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色優美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感受火燒云的景色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5個生字,理解6個詞語的意思,積累描寫色彩的詞語。
3、初步學會在仔細觀察的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來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4、 會把提綱補充完整,并按提綱背誦課文第3~6自然段。
教學重點:會把提綱補充完整,并按提綱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學習作者在仔細觀察的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來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教學準備:小黑板 錄音機及磁帶 作業本 (有條件的可準備圖片或課件)
《火燒云》一課在描繪火燒云變化的情景時,形象生動,語言優美。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這一特點,加強聽、說、讀、寫訓練,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并落實單元訓練重點——注意積累材料。
一、抓住重點,創設氛圍,感受美。
《火燒云》重點描寫了夕陽西下時火燒云顏色、形態的變化。教學時,教師可先從整體入手,設計這樣的問題:
1.火燒云這一自然現象發生在什么時候?
2、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3.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講作者這種感受的?
然后讓學生邊聽教師范讀課文,邊看掛圖思考。之后讓學生談談(先同桌談,后指名談)聽完老師范讀后對火燒云的感受。這樣學生就能掌握課文的重點部分,初步領略到火燒云變化奇妙的景象美。
二、反復品讀,突出重點,欣賞美。
教師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重點進行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賞析描寫火燒云美麗景象的重點詞句,體會課文描寫的意境美。
1.指導學生欣賞火燒云上來時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教師可引導學生解答: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是通過描寫哪此景物來表現的?
哪些詞語最能體現這種變化?
讓學生抓住重點詞句來體會感受。
2.重點指導學生欣賞火燒云上來時的色彩美。
①指導學生品讀第二、三自然段,結合掛圖體會“極多”和四個“一會兒”都是講顏色多、文化快的。然后引導學生抓住兩個重點句進行賞析:“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通通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②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兩個重點句,邊看插圖,邊體會,更真切地感受火燒云色彩變化美。
3.啟發學生欣賞火燒云千姿百態的形狀美。指導學生品讀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讀后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讀),并結合掛圖領會“一會兒”、“忽然又”、“接著又”等詞語的用法,明白這都是講火燒云的形狀多、變化快的。然后品讀第四自然段:“一會兒,天空出現一匹馬,馬頭向南,馬尾向西。馬是跪著的,像等人騎上它的背,它才站起來似的。過了兩三秒鐘,那匹馬在起來了,腿伸開了,脖子也長了,尾巴可不見了。看的人正在尋找馬的尾巴,那匹馬變模糊了。”教師要重點指導學生理解這是寫火燒云變化快、開頭多,突出了火燒云千姿百態的形狀美。接頭指導學生學習第五自然段,讓他們想想哪些詞句表明火燒云的形狀多、變化快。最后讓學生自學第六自然段。
4.歸納全文,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一時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其實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愛好它的孩子。一會兒工夫,火燒云下去了。”使學生明白這既是描寫火燒云顏色、形狀變化之美,又是表達作者對美麗景色的熱愛之情。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的心情與作者的心情相融合,以此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三、訓練說寫,落實重點,創造美。
這篇課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火燒云這一自然景色的熱愛。教師可指導學生反復朗誦、品賞,充分感受火燒云的顏色、形狀之美。通過落實說、寫訓練,使學生在說、寫訓練中創造美。
1.先引導學生讀課后“思考·練習”第3題的句子,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仿照著說。先同桌說,再指名說。這樣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與反饋,使學生對火燒云顏色、形狀美的認識更加深刻。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
語文世界是個琳瑯滿目的美的世界。我們能感受到美的溫馨,尋覓到美的倩影。語文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美的因素,閃現著無窮的魅力,語文學習更是追求美的歷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人性,讓學生學會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語文課才能上出語文味。”那么,如何讓“美”閃動在語文課堂的每個環節之中呢?我也一直在努力追尋著。最近,剛執教完《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東北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和豐富物產,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選編本課的意圖是讓學生了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美麗景色,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小興安嶺美麗富饒的同時,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下面就以這篇課文為例,談談我的教學。
一、情境激趣,發現美
好的導入是教師精心打造的一把鑰匙,它能帶領學生打開閱讀的大門。這節課我是這樣引入的:“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山河壯美,我們曾隨著課文的學習游覽過風景優美的黃山,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游覽祖國的另一處美景,讓我們走進那美麗的小興安嶺,去欣賞它的美景,去感受大自然那美的點點滴滴,好嗎?首先,誰愿意用美的聲音和美的感情來讀一讀這篇課文?老師這里有一首優美的音樂配合。”通過如此情境創設,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語文課堂之中了,樂曲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隨著音樂的跌宕起伏,能夠引領我們的心靈徜徉在作品特定的意境中。學生在優美而緩慢的音樂中初步了解和發現課文中的美,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尋美的欲望,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地融入文本之中。
二、初讀課文,感受美
學生自由朗讀初識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邊讀邊圈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自學生字、新詞。交流識字方法,引導學生采用靈活多樣的方法識字。接下來讓學生“開火車”練讀生字詞,積累好詞佳句,讀一讀,并用四字詞語造句。這一環節,學生通過初讀課文,結合教材中的插圖及交流課前搜集的資料、圖片,了解小興安嶺的美麗,并且,使學生感知了語言美和文字美。
三、品讀詞句,理解美
理解美,就應該深刻理解語言文字,就應該推敲作者遣詞的獨特匠心。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小組內自由朗讀2~5自然段,邊讀課文邊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詞語,與小組成員說一說喜歡的理由,分享一下通過讀課文,你心中的小興安嶺美在哪里,然后,集體交流,討論小興安嶺的春、夏、秋、冬分別是什么樣子的。
學生在品讀時,通過換詞訓練,讓學生理解作者用詞的準確。特別是關于“霧”的一句,通過播放霧的畫面,讓學生談自己在霧中的感覺,來讓學生體會置身其中的美妙與神奇。
四、總結升華,創造美
通過學習,學生感悟到小興安嶺的美,心中自然而然地涌現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此時,我引導學生:“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么嗎?”有的學生說:“老師,我知道了小興安嶺的一年四季都是什么樣子的,真美呀!”有的學生說:“老師,現在,我真想畫一畫美麗的小興安嶺!”還有的學生說:“看到小興安嶺美麗的景色后,我的心情真好,真想唱一支歌贊揚一下她的美麗!”在這里,我及時總結課文后,讓學生自豪地齊讀最后一段,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
橫掠這一詞語既寫出了小燕子飛行的輕快和靈活,又寫出了它飛行時姿態的優美的特點。橫掠的意思是平行地從湖面或河面飛過去,專指小鳥從湖面橫掠而過。
《燕子》是鄭振鐸寫作的散文。這篇散文寫的是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這些從南方飛來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飛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飛到了柳枝間,有的停在了遠處的電線上歇息,燕子給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氣,把春光點綴得更加美麗。作者描繪了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般的春天景色,贊美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表達了對光彩奪目的春天到來的歡欣熱愛之情。
(來源:文章屋網 )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11A-0030-01
小學第二學段學生初步接觸習作,他們對習作還未建立自信,因而不感興趣,缺乏激情。這是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不夠豐富,詞匯貧乏,習作最大的困難是無內容可寫,即使有了內容,也不知如何下手。針對中年級的這種通病,在習作教學中,教師應依照語言生成規律,巧妙運用教材,引導學生大量閱讀,不斷積累,豐富內化;指導學生學習遣詞造句、連句成段的方法,從句式、段式等寫法方面模仿,實現“內化―模仿―遷移”的逐步深入。
一、豐富內化
(一)熟讀成誦促內化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是神形兼備的美文,其中的好詞佳句為學生積累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如第五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薩的天空》都是描寫景色的優美散文,“清澈見底”、“一碧如洗”、“心曠神怡”、“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轉眼間變成……就像是美麗的仙女在空中抖動著五彩斑斕的錦緞”、“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只見……真像一幅優美的山水畫。”這些美詞妙句在課文中俯拾皆是。在教學中以品味詞句、想象意境、訓練朗讀為重點,引導學生充分地讀,想象情景,熟讀成誦,化書本知識為自己的知識,為習作“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打下言語基礎。
(二)以詞帶詞促內化
隨著課文閱讀的開闊,學生接觸的詞語也越來越多,在教學中以新詞、關鍵詞作為拓展、積累、運用的訓練點,做到有計劃、有目標、有重點地適機引導,由一詞帶一串,豐富學生的詞匯量,在訓練中讓學生不斷積累。例如,教學《掌聲》(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學生學習“默默地”、“慢吞吞”、“一搖一晃”等詞語后,讓學生模仿寫出AAB和ABB式的詞語和一()一()的詞語。教學《臥薪嘗膽》,引導學生歸納趙王勾踐的品質,引申出“忍辱負重、以屈求生、奮發圖強、救亡圖存”等詞語,由課內引向課外,把意思相關的詞語串到一塊,通過比較、聯想、內化,引導學生感受、理解、體會作者遣詞造句之準確與優美,豐富語言儲備。
(三)拓展說話促內化
積累詞語的目的是能靈活地運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機會,利用多種途徑讓學生學以致用,靈活運用詞語,通過尋找教材的空白點,預設拓展說話進行訓練,積極地運用所學到的新詞、好詞,養成樂于用詞、善于表達的好習慣。如教學《蒲公英》(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后,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孩子們,在快樂的旅行中,你見到了什么?你想住哪兒?學生看圖自由說話,老師充當記者采訪學生,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書本到實踐,在說話中引導學生積極運用積累的詞語,豐富積累的內涵,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二、勤于模仿
中年級學生剛剛接觸習作,雖然積累了不少習作資料,但不懂如何表達出來,寫出的文章大多平鋪直敘,顯得蒼白、平淡無味。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借助教材特點,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以及寫作方法,從而掌握習作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教學《北大荒的秋天》(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課文用擬人手法寫出了大豆和高粱滿心的歡喜,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的田野;用比喻的方法把北大荒人豐收的喜悅之情融在了對景色的描繪中;第四自然段寫秋天豐收的田野是運用了“總――分”的構段方式。學生習作《秋游》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揣摩作者的寫作手法,讓學生模仿作者的表達方式和構段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學生在習作片段中寫到:
最有意思的要數野炊了,你瞧,大伙兒有的燒火、有的倒水、有的切菜……個個興高采烈,鍋下的團團火焰直往上竄,一會兒,水開了,蟹猶如穿禮服的新娘子擺動著婀娜多姿的身體;魚丸像一個虎頭虎腦的精靈,不停地伸出它那可愛的小腦袋……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真讓人垂涎三尺,我們一邊品嘗著這美味佳肴,一邊望著碧藍的天空,寬闊的河灘,遠處……怎能不令人心曠神怡呢?仿佛天上人間全都溶化在這歡樂的氣氛里了……
對于剛學習習作的中年級學生,模仿是起點,是基礎,是不可缺少的環節,良好的示范、正確的模仿是引領學生走進習作大門的鑰匙。
三、創新遷移
教師要有意識分階段地引導學生感悟生活,觸意,讓學生逐步頓悟,由模仿升華為創新,拋開原有的框架,忘卻模仿的招招式式,靈活變通,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述風格、獨到的視覺角度和見解,將言語表達和情感體驗結合起來,用個性化的語言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不人云亦云,增添靈動,洋洋灑灑,真正達到“用我筆寫我心”。
先來說說家鄉的南北湖,它風景優美,猶如一顆光彩奪目的珍珠鑲嵌在家鄉的大地上。
白天,它是美麗的。藍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猶如仙境一般,美不勝收。湖邊的棵棵柳樹,在湖水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翠滴;游船從湖面上緩緩駛過,濺起一朵朵白色的水花;山上的樹木蔥蔥蘢蘢,時不時會從樹林里傳來一聲聲婉轉動聽的鳥鳴。
夜晚,它是迷人的。夜幕悄悄降臨,遠處,霧從山谷里緩緩升起,好像為大山爺爺戴上了一頂乳白色的帽子,一盞盞燈火亮起來了,猶如繁星般點綴著南北湖。這些燈火環繞南北湖一周,仿佛給它戴上了一條閃閃發光的項鏈,亮光倒映在水中,隨著水波蕩漾。
再來說說家鄉的綺園,它也是海鹽一大美景。當你走進綺園,就仿佛立刻與世隔絕了一樣,嘩嘩的流水聲如同一首動聽的樂曲,美妙無比。放眼望去,一座假山矗立,真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詩意。假山上怪石嶙峋,一會兒一頭大象赫然出現在你的面前,一會兒一只猴子又蹦了出來,真是千奇百怪,栩栩如生。抬頭往上看,一棵棵樟樹高大挺拔,樹葉密密層層,猶如在空中撐起了一把綠色的大傘。有的樹干比碗口還要粗大,需要6個人在一起才抱得住,有的上面長滿了碧綠的青苔,其中有一棵湟丫350歲了,應該算樹中的老爺爺了。
海鹽的美食也非常有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數澉浦羊肉。每年的農歷10月左右,都會在南北湖舉行羊肉節。具體做法大致是這樣的:早晨早早起來把羊殺好,支口大鍋,用稻草把羊肉扎起來,防止煮的過程中散架。水開后用文火燉兩到三個小時,起鍋時在羊肉上撒一些蒜姜,一鍋色香味俱全的澉浦羊肉就完成了。澉浦羊肉油而不膩,瘦而不柴,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稱。
啊!海鹽,我的家鄉,我是多么愛你啊!愛你那優美的風景,愛你那獨特的美食,作為海鹽人,我為我有這樣美麗的家鄉而感到驕傲與自豪。
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