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油樹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油茶的芽屬于混合芽,花芽分化是從5月份春梢生長停止后、氣溫大于18℃時開始,當年春梢上飽滿芽的花芽原基較多,以氣溫23-28℃時分化最快,到6月中旬已能從形態上區分出來,7月份時已可通過解剖花器的各個主要部分了,但要到9月份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3、油茶的掛果能力與結果枝或結果母枝的質量和數量密切相關。所謂結果枝是指在當年春季由混合花芽抽發的新梢,該新梢能分化出花芽,并能當年開花結果。
4、油茶盛花期在長江流域主產區為10月下旬到12月下旬,以11月中旬為盛花期,開花時間通常為每天9:00-15:00。
1、石灰對油茶樹有殺毒、殺菌、殺害蟲的作用。適量添加還可以改善土壤酸性。
2、油茶樹是山茶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樹皮淡黃褐色,平滑下裂。秋季開大型白花,又稱“白花茶”。
3、油茶樹的適應性強,耐貧脊,抗干旱,是改造紅壤的主要樹種。油茶籽可榨油,種仁含油量高達59.2%,是我國產油量最高的植物之一。茶油是植物油中的精品,也可作為肥皂、蠟燭的原料和防銹的涂料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油茶;栽培;病蟲害防治
1 油茶的生理特性
油茶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最適宜生長在疏松、濕潤、透氣性好、保水性強、深厚肥沃土壤中,樹齡達百年以上,收益期長。油茶喜酸性和微酸性土壤,不適合中性或堿性土壤。用油茶籽制作的茶油是一種優質、耐儲藏的油料,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達90%以上,長期食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腸胃病等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療效。同時茶油還是凡士林、生發油、機械油以及醫藥上制作青、鏈霉素油劑的原料。茶油是公認的“綠色食品”,品位可與橄欖油相媲美。
2 龍川的氣候環境
龍川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梅州,北連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平均氣溫21.8攝氏度,歷年降雨量平均1501.8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8%,十分適合于油茶的生長。
龍川縣是油茶種植大縣,我縣25個鎮當中近20個鎮都有種植油茶歷史,據統計,龍川縣油茶種植面積達11267公頃,年總產量5781噸。主要分布在義都鎮1333公頃、黃石鎮1333公頃、巖鎮1000公頃、四都鎮933公頃、赤光鎮933公頃、黎咀鎮867公頃。目前,全縣油茶龍頭企業分別是赤光鎮千家欣茶油廠和黃石鎮高山油廠,共有油茶加工企業30個。
3 油茶栽培
選擇具有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增強抗逆性的健壯的油茶優良品種。我縣油茶栽培的主要品種是霜降籽,油茶一般宜在PH值5~6.5的土壤中生長。
3.1 實木苗培育。
將油茶種子直接播于苗床,培育1年~2年,以裸根苗出圃。油茶幼苗期為偏陰性,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圃地宜選在東南向排灌良好的坡地,PH值5.5~6.5的沙質壤土為宜。油茶不宜在高濕排水不良、黏重板結或干燥的沙土生長。初冬翻耕圃地后,均勻施入腐熟廄肥,然后耙碎作畦。冬播則要防鼠害。春播前25天浸種2天~3天,沙床催芽18天~22天,然后播于圃地。油茶以條狀點播,株行距10厘米×20厘米為宜。每667平方米播種約20000粒,覆土厚1.5厘米~2.0厘米,稍加鎮壓。苗高10厘米左右施速效氮肥(0.5‰)一次,當長出3片~5片真葉時用鐵鏟在地表下10厘米~15厘米呈45度斜插切斷主根,以促使側根生根,然后再施復合肥(1‰)一次。春雨期用半量的波爾多液防治葉軟腐病;高溫多雨季節用1‰托布津防治炭疽病。注意松土鋤草,使土壤保持一定的含水量。一年生苗高達30厘米,根莖粗0.25厘米~0.3厘米,一級苗數量每667平方米可達9000株~11000株。
3.2 整地。
油茶整地方法有全墾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三種,可根據林地條件、經營水平高低、勞力等情況因地制宜選用。全墾整地適用小于15度的緩坡、不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造林地。塊狀整地在坡度較陡、坡面破碎以及“四旁”植樹均可采用。造林密度主要是根據物種生物學特性、立地條件及造林目的等來確定,一般每667平方米栽植60株~120株左右。有肥地栽稀,土瘦栽密;山腳栽稀,山頂栽密;緩坡栽稀,陡坡栽密;間作栽稀,不間作栽密的經驗,值得提倡。
3.3 苗木栽植。
油茶為常綠闊葉樹種,幼苗主根長而側根少,晴天和旱季起苗造林最易引起苗木失水,導致造林失敗。油茶造林成活率的高低,與空氣濕度和土壤水分關系十分密切,晴天與雨天造林成活率大不一樣,以隨起隨造成活率高。植苗造林根據“三埋一提三踩”的原則。一定要做到栽緊踏實。平坡大穴,在栽植后要用松土將基莖部分堆成饅頭形,防止雨季穴土沉陷積水,造成水漬死亡。苗木定植深度以超過原圃地根際1厘米~1.5厘米為宜。
3.4 撫育管理。
幼林土壤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解決雜草與幼苗爭光水、肥,每年進行2次~3次,同時可進行間種,以耕代撫。為了確保幼林的早實豐產,應適當施肥。成林階段是油茶從開始結果到大量結果的時期,也是油茶經營最有價值的時期,每年夏季要鏟山除草一次,每隔3年要在冬季深挖一次。此外,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樹齡大小、樹勢強弱、結果大小年進行合理施肥。
4 施肥管理與病蟲害防治
4.1 施肥管理
4.1.1 重施基肥
做到“早、深、足、好”四個字。早就是基肥施用時期適當提早,因為一般有機肥養分釋放比較遲緩,必須適當早施;深就是要適當深施,因為茶樹是深根系作物,而且要利用茶樹根系向肥性的特點,把茶樹根系引向土壤深層,擴展根系的吸引容量,提高茶樹的抗逆能力,確保安全越冬;足就是基肥數量要多,一般有機肥的營養元素含量低,只有數量多才能達到改土的效果;好就是指基肥質量要好,所選肥料要能改良土壤,又能緩慢地提供茶樹所需的營養物質。
4.1.2 早施追肥
油茶是多年生的常綠作物,吸肥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春季是吸肥的高峰時期,要想油茶快長、多產僅靠基肥的基礎養分,往往難以維持油茶的迅速生長對養分的集中需求,必須及早追肥給予補充。當然所謂早施也要因地制宜,陽坡和崗地茶園要先施,陰坡、溝、谷地茶園等要后施。
4.2 病蟲害防治
4.2.1 物理機械防治
物理機械防治是指采用物理機械因素來防治病蟲害,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誘殺法和人工捕殺。
(1)誘殺:是利用昆蟲的趨性(趨光性和趨化性)或害蟲種群自身間的化學信息素以及害蟲對色澤的趨性進行引誘,并殺死茶樹害蟲的方法。常用的有a.燈光誘殺(即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誘殺茶園害蟲),b.黑燈光誘殺(一般是在茶園中架設電線,裝置黑光燈,以燈管為中心,呈“十”字形裝四塊玻璃,在燈下放置大水盆,每天晚上開燈,可以引誘毒蛾等成蟲飛來,與玻璃相撞掉入水盆中淹死,c.糖醋誘殺(利用害蟲趨化性的特點誘殺害蟲)、性信息激素誘殺(利用害蟲種群自身的性信息素引誘害蟲成蟲,使之不能正常交尾或直接滅殺,達到滅蟲的目的)。
(2)人工捕殺,對茶園中某些目標明顯和群集性強的害蟲,可以結合田間管理,采用人工捕殺的方法直接消滅。
4.2.2 化學防治
病蟲害發生嚴重時,應該合理選用低毒、高效、低殘留的農藥,同時要因蟲和病、及時施藥,并科學使用農藥,充分發揮農藥作用,減少其負面影響。油茶的主要病害有油茶炭疽病、油茶軟腐病和煙煤病等。油茶的主要蟲害有油茶尺蠖、茶毒蛾、油茶蛀莖蟲和油茶藍翅天牛等。防治方法:結合營林措施,消除病源主要是在發病高峰期的7月~9月,用1﹪波爾多液加2﹪的茶麩水噴3次~4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許允文,朱躍進主編.有機茶開發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2]石春華,虞軼俊主編.茶葉無公害生產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關鍵詞:油茶;種植技術;發展前景
油茶是山茶科,屬于山茶常綠小喬木,在種植過程中要踐行因地制宜的管理機制,切實增加山區農民的收入,積極建設現代林業,并且構建發達的山區管理機制。油茶種植管理項目對于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以及生態安全項目,積極建構山區經濟發展模型,確保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運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 油茶種植技術分析
(一) 油茶種植技術之良種選擇
在油茶選種過程中,要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并且按照審定機制和認定機制進行集中選種,嚴格進行限定栽培的基礎上,對相關種子信息進行集中處理和綜合管控。在良種選擇過程中,要對其豐產程度和優質程度進行有效劃分,并且積極踐行適宜栽培區域管理措施,利用開花期集中的措施,保證其成熟期穩定。
(二) 油茶種植技術之造林地選擇
在油茶種植項目建立和落實過程中,要結合實際需求,選擇丘陵低山位置,利用陽坡、南坡以及東南坡等適宜種植,酸性t壤以及黃壤較為適宜,土層的厚度要在60cm以上。在陽光充足的丘陵地區以及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區都較為適宜,造林前要確保整地土壤熟化和疏松,才能有效提升土壤的積蓄能力,并且保證油茶根系發育良好[1]。對定植穴位進行規格劃分的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50厘米*50厘米*40厘米等標準化規格,每株要施加復合肥0.25千克左右,每畝適宜栽種100株。
(三) 油茶種植技術之撫育管理
在油茶種植過程中,種植人員要結合實際管理機制進行綜合管控,積極選取莖干粗壯以及根系發達的油茶幼苗,在提高撫育能力和管控要求的基礎上,建構質量和種植機制。只有保證頂芽飽滿的種子,才能有效的生長為壯苗,苗高控制在30厘米以上。另外,在種植后要馬上進行澆定根水能提高幼苗的成活率。相關種植人員在對同齡以及同類型苗木補植的同時,能提高兩年到三年的保存率[2]。苗木種植要控制在每年撫育兩次到三次,而在冬季結合深墾施雜肥,將有機肥作為主要肥料,化肥作為輔助肥料,積極落實抗旱保苗工作[3]。
(四) 油茶主要病蟲害及其防治方法
油茶低產受病蟲害影響較大,森林病蟲害給林業生產造成的損失很大。我國危害油茶的病蟲害種類很多,害蟲有三百余種,病害有五十余種,其中危害嚴重的主要包括油茶炭疽病、油茶毒蛾、茶蠶、茶梢蛾等。造成油茶損失為總產的10%一25%。對于油茶炭疽病,可利用1:1:100的波爾多液實現全樹噴霧及葉面噴灑,連續2天到3天,隔10天進行一次,或噴灑50%多菌靈500一700倍液。對于油茶毒蛾、茶蠶、茶梢蛾,可采用人工清除卵塊、挖蛹、捕蛾及修剪病枝的方法防治。還可視害蟲的具體發生情況,適時采用化學防治,對于油茶毒蛾噴灑50%敵百蟲乳劑200倍液,對于茶蠶噴灑5%敵殺死乳油4000一5000倍液,對于茶梢蛾噴灑敵百蟲500倍液或樂果1000倍液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五) 油茶種植技術之定期采摘
種植人員在實際管理和種植過程中,要積極落實時間管理機制,并且在霜降前五天,要進行集中采摘,避免過早采摘及保證出油率。果實成熟的標志是果皮光滑,色澤也會變亮。用手指捏碎后,若是有粘稠感覺,則可以進行采收。在油茶果實采收后,在室內進行集中堆放三天到五天,后熟后要保證暴曬兩天到三天,以保證果實開裂,利用過篩揚凈的同時,再曬出一天到兩天后取出茶籽[3]。
二、 油茶的經濟價值和效益
在我國南方地區,油茶被認為是最為主要的油料樹種,與油橄欖、油棕、椰子相媲美,具備較大的受益特征。油茶種植能夠獲得更高產量,目前,如果在667m2的地區種植油茶將會獲得產值為2801.47m2的的油菜以及894.247m2的的花生,茶油的優質性與環保性成為人們在市場上的主要追求。另外,油茶也稱東方橄欖油,能制作烹飪食用油,這也是東南亞對中國茶油情有獨鐘的原因。在實際種植過程中,茶油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于90%。加之茶油具有抗抑郁以及預防高血壓的作用,能對冠心病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產生很好的緩解作用,同時也具備保護皮膚以及養顏功效。因此,油茶種植項目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需要種植人員給予高度重視。
結束語:
總而言之,正是由于油茶具有較為廣闊的市場價值,需要相關部門結合技術要求和運行要點進行系統化升級,建構更加有效的管控措施,保證管理維度和技術項目的優化處理,提升技術要點的實際應用水平,為油茶種植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永裕,劉梅,米浦強等.紅花大果油茶種植氣候區劃――GIS技術在柳州紅花大果油茶種植氣候區劃中的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15,37(24):11818-11820.
關鍵詞: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樹體結構;生物量;分配
中圖分類號:S794.4;S712.42;S718.5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12-2848-03
Different Yield Oil Camellia Tree Structure and Differences of Biomass Allocation
TANG Jian,SONG Xian-chong,CAO Ji-zhao,QIN Qi-yun,WANG Hui-li,PAN Bo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Forestry/ Key Laboratory of Central South Fast-Growing Timber Cultivation, State Forestry Administration/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Superior Timber Trees Resource Cultivation, Nanning 530003, China)
Abstract: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ree body structure and differences in biomass allocation of oil camellia (Camellia oleifera Abel.) with the yield of oil camellia was important for improvement of low production forest. Body structure and biomass of oil camellia tree with different yield was determined,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ree body structure and biomass distribution with yield per plant were analyzed using biostatistics. Results showed that tree height, crown breadth, root breadth and root depth were the main variances influencing the yield per plant of oil camellia. The biomass allocation of high yield oil camellia forests and low-yield forests was with little difference except for the fruits. However the overground part of low-yield forest grew vigorously and inhibited the growth of underground parts. For transformation of low-yield oil camellia forests, based on controlling the height of tree, the growth of overground part could be inhibited by pruning, soil testing and fertilizer recommendation, scientific water management, foliar fertiliz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so as to increase the crown breadth, improve soil environment, maintain good nutrition level of leaves, adjust the proportion of fruit and flowers, promote flower bud differentiation, increase fruit setting rate, and eventually increase production yield.
Key words: oil camellia (Camellia oleifera Abel.); tree structure; biomass; distribution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樹種[1]。廣西壯族自治區作為我國油茶的重點產區之一[2],在2010年油茶種植面積已發展到約35萬hm2,常年茶油產量4萬t左右[3],栽培面積和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三位[4]。茶油中90%以上的成分是以油酸和亞油酸為主的不飽和脂肪酸,食用后不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不易引起人體血管硬化和血壓升高[5],因此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綠色食品。隨著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茶油已受到眾多消費者的歡迎,但目前供應量遠遠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現在油茶的單位面積產量低和經濟效益差一直是制約油茶產業發展的瓶頸[5],只有通過加大良種的推廣力度和實施低產林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單產,才能解決這一現實問題[3]。了解油茶產量與農藝性狀的相關性以及農藝性狀對產量的影響等關系對開展油茶育種研究工作和生產管理技術實施十分必要[6]。早在1990年,何方等[7]就分析了油茶單株產量結構、葉片、樹體形態和土壤肥力等4組因素與油茶產量的相互關系,發現4組因素均與油茶產量呈顯著相關,并提出了最適栽培密度和豐產林分的營養生長指標。康志雄等[8]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了經濟性狀、樹體結構及氣象因子對油茶產量的影響,發現干子率、株產果量及葉片蒸發量等因子分別對油茶果實的含油率、單位面積產果量的影響最大;冠幅、樹高和果形指數為產量構成因子,冠幅和樹高與產量呈正相關,并且發現圓形的油茶果實產量較低。合理的樹體結構可以保證油茶的豐產、穩產,有研究表明,在保證一定樹高的前提下,加大冠幅、增加骨干枝的數量、降低枝下高等可以提高油茶的產量[9]。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驗研究了高產、低產油茶林的生長及生物量分配差異,探討了樹體結構及生物量分配差異與油茶產量之間的關系,依照樹體結構及生物量分配和產量的相關程度,為低產油茶林改造提出了有關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試驗地點在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以當地種植的小果型油茶成年林為試驗對象,取往年高產、低產的油茶林各一片,在其林內分別選擇20 m×20 m的樣方3個,對樣方內的油茶按對角線進行單株測產,計算平均值作為該樣方的單株平均產量。從樣方中選擇單株產量與樣方單株平均產量最接近的油茶單株作為調查樣株,實施樣株的生物量測定,測定樣株的樹高、冠幅和地徑;挖出根系測定根系的根幅和根深、主根和側根的鮮重;地上部分分離樹枝、樹干、樹葉、花和果實后分別稱鮮重。將上述各類樣品從林地帶回實驗室,分別烘干后稱干重[10]。原始數據使用Microsft Office Excel 2003軟件初步分析計算后,再使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相關性分析和差異顯著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油茶高產林樹體結構因子與單株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油茶的樹體結構會影響到其產量,所以合理的樹體結構可以保持油茶的豐產穩定性[9]。試驗分析了高產油茶林里5個樹體結構因子(樹高、地徑、冠幅、根深、根幅)與單株產量(干重)的相關性,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各個樹體結構因子與單株產量之間均無顯著相關性存在;不過樹高、冠幅和根幅與單株產量之間呈正相關,地徑和根深與單株產量之間呈負相關。在各個因子之間,冠幅與地徑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根幅與根深之間呈顯著負相關。
2.2 油茶低產林樹體結構因子與單株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在實地觀察到,高產油茶林和低產油茶林內的單株在樹體結構方面存在著差異,所以試驗還分析了低產油茶林的5個樹體結構因子與單株產量(干重)的相關性,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低產油茶林的5個樹體結構因子與單株產量之間也無顯著相關性存在;但與高產林單株不同的是低產林單株的樹高、冠幅和根幅與單株產量之間呈負相關,根深與單株產量之間呈正相關。在各個因子之間,樹高與地徑、樹高與冠幅、地徑與冠幅之間均呈極顯著的正相關。
2.3 油茶高產林、低產林單株生物量分配差異
油茶單株生物量與其葉片光合能力的強弱有關,并且干物質積累量與太陽幅射強度、時間長短呈正比[11]。試驗比較了油茶高產林、低產林單株不同部位的生物量分配差異,結果見圖1。由圖1可見,高產林、低產林單株除了油茶果實的干重差異顯著外,其余各部位之間雖然存在差異,但差異水平均不顯著。分析認為,高產林、低產林都處在同樣的太陽幅射強度與時間范圍內,那么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就是葉片光合能力不同造成的,而葉片光合能力的高低與葉片營養水平及含水率關系密切[12]。因此油茶低產林的技術改造就可以從田間施肥與水分管理方面入手進行。
3 小結與討論
油茶高產林、低產林單株樹體結構因子與產量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樹高、地徑、冠幅、根深和根幅等5個樹體結構因子均對油茶單株產量無顯著影響,但樹高、冠幅、根幅和根深與油茶單株產量的相關性在高產林、低產林中截然不同,據此可以認為樹高、冠幅、根幅和根深4個樹體結構因子可能是造成油茶單株產量出現差異的主要影響因子。許多研究表明[6,7,9,13-15],樹高和冠幅與油茶產量之間呈顯著相關,本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油茶高產林、低產林單株各樹體結構因子之間的相關性也不盡相同,高產林單株樹高與地徑之間呈負相關,而低產林單株樹高與地徑之間卻呈極顯著正相關;高產林單株地徑與冠幅之間呈極顯著負相關,而低產林單株地徑與冠幅之間卻呈極顯著正相關;高產林單株樹高、地徑和冠幅與根幅之間呈正相關,而低產林單株樹高、地徑和冠幅與根幅之間呈負相關。產生這種結果可能是因為高產林單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結構較協調,從而彼此呈現相互促進的均衡生長狀態造成的;而低產林單株地上部分樹干生長較旺,制約了地下部分的生長[16]。通過比較油茶高產林、低產林單株生物量分配的差異,發現除了油茶果實生物量差異顯著外,其余部位的生物量差異均不顯著;但是低產林單株樹干的生物量高于高產林的單株樹干生物量,此結果也進一步證明,低產林單株的地上部分樹干生長較旺、從而影響了地下部分的生長。
油茶生長發育過程中樹高、地徑和冠幅等樹體結構因子的變化可以反映出樹體的生長狀況與營養水平[17]。通過分析油茶高產林、低產林單株樹體結構因子與產量的相關性,發現樹高、冠幅、根幅和根深是造成油茶產量產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子。而在油茶高產林、低產林單株生物量分配方面除果實外,其他部位的差異不大,但低產林地上部分樹干生長較旺會對地下部分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所以油茶低產林的改造可以考慮在控制樹高的前提下,抑制地上部分樹干的過旺生長,通過不同的修剪方式來促進發枝,增加冠幅;通過低產林測土配方施肥改造土壤理化環境與科學管水來擴展根系、保持葉片良好的營養水平;通過葉面施肥與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的適當運用調整花果比例[18,19]、促進花芽分化、從而提高坐果率。
參考文獻:
[1] 莊瑞林.中國油茶[M].第二版.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2] 陳國臣,黃開順.廣西油茶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廣西林業科學,2010,39(3):159-161.
[3] 劉 頻.廣西油茶產業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南林業調查規劃,2010,29(2):21-23.
[4] 李瀟曉.廣西油茶產業現狀與發展對策[J].廣西熱帶農業,2009(5):55-59.
[5] 李遠發,胡 靈,王凌暉.油茶資源研究利用現狀及其展望[J].廣西農業科學,2009,40(4):450-454.
[6] 謝 鵬,譚曉風,袁 軍,等.普通油茶優良單株產量與主要性狀的主成分分析[J].湖南林業科技,2009,36(2):16-18,22.
[7] 何 方,李紀元.油茶產量與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經濟林研究,1990,8(1):1-13.
[8] 康志雄,鄒達明,王芷虔.用灰色系統理論分析油茶產量形成[J].浙江林業科技,1993,13(3):62-65.
[9] 潘華平,劉君昂,周國英.油茶樹體結構與產量關系的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33(1):58-62.
[10] 付達夫,王永安.湖南油茶林不同經營措施對生物產量的影響[J].林業調查規劃,2004,29(1):21-23,26.
[11] 陳世清,王永安,馮宗偉.不同經營措施對油茶林生物產量的影響[J].經濟林研究,2000,18(1):16-18.
[12] 王 瑞,陳永忠,楊小胡,等.油茶光合作用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經濟林研究,2007, 25(2):78-83.
[13] 胡冬南,游美紅,袁生貴,等.不同配方施肥對幼齡油茶的影響[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1):94-97.
[14] 唐 健,李 娜,歐陽潔英,等.油茶苗期生物量積累及營養分配規律研究[J].南方農業學報,2011,42(8):964-967.
[15] 饒 成,黃繼山,付俊威.不同葉面追肥處理對油茶幼苗生長發育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1):140-141,156.
[16] 黃華鋒,張運山.油茶根系生長狀況及其對地上部分影響[J].湖北林業科技,1993(1):33-37.
[17] 劉應珍,鄒天才,郭 嫚,等.不同配方施肥對油茶生長發育及其生理特性的影響[J].貴州科學,2009,27(2):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