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冠心病護理

      冠心病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冠心病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冠心病護理

      冠心病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冠心病;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4-0182-0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全球流行廣泛的疾病,我國近年來冠心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有升高趨勢。據統計,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已躍居首位,而冠心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病之一[1]。冠心病由于其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從而被稱作是“人類的第一殺手”。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對冠心病康復護理進行探討,提出了一系列康復護理措施,本文就這方面的研究狀況進行了綜述。

      1 冠心病康復護理的概念及內容

      康復護理是指在康復過程中,根據總的康復醫療計劃,圍繞全面康復目標,在發病初期緊密配合康復醫師進行完整的康復護理工作,包括一般基礎護理和各種專業護理技術[2]。冠心病病人康復護理的目標是改善心臟功能,減少再次心肌梗死和心臟驟停的發生,提高病人生活質量,包括:①從冠心病病人有臨床表現時開始采取康復措施;②康復服務的范圍包括生理、心理、社會康復,并維持良好的適應性;③對潛在的疾病過程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推遲其發展,具體內容包括:控制危險因素,增加病人相關知識,減少心理焦慮和抑郁,進行醫院、家庭和社區3個階段的康復治療,提高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3]。

      2 康復護理的具體措施

      康復護理措施以醫療康復訓練為主,針對各種易患因素實施康復教育、飲食調理、高壓氧、體外反搏[4]及必要的藥物治療等綜合性措施,針對不同的個體實施心理護理,并且對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加以控制。

      2.1 冠心病的康復治療與護理:冠心病康復治療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4]:住院階段、家庭自行康復階段、返院復評階段。住院早期的康復治療常在監護病房進行,其主要內容包括:早期活動、個人生活(如洗臉等)、床上進餐、床邊大小便、簡單的上下肢被動和主動練習等。注意事項:活動強度不宜過大,以心率不低于50次/分或不高于120次/分,無不適癥狀為宜。有研究證明,住院早期的康復治療與護理可降低病死率,預防并發癥,促進病人早期康復,提高其生活質量[5~6]。對急性心肌梗死無并發癥病人進行早期的康復護理,可使平均住院時間由傳統治療護理的48天下降至20天[7]。病人對康復方案的依從性仍然是影響康復效果的一個顯著問題, Baird在研究中發現,讓病人執行自我護理的康復措施和提高對危險因素的意識能夠增強其對康復方案的依從性[8]。家庭自行康復階段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主要針對出院早期病人,在家自行康復鍛煉60~90天,通過隨訪進行指導;另一部分是出院后持續康復鍛煉6~9個月,主要目的是使病人在生活方式改變后逐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護士應根據每位病人的病情及個人特點制定家庭康復護理措施,幫助他們合理安排生活日程及合適的運動程序,如:①散步,2次/天, 30 分/次;②看書或看電視2次/天, 30 分/次;③降壓舒心操,保健按摩2次/天;④緩慢上下樓3層2次/天,運動時注意掌握運動量,以靶心率=180-年齡為宜[9]。返院復評階段,主要進行康復指標評價,根據每位病人的恢復情況及時修正運動處方,繼續康復治療;還可讓病人在康復中心接受為期8~12周的運動治療,如二階梯負荷康復治療方法。此階段護理人員的主要任務是記錄病人康復治療的具體執行情況,評價并提高康復效果,幫助病人修訂運動方案,教會病人自我健康維護的方法等。

      2.2 康復訓練與護理:康復訓練的內容包括:有氧訓練、力量訓練、呼吸訓練、室內外步行訓練、放松訓練等[10~11]。如:①有氧訓練。常用方式:步行、踏車、游泳、慢節奏的交誼舞等,強度一般為50%~70%最大心率或40%~60%最大吸氧量。②循環抗阻運動。做大肌群的抗阻收縮(肱二頭肌、腰背肌、胸大肌等),在10~30 分鐘內重復8~15次收縮為一組運動,各組間休息15~30 分鐘, 10~15組為1個循環。③放松訓練。入靜(氣功):中國傳統氣功的入靜訓練包括動功和靜功兩大類。通過調心(意念集中)、調身(姿勢或動作)、調息(呼吸)來改善全身功能。降壓舒心操:中國民族形式的拳操、太極拳。其他:放松性按摩或穴位按摩、音樂療法等。有研究發現,如果在康復運動時播放適宜的音樂,可提高運動的效果[12]。

      急性心肌梗死經救治生存者的運動訓練可增加病人的體力活動量、改善精神及社會功能、減輕癥狀、促進康復,并能降低由于再次栓塞所致繼發死亡的危險性[13]。龐妙玲等對173例老年冠心病病人實施康復護理后指出,適當的運動訓練可改善身體活動功能,改善血脂代謝,減輕體重,可使血糖下降[11]。

      2.3 心理治療的康復護理:心理護理是冠心病康復護理的關鍵措施之一。冠心病病人的行為特點是:動機強烈,爭強好勝,時間緊迫感強,常表現為不耐煩。有些病人擔心康復訓練使病情加重,且一些康復訓練需持之以恒,要求病人有堅強的毅力[14~15]。病人由于性別、年齡、病情程度等不同,其心理狀態也不同。逢錦波、逄曉在研究中大致將冠心病病人的心理狀態分為兩類:①緊張型,病人表現為恐懼心理、焦慮不安、情緒急躁、精神高度緊張;②松弛型,多見于對疾病缺乏認識而較年輕者,病人表現為無所謂、不在乎的心理,甚至否認或縮小自己的病態感覺或體驗。對于前者,在安慰、鼓勵的同時向病人強調大多數情況下冠心病是可以控制的,以使病人得到心理支持;對于松弛型病人的教育提高警惕,重視預防和治療,指導、加速病人角色的適應[16]。男、女心臟病病人的真正應激源不同,護士應找出這些應激源,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其減輕或清除[1];龐妙玲等采用說理療法、放松靜默療法、疏泄療法、移情療法對冠心病病人進行心理指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

      冠心病護理范文第2篇

      [摘要]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冠心病已成為波及全球的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心病患者有著不同的心理反應,對冠心病患者的護理除常用的藥物控制病情外,使他們處于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鍵詞]冠心病;心理護理;心理反應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性心臟病的簡稱。是一種由于冠狀動脈固定型(粥樣硬化)或動力型(血管痙攣)狹窄或阻塞,發生冠狀循環障礙,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間不平衡而導致心肌缺血或壞死的一種心臟病[1]。國內外醫學研究發現,冠心病的發病與長期或強烈的應激有關。從心理學角度看,應激是個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發出來的具有較高激動水平或持續緊張的情緒狀態。在應激狀態下,機體產生一系列植物神經內分泌反應,歸納為:交感神經活動加強,腎上腺髓質分泌的兒茶酚胺大量增加,導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呼吸頻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陳代謝增高。這是機體的保護反應。但持久或過度的應激反應,不但可使機體內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產生持久而嚴重的植物神經功能改變,從而產生相應的內臟器質性病變,如冠狀動脈痙攣、血壓持續升高、心跳過速、心臟負荷過重等,均為冠心病的發生提供了誘因[3]。

      1心理反應

      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應是復雜多樣的。大部分患者考慮到患病后給工作、經濟、家庭、社會活動帶來影響,因此表現出情緒低落、灰心喪氣、孤獨、焦慮、失望等心理反應。特別是腦力勞動者和文化素質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關知識較多,往往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不安。還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單位較受領導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動范圍、社交圈子縮小,喪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并需要耗費一定的醫療費用,給事業、前途等方面均帶來損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們會經常表現出唉聲嘆氣的樣子,或過多的自責,或怨天尤人[2]。也有的人滿不在乎,認為醫護人員危言聳聽夸大其詞。心理學研究證實,心理因素與冠心病的發生有很大關系。其心理個性特征表現為兩種,其一是外向不穩定型,他們表現為有雄心壯志,抱負很大,競爭心很強,為工作成就而努力奮斗,敢于承擔責任,辦事效率高,反應靈敏,常常感到時間不夠,有壓力,缺乏耐心,活動迅速等。其二是內向不穩定型,他們表現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過于自我保護,比較固執、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這兩種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煙、喝酒、愛吃甜食、食量偏大等。雖然這兩種性格的病人個性表現不一樣,但這兩種個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處于受威脅狀態。也就是他們常常處于緊張狀態,長期下去就成為高血壓及冠心病的誘因[4]。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嚴重的類型,醫學家們經過臨床調查發現,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普遍都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障礙[3]:憂慮、空虛感、傷感的情緒、急躁,對任何瑣事都耿耿于懷、遇事好動感情、易激動。沮喪、焦慮和失去信心,將疾病視為“不治之癥”,拒絕與醫護人員合作。對自的前途悲觀失望,顧慮重重,以至于生活變的沒有規律,甚至對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動節制,整天混日子。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教授崔玉華說,醫學研究早就發現,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會出現抑郁情緒。因此,患者及家屬不能將心肌梗死后的情緒低落視為正常現象。積極治療與心肌梗死并存的抑郁情緒,不但能改善患者情緒,還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療效果。我國醫學家很早以前就曾經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關系。現代醫學進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發生與不良的心理狀態有關。因此,要減少高血壓、冠心病給人們帶來的危害,需要從心理的角度入手,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方式,這對健康是有好處的。

      2護理措施

      2.1要和藹對待病人護士要和藹地對待病人,責任護士作自我介紹,給予親切感,介紹病室環境給予安全感,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并根據病人病情,進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導,從疾病的發病誘因、休息、飲食、運動量等方面進行指導,這樣不僅配合了治療,也調整了病人的情緒,使病人有一種被重視感。

      2.2要隨時掌握病人心理狀態護理工作者,要隨時掌握病人的心理狀態,以利于及時的調整,用勸導、啟發、同情、支持、消除顧慮等方法,對幫助病人認識問題,改善環境,提高信心,促進健康是很重要的。

      2.3以下是幾種幫助病人舒緩情緒的方法放松療法:鼓勵病人通過學習書法、雕刻、繪畫、種花草、養魚鳥或者看喜劇、聽相聲及輕音樂、學氣功等方法,達到怡養心情,松弛的目的。疏泄療法:教給病人學會疏泄,當焦慮、憤怒時,找知心的人傾訴、宣泄使心情變得平靜安定,達到心身平衡。移情療法:指導病人學習或培養情趣,如學釣魚、織毛衣等,當心情抑郁或焦慮時,釣魚、織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漸轉移到感興趣方面,以抑制原來的心理障礙。

      2.4護士應指導病人調整心理狀態,盡量做到[2]遇到麻煩先回避一下,待冷靜后再處理,要想得開,善于安慰自己。遇到憤怒情緒時,要學會減輕自己怒氣的方法,不要固執己見,學會讓步可學習繪畫、寫詩、做文章來陶冶情操,經常聽聽輕音樂,或者把煩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講出來。

      2.5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制度學會合理安排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工作制度,做到一張一弛,勞逸結合,保持樂觀態度。總之,護理工作者應幫助冠心病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使他們緊張的神經松弛下來,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從而減少和避免病情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灝珠.內科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46.

      冠心病護理范文第3篇

      冠心病在臨床中比較常見,導致該疾病產生的主要影響因素為脂質代謝異常,對患者身體機能所造成的影響非常大,若未能夠及時接受治療,則可危及患者生命[1]。冠心病會導致患者出現多種臨床癥狀,且會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在治療過程中,要以患者病情為依據,采取合理的護理計劃,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提升滿意度。本文主要分析優質護理在冠心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病例進行研究,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間收治的9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數字隨機分組法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5例患者。對照組為常規護理,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在48至75歲間,平均年齡(59.53±6.82)歲。觀察組為優質護理,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在47至75歲間,平均年齡(59.25±6.73)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對比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所有患者均需進行常規的糾正心律失常、擴冠、利尿、吸氧、強心等基礎治療。

      對照組:常規護理。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確保病房內的干凈、整潔,保持病房清潔度,強化對患者的管理、監督。針對可實現生活自理的病例,護理人員要多與患者溝通、交流,告知患者治療中的注意事項,若患者無法實現生活自理,則可強化監管工作,對患者的用藥、生活情況進行監督,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通知臨床醫師采取處理措施。

      觀察組:優質護理。①飲食護理。冠心病患者在飲食上有很多注意事項,患者不可暴飲暴食,要遵循少食多餐原則,選擇低鹽、低膽固醇、低脂肪、低熱量飲食,患者要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部分患者在用藥后,出現了食欲不振的情況,護理人員要鼓勵患者進食,多攝入蔬菜、水果的營養,增強機體抵抗能力。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可將健康教育卡片發放給患者,主管護理人員需給予人文化關懷,冠心病的病程較長,護理人員在治療期間,極有可能產生抑郁、焦慮等情緒,擔心自己的病情難以控制,也擔心疾病會對生活造成太大影響,針對這種情況,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讓患者講述自己的真實想法,給予反復宣教,讓患者對冠心病知識增強了解,明確冠心病產生的原因,告知他們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③運動指導。冠心病患者要加強身體運動,提高機體抵抗力,患者可參與的運動包括游泳、慢走、慢跑、騎自行車等,在運動過程中,要注重控制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患者需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保持規律性,不可過度勞累,要禁煙禁酒。④用藥指導。指導患者的用藥,患者必須按時、按量用藥,不可出現漏服、錯服的情況,需根據醫囑用藥,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要告知患者藥物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叮囑其定期入院接受常規血脂、血糖、心電圖等檢查,了解藥物治療效果。⑤并發癥護理。鼓勵患者適度參與訓練,護理人員要訓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控制臥床時間,預防壓瘡、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抑郁評分、焦慮評分、住院時間。護理滿意度評分標準[2]:滿意:經護理干預后,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好,生活習慣有明顯改善,心理狀態較好;較滿意:采取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好,生活習慣有所改善,抑郁、焦慮情緒減輕;不滿意:經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生活習慣、不良情緒等與治療前相比未見明顯變化。

      抑郁評分[3]:輕度:53-62分;中度:63-72分;重度:超過72分。焦慮評分[4]: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超過70分。

      1.4 統計學方法

      收集冠心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數據資料利用統計軟件(SPSS16.0)分析,不同類型的數據資料采用不同檢驗方法,計數資料給利用X2檢驗表檢驗,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表檢驗,表示形式為±標準差(X±s),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經研究得知,觀察組中護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患者分別為34例、10例、1例,總滿意度為97.78%。對照組中護理滿意、較滿意、不滿意患者分別為27例、12例、7例,總滿意度為86.67%。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兩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

      2.2 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抑郁、焦慮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取護理措施后,觀察組的抑郁、焦慮評分與治療前相比有明顯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患者的住院時間

      經研究得知,觀察組的住院時間為(10.23±1.15)天,對照組的住院時間為(15.52±1.53)天。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對比有明顯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冠心病就是指人類心臟部位的冠狀動脈管壁出現粥樣斑塊,從而誘發心臟供血不足,導致心肌功能發作。患者的常見臨床表現為胸痛、胸部不適等,嚴重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休克現象。該疾病產生的原因非常復雜,內分泌、年齡、高血壓、糖尿病等均與冠心病的形成存在關聯[5]。

      對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必須要長期應用抗凝、擴冠等藥物給予治療,該疾病的預后與過度勞累、不良飲食習慣、不規范用藥存在較大關聯。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患者對醫院的護理服務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要求醫院的護理模式做出改善,滿足患者需求。

      優質護理是一種非常全面的護理服務,該護理模式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目前在臨床應用中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優質護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要求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科學性、系統化的護理計劃,給予健康教育,讓患者對疾病知識增強了解[6]。在護理過程中,要注重指導患者培養良好、正確的生活習慣,利用健康飲食,對血脂水平進行調節,將動脈粥樣硬化進程延緩。患者要注重適度參與運動,促使自身免疫能力增強,這對于其抗病能力、心肺功能的改善也能夠起到較好的作用。

      優質護理要求護理人員確保病房內的安靜與整潔,為患者提供良好的療養環境,控制病房內的溫度與空氣濕度,保持床鋪整潔。另外,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的飲食,注重培養良好生活習慣,告知患者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多休息,不可勞累過度。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適度參與運動,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要善于觀察患者心理狀態,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體貼、關心患者,了解其心理情緒的變化情況,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可鼓勵患者多聽音樂、看書等,轉移注意力。

      冠心病護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冠心病;飲食;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260-01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動脈管腔狹窄、閉塞或冠狀動脈功能改變(痙攣),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發生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冠心病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體重、高年齡、吸煙、精神緊張、飲食不當、遺傳、好強性格及體內微量元素有關[1]。我國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都在逐年上升,為降低冠心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各種護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飲食護理尤為重要,故本文闡述如何對冠心病病人進行正確的飲食護理。

      1 脂類的控制

      1.1 控制脂肪的攝入總量:人體攝入脂肪的質和量對血脂水平是有影響的,流行病調查的結果表明飲食中脂肪的攝入量與動脈硬化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明顯正相關。飲食中脂肪的總量又是影響血中膽固醇濃度的重要因素。故減少飲食中脂肪的攝入量是防治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規定,年齡45歲以上人群,飲食中脂肪的供給量應占20~25%。

      1.2 控制P/S的攝入比值:脂肪的性能和作用主要取決于脂肪酸。脂肪酸是脂肪分子的基本單位,根據其結構不同可分為兩大類:不飽和脂肪酸(P)和飽和脂肪酸(S)。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和極低密度脂蛋白,從而保護血管,預防冠心病。含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品為:橄欖油、花籽油、花生油等,主要為植物油。飽和脂肪酸的主要來源是家畜肉和乳類的脂肪,還有熱帶植物油(如棕櫚油、椰子油等),其主要作用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它可以增加人體內的膽固醇和中性脂肪,從而加速血管的硬化,增加冠心病的發病機率;但如果飽和脂肪攝入不足,會使人的血管變脆,易引發腦出血、貧血、易患肺結核和神經障礙等疾病。所以飲食控制好P/S比值尤為重要,當前推薦的P/S比值范圍是1:1~2:1[2]。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冠心病的發病率:歐美高,日本低,我國的舟山漁民和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幾乎不患冠心病。然而飲食調查發現,歐美人平均每日吃魚20g,日本人每日吃魚100g,舟山和愛斯基摩人每日吃魚300~400g。研究發現是海魚當中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防止血管硬化的作用,故飲食中要多吃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1.3 控制膽固醇攝入:飲食中膽固醇的量與冠心病的發病率呈正相關。冠心病多發地區居民的血清膽固醇濃度要比低發地區居民的更高。我們應在膳食中控制每日膽固醇的量低于300mg。1個蛋黃中膽固醇的量大概為368mg,故冠心病的患者每日攝入半個雞蛋就夠了。冠心病患者因忌用魚子、全脂乳、奶油、蛋黃、肥豬肉、肥羊肉、肥牛肉、肝、內臟、黃油、豬油、羊油、椰子油[3]。

      1.4 適當攝入磷脂:磷脂中的卵磷脂使膽固醇酯化,膽固醇就不易在血管壁沉積,還能使血管壁的膽固醇轉入血漿而排出體外。黃豆卵磷脂就能有效地降低血膽固醇的濃度,并防止動脈粥樣硬化。

      2 適量攝入蛋白質

      蛋白質是維持人體生命必需的營養物質,能夠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但蛋白質攝入過多對冠心病不利。有研究表明,供給動物蛋白質越多,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所需的時間越短,且病變越嚴重。動物蛋白質升高血膽固醇的作用比植物蛋白明顯的多。所以蛋白質的攝入要適量,老年人每日每kg體重攝入蛋白質為0.8~1.0g,大概每天65~80g,占總熱量的12%~14%,且植物蛋白應占人體蛋白質的總攝入量的50%以上,如牛奶、魚、豆制品等[4]。

      3 控制糖類的攝入量

      高脂血癥分為脂肪性和碳水化合物性高脂血癥。攝入過多的碳水化合物或直接攝入過多的糖,也就是說一個人正餐吃的淀粉類物質太多或正餐之外過多的吃甜食、糖果、點心、巧克力、飲料等,就會使攝入的糖量大大超過人體需要,就會導致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①熱量過剩,超過了人體的消耗,那么多余的糖就轉化成脂肪并在體內堆積起來,長此以往則會使體重增加引起肥胖、血壓升高、心肺負荷加重,便會進一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及腦血栓等。②冠心病多見于老年人,然而老年人胰腺功能降低,對糖的耐量下降,過多吃糖會引起糖代謝紊亂,血糖便會升高,引發和加重糖尿病,糖尿病又會加重脂代謝紊亂、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③肝臟是利用游離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來合成VLDL,故碳水化合物攝入量的越多,會使血甘油三酯的濃度越高,引起高脂血癥。眾所周知脂胖、高血壓、高血糖、高脂血癥等都是冠心病的易患的危險因素。我國人民的飲食中大都是以米、面為主食,然而這類食品中均含有大量淀粉,也是人體糖類營養素的主要來源。這些淀粉經消化以后即可轉化為葡萄糖,故冠心病病人應該控制在天天主食不超過500克,并在正餐之外限制糖的攝入。

      4 多攝入維生素

      4.1 維生素C:維生素C能夠影響心肌的代謝,增加血管韌性,使血管彈性增強、脆性減少,大劑量的維生素C能是膽固醇氧化為膽酸從而排除體外,如缺乏則膽固醇在血中堆積,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5]。故要多食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獼猴桃、柑橘、檸檬、紫皮茄子等。

      4.2 維生素E: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防預多不飽和脂肪酸以及磷脂的氧化,提高氧的利用率,使機體對缺氧的耐受力增高,增強心肌對應激的適應能力。維生素E還能夠抗凝血、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毛細血管增生、改善末梢循環,防預動脈粥樣硬化。如缺乏則膽固醇在血中堆積,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維生素E廣泛地分布在動植物的食品中,如麥胚油、棉籽油、芝麻油、玉米油、花生油、萵筍、橘子皮以及幾乎所有的綠色植物中。

      4.3 維生素B1:維生素Bl又叫抗腳氣病維生素或硫胺素,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參與脫羧酶的輔酶的構成,參加糖類的代謝。缺乏使心肌代謝障礙,嚴重可引起心衰,發生腳氣病性心臟病臨床癥候。維生素B1供給要充足,熱能越多,碳水化物和蛋白質比例越高,則維生素B1需要量也越大。含維生素B1豐富的食物有谷物、酵母、豆類、干果、硬果等。我國規定成年人維生素B1的供給量為0.5mg/1000kcal。

      4.4 維生素B6:維生素B6易溶于水,微溶于脂,不耐熱,當他與亞油酸伴隨應用時,能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因維生素B6,能促進亞油酸轉變成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可使膽固醇氧化為膽酸從而降低體內膽固醇的濃度。富含維生素B6的食物有魚類、全谷、奶類、豆類、白菜等,并且人體腸內細菌可部分合成。

      5 微量元素的攝入

      鈣、鎂、鉻、鋅、硒對心血管疾病有抑制作用,缺乏時可使心臟性能和心肌代謝異常。①鈣可預防高血壓及高脂膳食引起的高膽固醇血癥。富含鈣的食物有奶類、豆制品、海產品等。②鎂可抑制血脂代謝和血栓形成,促進纖維蛋白的溶解,抑制凝血或對血小板起穩定作用,防止血小板的凝集。富含鎂的食物有小米、玉米、豆制品、桂圓、枸杞等。③鉻能增加膽固醇的分解和排泄,從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富含鉻的食物有酵母、牛肉、肝、全谷類、紅糖、干酪。④鋅過多或銅過低血清膽固醇含量增加,鋅銅比值高時,血清膽固醇也增高,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冠心病發作率高的國家鋅銅比值也高。富含鋅的食物有肉、牡蠣、奶、蛋等。⑤硒能抗動脈粥樣硬化、降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增加冠脈血流量,減少心肌的損害程度。富含硒的食物有仙貝、蝦皮、巴魚、海蝦等。

      6 其他

      應多攝入一些保護性食物,如洋蔥、大蒜、紫花、苜蓿、木耳、海帶、香菇、紫菜等,忌飲烈性酒、忌喝濃茶、戒煙。

      綜上所述,冠心病的防治過程中的非藥物治療中的飲食護理非常之重要,調查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經低脂、低膽固醇、低鹽飲食配合藥物治療后,臨床癥狀能得到明顯的緩解,心電圖也能明顯的好轉,心臟的功能當然也會隨著血脂濃度的下降而明顯好轉。

      參考文獻

      [1] 高健群,熊紅霞.內科護理學.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2] 蔡東聯.臨床營養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3] 劉惠.從提高遵醫行為論冠心病患者的飲食護理.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4.

      冠心病護理范文第5篇

      目的:以Meta分析方式探索延續護理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狀況影響。方法:收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的病案資料,檢索其他參考文獻中有關延續護理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狀況的影響結論,進行Meta分析。結果:80例患者在延續護理下心功能狀況良好,其他病案資料對延續護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狀況影響較統一,二者合并特異度分別為0.74、0.83。結論:延續護理可改善冠心病心理衰竭患者心功能的狀況。

      關鍵詞:

      延續護理;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功能狀況;Meta分析

      一、資料與方法

      2011年2月-2016年6月收治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80例,男55例,女25例,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67.16±2.16)歲。研究在現實病案分析的基礎上,在知網檢索“延續護理”、“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狀況”等關鍵詞,尋找與本論題相近、相似的文獻觀點和結論,共6篇,發表時間2011-2016年。研究方法:對8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臨床護理服務進行統計分析,確定其在符合延續護理模式下展開護理服務,內容如下:①入院患者接受細致的身體檢查,由專業的醫療小組、護理小組判斷患者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嚴重程度、治療方法、預后、風險問題,并制定延續護理工作方案。②治療期間對相關護理服務工作進行跟蹤記錄,在延續護理報告中以時間順序為基準,由負責患者的護理人員填寫患者每天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心功能狀況的相關指標[1]。③脫離危險期后,對在醫院或已出院的患者進行繼續護理,如繼續每天記錄患者心功能狀況相關指標,對相關問題和風險進行處理和預防;以電話隨訪的方式,對出院患者進行每周2~3次的隨訪調查,關心患者生活感受、心率以及其他情況等,對其飲食、睡眠、服藥及其他生活行為進行指導教育;安排出院患者每月15日、30日進行復診,出院超過3個月,每個月末到醫院復診1次,根據復診結果,給予患者一定的護理幫助。統計研究80例現實病案,觀察患者在延續護理下心功能狀況的影響表現、是否在治療期間或出院后出現不良反應等。同時,綜述總結其他參考文獻中對延續護理工作的評價,得出延續護理對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狀況影響的結論[2]。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數據均使用Meta-Disc及STATA軟件進行處理,χ2檢驗對各研究診斷比值比(DOR)進行異質性分析,Ⅰ2<50%則無異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分析;Ⅰ2>50%則存在異質性,采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分析[3]。

      二、結果

      80例患者在延續護理下,心功能狀況良好,其他病案資料對延續護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狀況影響較統一,二者合并特異度分別為0.74、0.83。見表1、表2。

      三、討論

      本研究證明,在臨床醫療課題綜述研究方面,大部分學者、醫療工作者普遍肯定了延續護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狀況影響,且也有很多資料在論述的基礎上,引入了相關現實病案資料。本研究80例患者在延續護理模式下,治療期間和出院后的心率、Kilip分級等表示患者心功能狀況的指標均趨向于穩定、安全,治療期間患者不良反應大于出院后。這說明,延續護理的安全性較高,患者出院后,醫護人員電話隨訪、定期復查的延續護理干預依然會給患者正確、專業的醫療指導及教育,使其能夠躲避風險、正確服藥、科學作息。其他6篇參考資料中所選1035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案研究,大部分研究結論對延續護理的價值表述直接、明確,甚至有些參考資料對延續護理進行了延展探究,包括綜合性護理干預、循證護理干預、風險管理等,均間接說明了延續護理在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4]。本研究選擇80例現實病案資料進行研究,所選病案資料例數較少,所以其結論的特異度低于文獻資料中所選1035例病案的結論特異度,分別為0.74、0.83,二者的特異度不大,也可表現有關本課題研究的結論,在醫療大眾視野里,可以獲得相對統一、完整且充滿說服力的結論。一方面,對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在疾病最嚴重的階段接受醫院專業治療,用藥治療及相關護理都相對專業、安全、全面,但疾病趨向穩定后,患者要面臨出院后自身生活的各種問題,如應對不及時、不科學,很容易出現風險問題,嚴重影響、干擾最終的治療效果。另一方面,延續護理的工作模式能全面、系統地觀察、監測患者每個治療期間、恢復期間的身體狀況,進而判斷不同階段的治療是否有效,及時調整,調整后的治療有效率會明顯提高。總之,延續護理的價值在臨床醫療學界的探討會繼續持續下去,其在醫療及護理方面的影響是細致的、全面的,該護理模式的研究可以列為臨床醫療服務探究領域的重要固定課題。

      參考文獻:

      [1]溫雪梅,盧仁泉,郭林.中國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焦慮發病及干預效果的Meta分析[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4,18(4):100-105.

      [2]龐玉華,楊艷.綜合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4,33(21):126.

      [3]金波,吳幫衛,莊心宇,等.麝香保心丸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Meta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5,18(2):132-136.

      相關期刊更多

      福建質量管理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福建省經濟貿易委員會

      心血管康復醫學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

      內科急危重癥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 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美女大bbbbbbbbb|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 亚洲国产女人aaa毛片在线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动图| 处破女第一次亚洲18分钟| WWW亚洲色大成网络.COM|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大在线| 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日韩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亚洲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 欧洲 视频 伦小说|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亚洲色欲久久久久综合网|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亚洲6080yy久久无码产自国产|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 色天使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日韩AV无码污污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znlu|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永不|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亚洲一久久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