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有關戰爭的詩歌

      有關戰爭的詩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有關戰爭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關戰爭的詩歌

      有關戰爭的詩歌范文第1篇

      關鍵詞:李白,邊塞閨怨詩,塞防思想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7-0000-01

      如果說,戰場殺敵的血腥,建功立業的豪情,塞外風光的蒼茫,是邊塞詩歌的主要內容,那么,李白十多首的“邊塞閨怨詩”[1]通過思婦的情感和生活來反映邊塞的,表現出了女性對征夫的思念愛戀、怨恨嗔怒、生離之痛和死別之悲,被稱為“征夫怨婦”。本文希望一方面通過具體篇目的分析,展現詩人邊塞詩歌的面貌,另一方面詩人在對邊塞戰爭的認識上,思想不斷變化,并形成一條脈絡,由它串聯起來的詩歌即是詩人情感噴發的產物,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的塞防思想和時代的精神風貌。通過李白的邊塞閨怨詩歌,透視李白塞防思想的演變,可以將其分為大致三個時期。

      一、第一個時期――未涉疆土與走馬太原

      (一)李白《搗衣篇》“紅粉樓”、“金剪刀”、“相思枕”、“連枝錦”、“真珠簾箔掩蘭堂。”“橫垂寶幄同心結;半拂瓊筵蘇合香”等等,無不顯出李白詩中富麗的閨閣與精致的閨情,可見其模擬漢魏樂府的綺麗纏綿之風,“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云中尺素書。玉手開緘長嘆息,狂夫猶戍交河北。”閨怨與邊塞相接,跨越空間的相思因為寄托了生死和前途而有了獨特的魅力,具有了初唐稍作疏朗開拓的樣式。胡應麟《詩藪》云:“太白搗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調”,邢《唐定風》云:“子安搗衣尚襲梁、陳,此雖綺麗有余,而神骨自勝矣。[2]

      (二)開元二十三年(735),友人元演邀游太原,李白滯留北地一年之久,期間曾游北岳及雁門,有《太原早秋》等作,后也作《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回憶這段往事,有“君家嚴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虜。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輪不道羊腸苦”等句,都可見其對邊塞的初步印象,有渴望建功立業的熱情,有對軍士馳騁沙場的贊揚。這都受到盛唐時期昂揚的愛國熱情、雄壯的塞防軍歌的影響。

      二、第二個時期――奉詔長安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處在長安政治權利的中心,看政令的起草與下達,執行與結果,李白除大量應制詩歌的之外,仍有心系邊關之作,如送別友人赴邊,歌頌反侵略戰爭,反對盲目拓邊的侵略戰爭。隨著對朝堂腐朽黑暗認識的加深,感到悍將邀功與士卒血戰,歌舞升平與百姓疾苦的對立,從而對邊疆戰事有了冷靜的思考。這個轉變成為這一時期邊塞閨怨詩歌的基調。

      邊塞詩組歌《塞下曲六首》贊頌壯麗、動蕩的邊塞生活,表現盛唐時期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其五:有“玉關殊未入,莫長嗟。”是在愛國熱情的感染下,希望妻子理解丈夫的邊塞豪情,支持丈夫的建功立業。

      朱熹言:“李太白詩,不專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緩的。”(《朱子語類》)李白邊塞詩以雄豪為主,不乏細膩感人、委婉含蓄之作,用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來表示他對黷武政策的反對。《子夜吳歌?秋歌》(天寶元年)“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王夫之以為“天壤間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3]千里月色,萬戶搗聲,不盡的柔情,無限的希冀,構成雄闊明麗的詩境,是“有血痕而無墨痕”之作。

      《關山月》(天寶二年)有“戍客望邊色,思婦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把天山之外的戍客與高樓之上的思婦聯結在一起,讓相思之情穿越廣闊的時空而對接,筆法空靈,情意綿長。及《思邊》,“以下六篇,俱寫思婦,因系一處。”[4]即《思邊》、《折楊柳》、《烏夜啼》、《春思》、《秋思》、《春怨》,李白將女子內心的痛苦表露無遺,借女子閨怨抒發對邊塞戰爭的不滿和反省,對于邊塞戰爭的態度由歌頌到客觀冷靜對待,不再盲目肯定。

      三、第三個時期――北上幽州

      “及府兵法壞而方鎮盛”(《新唐書》卷五十?志四十?兵),唐的藩鎮割據越演越烈,營州雜胡安祿山“性尤狡黠,善揣人情”[5],權勢步步攀升,陰蓄圖謀不軌,終于釀成安史之亂。當天寶十載時,幽州節度使幕府判官何昌浩力邀李白北上,李白抱“且探虎穴向沙漠”之志入幽州,看到邊塞人民在戰禍中家破人亡的悲慘生活遭遇,認識到藩鎮割據的現狀,使得他本來就反對侵略戰爭和窮兵黷武的立場更加旗幟鮮明。當邊塞戰爭的殘酷,反映在邊塞閨怨詩歌當中,更有一種凄婉動人、哀怨深沉的穿透力。

      李白《北風行》、《代贈遠》、《閨情》無一不“恨”。《北風行》,今人詹瑛《李白集校注》云:“詩云‘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當是事實。此詩蓋天寶十一載冬,太白于幽州作。”[6]“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邊塞的雪,落入女子苦澀的心中,“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遺物在手,不忍再看,對戰爭血腥殘酷的控訴,對丈夫一去不復返的哀思,“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竟是這般沉重,這般蒼茫。

      李白的邊塞詩歌具有獨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內涵,一方面,詩人以男子作閨音,開闊了詩境,反映了時代的風云變幻;另一方面,因其實地考察而有別于從未到過邊塞的詩人作品;又因其未直接參加戰爭有別于上陣殺敵的詩人作品。他的邊塞閨怨詩轉入哀怨不己的征婦的內心,奮筆疾呼,對她們的命運始終給予了深切關懷。

      反觀李白之前的唐代邊塞詩,多是頌揚大唐帝國武功的強盛,而李白更多地看到了戰爭背后的苦難,批判開邊戰爭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遭受了巨大痛苦,付出了巨大犧牲,看到了戰爭對人性的扭曲,讓人感受到厚重的悲憫情懷,顯示了詩人成熟而理智的批判精神。

      《唐宋詩醇》指出:“此等詩殊有關系,體近風雅,杜甫《兵車行》、《出塞》等作,工力悉敵,不可軒輊。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乃謂白作為歌詩,不過狂醉于花月之間,社稷蒼生,曾不系其心膂。視甫之憂國憂民,不可同年語。此種見識,真‘蚍蜉撼大樹’,多見其不知量也。[7]

      李白對于邊疆戰爭的態度轉變影響著他的詩歌創作,他的邊塞閨怨詩歌也反映出其塞防思想的不斷演變。第一個時期是李白對邊塞的認識從書面到實地,是早期仿漢魏樂府精致閨怨到走馬太原的昂揚宏闊;第二個時期是李白進入盛唐的政治文化中心長安之后,對于邊疆戰事的再認識,情感態度從建功立業的熱情到反對侵略戰爭的正義;第三個時期是李白北上幽州探“長鯨白齒”終徒勞“三獻君”,在藩鎮割據的殘酷邊塞,他深刻認識到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堅定了反戰的鮮明立場。李白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他是智者,更是仁者,在血雨腥風中呼喚與吶喊,聲聲血、字字淚的詩篇,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真善美的典范。

      注釋:

      [1] 任文京,唐代邊塞詩的文化闡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3][6] 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M],成都:巴蜀書社,2001.

      [5] 安旗,李太白別傳(增訂本)[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

      [7] 陳伯海.唐詩匯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參考文獻:

      [1] 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注釋[M],成都:巴蜀書社,2001.

      [2] 安旗,李太白別傳(增訂本)[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05.

      [3] 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 黃麟,唐代詩人塞防思想[M],香港:造陽文學社,1970.

      [5] 漆緒邦,盛唐邊塞詩評[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6] 王運熙,李白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2.

      有關戰爭的詩歌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風塵 修辭 借代

      對于風塵所用的修辭,有人認為是比喻,有人認為是借代。堅持第一種觀點很重要的依據是字典中給出的解釋,因為在《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中對“風塵”的解釋為:

      ①比喻旅途的勞累:~仆仆、滿面~(旅途勞累的神色)。

      ②比喻紛亂的社會或漂泊江湖的境況:~俠士、淪落~。

      ③(書)比喻戰亂:~之警。

      而在新版的第6版字典中,則把三個釋義中的“比喻”修改為“借指”。

      那么對于“風塵”所用的修辭該如何界定呢?本文以從全唐詩庫中檢索出的有關“風塵”的詩句為例,探究其運用的修辭。

      我們先探討風塵的本意。先從兩個例子看起,“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高適《送董判官》)”、“宛洛有風塵,君行多苦辛(王維《送丘為往唐州》)”,不難看出,風塵多指大風揚起的塵土,這在送別詩中最為常見,其實送別時候的風塵還應有另一層意思,即車馬奔馳時揚起的塵土,比如“高駕臨長路,日夕起風塵(韋應物《送宣州周錄事》)”,以這兩個解釋最為基本。

      那么,界定風塵是不是比喻,有個非常重要的標準是看本體和喻體之間是不是存在著相似的地方,同樣以唐詩為例:“車馬無時絕,行子倦風塵(韋應物《天長寺上方別子西有道》)”,這首送別詩中可見游子為漂泊的旅程所苦,那么“漂泊的旅程”和“風塵”是不是相似的呢?顯然不是,那么兩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結合前文對風塵本意的梳理,同時結合情境可知其應為“車馬奔馳時揚起的塵土”,那么可推知它們之間應該是相關的,既然相關,就意味著此處“風塵”所運用的修辭應該是借代,因為只有借代重在事物的相關性[1],所以此處的風塵代指漂泊的旅程或生涯。相應地,釋義①所舉示例“滿面風塵”應該借指旅途的勞累。

      那其余兩個釋義呢?

      “風塵非所愿,泉石本相宜。(孟貫《山中答友人》)”,這句詩所用的修辭是對仗,即用風塵對泉石,泉石是什么,在古代,諸如泉石、林下之類,因為它們與幽靜而平和的自然景觀相關,所以往往會代指隱逸的生活方式,并借以表達作者的人生觀念;與之相對的是流落于風塵中的生活,人聲鼎沸,車水馬龍,迎來送往,這種生活是充滿喧囂與浮躁的,究其本質,風塵同樣是與這紛亂的社會相關的。相類似的句子還有:

      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李白《王右軍》

      柴門草舍絕風塵,空谷耕田學子真。——劉長卿《尋龍井楊老》

      雖在風塵里,陶潛身自閑。——皇甫冉《送朱逸人》

      心放出天地,形拘在風塵。——孟郊《奉報翰林張舍人見遺之詩》

      應笑風塵客,區區逐世名。——張籍《題李山人幽居》

      白鶴山邊秋復春,張文宅畔少風塵。——張又新《游白鶴山》

      出風塵還是入風塵,這個問題在詩人的作品中已然給出了答案,不論是處在太平盛世還是王朝式微,不論是春風得意還是茫然失路,有著自己獨立的精神追求的詩人毫無例外地指向了同一個方向,即使為俗世所累,也要有一片神往之地,要有屬于自己的一方凈土,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2],風塵非所愿。所以風塵應該是借指紛亂的社會。釋義②同樣符合這一理解。

      一個王朝,總是會面臨內憂外患的處境,所以在唐代不少的詩歌與戰爭相關。在這類詩歌中多出現諸如兵戈、烽火、煙塵、風塵等與戰爭相關的事物詞語,如“漢家輕壯士,無狀殺彭王。一遇風塵起,令誰守四方”(孫處玄《失題》)。這里的風塵可以理解為戰爭或戰亂,那么戰爭和風塵是不是相似呢?如果說戰爭像漫天風塵一樣,這樣的說法明顯站不住腳,倒不如說征戰時揚起了漫天的塵土。此外,還有類似的例子,如:

      望鄉應未已,四海尚風塵。——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京洛風塵后,村鄉煙火稀。——李端《送耿拾遺歸上都代村中老人答》

      旄頭騎箕尾,風塵薊門起。——杜牧《感懷詩一首(時滄州用兵)》

      戰時百姓流離失所,戰后則民生凋敝,有良知的人對戰爭肯定是加以撻伐,所以看到戰爭帶來的災難,總是激起那些有著擔當意識悲憫情懷的詩人的憤慨。這些例子中所出現的風塵都與戰爭相關,所以,風塵應是借指戰亂,是典型的結果代原因。釋義③中的示例“風塵之警”所用修辭同樣應為借代。

      此外,還可以為風塵的解釋作如下補充:

      駱賓王的《詠懷古意上裴侍郎》有這樣兩句:金刀動秋色,鐵騎想風塵。戰馬所想的應該是它堅守的位置,正如同一個人所想的應該是到邊關去建功立業一樣,這比較符合初唐下層文士的價值取向,也符合初唐的進取勃發的精神風貌,這里的風塵應借指邊關。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風塵一詞所用的修辭應是借代而非比喻的結論,因為兩者之間多是相關而非相似。新版辭書認為是借指,這樣更合乎這一詞語的修辭特征,所以當以新版為是。

      參考文獻:

      有關戰爭的詩歌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適 岑參 邊塞詩 詩風

      俯瞰中國詩歌發展史的全程,我們可以發現獨樹一幟的邊塞詩,其皇冠遺落在大唐帝國的盛唐時代,皇冠上的明珠則為高適和岑參所摘取。以這兩人為主形成的著名邊塞詩派,奏出了中國古代軍事愛國主義文學的最強音。因而,高岑二人的邊塞詩歌就成為古代軍事文學中的藝術珠寶,散發出奪目的光輝。其中最吸引人之處就是其獨特的詩風。我們試就此作一比較研究。

      一.高岑的邊塞詩都以軍事愛國主義為主題,具有濃厚的國家意識,透出矢志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懼艱辛的樂觀精神,詩風共具慷慨豪放、雄渾蒼茫、悲壯遒勁的特征。

      古人所稱的“漢唐雄風”,其主要內涵是指中華民族強大時期的軍事愛國主義精神風采,以高岑為主的邊塞詩派所謳歌唱頌的正是這一精神風采。這一點是與詩人所處的時代絕難分開的。大唐王朝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興盛繁榮、朝氣蓬勃,國內相對安定統一,對外則是開拓疆土,國力強大,國威四懾。高岑二人生逢其時,必定激起愛國主義的雄心壯志,而唐朝邊塞戰事頻繁、邊防不寧,又使詩人憂國憂民,迸發出保衛邊睡、建功立業的軍事愛國主義熱忱。在國家處于危難關頭,他們不辭辛苦奔赴蒼茫絕域,拋妻別子,肩起衛國重任,充溢他們詩章的正是這種“慷慨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軍事愛國主義最強音。將這些軍事倫理精神注入雄偉的邊塞生活、艱險的軍旅人生、蒼茫的西域風光,由此共同熔鑄成高岑邊塞詩慷慨豪放、雄渾蒼茫、遵勁悲壯的藝術風格。請看以下詩句:“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長策須專用,男兒不顧身!” “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

      二.高詩于豪放中寓含深沉的憂患,理性的思索,較為貼近于戰爭現實,既有對愛國將士的謳歌,又有對士卒的同情,思想深厚,氣韻沉雄,蒼涼悲壯,主要體現為現實主義精神風貌。

      布封說過,風格如人。高岑二人的詩風在相同之外,更有不同,這與他們不同的經歷有關。高適的詩歌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因為高適早年出身寒門,生活困頓,始終在下層,后又仕途坎坷,雖落拓不遇,仍多次奔赴塞外,在四十多歲時,仕途基本順利,成為一個頗有建樹的政治軍事人物,對現實有著自己獨立而較為正確的思考和認識。他曾三赴塞外,長期從軍,因而他的作品就能比較深切地反映出盛唐時期尖銳復雜的邊塞軍事斗爭生活。如“常懷惑激心,愿效縱橫謨。”(《塞上》)書寫自己為國解除邊患而愿貢獻力量和建功立業的抱負。《塞下曲》真實再現了天寶十二年收復九曲戰斗中唐愛國將士高昂的士氣和所向無敵的氣勢:“萬鼓雷殷動,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魂系雕弓。青海陣云匝,黑山兵氣沖。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燕歌行》所寫“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表達了他對戰爭給人民帶來不幸的憂患。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寫道:“(高適)之詩悲壯,讀之令人感慨。”這與他長期接觸人民生活以及本人慷慨激昂率直豪放的個性是分不開的。從其美學特征分析,高詩常常于大處落筆,濃墨重彩,筆調粗獷,洗煉地勾畫雄渾的意境,使其強烈的軍事愛國主義胸臆得到最酣暢的抒發。

      三.岑詩于豪放中突出雄奇,側重于描寫邊塞活的豐富多彩,立意新穎,氣勢雄偉,熱情奔放,淋漓盡致地抒發其濃郁的軍事愛國主義精神,主要表現為雄奇瑰麗的浪漫主義精神風貌。

      有關戰爭的詩歌范文第4篇

      關鍵詞:艾略特 新批評 神話原型

      1922年發表于英國《標準》和美國《日晷》雜志的艾略特的長詩《荒原》的確是文化界和文學界的一大事件。詩的標題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對現代文明的看法似乎準確地反映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社會和文化。戰爭本打算拯救歐洲文明,但卻成為歷史上最殘酷,最具毀滅性的一場災難。是怎樣的文明促使爆發了這樣的戰爭?《荒原》破碎凌亂的結構具有如此多的詩歌技巧方面的革新,徹底地改變了人們對于什么是詩歌以及怎樣創作詩歌的看法。以至于后來的詩人都無法繞過這座高山,無論是模仿還是反對,都要認真審視這首艾略特的詩歌。艾略特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寫一些傳統的詩歌,但自從他于1908年閱讀了亞瑟?西蒙的《文學中的象征派運動》之后,了解了拉福格和其他一些法國象征派詩人,改變了他對詩歌的看法。《普魯弗洛克情歌》就創作于這一時期。此后,龐德開始熱情地向文學界介紹這位年輕的美國詩人,說他“完全通過自己的訓練而變得現代化”。

      艾略特的評論性文章與他的詩歌同樣重要。在那篇影響深遠的《傳統與個人才能》中,他稱西方的詩歌傳統是一個有機的,富于彈性的平衡體。當有新的詩人進入時,他便不停地改變。文章還稱不應通過社會、歷史和政治的因素來理解詩歌,而應通過其他詩人及詩歌來理解文學這一自足的世界。他的另一些文章貶低那些說教式的,解釋性的,或敘述性的詩歌,如密爾頓和維多利亞時代的詩人創作的作品。而褒揚那種晦澀的,諷刺性的,簡潔的和象征性的作品,如17世紀的玄學派詩人多恩和赫伯特。

      在《傳統與個人才能》中,艾略特關于詩歌的非個人化主張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1.詩人與傳統的關系。任何詩人都不能脫離詩的傳統而單獨具有它的完全意義。“他就得隨時不斷地放棄當前的自己,歸附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個藝術家的前進是不斷地犧牲自己,不斷地消滅自己的個性。”要做到消滅個性這一點,藝術才可以說達到了科學的地步了。

      2.詩人的創作過程具有非個性化的特點。詩人的心靈實在是一個儲藏器,收藏著無數的感覺,詞句,意象,擱在那兒直到能組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齊了,心靈的催化作用則開始發生作用,于是詩便產生了。

      3.詩歌表現情感具有非個人化的特點。艾略特認為詩人表現的情感并非是他個人的情感,也不是詩人在生活中某種特殊事件所激發的情感。個人情感可能是單純的,粗疏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而詩中表現的情感則是極為豐富復雜。

      從這一系列理論可以看出艾略特與20世紀之前大部分詩人的不同,也就不難理解遵循這一理論創作的《荒原》給西方詩壇帶來的巨大震撼,使《荒原》成為了現代派詩歌的先聲。《荒原》由五個不連續的片斷構成(死者葬禮,對弈,火誡,水里的死亡,雷霆的話),每一個片斷都包含有多個人物,多個聲部,有關文學和歷史的暗示,當代生活的碎片,以及眾多的神話和傳說。艾略特曾說:“我是憑借這些片斷抵御生活的幻滅。”全詩缺少敘述性及解釋性的語言,而是通過反復出現的“死亡與復活”的神話組織詩篇。在《荒原》中,艾略特幾乎句句引經據典,使用了多位詩人的詩句甚至是詞語,來印證詩人與傳統的不可分割。如在第一節“死者的葬禮”中對于倫敦城的描寫:

      并無實體的城,

      在冬日破曉的黃霧下,

      一群人魚貫地流過倫敦橋,人數是那么多,

      我沒想到死亡毀壞了這許多人。

      嘆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來,

      認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腳前。

      關于“并無實體的城”見于法國象征派詩人波德萊爾的詩集《惡之花》中的《七個老人》:

      熙熙攘攘的城市,充滿了夢影

      鬼魂在白天也陪伴著路人。

      “我沒想到死亡毀壞了這許多人”和“嘆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來”均可見于但丁的《神曲》之《地獄》篇。

      如此多的一長串人/我從來沒有想過/死亡已經毀滅了這許多人

      以及對于那些不能擁抱上帝的異教徒的描寫:

      在這,我能聽見的/沒有痛苦,只有嘆息/永恒的空氣都為之顫抖

      對于詩歌與傳統的關系,在新批評運動主將韋勒克和沃倫合著的《文學理論》中也有論及:“從個人經驗到藝術完成之間有著一段距離,其中也包含著作家想象、虛構和創作的過程,更為重要的是,文學傳統和慣例決定了作家創作的方式。”可以對比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的創作理論來理解這段話:“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靜中回憶起來的情感。”艾略特之不同于浪漫主義詩人可見一斑。新批評運動的支持者認為每一首詩都是一部自足的文學作品,需要對其意象、暗示、歧義等做出分析。艾略特的文學評論為他們提供了理論,而他的詩歌則提供了樣本。威廉?維姆薩特與門羅?比厄茲利合寫的《意圖謬誤》和《感受謬誤》兩篇論文旨在為新批評提供理論依據。傳統的文學批評,無論是古典主義的“模仿說”,或是浪漫主義的“表現說”,把意圖作為評價作品的標準。維姆薩特和比厄茲利則認為,“作品的真正意圖是個不可靠的概念,從作者心理起因中尋找批評標準的做法是一種‘謬誤’”。于是,新批評的操作原則在另一位其支持者布魯克斯的手上化為四個要點:在處理詩的結構方面,應把握“反諷(irony)”和“詩的戲劇化結構(poem as drama)”;在處理詩的語言方面,應把握“含混(ambiguity)”和“悖論(paradox)”。

      艾略特在其《玄學派詩人》中的一番話可以和新批評運動的主張互相參照:“就我們的文明的目前狀況而言,詩人很可能不得不變得艱澀,我們的文明涵容著如此巨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這種多樣性和復雜性作用于精細的感受力,必然會產生多樣而復雜的結果。詩人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具有涵容性、暗示性和間接性,以便強使――如果需要可以打亂――語言以適合自己的意思。”

      “四月是最殘忍的一個月,荒地上/長著丁香,把回憶和欲望/摻合在一起,又讓春雨/催使那些遲鈍的根芽”,《荒原》的首句為人津津樂道的一個“四月”和“殘忍”的聯系可以說明艾略特關于詩歌語言的主張。“四月”這一在浪漫主義詩人筆下溫馨的季節在艾略特筆下有了新的含義,這一催生人的欲望的季節也會帶來痛苦。另舉一例,第三節《火誡》中那個女打字員在經歷了那毫無意義的后:

      她回頭在鏡子里照了一下,

      沒大意識到她那已經走了的情人;

      她的頭腦讓一個半成型的思想經過

      “總算完了事,完了就好”

      美麗的女人墮落的時候,又

      在她的房里來回走,獨自

      她機械地用手撫平了頭發,又隨手

      在留聲機上放上一張片子。

      根據艾略特原注,該段源自英國感傷主義作家哥德密斯的著作《威克菲爾德牧師傳》,當奧莉維亞重返她的失聲之地時唱道,

      當可愛的女人墮落時/……什么能洗涮她的屈辱?/為了掩蓋它/為了隱藏它/為了向愛人懺悔/擁抱他/只能死去

      而女打字員所做的是“隨手在留聲機上放上一張片子”,兩相對照,諷刺的意味立即顯現。艾略特給《荒原》所寫的注釋很多也起到了反諷的意味。

      然而,新批評運動的反對者克蘭認為“‘新批評’將批評活動變成一種狹隘的實踐操作,似乎只能從象征,反諷等方面去分析作品”。另一文學家奧爾森指責燕卜遜只考慮詞語,文學問題被簡化為“歧義問題”的討論,而置“詩歌本質”問題不顧。芝加哥學派針對新批評的薄弱環節,提倡一種全面的批評。認為情節、人物、思想、語言應該統一起來考慮。他們采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和方法,探討文學作品的模仿性,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憐憫”與“恐懼”的情感作用等一般文學理論與問題。

      M.H.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中說,對待文學批評,“一種較為可行的辦法是采用一個不把自身哲學強加于人的分析圖示,在有待比較的理論中,把盡可能多的理論所共有的主要特征利用起來,然后慎重地運用這一分析圖,隨時準備將一切有助于眼下不同的特征收納進來”。

      基于這一見解,本文還試圖通過《荒原》談談弗萊的神化原型說。

      艾略特在《荒原》的注釋中說,“不僅是題目,就連整個詩歌的計劃和詩中的許多象征”都受到了魏斯登女士的著作《從儀式到神話》和弗雷澤《金枝》的影響,尤其是《金枝》第四部有關阿貼士、阿東尼士和歐西利士的有關神話。這些神已經被視為人格化的繁殖神,他們的健康,尤其是性能力的健忘就會迎來豐收,而他們受到傷害,性能力一旦遭到破壞,大地就會荒蕪,河水就會枯竭。繁殖神的復活,荒原又會復生,萬物重新昌盛。因此,這一帶的先民舉行儀式,祈禱他們的復活,以求五谷豐登,種族繁榮。

      弗萊對神話原型概念給予了新的解釋,使得這一概念真正進入了文學研究領域。他主張把作家的具體作品放到作家的全部作品中去。后來,又進一步主張把某些文學結構要素置于文學傳統中考察。那么,是什么把詩人和傳統聯系起來呢?其中必有一個中介因素,這便是“原型”。在《批評的剖析中》,弗萊指出,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復出現的”意象。在弗萊看來,神話是一種結構形式,神的誕生、歷險、勝利、受難、死亡、復活是一個完整的循環故事。正如晝夜更替,四季循環一樣。神的生與死,死后又復活,包含著文學的一切故事。文學總的說來是“移位”的神話。

      基于這一“原型”說,弗萊把西方文學劃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被稱為“神話時代”,文學緊密地依附于神話。而在近百年間,大部分的嚴肅創作都有趨于諷刺文學的形式,處于第五個階段。這些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在能力和智力方面低與我們,使我們感到是在居高俯視一個受奴役、受愚弄或荒誕的場面。在諷刺文學中,人失去了自我的尊嚴,外在環境變成了一個與人自身無法協調的荒誕世界。

      從《普魯弗洛克情歌》中的百無聊賴的“用咖啡匙量走我的生命”的年輕人到《荒原》中的女打字員,似乎正表現了這種荒誕意識,顯現出類似神話那種人類無法控制和理解的世界。弗萊試圖通過遠離文本,來找尋文學創作中的規律,而且還把西方的文學史分為五種模式,這與上文討論的新批評論者注重文本,形式的“近觀”法不同。希望能如艾布拉姆斯所說,能從各種角度來解讀《荒原》,對其有一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Shorter Fourth Edition W. W. Norton &Company1995.

      有關戰爭的詩歌范文第5篇

      詩歌鑒賞自1988年以來,一直都是高考的重要考題,2002年以前一直以單選題的題型出現,考查的一般也只是單項評價,2002年全國卷參照上海卷,改為文字表述題,對詩歌的考查也由單項評價提高到了總體把握,分值也由原來的3分提高到6分,加大了解答的難度,再加上古詩自身語言凝練,表意委婉含蓄的特點,往往導致考生在分析鑒賞詩歌時感到無從下手。其實只要選準了鑒賞的切入角度,詩歌的主旨思想就會一目了然。現就簡單介紹鑒賞詩歌應注意的幾個反面:

      一、抓住詩歌的題目

      一首詩的題目往往就是這首詩的核心,一般都能體現詩歌的寫作緣由,概括了詩的主要內容,體現了詩人的情感。如:韋應易的《賦得暮雨送李胄》題中“送李胄:且在暮雨中,很明顯這首詩表現了作者送別友人時依依不舍的心情。再如讀唐人朱慶余的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吧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單看這首詩的內容好像是寫一個新媳婦準備第一次見公婆時精心打扮的心理狀態的,只有看了題目——《近試上張水部》,才知道是作者朱慶余以公婆比喻主考官,以新郎比喻自己的好友張水部,表現自己在試前內心不安的心情的。再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思”字正是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二、了解寫作詩歌的背景

      詩人在詩里所寄寓的情感往往是詩作者內心的外露,真情的表白。詩的主旨思想與詩人的經歷有著密切關系,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背景下,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也不同。 如;杜甫是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在35歲以前是接觸到的是我國無比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壯麗河山,這一時期的詩歌含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望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35歲以后,由于詩人親自經歷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整個過程,以及自身受到的生活的折磨,詩人被礪煉成了一個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用杜甫自己的話就是“窮年憂黎元”“三吏三別”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宋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前期在作品中多是流露出對愛情生活的向往和對大自然的喜愛,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等等。從靖康元年起,李清照連續遭到國破、家亡、夫死的苦難,而導致這一詞時期的詞主要表達她個人的不幸遭遇和國破家亡的悲哀,情緒比較消沉,寫出的詩也比較凄婉,如《菩薩蠻》《含奴嬌》《聲聲慢》等。

      三、準確把握“詩眼”

      詩眼乃是詩詞中表現力最強和最能開拓意旨的關鍵詞句。抓住詩眼便可知詩歌的情感脈絡。如:

      《過香積寺》 《送李端》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云峰。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少孤為客甲,多難識君遲。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其。

      《過香積寺》的詩眼是“咽”與“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巖石的阻攔,發出低吟,仿佛鳴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月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煉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把作者無煩擾的寂靜的心境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送李端》詩,詩眼是“悲”這一悲貫穿了全篇,統領了全詩,全詩圍繞“悲”展開寫了身世之悲,又寫了動亂社會漂泊這苦,給人以悲涼之感。

      四、通曉“典故”

      用典是古典詩詞中很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有著特殊的表情達意功能,其特點有兩方面:一是以古說今,言在古、義在今。二是以少代多,下語簡、含義豐。依據掌握典故的寓意有助于我們理解詩的思想。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是用典《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載“廉頗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趙使還報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透矢(屎)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辛棄疾這是用此典,委婉地表達自己主動請纓想為國效力的愿望。

      駱賓王《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句中用“南冠”指代囚徒。語見《五傳成公九年》:“晉侯觀守軍,見鐘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 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駱賓王因上疏忤武后,遭到誣陷,以貪贓罪下獄,內心充滿冤屈,明顯此詩借“南冠”表達了自己凄惻的感情。

      五、把握意象

      詩歌創作十分講究含蓄、委婉、凝練,詩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說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輸,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寫景則借景抒情,詠物則托物言志。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的載體。所以我們只有領悟詩歌的意象,才能把握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些意象在古詩中反復的被使用,已經約定俗成成了某種情感的固定載體。如一提到,往往表達“不畏權貴,追求淡泊”的情感;一提到“楊柳”,往往指朋友依依惜別之情;一提到“鴻雁”,往往抒發羈旅傷愁或者思念親人的情感等等。

      再如: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就寄寓了作者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生出的無限悲愁之緒。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借孤舟表現了漂泊無依,孤獨寂寞之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借月光表達了作者的濃濃的鄉思。通過意象的把握就可透析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六、掌握詩歌所屬的流派

      亚洲VA成无码人在线观看天堂| 国产亚洲女在线线精品| 亚洲色精品vr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亚洲香蕉在线观看|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亚洲第一网站免费视频| 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站|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 日韩亚洲变态另类中文| 精品国产人成亚洲区|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香蕉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v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亚洲AV无码国产剧情| 亚洲成a人在线看天堂无码|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亚洲香蕉成人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亚洲精品看不卡| 亚洲第一区香蕉_国产a| 亚洲精品偷拍无码不卡av| 亚洲av无码国产综合专区| 99亚偷拍自图区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二区偷拍|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AV拍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亚洲av永久无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