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華驕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升國旗——神圣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了整個天安門廣場,雄壯的歌聲久久回蕩在我的心中,鮮艷的五星紅旗像一束火焰在天幕上燃燒。激動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難道這不神圣嗎?
互問候——溫暖
像和煦春風,想熊熊烈火,是那樣的溫暖。
總書記,肅立在敞篷車的中央駛過金水橋,向海陸空三軍問好。“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總書記的問好不正如和煦春風,熊熊烈火,溫暖著海陸空三軍的心,溫暖著全國人民的心。“首長好,為人民服務。”官兵們的回答似驚雷回蕩,山海呼應。坐在電視機前的我,熱淚忍不住奪眶而出,似乎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
閱兵式——壯觀
威武,瀟灑,壯觀……這些詞語仿佛是為他們而生的,只有他們,祖國才會安定繁榮。
整齊的方隊,威武的軍姿,雄壯的軍樂真是鏗鏘有力,威風凜凜。全國人民都為他們叫好。
“誰說女子不如男。”女兵組成的三軍方隊和民兵方隊不證實了這句話嗎?她們英姿颯爽,在女兵身上我看到了六個字“巾幗不讓須眉”。
看著這鏗鏘有力的正步,我心潮澎湃如潮漲潮落,看似平凡中卻展現了軍人們對自己的嚴格和對祖國的熱愛與尊敬,而我們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都對自己要求松懈以至站無站姿,坐無坐姿。眼鏡度數與日劇增且學無所成。所以,我們要學習軍人們一絲不茍的態度,一整我們的生活作風,助我們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難道這不壯觀,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如今,祖國繁榮富強,蒸蒸日上,作為中華民族子女的我們,難道不應該努力學習,把我們祖國發楊光大嗎?是啊,我們是祖國的花朵,祖國未來的發展要靠我們的努力。這不又讓我想起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也曾寫過“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
曹玲 蘭州大學教育學院
摘要:本文從文化傳統的三個視角——文化根源、價值取向和思維習慣分析文化差異對中國和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兩
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差異實際上是文化傳統差異的反映。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應進一步加強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學習借
鑒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先進的理念。
關鍵詞:文化差異;高等職業教育;文化根源;價值取向;思維模式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ustrali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origin,value orientation and thinking patter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both Chinese and Australia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Differenc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re actually a reflection of each
country’s cultural tradition.With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it’s highly urgent to learn from Australian TAFE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Key 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ultural origin;value orientation;thinking pattern
一、引言
文化與教育密不可分,教育的發展必然受到文化形態的制
約。高等教育是傳承和發展世界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環節之
一,也受到傳統文化持久而深刻的影響。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和教
育國際化的背景下,發掘高等職業教育所映射的文化傳統并通過
比較來學習和借鑒他國先進的教育理念,進行跨文化交流,有著
十分必要且深遠的意義。
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已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
培養應用型、技能型高級人才為目標。澳大利亞的高等職業教育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課程享譽全球,有著較高
的國際認可度,也以培養實用型人才為目的,每年吸引大量國際
學生前來學習。通過橫向對比中澳高等職業教育在形式上的差
異,反映出兩國深層次文化傳統的差異。
本文作者通過對比中國和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設
置、評價體系、師生關系等,從文化根源、價值取向、思維習慣
三個方面淺析了兩國在傳統文化上的差異。
二、中澳兩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現狀
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具有高中文化的基礎上,培養生
產、管理、服務第一線,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
用型人才。在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分學歷教育和轉崗培訓、崗前
培訓等非學歷教育。學歷教育的生源包括高中畢業生,中等職業
學校的畢業生以及具有同等學歷,有實踐經驗的在職人員和少量
接受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的初中畢業生。澳大利亞全國通用的職
業技術教育形式為 TAFE,即技術與繼續教育,與中國的高等職
業教育層次相當。在課程設置上,TAFE 所授課程與社會經濟發
展和商業活動緊密結合,幾乎涵蓋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如:
商科與管理,科學技術,設計與藝術,體育與休閑,社區服務與
健康等,非常實用。參與課程設計的不僅有 TAFE 學院,還有工
商企業。在教學中均采取小班授課,教學方式靈活,注重學生的
參與和實踐。教材選取靈活,切合實際需要。學生畢業十分受雇
主的歡迎,有時會比注重理論的本科生更具競爭優勢。
三、文化差異對中澳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
(一)不同文化根源對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
決定人類文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所處的客觀環境。中國傳統文
化孕育于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 起源于農耕文化, 且源遠流長。
滋生了人們求穩定、安于現狀的農業文化心態。表現在高等職業
教育中則為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創造性,與社會實際脫節。中
國的文化傳統在思想上是以儒家學說為中心,以政治為本位的倫
理政治型文化。從而重政務輕自然,重整體輕個體,認為 “技
術”乃“雕蟲小技,不登大雅之堂”,不可與讀書考取功名相提
并論。雖然中國傳統文化也強調“有教無類”,但是長久以來“萬
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金榜題名”的觀念決定了精英教育
一直是教育的主流。傳統文化中的等級觀念、面子等都影響到人
們對高等職業教育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認識與評價。因此,人們
通常認為只有成績低,達不到本科錄取要求的學生才會選擇讀高
職院校。雖然近些年來高考和研究生的擴招擴大了適齡青年接受
高等教育的機會,從而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過渡。但
是在社會評價和薪金待遇上,高等職業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之間
的差距依舊很大。社會上存在的“用人高消費”現象和腦體勞動
差距增大使得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處于尷尬境地。此外,中國高
等職業教育大多脫胎于中等職業教育升級或者普通本科下屬的
二級學院,學生完成高職教育后無法進一步深造,客觀上造成了
高職教育與本、碩、博教育的斷層。這也是每年有大批無法升入
普通本科的中國高中畢業生選擇到澳大利亞留學的原因之一。
澳大利亞在地理位置上處于亞太地區,印度洋與太平洋之
間,由于它與英國的歷史淵源和親密關系,傳統意義上仍被稱為
西方國家。它的思想體系、政治制度和文化傳統都是過去數百年
間從其他國家,主要是從被稱為“母國”的英國移植過來。在教
育制度上,澳大利亞既沿襲了英國的傳統精華,又除了糟粕,這
和數百年來形成的以白人為主,包括土著人和其他各州移民而形
成的多元文化無不關聯。澳洲廣袤的國土,稀少的人口也使得澳
大利亞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十分重視實踐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在澳
大利亞共有 75 萬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TAFE 系統也吸引來自全
球大約 127 萬學生學習,是澳大利亞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的
1.7 倍。TAFE 課程每年會根據移民和社會需求調整,此外還開展
移民本族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充分體現了澳大利亞文化的多元
性、開放性和包容性。
(二)價值取向對中澳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
價值取向是主體在社會生活中對事物做出的一種主觀評價,
一個群體的價值取向通常反映該群體的文化傳統。中國傳統教育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千年來占主導地位,
導致人們往往以學歷高低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和社會地位,而非
對個人和社會的實際意義。例如,在錢鐘書先生的《圍城》中,
主人公方鴻漸留洋歸國花錢買到的博士文憑在他的家鄉極為受
人尊重。因此,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進入高等職業院校學習,
會認為這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甚至會感到自卑。高等職業院校的
教師也會對自己的高校教師身份感到尷尬。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
場,擁有一張更高一級的文憑或者學位證書將會增加應聘者的競
爭實力。因而也導致近些年來考研熱的持續。這些價值取向都對
高等職業教育造成了不利的影響。
以西方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澳大利亞高等職業教育
主張平等、 自由與個性的價值取向, 以適用于個人的需求為選擇。
很多學生選擇讀 TAFE 課程并非是上不了本科,而是出于個人的
喜好。在澳大利亞文化中,人們對待各種職業一視同仁,沒有高
低之分,由于地廣人稀,缺少大量技術性勞動力,修補房屋的技
工的報酬也有可能高于辦公室白領。此外,學習者可以在 TAFE
學歷的基礎上繼續攻讀高一級的學歷,并且可以折合成一定比例
的學分,從而為高等職業教育開辟了較為暢通的就業與深造途
徑。TAFE 課程中學習者的年齡跨度也從 18 歲到 70 多歲,有的
人學習是為了今后的就業和進一步深造;有的是為了移民;也有
的人僅僅是出于興趣學習,例如調酒師包、面包師等。在他們看
來,從事一份自己喜愛的職業并且能夠獲得滿意的報酬是最重要
的,職業不應該分貴賤。TAFE 課程非常注重過程評價,學習的
每個環節都是考核的組成部分,而非終結性評價,這樣的考核方
式更能促進學生的進步與成長。相比較,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仍然
側重結果性評價,即期末成績占較大比例。
(三)思維方式對中澳高等職業教育的影響
中澳高等職業教育也體現了中西不同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
文化崇尚直覺思維,擅長綜合和整體,著眼于“天人統一”。學
習別強調“內省”、“頓悟”和師道尊嚴,即“一日為師,
終生為父”。老師往往占據著整個舞臺,成為教學的中心。學生
對老師總表現出一種畢恭畢敬的態度。教師的權威與高大形象往
往不可動搖,學生在課堂也顯得不太積極主動。評判一節課的好
壞往往局限在教師的教學環節,而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
此外,中國文化強調內斂、自省,表現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往往是
學生參與和表現的積極性不高,怯于教師的權威而不敢表達出自
己的想法。
澳大利亞所體現的西方文化注重邏輯思辨與觀察實踐。例
如,在一次語言課堂教學中,筆者觀察到一位非洲學生無法登陸
電腦系統,老師不是幫其完成,而是讓該學生用不太熟練的英語
親自給學校網絡管理中心打電話尋求解決辦法。雖然這名學生最
終花費了比其他學生多一倍的時間才完成學習任務,但是通過真
實場景實踐,有助于他掌握如何在實際生活中用英語交際。教師
在其中扮演輔助者的作用,學生的自主性更為重要。
在澳大利亞的 TAFE 課程中,教師更像是組織者,每個教學
環節都需要師生的共同參與,盡可能的讓每個學生得到展示和鍛
煉的機會。在 TAFE 課程開學和結束時都會舉行一個叫做“Bring
a plate”的活動,老師和學都會帶來美食,師生共同舉辦一個以
相互交流為主題的派對,體現出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此外,教
學的各個環節都十分注重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
能力。在筆者觀摩的一次商務管理課程中,澳大利亞老師直接組
織學生利用互聯網與美國的學生進行遠程交流,完全在實景中學
習。
結語
中澳高等職業教育除了現實客觀條件的差異,深層次還是文
化的差異。正是文化根源、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使得兩
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教學方式、課程內容和師生關系
等方面都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教育的差異又映射出不同的文化取
向。 在當今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 中國從一個勞動力大國向技術、
創新強國邁進的路上,學習和借鑒澳大利亞 TAFE 課程先進的理
念和人文思想,轉變觀念,給予高等職業教育和高職學生公平的
社會地位和認可度,不僅要靠教育改革,也應該從文化根源革新
觀念。
同時,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學習 TAFE 的優勢,改革我
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國際化的新形勢下,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
必須創新文化,更新觀念,積極參與到國際交流與合作,培養出
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未來,探索在條件成熟的高職院
校開辦本科及以上層次應用型職業教育,構建中等、高等專科和
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將是中國高職教
育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也將是中國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
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劉麗群.從文化傳統看中美教育的差異[J].福建師范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120-124.
[2]孫安.從澳大利亞教育體制中的特點看澳大利亞文化的特
質[J].海外英語,2011(5):305-308.
[3]匡瑛,石偉平.論社會文化傳統對世界各國高職模式選擇的
影響[J].教育與職業,2006(33):15-18.
[4]翟海魂(譯).職業教育:國際策略、發展與制度[M].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6),第1版.
[5]許云昭.超越差距——中外職業教育比較研究[M].湖南:湖
南教育出版社,2009(9),第1版.
[6]李輝.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談中國文化的繼承和發展[J].
河南社會科學,2003(1):114-115.
作者簡介:
曹玲,女,1979年9月出生,甘肅蘭州人,蘭州大學教育學院
關鍵詞:化學教育;物質構成;元素;分子;原子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12)08-0046-03
《物質構成的奧秘》是初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的五大核心主題之一,元素、分子和原子是本主題教學中的核心概念。要使學生掌握這些概念,實現在宏觀與微觀兩個世界間自如地認知穿越,需要我們化學教師在整個初三學年都有整體規劃。
一、了解學生基本學情
(一)了解學生基本學情的途徑
1.聯合進行問卷調查
聯合本學校的化學教師舉行一次備課組活動。根據小學科學和初二物理教材的內容以及以往的教學經驗,聯合制定問卷。通過選擇、判斷和簡單的填空,共20道小題,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生對元素、原子、分子知識的知曉程度。
2.適時組織主題班會
在開展教學前,利用化學課召開一次化學主題班會。主題為“你知道元素、分子和原子嗎”?通過漫畫、游戲、競賽等形式對學生知曉這些知識的程度進行摸底調查。利用特殊的化學主題班會,既了解了學生對學前概念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又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恰當利用QQ沙龍
信息和網絡高速發展的時代,很多同學都有自己的QQ,很多班級也有自己的QQ群。在開展教學前可以利用周末舉行一次QQ群內的主題探討活動,圍繞“你知道元素、分子、原子的哪些知識”進行探討。同學們可以在QQ群內暢所欲言,教師也能及時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這樣的方式能極大地提供一個讓學生有“膽量”發言的平臺,活躍氣氛的同時又能有效了解學生的真實信息。同時,QQ群內的探討也給了學生一種積極的引導,網絡是工具不是玩具,我們應該合理、正確的使用網絡。
(二)學生獲得基本認知的途徑
1.從日常生活中獲知
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學生已從日常食品的包裝袋、課外書、網絡、報紙、電視廣告、科普節目、人們的茶余飯后關于健康的談資以及各種食品安全熱點事件中漸漸熟悉了元素、分子、原子等詞語。例如廣告語涉及的“不含磷銅”、“食用加碘鹽”、“加鐵醬油”、“高鈣牛奶”和“無磷洗衣粉”、“無汞電池”等,同學們已經非常熟悉。
2.從科學學習中獲知
在小學科學課上,有把高錳酸鉀放入水中消失的實驗。小學科學通過實驗告訴學生:這些東西里面有很多的分子,我們肉眼看不見。同時也會簡單地介紹物質的化學表達式,如H2O表示水。
3.從物理學習中獲知
在初二物理《分子》的學習中,學生已經了解到“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有間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的運動,分子間有引力和斥力”。在《從宇宙世界到微觀物質》中學生知道了“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可以分成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等”。通過摩擦起電的實驗學生也知道了,“物體摩擦后,由于電子的轉移,摩擦物體的雙方分別帶上了正電和負電”。在初三物理《內能》的學習中,學生知道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學生已有的前科學概念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雖然這些前概念有些是不完整的,甚至還有些是錯誤的,但是在初三化學幾乎每節都要面對的概念學習中,不容忽視。充分利用前科學概念,以此為教學起點和新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通過聯想、類比、同化,促進前科學概念的正遷移,促使概念的轉變與形成。
二、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基礎進行教學
(一)利用學生對分子的了解認識分子
學生已經知道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無規則運動;分子間存在著空隙;分子的運動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所以在教這部分知識時,主要是喚起、鞏固、應用、拓展學生已有知識。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利用已經知道的知識來解釋實驗和生活中的現象,在分析和應用中復習已經知道的知識。也可大膽地讓學生利用身邊和化學實驗室的藥品自主設計實驗來驗證分子的相關知識,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比如用酒精和水混合來證明分子間空隙在初二物理中已經做過,我自己在教學中經常采用先加酒精再加水和先加水再加酒精的對比實驗加以拓展。同時引導學生采用玻璃杯、糖、筷子等身邊的物品設計實驗來證明分子間存在著空隙。對于“物質由大量的分子構成”這個從化學角度看并不正確的觀點,則在一開始就向學生滲透物質由微粒構成,微粒包括分子、原子、離子,通過系統地學習,無形中慢慢糾正學生已有的錯誤認識,并從化學角度建立正確的概念和認識。
(二)利用學生對原子的了解認識原子
學生既然在初二物理中已經知道原子的發現史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內部結構。那么在進行原子教學時重點可以放在以下方面:哪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通過水電解實驗的微觀分析,讓學生了解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對于原子的內部結構,則通過粒子散射實驗進行鞏固和分析。重點通過課件和視頻資料讓學生理解在原子中核電荷數等于核內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為下面離子的教學做好鋪墊。
(三)利用學生對元素的了解認識元素
學生通過生活信息已經對元素這個詞語比較熟悉,我們可以巧用“臺階”,拆除“障礙”,對他們原有的認識進行同化,使他們知道加碘食鹽、加鐵醬油等里面的碘、鐵就是指元素。從而在這個基礎上再開展元素的系統學習。最后,再用學到的元素知識解釋他們在生活和網絡等媒體中獲知的與元素有關的現象。
三、合理地安排教學流程
《辭海》里對“文化”一詞的解釋是:文化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來說,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套用這一概念,我們可以把奧林匹克文化定義為:奧林匹克運動為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而奧林匹克運動研究員熊斗寅認為,奧林匹克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古代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實踐中所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的總和。奧林匹克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也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部分。[1]廣義的奧林匹克文化是指涉及奧林匹克運動的一切活動、儀式、思想觀念等。而狹義的奧林匹克文化主要指涉及奧林匹克運動的文藝活動和思想觀念等。
奧林匹克文化的核心要素就是以奧林匹克精神為主旨、在公平競爭的原則之下表現出來的道德規范。它不僅強調參與者對于個體自身品行的規范,同時也包涵了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的思想態度和行為準則,并期望以此實現世界整體的和諧與安定。這一思想體系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相一致的,因而奧林匹克精神始終為全世界人民所推崇。[2]奧林匹克主義是“將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種品質均衡的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種人生哲學,它將體育運動與文化和教育融為一體,奧林匹克主義所要開創的人生道路是以奮斗中所體驗到的樂趣、優秀榜樣的教育價值,和對一般倫理的基本原則尊敬為基礎的。”
二、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異化――人文危機
1.異化概念
“異化”一詞是近代哲學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源于拉丁語Alienatio,意為疏遠、脫離、轉讓、他者化。從施動者方面來分析它有兩種用法:一是主體自身主動向另一物轉變,也就是事物自身向異于自身的他物的變化;另一個就是主體是在他物的影響和支配下向異與自身的他物變化。在哲學范疇中常用來指“人類的異化”――從主體(人類)分離出來的東西反過來支配主體(人類)本身。
2.奧林匹克運動中的異化表現為奧林匹克精神的異化
(1)奧林匹克精神將體育運動作為實現人和諧發展的途徑;是主導體育運動與教育、人性、社會文化發展相結合的崇高精神。[3]但受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因素及個體心理因素的影響,奧林匹克運動所追求的人性與教育性淡化,對競技成績、經濟利益的追逐意識膨脹,導致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產生進而阻礙奧林匹克運動自身的發展。[4]過度的和不當的商業化運作常常使奧林匹克精神成為一句口號。每當體育利益和經濟利益發生矛盾時,體育利益常常成為犧牲的對象。(2)人的異化。運動員是競技運動的主體,也是奧林匹克精神的載體和實踐者。由于受到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滲透和不同影響,原本只是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教育形式的奧林匹克運動卻成為部分人實現和達到個人或部分人目的和利益的工具。這樣就致使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興奮劑泛濫、運動員賽場斗毆、組織者的權力腐敗、假球、黑哨等等丑惡現象。這些受到各種利益驅使的異化行為不但違背了奧林匹克運動的宗旨,而且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
3.產生原因
(1)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強烈的政治化傾向。民族主義是20世紀國際競技體育的主要潮流和基本背景。[5]而風云變幻的國際政治環境又加速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異化。1916年和1940、1944年因兩次世界大戰而使奧運會停辦。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上巴勒斯坦的“黑九月”成員襲擊奧運村、槍殺以色列運動員的事件給現代奧運會蒙上了恐怖的陰影。由于蘇軍出兵入侵阿富汗,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遭到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抵制,蘇聯為報復美國又率東歐國家集體抵制4年之后的洛杉磯奧運會。這種政治的對抗剝奪了人民享受體育的歡樂的權力,奧運會成為國際政治力量抗衡的舞臺。(2)體育的商業化。從1896年首屆奧運會開始,奧運會的財務就由城市而不是政府來支持,因此歷屆奧運會都會造成主辦城市財政的巨大虧損。到了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財政虧損達到了10多億美元,給舉辦城市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在1978年國際奧委會雅典年會上,洛杉磯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獲得了1984年奧運會的承辦權。這次奧運會成為奧運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通過采用商業化運作,不但沒有虧損,還獲得了高達兩億兩千三百萬美元的收益,挽救了垂死邊緣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商業運作大型運動會從此成為一種慣例。但經濟利益的驅動也使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了許多問題,如行賄受賄、裁判不公、服用興奮劑、賽場暴力事件等一系列的競技異化問題。[6]
(3)運動員的職業化。80年代,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對現代奧運會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首先肯定了商業化的積極作用;其次廢除了對參賽者業余身份的限制,宣布奧運會向世界上一切最優秀的運動員開放,從而保證了奧運會比賽的競技水平和觀賞價值。職業體育的加盟給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但它將運動成績和商業利益掛鉤的本質,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奧林匹克精神背道而馳的,這為奧林匹克運動的良性運行和健康發展埋下了隱患。
三、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奧林匹克文化互補
1.兩種文化的特點
(1)奧林匹克文化的特點。奧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臘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古希臘地處地中海沿岸的希臘半島屬于多山地帶,氣候多變,雨量不足,這些自然條件決定了希臘人不能單單依靠農業生產,而主要從事手工業、商業和航海業。海外貿易的發展給希臘人的生活帶來了勃勃生機,挖掘了人的潛力,發展了人的身體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古希臘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他們喜歡競爭,但又不失公正公平的原則;他們勇敢好斗,但又向往和平和自由;他們有,但又追求真理,崇尚思考。古希臘人找到了表達他們美好追求與愿望的方式――奧林匹克運動。現代奧林匹克運動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古代奧運會的繼承和發展,但又有適應現代社會的特點。(2)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特點。中華民族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了自己的傳統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兩個思想體系。儒家文化主張中庸,安于現狀;重群體,輕個體;以和為貴,強調禮讓;重文輕武。中國的體育文化明顯帶有這些思想的烙印。由于人們習慣于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因此不熱衷于有冒險、沖突和對抗性質的競爭活動,甚至形成一種蔑視競爭意識、抑制競爭能力的文化心理結構。但另一方面,道家的思想體系在強調維護人體的生命功能(即養生)方面有獨特的價值。特別注重人與自然界的和諧,追求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的協調和平衡。
2.兩種文化的互補
在政治、經濟的參與和影響下,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變得浮躁和俗套,遠遠背離了它的精神――參與、競爭、公平、和平和奮斗。現代奧運與古代奧運的根本區別之一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全球化,全球化必然帶來文化的多樣性。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中的倫理價值觀念和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等對于探索解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中出現的弊端、克服競技運動的異化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7]中國傳統體育注重內在的修為,以養生為目的,調節身心平衡,有助于人們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找到平衡。“以和為貴”的思想強調人的和諧發展與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互補。奧林匹克文化的科學性、合理性、開放性可以充實中國傳統體育文化,促進其融入到國際體育文化的潮流之中。而奧林匹克文化所表現的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以及運動規則中的經濟理性和法治精神等也可以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則更具魅力。
四、和諧的現代奧林匹克文化
“人文奧運”理念豐富的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精華部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精髓,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可以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人文危機”問題的解決提供借鑒和參考。
1.“人文奧運”:奧林匹克人文精神的復歸與揚棄
奧林匹克主義給競技運動設置了一個理想主義的目標和方向,它強調體育的人文價值,強調體育的真、善、美,強調體育應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
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精神就是貴和持中,看重和諧,堅持中道。不僅在人與人的關系上,而且在國與國的關系上都提倡和平、寬容。這些特征與《奧林匹克》所提倡的“奧林匹克的宗旨是使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以促進建立維護人的和平和尊嚴的社會”,“通過沒有任何歧視,具有奧林匹克精神――以團結、友誼和公平的精神互相了解”是完全契合的。
2.“人文奧運”:奧林匹克新的價值取向
中國傳統哲學主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天人相參,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和共生,這為奧林匹克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而“中庸之道”強調的是“執其端而用其中”的互補和諧性。這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人文危機”將起到積極的反思作用。
參考文獻:
[1]熊斗寅.論奧林匹克文化[J].體育學刊,2005,1(12).
[2]鄭李茹,林少娜.奧林匹克運動的教育價值與學校體育教育[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5(5).
[3]劉一民.運動員異化行為簡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10(10).
[4]鄭國祥.奧林匹克精神異化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成人教育學刊,2006(5).
[5]萬曉紅.現代奧運報道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異化與背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7,6(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在世界的東方,屹立著一只雄雞。這只雄雞就是——中國。我就是中國人,我為祖國而驕傲。
我是中國人,我為祖國而驕傲。因為中國人擁有著多少俊美的山河。那巍峨高聳的珠穆朗瑪屹立在中國;滔滔不絕的長江黃河奔流在中國;遼闊無垠的內蒙草原鑲嵌在中國;樸實無華的黃土高原扎根在中國;氣吞山河的長城如巨龍騰飛在中國……我們有著秀麗的桂林山水,讓我們泛舟游覽;有著廣闊的內蒙草原,讓我們盡情馳騁;有著晶瑩的雪月的北國,讓我們欣賞銀裝的大地;有著河道縱橫的江南水鄉,讓我們感受水的溫情。
我是中國人,我為祖國而驕傲。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有著舉世無雙的中華魂。這次5.12地震牽動著13億中華兒女的心,同時,也涌現出了多少中華英雄。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向世界訴說著,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知難而進的中華魂。重新書寫了中華之魂的篇章。13億中華兒女用心中堅強的意志戰勝了地震這個惡魔。
我是中國人,我為祖國而驕傲,為中華之魂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