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范仲淹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詩鏡;味;詩學范疇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的詩學理論形成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話語系統和概念范疇。“少數民族文藝理論有自己獨有的文化生態環境、獨特的話語體系和別具一格的理論表達以及獨有的范疇,體現為一種理論上的原生態性[1],”作為藏族詩學原生態性重要表現的詩學范疇,諸如“味”也有其獨有的特點。
依仗著佛教的傳播,藏族文化與異質的印度文化之間產生了持續的、多方面的接觸,文化接觸進而產生了文化傳播,而文化接觸和文化傳播構成了涵化的前提條件。印度文化向其范圍之外的轉移或擴散,引起了藏族詩學對印度以《詩鏡》為代表的詩學著作的采借過程,藏族詩學的涵化得以形成。在涵化過程中,作為變遷雙方的藏族詩學和印度詩學,呈現出了接受和適應兩種不同的涵化結果。具體分析藏族詩學中的詩學范疇――味,主要體現藏族詩學在接受基礎上的改造和印度詩學在適應基礎上的改造。接受基礎上的改造和適應基礎上的改造,即雙方將自己傳統文化體系與異質的文化成分部分或全部協調起來的過程。
《詩鏡》的作者為檀丁,又譯執杖者,大約寫于古代印度梵語文學發展的鼎盛時期,是7世紀以前的古代印度詩學理論的總結。《詩鏡》原書名按意義從梵文譯為藏文“年阿買隆”,“年阿”意為“雅語”或“美文”,與漢語“文章”的原意“富有文采,斐然成章”大致相同。“買隆”意為“鏡子”,《詩鏡》闡述了古代印度的詩學理論和修辭理論。故而,“年阿買隆”意為“文鏡”。一直以來,歷代藏族翻譯者們習慣將其譯為《詩鏡》,意即其對文學創作的指導作用如同鏡子一般,是藝術之明鑒,創作之準繩。同時,與印度佛教美學觀相契合,“鏡”還有“圓滿”之意。
印度詩學與藏族詩學在接觸交往中,進行了雙向的調適,產生與各自原有文化特征均不相同的新特征。如《詩鏡》中的“味”范疇,雖借自印度,但與印度的味論卻有著不同的內涵。《詩鏡》中的“味”范疇吸收自《舞論》中關于、英勇、厭惡、滑稽、暴戾、恐怖、憐憫和奇異八種味的論述,藏族詩學中“味”范疇則包括艷美、英勇、丑態、滑稽、兇猛、恐怖、悲憫、希冀、和善九種呈現方式。在藏族文學作品中,味最初的語義表示食物的味道,源于日常飲食活動過程中對于嗅覺和味覺的感知,后來其詞意逐步擴大為創作主體面對具體對象時產生的情感的體驗和品味。藏族的“味”范疇的內涵的深層是以“情”為其思想內容和產生基礎的,又依托“態”展現情,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特色。在情的觀照中,又強調接受者與具體對象間的交流與互動,“艷美”、“恐怖”、“和善”等都是通過接受者的閱讀產生的情感體驗的表現。以《詩鏡》為例的藏族詩學中“味”范疇的內涵同時還體現為一種“圓全無缺”的和諧、圓滿之美。如第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在《釋難妙音歡歌》中談及文章的內容與語言形式的關系時指出“僅僅以用俗言俚語寫出有好內容的作品而自詡,而在作品中沒有豐富優美的文辭,那就像一個風華正茂的人不著衣飾,著身體外出行走,因而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一樣,文辭粗劣的著作,會受到學者們的藐視”,表達出一種內容與形式相統一的和諧、圓滿的審美追求。于乃昌在《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集成》的前言中講到“在藏族文藝學中,最高的審美范疇是‘味’,而‘味’的含義,最本質的規定是生命意識的感性體驗[2]”。
印度的味論源于《羅摩衍那》中關于輸洛迦體產生的傳說,這一傳說中,蘊含了其對生命意識的推崇,滲透了欲望滿足的生命性意識。婆羅多的《舞論》中八種味首推味,“它以男女為因,以最好的青年時期為本”,由男女歡愛構成。藏族詩學中在首推艷美味,美既指自然界中一切客觀事物、自然景象、動植物等具體對象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狀形態,也包括具體對象給人的美的感受。之所以產生出截然不同的內涵,是基于印度與藏族不同的文化土壤、文化心理與審美取向上,印度詩學理論深受印度教的影響,印度中具有對原始生殖崇拜的信仰,使得印度詩學中將味作為了創作與描寫的重點。藏穿佛教關注來世的精神內核反映在詩學思想中則體現為對自然世界的美存在的展現與表達上。“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擁有自己個性鮮明的理論范疇與詩學觀念。而這些文藝美學思想又與他們的物質生活和意識形態緊密聯系,是本民族文化的產物”[3]。藏族文學對于以《詩鏡》為代表的印度文學借鑒吸收是按其民族文化特征、社會生活、審美情趣傳統的審美要求有選擇地接受的進行再創造的。
藏族古典詩學在典籍雖承襲自印度古典詩學,然其遠非僅是重復印度的思想,而是數百年間,歷經幾代藏族學者以藏民族文化為基礎,在對印度詩學典籍及佛教經典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將《詩鏡》理論與藏族文學實際相結合,在學習、借鑒《詩鏡》的基礎上,通過注釋、解說、探討和應用,逐漸將異質性的詩學理論發展為“為我所有、為我所用”的詩學理論,形成自己的話語系統和概念體系。長期實踐的結果,藏民族已將《詩鏡》改造為藏民族化、本土化的詩學理論著作了,并將其視為其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了。
將藏族詩學理論中“味”范疇單獨提出,作為論述的核心與切入點,一方面,希望為藏族詩學范疇研究添磚加瓦,豐富藏族詩學體系,為藏族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的研究提供豐富的參考資料。另一方面,以期對其他少數民族的詩學理論的研究提供途徑、方法等方面可資借鑒與參考的經驗。
藏族詩學范疇的研究也向我們提供了一種研究民族詩學理論的態度和原則。即一種民族文學在接受其他民族文學作品時,不能生吞活剝,或是生硬機械地蹈襲模仿,而需要按照本民族特有的生活習慣、思想愿望、審美情趣、傳統的藝術形式對另一民族的文學作品、詩學觀點進行加工改造,使之與本民族的文學傳統相一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本民族自己的作品,為本民族人民所喜聞樂見,并從中得到思想啟示和審美享受。《詩鏡》由印度的詩學著作變成具有鮮明民藏民族特色的詩學理論經典著作的過程便是歷經數百年間的藏族學者們不斷加工、改造、闡發、運用的過程。
注釋:
[1]賈一心. 對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研究的思考[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8(4).
[2]彭書麟、于乃昌、馮育柱.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集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10頁.
[3]彭書麟. 從整一多元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的獨特性[J].民族文學研究.2007(4).
參考文獻:
[1]彭書麟、于乃昌、馮育柱.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集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中國少數民族古代美學資料初編編寫組.中國少數民族古代美學資料初編[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
[3]林惠祥.文化人類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賈一心. 對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研究的思考[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8(4).
[5]于乃昌. 中國少數民族文藝理論概覽[J]. 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9(5).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課件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第二、三部份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品讀,感悟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3、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4、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領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
教學方法:引導點撥法 朗讀指導法 質疑法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交流法、朗讀感悟法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 指名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對范仲淹又了解了多少呢?
二、學習第三部份
1、學習第七自然段
(1)指名讀第7自然段。思考:有范仲淹實現他的抱負嗎?
(2)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前后照應的寫作特點。
(3)再讀感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學習第六自然段
(1)齊讀第6自然段。
(2)提問范仲淹還有怎樣的志向和抱負呢?
(3)品讀、感悟: “我的志向,要么當個好大夫,要么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三、學習第二部份
過渡:文章舉了哪些事例講范仲淹要實現他的理想和抱負而刻苦學習的?
只身苦學、 劃粥割齏、 謝絕佳肴、 閉門不出
(一)品讀、感悟
學習第二自然段“只身苦學”
1、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能感動你的句子并在旁邊寫出體會。
2、指名反饋。
3、出示重點句
(1)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饑。
(2)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鉆研學問。(理解廢寢忘食)
4、歸納學習方法:讀、畫、寫、說
(二)利用上面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3、4、5自然段
1、出示自讀要求
(1) 讀:小組內一起朗讀3、4、5自然段
(2) 畫、寫:找出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旁邊寫出體會。
(3) 說:同桌或小組內討論你的答案并說出理由。
2、檢查自學情況
(1)理解成語“劃粥割齏”。
(2)出示句子①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雞鳴即起,攻讀詩書,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寢。②送銀子他委婉謝絕了,送美味佳肴,卻食品發霉也不吃一口。③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經習慣食用粗茶淡飯,擔心現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④別的師生都丟下書本跑出去,他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隨便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讀書。
(3)再讀這些句子。
(4)師小結:范仲淹為了實現他著遠大理想和抱負而刻苦讀書,實在令人敬佩,那后人又是怎樣贊頌他的呢?
(5)引導學生理解并品讀感悟“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三)總結寫作方法
1、懂得文章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和采用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去敘述;
2、回顧板書,明白寫人首先必須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反映人物的特點和崇高精神的。
四、 課堂總結,拓展
范仲淹為著理想苦讀詩書,成就了他的一生,實現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今天,你學了這篇文章,有什么收獲呢?
五、 作業
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的語言藝術對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交往有著重要的影響。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運用恰當,往往能夠更好的激發學生體育學習興趣,更好的促進體育教學質量的提升,反之,如果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運用不夠恰當,出現語言失范的問題,不但會影響學生的情緒、心理以及體育學習興趣,甚至還有可能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形成一個惡性的循環,影響體育教學活動的正常順利進行。
1 體育教學中常見的教師語言失范問題
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的教學語言,主要可以歸納為四個大的類別,即:書面語言、口頭語言以及哨音語言和體態語言。體育任課教師運用這四類教學語言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學語言的失范問題,最常見于口頭語言和體態語言,書面語言和哨音語言出現失范的情況相對較為少見。因此,以下就針對常見的口頭語言失范和體態語言失范的問題進行簡要的分析。
1.1 口頭語言失范
口頭語言是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最為常用的一類教學語言,無論是體育理論知識的講解還是體育技術動作的傳授都離不開口頭語言,教師口頭語言運用水平的高低,往往會對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和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但是同時,口頭語言也是最容易出現語言失范問題的一類教學語言。很多任課教師由于沒有意識到口頭語言的重要性,沒有給予自己的口頭語言運用行為應有的重視,在口頭語言的運用過程中過于隨意,常常會有意無意的出現口頭語言失范的問題。
例如:習慣使用否定性的詞語或者是帶有偏見的詞語,習慣對學生的做出非建設性的評價甚至是諷刺性的評價等等,如,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動作都不會做;你懂什么,這樣做不行;你這腦子,我看你是學不會了;學了這么久都沒有進步,你是不可能有前途了!這些都屬于任課教師口頭語言失范的問題,不但在學生的體育學習中不會發生正面的、積極的作用,反而還極易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從而對體育教學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由此可見,在開展中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重視任課教師口頭語言的失范問題,注意口頭語言的恰當運用是至關重要的。
1.2 體態語言失范
著名的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曾經在自己關于信息傳播的研究中,經過一系列的探索和論證得出了如下結論,即:信息傳播的總效果=7%的用詞+38%的口頭表達+55%的體態語言。由此可見,體態語言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實際上也是一個信息傳播的過程,再加上,體育教學的特點決定了,體育任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通過特定的姿勢和動作來發出相應的信息。因此,任課教師的體態語言,就成為了其教學語言中不可或缺,且至關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學體育任課教師能否科學、正確的應用體態語言,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直接的影響。
目前,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常見的體態語言失范問題,主要有冷視冷笑、訕笑、漠視以及動作示范隨意應付不夠標準和不參與學生的保護與幫助等等。
2 體育教學中教師語言失范的原因分析
在對體育教學中教師語言失范的原因進行研究時,主要從體育教學自身、任課教師以及學生等幾個層面入手進行了分析:
體育教學層面的因素
體育教學相較于其它的文化課教學而言,教學環境更為開放、師生互動更為頻繁,學生行為更為隨意,而且某些體育教學活動還存在一定的危險性。體育教學所具備的上述特點,就決定了體育任課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既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組織和高效開展,還要注意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安全問題,以盡可能的避免運動傷害事故的出現,這就使得很多任課教師在開展體育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況,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下,再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足夠的耐心,在處理復雜的教學活動時,就極有可能導致語言失范問題的出現。
任課教師層面的因素
任課教師層面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幾點:一是,任課教師個人的口頭語言使用習慣不好,例如:某些任課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過程中,就習慣于使用否定性的詞語或者是帶有消極意義的嘆詞,這些不好的語言使用習慣,常常會有意無意的就在任課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出現,從而造成教學語言失范的問題,對學生造成消極負面的影響;二是,某些體育任課教師由于長期面對較高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出現了職業倦怠的問題或者是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一旦在教學活動中出現錯誤或者是做出不合理的行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教師就極有可能產生厭煩抵觸的情緒,并引發語言失范的問題;三是,體育任課教師的法律意識淡薄。在我國現行的很多法律法規中均禁止教師對學生實施體罰和使用侮辱性言語。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和《教師法》中就均對此有明確的規定。但是,絕大多數體育任課教師卻對這些相關的法律法規都不甚了解,以至于沒有意識到語言失范問題的重要性,沒有從觀念上給予重視與關注。
2.3學生層面的因素
相較于其它的文化課教學而言,在體育教學中,學生出現問題的幾率更高,而且問題的類型也更為多樣。例如:爭搶體育器材和場地、在練習時間交頭接耳、不遵守課堂紀律、不遵守課堂規范,膽怯退縮、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會給體育任課教師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帶來相當大的負擔與壓力,從而使得語言失范問題出現的可能性也隨之升高。
3 體育教學中教師語言失范的對策研究
針對上述的體育教學中常見的教師語言失范問題,在原因分析的基礎上,結合體育教學的特點,提出了如下幾點有助于預防和避免任課教師語言失范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首先,體育任課教師要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面對的是不同能力、不能氣質、性格迥異的學生,再加上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較為開放,受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比較大,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小問題和小插曲,影響任課教師的情緒和狀態。例如:在任課教師集體講解示范的過程中,如果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打打鬧鬧,肯定會打擾其它學生的注意力水平,影響任課教師講解示范的成效和上課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任課教師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憤怒發火,對學生做出消極的批評或是諷刺,往往就會讓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變得緊張而壓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理智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并及時的調整授課的方式,在采用恰當的語言制止學生的打鬧行為的同時,采用提問等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教學上來,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教學活動的順利高效進行。由此可見,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對體育任課教師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過程中,體育任課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通過自我反思、自我分析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自我調節能力,盡可能的避免教學中語言失范行為的出現。
中圖分類號:R5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1-0040-03
反流性食管炎(RE)是因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人食道而引起的食管粘膜炎性病變,嚴重者可合并食管潰瘍或狹窄,臨床上多表現為灼熱、疼痛、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屬中醫學噎膈、吐酸、胃痞、胃痛、梅核氣、反胃、胸痹、嘈雜等范疇。本病發病率高,且易復發,嚴重影響患者生存質量。中醫藥在改善癥狀,調節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抑制反流,促進食管受損粘膜修復等方面均有良好的療效。近年來,中醫界對該病的病因病機、辨證施治等方面進行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研究,現將近十年來的文獻資料綜述如下。
1 病因病機
反流性食管炎因無統一病名規范,故臨床醫家對該病的病因病機的認識亦不盡相同。古人認為,其本為膽病及胃。《靈樞?四時氣篇》所謂:“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胃為六腑之一,膽為奇恒之腑,肝膽相表里,若肝氣疏泄失常,影響膽腑,致膽汁不循常道,橫逆犯胃,則膽胃俱病。現代中醫學者認為,食管屬于胃,胃為水谷之海,與脾胃相表里,一升一降,共司受納運化和輸布功能。外邪入侵,食滯、肝郁等原因使胃氣郁而不降,胃郁日久,從陽化熱,中焦氣滯,運化失司,水濕內停,從而導致胃氣不降,濕熱中阻。而脾胃運化與肝之疏泄有關,故本病病位在食管,與肝脾胃關系密切。而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脾失健運是引起胃失和降的關鍵所在。單氏認為該病是因脾胃虛弱,陰火濁邪上逆而致。李氏認為飲食不節,情志失常,素體脾胃虛弱為其病因。其本為脾胃虛弱,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涉及脾肺。氣逆、痰火、食積、濕熱為上擾阻于咽喉胸膈而發病。高氏則提出瘀血在RE發病過程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視,由于瘀血的存在,延長并加重病情。馬氏認為RE不僅與肝脾胃相關,與肺臟亦有一定的相關性。肺金與肝木屬乘克關系,與胃有土金相生關系。肺主氣,主肅降,肺氣之肅降有利于胃氣之通降,肺氣上逆可影響中焦氣機升降,胃氣不和則酸水上泛。
2 辨證施治
宋氏等將35例RE患者分為肝胃郁熱型、寒濕中阻型及脾胃虛寒型,分別用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香砂六君子湯合良附丸加減及理中湯加味.總有效率為97%。陳氏等將102例患者分為肝胃郁熱、胃陰不足及氣滯血瘀型,分別治以丹梔逍遙散、沙參麥冬湯及啟膈散,與雷尼替丁對照組相比療效無顯著差異,但副反應明顯少于對照組。且肝胃郁熱組療效明顯優于氣滯血瘀組,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早期治療療效顯著。曹氏等將其分為:脾胃濕熱、肝胃不和、痰濁阻胃及脾胃虛寒型,分別治以連樸苓草湯(藿香12g,佩蘭12g,蘇梗10g,陳皮10g,厚樸10g,砂仁6g,姜半夏6g,黃連6g,代赭石30g)、疏肝和胃湯(柴胡、白芍、枳殼、香附、川楝子、佛手、郁金、法半夏、炒麥芽)、導痰湯(姜半夏8g,膽南星6g,陳皮10g,枳實10g,茯苓10g,甘草3g)及黃芪建中湯加減(炙黃芪30g,桂枝6g,白芍10g,炙甘草6g,蓽澄茄10g,香附6g)。劉氏觀察39例RE,將其分為脾胃濕熱、陰虛胃熱、脾虛氣滯及肝胃不和型,分別治以藿香正氣散合平胃散、甘露飲合丹梔逍遙散、香砂六君湯合丁香柿蒂散及柴胡疏肝散,總有效率為84.62%,并強調脾胃氣機逆亂往往與肝氣失于疏泄有關,因此在對于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中,不可忽視疏肝理氣。田氏將38例患者分為脾胃虛寒型、肝氣犯胃型、肝胃郁熱型、胃陰不足型,分別用香砂六君子湯、柴胡疏肝散、化肝煎合左金丸及一貫煎加減,總有效率為89.47%。楊氏將本病分為膽胃郁熱型,藥用醋柴胡、炒枳實、炒黃芩、清半夏、紫蘇梗、炒陳皮、旋覆花、生大黃、虎杖、代赭石、瓦楞子、白及粉;肝胃不和型,方用小柴胡湯合左金丸加減;脾胃濕熱型,方用平陳瀉心湯加減;脾虛濕滯型,藥用太子參、白術、茯苓、半夏、枳實、旋覆花、姜竹茹、陳皮、木香、黃連、吳茱萸、砂仁、炙甘草。谷氏辨證分為:痰(濕)熱中阻,胃失和降型,用蒼術、茯苓、陳皮、清半夏、黃芩、梔子、萊菔子、麥芽、甘草;食滯胃脘,胃氣上逆型,藥用木香、檳榔、青皮、陳皮、黃連、莪術等;肝郁化火,橫逆犯胃型,藥用柴胡、枳實、白芍、梔子、丹皮、半夏等;脾胃虛弱,升降失調型,方選香砂六君子湯加麥芽、萊菔子。單氏分為:肝胃不和型,治以疏肝和胃兼清通降逆,藥用醋柴胡、炒枳殼、黃連、吳茱萸、丹參、檀香、砂仁、自芍、甘草;痰氣交阻型,治以調氣化痰、祛痰降逆,藥選半夏厚樸湯合啟膈散加減;脾虛胃弱、寒熱錯雜型,治以健脾清胃、和胃降逆,方選半夏瀉心湯加減;胃陰不足型,治以滋陰養胃,方選益胃湯加減。張氏等治療該病,將其分為:肝氣犯胃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復代赭湯加減;肝胃郁熱型,方用黃連溫膽湯合左金丸;寒熱互結型,方用半夏瀉心湯合旋復代赭湯;氣滯血瘀型,方用膈下逐瘀湯。紹氏將本病辨證分為5型:肝胃不和型,方用四逆散合小半夏湯加減;肝胃郁熱型,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痰氣交阻型,方用啟膈散加減;脾胃虛弱型,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氣虛血瘀型,方用四君子湯合丹參飲加味。帥氏陽將該病分為: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氣散加減;肝胃郁熱,以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痰氣郁結,以半夏厚樸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胃熱上逆,以溫膽湯合左金丸加減;脾胃虛寒(弱),以黃芪建中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化裁。張氏收治60例患者,辨證分為6型:肝氣郁結型用柴胡疏肝散加減;肝胃郁熱型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加減;膽熱犯胃型用四逆散合金鈴子散加減;氣郁痰阻型用旋復代赭湯合半夏厚樸湯加減;氣虛血瘀型用啟膈散加減;肺虛氣逆型用逍遙散加減,結果總有效率為96.6%。
3 專方治療
3.1 和胃降逆為主的基礎方治療 劉氏等用半夏瀉心湯加味治療36例,總有效率為88.9%。段氏等用旋復代赭湯加味治療反流性食管炎45例,總有效率(93.33%)明顯高于胃舒平、嗎丁林對照組(80.0%)。吳氏等用丁香柿蒂湯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66例,總有效率為95.5%。李氏等用清熱降逆湯治療83例,并以雷尼替丁作對照,結果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朱氏等用四逆陷胸湯治療66例,總有效率為97.96%。胡氏等21例RE患者分為發作期和恢復期,分別用四逆散合左金丸化裁、參苓白術散化裁,總有效率為90.5%,停藥半年復發率為15.7%,1年后復發率為21%,與西藥對照組相比療效顯著而持久,體現了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原則。
3.2 清熱祛濕為主的基礎方治療 吳氏等用加味清中飲(黃連10g,焦梔子10g,蒲公英30g,刀把豆15g,陳皮10g,枳殼10g,海螵蛸20g,蒲黃10g,法夏10g,代赭石(包)30g,香附10g,甘草6g)清郁熱、化瘀滯、降胃氣治療27例患者,療效明
顯高于西藥對照組(P<0.05)。
3.3 疏肝理氣為主的基礎方治療 許氏用中藥基本方[木香10~15g,砂仁10~12g(后下),陳皮12~15g,青皮9~12g,川楝子6~10g,佛手12~15g,制半夏6~9g]辨證加減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6例,總有效率為90.4%。薛氏用柴胡疏肝散治療30例患者,總有效率為86.67%,明顯高于西藥組,提出利膽和胃的方法。
3.4 補益脾胃為主的基礎方治療 李氏用補中益氣湯(人參、白術、陳皮、柴胡、升麻、當歸各10g,半夏、吳茱萸、白芍各15g,蒲公英、黃芪各30g,甘草6g)隨癥治療57例患者總有效率為91.2%,明顯高于西藥組。葉氏等用柴芍六君子湯合左金丸(柴胡、白術、姜半夏、益智仁、郁金各10g,白芍藥、黨參、白茯苓各15g,陳皮、川黃連、甘草各6g,吳茱萸3g)加減治療32例,療效滿意。王氏應用中藥湯散并用,中藥湯劑基本方:黨參15g,白術、茯苓、制半夏、陳皮、黃芩、柴胡、枳殼、萊菔子、浙貝、桔梗、丹參各10g,白花蛇舌草20g,黃連5g,吳茱萸3g;中藥散劑:白及、生苡仁、煅瓦楞、莪術、枳實、木香、蒲公英,沙棘各等份,研成細末,每次12g,用開水50ml,加入藥粉攪拌,藥溫后口服,飯后或睡前服用,1日3次,總有效率優于中藥湯劑組與西藥組。
3.5 針灸及外治法治療 柳氏等針刺雙側足三里,用捻轉提插手法使之得氣后留針。觀察17例胃病患者。一般2min后,膽汁或腸液反流逐漸減少至消失。黃氏則分4型治療,主穴取中脘、內關、足三里、公孫、陽陵泉、脾俞、胃俞。肝胃不和加太沖、肝俞、膽俞;脾胃虛弱加關元、氣海,可加灸。或隔姜灸;胃陰不足加三陰交;胃絡瘀阻加膈俞、血海。有膽胃郁熱者加內庭,大便干結者加天樞。手法均為平補平瀉,每次留針30rain,10次為1個療程,共治3個療程,治療33例,有效率為90.91%。繆氏用穴位注射,取膈俞、膽俞、胃俞、足三里穴,用板藍根、黃芪注射液各2ml混合,得氣后每穴注入藥液1ml,每次雙穴取單側,交替使用,每日1次,配合服用嗎丁啉10mg,雷尼替丁150mg,慶大霉素片8萬u,每日3次,連續治療4星期為1個療程,共治療30例,總有效率為96.7%,半年內復發率低(3.33%)。蘇氏用耳穴壓丸法治療38例,取耳穴脾、胃、肝、膽、交感、神門,配合口服嗎丁啉10mg,谷維素10mg,每日3次,1月為1個療程,結果有效率94.74%。李氏等采用菌類藥物鬼筆(鬼筆科植物,為細皺鬼筆的子實體)胸胃外局部涂搽,每次涂3遍,日3次,10天為1個療程,共治20例,總有效率為95%。張氏等運用穴位按摩(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孫,肝俞,膽俞,上巨虛,太沖等穴)配合口服西利,治療100例RE病人,有效率達100%,明顯優于僅用西利的對照組。
4 現代研究
關鍵詞:實驗活動;計劃性;客觀性;目的性
一、關注生物實驗活動的計劃性及實驗結果的客觀性
生物實驗活動最為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定的計劃性,唯有如此,才能夠在有限的實驗時間里,獲得盡可能好的實驗效果。初中生物實驗的計劃性建設,可由三個部分組成: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分析總結。教師在開展實驗教學活動之前,自己要先進行相關的操練,以便更好地解決實驗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突發問題。實驗科學的指導精神就是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因而,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中,無論結果如何,都應該以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待,不得扭曲、夸張或掩飾實驗結果。高中生物實驗結果會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導致實驗結果與科學定論之間出現或多或少的偏差與出入,學生在進行實驗結果匯報時,會遇到實驗結論與教材定論不一致的狀況,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以更加客觀、務實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實驗結果,分析其中產生實驗差異的原因。
二、加強生物實驗教學的目的性建設
高中學生之所以會對生物實驗有著濃厚的興趣,就在于實驗過程中所接觸到的各種實驗器材、各種實驗工具、實驗用品、實驗活動的結果等,而非實驗活動本身。開展高中實驗教學,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對于生物課程的學習興趣,增強生物學習的主動性,但是,由于學生缺乏對于相關的生物實驗目的、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的內在追求興趣,因而也就很容易發生實驗過程混亂的情況。因此,加強生物實驗教學目的建設是十分必要的。
之所以強調實驗活動的目的,就是因為活動的目的既是活動的出發點,同時也是活動過程結束之后所要達到的目標。在每次進行生物實驗活動之前,強調和突出實驗目的,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重新認識實驗操作的根本活動目標,從而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實驗活動的本質和內涵當中,而非表面性的、粗淺的實驗現象。生物實驗教材中都會有關于實驗活動目的的簡要性介紹,學生也能夠通過文字獲得實驗目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學生并不會去真正的反思教材中所列舉出來的實驗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去幫組學生分析教材的要求,并有意識地強化這些實驗目的,讓學生帶著目的來完成一系列的實驗操作的,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從實驗中學到知識,同時對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總之,生物實驗活動是生物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做好生物教學的重要的方法。組織與開展好生物實驗教學活動,是培養有能力、有文化、有素質、有潛力的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