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十年春齊師伐我

      十年春齊師伐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十年春齊師伐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十年春齊師伐我范文第1篇

      關鍵詞:鄭周交惡 ]葛之戰 列國局勢

      自周幽王喪命犬戎之亂,平王由諸侯護衛東遷洛邑后,王室實力大受損失。到周桓王繼位時,王室已出步擺脫了風雨飄搖的危局,展開一系列打擊不臣諸侯,重新樹立天子威儀的軍事行動。]葛之戰前,列國間的局勢,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交戰雙方力量的對比。而“伐鄭,鄭射傷桓王”[1]的失敗,則擊碎了周桓王重建王室威權的各種努力,也使得諸侯國對王室的敬畏徹底破滅。

      一、]葛之戰前的周、鄭形勢

      王室東遷后“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2]雖放棄了宗周王畿,但仍保有東都洛邑附近地區。童書業先生在《春秋史》中對東周王畿有過較詳的描述“春秋之初,王畿尚大,略有今河南省的西北部,就是前清的河南(治洛陽)、懷慶(治沁陽)兩府和汝州(治臨汝)的地方”[3]春秋初年周王室所直接掌握的領土并不遜于周邊衛、魯、宋、鄭這些諸侯國。同時王室在政治上仍享有極高地位,如:針對當時晉國內亂“王命虢公伐曲沃,而立哀侯于翼”[4];同年“鄭人以王師會之,伐宋”;隱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5];九年“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6]。桓四年“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7]]葛之戰前周天子采取了一系列銳意進取,希圖恢復王室舊有統治秩序的積極作為,并非一副任由諸侯欺凌的可憐相。所謂“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8]的局面,并不是此時的真實寫照。甚至在面對驕橫的春秋小霸鄭莊公時,周桓王也毅然采取強硬措施“王奪鄭伯政??????秋,王以諸侯伐鄭??????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9]。不難看出這支征討當時第一強國的大軍,是以王師為主力,會同陳、蔡、衛三國共同組成。王室在東遷初期,面對日漸崩潰的舊有統治體系,雖有時也會借助諸侯之師以討不庭,但仍保持強勢地位,同時更和鄰近各諸侯國維持著良好關系。

      與王室同時東遷的鄭國,復國之始便卒取師伯所云十邑之地,左河右濟,前華后河,食溱洧焉。其后兩年滅鄶,四年滅虢,在與鄰國的戰爭中連戰皆捷,“鄭莊公自克段后,再次伐衛(隱元年、二年);侵周(隱三年);再抗宋、衛、陳、蔡聯軍(隱四年);敗燕師(隱五年),伐宋入其郛;侵陳大獲(隱六年);又以王命伐宋(隱九年),大敗北戎;合齊、魯宋,取宋二邑(隱十年),取宋、衛、蔡三師,又入宋;齊、魯滅許(隱十一年),大敗息師,大敗宋師”[10]。誠為齊桓公霸業前中原地區一等強國。且鄭國自武公起就一直擔任王室要職,政治上享有其他諸侯國難以企及的優勢。但鄭國在領土擴張方面的一系列動作,惡化了與鄰國的關系。尤其是衛州吁弒君奪位后,衛國屢次出面召集諸國共同伐鄭。鄭國雖抓住機會改善了與魯、宋、齊等國關系,但外部環境依然不容樂觀。如平定宋國內亂過程中雖一度改善了與陳國的關系,還曾拉攏蔡國共同商討應對崛起的楚國,但由于自身實力遠強于周邊諸國,所以與鄰國關系的改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周天子伐鄭之時,鄭國僅能以一國之師御敵,實屬無奈之舉。

      二、周天子的同盟

      鄭國東遷之前“其濟、洛、河、穎之間呼,是其子男之國,虢、鄶為大”[11],鄭國東遷后在短時間內滅掉虢、鄶,改變了原有的地區間政治版圖,引起陳、蔡、衛等鄰國極度恐慌。以致衛國在日漸強盛的鄭國面前,甚至放棄同姓相親的宗法準則轉與宋國結盟,在中原地區便形成宋、衛等為一方,鄭國為另一方的兩大對立陣營。隱四年“及衛州吁立,將修先君之怨于鄭,而求寵于諸侯,以和其民,使告于宋曰: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屬也。宋人許之。于是陳蔡方睦于衛,故宋公陳蔡衛人伐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12]由此,開啟了宋、衛等國聯合攻鄭的序幕。甚至當任職王室左卿士的鄭莊公在代表天子伐宋的緊要關頭,蔡、衛等仍與宋國聯合攻鄭。

      陳、蔡雖是西周初受封的諸侯國,由于“鄰近淮夷與宋,當楚國為起于西南方時,陳、蔡常附屬于宋而與鄭為敵國。這是因為陳、蔡與宋國的關系較為密切,而鄭國是新興的強國,容易招人忌恨之故”。[13]春秋初,陳國在國際舞臺上異常活躍。不但是宋、衛間聯合攻鄭的聯絡員,還是衛國親近周天子的牽線人。“州吁未能和其民,厚問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覲為可。’曰:‘何以得覲?’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陳、衛方睦??????’”[14]這次州吁朝陳雖未取得成果,但陳國卻借機幫衛國除掉了篡位的州吁,這一舉措無疑更加緊密了兩國關系。以至兩國在強盛的鄭國面前,并未因各自國內的政治變動發生改變。

      曾數次與陳、蔡、衛三國聯合攻鄭,且頗有戰績的宋國,此次未接受王室征召伐鄭,在當時列國關系中是尤為值得探討的。查其原由,實為]葛之戰前宋國政局發生了重大變故。《史記》載“(宋殤公)十年,華督攻殺孔父,取其妻,而迎穆公子馮于鄭為莊公。”[15]又《左傳?桓二年》“殺孔父而弒殤公,招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16]據以上史料,可知在宋國內亂中,犯下弒君大罪的華父督不但未受懲處,反因舍得給各諸侯國送禮得到了諒解,并成為新君的丞相;同時宋國擁立的新君,竟是先前流亡在鄭的穆公之子公子馮。此次宋國內亂,流亡的公子馮得以回國繼位,元兇華督免于懲罰,全賴鄭國居中積極運作。因而新君繼位后,鄭、宋兩國間歷來敵對的關系自然得以轉化。宋國的政局變動,徹底結束了兩國間敵對的狀態,無形中增強了鄭國的實力。因此,宋國沒有參與王室對鄭國的征伐實不意外。

      三、缺席的強國

      犬戎之亂后,出兵護衛天子東遷的魯、秦、晉、齊等強國,在]葛之戰時期無所作為的態度,同樣值得研究。

      春秋以來,王室與魯國彼此聘問,頗為頻仍。截止]葛之戰前,僅見于《春秋》的就近十次之多,可見雙方關系之親密。因此,像天子討伐不臣諸侯的行動,魯國是沒有理由缺席的。我們認為,與宋國未能隨王師一道伐鄭的原因相似,此時魯國政局也發生了有利鄭國的變化。王師伐鄭四年前,魯桓公弒兄奪位掌握了魯國國政。得位不正的魯桓公為取得諸侯支持“修好于鄭?????卒易p田,公許之。三月,鄭伯以壁假許田,為周公p故也”。[17]同年“夏四月丁末,公及鄭伯盟于越。結p成也。盟曰:渝盟,無享國”。[18]上舉材料就是在當時給分封制帶來巨大沖的魯、鄭易許田。其實鄭、魯兩國間關于交換許田的問題由來已久,魯國對此問題態度未見積極,但此次魯國主動要求完成交換,足見桓公急切想得到鄭國支持。兩國易許田后,又定宋亂,直到鄭莊公去世,兩國始終維持友好關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19],對于鄭、魯之間私下交還土地,及桓公弒兄奪位,這一系列挑戰宗法制準則的行為,是很難得到周天子諒解的。魯國在前幾次奉王命討不臣的戰爭中,都有明確記載,但]葛之戰前雖然有王室使者前來,可據魯國國史而作的《春秋》、《左傳》都沒有周天子此時要求魯國出兵伐鄭的記載。可見,]葛之戰前魯、周關系尚未完全修復,周桓王對此時的魯、鄭關系心存芥蒂,這或許也正是魯國未能受王室征召參加伐鄭之役的重要原因。

      秦國自“周避犬戎之難,東徙雒邑,襄公以兵護送周平王”[20]之后,專注于對西戎諸部的戰爭,直至齊桓公稱霸前絕少與中原諸國發生聯系。另外我們也應看到,秦國此時作為一個剛剛受到分封的諸侯國,與王室尚保持著密切關系。如“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于是文公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21]又“(桓四年)冬,王師、秦師圍魏,執芮伯以歸”。[22]與魯國不同,秦國缺席周天子伐鄭的]葛之戰,并不是雙方關系不夠融洽,而是受制于地理不便的原因。春秋初秦與東周王畿間尚有西虢、大荔戎等國族相阻隔,雙方交往并不通暢,此外這一時期秦國國力也尚不足以支持這種跨越數個諸侯國的戰爭。

      曾與秦一道擁立平王為天子,且派師護送王室東遷的晉國,自晉昭侯封季父成師于曲沃后,僅五年時間便發生了內亂,深陷于宗室內戰的泥淖中。作為大宗的晉侯在內戰中非但不能自保,還常需王室出兵相救。如“曲沃莊伯聞晉鄂侯卒,乃興兵伐晉。周平王使虢公將兵伐曲沃莊伯,莊伯走保曲沃”[23]又“晉小子之四年,曲沃武公誘召晉小子殺之。周桓王使虢仲伐曲沃武公,武公入于曲沃,乃立晉哀侯弟緡為晉侯”。[24]晉與曲沃的內戰一直持續了六十七年,]葛之戰前正是晉與曲沃對峙時期,因此晉國是沒有能力參加伐鄭之役的。

      臨近鄭國的另一個東方大國齊國自從魯隱公十年與鄭國一起會盟征討宋、J起,便一直保持了緊密的同盟關系。不僅如此兩國還常與魯國一道展開軍事行動。如隱十一年“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25]桓二年“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26]另外作為齊國的盟友,鄭國還將齊侯引薦到周天子那里,提高齊國在各諸侯國間的政治地位。齊國更曾希望把后來嫁到魯國的文姜許配給鄭莊公。由此不難看出,偏居于東海之濱的齊國,與鄭國關系最為親近。所以,此時的齊國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政治關系角度考慮,都不是王室聯合的對象。

      由上文不難看出,鄭國由于宋、魯內亂改善了與兩國的關系,緩和了與鄰國間緊張的局勢。雖然衛國等與鄭國仍處在敵對狀態,但]葛之戰前的列國間局勢對鄭國卻是極為有利的。此時有實力與鄭國抗衡的幾個諸侯國中,秦、楚兩強只是初顯崢嶸;齊國的霸業還要晚到齊桓公登基之后;曾經擁立天子,并且出兵護送天子東遷的晉國尚在內戰中掙扎;與王室關系親近的魯國還犯著難為王室原諒的錯誤;向來與鄭國為敵的宋國,剛剛迎立了一位擁有鄭國背景的新君。鄭莊公也正是借助這樣的國際環境,建立了自己春秋小霸的事業。反觀周天子一方,陳、衛兩國內爭不斷,蔡國日益受到楚國威脅,自顧尚且不暇。周王室與鄭國在這樣背景下的戰爭,從開始的一刻起便注定了失敗。周王室此戰之后,威望一落千丈,衛、燕這樣的諸侯國甚至都敢插手王位繼承。西周時期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由此徹底破滅了。

      參考文獻:

      [1]《史記?周本紀》.司馬遷.中華書局.2002年.149頁;

      [2]《史記?秦本紀》.司馬遷.中華書局.2002年.177頁;

      [3]《春秋史》.童書業.中華書局.2006年.131頁;

      [4]《十三經注疏?左傳?隱五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97頁;

      [5]《十三經注疏?春秋?隱八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2頁;

      [6]《十三經注疏?左傳?隱十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0頁;

      [7]《十三經注疏?左傳?桓四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55頁;

      [8]《史記?周本紀》.司馬遷.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48頁;

      [9]《十三經注疏?左傳?桓五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60頁;

      [10]《春秋左傳研究》.童書業.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41頁

      [11]《國語?鄭語》.上海師范大古籍點校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507頁;

      [12]《十三經注疏?左傳?隱四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7頁;

      [13]《春秋史》.童書業.中華書局.2006年.143頁;

      [14]《十三經注疏?左傳?隱四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7頁;

      [15]《史記?宋世家》.司馬遷.中華書局.2002年.1793頁

      [16]《十三經注疏?左傳?桓二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38頁 ;

      [17]《十三經注疏?左傳?桓元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32頁;

      [18]《十三經注疏?左傳?桓元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32頁;

      [19]《詩經譯注?小雅?北山》.程俊英.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416頁;

      [20]《史記?秦本紀》.司馬遷.中華書局.2002年.177頁;

      [21]《史記?秦本紀》.司馬遷.中華書局.2002年.179頁;

      [22]《十三經注疏?左傳?桓四年》.李學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55頁;

      [23]《史記?晉世家》.司馬遷.中華書局.2002年.1876頁;

      [24]《史記?晉世家》.司馬遷.中華書局 .2002年 .1877頁;

      十年春齊師伐我范文第2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編,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選自《曹劌論戰》)

      1.下列句子中朗讀節奏劃分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肉食者/謀之 B.惟長/堤一痕

      C.是/非木柿 D.夫/大國,難測也

      2.對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小大之獄(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將鼓之(代詞,那件事) D.可以一戰(介詞,憑借)

      3.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選文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戰前、戰中、戰后三個階段的有關情況,其中略寫戰前魯國的政治準備,詳寫長勺之戰的過程和曹劌論述取勝的原因。

      B.“忠之屬也。可以一戰”這句話告訴我們:在曹劌看來,忠誠盡責的人才可以獲得民心,獲得民心是戰勝齊軍的政治保證。

      C.從寫法上說,選文第一段主要記述了莊公和曹劌的對話,敘述、議論兼有,曹劌的“戰則請從”,起到了結束上段、開啟下段的作用。

      D.選文第三段中,通過莊公問曹劌“未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劌的“盈竭之論”“大小之論”“真假之論”,揭示了曹劌的戰略思想和軍事見解。

      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文言文句子的大意。(6分)

      (1)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________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

      十年春齊師伐我范文第3篇

      文言文白話文古今對譯,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例:《曹劌論戰》中, “十年春,齊師伐我。”就可以翻譯成: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相關的教師中考文言文復習參考范本資料,歡迎你的參閱。

      師(滿懷激情地):同學們,文言文是我國文學藝術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陽樓的壯美,有小石潭的幽靜,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抱負,有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警策之言。幾乎每篇文言文的學習都會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帶來人生的真諦。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文言文。只不過,今天我們是要從中考的角度來看它,為了取得中考的最終勝利,我們必須要打好文言文閱讀這場小戰役。要打好文言文閱讀這場戰役,熟悉中考文言文閱讀的考點及題型,明確復習方向就顯得很重要了。

      師:請同學們拿出印有03、04、05、06年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資料。這份資料課前已請同學們做好并根據印發答案訂正好,你們完成了嗎?

      生(齊答):完成了。

      師:好的,下面就請同學們根據你做過的這份試卷來討論、歸納一下中考文言文閱讀有哪幾類題型。(師板書:文言文閱讀 題型)

      師:中考文言文的第一類題型是?

      生(齊答):解釋詞語。(師板書:解釋詞語)

      師:第二類呢?

      生(齊答):翻譯句子。(師板書:翻譯句子)

      師:第三類有點難概括吧?

      (一生插入:課文分析。)

      師:恩,這位同學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它歸納為文意分析題。(師板書:文意分析)那第四類呢?

      (學生思考,小聲討論)

      一生說:課外文言文閱讀。

      教師啟發:是吧。那同學們有沒有發現這種題型的特殊性?它和我們學過的課文聯系得還是很緊密的,我們就姑且稱它為拓展延伸題吧。(師板書:拓展延伸)

      師:同學們,常州市中考文言文閱讀題的四種類型我們已經歸納出來了,就像射箭我們已找到了靶心。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一起來尋找相應的、有效的復習策略或答題技巧了。俗話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下面我想請同學們四人一小組進行分組討論,針對四種題型找出你們認為最科學最有效的復習策略或答題技巧。討論時,每小組推派一名同學執筆記錄,再派一名同學作主發言人,時間十分鐘左右。

      (學生四人一組展開活動,教師巡回,參與討論,了解情況。)

      (十分鐘后)

      師:我看見剛才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討論,而且討論得相當熱烈,想必同學們已找到了很多金點子,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好嗎?先看第一類,針對這一類題型,你們找到了什么好辦法呢?

      生1:熟悉課文,在句子里面解釋這個詞的意思。

      生2:多讀多背。

      生3:遇到陌生的詞,可把一個字擴充為一個符合語境的詞語。

      師:同學們剛才講得都很好。對于重點字詞,我們首先要緊扣注釋,認真識記。(板書:緊扣注釋,認真識記)不知同學們發現沒有,03-06年的中考語文試卷,一共考了16個詞語的理解,其中有14個能從課文下面的注釋里找到,(學生翻看中考卷,教師略做強調)可見熟悉注釋是個不錯的方法。當然,解釋詞語時別忘了遵循“詞不離句”的原則。另外,老師建議你們對實詞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做個分類整理。(投影顯示,教師講解 ,學生跟著一起說)

      (1)實詞:

      通假字 如: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一詞多義

      如: 朝服衣冠 (早晨)

      朝 于是入朝見威王(朝廷)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朝見)

      古今異義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義: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義:品德惡劣)

      詞類活用 如:公將鼓之 (名作動,擊鼓)

      師:為了提高復習的效率,同學們可以四人一組分工合作,每人整理其中一類,最后實現資源共享。

      師:同學們又是如何來應對句子翻譯的呢?

      生4:抓住關鍵詞。

      師:說得很好!請同學們看一下2006年的19題,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到題目的評分標準?

      (生翻看試卷,小聲地說:“雖”、“安”、“毒”等關鍵詞,譯錯2個扣1分。)

      師:對呀,可見,抓住關鍵詞翻譯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還有嗎?

      生5:如果逐字逐句翻譯不通,就要稍加添改 ,直至流暢為止。

      生6:重點句子背下來。

      師:背當然是一個辦法,但可能不是最科學的方法。其實,句子翻譯也是有一定的訣竅的,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投影顯示,教師講解)

      (2)翻譯句子: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詞不離句,句不離篇。

      原則: 信——忠于原文

      達——語意流暢

      雅——文辭優美

      方法:

      對:文言文白話文古今對譯,把單音節詞變成雙音節詞。例:《曹劌論戰》中, “十年春,齊師伐我。”就可以翻譯成: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魯國。

      留: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書名、國號、年代和朝代等專有名詞。還是剛才那個例子,我們就保留了“十年春”這個時間名詞。

      增:補出省略成分。例:《曹劌論戰》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我們就應該把句子補充成:“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 (鼓)而(氣)竭”后翻譯。請生7翻譯。

      生7: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竭盡了。

      刪:無實義的虛詞。例:《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可以不譯。

      調:調整特殊語序。例《曹劌論戰》中“戰于長勺”就應調整為“于長勺戰”后譯。

      師:翻譯句子的五字法同學們有沒有記住?請響亮地齊聲說一遍。

      生(齊聲):對、留、增、刪、調。

      師:第三類題型相對來說,難度比較大。那么,同學們針對這種題型都找到了哪些“必殺技“呢?

      生8:熟悉課文。

      生9:能大致了解寫作背景、文章主題、人物形象、寫作方法等。

      師:在同學們發言的基礎上,老師想再補充一點自己在解答這種題型時的一點心得,請看大屏幕。(投影顯示,教師講解)

      (3)文意分析

      答題技巧:看清題目,明確指向

      整體把握,上下推導 (板書:明確指向,上下推導)

      斟詞酌句,表達完整

      我們在審題的時候,首先要看清題目有幾問,分別問了什么,有無特殊要求。例:2006年中考卷的20題,這里顯然是兩問,問蔣氏的兩次“戚”和作者的兩次“悲”的原因;特殊要求是用自己的話概括回答。要求看清后,我們再結合語境,到上下文中尋找答案,經過搜索,我們不難找到問題的答案,最后我們再把答案稍作整理,用自己的話簡要回答即可。

      師:問言文四大中考題型我們已攻克了三類,剩下最后一類我們一起再來研究研究,看能不能一舉攻破?

      生10:注重平時積累,同時結合課文,增加課外積累。

      師:確實,要做好拓展延伸題,應以課文為范例,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通過聯想,由此及彼,由課內向課外拓展延伸,巧妙遷移運用學過的知識。(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

      答題技巧: 通讀材料,整體感知; (板書:遷移拓展,靈活運用)

      遷移拓展,靈活運用。

      師:討論完四類題型的解題技巧,我看同學們都有點躍躍欲試了。下面我們就來練練兵, 請同學們根據中考題型就《出師表》出一套題 。(教師分發資料,學生動筆出題,教師巡回了解情況。)

      (8分鐘后)

      師: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吧?請把你的作業放到展臺上。

      (投影一生作業,師生共同點評。學生作業見附錄)

      2、師小結:

      同學們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種了一棵知識之樹,還要把這種方法帶到今后的學習中去,讓它們長成一片森林,我們的大腦將會更加充實、心靈將不再荒蕪。

      附: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篤,召亮于成都。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貞之節,繼之以死⑨!”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⑩之如父。”(節選自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

      注釋: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一中國。④[嗣子]此子劉禪。嗣:繼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輔佐之臣。⑧[效]獻出,呈獻。⑨[繼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附:學生出題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由是感激( )

      ③ 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④ 后值傾覆( )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3. 你最欣賞諸葛亮哪一個特點?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說說理由。

      十年春齊師伐我范文第4篇

      [關鍵詞]鄭國;系年;春秋初期;鄭莊公

      鄭國在春秋初期實力強大,尤其是鄭莊公時期,在歷史舞臺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鄭國的強勢表現在對周王室和其他諸侯國兩方面。

      對周王室上,鄭莊公是周王室的卿士,權勢很大,各國都很怕鄭國,宋、齊、魯、陳等國,爭相與鄭國交好。平王為了約束鄭國,想把鄭國掌握的周室王權分給虢國,沒想到“鄭伯怨王。王曰:‘無之。’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王崩,周人將畀虢公政。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鄭交惡”。(《左傳》隱公三年)鄭國作為諸侯國,竟可以逼迫周王室交換人質,且奪取了王室的莊家,可見鄭國的強勢。三年后,鄭莊公才首次朝見周桓王,周王卻“不禮”(《左傳》隱公六年),這又惡化了周鄭關系。到魯桓公五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而后周桓王率蔡、衛、陳伐鄭,結果卻被鄭國打敗,周王被射中左肩,威嚴掃地。由以上史實不難看出,此時鄭國聲威浩大,儼然就是霸主。

      對其他諸侯國方面,主要表現在外交上。隱公六年伐陳,隱公九年伐宋、敗北戎,隱公十一年入許,桓公六年救齊,這一系列的外交行動都表現出鄭國在春秋初期的強勢,沒有諸侯國能出其其右,儼然就是小霸。

      鄭國之所以能夠在春秋初期稱霸,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其一,周王室權力衰微。周鄭交質,鄭取麥、禾,且將周王室打敗,這都是王室實力衰微的表現。周之衰,由來已久,宣王之時更嚴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不籍千畝。

      清華簡《系年》第一章記載:

      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祀不寅,乃作帝籍,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邑,敷政天下。……宣王即位,共伯和歸于宋。宣王是始棄帝籍弗田,立三十又九年,戎乃大敗周師于千畝。

      同樣的記載見于《國語?周語上》“宣王不籍千畝”章:

      宣王即位,不籍千畝。虢文公諫曰:“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王不聽。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

      千畝,韋昭注:“天子田籍千畝,諸侯百畝。”《北堂書鈔》引賈逵云:“籍田,千畝也。”千畝當為井田制中屬于周王室的公田,是周王室的主要財政收入,也是周王室權力的倚靠。宣王不籍千畝后,自然影響中央財力,王室衰微自是必然。

      幽王時,鄭桓公見周衰,開始思考鄭國的出路,于是“東徙其民雒東,而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此事《國語?鄭語》記載說:“公說,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土地可以以“帑與賄”換取,足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已不復存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能力已十分微弱,而鄭桓公可以隨意的寄地,則又見鄭國之實力。

      其二,其他國家的實力較弱。西方的秦國正忙于抵抗西戎,無暇東顧。晉國在晉文侯之后,便一直處于內戰中,內部王位更迭不斷,實力不濟。齊國雖然國土大,自然條件優越,但尚在經營當中。楚國直到魯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始懼楚也”,中原諸國才開始對楚國重視。

      其三,鄭國實力增強。據《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鄭國在各諸侯中算是較晚受封的。但鄭桓公受封時,“百姓皆便愛之。幽王以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間,人便思之”,可見鄭在分封之初,在百姓、周民心中微信很高,大抵是因為鄭實力雄厚,且廣行仁德。

      在這里,無論是《史記?鄭世家》還是《國語?鄭語》,桓公都是在犬戎之亂時和幽王同時死的,可見桓公是屬于幽王集團的。但是《左傳》隱公六年:“周之東遷,晉鄭焉依”,繼任的武公卻能幫助平王東遷,可以看出武公是屬于平王集團的,這有點說不過去。清華簡《系年》第二篇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娶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盤。褒姒嬖于王,王與伯盤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師,圍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繒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左傳?隱公元年》:“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史記?鄭世家》云:“武公十年,娶申侯女為夫人,曰武姜。”可知武公因為娶于申,而申國與周王室是甥舅國,同時申國是平王能夠登基稱王的最大后盾,這樣鄭武公與平王的關系近了一大層,成為了平王的嫡系。幽王及伯盤死,西周滅,而屬于幽王集團的大部分諸侯在虢國立幽王弟余臣為攜惠王。屬于新興的平王集團的僅有申國、許國、魯國等少數國家。幽王死后九年,可能包括晉文侯和鄭武公在內的諸侯開始不朝宗周攜惠王,而改朝見平王。接著平王東遷,鄭武公派兵護送,做了東方諸侯之長,同時又是平王的卿士,權力和實力極大。

      在鄭國東遷的時候,曾和商人訂立和平共處條約:“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毋或奪。爾有利市寶賄,我勿與知。’”(《左傳》昭公十六年)這樣東遷之后的鄭國內部與商人關系密切,國內太平,經濟發展應當比較迅速。鄭國依靠這些條件在春秋初期強勢崛起,在歷史上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但莊公死后,內部動亂,加上齊國的興起,鄭國很快就衰弱了,只能在大國夾縫中做“墻頭草”得以保全,鄭國的稱霸也就“曇花一現”,不為史家所重筆而書。但鄭國卻曾系春秋初年一“小霸”。

      十年春齊師伐我范文第5篇

      一、基數

      基數詞是文言文中表數的基礎,即一、二、三……這些數目字。

      1.文言文中絕大部分基數詞沿用至今。我們在閱讀時用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就能理解。如:

      (1)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十年”即“魯莊公十年”。

      2.整數與零數之間加上“有”(讀yu,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又”字)字,連接整數與零數。如:

      (2)奉命于危難之間,受任于敗軍之際,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出師表》)

      “二十有一”即“二十一”。

      3.用兩數相乘表示一個整數。如:

      (3)三五之夜,明月半墻。(《項脊軒志》)

      (4)秋公回頭看時,乃是一女子,年約二八,姿容美麗。(《灌園叟晚逢仙女》)

      “三五”指農歷十五日,而不是初三、初五;“二八”不是二十八歲,而是指“二”與“八”相乘的積,即十六歲。

      4.兩個數之間的零位不用“零”,如表示“一百零幾”時就用“一百幾”的形式表示。這就形成了在“百”“千”“萬”等位數后面直接加上零數的表示方法。如:

      (5)桂陽郡共管轄十一城,戶,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口,五十萬一千四百三。(《后漢書?郡國制》)

      “十三萬五千二十九”就是“十三萬五千零二十九”,“五十萬一千四百三”就是“五十萬一千四百零三。

      5.基數中的數詞“十”“百”“千”“萬”前的“一”字通常省略。如:

      (6)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記》)

      “百二十步”即“一百二十步”。

      二、序數

      1.在基數前加“第”。這種情況較少見。如:

      (1)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活板》)

      2.不用“第”而直接用數詞表示。這種情況較常見。

      (2)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3)順于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家功。(《論貴粟疏》)

      “一鼓”“三鼓”即“第一次擊鼓”“第三次擊鼓”;“一曰”“二曰”“三曰”即“第一是”“第二是”“第三是”。

      三、分數

      1.與現代漢語一樣,用“幾分之幾”表示。如:

      (1)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漢書?地理志》)

      2.省略“分”字,用“幾之幾”表示。如:

      (2)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過十之一二。(《治平篇》)

      (3)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問說》)

      “十之一二”即“十分之一二”;“十之八九”即“十分之八九”。

      3.省略“分之”,即直接將分母和分子按順序排列。這是文言文中分數最常見的表示形式。如:

      (4)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不能將它們與基數和約數相混淆,閱讀時要根據上下文加以辨析。

      四、倍數

      文言文中倍數的表示方法與現代漢語差別不大,一般是在基數詞后加“倍”字,也有單用數詞表示的;如果是一倍則省略“一”字而單用“倍”字表示。如:

      (1)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孫子?謀攻》)

      “十”即“十倍”“五”即“五倍”,后都省略了“倍”字,從具體語境可以看出,“倍”表示“一倍”,“一”省略。

      五、約數

      約數表示與實際數目接近的數目。文言文中表示約數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用“十”“百”“千”“萬”等整數表示約數。如:

      (1)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石鐘山記》)

      (2)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百人”不是具體數;《詩經》實際上有三百零五篇,這里說“三百”篇,是取其約數。

      2.用兩個鄰近的數字表示。如:

      (3)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禪山記》)

      3.在基數詞前加“且”“將”“約”“幾”“蓋”“可”等表示約數。如: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在基數詞后加“所”“許”“余”等表示約數。如:

      (5)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從弟子十人所。(《西門豹治鄴》)

      (6)一車炭,千余斤。(《賣炭翁》)

      六、虛數

      虛數是帶有夸張的數字,它與約數不同,約數表示與實際數目相差不遠;而虛數是用來突出數量的“少”或“多”,與實際數目關系不大,有的甚至全無關系。

      1.用數詞“一”表示“少”的意思。如:

      (1)若九牛亡一毛。(《報任少卿書》)

      “一毛”是虛數,極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及其倍數作虛數,一般表示“多”。如: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十則 》)

      (3)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3.“十”“百”“千”“萬”也常用來表示虛數,如:

      (4)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木蘭詩》)

      (5)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阿房宮賦》)

      “百戰”“十年”“萬世”都是言其多。這種用法一直保存在成語中沿用至今,如“十年樹人”“百折不撓”“千載難逢”“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

      值得注意的是,“三”既可表虛數,又可表基數。如例(2)中的“三”是表虛數,指時間長,“多年”的意思。下面例子中的“三”則是表示基數。閱讀時要根據語境作出正確的解釋。

      (6)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十”“百”“千”“萬”既可用來表示約數,也可用來表示虛數,也要注意辨別。

      七、問數

      詢問事物數的數量叫問數。文言文中常用“幾”“幾何”“幾許”等表示。如:

      (1)羅敷年幾何?(《陌上桑》)

      国产乱辈通伦影片在线播放亚洲 |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女人影院想要爱|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午夜精品在线|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 亚洲精品又粗又大又爽A片|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熟女|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精品| 国产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hs|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 亚洲成a∨人片在无码2023 |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亚洲男人的天堂| 亚洲精品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成在人天堂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AA片|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影视自拍揄拍愉拍|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体验|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