保存餡中所含營養(yǎng),不會使之流失,制作方法十分科學,這應是中國餐飲對世界的一大貢獻。
至于天津的餃子,可謂種類繁多,大致說,以“三鮮”——豬肉、蝦仁、蟹肉,再加上青韭——為上品;豬肉白菜或羊肉白菜,則為大路貨矣。其次是素餡,大多是除夕夜祭神用。做素餡的原料種類甚多,講究一些的,以口蘑、木耳、花菜、筍尖、掐菜、面筋、香油、芫荽(香菜)和紅粉皮為主料,用芝麻醬、醬豆腐為調料,煮后食用,香氣四溢。
近年來,天津餐飲名店百餃園,秉承歷史悠久的中國餐飲文化,對傳統(tǒng)水餃發(fā)揚光大,量化標準,投料規(guī)范,研制出各色水餃三百多種,別具一格。我有一位美國朋友,初次來津,問他想食何物,他從衣兜里掏出一張疊得工工整整的小紙條,上面的第一選擇就是百餃園。前些年,北京百餃園分店,接待了美國的國務卿以及美國的第一夫人,這說明,天津的水餃不但影響到了全國,而且影響到了世界。
把水餃延伸為合子,是天津人的一大發(fā)明。天津的合子有兩種,一種是烙,個兒比較大;另一種是煮,即把兩個小的圓形的餃子皮捏在一起,皮間填餡。烙的合子餡料多用蝦皮、韭菜,煮的合子則是羊肉白菜,食用時候蘸醋和辣椒油,風味獨特。天津人做的合子造型優(yōu)美,大小不過寸余,周圍還要捏上花邊,寓意合合美美,是婚嫁、年節(jié)的必食之物。
這里我們還要說一說餃子的前身餛飩。餛飩一詞,最早見于西漢時楊雄寫的《方言》,魏晉南北朝時,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上普遍食用的飯食。唐宋時期,餛飩的制作技藝有了非常大的提高,可以制作出二十四種不同花樣和餡料的餛飩,特別是在冬至這一天,大家一定要吃餛飩,這種習俗一直沿襲到今天。清代人富察敦崇在他寫的《燕京歲時記》中對此有一個解釋:“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渾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碧旖虻酿Q飩與北京不同,煮餛飩時講究用雞湯,類似于南方的清湯餛飩;北京是白水煮餛飩,出鍋前碗里先放適量的冬菜、紫菜、蝦皮、醬油、香油和醋,吃的是復合味餛飩。
面條古稱“索餅”,以其形似繩索,是中國最常見的傳統(tǒng)面食,歷史悠久,影響世界。據(jù)說當今世界上吃面條的人約有八億之多,尤其是方便面興起后,產(chǎn)量和產(chǎn)值數(shù)以億計,竟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上方便面產(chǎn)銷的第一大國。
把面條作為食品,大約出現(xiàn)在漢代,當時叫做“煮餅”或“水溲餅”。魏晉時期稱“湯餅”,南北朝時稱“水引餅”。唐代稱“熱陶”、“冷陶”:“熱陶”為冬季食用,出鍋即食,相當于今天的“鍋兒挑”;“冷陶”為夏季食用,撈出后過涼水,即今天的“過水面”。
到了宋代,面條一詞正式出現(xiàn),伴隨著都市經(jīng)濟的發(fā)達,面條品種也日趨豐富,出現(xiàn)了素面、煎面、雞絲面、三鮮面、銀絲冷陶、菜面等等。元代時面條種類更多,據(jù)記載,有春盤面、山藥面、羊皮面等二十余種。與此同時“乾面條”也出世了,這就是今天的掛面的前身。至于地方色彩濃厚的“壓合絡”、“刀削面”、“撥魚”之類,可視為面條的變種。
最近,有人否認馳名世界的意大利面條是元代時從中國引進的??墒?,日本的一家食品公司為推廣方便面,曾組織了一支全球“面家族”探險隊,分頭到世界各國開展調查,最后拿出了一份報告,堅持認為“公元3 至4世紀時,中國黃河流域將小麥經(jīng)過加工革新,做成面條,為食的文化增添光彩,再經(jīng)由‘絲綢之路’向西方傳遞。”這個調查結論,再次了中國面食是從西方傳入的說法。
面條文化對中國人餐飲習慣影響深遠,在普通百姓的家里,面條甚至可以走上宴席的桌面。比如,北京喜壽宴中,最簡單的是是“炒菜面”;而天津則向有“迎長送短”之說,即迎接客人時吃撈面,給客人送行時吃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