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字的特點

      漢字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字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字的特點

      漢字的特點范文第1篇

      1、字形:是文字最重要的特征。因為漢字的字形獨特,所以從文字的體系來說人們把它稱為表意文字。

      2、字音:漢語是聲調語言,聲調是漢語字音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區別意義的作用。漢字的字音除了聲還包括字的聲母音和韻母音,由這三者組成豐富的字音。

      3、字義:漢字是憑借形體來表示意義的,是以象形文字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最突出的特點是字形與字義的聯系非常緊密。

      (來源:文章屋網 )

      漢字的特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漢字的內部結構特點;對外漢字教學

      一、漢字的內部結構特點

      (一)筆畫

      漢字的內部結構特點是指構成漢字的筆畫和部件,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結構單位,每個漢字都是由筆畫組成的,基本筆畫主要有橫、豎、撇、點、折五筆,所有的漢字都是由這些基本的筆畫一筆一畫組成的,漢字中最少的是一畫,最多的是三十六畫。筆畫的組合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相離,相接和相交,這在書寫時要特別注意,往往相接和相交雖然只是一點的差別,但兩個字的意思卻相差的十萬八千里。

      (二)部件

      部件,是由筆畫構成的最小的組成漢字的結構單位,部件按是可以逐級劃分,分成一級部件,二級部件,三級部件,……,以“鴻”i字為例,它的一級部件是“江”和“鳥”,二級部件是“水”和“工”。談到部件我們不得不提一下部首和偏旁這兩個概念,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部首,字典、詞典等根據漢字形體偏旁所分的門類。偏旁,在漢字形體中常常出現的某些組成部分。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為了方便可以暫時用部首代替部件。最早使用漢字部首的是東漢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中把漢字分為540個部首。后人把許慎的部首進行簡化。明代《正字通》簡化為214個部首,《康熙字典》沿用214部。《現代漢語詞典》有201,《新華字典》有189部(舊版)。目前一般以201部為標準,新版《新華字典》改為201部。

      按部件的多少可分為獨體字和合體字,只有一個部件(偏旁)組成的漢字稱之為獨體字,以象形和指事的造字法產生的字都是獨體字,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件構成的漢字就是合體字,漢字中合體字占大多數。

      二、對外漢字教學

      人們總是注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口語教學,很多學生可以講一口很流利的漢語,可叫他們寫時,他們往往是“談字色變”,對漢字從心里就排斥,對于漢字的“害怕”要屬來自歐美國家的學生最為厲害,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接觸過這種方塊形的文字,所以非常不愿意去書寫漢字,如果這時老師再不運用一定的教學技巧加以引導的話,對外漢字教學是無法順利進行的。

      為何在漢語國際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對外漢字教學卻舉步維艱呢?對外漢字教學的重難點又在哪里呢?經過多年來,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對外漢字教學的研究發現,對外漢字教學的重難點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漢字教學的確有它的難點,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必須得承認漢字是世界最為難學的文字之一,漢字有它自己的性質特點,本身就難寫,難認,難讀,對于我們這樣把漢語作為第一語言的人來說,漢字的學習都很困難,更何況對于那些外國人呢,漢字的難寫,難認,難讀,這就更需要我們結合漢字的內部結構特點運用一定的教學法來進行對外漢字教學,這樣才能降低對外漢字教學的難度,提高教學質量。其次,國家和社會在對外漢字教學上的投入也不足,對外漢字教學往往為人所忽略,人們對于對外漢字教學的研究和探索也就不夠深入,這樣就會導致惡性循環,最終導致漢字教學在教學被人所忽視。再次,就是對外漢字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的編寫上的不足,課程設置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漢字的教學應該與口語,聽力,閱讀等其他的課程教學放在一起,而有的學者則認為要單獨開設漢字課,意見得不到統一,在教材編寫方面,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較好的針對外國人學習漢字的課本。此外,對外漢字教學的重難點還在于外國人對于漢字的恐懼心理,他們從心里就排斥漢字,這又怎么能把漢字學好呢,所以要想對外漢字教學順利地進行就必須外國人對于漢字的觀點,讓他們從心里面接受漢字。

      三、運用漢字的內部結構特點進行對外漢字教學

      為了更好地講解漢字的內部結構特點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運用,本文主要依靠從《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舉例來論述。

      筆畫,對于外國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那么在教學的過程中就不要那么快讓他們學習現代的漢字,可以先讓他們欣賞中國的書法藝術,培養他們學習漢字的興趣,還可以先弄來一些漢字剪紙的模型,讓外國學生嘗試著去剪剪看,這樣也可以培養他們的興趣,先對學生進行引導。然后再讓他們從最基本的筆畫: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折()等開始練習,在這里也可以先讓他們用毛筆來練習這些筆畫,慢慢地過渡。在這個時候就要注意學生書寫的筆順問題,要嚴格要求他們按照正規的筆順來書寫,以免在他們將來的學習中出現“倒筆畫”的現象,老師在學生一開始接觸漢字筆畫時就要嚴格要求,不然在他們學習了部件或整字后就很難改正了。前期的筆畫教學是外國學生學寫漢字的第一步,老師要讓學生端正態度,認真學寫筆畫,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等學生學習了基本的筆畫后,在讓他們接觸部件,可以讓學生熟悉《新華字典》上面的部首,先帶著學生把上面的部首都學習一下,可以給學生做適當的解釋,比如,在講到“水”(氵)等字部時,可以畫一下“水”(氵)在古代的寫法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在這里可以借助教學法中的視聽法,利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幫助學生理解,做一些精美的PPT幫助講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而且通過這些部首的學習,我們可以讓學生來識記與這些部首有關的漢字,這樣可以讓他們在更好地理解這些部首的同時,還可以讓他們學會更多的漢字,例如,在學習部首“水”(氵)時可以讓他們學習“洋”、“湖”、“沐”等由這兩個部首組成的字,且這些字的意思都與這兩個部首密切相關,放在這里講解可能會更好。但同時也要給學生一點壓力,讓學生回去抄寫字典上的部首,并在上課時進行抽查,并要求學生到黑板上來默寫,以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筆畫和部首的講解,能夠為以后的漢字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果這一步沒有做好的話,將會對以后的漢字教學帶來很大困難,學生就會對漢字產生抵觸情緒,不愿意去學習漢字,這也是對外漢字教學之所以不能順利進行的原因之一,前期的鋪墊工作沒有做好,這一點是值的教師在教漢字時應注意的。

      注釋:

      【1】黃伯榮 廖序東 《現代漢語》 (增訂四版)上冊

      【參考文獻】

      [1]陳娟.《漢字等級大綱》2905字綜合分析[D].湖北大學,2008.

      [2]盧鳳鵬.《說文》部首語義結構特點及其認知特征分析[J].畢節學院學報,2009,27(9).

      [3]鄭家潔,張艷.對外漢字教學法淺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2010(8).

      [4]楊丹珠.對外漢字教學的現狀及相應對策分析[J].現代交際,2009(12).

      [5]陳傳鋒,董小玉,徐纓.漢字的字形結構特點及其認知規律與小學識字教學[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0(1).

      [6]孫小晶.留學生綜合課漢字教學法[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3).

      漢字的特點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對外漢語 漢字特點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2-0212-02

      對外漢語教學是指對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習者進行的第二語言教學。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可以幫助我們把漢語推向國際,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第二語言學習和母語習得不同,是在一定的教學規律引導下的課堂教學,有教育規律可遵循。漢語難學是公認的問題,據統計學習漢語花費時間是其他歐洲語言的三倍以上。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結合漢字特點進行,將會有很大程度的改變。

      一、漢字的特點

      漢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屬于意音文字。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書、楷書、隸書等變化;形體分類有象形、指示、會意、形聲;在用字方面又有轉注和假借方法。“字本位”的理論興起為漢語教學提供了相應的啟示。“字本位”以字為中心,區別于以詞為基本單位的觀念,這種觀念以“‘字’是中心主題,‘詞’在許多不同的意義上都是輔的副題。”[1]漢語詞匯的發展經歷了復音化的過程。從最開始的單音詞為主到現在復音詞為主,這期間字從詞的身份轉變為詞素。漢字中字詞之間還是很難區別的,對外漢語教學中,留學生普遍認為“字”不能連寫,每個都有獨立的方塊形體,這是漢語學習中的本位內容。我們研究字的特點對漢語教學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漢字具有理據性

      理據性是和任意性相對的一個概念。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的產生具有理據性,表現在漢字上可以清楚看到漢字的形成理據。

      1.形體固定,理據固定

      漢字雖然經歷幾千年變化,和最開始造字之初形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一旦固定了形體,就專字專用,基本上是一個漢字代表一個音節。當然因為音節數量有限,一個音節可以對應多個漢字,結合具體語境則很快會清楚。當然也有例外情況,比如“兒化音”。還比如一些特殊字“盡保ㄊ克)和“俊保ㄇЭ耍。但多數情況下,漢字、音節、詞具有對應性。

      2.形體變化,理據不變

      漢字發展了,很多字體發生了變化。但每次變化都會保留最典型的特征,也就是理據特征不變。從古代漢語到現代漢語,語音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但漢字理據卻固定不變。“一個字從篆書到隸書,到楷書,是書寫形體本身的變化,還是同一個字”[2]。如“虎”從甲骨文到現在楷書,形體發生很大變化,但其形象的理據特征依然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

      3.字組詞的理據性

      漢字作為語素有很強的組詞造句能力,古漢語中與詞的界限不清晰,基本上就是一字對應一個詞。但復音化以后,雙音節詞語是在單音詞的基礎上有理據的發展而來。字按照并列、偏正、述賓、主謂等原則組成了現代的雙音詞,據統計常用漢字只有3000左右,總計也只有6000多個,但通過漢字組成的詞語則不計其數,說明了漢字組詞能力強大,理據性強。

      (二)漢字音形義結合

      漢字是意音文字,音形義融合一體,互相聯系“音生于義,義著于形”,在詞的音、形、義之間,詞義是聯系的核心。[3]音、義是語言必備的兩種元素,漢字的形音義三種元素,字形是形式,意義是內容,語音是外殼,構成了一個合成信息碼。漢字發展變化中,語音和意義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形體變化是最緩慢,甚至說沒有發生變化。“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書之為文字。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也。”[4]由此可見形體不變的重要性。

      漢字字形和語音相關聯最明顯的是形聲字,《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形聲字多達7697個,占了總數的82%還多。形聲字的存在很好證明了字的語音和詞義之間的密切聯系,在現代近7000個通用字中,形聲字有3975個,占56.7%,形聲字在現代漢字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相當重要。

      每個形聲字,不管內部筆畫和結構差異多大,都有一個聲符的存在,也就是說語音相關聯。我們探索漢字形義關系,在現代階段可能不順利,但可以利用字的本義進行。

      (三)漢字蘊含文化

      漢字在造字之初,就是對現實世界的真實反映。有一種文化理論認為可以將文化分解到最小單位,就是文化特質。漢語中就是最小單位就是漢字了,不同漢字所屬的語義場蘊含不同文化。

      1.漢字蘊含思維文化

      漢字造字體現了古人的心理思維特征。例如“筷”這個字,古作“箸”,體現了此物材質為竹子。但與“住”音相同,避船家水中諱,改為“快”,但仍保留了竹字頭,這就是現在的“筷”的來歷。漢字的具象、隱喻和會意,是典型的 “東方思維方式”。

      2.漢字蘊含歷史文化

      漢字是記錄了歷史文化,存儲著未來文化重要載體。許慎的《說文序》記載:“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識古”[5]蔡邕J為漢字“書乾坤之陰陽,贊三皇之功勛”,可以看出《筆賦》已將漢字賦予了社會文化功能,把漢字和儒家思想、政治理論聯系起來了。

      3.漢字蘊含經濟文化

      漢字的產生和消亡都不是隨意的,而是和文化因素的變遷有關系,特別與生產經濟有密切關系。比如“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所以不同顏色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馬都有自己的名稱,如千里馬叫做“”,三四歲的馬叫做“”,馬高七尺叫“Q”,馬高六尺為“”。但隨著經濟發展的變化,各式交通工具取代了馬的功能,因此很多和“馬”相關的字都消失了。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巧用漢字特點

      目前對外漢語教學中沒有很好利用漢字以上特點,違背了漢字教學的規律,導致漢語成為最難學習的語言。為推進對外漢語教學,我們可以把漢字以上特點運用到教學實際中。

      (一)選準字形切入教學

      漢字是記錄符號,屬于象形表意體系中的文字,具有很強的視覺特征,我們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選準字形作為教學的基點,可以更好的理解漢語特征,對留學生跨越文字障礙有很大幫助。《說文》中六書界定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識字秘訣。比如,“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我們知道“山、日、月”這些字形非常生動的刻畫了相關的自然事物。我們選取這些字形作為教學切入點,不僅生動有趣,而且易于理解。如果說象形字表達是靜態的,那么會意字和指示字則是動態的了,比如“夢”其甲骨文字形,就是睡著的人躺在床上,一只手指著眼睛,其本意為 “夜間在床上睡覺,眼前模糊看不清”。

      (二)利用漢字讀音規律

      漢字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雖然不像印歐語系文字可以直接拼讀,但是仍有讀音規律可查詢。漢字讀音兩大特點一個是諧音,一個是形聲,展示的就是形音義之間的密切聯系。

      漢語詞語語音特征可以概括為五類:擬音、音擬、諧音、緊縮、外來。擬聲詞是漢語中最先出現的詞語,是語言發展的源頭,其他詞類都是在此發展起來的。[6]擬聲詞就是模擬事物的聲音,如:動作時發出的聲音,呼、吸、呵、哈、欠、吼、嚎、號、囔、嗦等。音擬是指有些事物并不發音,人主動用聲音來做形象的表達。如:“圓”,其讀音的韻母“u”和“an”都是為開口度很大的韻母,也就是說圓形用圓的唇型來模擬,進而表達圓的意義。

      現代漢語音節只有400多個,加上四聲的配合,也只有1300多個音節。音節數量和漢字數量很難匹配,就出現了每個音節約有6個同音字的現象,比如“hàn”這個音節,對應字形有“漢、汗、瀚、焊、旱、憾、撼、悍”。漢字中還存在一些諧音字,聲旁表音兼做表意,如“線、殘、盞、棧、賤、箋、餞、淺、錢”,這些字符不僅聲音相似,意義也相關,都和“小、少”密切相關。形聲是漢字一個重要語音特點,小學生常用形聲字識字歌謠很好地概括這個特點。形聲字種類很多,有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下形上聲、聲占一角、形占一角、外形內聲、內形外聲等。漢字這些讀音規律都可以很好的運用到對外漢語教學實際中。

      (三)利用形體分析意義

      “漢字構形的最大特點是它要根據所表達的意義來構形,因此,漢字的形體總是攜帶著可供分析的意義信息。”[7]漢字形體上具有可視性,通過考察字形可以和意義聯系起來,挖掘漢字中隱藏的意義。比如“馬”,甲骨文中典型的象形字,作為意符組成了“駿、馱、馴、騎、驅、馭、馳”等一系列形聲字,但所有這些形聲字意義都是和其意符密切相關。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通過對形體的分析,實現意義的解讀。

      漢字在不斷變化,可以說與時代的變遷息息相連。現在很多漢字形體看似和意義毫無關系,但我們深入探討其本義,自會發現形音義之間聯系。例如“騙”在《集韻》中表示:“躍而乘馬也”,“驕”在《說文解字》中表示:“馬高六尺為驕”,現在看這兩個字形義毫不相干,但通過探尋本義就可以很好理解現在“驕傲”的意義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漢字問題,要時刻以發展眼光來對待。

      總之,對外漢語教學與漢字特點密切相關,漢字的特點成為更好地學習漢語的橋梁,充分利用漢字特點進行對外漢語教學是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袁毓林.中國現代語言學的開拓和發展――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2:64.

      [2]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3-184.

      [3]蘇寶榮,宋永培.古h語詞義簡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89.

      [4]李大遂.對外漢字教學發展與研究概述[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4(02).

      [5]任建霞.抓住漢語言文字的特點進行漢字教學[J].學科教學探索,2011(09).

      漢字的特點范文第4篇

      2、電子束焊接是在真空中進行,焊縫的化學成分穩定且純凈 ,接頭強度高 ,焊縫質量高;

      3、電子束焊接速度快,熱影響區小,焊接熱變形小;

      4、電子束焊接適用于焊接幾乎所有的金屬材料,尤其適合鋁材焊接;

      5、電子束焊接可獲得深寬比大的焊縫,焊接厚件時可以不開坡口一次成形;

      漢字的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文化模式 形合與意合 句子語序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語言學界和文化研究領域甚至人類學領域都是公認的。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洪堡特(K.W.Humbolt)堅信,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著一種世界觀,語言顯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環境。從以上兩位大家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可見一斑。的確,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鏡像反映,透過一個名族的語言,窺見的是這個民族的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反過來,文化是語言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制約語言運用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不同語言的結構上的差異來探視文化形態上的差異,也可以透過文化模式來分析不同語言的結構差異。將本國語言與其他語種進行對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說:“你只有將本族語同其他語言進行比較,你才能真正懂自己的語言。”相反,你只有將外語與自己的本國語言進行比較才能真正懂外語。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研究可以從語言的不同層面進行,其中從語法(句法)層面進行對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法最能體現語言的民族特點,因為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是本民族成員或語言社團成員共同遵守的語言習慣或約定俗成的規則,它的本體存在于本民族成員或語言社團的心理之中,它反映著本民族成員或語言社團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何善芬,2002:181)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的不同,語言結構特別是句子組織的方式也存在差別。不同的文化心理造就了不同的句子結構模式。中國文化的具象思維哲理性思維和西方抽象思維型哲理,都深深影響了各自的句法構造。這就決定了漢語句子句法構造不注重抽象形式,而注重具體語義和語境與語序的虛實結合,這三者結合舊形成了一個表意功能的場。(張維鼎,2002:28)而西方抽象思維傳統使英語有相當多的形態構造,句法受制于這些形態系統而與語義、語境相對獨立。句子語序構造是按邏輯形式,奉行的是非自然的干涉主義原則。(張維鼎,2002:29)本文就從中西方文化思維模式出發來對英漢句法構造特點進行探討,說明漢語意合與英語形合之間的區別和由于文化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的語序差異,以顯示出英漢語言形式之間的對應轉化規律。

      二、從中西文化的思維模式到形合與意合

      中國地域廣袤,適于進行耕種活動。因此,中國人們自古是以農耕為主。中國的地理環境和生活方式孕育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思維:第一,天人合一,人主動地適應自然而達到和諧;第二,陰陽互補的辯證觀;第三,克己復禮,講求等級順序,自我內省和集團主義。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哲理的思維是以主觀領悟為特征,即從整體上主觀把握而不作客觀的分析。主觀領悟式的思維是一種將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的具象思維。中國文化的具象思維決定了漢語句法的構造不注重抽象形式,而注重語義和語境與語序的虛實結合,達到意合的目的而不受形態限制。正如黎錦熙先生所言:“國語底用詞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轉引自林紀誠,2002)因此,漢語的句子結構不受形態束縛,多用散句、松句、流水句、省略句或并列句,以中短句居多,沒有一定的主謂框架限制,沒有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的區別。一般可以不交代詞與詞、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結構關系,而是運用大量的動詞結集,按時間順序和邏輯整理順序一個短句接一個短句往下敘述,成線性鋪排。漢語是典型的分析性語言,重意合(parataxis),即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

      由于地理環境,西方民族自古以來就跟自然之間存在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是孕育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文化心態的溫床,也是萌生抽象思維的沃土。古希臘人把生活的方式重點放在跨海經商、外略殖民、建造船只、遠洋航行和進行戰爭等方面,這樣的生活客觀上需要抽象的思維更勝于具體思維。正是這樣,從希臘開始,西方民族就注重形式邏輯、抽象思維,力求從獨立于自我的自然中抽象出純形式的觀念,表現相互強烈的對自然的干涉主義,要自然適應人的傾向。這樣的文化心理促使西方語言具有較豐滿的外露形態系統,使英語有相當多的形態構造,句法受制于這些形態系統而與語義和語境相對立,句法呈明顯的干涉主義的特點。組句時必須考慮形態的變化,通過詞匯的形態變化來表達語法意義(性、數、事態、語態等),是一種典型的綜合型語言,重形合(hypotaxis),即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關系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如who, whose, that, when, where, why等,和連接詞(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如and, or, but, either以及介詞,如on, off, in, with等語言形式手段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楊豐寧,2006:46)

      例如: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inc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er copper ball fell.

      過了一些時候,從遠方傳來了消息,在小銅球墜落的當天,確實發生了地震,這一切終于得到了澄清。

      They refused to pay the highly rent when an increase was announced. As a result, they were evived from their apartment.

      房價上漲后,他們拒付,結果他們被人家從公寓中趕了出來。

      因此,英語注重以形顯意,句子各成分(包括單詞、短語、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靠關聯詞、介詞等顯性連接手段來直接標示,句子結構比較嚴謹但缺少彈性;漢語注重以意役形,句子各成分之間靠隱形連貫、邏輯關系和敘述的事理順序來間接顯示,沒有像英語中大量使用的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等明顯的形合標記,句子結構比較松散但富有彈性。

      三、從形合與意合到英漢句子的語序規律

      英語是注重形合的語言,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往往用連詞,介詞等加以表達,這些詞是形合的外顯標記。(陳光祥,2002)這些標記也即是英語達到形合的“形式之法”,漢語為做到“文以意為主”也是有法可循的。比如說語序這一手段就常常被用來連接和貫通語義而達到準確表達文意的目的。漢語為達到意合而使用的語序一般是需要遵循時序律、因果律和時空大小律等。這些語序所遵循的規律是可以在漢文化這里找到理據的。中國是以農耕生活為主的民族,其文化哲理也深深植根于這種文化之中,且具有順應自然和事物發展的時序、主張集體主義和重視等級序列、主客觀辯證轉化。這些特點直接指引和制約漢語句法語序的生成,使得漢語組句原則相異于英語的組句原則。以下例舉三項漢語獨有的組句原則,并說明其與英語組句規律的不同之處。

      ㈠ 漢語序的順時原則

      順時原則要求在組句時,先發生的事先說,后發生的后說,這是一種客觀的事理的順序。戴浩一先生首先明確提出,漢語句序總是按事物的自然的時序相應排列。這是漢語在敘事時組句的時序原則,將事物的先后順序理清,再按自然事件里的動作發生的先后自然時序排列。西方文化傾向于從事物中抽取基本的觀念,然后人為地組合這些觀念。因此,英美人組句時會將整個事件分解為幾個抽象的概念:主體、動作、事態、方式等,然后進一步抽象為不同的詞語和不同的語法形式。這之后將它按形式邏輯的主次關系進行結構性組合。

      例如:

      ① He ofen has a walk after dinner.

      他經常吃完晚飯后出去散步.

      ②She entered a company working as a secretary after h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她大學畢業之后就進了公司當秘書。

      按照漢語組句的時序原則,把句①表達的事件分切為兩個事件“吃飯”和“散步”,然后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句②也采用同樣的方式按照事件中動作發生的先后自然時序(大學畢業進公司當秘書)排列。如果按照英語語序組合,以上兩個英語表達的句子表達成漢語就變成了“他經常散步之后吃晚飯”和“她進了一家公司做秘書以后大學畢業”。這兩種表達完全改變了原意。因此,漢語按照事件發生的時序原則來組句的方式在英語中不一定能組成合理的句子。相反,按照英語抽象處理方式,也可能會組成不合語義的句子,盡管語法上是合理的。

      ㈡ 漢語的等級原則

      漢文化中的“克己復禮”思想強調集體主義,并且體現在“禮”字上,強調兩點:一是事物的等級性,二是“大”等級先于“小等級的先后序位。(張維鼎,2002:352)這樣的文化心理也體現在了漢語組句的等級性原則:大的等級單位在句序上小于小一級的單位,概括性大的單位先于概括性小的單位。((張維鼎,2002:29)楊豐寧(2006)將這種邏輯順序稱為時空大小律,漢語在表達具有時空大小的概念時,遵循的是這一規律。而英語的個體中心則強調外界適應自己,這樣,讓自然適應自己的文化心態,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定位的。首先確定主體的位置,以此為中心逐步向外擴大視野,最后確定大環境。

      例如:

      ① 他把信小心翼翼地放進街頭的郵筒里面。

      He put the letter into the postbox in the street carefully.

      ② 他1989年6月13日出生于英國倫敦。

      He was born in London, Britain on 13th of June, 1989.

      比較以上兩句,我們可以看出,漢語句子表達時空方面的概念時,遵循的是由小到大的規律。句①中表達空間時,漢語按照有大到小的表達順序(街頭>郵筒),而英語則是有小到大(postbox<street);句②中表達事件概念時,漢語按照的也是由大到小的順序(年>月>日),而英語是相反的順序。通過這種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的差異性對組句規律有一定的指引和制約作用,或者說,不同民族在時空和等級概念上的文化差異體現在句子的組織規律上。

      ㈢ 漢語句子的主客體原則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虛實相合”,這種文化哲理觀似乎與漢語處理主賓語序、主謂賓、施事與受事表達構造有一定的聯系。漢語是重意的語言,語義邏輯關系往往不受語言形式的約束,相互之間通過語境來轉化主客體在句子中分布從而表達不同的意義,這使得漢語句子的語序十分靈活。下面有一組經典的例句。

      我不吃雞了。

      雞我不吃了。

      我雞不吃了。

      雞不吃了。

      不吃雞了。

      以上例句的主客體之間、施受事關系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甚至可以是無主語句。只要符合句意,句子形式上的排列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但這意味著漢語組句具有絕對的隨意性。而英語在這方面沒有這樣大的靈活性,它有固定的語法形式來表達和語序來表達。

      例如:

      他們走了/走了他們

      They have left。

      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文化中的思維形態也在發生著變化。相應的,語言也在發生著變化。因此,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以上的句法原則在英漢語言中存在的差異可能變得不那么尖銳。而且這些原則在決定英漢句子語序上并不是絕對的。比如漢語,除了以上原則,漢語句子還有受到信息原則、修辭原則、語用原則等的制約。但是不管遵循哪些原則,它們都可是以文化的思維方式為理據的。

      楊豐寧(2002)從信息編排這個角度入手對英漢句子層面的語序差異進行了探討,對重要信息的陳述,英語習慣放在句首,也就是說英美人習慣開門見山,一語道破,遵循“突顯順序”的原則:先表態,后敘事;先結果,后原因;先前景,后背景。漢語中則依據事件的自然發展順序組句,依循“時序統御”的原則:敘事在前,表態在后;先偏后正,先因后果;先背景,后焦點。英漢在句子結構上的區別還表現在英語的緊湊和漢語的流散、英語的主語突顯與漢語的主題突顯等方面。由于篇幅限制,此處就不加以贅述。

      四、結語

      本文從文化思維模式對英漢句子結構特點進行了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漢句子結構特點也存在差異。在西方抽象的“外探”的思維模式下產生的英語句法注重形合,句子之內或之間依靠外顯的形式標記聯接起來組成完整的句子,語序排列遵循小大律。而在中華民族具象的“內省”的思維模式下產生的漢語組句注重意合,句子相對靈活流散,語序排列遵循時序規律和大小律。對英漢句子進行對比有助于我們掌握英漢語言形式之間的對應轉換規律,同時給英語教學啟示而注重語言文化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陳祥光.形合與意合[J] 浙江:浙江師范大學學報(6),2002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林紀誠.語言與文化縱論[C].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A].上海:上[4]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楊豐寧.英漢語言比較與翻譯[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亚洲无mate20pro麻豆| 亚洲成AV人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日本| 激情综合色五月丁香六月亚洲|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在线观看| 中文有码亚洲制服av片| 学生妹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色在线|亚洲| 亚洲w码欧洲s码免费| 亚洲人成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无码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亚洲国产品综合人成综合网站| 亚洲福利秒拍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亚洲校园春色另类激情| 亚洲中文无码卡通动漫野外|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尤物| 亚洲?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小说|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5555|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av野草社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蜜桃冫|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一区二区三区| 风间由美在线亚洲一区| AV在线亚洲男人的天堂|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