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本杰明巴頓臺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影片出色的喜劇效果和政治諷刺意味讓它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享譽全球,而作為英國喜劇表演大師彼得·塞勒斯的遺作,他在片中的演出也堪稱經典。有人說《妙人奇跡》盡情嘲諷了傳媒時代或電視時代人的異化,人變成了媒體動物或電視動物,就算是個大字不識、足不出戶的,也可憑借電視上學來的一套把戲欺世盜名。
影片結尾一句臺詞讓人印象深刻:生活是一種心態。這個感性虛幻的結尾為影片增加了幾分哲理的意味。彼得·塞勒斯留給我們最后的背影,是手扶著雨傘像魔術一樣走在水面上,這不啻于一位天才最好的告別。
《妙人奇跡》拍成于1979年,今天已是網絡時代,除了影片中的主人公那樣的電視動物,現在又多了種在虛擬空間沒日沒夜穿梭的網絡動物,他們匆匆一瞥的不僅是電視,還有電腦屏幕,似乎一刻也停不下來。或許文字落寞的時代真的已經來臨?適用話題:媒體的弊端,電視動物,改變,生活等。
《返老還童》
如果一個人,出生時是一個老頭,幾十年后越活越年輕,最終又變成一個嬰兒在襁褓中死去,這樣反自然成長的故事是不是很駭人聽聞?《返老還童》就是這樣一部電影,故事奇幻,發人深省。
其實,影片表現更多的是人們對于“生死命題”的追問。片中的主人公整個童年都被垂垂老矣的人群所包圍,時常面對死亡的他卻能十分適宜地應對,這本就是一個心理挑戰,盡管他的心理成熟度很低,僅僅是個天真的兒童。
影片的結尾部分感人至深:我們所有的人都會經歷父母的辭世,兒女的生長、成熟,自己的老去,而這部電影的結尾,當主人公本杰明·巴頓以老年癡呆癥的頭腦和嬰兒的外表,在愛人的懷中逝去的時候,我們能夠感覺到,導演是在用一種最好的方式來化解我們一生中緊隨而至的悲傷。
當《貧民窟的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中主人公杰瑪面對命運從不低頭,再無情的打壓、歧視、羞辱、危險都不能阻止他對美好信念的不渝追求時,你是不是想象出了大小威姐妹從黑人區殺出來的血路?當《摔跤王》(The Wrestler)用拳拳到肉的聲效畫面以及手持攝像機搖晃的紀錄片質感為我們展現落魄英雄重新贏得尊重的故事時,你是不是想起了阿加西以波姬小絲為分界線的職業生涯?當《本杰明巴頓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中,布萊德皮特返老還童的精彩表演讓你感嘆生命如果可以倒流時,你是不是為網壇那些老來俏的球員們感到欽佩?當《溫布爾登》(Wimbledon)中愛情的狂熱似乎只為男主角彼特帶來好運,卻令到利茲耽于愛情而分心賽場時,你是不是不禁唏噓沃達斯科和伊萬諾維奇的短暫戀曲。
《本杰明巴頓奇事》
本杰明在故事的開頭用瞎子鐘表匠的故事構建了一種人們不愿見到的狀態――每個人都在走向一個未知的世界。用電影里的話說是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么,就像那個鐘表匠,他的兒子活蹦亂跳地坐上火車去了遠方,幾年后卻只剩一張通報兒子死訊的紙片飛回來。鐘表匠由此變得憤世嫉俗。弄出一個反著走的鐘掛在火車站,以此作為對這個世界的譏諷與反抗。這里面也寄托了一個所有人共同的愿望,希望未知的人生可以逆轉。
但是,就像一條河流奔騰向前,人生永遠不可逆轉。不過,不可逆轉的時間并不能阻擋你越活越年輕的心態。電影中本杰明的出世是人們共同愿望所催生的一種臆想,他生就一副快老死的樣兒,卻越活越年輕。細數網壇各位越老越精神的球員可謂不少。
埃德博格在1983年就包攬了四大滿貫的少年組冠軍。當人們在懷疑這是不是又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流星時,埃德博格在轉為職業選手后交出了完美的答卷。1988年、1990年,埃德博格兩度在溫布爾頓決賽中擊敗貝克爾成為又一位草地之王。上世紀90年代早期,埃德博格仍然保持極佳的狀態。年齡從來不是他的障礙,他直到30歲才退出職業網壇,帶著包括6項大滿貫在內的41項單打冠軍和18項單打冠軍離去。
1985年,17歲的貝克爾溫網上一路過關斬將,問鼎了冠軍。這時貝克爾正處于成名期。良好的開頭令他充滿自信,在網壇上一路高奏凱歌。除了1987年短暫跌落谷底外,1988年和1989年他代表西德隊連續兩次捧起了戴維斯杯――國家的集體榮耀遠遠比那個缺失的法網更重要。此外,1989年他還在美網和溫網梅開二度,達到了自己職業生涯的巔峰,1991年贏下澳網后終于登上了ATP第一寶座。與眾不同的是,除了球場上的表現外,貝克爾球場外的表現也頗有越活越年輕的跡象。德國網球天王的另一半從來不缺人填補,女友更新速度與微軟的補丁更新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比約克曼闖蕩職業網球圈子近20年,他的職業生涯稱為輝煌絕不為過。1997年他曾達到世界排名第四的高峰。在亨曼、魯塞德斯基、伊萬尼塞維奇……這些和比約克曼同時代的球星早已紛紛退役之時,唯有比約克曼一直堅持到2008年的上海大師杯后才宣告退役,以36歲之齡打進大師杯是他越老越有魅力的最好證明。
當瑪蒂娜?納莢拉蒂洛娃21歲在溫布爾登奪得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座冠軍獎杯時。邁克?布萊恩還在襁褓中嗷嗷待哺。這時候年齡的橫溝無疑非常明顯。但在27年后,兩個人聯手出現在溫網混合雙打賽場上,并且一路打進了四分之一決賽。此時年齡的差距看上去居然縮小了。瑪蒂娜還是那個叱咤網壇的瑪蒂娜,奪得讓人戰栗的299個冠軍獎杯的她在38歲還是可以笑傲球場的傳奇。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其實就是一部關于小人物堅持夢想的故事。只不過對于男主人公來說,拉提卡就是他的愛情、他的信仰。最后,愛情的巨大動力讓這個夢想堅持了下來。當他和拉提卡還有所有人在影片末尾隨著一首熱情歡快的歌翩翩起舞時,電影達到了情緒宣泄的巔峰。這是那種可以讓你感受到魔力的電影。
這部電影中讓男主角杰瑪改變生活狀態、從貧民窟搖身變成百萬富翁的媒介是電視節目中一連串的選擇題。其實人生就是一個由無數小選擇題組成的巨大選擇題。很簡單――做出選擇,承擔后果。只不過電影中選擇題的答案恰巧盡在杰瑪悲慘的生活經歷里。對于大小威廉姆斯姐來說,帶領她們沖出貧民窟的是上天賦予她們的網球天賦以及她們自身對這項運動的熱愛。
當電影鏡頭掠過印度貧民窟街頭的破敗時,我相信威廉姆斯姐妹小時候的環境比那里好不了多少。也許她們本來的生命軌跡應該會和其他貧民窟的孩子沒有兩樣,在意料之中成長,上學或上了一半而輟學,長大后謀一份微薄的薪水,運氣好的話嫁一個不錯的男人,并且生一大群孩子,然后把所有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然而尋常生活也許不是她們最終的歸宿,命運或許只是人類最神奇的發明。貧民窟的孩子們也許熱衷于足球籃球,但是威廉姆斯姐妹的父親選擇了網球。這一個選擇讓威廉姆斯姐妹受益終身,也帶給了全世界網球迷們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
大威在接受采訪的時候坦言自小過著苦孩子的生活,甚至有段時間不得不典當家里的東西來維持生計。盡管條件那么艱苦,在父親的鼓勵下,姐妹倆還是踏上了網球學習之路。現在她們勢大力沉的發球已經成為了一種標志,將技術流的姑娘們遇到墻角,開創了網球中的暴力美學。
如今的威廉姆斯姐妹早已經是百萬富翁,比賽獎金賺到手軟,合約廣告拍得不亦樂乎,甚至創辦了自己的時尚服裝品牌。不過,百萬富翁的真正含義也許就在于相信生活,熱愛生活,堅持一切美好的事物,生活終將以你對待它的方式、你的選擇來對待你。命運,最終會給我們一個公道的答案。
《摔跤王》
《摔跤王》有著很多讓我心癢癢想看的理由。比如主演,那個在《愛你九周半》里面帥到無可復加的米基洛克;比如獎項,這部片子獲得了金獅獎最佳影帝。但是首先吸引住我眼球的是電影宣傳上的那一張海報。海報上,長發的摔跤手垂頭扶在摔跤臺的圍欄上,像是要掙扎著站起來。
在摔跤臺上拼搏,在生活中掙扎,整部影片給人一種充滿真實感的勵志和感慨。你1000次地將我擊倒,我就有1001次站起來的辦法。從輝煌到跌入塵埃,再到勇敢站起來,這似乎正是阿加西傳奇般不可多得的職業生涯。
阿加西經歷過大起大落,他從一個性格叛逆、不修邊幅的狂野少年到美國最有潛力和前途的網球天才,到后來跟波姬小絲結婚成績一落千丈,再到成長為受人尊敬的網壇巨星。這曾經有過多少波瀾,掌聲與祝福的背后需要多大的堅持和努力?
電影中米基洛克扮演的男主角在生活中每遭遇一次挫折,他都會看著戒指和綠色的緊身球衣。他為此著迷因為它們是他唯一的朋友。這宛如阿加西的球迷們,即使在他因為波姬小絲而荒廢網
球天賦時,他的球迷仍然不離不棄地站在他背后。
1986年,崇尚個性的阿加西第一次踏上職業網球賽場,所有的傳統在他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不隨波逐流,從來只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特立獨行的他終于為網壇帶來了石破天驚。人們發現了他不羈裝扮下毋庸置疑的實力。
在進入職業網壇的第二年,阿加西就以外卡選手的身份在伊塔帕里卡網球賽中贏得了他職業生涯的第一個冠軍頭銜。1988年他7次進入ATP賽事決賽并6次捧杯,在法網和美網中也殺八四強,上升勢頭不可阻擋。很快,阿加西和他的競爭對手桑普拉斯一起成為美國網球新一代的領軍人物,并幫助美國隊在1995年贏得了戴維斯杯冠軍。
1992年,在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中阿加西贏得了他職業生涯首個大滿貫冠軍。在1994年和1995年,他又分別加冕美網和澳網桂冠。從1995年4月起,阿加西連續30周排名世界第一。在1996年他又獲得亞特蘭大奧運會男單冠軍,職業生涯到達巔峰期。
然而每個人都免不了從鼎盛的時期衰落下來。1997年4月,阿加西贏娶了著名花瓶兼影星波姬小絲。情場得意,賽場失意。為婚姻分心的阿加西在這一年中所參加的14站比賽中有8次首輪出局,世界排名居然迅速滑落至141位。
電影中落寞的蘭迪很顯然沒想過從高處跌落至谷底時要怎么過活。但他知道沒有抵抗的軍隊是可恥的,同樣沒有抗爭與波瀾的人生是蒼白遺憾的。影片最后蘭迪毅然決然地回到拳擊臺上,從倒下的地方重新掙扎著站起。這是最感動我的地方。
再看阿加西,在那段成績慘不忍睹的時間里,他并沒有讓消沉毀滅了自己,而是決意去改變。于是那個球迷心中的不羈少年很快被一個更加大氣沉穩的王者形象所代替。結束了兩年甜蜜和憂傷摻半的婚姐后,阿加西的生活重心終于又重新回到了網球上。從此,世界上少一個怨男,多一個網球國王。1999年,他獲得該年法網冠軍,并且年終排名第一,成為第五位囊括四大滿貫冠軍的男選手。
“你聽到歡呼聲嗎?這才是我的歸屬地。”摔跤手的這句臺詞也許是阿加西送給波姬小絲最好的離婚紀念詞。
《溫布爾登》
溫布爾登是四大滿貫中最古老的網球公開賽,這里的選手呈現出網球的最高水平和精彩戰況,這里是網球選手施展拳腳的絕佳舞臺。男主角皮特夢想著在溫布爾登登上網球事業巔峰。但是在溫布爾登獲得輝煌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懷揣著夢想來到這里的選手有很多,然而最終登上至高榮譽巔峰的只能有一個。
來自美國的種子選手利茲給皮特帶來了轉機。成績優異,個性迷人,相貌甜美的她深深吸引著彼特。在愛情的滋潤下,彼特在賽場上開始所向披靡,成績驕人。網球生涯的光明前景在彼特面前徐徐鋪開,然而愛情的狂熱似乎只為他帶來好運,卻令到利茲耽于愛情而分心賽場。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不禁開始深深佩服起導演理查德?朗克萊恩的遠見能力。這簡直就是網壇伊萬諾維奇和沃達斯科的影院真實版本。
伊萬諾維奇自從去年贏下法網后瞬時變成了球技和美貌結合的最佳代言人,更成為各種體育兼時尚雜志封面的不二人選。當鎂光燈集體聚焦在她身上的時候,沃達斯科不知道正在西班牙的哪片沙灘黯然徘徊。直到2008年9月不知不覺兩個人情愫暗生,走在一起的時候,沃達斯科在網球圈才以伊萬男友的身份迅速走紅,其效果甚至大于他之前在網球圈打拼攢下的總和。
關鍵詞:電影片名 文化差異 翻譯 中美兩國
理論上來說,電影是用現代藝術表現手法展現的一種社會生活的反映。其特點完全可以滿足人們想要通過更豐富更真實的方式去感受生活的愿望。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電影和它本身的文化,無論是對本國的還是外國的電影片名顯示出更多的興趣,并嘗試弄懂原片譯名背后所蘊含的文化特征。美國電影正是牢牢抓住了大眾文化的本質,并依賴于電影本身輕松娛樂,精彩卓越的內在特性建立起其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市場上不可撼動的商業地位。顯而易見,電影片名提供了直接有力的功能,不僅可以顯現影片內容,傳達語義信息還能樹立起整部影片的感情基調。可以說,一個合適的片名能引起人們的觀影熱情,進而增加票房收入。因此,當美國電影想要進入中國市場時,片名翻譯對其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它不僅具有商業效益同時還受到中國影迷的關心與熱愛。然而,翻譯工作者必須要尊重一定的翻譯原則與方法,并掌握大量的文化知識與深厚的語言專業技能。另一方面,還需意識到翻譯并不是一對一機械地相對應,它需要基于影片內容和在中美兩國之間不同的文化接受能力。自從我們知道電影片名蘊含羞深厚的文化背景,與其對語言的理解能產生極大的影響。如此一來,我們在翻譯片名的時候需要尋求其差異中的共性并盡最大可能地保留其原片的文化意義與語言風格。嚴格地來說,翻譯工作者不應該僅僅為了追求純粹的經濟利益而忽視翻譯原則與影響翻譯的文化因素。
本論文將分析討論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從中發掘并解讀中美兩國間的文化差異。通過原片片名與譯名版本的比較,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美兩國的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分別是:價值觀念的差異,審美觀念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社會習俗的差異,的差異。
一、電影片名與文化之間的關系
一般來說,文化指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歷史、地理、本土風俗和實踐經歷、傳統節日、生活方式、文學、藝術、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思考方式等等。具體而言,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隨著時間流逝由人們創造出來的產物,因此也是一種歷史現象,社會和歷史的累積。事實上,文化就是一種積累,我們可以稱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為文化。然而,文化的概念能隨著社會進程而不斷發展,其內容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提升。能確信的是,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會創造不同的文化觀念與價值。因此,當兩種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時會不可避免地產生>中擊究其巨大的差異。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文化與電影片名的關系,我們必須先我們必須找出文字和文化之間的關系。根據基本理論知識,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以及文化的一種反映,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單詞是語言的載體,語言可以由字符號來表示。文化與詞之間的關系妙不可言,不同地方文化顯示出不同差異。電影是現代藝術的交流媒介形態,它是屬于文化,展示了其特殊的文化表達的內涵。電影翻譯不僅包含了字幕翻譯,還有電影片名的翻譯。當然,電影片名是電影翻譯的第一和最主要部分。電影片名是由語言構成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電影片名可以直接提供和體現其一定的文化。翻譯版本就是用目標語言的文字來轉述原來的版本。顯然,哪個國家用自己的文字來概括和表達電影片名這就準確地反映其內在的文化,這種特定的文化是區別與其他國家的。因而,電影片名翻譯必須到關注文化因素。人們可以通過電影片名的翻譯獲取并了解有關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
二、中美文化差異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的體現
(一)價值觀念的差異。一部美國喜劇,Meet Parents講述了一個男人準備向女友求婚的故事,但得到的獲準之前,他還必須要征得他女友父親的同意。男主角不得不直接面對女友的父親,而在這一個過程中發生了一系列有趣的鬧劇。這部電影的標題并沒有直譯為《去見父母》,而是翻譯為《拜見岳父大人》。譯者運用“拜見”,“大人”這樣一些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吸引到更多的擁有傳統的價值觀的中國觀眾來觀看這部影片。這部片名的翻譯顯示出在中國和美國之間價值觀念的文化差異。美國價值觀崇尚個人自由與個人權威,這種價值觀念使得美國人對社會地位與等級差異的觀念意識不強。相反,中國傳統價值觀念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則充分尊重倫理道德,強調社會地位與等級觀念。這部片名的翻譯就能反映出中國人對長輩的一種尊重態度。
(二)審美觀念的差異。The CuriousCase of Benjamin Button是由大衛-芬奇導演的一部美國浪漫幻想劇。影片的主演布拉德-皮特,與年齡反向的女主角由凱特-布蘭切特飾演,上演了一場愛與奇幻的糾葛。該片在北美上映于2008年12月25日,講述一個人,出生時是一個老頭,幾十年后越活越年輕,最終又變成一個嬰兒在襁褓中死去的這樣一個奇異的故事。所有在他身邊,他知道并愛著的人都先于他老去,最終一步步先于他死去。當影片在中國發行時,其譯名沒有直譯為《本杰明-巴頓奇事>,而是翻譯成《返老還童》。這個由四字成語組成的中國文字,不僅形式優美,表達適當,還高度概括了影片的主題。
中庸的哲學思想完全影響了中國的文化,所以中國人特別強調平衡之美的審美觀念。在美學中,中國人更喜歡和諧與平衡的音韻標準,并經常使用四字這種獨特現象的詞匯在翻譯的過程中。無論原版的文字有多長,總是能運用四字成語來概括與表達影片主題內容。但是美國并不過多注重文字的美學,強調文字的平衡音韻標準,或者他們根本不需要用詞匯的平衡音韻來顯示其語言之美。而關于在文字上的審美觀念差異在其他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版本中均有體現。像是,While You Were Sleeping《二見鐘情》,Dead Poets Society《春風化雨》,Flipped《怦然心動》,Catch Me If You Can《逍遙法外》,Waterloo Bridge《魂斷藍橋》,Gonewith the Wind《亂世佳人》,Of Mice andMen《蕓蕓眾生》。
(三)思維方式的差異。美國電影,theThird Man,美國百部經典影片之一,最初翻譯為《第三者》。看到這個片名,觀眾很容易誤解為這是一部道德。事實上,影片所指的第三個人是在一場車禍里的第三個證人。考慮到影片所要傳達的內容與信息,中文譯本改為《黑獄亡魂》,比之前的版本更貼合主旨。因此,從這部美國電影片名的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美國之間的思維方式的差異。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但它們都具有相似性的差異,理解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是減少和消除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的重要舉措。中國文化非常重視倫理道德,而其語言不僅形式優美,也寓意深遠,蘊含道德觀念。但美國文化與之不同,它更強調邏輯思維推崇直接簡潔的表達方式。
(四)社會習俗的不同。美國電影Dragon Heart,直譯過來就是《龍的心》。然而在中美文化中對龍的理解與認識卻是存在差異的。龍被視為神圣的圖騰和民族的象征在中國歷史文化里,但在美國文化里,龍是一種巨大兇猛的怪物,是殘暴和邪惡的象征。由于社會習俗的差異,中國觀眾會認為《龍的心》是關于愛國主義或善良正義之類的影片,但事實是,龍在這部影片里是邪惡的化身。考慮到其差異,電影被翻譯成《魔龍傳奇》,而不是《龍的心》。我們知道,語言是傳統文化與社會習俗的產物。中國與美國的社會習俗差異必然反映在其各自的語言中。也就是說,同樣的事物在一種文化里會被充分尊重,而在另一種文化里未必產生同樣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