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紀律發言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常態化制度化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中,“進一步用系列講話精神武裝全黨,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是教育活動的意義所在,這就要求黨員干部要“講忠誠、守紀律、做標桿”,切實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講忠誠、守紀律、做標桿”,就是要公私分明。曾強調:“黨員干部要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不能。”公私分明是黨員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政治素質,是黨員干部立身在位的內在要求,是干好事業、全心全意為民謀利的思想基礎,也是安身立位的基本準則、履職從政的根本“底線”。黨員干部要努力提高思想覺悟,踐行“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的信守。
“講忠誠、守紀律、做標桿”,就是要敬畏法紀。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歸,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法紀,就是要嚴守黨紀國法,嚴守為官底線,嚴守法紀紅線。要時刻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謹慎作風,時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不用權謀私、不以權謀利、不貪贓枉法,以敬畏之心使用手中的權力。每一位黨員干部要相信組織、恪盡職守、認真付出,要時刻牢記我們手中的權利都是人民賦予的,要對人民盡責,這是我們的本職所在。
“講忠誠、守紀律、做標桿”,就是要樹好標桿。黨員干部必須要自身正、自身凈、自身硬。俗話說的好“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黨員干部要帶頭講黨性、重品行,做信念堅定的標桿;要帶頭站穩群眾立場、維護群眾利益,做牢記宗旨的標桿;要帶頭刻苦學習、精通業務,做加強學習的標桿;要帶頭堅守底線、潔身自好,做廉潔自律的標桿。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在“兩學一做”活動常態化制度化開展之際,黨員干部必須率先學紀懂紀、自覺知紀明紀、嚴格守紀執紀,不斷提高自身黨性修養,增強拒腐防變意識,樹立高線,才能做到講忠誠始終如一,守紀律敬終如初,做標桿一以貫之。
該文從一個典故說起,明太祖朱元璋問他的大臣們:“天下誰最快樂?”好多大臣沒有回答正確,然而有一個大臣說:“畏懼法度的人最快樂。”這個大臣的回答獲得朱元璋的首肯,說明畏懼法度的人不會違反亂紀律,從而避免受到法律的制裁,確保仕途順利、人生平安,因此畏懼法度的人最快樂。
接著該文聯系到當前社會,說明少數領導干部之所以貪污受賄、徇私枉法,是因為他們“無所畏懼”,不怕法律、不畏民意、不憚監督,最后免不了受到黨紀國法制裁,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反之,“有所畏懼”的領導干部,對待工作謹小慎微,唯恐有所失誤,對不起人民;履行職責時如履薄冰,生怕有失職行為,對不起組織;平時做人行事遵守法律,循規蹈矩,就怕有越矩之過。這些領導干部當然是好干部,他們所作做為,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黨和政府能夠放心,人民群眾也必定擁護和滿意。
雖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而不是什么領導干部,但因工作的特殊性,難免也會遇到社區服刑人員托人說情、請客送禮,讀了《害怕有時也是一種堅強》一文后,深感自己也要有“害怕”心理,要敬畏法律權威,確保自己遵紀守法,做一名廉潔自律、深受群眾尊敬和歡迎的社區矯正工作人員。有“害怕”心理,在面對誘惑時,才會害怕自己“失身”,才會堅定自己的立場,用腐敗分子貪贓枉法、受到黨紀國法制裁的反面典型案例警示自己,始終做到清正廉潔,“出淤泥而不染”,按照黨和政府的工作要求,按照社區群眾的希望要求,認真做好矯正工作,在社區中營造良好的法制氛圍,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促進社區穩定和諧,建好平安和諧社區。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從而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效率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改善這種狀況。
一、巧設導語,激發興趣。精彩的導語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語文教師應根據需要靈活運用導入方式。上《季氏將伐顓臾》一課,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1998年1月,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集會,發表宣言‘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回頭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指的是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再一次走近孔子,去領悟孔子的精神世界。”緊扣教材內容,把時新材料嵌入導入語,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再如上《赤壁賦》一課,我是這樣導入的:“在日本的千葉,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立著這樣一塊石碑,上面寫著兩個字:蟲二。許多人不解其意,后郭沫若作了妙解,他說這兩個字應分別加上兩個邊框,讀為“風月無邊”(“蟲”“風”的繁體“”“”),是盛贊此地之美的。而我們今天要鑒賞的《赤壁賦》,就是借詠無邊風月而抒懷的。” 此外,還可以引用導入、介紹背景導入,力求導入語能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二、披文入情,吟詠誦讀。劉勰說:“夫觀文者披文以入情。” 教師若能以情感體驗為抓手,引導學生尋找自己與作者情感的契合點,學生就會有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披文入情,對文本反復吟詠誦讀是一條有效途徑。短文章整體讀,長文章逐段讀。可以范讀、領讀、齊讀、散讀、默讀;也可以讀句讀,讀感情,讀意境。這樣,學生心里就有了能意會課文的喜悅,也就能培養學生獨立閱讀和鑒賞文言文的能力。如歐陽修的《秋聲賦》一文,作者由秋聲起興,極力描寫渲染了秋風的蕭瑟,萬物的凋零;并且聯系人生,發出了世事艱難,人生易老的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稱手法,由自己夜間讀書聽見秋聲的驚異感受入筆,從秋風初起到秋風越來越大,比喻對比,聲色渲染,為我們營造了一幅動人心魄的秋聲圖。比喻、對比、對偶、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運用,使文章情韻悠長。反復吟詠誦讀,可以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暢游于文言文之中。
三、追根溯源,妙解詞語。從漢字的本義入手,去探究詞語的引申義或比喻義,學生會很感興趣。例如“沙鷗翔集”中的“集”字,上面是“隹”,下面是“木”,“隹”是鳥的意思,這樣“集”字的本義為“群鳥停在樹上,泛指停留”好懂了;進而它的引申義“安定”也很好理解了,例如: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史記•秦始皇本紀》); 再如“翼”的本義是“翅膀”,由此,它就有了“輔助,輔佐”的引申義。 例如:旦常輔翼武王。(《魯周公世家》)。我們還可以結合成語講解古漢語知識,《送東陽馬生序》“假諸人而后見也”中的“假”字,譯為“借”,我們可聯系“狐假虎威”來加深學生的印象;講到名詞在動詞前做狀語,我們可聯系“狼吞虎咽”、“狼奔豕突”加深強化;總之,文言文字詞的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多用鮮活的語言現象講解文言文,才能讓學生真正品味文言文的美,從而達到“素質”與“應試”的雙贏。
一、 做好實驗預習
預習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因為預習是學生獨立地接受新知識,需要獨立閱讀和思考。而實驗預習應從實驗的五個基本步驟開始;一是實驗目的:通過本次實驗,我們要達到什么目標,要測量某一物理量或者根據測量數據,計算或驗證某一定律;二是實驗原理:該實驗要用哪方面的知識、公式、定律、原理來完成實驗任務;三是實驗器材:做這個實驗應著手準備什么儀器,儀器的功能、操作方法、量程選擇和儀器使用時的注意事項等;四是實驗步驟:為了更好地完成該實驗,應分為哪幾個步驟完成,每一部的操作有哪些;五是誤差分析:該實驗的誤差來源是什么,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減少誤差。
二、大膽猜測
課前給學生幾分鐘時間,把實驗的原理和步驟想象一遍,對解決問題的方式和問題的答案提出猜想與假設,對物理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大多數學生只是遵循教師預設好的方案,而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正是科學探究中最具有活力、最能激發學生靈感、學生最愿意參與的重要環節之一,因此,教師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要有效開展猜想與假設活動,提高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最后通過評價表對學生的猜想與假設能力作一個綜合評價,以更好地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
三、模擬實驗
對實驗過程進行模擬演示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創設情境、激發興趣、開發思維、訓練方法、培養能力、陶冶情操而進行的示范性活動,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直觀教學過程。物理教學中的很多現象和規律由于受各種限制無法給學生演示,難以獲取初步的感性認識,再者由于部分實驗現象持續時間較短,難以讓學生捕捉到其實質性的規律,對于抽象的現象和規律幾乎不能用感官感知,這就需要學生的想象與思考。而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實驗模擬,就可以創造一個虛擬的物理實驗,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獲得初步了解,并抓住實驗對象的特征和變化過程,明確其產生、變化的特點與條件,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如碰撞實驗的碰撞過程,一般很難分清接觸、擠壓、分離的各個細節,若用多媒體軟件將碰撞制成動畫,通過慢動作將快的過程變慢,可以看清這一現象的全過程。
四、 分析實驗結果
嘗試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是物理實驗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新的問題,吸取經驗教訓,改進探究方案,從而提高實驗教學效率。
五、個別指導
實驗課上,教師要嚴密組織,認真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引導學生解決實驗中的一些難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學生實驗要定人、定儀器,實行臺長負責制。實驗中采取一幫一、一對一形式,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分類指導。差生重在規范操作,糾正不良現象;中等生要求完成實驗過程,對現象不明顯的實驗,責令重做;優生設疑點,改進實驗,多做一些創新實驗。在實驗中,要讓學生總結實驗規律,培養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實驗態度,提高實驗技能、技巧,促進智能的開發。實驗結束后要認真清點儀器,整理實驗室、實驗臺。最后要讓學生寫實驗小結,認真反思實驗過程中的得與失。這樣能加深學生的記憶,對學生素質的提高和內在潛能的開發也大有益處。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16—0085—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化學教師必須重視實驗教學,科學合理地安排實驗課程,并按照教學需要適當開發實驗內容,增強實驗課的趣味性和實效性,有效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現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培養觀察習慣,激發學生對化學實驗的興趣
化學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只要注意觀察,隨時會發現各種有趣的化學現象。比如,嶄新的鋁壺燒過水后會出現黑色斑痕,墓地附近夜間會出現“鬼火”,在食醋中滴入幾滴白酒會散發出特殊的香味,雷陣雨多發地帶的莊稼往往長勢很好等。通過對諸如此類奇妙現象的觀察,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促使其主動探索研究,逐漸掌握越來越多的化學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可設計一些小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找一個鋁制的易拉罐,用CO2氣體將罐充滿,加入適量NaOH溶液后將罐口密封,學生通過仔細觀察發現:開始易拉罐“逐漸變癟”,接著“癟了的易拉罐又鼓了起來”。這些現象該如何解釋呢?原來,易拉罐“變癟”是由于NaOH溶液與CO2發生了如下反應:2NaOH + CO2 = Na2CO3 + H2O;而易拉罐“又鼓了起來”則讓學生難以理解,經過一番緊張的爭論和探討后,有人提出:“這一現象是由于容器本身(鋁)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了反應而引起的”,這位同學隨即在黑板上寫出了正確的反應方程式: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學生通過主動探究,終于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發生這一現象的根源。
二、合理改進實驗,使之更易操作或現象更為明顯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時會對教材中的部分實驗進行適當改進,使其更易于操作,或者使實驗現象更為明顯。例如,在加熱5%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的實驗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生成的氧氣時,木條本應該復燃。然而我們有時卻觀察不到木條復燃的現象,甚至火星不僅不會變旺反而會熄滅。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可能是過氧化氫溶液濃度不夠的原因,也可能是生成的氣體中含有大量水蒸氣的原因。這時我們可順勢引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分組探究。第一組學生可分別用5%、10%、15%、20%等多種濃度的過氧化氫溶液進行實驗;第二組可加長導氣管(可使加熱產生的水蒸氣充分冷卻)后進行實驗。結果發現上述兩種原因均有可能導致實驗失敗。于是教師引導學生用兩種方法改進實驗:其一,是用20%的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加熱時控制好溫度,盡量減少水蒸氣的產生,待生成大量氣體時,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其二,是將導氣管加長或在導氣管中加入干燥劑(可選用生石灰或堿石灰),待有大量氣體生成時,再用帶火星的小木條檢驗。結果,兩種做法都獲得成功。
三、適當補充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需要適當補充一些實驗內容。例如,在“金屬氧化物與酸溶液的反應”中,我們可以讓兩組學生分別做稀硫酸、稀鹽酸與氧化銅反應的實驗,并在此基礎上歸納總結出酸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的規律。再如,在“非金屬氧化物與堿溶液的反應”中,補充二氧化硫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實驗可分為二步:首先讓硫在氧氣中燃燒,讓學生聞生成氣體的氣味,然后在集氣瓶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并振蕩,再次讓學生聞氣味。這樣既能加深學生對非金屬氧化物(酸性氧化物)與堿溶液發生反應生成鹽和水這一規律的理解,又能教育學生增強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