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日用陶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日用陶瓷;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日用陶瓷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陶瓷設計師一直沒有停止對日用陶瓷的設計進行探索,并且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即在設計中必須遵循“適用”、“經濟”、“美觀”三個基本原則,才能使設計更加合理。
一、 “適用”原則
日用陶瓷產品設計中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越來越追求一種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這就對日用陶瓷產品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什么樣的設計才能滿足現代人生活的需要呢?這就需要設計師進行深入思考,不能只憑主觀思維隨意想象,設計應該“以人為本”。在對日用陶瓷產品進行造型設計時,首先應該考慮它的使用功能,不能只追求造型的形式美而忽略合理的使用功能。只有從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出發,掌握消費者的心理,才能設計出合理的陶瓷產品。所以,陶瓷產品設計必須遵循的第一條的原則就是產品的“適用”原則。
二、 “經濟”原則
這里所說的經濟,其實包括兩方面的意思,第一個是企業的生產成本,第二個是企業在生產中獲得的經濟效益。從生產的原料選擇上,企業應就地取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充分利用附近及周邊的原料和資源,節約運輸的成本,進而降低原料的成本。在產品的設計上,整體簡潔的造型可以更好的適應工廠大批量生產的要求,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整體簡潔的產品能夠大大的縮短生產周期,節約時間成本,適用于新產品的開發。在模型的制作過程中整體簡單的造型不僅可以減少開模的數量,而且還可以提高造型的準確性。開模數量越少就越可以有效的減少成型線。成型線可以影響陶瓷成品的美觀,為了使造型更加漂亮就需要投入人力修坯,影響了生產效率,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支出。整體結構復雜的日用陶瓷產品的模型制作耗費時間長,注漿成型需要人工操作,不利于大批量的生產。另外,整體簡潔結構的陶瓷產品在包裝上節省了空間,有利于產品運輸,減少了運輸中的破損率。市場上需要造型簡潔的陶瓷產品。
從企業的經濟效益方面來說,日用陶瓷產品要與現代人的需要相適應,從而促進了消費。現代人生活節湊比較快,并且追求簡約時尚的生活理念,非常注重自身生活品質的提高。日用陶瓷產品過于復雜的結構和裝飾,反而會讓使用過程變得繁瑣,容易使人產生厭煩的心里。基于生產者和使用者兩方面的考慮,“經濟”原則是日用陶瓷設計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
三、“美觀”原則
一件日用陶瓷產品不僅需要在使用功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而且還要給人一種美的感受。因此,日用陶瓷產品在造型設計時候,要充分的把美學中的內容和設計手法融合到整個日用陶瓷造型設計中,二者缺一不可。要根據日用陶瓷造型的使用功能,陶瓷瓷質的特點進行選擇。要根據日用陶瓷造型的特點選擇適合的裝飾手法進行裝飾,裝飾設計是在造型的基礎上進行的,裝飾必須要以造型為依托,為造型服務。裝飾設計運用在單件日用陶瓷產品中,就能夠起到強調整體造型的作用,使的陶瓷產品內容非常豐富,并且富有觀賞性。裝飾設計還能應用在配套的產品上,可以把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陶瓷產品,用統一的裝飾圖案或同一的顏色釉料進行裝飾,使的這些產品具有相同的裝飾風格,在外觀上統一,形成配套。這一裝飾的手法在日用陶瓷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比如一套餐具,其中包含了品鍋、湯匙、湯盤、碗等造型,他們各自都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造型各異,對他們進行統一的裝飾,使之形成配套。
日用陶瓷產品的“美觀”體現在日用陶瓷造型的形態美、裝飾美和工藝美上,這些學美需要設計師們充分的利用陶瓷工藝材料和工藝技術來體現。
形態美,日用陶瓷產品的主體與日用陶瓷產品其構件都具有整體性和規則性,各部分都有機地和成為一個整體,給人以美感。
裝飾美,通過對日用陶瓷產品的裝飾進行研究。日用陶瓷裝飾藝術是通過對裝飾的紋樣、釉料的色彩、表層肌理等來實現的。裝飾紋樣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且與人們的生產生活都有著密切的關系。裝飾紋樣的題材非常廣泛,可以是動物、植物、人物和幾何紋樣。采用裝飾紋樣對日用陶瓷產品進行裝飾主要是通過手繪方法或者陶瓷貼花方法來實現的。手繪是陶瓷藝術家根據器形的特點在日用陶瓷器皿上進行的創作,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花紙由機械印制,圖案規整,非常適合大批量的生產。幾何紋樣是由點、線、面構成的抽象畫面,在日用陶瓷的裝飾中應用非常廣泛,它與具象的畫面相比而言具有獨特的裝飾效果,使的日用陶瓷產品外觀變得豐富、生動起來。日用陶瓷產品的色彩通過器物胎體的顏色和裝飾用的釉料的顏色展現的。色彩對日用陶瓷造型有著非常強的裝飾性。日用陶瓷原料是由黏土和不同成分的礦物質所構成的。這些礦物質在高溫作用下,會呈現出不同的色澤。日用陶瓷黏土中含有鐵元素,鐵元素在高溫和氧化作用下,會因受燒成氣氛的影響使得胎體呈現黃、紅棕、棕等不同顏色。通常我們所以看到的日用陶瓷的顏色是經過上釉和裝飾后表現出來的顏色。中國最早的帶釉陶器出現于距今約3000年的商朝,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配料方法的改進,陶瓷釉料的顏色也變得非常豐富。顏色多并不表示我們可以隨意使用,在整個裝飾過程中可以通過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色彩將造型分為幾部分。在色彩上可以采用冷暖對比,色相對比來加強裝飾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對比中一定要主色和輔色相協調。以一種顏色為主,另一種顏色為輔,使陶瓷造型在色彩上形成呼應,呈現出統一的色調。例有一種施釉方法,是在陶瓷造型的外表面施顏色釉,而在內表面施白釉作為輔助。顏色在造型口部邊緣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將內外明顯的區分出來,兩種顏色相互襯托,使的陶瓷造型整體所呈現的色調與外邊釉料的顏調一致,增加了造型整體的表現力。日用陶瓷設計研究中的色彩和造型是不能分開的,只有將色彩和造型運用的恰到好處,才能展現出日用陶瓷的美。從使用者的角度去研究色陶瓷彩的選擇。例如一個生活在農村的女人在選擇日用陶瓷產品時,往往會選擇畫面顏色比較鮮艷,對比比較強烈的裝飾。而一個生活在城市的女人,則多會選擇裝飾比較淡雅的陶瓷產品。同時,還要研究不同的顏色給人們的帶來的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紅色,給人溫暖、熱情的感覺;而綠色則給人清新的感覺。這就需要我們運用色彩學方面的知識來研究。我們在裝飾中還要根據日用陶瓷產品的用途,選擇陶瓷顏色并且對陶瓷造型進行裝飾。例如對餐具的裝飾,我們可選擇能夠促進食欲的橙黃色。日用陶瓷表層肌理的表現也可以通過不同質地的釉料對比來實現。陶瓷得釉料從光澤度上來區分,可以分為光澤釉、半無光釉、無光釉。光澤釉質地比較光亮,而其他兩種釉的質地則比較柔和。在同一個陶瓷造型上可以采用光澤釉和無光釉來進行裝飾,使的它們在質地上形成對比。這種對比雖然沒有裝飾紋樣的裝飾效果來的強烈,但是同樣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表層肌理表現的方法還可以通過對坯體和胎體進行加工來實現。例如刻坯法,對坯體進行加工。將事先準備好的圖案畫在陶瓷坯體上,再用刻刀刻劃出圖案的輪廓,再進行燒制。通過刻劃可以增加裝飾圖案的立體感,使圖案呈現出浮雕的效果。再施顏色釉,顏色釉在陶瓷坯體表面上形成深淺的對比,將刻畫的圖案突顯出來,起到很好的裝飾效果。刻瓷法,主要是針對陶瓷釉進行加工。用刻刀、小錘等工具在施完釉燒成后的瓷器上進行的藝術創作。多以山水、花鳥、人物為裝飾圖案。刻瓷對制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是很高,其不僅要具有深厚的藝術修養,而且還要掌握嫻熟的鐫刻技術。由于其工藝的復雜,操作的難度大,所以日用瓷中只在單件或者成套的產品中使用,很少用于大批量的生產。
四、結語
一件日用陶瓷產品的美,不僅僅是它本身的美,而且還具有時代性,代表了它所居的時代的人們的審美。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對美的評判標準也是不同的。但是人們追求美的心里是一致的。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一件日用陶瓷產品的設計是否能快速的打開市場,要使其符合時代審美的要求。例如20世紀80年代底盛行的“女性化設計”。它將女性作為銷售的目標,針對女性的性格特點來進行設計,使日用陶瓷產品造型具有飽滿、柔和的特點。同時陶瓷產品也反映出那一時期女性的購買能力和獨特的審美需求。設計師們要把握時代的審美標準,以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其他的藝術學科同日用陶瓷設計的聯系,并且從中吸取設計理念,不斷的豐富和充實自己,促進設計觀念的更新。另外還要從使用者的審美需求出發進行設計,才能使日用陶瓷產品更好的為人服務。
報告參考文獻:
[1]李正安. 陶瓷設計[M]. 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2.
[2]楊永善. 陶瓷造型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張非. 產品創新設計與思維[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8.
[4]張長海. 陶瓷生產工藝知識問答[M].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8.
[5]楊向東. 產品系統設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廖曉靖. 陶瓷水容器造型研究[D]. 北京:北京服裝學院, 2010.
[7]江杉. 產品創新設計[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9.
[8]張蘭芝, 劉寶成. 創意性思維在日用陶瓷設計中的[J]. 包裝工程, 2005(2):177.
關鍵詞:日用陶瓷;分類;設計理念
日用陶瓷與人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直以來,陶瓷設計師們都沒有停止對日用陶瓷設計的探索,而且隨著人們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日益提高,傳統的“實用、經濟”的設計理念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需要及時更新和補充新的設計理念,不同的設計理念使得現在的日用陶瓷設計向多元側重、互融共生發展。下面筆者就談談現代日用陶瓷的設計理念,希望能夠為陶瓷設計者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借鑒。
一、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理念
日用陶瓷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瓷器產品,包括餐具、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這些器具造型多樣、細膩光滑、色彩明麗,而且便于清洗,能夠長期使用。日用陶瓷產品是根據人們的生活需求不斷演變而來的,因此日用陶瓷產品的設計應當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為目的,遵循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人性化的設計是指使日用陶瓷產品符合人們的日常行為應用,同時滿足人們對產品的情感需求,人性化的設計理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結構造型人性化。設計者應當對加工工藝和制作材料進行整合,并結合人體工學的相關知識,重點考慮人們在使用日用陶瓷產品時是否趁手,要保證其易拿、易用、易放。在滿足人們正常需求的同時,設計者還要考慮產品的形體變化、構件形體,以及比例關系等,并對產品的細節部位進行處理,如器具的口部和底部等。其次,要根據消費群體的不同進行人性化的設計。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人們的生活習慣有很大的不同,而不同的生活習慣又影響了他們的消費理念。因此,日常陶瓷設計者應當依據市場需求,以及不同人群的消費心理、生活習慣開展人性化的設計。比如,可以根據根據年齡段的不同來設計日用陶瓷產品,針對中老年人人,陶瓷產品設計應當以實用性為主,色彩和造型方面設計則要放在次要位置;針對青年人,設計者應當根據他們的需求,設計具有造型獨特、色彩時尚的陶瓷產品;針對少年兒童,設計者應當根據他們天真可愛、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使陶瓷產品具有趣味性,要選用明亮鮮艷的色彩,另外,為了便于兒童使用,應當盡量設計功能單一、結構比例適中的陶瓷產品。
二、時尚性的設計理念
日用陶瓷注重實用性,這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創作習慣,但是,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從單純注重日用陶瓷產品的實用性,變為既關注它的耐用,又追求其外形的美觀,如獨特的造型、新穎的圖案、亮麗色彩,等等。在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時尚性的、多樣化的、高品質的日用陶瓷用品已經進入到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中,這表明人們的消費觀念在與時俱進。因此,現代日用陶瓷產品設計者,更應當跟隨時代潮流,具備時尚性的設計理念,設計出更多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這里的時尚性并不是追求個性、特立獨行,而是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當前,日用陶瓷產品引起了眾人的關注,并不是因為其實用性,而是它體現了中國傳統陶瓷文化與現代工業的結合,尤其是一些具有收藏價值的日用陶瓷產品,集實用性、觀賞性、收藏價值于一體,開辟了日用陶瓷產品的發展方向,而且使人們耳目一新。比如,把魚盤制作成魚的形狀,將做好的整條魚放置其中,猶如魚在盤中游;還有紫砂壺既可以作為茶具,體現了實用性,又具有觀賞和收藏價值。此外,在設計現代日用陶瓷產品時,如果能夠把傳統與時尚結合起來,既能夠保持產品的傳統特質和風格,又能夠突出其文化氣息和時代特色,既符合市場的需求,又通過具有時代感的圖案、造型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引起他們的購買欲望。比如,設計日用陶瓷產品時,或以動物、人物組合,或以花草、樹木組合,或以抽象派、卡通式組合,進而推出多款、多系列產品,使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
三、藝術審美的設計理念
陶瓷作為傳承了千年的藝術文化,煥發著經久不衰的魅力。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往的陶瓷制品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為了迎合市場需求,日用陶瓷設計應當根據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通過藝術化的造型和裝飾設計,設計出實用性、觀賞性、個性較強的產品,以此來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使人們在使用陶瓷產品時能夠獲得視覺上的美感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進一步增強人們的購買欲望。比如,日用陶瓷要根據不同造型來設計圖案,加入人物、山水、花鳥走獸、宗教及神話傳說等,還要根據不同的圖案來設計搭配色彩,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融國畫、油畫色彩運用為一體,達到造型別致、工藝精湛、內涵厚重的藝術效果。如具有現代時裝特色的日用陶瓷如同披上了美麗的衣裳,經典、時尚、高雅、華貴;富有幻想色彩的日用陶瓷,如夢如幻,如詩如畫。此外,在色彩上大膽革新,將絢麗繽紛的顏色直接融入瓷土之中,再現了“濃裝淡抹總相宜”的效果。
四、獨創性的設計理念
獨創性是指設計者要設計出前所未有的日用陶瓷產品,要根據時代審美需求,進行創新設計。當前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已經運用到了各個領域,陶瓷產業也不例外,可以說,現代日用陶瓷產品是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的結合體,設計者應當立足于科學技術,在日用陶瓷產品的藝術形式上大做文章,這樣才能夠創作出獨特的、創新的、有生命力的、有附加價值的日用陶瓷產品,才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的生活需求和審美要求。如日本的日用陶瓷設計,造型獨特、品種豐富、花面裝飾日新月異,每一種造型飾30個內容、形式不同的花面,新奇的裝飾比比皆是。而我國的日用陶瓷設計缺乏獨創性,停留在仿制和來樣加工的水平上,導致產品造型設計雷同,花色品種單調,無法滿足國際、國內市場消費者的多樣化的生活要求,必將逐漸失去銷售市場。現代日用陶瓷設計的獨創性,主要依靠形體構造、材質肌理、裝飾紋樣、裝飾色彩、裝飾方法、以及造型部位與部位之間、不同品種之間組合后的協調、節奏、韻律等因素,喚起人們在形象思維中建造新的審美世界來體現。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應用陶器的國家之一,但是在現代科技社會,我國的日用陶瓷用品的國際地位比較落后,為了增強我國的日用陶瓷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我們應當不斷學習先進的生產工藝,還有不斷吸收先進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同時也結合我國的傳統文化,爭取設計出具有實用功能、體現科技水平、符合時代需求且有獨特文化氣息的現代日用陶瓷產品,進而促使我國的陶瓷產品具有一定的國際地位。
作者:門爽 單位: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關鍵詞:花草植物裝飾題材;日用陶瓷;運用研究
1 花草植物裝飾題材的起源
在中國的工藝美術史上,以花草植物為題材的陶瓷作品歷史悠久,技法豐富,一直是藝術家們創作的對象。在日用陶瓷的裝飾中,唐代已出現了裝飾成熟的梅花、蓮瓣等題材紋樣,并且此時帶來了一種新的裝飾形式。如圖1所示:罐身整體飾以梅花紋飾。梅花原于中國,具有中華民族不畏、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體現中國人自信、含蓄、堅毅的品格,被譽為“花中君子”。是歷代陶瓷藝人常用的裝飾題材,至今仍受人喜愛。
在宋代,遍布于華北、東南的“名窯”藝術創作,對這一時期的裝飾藝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卷草紋等以花草植物為裝飾題材的紋飾,在唐雖已流行,但到宋以后使用的范圍更加廣泛。這些紋飾從“官窯”到“民窯”大量使用在日用生活器皿中,裝飾豐富多彩,鮮明生動。以窯系之一的定窯為例,定窯白瓷,多采用刻花、印花等技法進行裝飾;題材也非常豐富,有牡丹、蓮花等,刀法流暢自如,有很強的立體感。以圖2為例,蓮花花大葉麗,清香遠溢,出淤泥而不染,雖僅用刻劃花表現手法,卻達到簡練大方的效果。
青花瓷是元明朝最著名的陶瓷品種之一,其中以花草植物作為裝飾題材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組織圖案多種多樣,有纏枝花、折枝花等。清朝裝飾藝術達到了頂峰,有青花、五彩、三彩、粉彩、斗彩、琺瑯彩和高低溫顏色釉等陶瓷品種,而裝飾紋樣以花草為主。康熙時期,常見的裝飾紋樣就有雙犄牡丹,冰紋梅花,十二月花等。如圖3所示,眾所周知,牡丹千百年來一直被人視為富貴繁榮、美好幸福的象征,因此牡丹花經常運用于陶瓷裝飾之中。此盤牡丹紋飾在裝飾上被盡情抒發,豐姿卓絕,形大艷美,儀態萬方,觀賞價值極高。
2 花草植物裝飾題材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日用陶瓷的運用變得越來越廣泛,其中裝飾題材尤以花草植物最多。
花草植物裝飾題材一直受到人們青睞的主要原因以其特有的審美情趣和當今人們的審美心理是分不開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工作等各個方面都處在十分緊張的節奏之中,急促的城市化生活給人們造成了無形的壓力,人們在心理上對現代高樓日顯厭倦,人們表現出一種渴望回歸自然、享受原始情調的迫切心理,感受輕松、愉悅,以調劑日益激烈的競爭。人們常說自然產生美,花草植物作為自然的主人,能充分體現日用陶瓷的自然美,滿足了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大自然中的花草不僅和人們的物質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以其優美的品性和生動的形象而給人們以精神上的享受,寄予了人們無限的主觀精神情感。
但是,目前陶瓷市場的運用花草植物為題材裝飾的日用陶瓷,良莠不齊,如何設計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是當前需解決的迫在眉睫的問題:
首先,藝術家們將花草植物引進于陶瓷裝飾之中,需從裝飾變化方面去分析,認識和表現花草,挖掘其本質的美,運用花草裝飾是把生活中自然美的形象通過概括提煉,采取歸納提煉,移花接木等藝術手法,將花草植物很好的運用到日用陶瓷中,能使日用陶瓷增色不少。
其次,還要注意花草變化的豐富性,因為單調的花草裝飾會使人感到疲倦,而變化豐富的裝飾則會令人感到興奮。在日用陶瓷中的花草圖案其處理方法和表現技法屬于工筆型的,如果運用對稱的構圖等,就會顯出呆板感。因此如果能夠運用豐富的表現手法,可達到很好的裝飾效果,給人以美是感受。
第三,裝飾一定要與器型相一致,根據不同的日用陶瓷造型運用不同的花草進行裝飾。如修長的器型適合裝飾高聳的題材,穩重的器型則適合裝飾粗壯寬廣的畫面,這樣才能使日用陶瓷的造型和裝飾相統一。
第四,注意主次分明。在結構上,一般以花為主,放在最主要的位置,然后在對花的局部和細部進行變化加工;在視覺上,也要注意主次分明。只有表現出明確的主次關系,才能收到良好的藝術效果。
綜上所述,運用花草植物作為裝飾題材制作的日用陶瓷,能將花草植物從自然形態轉換于陶瓷裝飾之中,能創造比自然美更好的藝術形象,亦能創作成新穎的畫面,達到美觀的效果,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日用陶瓷才能得到更大更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曉霞.天賜榮華:中國古代植物裝飾紋樣發展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15-33.
[2] 錢正盛.中華吉祥裝飾圖案大全:吉祥禽鳥/植物[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199.
[3] S莉.植物形態在陶瓷器皿設計中的運用研究[D].景德鎮陶瓷學院,2015:5.
近年來,新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法及新的加工技術在日用陶瓷設計領域的推廣,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日用陶瓷產品在品種、性能、用途方面的更新換代;同時,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消費觀念的變化,消費需求的多樣化,也使得日用陶瓷產品設計在色彩、功能、肌理、形態、審美情趣等方面日益豐富多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日用陶瓷產品設計與藝術陶瓷設計相融合
近年來,日用陶瓷產品設計者越來越關注產品的心理功能的實現,產品的生活情趣化、審美化、時尚化趨勢凸顯。如咖啡器具是日常用品,但因其為中高檔消費品,且具有陳設效果,因而它的藝術審美價值往往會成為消費者選購產品時的重要考量指標。市場中那些具有較高審美價值和設計趣味的咖啡器具更易受到消費者的青睞。將藝術陶瓷設計中的審美理念、情感趣味、文化意境結合在日用陶瓷的設計中,使得日用陶瓷產品兼具實用價值與藝術觀賞價值,已成為日用陶瓷產品設計的重要發展趨勢。
(二)日用陶瓷器形設計創新與產品創意設計方法結合
過去,我國陶瓷設計與產品設計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領域。隨著世界先進設計理念的介入,以及中國設計產業的迅猛發展,各地區、各領域的設計理念不斷融合,互相促進。創意產品設計方法在日用陶瓷器形設計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其工業化的方式和系統創新方法對日用陶瓷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現代產品設計中開始利用陶瓷材料,如以陶瓷為外形材料的U盤、家用及車載空氣清新器等;日用陶瓷產品已成為人們的居家產品的組成部分,有力地推動著陶瓷產品的市場發展。
(三)體驗設計在日用陶瓷器形設計中的應用
體驗設計是將消費者納入到設計當中。自從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爾摩提出“體驗經濟”之后,體驗設計已成為產品設計領域重要的設計理念。體驗設計強調:優秀的設計建立在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將體驗設計的理念應用于日用陶瓷設計領域的陶瓷器形、表面紋樣、肌理、使用方式等的設計當中,將會為陶瓷產品設計帶來更寬廣的創新視界和新的設計思考。
(四)不斷革新的陶瓷生產加工技術手段在日用陶瓷器形設計中的應用
與德國、英國、日本等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陶瓷生產加工技術一直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近年來這種情況已有所轉變,目前我國的陶瓷生產加工技術正在不斷改進中,主要反映在材質創新和工藝創新等方面。如傳統陶瓷原料以硅酸鹽為主,在陶瓷坯的成形加熱過程中的物理化學變化影響坯料性能。通過研究礦物組成、顆粒組成及化學組成對瓷釉顯微結構和物化性能的影響,現在可采用多點測溫儀、溫度傳感器和控制器等智能設備,提高塑性、干壓、注漿三大成型工藝,并結合微波干燥、太陽能干燥、紅外線干燥及熱風干燥等技術組合,解決了目前高檔日用瓷半成品坯體成形、燒制過程中瓷坯變形及強度不高、透光度不好、質感不潤、針孔多、釉面不平整等缺陷;陶瓷生產加工技術的改進成為日后陶瓷器形的創新設計和質量提升的十分重要的技術支撐。
二、日用陶瓷器形的藝術設計方法探索
“形態是產生吸引力的根本。”[1]器形是最直接的外觀因素,對于消費行為產生重要的影響。為創新日用陶瓷器形的設計,設計師必須把握技術的新發展、了解現代生活方式,利用新的設計理念、設計方法、結構工藝,設計出有吸引力的產品。通過對國內外現代產品的設計基因解析,我們試圖尋找到針對我國日用陶瓷產品創新設計的一些新路徑。
(一)材質肌理的重新思考
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得陶瓷材料與其它材料的結合成為可能:如陶瓷材料與竹材、木材、玻璃、金屬材料的結合;陶瓷與異質材料的結合,不僅增加了陶瓷造型的變化,還能完善產品的功能。而且表面肌理的變化不僅可以增加摩擦力、觸感,還能帶來豐富的表面效果,“肌理可以豐富立體形態的表情。”[2]多樣化的表面肌理,正好契合現代消費者的豐富的情感和時尚審美需求,受到年輕受眾的喜愛,也為陶瓷器形設計帶來了更多新的思路和方法。結合異質材料的陶瓷果盤(見圖1),在外形方面以立體旋轉的方式表現,能夠很好地表現出空間感與動感;在功能實現方面,既可用作果盤,又可在空置時作為一件雅致的藝術陳設品。日本陶藝家田中美佐的作品(見圖2),將玻璃與陶瓷結合,將白色陶瓷的天然質樸與玻璃的清澈完美結合,使杯碗成為有意境的器物,讓雅文化融入到生活之中。
(二)使用方式的改變
“產品設計就是將產品與人的關系形態化,即產品的效能只有通過人的使用才能發揮……”[3]使用方式是產品功能的重要體現。如現代電風扇的設計,采用了增倍機原理,改變了通常使用的葉片式電風扇出風方式,不僅消除了葉片式風扇的危險性,且易清理,外觀時尚。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技術的不斷革新,日用陶瓷產品有了很大的優化空間。如設計師根據人們使用茶具(見圖3)時握杯的方式設計茶杯的形態,茶具在實現其實用功能的同時,器形卻不再規整,多了拿捏的趣味。這樣的設計手段在滿足陶瓷器具日用功能的前提下,又賦予了器具以更多想象與創意的空間。
(三)材質屬性變異的趣味
改變常見器物的比例、量感、質感一直是一種簡單而行之有效的設計手段,如下圖的花瓶,仿佛軟性材料制成。這種異質同構的方法將布的可塑性特征移植到瓷器之上,既方便取放,又具有觸感;既不影響其使用功能,又增加了使用的樂趣。瓷器在成型前為土質,柔軟有可塑性,燒結后將原有特征呈現,為瓷器造型設計增添個性與新意。
(四)結構改變的創新
如果對陶瓷器物的構成元素加以分析,并對這些構成元素進行重構,可以實現新的器形創造。如圖中的花瓶,將花瓶中流出的水與花瓶共同構成支撐結構,同時水形態中的花形浮雕又詮釋出花與花瓶的關系。對花、花瓶、水的重構形成獨特的視覺感染力。這樣的器具即使不插花也是一件值得玩味的藝術品,界限模糊化的設計增加了產品的功能。
(五)形態語境的渲染
陶瓷器物的色彩、形態、質感,共同營造出陶瓷器物的整體韻味,即形態的語境。“語境概念”[4]最早由人類學家B.Malinowski在1923年提出,它包括“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在陶瓷設計領域,“語境”指的是陶瓷的形態所傳遞出的某種特定含義及整器所引發的觀者的感受,如觀者的回憶、感動、憧憬等。在現代社會中,生活的壓力使得人們需要內心的安寧、愉悅、慰藉與平衡。藝術家KurtWeiser設計的綠杯(見圖6),器形上滿滿的裝飾圖案讓人仿佛進入熱帶密林,領略奇異的花草世界,這樣的茶壺泡出的茶似乎多了一份美妙與芬芳。現代陶瓷荷葉瓶(見圖7),將蓮花、荷葉的場景融入器形設計中,讓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受。
(六)加工工藝的變革
瓷器的制作工藝繁復,如制胚工藝便有拉坯、利坯、泥條盤筑等;燒制工藝有仰燒、疊燒、覆燒、素燒等;施釉工藝有浸釉、蕩釉等。而且操作工藝、操作程序乃至燒制溫度的變化都可帶來瓷器色彩、質感的改變。如釉上彩和釉下彩的表面效果不同,釉上彩更適合色彩圖案的表現,并有一定的立體效果,而釉下彩更適合細膩的色彩與質感的體現。ChristopherP.Staley創作的碗,采用不均勻的釉層處理,使得器形表面形成光潔與粗糙的質感變化,配合形態上的立體旋轉空間,器形顯得生動、鮮活。CurtisBenzle純手工制作的組花,采用鑲嵌黃金、流彩等手法,使作品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和動感。
(七)時尚文化信息的提煉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讓人們對世界流行時尚和本土民族元素有了更深的認知。當今的陶瓷設計也更趨國際化、時尚化。深入了解各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洞悉現代消費理念、方式與時尚文化、民族文化的內在關系,對于理解和捕捉多元的時尚文化特質十分重要。如下圖所示的設計,簡約的、裝飾的、個性的、趣味的、張揚的、含蓄的……都會成為現代消費者的選擇。
三、結語
包豪斯宣言中提到:“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 [1],不管科學技術如何變化、審美觀念如何轉變,對于設計來說,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以人為本的原則。即在設計中關注人具有的本質特征,并將人的屬性內化到產品中。而人的本質屬性包括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這兩個重要方面,二者相互影響、缺一不可。設計的人性化體現在對人的本質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滿足上,因此,設計中除了考慮產品的使用功能、結構、使用場所、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外,還需考慮產品使用者的生存環境、知識背景、精神面貌、地域文化、社會實踐、審美趣味、消費觀念、等與人的社會屬性、相關的因素。
人類的需求欲望是人本身具有的屬性之一,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將人類需求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低層級需求獲得滿足后,高層級需求才會產生,再要求得到滿足。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墨子提出: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也說明了人的需求的階梯性。設計就是在不斷地滿足人的各種需求中前進和發展的,從功能到形式、從生理到心理、從物質到精神實現設計的人性化。
20世紀60年代維克特?巴巴納克出版了著名的《為真實世界的設計》提出對于設計的三個要求:“(1)設計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2)設計不僅應該為健康人服務,同時還必須考慮為殘疾人服務;(3)設計應該認真考慮地球的有限資源使用問題,設計也應該為保護我們居住的地球的有限資源服務”[2],這體現了人性化設計的另外兩個重要方面:第一,人性化設計中應包含對特殊群體的無障礙設計。充分考慮特殊群體的需求才能更加全面、徹底地體現設計的人性化。第二,人性化設計不是簡單的“人本主義”,更不是盲目地以破壞自然、浪費自然資源為代價滿足人的需求,這有悖于人的自然屬性。人性化設計不是目光短淺的、片面的,不能成為導致自然環境惡劣的劊子手,損壞“自然――人――社會”之間的平衡會引發生態危機,進而也影響了人類的生存,這也背離了設計的宗旨。因此,人性化設計應該在滿足普通人群從生理到心理的需求的同時,對特殊群體具有人性化關懷,對自然環境負有責任。
二、日用陶瓷的人性化設計
日用陶瓷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餐具、茶具、文具、廚具、咖啡具、酒具等日用陶瓷的身影隨處可見。由于日用陶瓷的種類繁多、使用范圍廣、使用人群龐大,日用陶瓷的設計更需要融高功效和高情感為一體,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藝術,在日用陶瓷設計中貫穿人性化理念,利于現代日用陶瓷設計的創新和發展。
1、從滿足生理需求出發
日用陶瓷不是純藝術品,器型結構需合理,符合人體尺度,以及使用和操作時的安全性和便利性,才能保證產品能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實現最基本的人性化(圖1)。在長期的日用陶瓷造型的演變和發展中,很多日用陶瓷的器型結構之所以存在就說明了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因此,在器型創新時,不能一味求新求異而降低了使用功能和效率,甚至忽視了給使用者可能帶來的危險,這有悖于人性化的初衷,必然導致產品不能受到推廣和認可。因此,在設計中,應該認真對待日用陶瓷器型結構的功能性、安全性和便利性,如:茶壺的設計是否便于拿捏和操作,餐具中碗的結構是否符合我們的飲食習慣的需求、碗造型的棱角在使用過程中是否更易碎等問題。
2、對精神需求的考慮
在日用陶瓷中體現精神需求是在滿足人的生理需求的基礎上對人性化設計較高層次的要求,是對人的審美、情感和文化的滿足。美國心理學家諾曼在《情感化設計》提出設計的三種水平:“本能水平的設計、行為水平的設計和反思水平的設計。本能水平的設計關注的是外形,行為水平的設計關注的是操作,反思水平的設計關注的是形象和印象”[3],這一論述給我們分析日用陶瓷該如何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和參考。日用陶瓷產品可以通過外形的形式美、使用過程產生的愉悅體驗以及文化內涵的賦予三方面達到產品的情感性,實現對人的精神需求的滿足。首先,外形是最早作用于人的因素,它包括器型、色彩、裝飾、質感等方面,是以最為直觀的視覺感受直接傳達給消費者的。因此,外形應符合現代的審美情趣,滿足人的好奇心理(圖2),激發人們追求美的本能反應,讓人們在未使用之前就對它愛不釋手。其次,關注使用過程中與使用者產生交流和互動性,即讓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產生輕松愜意、幽默風趣等積極健康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引發人們在行為上產生“用一次就知道這是我想要的”的共鳴。再次,在日用陶瓷設計中融入傳達情感的、倫理道德的、民族文化的、的符號元素,引發人們在文化領域的反思和心理上的認同,滿足人的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實現更深刻的情感。
此外,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是滿足生理需求還是精神需求,日用陶瓷設計的人性化必須處理好各群體的差異性問題,通過各類產品滿足各群體的需求是實現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宗旨的基礎。從生理需求方面說,首先,涉及到對特殊人群,如:兒童和殘疾人的人性化關懷,特別是在造型結構上實現特殊人群的可操作性和操作的便利性,傳達關愛(圖3)。其次,涉及到不同飲食文化對日用陶瓷造型的設計影響。從精神需求方面說,首先,涉及到不同群體的人應民族習俗、知識背景、社會環境、經濟情況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審美情趣、消費理念。其次,涉及到在日用陶瓷的使用環境問題,如:同是茶具,可以是家庭使用、不同風格的茶館使用或者娛樂場所使用等環境情況,這對茶具的風格提出了不同的定位,滿足不同的環境氛圍下人的情感感受(圖4)。處理好各群體的差異性,是在宏觀上滿足人們普遍需求后,更為微觀地細致地考慮各因素,實現日用陶瓷形式和風格的多樣化、個性化,從而全面實現人性化。
在日用陶瓷的設計中,關注器形結構的合理性、外形的形式美、使用過程中的交互性、對特殊群體的的關懷、使用的環境、文化信息的傳達等方面,使得產品的功能合理、結構科學、造型完美、操作方便、具有情感內涵,實現物質和精神、理性和感性的完美結合,達到日用陶瓷人性化的目的。
注釋:
[1]何人可:《工業設計史》,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13頁。
[2]董占軍:《外國設計藝術文獻選編》,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