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秋周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于一個很古老的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后羿的人,一天他無意中得到了一種人吃了以后能飛上天的藥。他將這藥交給他的妻子嫦娥保管,一天后羿出去了,留下妻子一個人在家,他的哥哥來到嫦娥 跟前逼她交出藥來,可嫦娥不肯,無奈之下一口氣吞下藥,只覺得自己輕飄飄的雙腳離開了地面,從窗戶飛出去了,就這樣一直飄到了月亮上面。后羿非常想念自己的妻子,每年的八月十五他都會做嫦娥愛吃的月餅,放在桌子上用心等待著嫦娥。就這樣年復一年八月十五這個特殊的日子被流傳下來了
雖說只是一個傳說,但同時也說明咱們的中秋節已經流傳很久了,
中秋是團聚的日子,是我們又能感受到家中那溫馨感覺的時刻。這一切都帶給我們太多太多的溫暖,我很慶幸我有父母的關愛。想起多少曾經在外流浪的人們啊,在這美好的團圓之夜也只能無可奈何地想念遠在家鄉的親人, 那是一種怎樣的傷心欲絕啊。也許只有他們才能感受到離別的滋味。而我可以在家里和父母享受著美好的時光,沒有傷心,只有溫馨。想起古人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心中也泛起了一種莫名的傷感,在不久的將來,我也許會奔赴 我夢想的地方,離開日日夜夜關愛、呵護我的父母,也許以后在賞月的同時,思念家鄉的人中也會多了我的存在吧。中秋節,我希望它會永遠寄托著我美好的祝愿!
中秋節是甜蜜蜜的,說甜蜜蜜是因為,可以享受可口的月餅,可以和家人們享受著美好的饋贈。中秋讓我更懂得親情的珍貴,讓我嘗到了故鄉的甜美及溫暖。深刻地了解明明知道在身邊卻不懂得珍惜,失去了才發現它的重要。在蕭瑟、冷清的中秋節點燃了一把溫暖的火,去了秋的涼意。
中秋團圓節,我心中那顆故鄉的圓月。
中秋節的周記(二)
今天是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之夜,月亮顯得格外圓,也特別亮。家家戶戶都喜歡座在一起,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據說吃月餅像征著合家團圓,幾百年來我的家鄉一直有這一傳統風俗。
今天晚上,我們一家便早早聚集在陽臺上,一邊賞月,一邊吃著月餅。桌上的月餅各式各樣,有豆沙月餅、水果月餅、火肉月餅……還放著各種糖果。月亮漸漸地升上了中天,金色的圓月仿佛像一個大月餅,微風吹拂著我們的頭發,像媽媽的手在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這時勞動了一天的奶奶開始為我們講起了"吳剛劃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許多神話故事。聽聽奶奶的故事,看看天上的圓月,我覺得自己也仿佛進入了角色。
“八月十五月兒圓喲……”我哼著曲兒,吃著月餅,一個如玉盤般的月亮掛在天空,不禁使我想起了白天的開心旅程!
今天,我去了鎮東的園藝場,這里可好玩了!我和幾個同班同學在幾塊石頭上鋪了一塊餐布,我們紛紛來出自己的東西,擺在布上,我們準備好后,先開始包包面,你瞧,我們中就我一個沒包過,看她們一個個包的像個金元寶,我呢?不是這兒漏了餡兒,就是那散開了??粗渌瑢W的作品,我真是羨慕極了!俗話說:熟能生巧,還真不賴,我不斷地包了好多個,總算包出一個像樣的!
吃完東西,我們開始到各個同學的地點去串門,可一不小心,我的鞋子掉到了水中,還好沒掉進水中去。可鞋子被水沖走了,我只好跑到前面去攔住,可鞋子好像和我唱反調,停在離我較遠的地方了。我生氣極了,只好叫家長幫我來回來,可我好像太開心了,“撲通”我栽進了水里。我的這一曲,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可我卻恨不得永遠躲在河中。
下午我帶著滿身的泥回了家。
今天本來是星期日,應該是一覺睡到自然醒的好日子!但是因為據說什么中秋遇上了國慶,又或者是因為日后可以放的時間長一點,所以學校里決定,星期日也得去學校!好吧,學校的通知就是圣旨,哪怕你前一天晚上睡的再遲,哪怕你心里再不愿意去學校,只要學校不通知放假,你就得硬著頭皮去學校!
昨天晚上的時候,小臭可能身體有點不舒服吧,一晚上睡得都不怎么踏實。但是自己卻太困了,睡得不得知道。
然后就是今天早晨醒來的時候,小臭說想要請假,可是自己心里想著上了一年級,畢竟不可以和幼兒園一樣隨意,所以就該小臭吃了點感冒藥,送到學校去了!
然后一上午的時間自己都過得心神不定的,好想問問老師還在學校里邊怎么樣?但是又怕老師覺得自己多事,最后也就忍著沒問,再過一個小時,孩子也就放學了,希望小家伙可以健健康康的!
人有的時候真的是特別的奇怪,孩子在家的時候你總覺得太吵太鬧,太不聽話,但是等孩子真正的去了學校,家里就剩下你一個人的時候,你又覺得自己太過孤單,總是時不時的看看手機,看看時間!
當了母親之后,突然覺得之前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自己真的是有了太多的顧慮,害怕孩子太聽話,受委屈又害怕孩子太不聽話,將來在社會上吃虧,害怕孩子不好好學習,將來沒有一份好一點的工作,又害怕孩子太過好好學習,變成書呆子!
害怕孩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在學??覆蛔?,又害怕不去學校的時候落下太多的課程!
關鍵詞:教師 培訓 現狀 需求
一、培訓現狀
從我市校長、教師的視角來看,在培訓的內容方面,通過問卷分析顯示,校長能夠積極組織學校教師進行校本培訓,學校教研活動,積極參與上級部門開展的培訓活動,個別校長請專家進行培訓或派老師出去學習培訓等,但校長普遍認為效果不是很好。教師參加培訓涉及到的主要內容有:學科專科知識、教學技能、師德修養、教學管理、教育改革最新動態等。涉及過多的是學科專業知識,占培訓的內容的75.8%;其次是教學技能、師德修養;再次是教育改革最新動態;而教學管理水平涉及的比較少,只有20.8%。這說明在教師的教育改革最新動態、管理水平的培訓上需要加強。具體而言,在課程內容針對性上,大多數老師都認為不同層次的培訓效果比較好,其中國家級和省級培訓的效果最為突出,而區級培訓的水平有待提高。參加培訓后,44.1%的教師認為在個人綜合素養及對教育改革新動態的理解上有很大的提升,其次是教師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而有教師認為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學管理水平提升最好的分別占28.9%和20.7%,值得注意的是,認為培訓在建立社會關系上有所提升的教師不到4%。在教師參加培訓的層次水平方面,教師參加的培訓主要是以區級和校級為主,分別占64%和80%,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培訓的機會比較少,個別學校的教師根本沒有參加過國家或省級的培訓。在培訓的過程當中凸顯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1.教師對培訓認知模糊,積極性不高
根據調查得出,教師參加培訓的動因主要是為了學習新知識、更新理念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其次是因為可以有與同行之間交流的機會,有少部分的教師認為參加培訓是為了取得相應的培訓證書,還有部分教師認為可以有機會外出、為評優升職準備條件,還有個別教師是其他的原因。許多中學教師雖然對教育技術概念有一定的認同,但對教師培訓概念的理解還有待提高,沒有從本質上認識和領會教師培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還停留在教的層面上,沒有轉到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層面上來。而在教學中,甚至還有學校把培訓中學到的新的教學方法排斥在課堂之外,仍然堅持教與學的傳統教育模式,把大量的現代教育設施、設備變成一種迎接上級檢查的擺設,導致很多中學教師的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滯后于教育現代化的發展。在參加各種培訓的時候有部分教師不知道參加培訓的內容,對培訓不屑一顧,對自身素質的提高置之不問,對國家的政策和方案不予以積極配合執行,導致最終教育水平的滯后和貧乏。
2.城鄉教育建設不平衡,培訓精度很難找準
我市的部分教育培訓基地建設薄弱,基地的培訓能力與目前我市的培訓需求還相差甚遠。這些方面主要體現在硬件建設跟不上和師資力量有限,尤其是學前教育方面的培訓人才缺乏。如何能夠及時有效地解決管理者和廣大教師在新形勢下面臨的教育管理,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和困惑,能夠使培訓形式豐富多彩,順應新的課改形勢的需要,使培訓者在培訓中更加廣泛地、全面地受益以及培訓能夠與我市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深入結合。
3.培訓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有待提高
在培訓工作的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培訓工作如何進一步將新課改理念滲透到培訓工作中,使培訓更加具有時效性和針對性。目前我市絕大多數地區主要是地方高校負責培訓,部分主講教師不太了解農村學校中學課堂,所采用的培訓形式嚴重脫離中小學教學實踐,采用的培訓形式嚴重脫離農村中小學教學實踐,缺乏典型案例。受訓教師所工作的學校軟硬件環境有很大差異,個體能力層次差異也很大,培訓中很多都沒能針對學校和受訓教師的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分析,仍然采用統一的教材和步調。在培訓方式和內容上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和不同發展時期受訓者的需求,所以最終的培訓效果并不理想。
二、培訓需求
調查教師培訓的需求分析來看,校長和教師希望得到培訓的內容由高到低依次為: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技能,師德修養,教育改革最新動態及教學管理水平。在培訓方法的選擇上,最喜歡的是“脫產進修”和“短期進修+校本教研”,其次是“專家到校指導”,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書,教師最受歡迎的培訓方式是“觀摩考察”,再次依次為參與式培訓,講座式培訓,專家進校指導,最不受教師歡迎的是網絡培訓。除以上培訓方式以外,結合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希望的培訓形式由高到低依次為:外出學習、網絡學習、教材研讀、聽說評課、專題講座、反思性寫作、參與式討論以及校本課題研究。大部分教師認為培訓時間7—10天是比較理想的培訓周期,有個別教師渴望半個月左右的培訓。
三、發展和建議
1.師資培訓是師資隊伍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各學校領導要切實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周密部署,精心組織,確保各項培訓的順利實施。各學校應該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使廣大教師積極參加培訓。學校應該加大對各位教師的引導,使其改變自身的觀念,樹立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理念,把自身業務素質的提高作為一項首當其沖的工作來做,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各級各類培訓,以優化教師培訓環境,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能力。
2.區別對待,有重點有傾斜地開展培訓
(1)加強全區“中小學信息化工程”和“教師交流與計劃”建設。通過行政方式與手段,積極促進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一方面使全市每所學校的每個教室都能夠有信息設備,使每位教師都能夠熟練使用信息技術媒體,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使全區每所學校都能夠與其他學校均等享有優質教育資源,并通過中小學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師的信息搜集、處理與應用能力。通過“就近整合”和“1+X”(1所優質學校支持1所或1所以上的薄弱學校)學校發展原則,在原有“片區教研”的基礎上,加速優質學校對薄弱學校的帶動與幫扶作用。
(2)加強農村學校與薄弱學校的投資與建設。從現有情況來看,農村學校與薄弱學校已經成為我市教育發展中的“短板”,要實現全市教育整體跨越式發展,不解決“短板”問題,全市教育發展整體目標也難實現。因此,要發展這些學校,一方面需要增加學校發展的經費投入和教育保障機制建設,比如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加強對薄弱學校、偏遠山區學校的支持,補充山區學校音、體、美以及英語專業教師,另一方面要揚長避短,走特色化辦學之路。
3.以受訓教師為中心,關注受訓教師需求
學科教師參與培訓,主要目的在于期望利用教育技巧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改良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效果。因此對教師的實際需求的細致把握,是決定培訓效果的關鍵所在。所以應采用問卷、訪談、觀察等各種方式進行培訓需要分析,包括收集培訓需求信息和確定培訓需求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還要找出目標期望值與教師現狀之間的差距,從而保證培訓目標的合理性。不斷創新培訓形式,是培訓能夠滿足廣大教師的實際需求,讓培訓成為教師的一種強烈需求。
總之,只有在資源上尋求質量,更加重視培訓質量,加強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提供多樣化培訓資源,促進培訓內容轉化應用,才能在今后的培訓中優化教師培訓環境,加強教師課堂教學能力,以至于更好地開展蘭州市教師培訓工作。
參考文獻:
[1]余新.教師培訓的本質、功能和專業走向[J].教育科學研究,2010,12
自然中,花朵、綠葉、根須,甚至是微不足道,不引人注目的泥土,都受到人們的關注和贊美。蜜蜂、鳥兒、蜻蜓等,這些對農作物和自然環境作出貢獻的小精靈也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愛護,但又有多少人關注過那些為泥土肥沃,生態平衡作出巨大貢獻的蚯蚓呢?
蚯蚓是一種無脊椎動物,喜歡在陰暗潮濕的土壤中活動,蚯蚓的活動范圍極為廣范,除了在沙漠和黃土地區,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它沒有花朵的艷麗,沒有綠葉的妖嬈,更沒有鳥兒的可愛和活潑,它們只有默默無聞地在地底下生活著,工作著。蚯蚓是一種益蟲,對各種生物都有著很大的益處,是生物鏈中必不可少的一分子。蚯蚓對植物的益處尤為明顯,首先它在土壤中活動鉆洞,使土壤疏松,空氣和水分可以更多地深入土中,對植物和土壤有著很大的幫助。其次,蚯蚓還被人們稱為“分解者”,“分解者”這個名稱可不是名不虛傳的,它能把人類生產的有機垃圾變成無機物,成為植物很好的養料,另外,蚯蚓的糞便對植物都有著巨大功效,蚯蚓的糞便中有著植物生產必不可少的養分,是農作物上等的肥料,因此,蚯蚓所在的泥土一般都比較肥沃。
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著許多類似蚯蚓的人,那便是那些可敬的志愿者們。他們就如蚯蚓一樣,只求奉獻,不求回報,他們所在之處,災區迅速重建,當地變得蒸蒸日上。在古代的戰場上,那些勇敢無畏的士兵,便是蚯蚓,勝后,人們似乎只看見統領士兵們的帝王、將軍和謀士,但卻忽略了那些忠實的士兵們,如果沒有那些士兵的浴血奮戰,勝利從何而來?靠那些將軍的空指揮嗎?
讓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像蚯蚓一樣的奉獻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