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狼爸的教育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做狼爸虎媽沒關系,但你必須有榜樣的感召力
狼爸和虎媽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來自他們自身的成長和經歷。無可否認,狼爸和虎媽都是非常努力和自律的人,無論按中國還是美國標準,他們在主流社會都是一等一的成功人士,而且好學不倦、進取不止。
具有高度自尊的人,自我認可程度很高,期望把事情做好,會努力嘗試,所以更容易成功。同時他們愿意檢驗他們對自己的推斷的有效性。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自我驗證對自我塑造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在一個無法預測的世界里,自我驗證賦予人們一種心理穩定感。對于有著強烈不安全感的孩子來說,父母就是帶給他們安全感的所在。在孩子們眼里,只有看到父母對信念和規則的確信和知行合一,才會令他們把這樣的父母當成可靠、可依賴的對象。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的社會學習理論,我們的知識和行為大部分是通過觀察學習獲得的。觀察學習是通過觀察事件和他人,從而通過模仿而學得知識的方法。狼爸虎媽的言行舉止和社會成就讓他們提供了一個自我成長的上佳榜樣,讓兒女看到自己父母通過這樣的自律和努力,是可以達到成功的。這樣一來,孩子們就容易從被動跟隨變成自愿跟隨。
這其中的轉變也是因為孩子們從嚴苛的規矩中,自我驗證到每一個小成績給予自身帶來的優勢功課出類拔萃、氣質超群脫俗、從同齡人中獲得更多的社會認可以及更高的自我認可。而這種自我提升又不斷地通過一個又一個小成績得到自我驗證,使得孩子們會在狼爸虎媽嚴苛的規矩下,還能充滿自信地發展自我,不斷從成績累積和社會認同中獲得與狼爸虎媽一樣的高自尊。
可怕的是,有些父母只對孩子嚴苛,自己卻無法證明這種方式對孩子的人生到底起到了何種改觀和成就。當父母的教育理念與他們自身的成就產生強烈反差時,不但無法令孩子從父母身上預測到依從這種規則和方法能夠取得成功,還會使孩子對父母制定的條條框框、生硬體罰產生厭惡甚至叛逆,從而無法實現父母的期待和孩子們的自我認同。
有狼爸虎媽沒關系,只要還有羊媽熊爸來
其實,狼爸虎媽在親子教育上都不是孤軍奮戰,大家忽略了他們背后與他們同心協力的配偶。根據心理學一項家庭調查,婚姻成功最強有力的預測因素是“情感肯定”:愛的溝通,接受的態度或對伴侶的無條件贊同。
虎媽的丈夫,這位美國大叔欣賞自己精明能干的妻子,認同她的教育理念,當女兒受到委屈、內心糾結時,他并沒有在女兒面前責備妻子,反而耐心地傾聽女兒的心聲,安撫她們的情緒,同時還不斷就妻子的出發點與孩子們進行溝通,用溫柔的姿態堅定地與虎媽站在同一立場。他是一個外表溫暖、內心堅定的熊爸。
而狼爸在結婚的時候就和妻子約定了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溫柔體貼的羊媽無條件地支持狼爸所做的一切。當狼爸的做法受到外界批評時,羊媽對狼爸的辛勤付出和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愛給予充分肯定。
可見,如果伴侶中的一方接受另一方的教育理念,傾向于按照配偶的方法去做事,這樣,在家庭教育中就始終只有一個教育原則在發聲,這對家規的形成非常重要,而配偶之間互補的性格特質,更是將“共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前有美籍華人蔡美兒用嚴厲教育將孩子送進美國名校,后有香港商人蕭百佑將孩子“打”進北大,“虎媽”和“狼爸”的故事何其類似。同樣,他們所撰寫的教子書在大陸成為暢銷讀物,而且暢銷程度遠超美國和香港。
中國家長們喜歡買“虎媽”和“狼爸”的書,并不奇怪。一方面,中國素來就不缺“不打不成才”“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觀念;另一方面,當下中國的教育觀念并不完備,家長們的內心常常處于混亂甚至掙扎的狀態,他們嘴里念叨著素質教育,卻往往唱著應試教育的戲,只要聽到哪里有“成功”的教子案例,難免會趨之若鶩。
送進北大就一定是“教育的成功”嗎?最終就一定能夠成才?當然不是。但在當前,整個中國教育基本都采用比較單一的評價標準,能考上北大一般都被看作是某種“成功”,所以狼爸的“教子經”能夠暢銷,他也可以四處介紹“先進教育經驗”。
跟孩子講尊重、講寬容、講自由、講權利,是不是統統都是“扯淡”?是否只有“打”與“絕對聽話”,才是真正的法寶?“虎媽”和“狼爸”的出現,讓很多家長陷入迷茫。這些年,素質教育、全面教育的觀念好不容易才萌芽,又被這些“反面教材”籠罩上一層冷霜。
其實,只要應試教育的游戲規則并沒有根本改變,一切有利于創造成績、有利于管理的因素,都不會被徹底拋棄。
看看“狼爸”所謂的理念:完不成作業要打,背不好課文要打;體罰是師長和家長的權力,是孩子的福祉;家庭民主就是孩子們是民,家長是主;年幼的孩子不需要獨立思考;不許隨便喝可樂、不能隨便開冰箱門……所有努力,都服務于考試成績,至于人格成長如何,綜合素質如何,都可以被“學識”掩蓋。
從道理上講,大家應該能看到“棍棒教育”的局限性,也會擔心教育陷入功利主義泥淖之中。只不過,這些負面效應可能要經過幾十年才顯現出來,而“成功考上名?!钡墓猸h太誘人,它足以讓很多人撇掉理性,轉而迷信棍棒的邏輯、迷信體罰??墒牵蚓褪谴颍^“科學地打”“有藝術地打”,不過都是些自我安慰的說辭罷了?!盎尅痹诿绹涣R得很慘,“狼爸”如果到美國也一定挨罵,但在中國,他們卻可以帶著雞毛撣子去電視上宣講。
中國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理念,一千個人可能就有一千個想法。但我們不應該簡單膜拜哪一種,而應該在多種理念的碰撞中找到符合人性、符合社會潮流的現代教育理念。
某種意義上講,“狼爸”既不是榜樣,也不完全是一個靶子,而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教材?!袄前帧辈灰鐞?、放縱孩子的主張當然不無道理,但簡單地靠“打”解決問題、創造成績,卻不能被視為經驗來膜拜。
任何教育理念,都有其多面性。蕭百佑打孩子與孩子考上北大之間,不見得存在必然聯系,我們不能將“打”這個因素夸大為成功的法寶。對“狼爸”式教育理念,理性的態度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在追求人性與人格成長的基礎上,凝聚教育共識,尋找適合現代教育的良方。至于公共層面,則急需改變當前扭曲的教育評價體系,創造良好的土壤,讓家長們能在尊重孩子基礎上談教育。唯有如此,“狼爸”才會丟掉沾沾自喜的底氣。
(選自“人民網”)
虎媽:蔡美兒,耶魯大學法學院的華裔教授。她在教育女兒的問題上自有一套原則,即樹立嚴格的家規,兩個女兒在其督導下,出類拔萃。
狼爸:蕭百佑,信奉“棍棒教育”,他的4個孩子中有3個考上了北京大學。他說,他教育的核心觀念并不是要打孩子,而是“建立良好的家規,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鷹爸:何勝烈,自我要求嚴格。為了孩子健康成長,他制定了一系列“兇狠”的教育計劃,從小磨練獨子。尤其是“雪中訓子”讓他備受關注。他的訓兒理念是: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下時,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飛翔本領。
“另類”家教應全盤否定
尹建莉(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虎媽太過于強勢,也比較自私。她要把自己的成功復制到孩子身上,用自己有限的能力設計孩子無限可能的未來。她教育的目的是成功的孩子,而不是一個“幸?!钡暮⒆?。她家庭的整個教育價值取向是家長的,不是孩子的。
網友(家長):“狼爸”教育方式的最大弊端,就是把人當工具一樣對待,用同一個模式去套?!爸袊鵀槭裁措y出大師?這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人都有各自成長的軌道,當然這個軌道是有一些共性,比如‘狼爸’講的要跟孩子講道理、定規則,這肯定是需要的,但打孩子這種方式不可取。我小時候被父親打過,至今還有心理陰影?!?/p>
2012年第一期網絡調查(上海市婦聯):對于為什么會產生“鷹爸”、“狼爸”、“虎媽”現象,63.3%的受訪者認為這是因為社會轉型過程中異常激烈的競爭影響造成的。而第二個原因,則可能是因為父母更多地把自己的夢想加在了孩子身上。
凌軍輝(新華社記者):虎媽、狼爸、鷹爸……越來越多的家長嘗試著從動物行為中尋找靈感,并從中提煉出“嚴厲管教”“棍棒體罰”“極限訓練”等教育理念,手段殘忍。雖然動物教育學其中蘊含著“逆境訓練”等合理因素應該大力弘揚,但如果家長走向極端,真把孩子當“動物”一樣教育,追求極端式訓練效果,那可真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了!
“另類”家教亦有“道”
“另類”家教的智慧性一面
孫云曉(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虎媽的教育能取得一些成功,原因有三:其一,她對孩子很有愛心,很投入;其二,她本身是耶魯大學教授,素質很高,在日常教育方面有表率的作用;其三,她雖然她對女兒的要求非常嚴格,但與孩子平時的關系卻很密切。
熊老師(家教專家):“虎媽”之所以能順利執行嚴厲的“家規”,是基于她能處理好親子關系,她與兩個女兒平時相處關系融洽;“狼爸”強調孩子觸犯“家規”而受罰,不會因為自身情緒化而打孩子,能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定的自身涵養;“鷹爸”為曾經被醫生定為極有可能成“腦癱”的早產兒子制定了一整套循序漸進的體能訓練,使兒子趨于正常人,這也得是智慧型家長才能做到的事情。
“另類”家教重視言傳身教
茗子蔡(家庭教育指導師):生活中,“虎媽”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在教育孩子方面與孩子爸有分歧時,絕對是關起門來協商?!苞棸帧备卸魃鐣?,到處救災捐款捐物做善事;他自我要求嚴格,身為公司老總,與職工一起做200個俯臥撐的自我懲罰,這些都給被教育者做出了榜樣。
盧梭(啟蒙思想家、教育家):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自身有著什么樣的價值觀念,什么樣的生活方式,甚至包括一些細小的生活習慣都會在孩子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記,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深入,最全面的,并不是一些空洞的說教,而是父母以身作則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
“另類”家教也重視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周瑩(家長):“虎媽”在兩個女兒練習樂器時,恩威并施地讓她們堅持,再堅持,練就了她們的毅力;“狼爸”的“棍棒教育家規”只用到孩子12周歲——性格與習慣未養成之前執行;“鷹爸”“兇狠”的教育計劃中,如要求小多多如何做到有禮貌也處處體現了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
“知心姐姐”盧勤: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不是沒有道理,很多壞習慣往往是從小養成的。所以,做父母的要有一個信念,孩子無理取鬧,絕不能讓他得到好處,尤其是第一次!好習慣是“養”出來的,壞習慣是“慣”出來的。
給孩子有限制的愛,重視孩子的成長
曾仕強(臺灣智慧大學校長,臺灣交通大學教授):
愛子女必須給子女合理限制。20世紀已經過去了,我們總結20世紀,大家都承認,我們過分地寵愛子女,只給他愛,沒有給他限,是20世紀最大的禍患,也是親子教育最大的殺手。21世紀,我們人類要覺醒,愛小孩就要給他合理的限制。自律是自主的先決條件。我們設限,首要的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律。做父母就要先管好自己,愛限兼施。
于丹(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孩子的成長比成功更重要?,F在社會上關于成功的教育太多了,我們幾乎把成功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但我始終認為,成長比成功更重要。成長是一個過程,成功是一個結論;成長是相關于生命的評價;成長是一個內在的系統,成功是一個外在的體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靈,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標簽。一個人的生命要成長,兩個人的愛情要成長,一個群體的建設,一個社會的發展,都要成長。從一個人到一個國家,“成長”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內心的一種狀態。
茗子蔡(家庭教育指導師):
中國的父母們需要更多的智慧、需要在對孩子的教育中融入更多的積極因素來伴隨孩子一起學習成長,找到適合孩子個性的最佳教育方法。
在蕭百佑眼中,“打孩子”不僅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而且是“最精彩”的一個部分。蕭百佑認為自己打孩子有別于傳統的體罰教育,打得很科學,很藝術。
“狼爸”還為自己的暴力教育方式創建了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理論體系。在一個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國度,出現蕭百佑這種人物不稀奇,真正讓人驚訝的是,這種明顯有違現代文明理念的非人道的教育方式,居然獲得了相當程度的民意支持。
一、應試教育的悲哀。
我不敢說“狼爸”的教育方式禍害了他的4個子女,但我敢說,“狼爸”走紅這一現象,絕對是中國教育的噩夢,是中國孩子的噩夢,這場噩夢若不早一天醒過來,孩子們未來的天空必將陰云密布。
少年博士“向錢看”
張炘煬9歲讀高三,10歲高考,13歲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16歲,他被北航錄取,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10月16日,在中央電視臺《看見》欄目《長大要成人》的專訪中,張炘煬發出疑問:“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有用嗎?博士后畢業有用嗎?”并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給他買房。就他家的經濟狀況而言,這個要求顯然是不現實的。
多維解讀
快速填鴨式的教育使張炘煬的生活脫離了符合他年齡的意識,過早地面對了復雜的社會,他不但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且喪失了遠大的理想。其實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逾越規律的揠苗助長,必然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適用話題:教育的悲哀 拔苗助長 被綁架的童年 還我自由 神童 健康成長
二、尊重人權,塑造完美人生。
古訓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確,“狼爸”高高舉起的藤鞭和雞毛撣子底下,培養出來的很可能是溫順的“羊子”和“羊女”,而我們的社會需要的不是“羊”,而是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公民。
誰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歷史學家羅伯特·懷特在他的著作《精神變態者之神》中,對希特勒的性格形成進行了極為深入的分析。希特勒的父親是個嗜酒如命而又性格暴躁的人,他常常在酗酒之后當著孩子的面痛打自己的妻子,希特勒也常常免不了要受皮肉之苦。童年的希特勒最主要的情感體驗是焦慮、緊張與殘暴。他似乎生活在永無盡頭的噩夢恐懼之中,形成了既不信任,也不同情,直至仇視人類的個性。本來,他對父親打母親的行為非常痛恨,可是當他長到15歲時,竟然鬼使神差地對母親使用暴力。再后來,希特勒便在世界范圍內大打出手了,他這種不健全的人格使全世界付出了千百萬條生命的代價。
多維解讀
還念父親
只想和你接近
吳念真
在我十六歲離家之前,我們一家七口全睡在同一張床上――那種把木板架高,鋪著草席,冬天加上一層墊被的通鋪。
這樣的一家人應該很親近吧?沒錯。不過,不包括父親在內。
父親可能一直在摸索、嘗試與孩子們親近的方式,但老是不得其門。同樣的,孩子們也是。
小時候特別喜歡父親上小夜班的那幾天,因為下課回來時他不在家。因為他不在,所以整個家就少了莫名的肅殺和壓力。
午夜父親回來,他必須把睡得橫七豎八的孩子們一個個搬動、擺正之后,才有他自己可以躺下來的空間。
那時候,早就被他開門、關門的聲音吵醒的我通常裝睡,等著洗完澡的父親上床。
關注父親
極致父愛
鷹爸
教育理念:當幼鷹長到足夠大的時候,鷹媽媽就會狠心地把幼鷹趕下山崖,幼鷹往谷底墜下時,會拼命地拍打翅膀,趁此掌握了基本的本領――飛翔。
代表:何烈勝,因對幼小的兒子進行“殘酷教育”而被稱為“鷹爸”。在他的安排下,兒子何宜德3歲雪地裸跑、4歲開帆船、5歲開飛機。2014年,6歲的兒子跟他一起穿越了死亡地帶羅布泊,其中步行100公里,成為世界上年齡最小的羅布泊穿越者。
狼爸
教育理念:棍棒教育。
代表:蕭百佑,自稱“中國狼爸”。他用“打”的教育方式,將三個孩子送進北大,一個孩子送進中央音樂學院。但是“狼爸”的這一教育方式也引發了社會的熱議,一些孩子在父母的棍棒下很可能出現自卑、憤怒、焦慮、抑郁,甚至做出自殘自殺的行為。因此,反對者占據多數。
貓爸
教育理念:教育也可以很溫柔,強調“因材施教”,不同個體教育方式不同,同一個體不同階段的教育方式也不同,要按照孩子的游戲規則出牌。
代表:常智韜,用民主、寬松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哈佛女兒”,被媒體稱為“貓爸”。常智韜主張對孩子采取個性化教育,家長要寬容,并善于和子女溝通。
呼喚父親
爸爸去哪兒了?
與內斂或極致的父愛相對,現代社會還存在一種普遍的現象――父愛缺失。中國的傳統觀念提倡“男主外女主內”,于是在現實生活中,爸爸們忙于工作,忙于應酬,忙于成為成功人士,但也正在漸漸“遠離”自己的孩子。有教育專家指出,“一些父親忽視甚至放棄了自己的教育責任,致使孩子所受的父性教育嚴重不足。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
其實,一個家庭中,父愛不可缺位。缺失父愛,女孩往往呈現出兩種極端:要么脆弱、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要么男性化突出,女人味缺乏。缺失父愛,男孩則會膽小怕事、優柔寡斷、缺乏責任感、依賴性強。一個孩子,要健康平安地成長為具有獨立人格與自由精神的人,父親的角色尤其重要,它與細膩的母愛相輔相成,能給孩子以榜樣和力量。因此,我們呼吁:爸爸回來吧,讓父愛不再缺失!
他會稍微站定觀察一陣,有時候甚至會喃喃自語地說:“實在啊……睡成這樣!”然后床板會輕輕抖動,接著我聞到他身上檸檬香皂的氣味慢慢靠近,感覺到他的大手穿過我的肩胛和大腿,整個人被他抱起來放到應有的位子上,然后拉過被子幫我蓋好。
或許親近的機會不多,所以某些記憶特別深刻。
有一年父親的腿被落盤壓傷,傷勢嚴重到必須從礦工醫院轉到臺北的一家外科醫院治療。由于住院的時間很長,媽媽得打工養家,所以他在醫院的情形幾乎沒人知道。某個星期六的中午我放學之后,不知道是什么樣的沖動,我竟然跳上開往臺北的火車,下車后從火車站不停地問路走到那家外科醫院,然后在擠滿六張病床和陪伴家屬的病房里,看到一個毫無威嚴、落魄不堪的父親。他是睡著的,四點多的陽光斜斜地落在他消瘦不少的臉上。他的頭發沒有梳理,既長且亂,胡子也好像幾天沒刮的樣子;打著石膏的右腿露在棉被外,腳指甲又長又臟。
不知道為什么,我想到的第一件事竟然就是幫他剪指甲。當我剪完所有的指甲,抬起頭才發現,父親不知道什么時候已經睜著眼睛看著我。
“媽媽叫你來的?”“不是。”“你自己跑來沒跟媽媽說?”“沒有。”
直到天慢慢轉暗,外頭霓虹燈逐漸亮起來之后,父親才開口說:“暗了,我帶你去看電影,你晚上就睡這邊吧!”
那天夜晚,父親一手撐著我的肩膀,一手拄著拐杖,小心穿越周末熙攘的人群,走過長長的街道,帶我去看了一場電影。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一個人到臺北,第一次單獨和父親睡在一起,第一次幫父親剪指甲,卻也是最后一次和父親一起看電影。
那是一家比九份升平戲院大很多的電影院,叫遠東戲院。那天上演的是一部日本片,導演是市川昆,片名叫“東京世運會”。
片子很長,長到父親過世二十年后的現在,它還不時在我腦海里上演著。
(選自《現代青年?細節版》2013年第9期,有刪改)
點讀
大部分時候,父親的嚴肅和深沉讓子女覺得難以親近,其實不然。正因為父親對子女的愛如此之深,才會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表達方式。文中“我”與父親的接近,不僅有身體上的接近,更有心靈上的漸漸相通。
感謝父親
吾父之愛
秦文君
我父親年輕時當過兵打過仗,臉頰上有條彈片劃破的傷疤。他有張發黃的舊照片,那時他一身戎裝,抽著煙,正在沉思,是個英俊瀟灑的年輕軍官。在我的童年時代,這張照片成為我最大的驕傲,連我親密的女伴都萬分珍惜它。
然而,父親現在已經老得白發蒼蒼了,而且瘦瘦的,絲毫找不見昔日的輝煌。節假日全家團聚,看見父親突然從談話圈退出去了,他只當聽眾,偶然在空隙中和弟弟互相把煙扔來扔去。有時,我往家撥電話,接電話的總是父親。但說上三兩句話,他總會訥訥地說,讓你媽媽聽。接下去,是母女倆喋喋不休地親親密密地說些瑣碎的生活話,父親則靜靜地極有耐心地在一邊等。
父親的愛有些特別,母親常說他從未給子女洗過尿布,從未參加過家長會……在眾多的“從未”中,父親黯然失色。他總是默認這一切,從無二話。但有一次,他突然提起,我出生的那天,他激動無比,跑到外面買了個鮮紅的鬧鐘,后來再聽到那些“從未”,我眼前就會冒出那只紅鬧鐘,它像父親的愛心一般熾烈。我成年后,偶爾晚上歸家遲了,會發現父親站在黑暗的弄口等待。日深年久,直到如今,有時夜歸,走在黝黑的暗道上,我仍會產生一種被人擔心的溫暖感,盡管我早已離開了父親的庇護,有了自己的小巢。
記得臨出嫁時,父親叮嚀我說:“不要去責備你喜歡的人?!蔽殷w會到,那話里明明白白地包含了父親的信念。父親正是用這種方式充分給別人自由。我剛進小學時,不喜歡有規律的生活,常常逃學,母親讓父親押送我去學校,父親則不。他讓我申訴逃學的理由,我斷斷續續地說,在家好,下雨天能收集雨水,平時能喂養小鳥,能用面粉團捏有趣的小丑。父親說,那你就天天在家吧。但是,一個星期,我在家待膩了,逃也似的飛奔學校而去,很快就成為發奮的學生。至今,我常常會后怕,假如父親當年強拽我去學校,我也許會永遠厭倦讀書的。
父親已經離休,并且從未想過再出去干一番事業。他就是那種淡泊的人,不強求別人,也不強求自己,似乎從沒有心急火燎追求東西。父親愛好文學,很能欣賞,評價也在行,但他從不投入,保持著對愛好的神秘感。在我最彷徨的時候,父親淡淡地說,你可以試著把想法寫下來。我采納了,后來那些想法紛紛印成鉛字了。父親收藏我的小說,有時看到雜志廣告,他會候準雜志出版的日期去購買。他一遍一遍讀,熟悉我寫的每一個字。有一次我告訴父親,我已寫了一百多萬字,他沉默了一會兒,說,別拼命寫。
父親,多謝你默默無聲的關愛。
(選自《有一種幸福叫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