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分級護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I.對象:被檢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個科室,其中第1次檢查護士長42人,護士60人。第2次檢查護士長54人,護士68人。年齡18-45歲;學歷為中專及以上。
2.方法:培訓內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診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和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兩項內容。要求護理人員掌握具體內容及評價標準。第1次培訓對護士長及部分護士集中進行,并要求護士長再對每位護士逐一進行培訓。第2次培訓對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培訓。每次均采用多媒體授課、模擬場景演示的方法。
3.檢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人院基礎護理—病房接到接診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的檢查標準,分別在2次培訓之后的1周進行檢查。
4.統計學方法:運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二、結果
1.在病床單元準備方面成績比較:護士長的成績第次、第2次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第2次成績高于第1次,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長的第2次成績與第1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第一時間接待病人成績比較:護士長的成績第1次、第2次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第2次檢查平均成績與第1次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長的第2次成績與第1次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提高護理人員對“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基礎護理規范化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是提高基礎護理到位率、保證護理質量的前提。以分級護理為依據制定的規范化的基礎護理,能夠明確各護理級別的病情要求,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需求,又具體顯示護理工作量的多少,對于臨床護理工作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因此,提高護理人員的認識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保證基礎護理到位率,提高護理質量,合理安排護士的的人力資源的有力保證。通過表1,2可以看出,通過培訓,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認知程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以分級護理為依據進行的基礎護理的培訓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提高護士管理人員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自身的培訓,是落實“以分級護理依據的基礎護理”到位的有力保證。通過表1,2顯示,護士長兩方面的成績均好于護士,說明護士長自身水平是高于護士的。這是由護士長自身情況,崗位的要求決定的。護士長普遍學歷高于護士,而且要作科室的帶頭人,只有自身的素質及業務能力高于護士,才能管理好護士、做好各項工作。護士長考核成績雖然較好,但要更加注重在此基礎上的業務能力的持續提高。
病房接到接診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其內容主要是從四個護理級別方面如何進行準備,要求護理人員主要通過記憶來掌握其內容,從表1看,護士長成績2次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長成績已經處于較高分數,因此要做到大幅度的提高很不容易,但是我們通過成績具體分析,確實也存在個別護士長自身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因素。護理水平的提高與每位護士長的業務管理是緊密相連的。護士長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才會不落后于護士,才能影響和帶動身邊的護士(2),因此我們在培訓中及平時管理中應更加注重護士長自身的管理,不能滿足于現狀。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永不落后,才能保證各項任務的實施。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主要考察護理人員在通過記憶掌握內容的基礎上,如何與臨床實際結合,考察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從表2看出,護士長成績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且自身2次比較也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長在臨床實踐中,善于思考,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應對能力強。在2次培訓后,能夠更深一步的理解領會,再應用于實踐。
注重臨床護士工作中應變能力的培訓,有利于基礎護理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實際。從表1成績顯示,護士2次成績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培訓,護士認知程度普遍提高,能夠重視規范化基礎護理培訓。尤其是在理論方面強化記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表2的成績顯示,護士2次成績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雖然重視此項工作的實施,但是由于自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臨床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不強,導致對培訓內容的理解程度欠缺,考核成績與第1次比較沒有提高。例如我們在檢查中曾發現,在接到一個一級護理的病人入院時,按照當時情況,首先要處理好病人當時的應急狀況或詢問病人有何不適癥狀,然后再按照規范化的護理流程進行相關的環境介紹,護理查體等。但是,護士往往容易忽略病人主訴而一味的注重完成為病人做規范化培訓中的內容介紹。
護理是一門學科,是一項腦力兼體力的工作,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要重視它,在培訓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善于總結,重點突出,強調要從每一位護士的每一件事做起,注重培養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護士長是一線的管理者,應注意在平常工作中加強護士這方面的培養,注意發現臨床護士在處理事情時出現的問題,隨時予以指導,這樣才能使護士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斷提高,使規范化的基礎護理真正落實在病人身上,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做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的自[[3]。我們制定的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規范化的基礎護理內容,希望能夠體現護理學科的特點,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化的基礎護理培訓內容,在臨床工作實際中都在做,我們只是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規范,更加有條理。但通過2次檢查,我們也發現,我們所制定的內容在某些方面仍然較為復雜,耗費較多的護理人力、時間等,還需要與臨床的護理實踐進行不斷的磨合,以更好的適應臨床需要,量化護理服務內容。我們也希望能夠不斷反饋信息,以期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4-5],到最佳的護理,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姜巖宏護士長在護理業務管理中的作用.護理管理雜志,2004,4(1);56.
3胡玲,歐陽山蓓.我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護理管理雜志,2004,4(5):32.
4陳衛紅.分級護理制度執行中的問題及對策.現代護理,2004,10(1):58.
【論文摘要】目的檢查護理人員對于基礎護理一人院護理規范化培訓內容掌握的程度,以期達到優化、規范護理程序,提高護理質量的目的。方法對全院的護理人員進行了2次培訓,并在每次的培訓后分別檢查護士長和護士的掌握情況,對成績進行統計學處理。結果護士長與護士的2次成績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在病床單元準備方面:護士的2次成績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護士長的2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在第一時間接待病人方面:護士的2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護士長的2次比較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通過培訓,認知程度有所提高;護士長自身的重視很重要;如何對護士進行培訓,要注重方式方法;要不斷完善補充基礎護理的內容,修正標準,以最大程度的適應臨床的需要。
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基礎護理的實施,可以對不同病情的病人,只要護理級別相同,即可得到相應的護理和照顧,使護理工作獲得最佳的效果和社會效益,保證護理質量。2006年4-6月我院開始進行基礎護理的規范化培訓。首先以《分級護理制度》,《基礎護理學》等為依據,制定人院基礎護理的部分內容:即病房接到接診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的培訓內容,檢查標準。分別進行了2次培訓,并在培訓后1周的時間進行檢查。
一、對象與方法
I.對象:被檢查的科室涉及全院各個科室,其中第1次檢查護士長42人,護士60人。第2次檢查護士長54人,護士68人。年齡18-45歲;學歷為中專及以上。
2.方法:培訓內容包括病房接到接診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和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兩項內容。要求護理人員掌握具體內容及評價標準。第1次培訓對護士長及部分護士集中進行,并要求護士長再對每位護士逐一進行培訓。第2次培訓對全院護理人員集中培訓。每次均采用多媒體授課、模擬場景演示的方法。
3.檢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人院基礎護理—病房接到接診室入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的檢查標準,分別在2次培訓之后的1周進行檢查。
4.統計學方法:運用Excel97中文版和SPSS10.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二、結果
1.在病床單元準備方面成績比較:護士長的成績第次、第2次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第2次成績高于第1次,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長的第2次成績與第1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第一時間接待病人成績比較:護士長的成績第1次、第2次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第2次檢查平均成績與第1次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士長的第2次成績與第1次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討論提高護理人員對“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基礎護理規范化培訓”重要性的認識,是提高基礎護理到位率、保證護理質量的前提。以分級護理為依據制定的規范化的基礎護理,能夠明確各護理級別的病情要求,既反映了患者病情的輕重緩急及其護理需求,又具體顯示護理工作量的多少,對于臨床護理工作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因此,提高護理人員的認識是規范指導臨床護理工作,保證基礎護理到位率,提高護理質量,合理安排護士的的人力資源的有力保證。通過表1,2可以看出,通過培訓,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認知程度也普遍得到了提高。在以分級護理為依據進行的基礎護理的培訓是有效的,也是必要的。
提高護士管理人員重視程度,不斷加強自身的培訓,是落實“以分級護理依據的基礎護理”到位的有力保證。通過表1,2顯示,護士長兩方面的成績均好于護士,說明護士長自身水平是高于護士的。這是由護士長自身情況,崗位的要求決定的。護士長普遍學歷高于護士,而且要作科室的帶頭人,只有自身的素質及業務能力高于護士,才能管理好護士、做好各項工作。護士長考核成績雖然較好,但要更加注重在此基礎上的業務能力的持續提高。轉
病房接到接診室人院通知后病床單元的準備,其內容主要是從四個護理級別方面如何進行準備,要求護理人員主要通過記憶來掌握其內容,從表1看,護士長成績2次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長成績已經處于較高分數,因此要做到大幅度的提高很不容易,但是我們通過成績具體分析,確實也存在個別護士長自身的重視程度不夠的因素。護理水平的提高與每位護士長的業務管理是緊密相連的。護士長只有持續不斷的學習,提高自己,才會不落后于護士,才能影響和帶動身邊的護士(2),因此我們在培訓中及平時管理中應更加注重護士長自身的管理,不能滿足于現狀。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永不落后,才能保證各項任務的實施。病房護士第一時間接待病人,主要考察護理人員在通過記憶掌握內容的基礎上,如何與臨床實際結合,考察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從表2看出,護士長成績均高于護士,有統計學意義,且自身2次比較也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長在臨床實踐中,善于思考,有敏銳的觀察能力,應對能力強。在2次培訓后,能夠更深一步的理解領會,再應用于實踐。
注重臨床護士工作中應變能力的培訓,有利于基礎護理更好的應用于臨床實際。從表1成績顯示,護士2次成績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通過培訓,護士認知程度普遍提高,能夠重視規范化基礎護理培訓。尤其是在理論方面強化記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表2的成績顯示,護士2次成績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說明護士雖然重視此項工作的實施,但是由于自身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臨床處理事情的應變能力不強,導致對培訓內容的理解程度欠缺,考核成績與第1次比較沒有提高。例如我們在檢查中曾發現,在接到一個一級護理的病人入院時,按照當時情況,首先要處理好病人當時的應急狀況或詢問病人有何不適癥狀,然后再按照規范化的護理流程進行相關的環境介紹,護理查體等。但是,護士往往容易忽略病人主訴而一味的注重完成為病人做規范化培訓中的內容介紹。
護理是一門學科,是一項腦力兼體力的工作,不是簡單的打針、發藥,要重視它,在培訓過程中我們要做到善于總結,重點突出,強調要從每一位護士的每一件事做起,注重培養獨立思考、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護士長是一線的管理者,應注意在平常工作中加強護士這方面的培養,注意發現臨床護士在處理事情時出現的問題,隨時予以指導,這樣才能使護士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不斷提高,使規范化的基礎護理真正落實在病人身上,體現以人為本的精神。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處于從屬地位,護理人員在某些可以做出專業獨立行為的情況下,放棄自己的專業權利,未意識到自我的能力和專業的自[[3]。我們制定的以分級護理為依據的規范化的基礎護理內容,希望能夠體現護理學科的特點,體現護理學科的獨立性。規范化的基礎護理培訓內容,在臨床工作實際中都在做,我們只是加以整理,使其更加規范,更加有條理。但通過2次檢查,我們也發現,我們所制定的內容在某些方面仍然較為復雜,耗費較多的護理人力、時間等,還需要與臨床的護理實踐進行不斷的磨合,以更好的適應臨床需要,量化護理服務內容。我們也希望能夠不斷反饋信息,以期用最小的勞動強度,最少的服務時間[4-5],到最佳的護理,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患者滿意度。
參考文獻
1仲劍平.醫療護理技術操作常規.4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8:276.
2姜巖宏護士長在護理業務管理中的作用.護理管理雜志,2004,4(1);56.
3胡玲,歐陽山蓓.我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護理管理雜志,2004,4(5):32.
1.1一般資料
我院共有403張床位,護理人員189名,均為女性,年齡22~45歲,平均(28±7)歲;共有7名副主任護師,55名主管護師,71名護師,56名護士;5年以內工齡有50名,6~10年工齡有61名,10年以上工齡有78名;本科66名,大專72名,中專51名。此外,選取我院2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9例,女51例,年齡20~56歲。
1.2方法
1.2.1層級管理建設
選取我院組織能力強且臨床經驗豐富的10名護士長組成護士層級管理組織,主要負責全院護理人員培訓及其內容的制訂,要求嚴格按照管理規范對護士進行分層培訓、選拔及考核。
1.2.2層級制訂
以能力水平為基礎,按照護士的學歷、工作經驗、技術水準及個人素質為依據進行分層級上崗,組織架構為護士長下分3個等級,分別為組長、高級責任護士、初級責任護士,制訂每個層級的崗位職責和工作內容,完善工作流程,以促進護理質量的提升。
1.2.3層級職責
整體的護理管理、協調及監督工作由護士長負責,組長負責協助并帶領高級、初級責任護士完成查房、會診以及日常護理操作等工作,并對難度大的工作給予指導。高級責任護士是從患者入院后的各個環節進行跟進,包括護理方案的制訂、實施等,并對初級責任護士工作進行監督。初級責任護士完成所有患者入院后的護理實施工作。
1.2.4層級培訓和考核
護士長根據各科室情況制訂科室各層級的培訓方案及考核方案,并按照方案進行培訓及考核工作的落實,考核結果存檔放置在護士的檔案中。
1.2.5層級權限及待遇
以“責權統一”為原則,將護士的層級、職稱和工作及獎金相結合,對護士管理患者的數量和護理質量以及患者滿意度進行評定,發放績效工資。按照層級、崗位性質、護理難度、護理風險程度以及整體質量進行分配。
1.2.6排班模式
根據護理難度及要求等,對護理高峰段、薄弱段及夜班增加人力,以降低換班次數,避免差錯事故發生。
1.3觀察指標
應用自行設計的護理質量標準,對應用護士分層級管理前后的護理工作質量以及患者的滿意度進行比較。護理工作質量包括護士的整體護理能力、病室管理能力、基礎護理能力、護理文件管理以及差錯缺陷護理次數。
1.4統計學分析
本組數據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護理工作質量對比
實施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后護士的工作質量較實施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者滿意度對比
對240例患者進行滿意度調查,實施分層級管理前,有215例患者對護理滿意,滿意度89.6%,實施后全部患者均滿意,滿意度達100.0%,實施前后患者滿意程度明顯提高(P<0.05)。
3討論
[摘要]目的:探討激勵護理對自然分娩影響的作用。方法:將380例產婦隨機分為激勵組200例和對照組180例,激勵組按常規處理的同時給予激勵護理措施干預,對照組只按常規處理,分別統計兩組自然分娩率和剖宮產率,并進行比較。結果:激勵組自然分娩率為80.0%,剖宮產率為20.0%;對照組自然分娩率為61.1%,剖宮產率為38.9%。兩組比較,χ2=16.43,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結論:激勵護理可明顯地降低剖宮產率,有效地提高自然分娩率,大大地促進健康分娩。
[關鍵詞]激勵護理;干預;自然分娩
ClinicStudyforEncouragingNursingApplicationinChildbirth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encouragingnursingfunctionaffectiontonaturalchildbirth.Methods380casesofpatientsaredividedinto200casesasencouraginggroupand180casesascomparisongroupatrandom.Theencouragingnursinggroupisnormallytreatedandalsohandledwithencouragingnursingmeasurementinterference;Thecomparisongroupisnormallytreatedsoastocalculatetwogroupsinchildbirthrateandchildbirthoperationrateforcomparison.ResultsTheencouraginggrouphasnaturalchildbirthrateof80.0%andchildbirthoperationrateof20.0%;comparisongroupwithnaturalchildbirthrateof61.1%andchildbirthoperationof38.9%.Twogroups''''comparisonofχ2=16.43,P<0.01withcleardifference.ConclusionEncouragingnursingcanreducechildbirthoperationsoastoimprovenationalchildbirthratehealthily.
Keywords:Encouraging;NursingInterference;NaturalChildbirth
分娩是一個正常、特殊的生理過程,是圍產保健工作中極其重要的環節。近年來,我國剖宮產率有急驟上升的趨勢。目前我國大部分城市醫院剖宮產率為40%左右,少數已超過60%[1],但剖宮產并非正常狀態下解決分娩的一種方法,而且對婦女存在一定的損傷,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如何處理好分娩過程,直接影響到能否降低剖宮產率和產科并發癥,從而提高圍產醫學質量。為了保護和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提高產科質量,我們應用激勵護理對自然分娩進行干預,收到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及分組
研究對象共380例,均系我院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自然臨產,單胎頭位,孕周在37周~42周,骨盆外測量正常,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有條件進行陰道分娩的初產婦。隨機分為激勵護理組200例,對照組180例,兩組產婦的身高、體重、妊周、胎位、文化程度、產前教育等一般情況差異無顯著性,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激勵組
心理護理:首先是針對產婦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焦慮和恐懼,進行衛生宣教和情感支持,在此基礎上,給產婦制定具體結束分娩的時限。衛生宣教:產婦入院待產時,通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對產婦的生理及心理狀況做出評估,而后針對產婦特定的生理及心理狀態進行有效的宣教、指導及情感支持。解釋分娩的過程,宮縮陣痛的性質及心理因素對分娩過程消極與積極的影響,使產婦能正確認識分娩過程,正確對待分娩的陣痛。隨著產程進展,對頻繁宮縮引起的陣痛,我們采取一邊撫摩著腹部,一邊以隨意交談的方式來分散產婦對陣痛的注意力,用身體語言表達,應不讓產婦感覺到冷漠與生硬,更要避免用歧義的字眼引起產婦及家屬的誤解,利用宮縮間隙鼓勵進食或親自喂食,保證能量的供給與充分休息,有利于保持體力,并指導產婦正確屏氣用力。做到年青助產士陪產像親姐妹一樣熱心,老助產士陪產像母親一樣關懷,讓產婦有親切感、信任感和安全感,加速產程進展。分娩時限的確定:專人守護在產婦旁,在有效的宣教、指導和積極的情感支持的基礎上,產力、產道、胎兒三個因素互為協調,宮口開大2cm時,為產婦確定分娩時限為總產程4h。產婦宮口開全后,經過觀察無胎心音及胎位異常,僅表現產力欠佳,不能正確屏氣、用力時,鼓勵產婦集中精力正確用力,為產婦確定在40min內結束分娩。
1.2.2對照組
讓產婦順其自然分娩的傳統待產方法。
1.3統計學處理
結果采用χ2檢驗。
2結果
兩組分娩方式比較(見表1)激勵組自然分娩率為80.0%,剖宮率為20.0%;對照組自然分娩率為61.1%,剖宮產率為38.9%。兩組比較,χ2=16.43,P<0.01,差異有非常顯著性。表1兩組產婦自然分娩、剖宮產結果比較(略)注:*與對照組比較,χ2值為16.43,P<0.01。
3討論
分娩是一個生理過程,絕大多數的分娩是一個正常、自然、健康的過程,但隨著產科生物醫學模式的發展和人們認識上的誤區,分娩服務越來越醫療化,將產婦當作患者,采用多種醫療措施來干預分娩過程,醫療干預的增加,使剖宮產率逐年上升,20世紀50年代為1%~2%,80年代上升至22%,而90年代許多醫院已達到40%,個別醫院甚至超過60%[2]。隨著剖宮產率的升高,術后病率、圍生病率、病死率也在升高[3]。造成剖宮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為分娩除了與產婦的產力、產道、胎兒等生理因素有關外,還與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有關,精神、心理因素對分娩起重要作用,焦慮、恐懼和疼痛引起的心理應激對母兒均不利。產婦因焦慮、恐懼而產生一種緊張的心理狀態,而緊張會對分娩時的肌肉活動產生拮抗作用;緊張、焦慮、恐懼還使體內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兒茶酚胺等激素升高,可導致受孕子宮收縮乏力、發生滯產。孕婦因疼痛過度緊張,導致過度換氣,造成呼吸性堿中毒,使母體血紅蛋白釋氧量下降,影響胎盤供養;或由于氧攝入量不足,大喊大叫,體力消耗過度,導致代謝性酸中毒,致胎兒宮內缺氧,發生胎兒窘迫[4]。這些原因常常是導致剖宮產的重要因素。隨著行為醫學的誕生和發展及其對護理學科的滲透與促進,向護理學科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新的要求,護理模式已由原來的基礎護理、專科護理、責任護理、心理護理邁向今天提出的激勵護理,賦予了現代護理較強的時代特征。激勵護理是激發鼓勵,激發人的動機,使其具有內在的動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通過激勵,使機體始終處于高度興奮狀態。我們應用激勵護理,待產婦宮口開全后,根據產婦的生理狀態,確定合適的結束分娩的時限,以激勵產婦,發現能顯著興奮產婦的大腦皮層,在產床上一邊用力,一邊看時間,使產婦注意力高度集中,主觀上感到疼痛減輕,從而達到提高痛閾的目的,使產婦產力倍增,能在預定的時間內結束分娩。本結果顯示:激勵組自然分娩率為80.0%,剖宮產率為20.0%,而對照組自然分娩率為61.1%,剖宮產率為38.9%,兩組比較,P<0.01,差別有非常顯著性,可見,激勵護理能有效地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至于激勵護理促進自然分娩的生理機制,我們認為可能與下丘腦垂體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有研究表明大腦皮層的廣泛興奮不僅能增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狀腺激素的分泌,升高血糖,增強機體應激能力,同時能促進內源性垂體后葉催產素的脈沖釋放,增加子宮平滑肌細胞內鉀離子濃度,增強興奮收縮藕聯,增強產力;而且用科學方式指導產婦,用熱情的心理支持產婦,讓產婦了解分娩這一自然生理現象每一個階段的情況,激勵和表揚產婦所取得的良好進展,讓產婦對自然分娩充滿自信心,提高產婦在分娩中的耐痛閾,從而提高產婦陰道自然分娩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保健的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醫學服務模式已從以病為本、以經驗為指導的模式轉變為以人為本,以循征醫學為指導的模式,這是社會經濟及科學文化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5]。因此,沿襲多年的傳統分娩方式也被打破,激勵護理使產婦享受了人性化的高質量服務,有利于保護和促進自然分娩,降低剖宮產率,保障母嬰近、遠期的安全與健康,促進圍產期母嬰安全,從而提高了產科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黃醒華.剖宮產的現狀與展望[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259261.
[2]揚麗達,李益富,張剛,等.不同分娩方式對孕產婦心理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7,11(5):298.
[3]項小英,蓋絡英,整理.加強產時保健,提高人口出生素質學術交流會記要[J].中華婦產科雜志,1999,34(7):444.
l醫護分工問題
分級護理由醫生決定,通過醫囑再由護士實施。其優點是能統一患者的護理要求和診療計劃。但是,實踐證明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醫療專業課程中無護理學的內容,絕大多數醫學生不甚了解分級護理制度的適應癥及具體要求,年輕臨床醫生,也對此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確定護理級別不能嚴格掌握適應癥。如一些病情不危重,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本需一級護理,而醫生則按二級或三級護理處理;有些不需要一級護理的病人,醫生為了表示負責或人際關系而按一級護理處理。據1992年8月17日對我院10個科室448例住院病人統計,其中一級護理157人,最多科室34人,最少5人,平均巧.7人。而晚夜班僅1名護士,按一級護理的要求是無法付諸實施。醫生也從不檢查分級護理的實施情況。護士因力不能及,也就習以為常,結果是分級護理對部分病人只是一種形式,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應當改革。
2護理工作量和編制的問題
根據《護理管理學》對分級護理內容及所需時間的計算,1名病人實施一級護理需4.5小時/日,二級護理2.5小時/日,三級護理0.5小時/日。我院現有床位600張,實際收住病人800張,全院共有護士354人,按1992年8月17日調查的情況。見附表。從附表可見,8月17日一級護理病人157人,占當天住院病人總數的35%,按護理1名一級護理病人需4.5小時計算,共需706.5小時,按1名護士日工作8小時,僅此一項需88.3名護士,而當日值班護士總數僅77名,即使全部投入一級護理工作也無法完成。所以尚有二級護理病人180名,三級護理病人nl名,要完成448名病人的各級護理任務需要151.5名護士,顯然現有131名護士很難適應分級護理制度的需要。護理人員缺編原因:①護士既要從事繁忙的臨床護理工作,又要擔負家務勞動,由于長期勞累,健康狀況欠佳,影響出勤率。②隨著醫學的發展,臨床科室越分越細,對護理人員需求也相對增加。③隨著診療設備的更新和增加,如CT、高壓氧倉等,都需配備一定數量的護士,無形中使臨床護士更缺編。
3分級護理制和病人需求的問題
隨著護理科學的發展,護理工作不僅限于執行醫囑,而且強調實施整體護理。要求護士詳細了解每位病人現有的或潛在的健康間題,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而分級護理制則比較簡單的把病人的護理要求固定在四級護理水平上,就很難完成病人的個體需求。
4分級護理制中的倫理道德問題
當前社會上一些不正之風,影響護理界的醫德醫風如:①不同級別的護理,收費標準不同。為了“創收”,有些醫療單位隨意提高護理級別,增加病人經濟負擔.②由于護理人員缺編和其他原因,分級護理制度很難達到規范要求,許多病人未獲得分級護理制所規定的服務內容,這是對病人的不忠誠、弄虛作假的壞作風。③護理工作不嚴謹,與倫理學中要求的“審慎”原則背道而弛。④部分醫生不重視分級護理,新入院病人醫囑是一級護理,而痊愈出院時仍是一級護理,或入院時定三級護理,而病情加重后仍是三級護理,這是一種缺乏責任感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