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語文“工具性”向語文“核心素養”的邁進,語文中的探究式學習成為提高學生文學底蘊、審美鑒賞力、邏輯思辨力和人生修養的重要方式。2011年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與《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的核心概念即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課堂的開發中充分利用探究式學習的特點,在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頭腦風暴”,改“灌輸式”為“研究性”。荀子在《勸學》中道:“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而我們今天語文素養的提出正是《勸學》中學專于心的體現。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只教會學生簡單地儲備知識,更要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融會貫通,能夠以思辨的角度和審美的方式去賞析,去探究。
探究式學習有利于學生將語文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進行整合,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從生活中廣泛收集的資料去探究自身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打造和對學生心智的熬煉。學生在獨立自主地發現問題、調查收集資料、整合處理信息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建構了自己的認知世界。語文素養的培養是學生語文學習的終身培養。作為語文教師,我們的語文教學不是簡單地從一無所知的開始到滿腹經綸的結束,我們需要教給學生的是一種對語文感知的能力和對語文情愫的觸動。
文章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探索語文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以其動人的情節、出神入化的人物刻畫、精辟高妙的語言成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絕世之作。人教版中的《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第三回,文本讓學生初探賈府,通過對各個人物出場鮮活精巧的描寫,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本次探究式學習以對環境描寫、人物形象、語言描寫的賞析為重點。探究式學習強調學生的表達交流,所以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查閱文獻資料,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文學廣度,挖掘學生的思維深度,讓小組成員能夠運用學者的觀點指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一、轉化教師角色,使教師成為探究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指導者
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需要確立好文本學習的重點并將其作為研究主題,給學生創造類似學術研究的情境。我在《林黛玉進賈府》一文中確立了三個研究方向,即初入賈府的環境描寫、三位核心人物(林黛玉、賈寶玉、王熙鳳)的形象分析、語言運用的高妙之處。確立了方向后,再由各小組自主選定探究方向去展開探究。
首先,在探究中,由于學生缺乏探究方法和經驗,需要教師全程跟蹤指導,因此我制訂了一張探究引導表分發給各小組。在實施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樹立研究課題的專業品質。因此,學生一旦確立研究方向就要潛心收集本主題各個方面的信息。比如在研究人物形象時,教師可以推薦電子文獻中國知網以及專著文獻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王昆侖的《紅樓夢人物論》《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蔣勛的《蔣勛細說紅樓夢》等。在探究過程中,充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 “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的中國古典文學經典中廣泛閱讀,從而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提升自己的文學底蘊和人生修養。
其次,在探究過程中,我幫助學生制定了工作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及時指正學生的錯誤,并進行細微的修正。比如有組學生在探究賈府的環境描寫時,打算利用87版電視劇中的情境來賞析文本。在跟進中,我建議小組成員換位思考,假設自己是報告的聆聽者,然后試著通過觀影來身臨其境地感受曹雪芹筆下昔日輝煌的“敕造榮國府”的富麗堂皇。小組成員經過再三推敲覺得播放影片的方式容易局限文本賞析的寬度,后來改為將《林黛玉進賈府》與《劉姥姥初入大觀園》的文本進行比較,從而感受作者描寫環境的高妙,也找到了林黛玉心思情感的細微之處。所有的這些探究過程都由小組的記錄員一一詳盡地記錄在冊,因為復雜的、多日的調查項目往往是學生在學習中最難忘的經歷,對于他們知識的再造有著不容小覷的力度。
再次,撰寫課堂發言稿不是小組其中某一位成員承擔的任務,是小組探討修正后的一致見解。教師指導小組成員撰寫的發言稿中要體現賞析文本時的語言知識、思想感悟,作品反映的人性深度和生命意識。在語文素養的培養中明確指出注重學生的表達與溝通能力,撰寫課堂發言稿既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也能助推師生情感交流。
最后,在探究過程中,評估機制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師評語既是對學生長期努力的肯定,也能為下一次的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二、在課堂探究中帶領學生感受文學的生命之境
《林黛玉進賈府》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和理解,教師有必要通過微課的形式將第一回 “女媧補天”“木石前盟”、第二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第四回“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和第五回“賈寶玉夢游太虛幻境”大致為學生做一簡介,使學生清晰《紅樓夢》中的人物關系以及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關系,從宏觀上把握所學文本內容。之后分別由各組成員按照文章脈絡匯報探究性學習成果,并由其他小組及教師發出質疑,由匯報小組或全班討論解決問題。比如其中一組在分析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時,通過分析黛玉的肖像在鳳姐眼中、寶玉眼中及其他人眼中的異同,點出黛玉貌美而多情,作者抓住“眉”的清淡、秀麗,“眼”的悲情、嬌羞,暗示其悲劇的一生,又分析了黛玉的行為動作,黛玉身為大家閨秀,去“鐘鳴鼎食”“與別家不同”的賈府,在邢夫人處、王夫人處、賈母處、寶玉處都是“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唯恐被人恥笑了去,從中可以看出黛玉的機敏和謹慎。在語言的分析后,小組肯定了黛玉性格的敏感與自卑。其他小組提出質疑,為什么黛玉的性格會如此的敏感又自卑?經過小組討論,結合第二回大家想到黛玉母親早逝,又寄人籬下,加之身份的特殊,自卑之心是必然的。
再比如在王熙鳳的性格分析中,探究小組的同學通過扮演王熙鳳,將其性格特征在表演中放大,突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張狂,博得滿堂大笑,同時也讓同學們感受到曹雪芹文字描繪的逼真性。另外一組同學還將王熙鳳與林黛玉進行比較,突出王熙鳳潑辣、頗具城府、矯揉造作的性格特征。此外,其他小組的同學補充分析了賈母對王熙鳳的評價以及王熙鳳與林黛玉的語言交流,表現了王熙鳳機變逢迎、喜歡弄權、喜歡顯示自己精明能干的性格特征。
在分析寶玉人物形象時,探究小組的同學不僅從文本入手結合脂硯齋的批注分析寶玉的人物性格,還將黛玉從王夫人口中聽到的和親眼所見的寶玉形象做對比,充分突出了他與封建制度的對抗。后人《西江月》的詞句“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也表現了寶玉的叛逆和反封建。在講到摔玉時,有小組說《紅樓夢》中的“群笑圖”中寶玉笑得最放肆,想讓大家幫他分析分析寶玉的哭與笑。經過小組討論,大家一致認為寶玉的哭與笑是其性格的真實反映,寶玉是性情的又是理性的。在分析寶玉的性格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賈寶玉雖然有反封建的叛逆精神,但由于他在經濟上要依賴封建貴族,所以他對封建禮教的反抗還是不徹底的。在此處,教師補充提問:在寶黛初見時,為什么雙方有似曾相識之感?教師帶領學生探討明確這與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相照應,并為下文兩人的愛情故事做鋪墊。
在語言賞析上,報告小組可以借b《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的句子“寫盡天下疼女兒的神態,自然順寫一筆,書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筆,使觀者省眼,傍見一筆,更妙”,選擇詞句一 一賞析。
最后,由教師總結曹雪芹在《紅樓夢》寫作上的高超造詣。
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整個探究式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積累了語言知識,同時拓寬了文學視野,活躍了思維模式。“發現-研究-解決”的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崧舟.王崧舟與詩意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01-133.
[2]沈國全.語文本心論――基于心靈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教育部2011年修訂的《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應繼續堅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1]。基于這樣一個標準,筆者探索出一種基于小組協作學習的課程教學模式。
一、小組協作學習的特點
小組協作學習以研究和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任務設計為先導,以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導向,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2]。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及共同的目標,以團隊成績為評價標準,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從而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幾個方面的特點:第一,合作學習首先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第二,所有成員積極配合、相互支持,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加深團隊成員的歸屬感、責任感和信任感;第三,對共同活動的成效不僅進行集體評估,還要根據個人在團隊中完成任務的情況,為各小組成員進行個人成績評定,保證每個人都積極參與到活動中,杜絕“濫竽充數”的現象;第四,教學內容在各小組成員共同完成的任務中來解決,使學生自主理解知識、掌握知識,達到教學目的,教師也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小組協作學習在高中語文課中的運用策略
在小組協作學習中,任務的設計、合作小組的組建、學習任務的分工和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是關鍵,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這幾個環節缺一不可。下面以某一個具體例子來闡述這一教學策略。
(一)任務的設計
根據教學目標,結合高中課程開展實踐活動計劃,設計任務。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明確指出: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增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3]。基于這一目標,筆者借著《林黛玉進賈府》教學的機會,指導學生在課外以“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為專題的小組協作學習,引導他們自主閱讀。學生們的積極性被大大調動起來了,他們上網查資料,到圖書室翻閱相關書籍,相互協作完成。
(二)合作小組的組建
為了保證任務的完成和創建和諧、民主學習環境,本案例中實行的是小組長負責制,由老師和同學們共同選出組織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比較強的小組長,然后根據自由組合和教師調配的原則,確定每一組的組員。每組成員6人,在每一個小組中注意搭配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學習能力的同學,盡量做到優勢互補。
(三)任務的分工
根據查閱方案,分工合作,開展查閱研究工作。由2人負責查閱網絡資料;2人負責書刊報紙的查閱,取得第一手資料;2人負責分析、撰寫報告。小組成員既要積極承擔個人責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溝通,通過收集紛繁的社會信息,去甄別正確的觀點。
(四)小組協作與完成任務
在教師的協助指導下,團隊成員開始工作,根據原定計劃和任務分工情況,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應該有階段性成果。這些階段性成果可以通過網絡等通訊工具進行交流和討論,這種交流既包括組內交流也包括組與組之間交流,在不斷的交流討論中,進一步完善階段的學習成果,從而為圓滿完成任務提供保障。
(五)成果展示與評價交流
完成項目后,教師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相關的知識技能進行復習和歸納,可以讓學生用電子演示文稿在全體成員面前展示自己的設計成果,也可以通過演講或者出板報的方式。在該案例中成果展示這一環節,是小組長負責陳述項目完成的總體情況,組員單獨闡述自己獨立完成的部分,然后,教師給小組打出基礎分,學生之間互評項目作品,給出每個組員的組內附加分;每個學生給出自評分,三個分數按一定的比例相加就是每個學生的成績。
三、小組協作學習應該注意的問題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是適應新課標的有效教學模式,但是小組合作并不等于教師可以放任自流,相反,要達到教學目標,教師的引導作用最為關鍵。教師應當成為學生的學習伙伴,既是組織者、參與者、監督者,同時又是學生的顧問,全程參與并且詳細耐心地指導他們完成查閱任務。教師要做到:第一,作為組織者,教師要有周密的計劃和安排。第二,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參加某一個小組的查閱任務,促進教學相長[4]。第三,教師作為監督者,要及時了解各小組查閱的進度,教師的監督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起到重要作用。第四,作為顧問,教師要指導學生運用查閱方式方法,把握正確的查閱方向。第五,在查閱過程中,教師要竭力為學生排除困難,同時為他們最后完成任務,得出結果提供幫助。
這種學習方法的實質就是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授課。在完成查閱任務的過程中體現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又鍛煉了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表達能力、交際能力、查找資料能力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運用等個人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2011年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