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桂花香的詩句

      桂花香的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桂花香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桂花香的詩句

      桂花香的詩句范文第1篇

      《紅樓夢》里,晚秋時節,透過賈家的霞影窗紗,隱隱飄送過來的一陣沁脾清芬之氣,使得來自江左淮揚故地的林家孤女黛玉不禁懷念起童年時常常縈繞在林家墻垣之內的桂花香。只不過,那時南人的用語習慣還尚未與北人同化,不稱這種秋季花樹為桂花而獨獨喚稱其作木樨,所以這種強烈的南方特質倒是惹得賈家上下早已北化的南人們的一陣評議。

      每常到了農歷的九月,空氣中總能輕易嗅到那漫溢散發的香甜桂花的味道。或許是小橋流水的閑雅熏出了南人四季的清玩本性,尤其是這果熟桂香風潮涌起的江南的秋季。

      秋香色的明月,秋香色的酥皮月餅,風雅的數口之家攏聚在一樹云遮霧繞的桂花樹底下,酌茗拍扇,品小紅獨唱,聆竹簫絲箏,而入口含化,口角擒香,三秋不絕的,便是那南人獨制的桂花糖芯,于是,這桂香由內而外地熏襲著人的所有感官神經,也難怪,《紅樓夢》中的琪官會在酒令中拈來一支木樨隨口便道出“花氣襲人知晝暖”一句來。

      其實,國人向來不缺乏那點詩酒的風雅氣質,至少在對待桂花,國人所花費的那一份柔情便足以見得那些彌散若桂香的風流氣息根深蒂固地長存著,而素來愛好將正當時節的新鮮桂花,醬制成為芬芳宜人的桂花糖芯入配于居家茶飲飯食之中便是其中最好的表現了。

      桂花糖芯是江南秋日里常見的伴食佳品之一,每到丹桂滿枝,金桂飄香的季節一到,每棵老桂樹的底下總會被婦人們小心翼翼地鋪上一層白凈的宣紙。夜晚來臨時家家戶戶便都會搭出一張有著美人靠的竹椅子,閉起眼睛就這樣靜靜地半躺在樹下,細細辨聽秋風起處桂花掉落在宣紙之上所發出“噼里噼里”的小響動。許久,我都會沉浸在這種響動之中,然后思忖著那古老“桂子云中落”的詩句,幻想著當那桂花落地的同時是否早已神化的桂子也會伴著千年月宮的傳說成為永恒。

      如果說采集桂花是一樁風雅的事情,而把收集的桂花精心地釀制成為桂花糖芯亦可謂是風雅。首先得從桂花中挑選出那花瓣厚實花型完美無瑕疵的桂花,為了保證釀制好的糖芯仍舊擁有濃郁甜蜜的桂香,所以采集而得的桂花最好在當天就能被清潔的綿白糖慢慢浸漬,然后妥善地封存在小磁壇內。

      制作上等的桂花糖芯開罐就能聞見一股清甜的香味,南方人很喜歡這股清甜的滋味,所以,但凡他們能想得到的甜品都會加入一兩勺桂花糖芯,這或許已然成為了沿襲久遠的一種江南獨特的飲食民俗了吧。倘或一碗冬日的百果圓子羹里少了那么一味隔季的清甜,老人家們可是會當真嗔怪其做法的不正宗,乃至懷疑制作這碗甜品的廚師的江南籍貫起來呢。

      似乎和南方的桂花相比,秋日里的北人多偏好的是,但能將愛花的這種風雅傳襲至飲食之上的,這小口磁壇內精心醬制的桂花糖芯比那老佛爺的將鮮菊瓣直涮入沸鍋的食用方式要溫厚許多吧。

      算來算去,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最合乎他們脾胃的,只能是桂花了罷。所以,南人的庭院里,花樹果樹雖多,但切切不能忘記的就是桂花樹。從前讀到過清代丁立誠寫的一支打油詩,末句便是“一路桂花香進城。”寫地十分契合南方人的脾性。無論是在戶列羅綺的城市,還是在溪頭山邊的鄉村,南人莫懷著個人自己的心事向往那一縷脈脈的桂香。

      桂花香的詩句范文第2篇

      關鍵詞:住宅, 布局形式, 通風

      Abstract: the house layout to form the flow of air around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it will directly affect indoor ventilated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the simulation method of several common high-rise residential layout model wind environment simul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ventilation of the respectiv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Keywords: housing, layout forms, ventilated

      中圖分類號:TU8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居住區規劃布局設計中居住區內風環境對功能分區十分重要。在進行居住區規劃時,對可能產生污染的用房,應當考慮它的位置對小區環境的影響。盡量避免此類功能用房布置在風速較大的地方,小區的上風向,建筑繞流風場的空腔區(污染物容易被氣流吸卷到建筑物附近,污染室內外空氣)。

      高層住宅小區的布局形態大致分為:行列式、錯列式、自由式、周邊式等。依據不同的設計理念,不同的基地條件,通常幾種形式相互結合。

      下面介紹幾種適于通風的住宅布局模式:

      1 周邊式

      周邊式是指住宅沿院落周邊布置形成圍合的住宅群體布局模式,周邊式布局的圍合的院落內的風速相對于外部要低很多,在豎直方向上,建筑周圍和近地面的風速較低,隨著高度的增加,院落內風速也隨著升高。由于院內的風速較低,處于下風向的建筑的迎風面的住宅風壓較小,不利于住宅通風。位于風向兩側的住宅也由于風壓差小不容易形成有效地穿堂風對于采取周邊式布局的住宅,主導風向與建筑群體有一定的角度有利于建筑布局內的各個建筑兩側形成一定的風壓差,有利于住宅的通風。為了使建筑群體圍合的院落內部形成有效地風環境,一般情況下,建筑群體布局的較大開口應當朝向夏季主導風向,使風能夠進入院內,這樣位于下風向的樓棟能夠形成有效地風壓差,使室內能夠組織有效通風(如圖1)。在冬季主導風向的上風向應當較為封閉,阻擋冬季冷風,院落內的風速低,處于下風向的建筑可以避免冬季風速過大冷風滲入室內。這樣在不同的季節,都能使小區獲得舒適的風環境。

      2 行列式

      行列式是指住宅按照一定的朝向和間距成行排列的布置形式,是目前住宅規劃較多采用的一種方式。風垂直吹響建筑的表面時,建筑的排與排之間的風速很小,只有在列與列之間有高速的風,后排建筑處于前排建筑的風影區內,風影區的住宅室內很難形成有理想的通風。尤其對于板式高層住宅,風影區更長,風影區內風速小,風向不穩定,難以形成良好的風環境。行列式布局的風環境會因風的投射角的不同而明顯變化,如果主導風與群體之間有一定的角度,這樣建筑間風的線路將會延長,風影區順應著風向與建筑形成一定角度,后排建筑受風影的影響會減小,從并列建筑間的間隙吹入的風可以吹入后排建筑,將有利于風吹入每棟建筑。(如圖2)

      3 錯列式

      錯列式布局是指住宅前排建筑與后排建筑有一定的錯位關系,與行列式布局相比,錯列式布局的小區風場分布不是很均勻,雖然在排與排之間的風速不是很大,但是風速比行列式布局要明顯高很多,通風效果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如圖3)建筑的前后能夠形成明顯的風壓差,住宅內部通風效果比較明顯。

      4 自由式

      自由式是住宅由不規則地組合在一起的群體布置形式,通常根據基地條件而進行布置。這種住宅的布局模式的通風效果和熱環境由于其具體的布局組合方式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視條件的不同而不同。需要設計者,依據基地形狀,當地的盛行風向,日照等綜合考慮進行設計。能夠根據不同環境而設計出不同的住宅規劃設計是自由式布局的優點,通常經過風環境設計的自由式布局小區能獲得比較理想的通風。

      錯落式的布局和自由式布局在保障適當的建筑密度,不影響建筑通風的情況下,可以適當減小建筑間的距離。采用錯落式的布局和自由式布局可以有效避免小區通風不暢的問題。

      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自由式布局和錯落式的小區的自然通風效果比通常的行列式和周邊式布局的小區通風效果要好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風可以斜向的進入住宅群體,使住宅室內能夠獲得良好通風。

      行列式布局的小區,可分為兩種情況:一、主導風向垂直吹響建筑,只有處于迎風面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建筑能夠有足夠的風壓,形成良好的通風環境,位于中間的住宅則通風不暢;二、風斜向吹響建筑,通過樓棟之間的間隙,風可以進入住宅群體內部,從而改善住宅通風效果,因此,在進行住宅規劃設計時,住宅需要與夏季的主導風向保持有利于通風的角度。

      通常意義的周邊式布局的住宅,小區內部由建筑圍合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風很難進入,難以形成理想的通風。根據夏季的主導風向,在建筑群體的上風向適當開口,形成較為開敞的空間,將會改善住宅群體內部的風環境,是住宅室內獲得通風。

      以鄭州地區為例,根據鄭州市冬季主導風向為為東北風,夏季主導風向為東南風的情況,將塔式住宅,或者較低的住宅以錯落式或者自由式布局布置在小區的東南側,有利于風的引入;將周邊式布局的布置在群體的西北角,可以阻擋冬季寒風進入小區。

      在進行建筑布局時,在滿足日照的情況下應當依據主導風向來確定建筑物的朝向,使建筑物與主導風向有一定的夾角,有助于小區環境產生相對均勻的風場。

      參考文獻:[1]柳孝圖編著,建筑物理.北京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宋德萱編著.節能建筑設計與技術.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

      桂花香的詩句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體育賽事 城市規劃 網球公開賽 武漢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大型體育賽事選擇在我國舉辦。近些年來,我國先后成功舉辦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2014年南京青奧會等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給主辦城市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

      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不僅能為主辦城市帶來數量可觀的消費群體和投資金額,刺激其經濟的快速發展,還能全方位展示主辦城市的形象和風貌。但同時,主辦城市也面臨一系列風險和挑戰,比如投資過多入不敷出導致經濟增長滯緩、大規模游客對城市環境的破壞、賽后場館利用效率不高造成資源浪費等。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給主辦城市提出更高要求,從而倒逼主辦城市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善,極大地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良城市規劃建設。因此,研究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

      1研究現狀

      張晶(2006)通過分析1990年北京亞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9年哈爾濱大學生冬奧會和2010年廣州亞運會對主辦城市城市規劃的影響,得出舉辦大型體育賽事能強化城市區域中心地位、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改善城市景觀和交通狀況等結論。

      陳建華(2004)結合六運會和九運會和廣州的城市發展,分析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舉辦對廣州城市規劃的影響。王東(2010)詳細地介紹了亞運會的舉辦與廣州城市建設的緊密融合和相互促進。葉浩軍、閆永濤(2010)對廣州亞運會的場館設施規劃布局、亞運城市規劃和后亞運規劃研究進行了綜述介紹。這些研究都認為亞運會是廣州城市建設發展的一次重大契機,它的舉辦應當與全面推動城市總體規劃戰略的實施相結合,以促進城市的快速跨越式發展。

      馮斐菲(2004)認為北京在中軸線北側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受到一系列因素的綜合影響,而這一決定也對北京中軸線的城市空間、格局和功能產生了巨大影響。彭濤、閆永濤(2011)認為“亞運城”建設推動了廣州新城發展,加快了廣州城市空間“南拓”的進程,促進了城市空間多中心結構的完善,但同時也可能會產生新城后續發展動力不足、綜合體育館賽后利用低效等負面影響。

      在北京奧運會舉辦之前,不少研究者對國外城市舉辦奧運會的案例進行研究,為北京奧運會提供借鑒和參考。胡一可、宋睿琦(2008)、李鐵北(2007)、鄒哲(2007)等分別以慕尼黑、悉尼和雅典為例,從場館建設及使用、居住環境的改善、交通擁堵問題的緩解等多方面對奧運會對主辦城市的影響進行研究。

      總的來說,有關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的研究數量不多,研究方向寬泛但是深度欠缺,研究方式較為單一,缺乏定量分析。另外,目前對國內體育賽事主辦城市的研究以賽前研究為主,對賽事產生的長期影響缺乏跟進研究,這些都是目前該領域的研究問題所在。

      2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

      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發展目標、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具體安排。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分析典型案例,筆者認為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城市空間結構、城市交通規劃和城市生態規劃三個方面。

      2.1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舉辦大型體育賽事需要修建體量巨大的建筑或建筑群,這些設施都需要進行專門的規劃建設,從而對城市的整體空間結構產生極大影響。

      當一個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城市早期不合理的規劃建設帶來的一系列弊端會阻礙城市的進一步發展,但短期內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糾正,大型體育賽事的規劃建設就是一次打破城市發展瓶頸、促進城市合理發展的寶貴機會。事實證明,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如果規劃合理,將會極大地促進城市空間結構的調整和優化。

      以漢城奧運會為例,在舉辦漢城奧運會之前,漢城老城區集中在漢江北岸,城市空間嚴重不足,在進行奧運會相關規劃之時,將大量賽事基礎設施如大型體育館、奧運村、新聞中心等都在漢江南岸選址建設。奧運會后,江南區逐漸成為繁華的商業地帶和富人聚集區,漢城的城市格局徹底改變。

      2.2對城市交通規劃的影響

      伴隨大型體育賽事而來的運動員、運動員團隊、各國官員、游客等在短時間內形成了額外交通需求,這給主辦城市的交通系統增加巨大的負擔,如果不采取合適的措施,城市交通的擁堵問題會雪上加霜,但若能采取措施對城市交通系統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優化,不僅能保證賽事期間的交通需求,賽后的城市交通也將會更加通暢。

      首先,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將促進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的更新和建設。以雅典為例,雅典為了舉辦2004年奧運會,承諾修建總投資達7億歐元的奧運道路工程,包括新的城市交通干道、在現有交通干道上的4座大型立交橋以及通往各個場館的一大批新建和擴建道路工程;其次,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在賽事期間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更大的交通需求,包括延長公交和軌道交通的運營時間、增加車輛、加密車次等。以北京為例,為保證奧運會期間的交通狀況,北京從7月20日起,延長了350多條公交線運營時間、每天增發公交1.5萬車次,并新開通了10條奧運公交專線、縮短了地鐵運營間隔,這些措施都提高了北京在奧運期間的交通承載能力。

      2.3對城市生態規劃的影響

      舉辦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自然生態的消極影響很多,如場館設施建設產生的噪音污染和大氣污染、大型體育場周邊人工照明帶來的光線污染等,尤其是冬季奧運會修建滑雪場等體育設施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尤為嚴重。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冬奧會在場館建設的過程中消耗了30多公頃森林資源,這次冬奧會產生的經濟效益遠不能彌補其消極的生態影響。

      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大型體育賽事對自然生態的影響也被納入辦賽的規劃范疇內。從2000年起,國際奧委會明確規定申辦奧運會的所有城市必須提交一份城市舉辦奧運會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詳細報告,并保證奧運會舉辦過程中對城市生態環境不會帶來負面影響。

      3舉辦武漢網球公開賽對武漢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

      武漢網球公開賽(以下簡稱武網)為WTA超五巡回賽,是繼北京中網、上海大師賽之后國內級別最高的網球賽事,從2014年到2028年,于每年9月底在武漢舉行。作為武網主場地,光谷國際網球中心位于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內,光谷二妃山一帶。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包含一座15000席的主場館、一座5000席的副館和6片室外標準硬質比賽場,同時還配有必要的輔助設施,總建筑面積103400平方米。

      3.1舉辦武網對武漢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根據《武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武漢市加強體育設施建設,新建武漢體育中心二期工程、塔子山體育場館二期工程、二妃山體育訓練基地、湯遜湖水上運動中心等體育場館。其中武網主場地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就坐落在光谷二妃山下、三環線武黃立交東側,與湖北省奧體中心僅一路之隔。二妃山集奧體中心、網球中心、訓練基地于一體,儼然已是武漢市的體育中心,另外以武網賽事為背景、以光谷國際網球中心為依托的二妃山體育休閑公園規劃方案在2014年已經通過專家評審,全面開建。屆時,一個集專業訓練、國際賽事、全民參與的城市體育中心將呈現在武漢市民眼前。

      3.2舉辦武網對武漢城市交通規劃的影響

      武網主場地鄰近武黃高速,但是因為地處武漢東南光谷開發區,比賽與訓練場館均位于三環外,交通便利度較低,目前武漢市軌道交通最近只能到光谷廣場,大多數觀眾只能選擇從光谷廣場轉乘公交前往賽場,造成光谷廣場的交通擁堵情況加重。

      武網開賽期間,武漢市開辟了開辟兩條觀賽專線,武漢交管中心為應對猛增的車流,將在主要交通干道嚴查和勸離違停車輛,確保賽事舉辦期間的交通暢通。隨著地鐵2號線南延線的修建和地鐵11號線的規劃建設,武網觀賽不便的情況將得到徹底改善,屆時觀眾可以乘坐地鐵直達光谷國際網球中心附近,極大緩解了比賽期間光谷廣場的交通壓力。

      3.3舉辦武網對武漢城市生態規劃的影響

      武網的舉辦促進了二妃山以及附近幾座裸山的綠化修復工作。作為武網的天然背景,二妃山因為開山采石取土造成山體破損、植被破壞,曾經是武漢有名的“垃圾山”。2013年初,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討論通過《關于破損山體生態修復實施方案編制工作的有關情況》,計劃修復市內54座破損山體,二妃山就在第一批修復名單內。2013年初修復工作啟動,在武網開賽前兩個月,二妃山50萬平方米的山體修復任務已接近完成。武漢東湖高新區管委會介紹,山體完成初步修復之后,還將超越簡單式的復綠,將按照生態、節約、親民的標準,進行“造景式復綠”,打造成體育休閑公園。

      4結語

      武網與奧運會、亞運會等綜合性體育賽事相比,具有更強的商業性以及連續舉辦15年(或者更長時間)、一年一度的周期性,使其影響具有動態性,在長年的賽事舉辦過程中,城市的規劃建設會不斷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不斷試錯糾錯,越來越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武網對武漢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也會隨著這項賽事的發展而深入。因此,對賽事的后期影響研究十分重要,這也是以后的研究者可以重點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張晶.重大體育賽事的舉辦對我國城市規劃建設的影響[J].林區教學,2006(7):22-23.

      [2] 陳建華.2010年亞運會對廣州城市規劃的影響[J].規劃師,2004(12):28-32.

      [3] 王東.機遇與跨越:亞運會與廣州城市規劃發展[J].建筑創作,2010(11):39-49.

      [4] 葉浩軍,閆永濤.面向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城市規劃與研究綜述[J].建筑創作,2010(11):50-55.

      [5] 馮斐菲.中軸線與北京奧運[J].北京規劃建設,2004(3):10-11.

      [6] 彭濤,閆永濤.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設施建設對城市空間發展的影響研究――以廣州“亞運城”為例[J].規劃師,2011(S1):10-14.

      [7] 胡一可,宋睿琦.慕尼黑奧林匹克公園規劃與城市生活[J].建筑師,2008(3):52-59.

      [8] 李鐵北.淺談奧運的長期影響――以悉尼城市規劃為例[J].中國城市經濟,2007(7):20-21.

      [9] 鄒哲.雅典奧運會的交通規劃、模擬和管理[J].城市,2007(2):48-51.

      桂花香的詩句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人居環境科學;城市規劃理論體系;作用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1)10-0058-02

      1.引言

      《伊斯坦布爾人居宣言》指出:“在人類邁向21世紀的時候,人類更加注重人居環境的持續性發展,人居建設的目標是:使每個人都有個安全的家,能過上體面、身體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體面生活”。人居環境的建設方向在此被明確,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受到廣泛關注。

      “人居環境科學”(The Sciences ofHuman Settlements)是一門以人類聚居(包括鄉村、集鎮、城市、區域及國家等)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人與科技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人居環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導“以人為本”,以研究探討“和諧人居”建設為目標。

      2.人居環境科學的整體性思想

      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關于整體與整體性的科學”,強調從整體出發思考人居環境,追求人居環境建設的整體利益,其思想內涵是建立在將人居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的。

      道薩迪亞斯(C.A.Doxiadis,以下簡稱道氏)認為人類聚居是“人類生活其間的聚居”。根據這個寬泛而模糊的解釋,任何人類居住的地方都可以稱為人類聚居地,不論其定位、結構、形態、尺度如何,也不論其設施配套、各層級物質配建如何。總而言之,人居環境就是人類居住的地方,這是一個整體概念。

      道氏理論的特點就是考慮問題的整體觀、系統觀。“人們總是試圖把某些部分孤立起來單獨考慮,而從未想到從整體人手來考慮我們的生活系統”,因此,只注意病狀,而不研究產生病狀的原因,只把我們生活中的某些要求分開來考慮,就事論事,窮于應付。我們應該把人類聚居環境視為一個整體,將它“作為完整的對象考慮”。

      提出整體觀的研究思想的同時,道氏理論同樣認為,在建筑與城市科學中,應有意識地運用交叉學科的觀點,引入多學科理論方法去從事城市研究。

      通過對目前人居科學環境科學所涉及的學科我們可以發現,人居環境科學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規劃”為核心的多學科群組,其學科涉及地理、環境、生態、哲學、藝術、民俗、歷史、土木、心理、社會、經濟、交通等領域,內容包含人類社會各個方面。

      因此,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不同于傳統的多學科協作,也并非一般意義上的跨學科或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更不可能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它是融會貫通與人居環境有關的學科內容而形成的一種科學理論。雖然其方法論體系仍在探索階段,但主要方法論概念已經確立,即“融貫、綜合、集成”。

      3.我國城市規劃工作存在的問題

      城市規劃工作存在的問題既有規劃編制方面的問題,也有規劃管理方面的問題,其核心是規劃體制問題。城市規劃體制存在著規劃決策與規劃實施合一,規劃實施隨意性大;規劃職能被肢解,綜合調控功能難以得到有效發揮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工作思維定式

      目前,我國城市規劃工作基本上遵循的是“調查先于規劃,診斷先于治療”的工作模式,這種調查――分析――規劃的工作程序一直被廣泛的采用。這種思維方式是從某一特定角度出發將事物先分解再逐一解析,用于學術的分析和認識問題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應用層面卻并非如此。

      人類在某一階段對某些事物的認識能力始終是有限的,這種調查――分析――規劃的工作程序人為地將事物割裂開來,使人們不能夠全面的掌握事物的內在聯系,缺乏將事物內在聯系整體思考的能力。而且,所需認識的事物越復雜,該類割裂程度就越深,形成了不斷割裂,不斷分解的惡性循環。

      現代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復雜綜合巨系統,在城市規劃中仍然沿用這種傳統思維方式,對城市各子系統有機聯系的認識就會愈加困難,就無法真正理解城市的客觀規律和城市問題,也就無法采取正確的行動。

      3.2研究方式的過度細化

      受工作思維模式的影響,人們對城市的了解越多,產生的學科及學科分支就會越多。如前文所述,目前我國對城市進行研究的學科細至十余類,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更新,研究的學科越分越細,造成了學科間的各種交叉或斷層。對所研究對象的整體研究目標不統一,所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均有不同,因此,在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其綜合協調效果大打折扣,使城市規劃陷入了僅有針對性沒有前瞻性和指導性的工作狀態。

      3.3規劃過程的簡單化

      目前的城市規劃編制,是由規劃主管部門委托規劃設計單位一手包辦,中間進行一些象征性的征求意見,規劃提出的目標和內容并沒有真正形成共識,真正成為全社會尤其政府各部門共同奮斗的目標,規劃的權威性不高。個別城市領導,在編制問題上不講科學,最好是他今天剛提出要求,明天就能按他的意圖做好規劃,從而導致規劃質量的低劣。

      3.4規劃內容的技術化

      城市規劃應當既是城市未來行動結果的預期,也是對這些行動本身的預先安排,并且在行動過程中不斷地趨近目標。因此,城市規劃不僅僅是一張藍圖,還必須包括實現藍圖采取的政策步驟。而目前的城市規劃編制在對象上僅限于物質要素的層面,在手段上僅限于技術領域。

      4.人居環境科學思想在城市規劃體系中的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現代城市規劃需要整體觀和戰略觀的指導,人居環境科學的思想特點符合這種要求。雖然人居環境科學在城市規劃研究及建設實踐中已經有了廣泛的應用,但還未真正融入城市規劃理論體系的建設和實踐發展。

      4.1理論構建

      城市規劃理論體系中各學科已經獨立發展了較長時間,各學科自成體系,內容豐富,需要運用人居環境科學思想觀從整體角度出發,將各學科進行組織串聯,形成整體性強的城市規劃理論體系。

      這其中可以將“建筑學”、“地景學”、“城市規劃學”合為一體,以構建城市規劃中的核心理論體系,在近代西方理性思維的影響下,建筑、地景、城市規劃被劃分為三個獨立的學科,雖然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它們之間缺乏固有的內在聯系,遠未達到預期的效果。將三大學科合為一體就是糅合其主干課程,形成統一的城市規劃中心理論體系的核心,作為各學科、各專業拓展的基點。

      同時將綜合型城市規劃理論定為目標,在以空間形體規劃為主的城市設計和以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規劃為主的綜合型規劃中,確立綜合型規劃理論體系的首要性,以現代城市系統的發展整體利益為主線,確立綜合性規劃的主導地位。最后根據城市規劃中心理論體

      系的要求,加強各學科見的同步協作,形成廣泛的城市規劃基礎理論體系。

      4.2規劃實踐

      在規劃實踐的過程中,從人居環境科學提出的“融貫、綜合、集成”的角度入手,提高解決城市實際問題時的整體思考、綜合協調和動態應變的能力,使城市可持續地發展。

      4.2.1在認識問題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整體性的思考能力,對城市進行規劃前必須進行全面、細致、深入的基礎調查,調查內容必須包括城市系統組成的各個要素,考慮城市規劃過程中將會影響的各個城市領域,并運用最新的技術方法對城市規劃區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考證和檢驗,甚至對該區域的歷史形成進行研究,以求現狀調查成果的科學性,真實性,有效性。

      4.2.2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應對分析方法進行確定,選擇一定數量的已有方法,以涉及面廣,典型適用為基本原則,對所選擇的方法進行選擇和修正,爭取在整合分析方法的過程中形成新的研究方法。

      4.2.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應從分析結果中找尋恰當的切入點,從解決路徑中突出多學科、多專業的協同合作,在規劃行為中實現城市系統組成要素的優化,最終完成一整套城市規劃項目的實踐行為。

      4.2.4加強城市管理實施力度。從保證城市整體利益為前提,確立適度超越政府的規劃決策機構,明確規劃審批機制,改變目前規劃決策與實施管理合二為一的體制,增加規劃調整的難度和透明度。同時加快推進規劃成果的法制化。改變城市規劃管理中的隨意現象。

      4.3方法和途徑

      人居環境科學的思想即以人為本,講求從人的角度去認識世界,生活和城市,根據城市居民和整個城市社會的心理、生理需求,以加強公眾參與和樹立評價體系為基本途徑,提出城市規劃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4.3.1公眾和社會參與是體現居民和社會需求的重要途徑。

      隨著我國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遷、公眾權利意識的覺醒以及公共決策模式的轉變,公眾參與科技決策勢在必行。有序的公眾參與是實現科技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基礎和保障。但我國傳統的體制和政治文化環境、公眾參與制度的缺失、公眾參與能力的缺乏等諸多現實障礙阻礙了公眾參與科技決策。因此,我國應該采取轉變決策理念、建構公眾參與制度保障體系、提高公眾參與能力等措施,努力推進公眾參與科技決策。

      4.3.2城市規劃評價體系的建立是實現以人為本的基本方法。

      通過實施評價可以全面評估規劃項目的實施,有效的監測、監督既定規劃項目的實施,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相關信息的反饋,從而作為政策設計和規劃運作制度的架構提出修正調整的建議,使城市規劃的運作過程進入良性循環。

      對于城市規劃領域而言,揭示和剖析自身實施運作的過程和結果,提高實踐檢驗理論的真偽,將促進其不斷的進行自身的調整完善,從而有助于規劃項目實施的至真至美,確立、鞏固和提高城市規劃的社會地位。準確的衡量城市規劃項目本身的實施效果,客觀公正的評說城市規劃項目的成功與失敗,對城市規劃項目的整體實施運作過程加以深入的了解與分析,將有助于規劃的決策和實施管理者評判自身工作的得失,找尋既定規劃存在的缺陷與漏洞,并以此作為提高城市規劃實施質量的途徑。

      桂花香的詩句范文第5篇

      關鍵詞:跆拳道;電子護具;新規則;技戰術

      1.前言

      2008年世界跆拳道聯合會在北京奧運會之后,對原行的跆拳道競賽規則進行了相關修改,2009年4月新的競賽規則正式出臺。其中,新規則對跆拳道的得分分值進行了較大的修訂,提高了旋轉性和擊頭技術的分值。2009年5月在阿塞拜疆舉行的世界杯跆拳道比賽中,世界跆拳道聯合會開始啟用了跆拳道最新修訂的競賽規則,并在比賽中使用電子護具參與記分的工作。新規則下電子護具的使用,經過幾次世界大賽的結果來分析,無論是新規則還是電子護具的使用都得到了贊同和擁護,世界跆拳道聯合會宣布,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的跆拳道競賽中將正式啟用電子護具,盡可能的減少人為的判罰因素。

      新規則的修訂和電子護具的使用,改變了傳統的人工記分方式,如何才能運用技術去得到有效分數,使用什么樣的戰術才能誘使對方暴露得分部位、使用什么樣的技術才能出其不意的得三分。對此,怎么其增強跆拳道運動員技戰術也是我們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對新規則下電子護具的使用后,競技跆拳道上運動員的技戰術的變化以及裁判員職業的變化加以研究分析。

      2.2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法、數據統計法、比較分析法、邏輯分析法

      3.結果與分析

      3.1電子護具的介紹

      電子護具是在護具上裝有電子芯片組成的感應裝置,在護具的有效部位受到有效攻擊時,有電子芯片感應裝置的護具會自動識別打擊力量,并通過無線電傳輸系統自動將有效的得分狀況及時在顯示屏上顯示得分的一套技術裝備[1]。使用電子護具比賽的計分方法有兩種:頭部和拳的技術得分采取人工記分,軀干部位得分采取電子護具記1分和由邊裁判員(兩名或兩名以上)追加1分的方法。使用電子護具比賽的軀干得分,都會成為有效得分(機器故障除外)。

      3.2新規則的主要條款變化

      從2009年4月新的競賽規則來分析,新規則在舊規則的的前提下主要對跆拳道競賽規則以下的幾個方面進行了修訂:

      (1)改變場地形狀:將比賽場地由方形改為圓形。

      (2)縮短消極判罰時間:將消極判罰時間從規則規定的15 s縮短至10 s。

      (3)重新整合仲裁體系:設立由3個裁判員和4個教練員組成的新仲裁體系,并規定仲裁組有權通過投票來決定是否更改有異議的比賽結果。

      (4)增加難度技術分值:將后踢、后旋、360°橫踢這3種高難技術動作的分值從1分升至2分,并規定若擊中頭部將直接得到3分。

      3.3新規則下電子護具對跆拳道運動的影響

      3.3.1技擊的精度與力度高要求化

      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以后,世界跆拳道聯盟對使用電子護具后對跆拳道規則作了相應修改。跆拳道規則規定,使用允許的技術,準確、有力地擊中得分部位時才能得分。使用電子感應護具后,由電子感應護具中的電子感應器測量擊打力度,根據體重級別、性別差異設定不同的力度標準。這表明競技跆拳道技戰術將向技擊精度與力度高要求化方向進一步發展。

      3.3.2維持了跆拳道比賽的相對公平性

      跆拳道運動作為一個計點計分的項目,在以往的跆拳道比賽中,由三名裁判人工按鍵計分,時常出現誤判的情況,出容易引發爭議。而使用電子護具后,當運動員有效踢中對手的軀干部位時,電子屏幕會自動計分,有效降低了比賽中人為的干擾因素,維持了跆拳道比賽的相對公平。

      3.3.3對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使用的新規則電子護具除了要求打擊的力度外,還要求打擊的精準度和技術的多樣化。這就對運動員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技術水平較粗糙的中國隊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3.3.4規則的修改鼓勵與催生了新技術的產生

      由于電子護具對技術的精準度要求較高,只有擊中護具有效部位,且力度達到事前設定的得分標準時才能上分。從近期國內外比賽中運動員場上比賽的技術統計資料可以看出規則的修改鼓勵了擊頭技術的使用。從擊頭技術具體使用情況來看,不但次數多,而且技術種類亦高達8種之多,各種時機下高難擊頭技術的大膽使用,大大提高了比賽場上的競技激烈程度,在以往的加時賽中運動員都非常謹慎,很少使用的擊頭技術也頻頻出現。可以說,規則的修改與電子護具的使用,將從訓練理念、意識上徹底改變傳統競技跆拳道的模式,將徹底打破現在已經初步形成的強弱格局,這不但對運動員,特別是對教練員今后的訓練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結論與建議

      4.1技術要求更全面,準確率更高

      電子護具的出現使跆拳道比賽對運動員的連續攻擊能力、防反能力、反應速度和爆發力要求更高,跆拳道運動已經從以混合供能為特征的中等強度運動演變為以無氧代謝為特征的大強度運動。緊扣技戰術發展方向,指導運動員形成特長技術。電子護具的得分要求主要在追求力度和精準度,這改變了傳統護具有效部位、擊打力度和技術三大得分因素的格局。跆拳道教練員應該把“簡單、準確、高效”來作為電子護具帶來的技術改變。電子護具對中國隊來說仍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它對技術的精準度要求較高,對教練員的專業能力要求更高。因此,電子護具的實施使比賽日趨激烈和精彩,比賽中運動員在技術運用時更兇狠、腿法更豐富、重心更穩定、騰空動作更多、連續進攻能力更強,也提示我們速度、進攻(主動進攻、連續進攻)和準確性將是今后跆拳道技戰術發展的主流方向。

      4.2得分技術多樣化

      新規則和電子護具的使用,使橫踢的得分比例迅速下跌,賽場上出現了推踢、側踢、拳、下劈等以往少見的得1分技術,新規則增加了旋轉踢的得分分值,但其得分比例卻有下降趨勢。建議根據我國跆拳道運動員的現實技術情況和新規則、電子護具給跆拳道技、戰術應用帶來的變化趨勢,努力提高基本技術,豐富得分技術種類,儲備各種技術的應用能力。

      4.3加大對電子護具的使用和新規則制勝規律的研究力度

      電子護具的使用,對于那些跆拳道運動開展年頭較長,對跆拳道運動規律把握較準、技術規范的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占據了明顯的優勢。對于中國隊這樣訓練時間短、技術單一、缺乏高水平賽事經驗的運動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廣大的教練員、裁判員、運動員等加大對電子護具和新規則的使用,對跆拳道技、戰術的影響和制勝規律的研究,并及時改進訓練方法,在今后的比賽中占據優勢

      4.4新規下電子護具的訓練建議

      1.運動員平時訓練中,應加強基本技術的訓練,注重技術細節;在保持軀干部位得分的基礎上,應加大頭部得分的比重。逐漸增加使用電子護具的訓練和實戰,使運動員適應它。

      2.重視培養和全面提升運動員的綜合實力,如重視培養運動員的技術與技術間的連接、對進攻和防守反擊時機的準確把握、利用規則和裁判判罰的尺度實施有利于自己的技戰術等能力。

      3.進一步倡導并強化了跆拳道技戰術向積極主動進攻、高難度方向發展,鼓勵將比賽和訓練更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跆拳道技戰術體系及其運用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影響必將滲透到跆拳道的選材等相關領域。(作者單位:西安體育學院)

      參考文獻:

      [1] 劉斌.新規則電子護具的使用對跆拳道運動發展變化的影響[J].山西體育科技,2010,9:35-37.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网站|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成本人观看| 亚洲国产无线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va中文字幕| 精品韩国亚洲av无码不卡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亚洲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区久久AAA片69亚洲|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青草久久精品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精品456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97|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日本亚洲成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不卡|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