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鋼琴小神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莫扎特在其光輝而短暫的生涯里創作出了數量豐富而又杰出的作品。在他的鋼琴曲中,奏鳴曲占有的數量很多。這些鋼琴奏鳴曲主要不是為音樂會而是為家庭或個人奏樂所用(公開演奏的曲目常用他的鋼琴協奏曲)。曲中經常流露出他本人的演奏能力,在寫法上,很少固執于作曲家式的技巧,而從未忘記鍵盤的特性,人們彈起來比較順暢、流利。從莫扎特的創作日期、生活背景和作品特點上看,我們可以將他的鋼琴奏鳴曲分成三組。
(一)K?279――K?284六首
這六首鋼琴奏鳴曲是莫扎特最早用筆寫下的鋼琴奏鳴曲,可稱為“故鄉奏鳴曲”,大多系1774年作于他的故鄉薩爾茨堡。在此之前,他所有的鋼琴奏鳴曲都是憑記憶或即興發揮彈奏的。這時的作者還未滿20歲。六首雖有新穎之處,并充滿樂觀的朝氣,但整個說來尚未成熟,缺乏思想感情的深度,不少地方還顯示出受其父和海頓以及意大利作曲家的影響:在風格統一上也有明顯缺陷。
(二)K?309――K?333七首
莫扎特在1774-1775年之間完成了第一組六首鋼琴奏鳴曲后,相隔兩年半左右,他又在1777年11月-1778年秋天寫下了第二組的七首鋼琴奏鳴曲作品。除了K?309、K?311外,全部是在巴黎所創作,這也正是他陪伴母親赴德國曼海姆與法國巴黎旅行的時期。這些鋼琴奏鳴曲,是莫扎特當時在曼海姆和巴黎所受到的深刻影響而創作出來的作品,表達了豐富而強烈的情感。
K?309、K?311兩首《曼海姆奏鳴曲》,1777年作于曼海姆。這時的莫扎特正踏上了他廣闊的旅程,視野進一步擴大,對生活的體驗逐漸深化,這使他以后的奏鳴曲和在故鄉時所寫的相比,有了顯著的變化和發展。K?309和K?31 1兩首奏鳴曲正如它們的快板樂章所標明,是“帶有活力的”,精神面貌更為振奮,在藝術手法上也趨向精煉和成熟。同時,這兩首奏鳴曲均顯示了曼海姆樂團對莫扎特的深刻影響。因為曼氏樂團以漸增音量和明顯力度變化馳名,而莫扎特就是在這兩首奏鳴曲中套用了這兩種技巧。
K?310,330至333的五首《巴黎奏鳴曲》,1778年作。莫扎特寫K?330這首C大調奏鳴曲時,尚未意識到這次旅行將給他帶來的不幸,全曲輕松、歡快而綺麗。K?310a小調奏鳴曲作于其母親客死巴黎以后。莫扎特在巴黎謀職未遂,經濟窘困,故鄉的政局又不穩,苦惱、悲傷以及渴望從中獲得解脫,所有這些在樂曲中得到了深刻的反映。K?331A大調奏鳴曲異乎尋常地以變奏曲樂章開始。整個音樂形象純樸、柔美、內斂,仍有悲切的音調。K?332(F大調)、K?333(降B大調)這兩首奏鳴曲顯得平易近人。這時的莫扎特更傾心于如歌的旋律,常寫作“歌唱性的快板”。K?332主題流暢、動人,但也有平靜、柔美與熱情、激動兩種不同的情緒交替出現,特別在末樂章中綜合了回旋曲式和奏鳴曲式的成就,并發揮了大、小調式交替的對比效果,整個音樂一氣呵成。K?333也以長呼吸的歌唱性旋律為主。
(三)K?475幻想曲,奏鳴曲K?457、K-533/494、K?545、K?570、K?576五首
據考證,在莫扎特于1778年夏完成K?333后,1781年毅然與薩爾茨堡大主教決裂,他不顧社會的壓力和生活的折磨,遷居維也納,力圖獨立地從事自由創作,擺脫封建桎梏。莫扎特在維也納期間的音樂成果令人驚嘆,其最重要的鋼琴獨奏作品就是c小調幻想曲K?475和c小調奏鳴曲K?457。這兩首還由莫扎特特別指明出版次序。兩首樂曲結構嚴謹而充實,具有管弦樂的氣氛,內容深刻而戲劇化。兩首樂曲既能各自獨立,又能連在一起,通常是一起演奏的,沿襲至今。后者系先作,完成于1784年,前者作于1785年。這兩首介乎旅行過程中所作與晚期在維也納所作的鋼琴奏鳴曲之間,標志著作者風格的一種演變。在這期間,莫扎特受家庭和自身疾病帶來的痛苦折磨,寫下了不少具有悲劇性的小調作品。這在他畢生中是少見的。
c小調奏鳴曲K?457,第一樂章堅強有力、氣勢龐大,表現有絕望而悲憤的情緒:第二樂章宛如一首寧靜的滿懷期望的悲歌,有時也含有激動的因素:第三樂章充滿不安的憂思和果敢的力量。全曲在風格上近于a小調奏鳴曲,在精神上甚至和貝多芬的某些奏鳴曲相通,所以有人稱之為莫扎特的“悲愴”奏鳴曲。
c小調幻想曲K?475雖系后作,卻顯然與c小調奏鳴曲有內在聯系。全曲由連貫一氣的四段構成(慢-快-慢-快)。全曲充滿寧靜而深沉的幻想性以及奔放的激情,尤其是兩段快速樂段猶如熱情突然爆發似的進入。和聲色彩非常豐富,調性應用相當大膽。并充分發揮了鋼琴各音區的性能,這些在莫扎特作品中都是少見的。
K?533/494、K?545、K?570、K?576四首晚期奏鳴曲,均是1788-1789年作于維也納。這四首中,大型的兩首:K?533/494F大調奏鳴曲和K?576D大調奏鳴曲均具有較強烈的情感表現,并運用了復調和主調相結合的藝術手法(莫扎特晚期作品的主要特點之一)。
K?533/494F大調奏鳴曲,按他自編的索引:前二樂章與末樂章分別完成于1788、1786年。1790年,大約是莫扎特將它們合在一起出版。第一樂章情緒歡快,主題宛如賦格式地相繼進入,全樂章貫穿著復調的因素。第二樂章親切、寧靜,其中也出現較陰暗的樂思,富于半音階性以及三、六、八度雙音的連續,但當主題旋律再現時,憂慮的陰影便都消失殆盡。第三樂章歡快、活潑,中間有一段小調的對比樂段,應用了對位手法。
如果說K?533/494F大調奏鳴曲以樂觀的情緒為基調,那么,K?576D大調奏鳴曲更具有堅定的自信和力量的表現,特別是第一樂章,這正是莫扎特晚期敢于向封建貴族叛逆的一種表現。它是莫扎特的最后一首鋼琴奏鳴曲,在寫法上和演奏技術的發揮上都很成熟,具有高度的藝術性。第一樂章含有豐富的復調因素,第二樂章歌唱性主題的出現與密集型快速音群的對比,運用了令人雀躍的和聲調動。營造出一種細致、傷感的格調。第三樂章將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巧妙地結合起來。莫扎特把最細膩的情感傾注于這部作品,帶給我們是一種維也納風格的溫暖與恬靜。
K?545C大調奏鳴曲顯然是為教學而作,它把技術訓練和藝術性很好地統一起來。莫扎特曾稱之為“為初學者用的一首小的奏鳴曲”,后來被稱為“簡易奏鳴曲”。全曲寫得完整,手法精練。第一樂章流暢又具有歌唱性:第二樂章純樸、寧靜:第三樂章輕快、活躍,并采用了主題模仿的復調因素。
在兒子溫暖的懷抱中,這位開著小飯館的“潮媽”激動得淚眼模糊。在經歷了數不清的非議與爭端后,她傾盡一個母親的所有力量,終于為兒子插上了一雙充滿愛的翅膀,讓他在屬于自己的天空里自由飛翔……
普通人家,誕生了音樂小神童
今年23歲的李琦出生于江蘇省徐州市的一戶普通工人家庭,父親李力帆是農技部門的司機,母親秦利開了一家小型拉面館。雖然身在一個沒有“藝術細胞”的家庭,但李琦的嗓音天生就十分清脆明亮,而且很喜歡歌唱表演。
升入小學之后,李琦成為了校園合唱隊的骨干。這個時候秦利發現,兒子不僅很有音樂天賦,而且對演唱和表演都懷有濃厚的興趣。別人在他面前唱歌,只要唱一遍他就能記住,并且馬上會唱。有一次,秦利到學校去接他,恰巧他正站在音樂老師跟前唱歌,唱得有模有樣,儼然一個音樂小神童。秦利盡管對音樂了解不多,但她知道,興趣與天分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要想讓李琦成才,就應該按照他的興趣及天分表現定向培養,還必須從小抓起。
2008年7月,李琦考入了徐州市第三中學,秦利節衣縮食,為李琦買了一臺二手的英昌牌鋼琴。有了鋼琴之后,李琦頓時如魚得水,沒日沒夜的練習讓他的音樂水平突飛猛進。高中畢業那年,李琦順利地考入徐州師范大學音樂表演專業。
不過,拿著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天,李琦的心里卻忐忑不安,他深知,這些年他報的諸多音樂培訓班的費用,已將家里的積蓄消耗得所剩無幾。可是,秦利接過他的錄取通知書時卻沒有一絲的憂郁,她笑呵呵地拿出一個新存折,對李琦說:“兒子,入學時要交一筆學費,還要買很多東西,這些錢,媽媽都提前替你準備好了!”
李琦有些不敢相信地問媽媽:“家里怎么突然又有錢了?”媽媽一番解釋,李琦這才知道原委。原來,為了支付不菲的大學費用,秦利作出了一個決定,她將拉面館提前賣了出去,用賣面館的錢供兒子上大學。李琦頓時目瞪口呆,媽媽為了他的夢想,竟然提前支取了她畢生生活的安穩與依靠!
帶著這份愧疚進入校園之后,李琦總感到心里面沉甸甸的,他總想尋找一個機會,來減輕父母的負擔。一次,他發現校園東北角處有《彭城晚報》的批發點,便大膽地批了兩百多份。由于是第一次“做生意”,他不好意思在附近吆喝,就不停地走,從一個鬧市區走到另一個鬧市區。盛夏的徐州異常火熱,李琦覺得自己似乎被曬干了。好不容易挨到晚上,他清點手里的報紙,一下子傻眼了:竟然還有一多半沒有賣出去。李琦折騰到半夜,可手里仍然剩下了四十多份報紙。忍饑挨餓地忙活了一天,到頭來竟然落了個賠本,李琦感到自己太失敗了,同時也明白了父母掙錢是多么不易。
當李琦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校園時,突然發現門口有一個焦急的身影。原來,秦利來學校探望兒子,卻到處找不到他。見李琦一臉的狼狽,手里還有不少報紙,秦利心里全都明白了。心疼不已的秦利連忙從保溫盒中拿出飯菜:“餓壞了吧?趕快趁熱吃了。”李琦的眼睛一熱:“媽,我怎么這么沒用啊?連賣報紙都賠本。”看著兒子那張稚氣未脫的臉,秦利也是一陣難過。只見李琦一邊狼吞虎咽,一邊不服氣地說:“明天我還要賣報紙,把今天賠的錢都撈回來!”
聽李琦這樣說,秦利頓時怔住了,停了一會兒后她問李琦:“你說,咱們辛辛苦苦地來到這里,是為了賣報紙嗎?”見李琦搖頭,秦利繼續說道:“傻孩子,媽就是覺得你有音樂才華,才拼了命地供你,可你……”見媽媽心酸得眼淚都要掉下來了,李琦羞愧不已:“媽媽,我錯了……”
過了兩個月,秦利將家里的一切都安頓好后,在徐州師范大學附近重新租賃了一家小飯館。秦利的想法很簡單,這樣就能像過去一樣經常看到兒子,自己隨時都能給予他呵護與照顧。果然,有了母親在身邊,李琦很快斷絕了與音樂無關的事情,開始在音樂的道路上奮力前行。
母愛護航,前行路上有苦有甜
2009年1月,李琦與幾個高年級的師哥組建了一支樂隊,由于實力很強,他成為了小樂隊的主唱。此后,李琦把自己的頭型改成了“蘑菇頭”——將頭發理成一種順直的形式,前發留得較多,兩側的頭發蓋住耳垂,使人的視線集中一處。
春節回到家,李琦的發型讓父親嚇了一大跳:“你這理的是什么鬼東西,男不男、女不女的,趕快理回原來的平頭!”父親的強硬讓李琦很不服氣:“這叫‘蘑菇頭’,是現在最流行的發型。”李琦還試圖向父親解釋,其實“蘑菇頭”是很適合自己的,整個發型如同云朵一般蓬立,既莊重又不失男孩子的率性。可是李力帆根本就不想聽。
看到父子倆大過年的僵持不下,秦利以一種很“潮”的方法支持了兒子。她竟然跑到理發店也做了一個“蘑菇頭”!秦利對李力帆說:“理發師告訴我,這種發型最適合我這種臉部較寬的人了,你看,做完之后,是不是整個人都清爽了呢?”李力帆又生氣又好笑,只好默許了兒子的發型。
2010年4月,李琦參加了校園十大歌手大獎賽,憑借著無人能及的實力,他一舉獲得了“校園第一歌手”的榮譽。兩個月后,李琦又前往廣州,參加了全國高等學校聲樂大賽,結果他一路過關斬將,獲得了流行組的銀獎。拿到這個獎項之后,李琦在校園中的名頭更加響亮了。
這年年底,李琦前往上海參加歌友見面會。為了獲得更多歌迷的支持,他精心地準備了三套服裝,并把所有的音樂配器都一一裝好。孰料,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前往上海的火車上,李琦突然想到有一盤進口吉它琴弦留在了家里。到了上海,他一下火車就到各個樂器店里去買,但都沒有找到滿意的。情急之中,他只好向媽媽求助。
那天晚上11點多,在飯館忙活了一整天的秦利接到兒子的電話后,很干脆地對他說:“沒問題,我明天就給你送去!”第二天凌晨4點,秦利便乘坐客車前往徐州火車站,準時坐上了5點鐘從徐州發往上海的列車。經過5個多小時的顛簸,秦利終于把琴弦送到了李琦手中。從西到東,五十多歲的媽媽橫穿了整個江蘇,奔波了七百多公里,連一口水都來不及喝,便又要返回徐州照顧飯館生意。看著媽媽滿臉的倦容,李琦心痛不已。
在車站月臺上,李琦自責地對秦利說:“媽,這幾年我沒能幫得上家里,卻沒少讓你操心,我這個兒子做得太不合格了!”秦利連忙用手捂住他的嘴:“別這樣說,你現在有這么好的口碑,能夠得到一些歌迷的喜愛,媽媽覺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母子倆的眼睛里都閃動著淚花……
王者之巔,夢想之花終綻放
2012年3月,眼見到了畢業季,李琦有了一種時光苦短的想法。同時,一種壓抑心底已久的愿望噴薄欲出,但他又不敢向媽媽提出,每天郁郁寡歡。細心的秦利看出了兒子的變化,對他說:“有什么事情不要壓在心里,說出來聽聽不好嗎?”
李琦聽媽媽這樣一說,和盤托出了自己醞釀已久的計劃。原來,他想在畢業之前舉辦一場個人演唱會。李琦說:“開個唱有助于全方位地展示自己,是藝術上最全面的探試。對于我來說,就像一個探險的獨行俠走在藝術的原野上,又像一只孤鶩飛翔在藍天上,前方有無窮的魅力……”
李琦宏大的想法,讓秦利有些吃驚,在她看來,能夠開起個人演唱會的,都是歌壇上的巨星,而兒子只是一個沒有畢業的學生,這是不是有點兒瘋狂?但出于母愛的慣性,秦利沒有拒絕兒子,只是嚅囁著說道:“想法倒挺好,可這得多少錢呀?”得知最少也得需要7萬元左右的費用,秦利的表情頓時黯然了。
李琦也知道開個唱這個想法不切實際,可是,他這天方夜譚的想法,秦利卻完全當真了。每天關門打烊之后,她便騎著自行車,到處找親戚借錢。秦利的做法被李力帆知道后,李力帆的臉都白了:“一個還沒有畢業的大學生,乳臭未干,竟然學大明星辦個人演唱會,這簡直就是胡鬧,完全是拿錢去打水漂!”李琦的四個姨媽也與李力帆的態度差不多,她們紛紛勸秦利:“你和姐夫掙錢不容易,千萬不要鉆這個‘無底洞’。”“李琦還是個孩子,讓他多多歷練才好,哪有一步到位的。”“你們娘倆是不是發燒了?好好地清醒一下再作決定!”
可是秦利并沒有氣餒,相反,她反復做著丈夫的工作,并努力與四個姊妹進行溝通。就在母子倆陷入困境時,學校的老師得知了李琦的想法,讓母子倆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并沒有哂笑李琦,而是大力支持他,甚至在校園中組織起籌款的行動。有了來自學校的支持,秦利的處境好了許多,一個月后,她終于說服了親朋好友,籌集倒了4萬元的“贊助款”。
2012年6月16日傍晚,李琦的“雄鷹展翅個人演唱會”在校內體育館前拉開帷幕。在眾多的同學和老師的幫助下,李琦搭建起了一個燈光絢麗、周圍布滿鮮花的舞臺。來到現場的同學和歌迷們竟有6000多人。李琦在臺上又跳又唱,堅持了4個多小時,最后一曲唱完之后,他直接累得趴在了舞臺上。后來,他對秦利說:“別看我累成這樣,可是心靈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放空,就像真的翱翔在天際之上。媽媽,真心謝謝你,你為我插上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2013年7月12日,《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在浙江衛視播出,由那英、張惠妹、瘐澄慶、汪峰擔任導師,呈上新一輪激動歡樂的音樂盛宴。李琦自然不愿錯失這樣的好機會,他立即報名參加。不過,由于排練的力度過大,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李琦的體力嚴重透支,他的嗓子也有些沙啞了。
自己的狀態越來越不好,李琦對這次比賽擔心起來。秦利寬慰他說:“雖然嗓子是歌手的另一道生命線,不過,對于媽媽來說,不管你唱成什么樣,媽媽都喜歡聽,每首歌在我的耳朵里都永遠是那么迷人!”為了讓兒子振作起來,秦利不但找來名醫為他調理嗓子,還做出了一個讓李琦驚喜的舉動:她讓自己的四個姊妹也都燙成“蘑菇頭”,沒事時便到排練現場助威。果然,有了“蘑菇軍團”的支持,李琦的心態漸漸好轉,嗓子也慢慢地恢復到了常態。
10月7日,經過數輪的比賽,第二季《中國好聲音》“巔峰之夜”在上海寶山體育中心舉行。四大戰隊的冠軍萱萱、李琦、張恒遠、金潤吉在各自導師的帶領之下,進行了終極的對決。李琦先后演唱了《自由》《怎么說我不愛你》等歌曲,在與最后一位對手PK時,他一曲《真實》自然放松,情深意切,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你說的話,在我心中生了根。愛得很深,所以心很疼。記憶,在我的心中翻滾,是不是每一個人,都像我一樣笨。我等,等笑容換成淚痕,愛在崩潰的時候比較真。太多疑問,知道答案又如何,原來容忍不需要天分……”
一曲完畢,演播廳響起了經久不息、潮水般的掌聲。李琦在導師的帶領下,成功摘得了“中國好聲音”的桂冠!
2013年11月,李琦母子接受了采訪,秦利,這位頂著蘑菇頭的“潮媽”透露,李琦一夜之間成名后,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每天電話應接不暇,完全處于一種“又累又快樂”的狀態之中。李琦則表示,自己能夠登上王者之巔,完全是親情使然,“其實我現在的心情很平靜,畢竟這條星光之路才剛剛開始,我特別要感謝的就是母親,她的無怨無悔,讓我走到了今天……”
孩子的教育是不是越早越好、越多越好?
不上興趣班的孩子會失去些什么呢?
提前寫字認字入小學就更優秀嗎?
困惑篇
鏡頭 誰綁架了孩子的興趣
誰綁架了孩子的興趣,興趣班到底是誰的興趣?那些將孩子早早送入各種強化班、培訓中心的家長,也許正用自己的財力和無限美好的愛,扼殺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本能。
松松原是我們班里非常活潑開朗的小男孩。但最近他卻反常地沉默。小朋友邀請他一起游戲,他沒有像平常一樣積極加入,而是一個人坐在角落里發呆。
詢問原因,原來媽媽認為孩子馬上要升入小學,最近對他進行“惡補”。
每天下午離園后,松松要參加一個小時的珠心算班;晚飯后,爺爺奶奶會把他送到美術班。到了周末,松松也不能睡懶覺,一大早去上鋼琴課。
了解了孩子的情況,我找他的媽媽聊了聊。她告訴我:“我也不想這樣。松松學習累,我比他更累,他少睡一個小時,我也心疼得夠嗆……松松上個月才開始報名參加培訓班,而且只報了3個班,比起其他孩子,他上得晚,報班也不算多。大家都在學,咱不學,就要落后。學習就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孩子長大走進社會,競爭那么激烈,作為家長,只能提前讓他學一些,其他還能做些什么?”
她的說法讓我擔心,如果這樣安排松松的學習,我真是不敢想象,活潑開朗、愛唱愛跳的松松會變成什么樣子。
知識技能訓練未必是越早越好,不能剝奪孩子的游戲權利。一些培訓機構一味夸大和宣揚“從娃娃抓起”的觀念,致使家長錯誤地將孩子的教育作為炫耀的資本。“知識教育,識字教育”,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歸還孩子游戲的權利,讓孩子學會玩耍,盡情享受童年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鏡頭 “神童”贏了還是輸了
剛開學,大班轉來一位“小神童”吉吉。據說,吉吉已經能寫幾百個漢字;會幾百個英語單詞,能進行簡單的對話;能進行百以內的加減運算,會簡單的乘除。
吉吉的到來讓我再一次遭遇了“該不該給孩子寫漢字、做數學題”的尷尬。是堅持自己的教育理念,還是迎合家長的心態,讓孩子們做算術、學寫字?
新學期第一天,吉吉媽媽自豪地跟班里其他幼兒的家長炫耀吉吉的能干。她還從傳達室借來報紙讓吉吉朗讀,現場演算“高難度”的題目。在大家的驚嘆聲中,吉吉和媽媽一臉自豪。
越來越多的家長心里開始不安,怕自己的孩子上小學以后會跟不上這些“認過字、學過百以內算術”的孩子,紛紛建議老師教孩子寫字、做數學題了。有幾個家長甚至從書店買了小學的口算練習,希望我給孩子們教學,最好每天布置一些寫字和算術的家庭作業。
剛開始,孩子們對吉吉充滿了好奇,自主活動時總會有一大群孩子圍著:看他演算數學題,聽他讀報紙。
可是沒多久,圍著的孩子就越來越少了,直到后來大家都不跟他一起玩了:因為大家喜歡玩的游戲他不懂,談論的動畫片他沒看過,就連雪花片、扭扭棒也不知道怎么玩……唯一會的就是讀報紙、做算術。
看著吉吉孤單的身影、落寞的眼神,不知道吉吉媽媽還會不會有當初的開心,其他的家長還會不會羨慕。
實際上,在有些家長眼里是浪費時間的游戲,恰恰是孩子們最重要的學習和交往的方式。孩子們將雪花片和扭扭棒搭出各種造型如:房子、鐘表、眼鏡……不僅發展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空間能力,更在與小伙伴的交流中發展了語言、交往能力,而這些恰恰是在寫字和算術中學不到的。
感悟篇
鏡頭 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
家有小北,5歲半,活潑可愛。可是他不太愛言語,碰見認識的阿姨叔叔也會害羞地躲起來。我尋思著怎樣讓他成為一個大膽、認真、愛交往的孩子。
暑假我帶著小北去鄉下田間摘黃瓜,雖然弄得滿頭大汗,但是小北咧開嘴笑著說:“媽媽,黃瓜是長長的,綠綠的,南瓜是圓圓的,黃黃的。”
聽著小北的描述,我心里可歡喜了,小北說得真好。
回家時我們將泥土和上水,做成一團泥巴,讓小北帶回來和其他小伙伴一起玩泥巴。沒多久,他們就做了“汽車”、“高樓”、“蛋糕”,玩得很開心。
小北對自然界的東西感興趣,看到什么都想摸一摸,這讓我很欣慰。可是,每次玩得很開心的時候,奶奶不開心了,會過來拉走他:“這有什么好玩啊!我們學習去。”
奶奶看我“縱容”孩子玩耍,嘀咕道:“你還是個老師呢,也不教教孩子讀書寫字,盡想著玩。看看隔壁晶晶,才4歲,數字會寫了,拼音也會認了!”我解釋道:“孩子沒必要那么早學這些東西。”奶奶反駁道:“不提前學點東西,將來上小學怎么跟得上?”
在奶奶的眼里,學拼音會寫字,上小學就不會落后。
真是這樣的嗎?
我依舊帶著兒子在太陽下玩耍。滿臉是泥又怎樣?至少他是快樂的。早晨起來,我們一起看小露珠,向太陽公公問好,呼吸新鮮的空氣。白天,小北總是會主動去找鄰居小伙伴一起做游戲,玩得不亦樂乎,雖然偶爾也有矛盾,但也能比較順利地解決。他們還抓樹上的知了,研究有沒有觸角,翅膀是什么樣。晚上,在大樹底下乘涼,聽我們給他講月亮上的小兔子的故事,然后他就會冒出一些奇怪、有趣的問題……
一個暑假過去了,在我這個被外人看來“懶得不行”、“一點不重視學習”的媽媽引導下,小北學到了很多東西,他能在大自然中學會觀察,會親近小動物,發現它們的小秘密;能和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嬉戲,偶爾有小摩擦也會自己去解決,能在游戲中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協商。
沒想到我的看似不教,卻給了孩子自由的空間,讓膽小粗心的小北有了很大的轉變。現在的小北變得更加活潑開朗,更加自信大膽,有了自己的朋友,也更有禮貌了。這個學期,參加幼兒園的講故事比賽,還獲了獎。奶奶也眉開眼笑地說:“還是媽媽的方法管用,我家小北進步啰!”
鏡頭 奶奶,您聽我說
剛接觸淘淘和小雨這兩個孩子時,發現淘淘動如脫兔,小雨靜如處子。
虎頭虎腦,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是我對淘淘的第一印象。淘淘原本跟著做生意的爸媽就讀于北京某幼兒園,大班便隨奶奶回到了農村老家。
小雨是就讀私人幼兒園后轉學到我們這兒的,是個看上去有點內向、不太愛說話的女孩子。
每天接送淘淘和小雨的是他們的奶奶。兩位老人恰是鄰居,經常有機會互相交流。
小雨奶奶每每自豪地夸起孫女有多能干時,淘淘奶奶都無言以對。小雨會做100以內的加減運算了,淘淘只會10以內的;小雨會寫很多拼音字母和數字了,淘淘不會;小雨會讀幾百個漢字了,淘淘不會;小雨拿著描紅本子開始練字了,淘淘不會……
原本讓自己驕傲的孫子,沒想到落后大家一大截,淘淘奶奶很是著急啊。于是,多次要求老師也教淘淘寫拼音、回家做算術題,和隔壁的小雨一樣多學點“本領”。
親愛的奶奶,請您聽我說。5~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本該天真活潑,我們應該遵循他們自己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的特點。我理解您望子成龍的心情,但我們莊稼人應該知道不能拔苗助長吧?我也能理解您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但我們僅僅是不想讓他們輸在這應該到小學里去學的拼拼寫寫上。
親愛的奶奶,讓孩子唱首新學的歌給您聽,講個今天剛學的故事給您聽,畫張喜歡的畫給您看,或是講講幼兒園里發生的有趣的事給您聽吧。您會發現,孩子的世界很新奇,孩子的想法很獨特,孩子學會的本領遠遠比您想象的要精彩。
奶奶們,讓孩子慢慢來吧,學會走了,根基扎實了,他們以后才會跑得更快、更穩、更遠。
喜悅篇
鏡頭 遲學的孩子不一定會輸
兒子結束了小學一年級課程。在帶回的作業中,我翻出幾張筆畫拙嫩、充滿童趣與愛心的作品,流暢的詞句中流露出那豐富、陽光的內心世界,一股強烈的自豪感涌上心頭。我感慨:遲學的孩子不一定會輸!
其中有一張看圖作業,畫的是一幅圖畫,背景是樹林。樹林前的草地上有兩只小松鼠,老師要求孩子們在圖畫下面的方格里寫一段話。兒子寫道:
一天早上,松鼠在吃那么香、那么可口的松果,tū(突)然,松鼠眨眨眼睛,自言自語地說:“要是沒有了松樹,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小松鼠他們吃什么呢?到哪兒去住呢?”松鼠有了好主意,měi cì(每次)吃一個松果就在土里埋一個。春天幾場méng méng(濛濛)細雨過后,在松鼠zāi(栽)松果的地方長出了一棵棵tǐng bá(挺拔)的小松樹。
老師提供的方格能寫60個字,可兒子還在方格后面寫了很長的話。“可口、自言自語、濛濛細雨、挺拔”等詞語的運用都足見詞匯豐富,表達到位;寫不出的字就用拼音代替,一年級孩子能認識和書寫這么多,實屬不簡單。
回想起剛入小學時,兒子得到的評價是:寫字慢、學習拼音和漢字不如別人快,數學測試成績排在班級后面……
幼兒園階段自信、陽光的兒子,從沒有進行過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一年級開始階段的學習,比別的孩子慢了一拍,但漸漸地,兒子追了上去,半年后優勢更明顯,一年后甚至超越了大多數同學。
當初身旁朋友的孩子陸續上興趣班,如快速識字、美術、英語、圍棋、珠心算以及一些體育類培訓班。看到他們接送孩子,樂此不疲,并經常因為孩子學到一些技能而沾沾自喜。剛開始我也曾動搖過:孩子該選擇什么興趣班?不上興趣班會失去什么?
猶豫中也曾嘗試,可是一進培訓班兒子就哭個不停,說英語班空氣太悶了,說圍棋班不能正常午睡,說武術班老師總是練習那幾個動作……
看著孩子淚眼汪汪,最后我選擇了放棄。
慶幸自己的選擇,使我和孩子有了較多的時間相處:晚飯后與孩子一起散步、下棋;或親子共讀,一起分享閱讀帶來的快樂;周末全家分工做家務,然后一起爬山、郊游,觀察四季變化,領略大自然的美景。于是,田頭、山間留下了我們一家人的歡聲笑語。
時間在一天天的流淌,孩子的優點也不斷顯現。第一個舉手發言的會有他;因為郊游和生活經驗的積累,表達時用詞準確,豐富生動,同義詞的理解能舉一反三;遇到了不懂的總愛向老師追問,對新知識的獲取始終保持濃厚興趣。
傳到家中的捷報越來越多,期末在同學表決、綜合考評中還得到了班級里的最高獎——五星級好學生。
享受著孩子帶來的喜悅,我感悟:遲學的孩子不會輸,沒有進強化班的孩子照樣能超越同齡人!
鏡頭 順其自然,讓孩子自主發展
既是幼兒園教師又是家長的我,對女兒的教育從來沒有去刻意地安排,多的只是那一份順其自然。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帶女兒到大自然中去玩,玩游戲、玩玩具、和小伙伴玩,讓女兒在各種玩中獲得失敗與成功的體驗、交流的快樂等。慢慢地,發現原本有點膽小、總是一個人玩的女兒,不經意間變得自信和開朗起來了。把孩子當朋友,陪孩子盡情地玩,在增進親子感情的同時,還會收獲更多孩子成長的秘密。
因此,在別的家長讓孩子提前做幼小銜接的作業練習時,我還是任由女兒開心地自主選擇,想畫就畫,想唱就唱,想跳就盡情地跳……
女兒大班下學期時,耳邊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現在一年級的識字量很多,不提前識字以后跟不上的;孩子不會算術,得提前練習,這樣以后會輕松……于是我也一度猶豫了。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呢?于是我也去買了一本500字的識字大書和一些計算練習,每天叫女兒來學習。剛開始,女兒配合我讀著、算著。過了幾天,她就沒興趣了,早幾天認識的字也沒記住幾個。那段時間我發現她的笑聲少了,而且都有點怕我了。這個結果、這個效果太讓我失望了,這是我想要的嗎?
我和大多數的家長一樣急功近利了,只想著如果孩子上一年級時萬一跟不上,我這位老師媽媽太丟臉了。很多時候,家長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怕孩子落后,便自作主張地安排孩子學這個、補那個。反思后我決定還是放手,還孩子以自由、自主,以孩子的興趣為主。于是我又經常和女兒一起看圖書、講故事,從中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閱讀興趣。
女兒一年級時,剛開始我總會不放心問:“一年級累嗎?你喜歡幼兒園還是小學?”“不累啊,很好玩的,不過下課只有10分鐘,要是再長一點就好了。”每天看她開開心心的,自信滿滿,我真是有點杞人憂天了。
下學期女兒將讀二年級了,暑假中她總是期待著開學,對學校生活充滿興趣和期待。我慶幸當初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