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科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主要欄目
環境科學應用基礎研究
環境科學應用技術研究
生態環境研究
環境工程研究
環境管理研究
環境經濟研究
環境法律研究
投稿要求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如今時展迅速,科技也日益發達,人們從工業時代到信息化時代,化學都在其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給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等各方面都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與之而來的也給我們的環境帶來了很多問題。
對于環境科學這門專業,我對它的了解或許還遠遠不夠,但是關于它的宗旨我卻是一直放在心上,始終不敢忘記,簡而言之就是“對環境進行綜合的治理和防治,使之保持和恢復適宜人類居住的特性”。現今,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解決它已經是迫在眉睫,而化學作為環境科學治理的理論基礎,懂得和掌握好化學知識更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所以,用化學知識去解決環境問題勢在必行。只有清楚了解化學污染物的結構和特性,才能夠詳細研究環境中的污染物質在空氣和水等環境介質中的遷移、轉化、歸宿的規律,才能夠找到合理的預防和治理措施,這些治理措施都是在化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
據相關統計,在眾多種類的環境污染物中,超過90%都是與化學相關的,其實不僅是污染物中,就連平民百姓的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隨處可見化學的蹤跡,例如,塑膠板鞋、防爆玻璃、合金材料等等,工業生產中那就是更不用提了,可見,不僅是環境中、工業中,就連平民百姓的生活中化學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想,如果這個世界沒有了化學,它還能夠進行的下去嗎?很顯然,答案是:不能。
環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化學與我們每個人更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掌握和研究化學是環境治理的先行之道,所以化學對環境科學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出生日期:1985/02/12
生源戶籍:廣東汕頭
聯系電話:13602473220
電子郵箱:
教育背景
2004/09-2008/06
學校:中山大學
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專業:環境科學
學位:學士
專業技能
系統學習并掌握環境監測、環境評價、環境工程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土壤學、環境水力學、大氣環境學、水環境化學、室內空氣污染監測等環境科學專業課程以及各類基礎課程,成績優秀。
掌握水、氣、聲、土壤監測;室內空氣污染監測;環境報告表、報告大綱編寫方法;環境報告書編寫的理論基礎;工程設計理論基礎。
其它技能
計算機水平
熟練Office軟件、Fortran語言、C語言、Java語言、 Google earth、 MapInfo;
基本掌握AUTOCAD、環評助手。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三級數據庫技術合格證書
語言水平
CET-6(優秀),具備英語聽說讀寫能力。
普通話、廣東話、母語潮州話,標準流利
主要獎勵
學業
2006/9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中環萬代”獎學金
2006/11
中山大學優秀學生一等獎學金
2006/11
中山大學獎學基金愛普生基金獎學金(本專業唯一獲獎者)
學生工作
2004/04
汕頭市“三好學生”稱號
2006/05
中山大學優秀團干部(學院內本校區僅兩個名額)
比賽
2004/10
中山大學環境學院籃球比賽
亞軍
2004/11
中山大學政務環境傳設三學院乒乓球比賽 女單冠軍
2005/11
首屆中山大學東校區校道接力賽
第一名(校級)
2006/5
第二屆中山大學東校區乒乓球挑戰賽 女單第三名(校級)
2006/11
中山大學東校區首屆“新星杯”乒乓球賽 女雙第二名(校級)
社會實踐:
2007/04-2007/06 參加珠三角地區植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影響研究項目
負責人:王雪梅副教授
主要工作:計算各種植被覆蓋率
增加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知識應用能力
培養耐性,團隊協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2007/07-2007/9 深圳市龍崗區環保技術服務中心
職務:實習生
學習制作環境報告表
參加環境工程驗收工作,學習環保工程設計與驗收過程
參加環評專家評審會,進一步了解做環評所需注意問題
更加了解政府出臺的環保政策
學習如何與同事相處,與領導溝通
專業知識應用能力與社會交際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學生工作
2004/10-2005/06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團委
職務:組織部干事
參與組織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珠海校區創辦紅旗團支部活動
參與組織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珠海校區團干部組培活動
環境科學論文2800字(一):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探索論文
摘要:在進入21世紀的新時期,我國的經濟在迅猛發展,社會在不斷進步,高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很難滿足社會的需求,市場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文章以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進行了探索,從而達到培養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創新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應用型;培養模式;創新
一、引言
“我國環境科學專業高等教育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50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探索人才培養模式,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具有廣泛研究領域和豐富教學內容的學科。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容樂觀,環境科學專業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適應社會及環保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高校環境科學專業急需探索出培養創新專業人才的路徑,強化實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二、以社會及行業需求為導向,優化人才培養方案
高校環境工程專業是為適應輕化工行業清潔生產和末端治理需要應運而生的,在近20年的辦學過程中,該專業始終以社會及行業發展需要為目標,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逐步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體系,適應行業發展對人才能力培養的需要。專業創辦以來,堅持理論教學、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教學原則,在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專業課中加強實踐性教學,突出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生產實習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師帶隊,深入現場指導,使學生在現場教學中學到了生產技術與操作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強調專業性,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
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設置
(一)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作為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實施體系,課程體系建構學生的素質結構、能力結構、知識結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合理設置課程體系,能夠促進學生在常規學習中夯實基礎、培養能力、積極實踐,錘煉自身,適應專業發展要求。合理設置課程體系,既要包含體育、外語、人文社會科學等通識類學科,又要包含生態學、環境監測與分析、分析化學等學科專業課程;既要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又要有集中實踐環節;既要有必修課程夯實專業知識,又要有選修課程,給予學生根據興趣、特長與未來發展方向實現個性化發展的機會與平臺。此外,課程設置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社會需求和專業發展不斷調整課程結構,隨時增加或者刪除科目,突出學校專業特色和市場引領,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二)重視專業課程設置
為了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創新精神,本專業開設了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方向課。專業基礎課包括:電子電工、無機及分析化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物理化學、物理化學實驗、儀器分析、儀器分析實驗、環境學導論、環境生物學、環境生物實驗、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環境工程原理、環境地學、環境監測、環境監測實驗、水處理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專業方向課分為兩個方向——環境工程方向和環境科學方向。其中環境工程方向包括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環境質量評價、創新創業基礎;環境科學方向包括環保設備的設計與應用、飲用水處理工藝與工程、環境法學、創新創業基礎。學生可以根據的自己的愛好和規劃選擇除“創新創業基礎”之外的任意三門專業方向課程。
(三)重視生產實習
生產實習是讓學生通過參加環境保護方面的實際工作,檢驗自己所學專業知識,了解書本知識與實際生產需要的聯系與區別,體驗自己所學知識的局限性和實際工作所需知識的多樣性,從而提高其學習專業知識的自覺性和學習的主動性,為其將來參加工作、選擇就業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將生產實習的時間延長為一個學期,學生就有將近半年的時間到生產第一線,提煉知識、拓展視野、鍛煉能力。這充分體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并重的思想,強化了學生應用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也為其畢業論文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探索出一種校企聯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聯合,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環境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在修訂過程中,邀請相關產業、行業技術人員和校內專業教師組成“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小組”,共同研討、制定人才培養目標、畢業要求,制訂與生產實踐需求、社會發展需要相結合的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實踐體系。通過校企聯合,對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整體優化,對部分課程進行合并和增刪,以適應專業技術的提升和行業發展需求對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新要求。2)校企聯合,共同參與人才培養過程。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聘請環境工程行業及知名企業的總經理、高級技術主管、核心研發人員來學校對學生進行學術報告、專業講座、專業教育、理論授課,帶來最新的行業發展信息,使學生及時掌握專業發展的動態與市場需求。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聘請企業相關技術人員作為實踐教學的指導教師,實行雙導師制,共同指導學生進行實踐訓練,提高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3)校企聯合,共建實習實訓基地。按照環境工程專業的發展趨勢,在企業內建設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和產學研基地。實踐過程中,企業和學校共同確定實踐崗位與課程體系,安排實踐指導老師,出具實踐鑒定報告,接受或推薦實踐學生就業,較好地保證了實踐教學效果。4)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信息反饋機制。通過校企合作,建立了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信息反饋機制。在人才培養需求上,企業及時將市場需求動態反饋給學校,校內教學及時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對教學內容不斷進行調整;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考核與評價標準,在學生學習期間對學生進行動態考核與評價,切實保證實踐教學效果。5)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激勵機制。環境工程專業除了設立校內獎學金,還廣泛設立企業獎學金,校企聯合共建人才培養激勵途徑。
(二)強化專業實踐模塊
作為緊跟時代潮流發展、不斷動態變化的應用學科,環境科學時刻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不論是在生態發展層面、學術層面、企業實踐層面,抑或是高校教學層面。因此,環境科學教學應當緊跟發展潮流,注重專業實踐,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能參與實驗室、實習、實訓,得以鍛煉和提高。首先,強化專業實踐模塊,可以引入項目化教學,學生在課程中能夠根據某一相對獨立的項目展開學習,充分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其次,可以組織技能比賽、開設校級科研項目,一方面能夠替代傳統的作業訓練,另一方面,專業的評審隊伍和結果能夠使學生得到反饋、取得更大進步。
五、結語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全國高等教育的要求,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環保人才,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要進一步優化,構建具有應用型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環境科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環境科學概論教學中的應用初探論文
摘要:在環境科學概論實踐教學中引入科研熱點知識和成果,能在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時,有效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其應用能力。通過環境科學概論課堂教學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經驗介紹和實例分析,本文總結了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的應用方法,為環境科學教學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科研成果;環境科學;教學;途徑
1前言
環境問題近年來一直是全球熱點問題,環境科學涵蓋與環境問題相關的技術理論和方法指導,該門課程涉及內容廣泛,具有較強的綜合性,也一直受到環境相關專業的重視。但環境科學概論教學仍存在教學方法落后、內容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教學效果不佳,也無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學內涵。為提高教學效果、緊跟學科發展步伐,可以在課程教學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熱點,以科研促進教學,提高環境科學概論教學效果。
2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現狀
環境科學的高等教育雖然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開始,但在環境科學概論教學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沒能發揮該學科應有的作用。
2.1教學內容落后
由于環境科學相關研究發展飛速,前沿熱點實時變化,而教科書從修訂、審批到最終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因此教材很難緊跟科學前沿實時更新。一般來說,環境科學概論的教科書會用大多數篇幅介紹基礎理論知識,極少涵蓋近幾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應用。教科書的局限性導致學生通過教材學習的只是理論知識和針對過去的環境問題的分析及技術方法,教學內容相對落后。
2.2教學形式單一
環境科學概論包含許多基礎理論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書的內容局限落后。在這種前提下,仍存在許多教師采取傳統教學方式,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單方面講解理論知識,而不進行擴展和應用。學生面對枯燥無味的課堂,難以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創新思維,甚至會產生學生自學教科書的現象。在形式單一的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僅為紙上談兵的理論,學生無法及時有效的了解其科研應用,也沒有掌握該課程涉及的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鍛煉的教學,也會影響畢業生質量。
3在教學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徑
在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新時代,環境科學問題也日漸增多,如霧霾、全球變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廢排放等。但同時,不斷涌現的環境問題也推動了環境科學的發展,大量科研人員投入到環境科學領域的研究中,研發新技術、新理論、新方法,為環境科學領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書存在難以及時更新的局限性,考慮到教科書的嚴謹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難選擇涵蓋哪些案例和技術更為合適。因此,教師需要成為將科研成果應用于環境科學概論教學的主力。
3.1緊跟學科發展方向,關注科研動態
時刻關注前沿,了解學科發展情況和熱點,是教師將科研成果引入教學之前需要做的準備。唯有多關注前沿動態,教師才可能選擇合適的、前沿的學術成果補充進原有的知識體系,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通過講解并探討案例,促進學生實踐水平的發展。例如教科書中有關“倫敦煙霧”的敘述部分,教師可以補充中國治理霧霾的有效技術和措施,以及國內外對治理大氣污染問題的新技術、新理論,同時還可以對幾次重大大氣污染事件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清楚大氣污染問題的實質和嚴重性,也有助于他們了解國內外科學研究者解決這類問題時的思路。
3.2傳統知識體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傳統知識體系所包含的理論知識仍然是學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內容,引入科研成果歸根結底也還是為了讓理論知識不止存在于紙面,而能成為學生日后解決相關問題時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師實際是在原來的教學計劃中穿插介紹科研成果,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避免單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于傳統知識體系中與最新研究進展有較大斷層的內容,教師用科研前沿進行補充和完善,或進行對比講解,讓學生學習到更新后的更為實用的內容。教師講解環境科學前沿領域的案例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探究。通過剖析案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總結
V 航空、航天
飛行札記/葛文墉著.-北京:藍天出版社,2004.10.-368頁;26cm.-ISBN 7-80158-531-3:¥78.00
X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中國環保產業商務通鑒/任官平主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編.-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4.10.-209頁;28cm.-ISBN 7-5044-5224-6:¥98.00
可持續發展教育報告:中國EPD教育概論.2003年卷/史根東主編.-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1.-231頁;23cm.-(可持續發展教育叢書/史根東主編).-ISBN 7-5041-2971-2:¥25.00
陜西關中地區人居環境研究/陳曉鍵,陳志新,錢紫華著.-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11.-186頁;26cm.-ISBN 7-224-07091-2:¥16.00
外國城市環境與保護研究/白志剛,邱莉莉主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01.-282頁;20cm.-ISBN 7-5012-2400-5:¥22.00
本書主要介紹了巴黎、倫敦、莫斯科等世界著名城市在環境保護、市政建設等方面的經驗、教訓,為北京舉辦奧運會作參考。
人與環境:第13版:英文/(美)米勒(Miller,G.T.)著.-影印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757頁;28cm.-ISBN 7-04-015590-7:¥59.00
2004上海環境年鑒/《上海環境年鑒》編輯委員會編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332頁;29cm.-ISBN 7-208-05422-3:¥280.00
無處可逃/大陸橋文化傳媒編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0.-151頁;21cm.-(傳奇?無法想像).-ISBN 7-80211-017-3:¥12.00
天津地區重大自然災害實錄/天津市檔案館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01.-505頁;20cm.-ISBN 7-201-04279-3:¥26.00
云南減災年鑒:2002~2003/《云南減災年鑒》編輯委員會編.-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09.-531頁;26cm.-ISBN 7-5416-2046-7:¥168.00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實驗/郝吉明,段雷主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185頁;23cm.-ISBN 7-04-015591-5:¥14.30
生命渴求淡水/林秀錦編著.-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08.-341頁;21cm.-ISBN 7-80701-299-4:¥26.00
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設施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指南/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影響評價管理司編;于敬文等編寫.-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11.-410頁;24cm.-ISBN 7-80163-995-2:¥80.00
工業廢水處理工程設計與實例/王國華,任鶴云編著.-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01.-251頁;26cm.-ISBN 7-5025-6204-4:¥40.00
粉煤灰利用手冊/王福元,吳正嚴主編.-2版.-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10.-683頁;26cm.-ISBN 7-5083-1900-1:¥7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