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觀念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學語文教學觀念包含著某些理論性問題的探討,也包含著某些支配著教學實踐的認識。特別是后者,往往直接駕駛著教學改革的動向。
下面談三個方面的觀念轉變的問題。
一、要轉變“唯本”的觀念“本”指課本,即教材,教科書。課本對教學來說顯然是非常重要的,沒有課本,課大概就沒法上了,學生也失去了進行聽、說、讀、寫訓練的依據。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曾把課本視為法律,不按課本進行教學是違法的行為。新時期以來教科書有了變化,人們有了新的認識。教材在教學改革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都希望教材編得更好一些,更有利于教學一些。現在已經有幾套不同的教材可供選用,教師教學更方便了些。但不管怎樣,不重視教材,把課本視為可有可無的觀點是不對的。
有過一個提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綱”指教學大綱,“本”指課本。為了規范語文教學和語文測試,使之能沿著規定的路發展起來,用意是良好的,只是執行起來問題并不少。
從另一方面來看,把“本”提到如此重要的程度,也顯然有負面作用。無論什么事,超過了應有的限度,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課本在教學中能起到多大作用,也應作具體的分析。
應該看到,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只靠課本是很難完成應完成的任務的。葉圣陶先生有一段名言,大家都很熟悉:“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這可以說是葉先生豐富的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和理論探索的一項總結。這段話給教材在教學中的位置作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從中可以理解:要僅僅靠課本是不容易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技能目的的,因為它畢竟不過是個“例子”。就如同數學課一樣,學生只學作例題還不夠,他們需要以此類推,去演算大量的習題,才能真正掌握起運算的技能。語文也應如此。現在的教材編寫得還是較好的,選文大都是有定評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多數教師教學也很認真,努力吃透教材,并且在課時安排、教法選擇、布置練習等各個環節上都下了功夫;但為什么語文課的質量就是提不高呢?其實,關鍵就在于現在的中學語文教學中大多只有“一”,沒有“三”;這樣如何“舉”,又“反”什么?
學習語文要多讀書,古今許多學人均有這方面的論述,大家耳熟能詳。呂叔湘先生就強調過學語文“要大量閱讀”、“一學期讀它80到100萬字不為多(這里邊當然包括語文課本)”。這是因為“很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只有通過多次會面才學得真切,記得牢靠;才不會翻來復去老使喚那幾百個詞語”,“種種章句結構,種種內容安排,也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見多識廣”;而且“大量閱讀必然會遇到不認識的字、詞,不了解的事物,需要查詞典和其他工具書、參考書”,這樣就學會了使用工具書的本領(摘自《語文教學要變被動為主動》)。書讀得多了,“學以為耕,文以為獲”(韓愈),表達能力也會提高。所以語文教師就不僅僅要把課本教好,讓學生學好,而且必須要輔導學生多讀課外書,不僅要讀文學作品,還應讀其他各種讀物。語文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讀物,指導學生怎樣去讀。教師向學生推薦的書,自己先要讀,把自己讀的心得介紹給學生,學生會有很深的印象,過了多少年后,還能記起老師介紹給他讀過的書。這樣的教師才是一個完成了自己全部任務的語文教師。
現在的問題是學生課外讀書不是多了,而是太少相當多的學生幾乎根本不讀課外書。更為使人憂慮的是,從學生家庭到學校,以及社會輿論,往往把課本以外的書都視之為“閑書”,禁止學生去讀。同時,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許多學生被課程壓得抬不起頭來,各科作業擠占了學生的全部課外時間,想讀書也不可能了,在這樣內擠外壓的情況下,學生也就僅僅限于學習課本,不能越雷池一步。
提倡學生多讀些書會不會在現在已經很重的情況下再增加學生的負擔呢?這要考慮怎樣理解這個“負擔”。學生的書包過重,這種現象是存在的。但要分辨一下里面究竟是些什么東西。一些對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文化素養作用不大的、甚至根本無關的東西,當然可以把它們請出去;而有益的、必要的讀物,就不能籠統說成是“負擔”,不適當地加以“減輕”。譬如,一本供中學生“閱讀”的32開本期刊,有60多頁,定價不到一元錢,只相當于一只雪糕的價錢,應該不會給多數學生造成經濟負擔,但學生要認真讀一讀,就會有所收獲,其提供給學生的營養,恐怕不是一只雪糕能同日而語的。學生從大量閱讀中會產生興趣,形成習慣,就會自己找時間讀更多的書,他的知識和能力的豐富與提高,將隨之而日新月異,“藝不壓身”,絕不會成為負擔的,而只能終身受用無窮。
不能僅僅靠課本去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了,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開擴眼界,去擁抱更為廣闊的語文世界。
二、要轉變“唯考”的觀念現在的語文教育,嚴格說,是一種“應試”教育。從進了中學的門,學生就掙扎于考試的泥淖中。高中的學生盯住了高考,初中的學生盯住了中考,就連小學生也籠罩在考試的陰影下,曾見過一些縣、區里統一給小學生出的達標試題,也是具體而微的高考模式。平時語文教學中講練關系也受著考試序列的制約,數不盡的各式各樣的測試占據著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把測試作為督促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學生把應付考試作為學習的最終目的。這就使中學語文教學陷入無法自拔的怪圈。
考試并不是不應該的。必要的考試可以使教師檢查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可以衡量學生學習的成績和不足,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教育不能沒有考試。高考、中考也是必要的,特別是高考,盡管仍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在現階段還很難設計出一種新的高校入學制度來代替它。高考的缺點是它的命題模式常常和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水平背離,出現了高分低能。近幾年高考命題似乎也注意了這種情況,力求更實際一些,但還未根本扭轉這種現象。命題時基本上不再從課本上出題,重視了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雖然有些教師對此頗有微詞,但不能否認這是個進步。特別是通過高考進行篩選,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在當前社會風氣還不完全令人滿意的情況下,這未嘗不是上策。
現在的問題是把考試絕對化了,考試壓倒一切,它對教學的指揮作用不可低估。不僅教學圍著考試轉,教育行政部門衡量學校工作,社會輿論評價一個學校的好壞,無一不是看其升學考試的及格率、優秀率以及錄取比例。盡管三令五申不能以升學率來考核教師的工作成績,但至今仍是“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學校教育就是應試教育,讀書就是為了考中,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這實際上是科舉制度在今天新形勢下的繼續。作為一種有害的傳統觀念,是到了加以清算的時候了。劉國正先生在一次座談會上大聲疾呼:“跳出應試怪圈”,他希望語文教師“不圍著考試指揮棒轉,按語文教學的規律進行教學,基礎扎實,就可以應萬變”。他還呼吁“報刊應大講應試教學之害”,“大力宣傳按照語文教學的規律教學取得好成績的先進經驗”;建議“命題時,不僅考慮有利于篩選,而且要考慮有利于教師按語文教學的規律進行教學”;他還希望“教學指導部門,要先有明確的認識,并且要做學校領導的思想工作。”這是一位老語文教育工作者的真知灼見,切中時弊,不可等閑視之。
語文教師應轉變“唯考”的觀念,努力探索語文教學的規律,把培養學生的語文技能,提高他們的素質,作為一項嚴肅的課題,形成共識,努力去做,使語文教學的改革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三、要轉變“唯法”的觀念這里說的“法”,是指方法,語文教學的方法。教學法是很重要的,確定了教學目標,就要靠選用恰當的、從實際出發的教學方法去實現;好的教學方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選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要實現教學意圖也會成為一句空話。這些都是不應有什么懷疑的。
這些年來,語文教師很注意教學方法的學習和研究。有些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被廣泛傳播,起到了很好的影響。但是,有一種傾向,就是把教學方法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認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在于教學方法的改進。于是各種各樣教學方法一時間泛濫成災,課堂上,你是“三步法”,我是“五步法”,你是“誦讀法”,我是“點撥法”,你是“談話法”,我是“討論法”,等等,不一而足。對這些方法本身,未可厚非,因為它們各有其所長,大都是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好經驗。但不能把它們看成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幾年前曾流行過一陣幾課型單元教學法,被稱之為語文教學的最佳方案,有的地區教學行政部門曾明令限期推廣。但結果呢?一旦成為一種僵化的模式,它的壽命也就差不多了。
寄希望于教學方法上的突破、創新來推動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這恐怕是一件一廂情愿的事情。
要認識到教師本身的素質提高,比教學方法的改進更為重要。高水平的教師,什么教學方法他用來都能得心應手,甚至還可以創造出富有自己特色的新的教學方法。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教學語言蒼白,教學內容單薄,學生對學習就會產生厭倦,不管選用什么方法,也很難把課上好。教師的素質還包括責任心和師德等方面的問題,這就更不是僅靠改進教學方法所能解決的了。
五年級關于數學小論文【一】我對兩位數乘兩位數有一定的看法。其中,并非都需要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有許多種,我先說出其中的五種。第一種,個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數字相同。第二種,十位數相加等于10,個位數字相同。第三種,十位、個位相加既不不等于10既,也不相同,沒有任何規律。第四種,個位相加等于10,但是十位數字不相同。第五種,十位相加等于10,但是個位數字不相同。第六種當然,我并非知道所有種類,但是也略知皮毛,至少是可以寫出前三中的簡便方法來的。
我列幾題來看:第一題,8684=多少。86和84個位相加等于10,十位數字相同,是第一種情況。可以這樣計算:8+1=9,89=72,末尾46=24,89的結果是積的百位和千位,46的結果是積的十位和個位。這題的積是7224。第二題,3452,屬于第三種,可以將它乘法變加法,三步完成,第一步,24=8,個位相乘,積的末尾為8。第二步用45+32=26,交叉相乘加起來,寫6進2。第三步,十位相乘35=15,15加進的2,等于17,這題的積是1768。第三題,6848,屬于第二種,十位數相加等于10,個位數字相同。用64=24,24+8=32,積的千位和百位是3和2。最后末尾相乘,88=64,十位和個位是6和4,這題的積是3264。
當然還有一種指算法。我就不多說了,我就不一一介紹了。看了我的方法,你們覺得是我的好,還是數學報上老土的方法好。
五年級關于數學小論文【二】今天,媽媽要去買燈泡。到了超市,發現超市里有兩種燈泡:一種是節能燈泡,一種是普通燈泡。節能燈泡雖然開200小時只需要用一度電,比普通燈泡一度電多用170個小時,但是它一個要5元,;普通燈泡一個只要1元,比節能燈泡便宜4元,但是它30個小時就要用一度電。
媽媽問我:考考你,如果我要買一個燈泡回家,買哪種的燈泡最劃算?
我思索了一會兒,不慌不忙地說:可以這樣算:
51=5305=150(小時)200小時150小時
還可以這樣算:
51=52005=40(小時)30小時40小時
由這幾步可得出結論,節能燈泡省錢。
媽媽又問我:很好。再想想看,還有沒有別的辦法來算?
我又想了一會兒,一個字一個字地說:可以用我這學期才學的百分數來算:
5/200100=0.025100=2.5
1/301000.033100=3.3
3.32.5
或者這樣算:
200/5100=40100=4000
30/1100=30100=3000
40003000
因此,也是節能燈泡便宜。。
我和媽媽買了比較劃算的節能燈泡回去了。
經過這件事,我明白了:生活處處有數學這個道理。
五年級關于數學小論文【三】生活處處有數學,今天我來到超市,驗證了這一真理。通過比較,我還發現有的東西套裝賣比單個買更貴一點。
我來到有火腿腸的架子上,貨架上擺著一包一包的火腿腸,同樣品牌,同樣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到底買一包一包的呢,還是買一根一根的?我猶豫了。突然,我的腦子一轉,有了,只要比較一下,哪一種合算就買哪一種。于是我開始算起來:零賣的如果買10根,每根4角,共是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錢,所以套裝比散裝更貴。
一、在畫圖、識圖中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征,形成表象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對幾何圖形的認識主要依賴于觀察、實驗和必要的動手操作,再通過心理活動的內化去獲得表象,掌握幾何圖形的特征,形成空間觀念。本單元的幾何初步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直線、線段和角、直角,初步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礎上來進行比較系統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對平面圖形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從形的方面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為以后學習一些圖形面積的計算奠定基礎。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讓學生動手畫圖,培養他們識圖的能力,以促進他們對幾何圖形概念的掌握,形成正確的表象。
1.畫圖。小學階段對學生畫圖的要求不高,主要是讓學生會畫線、畫角及會畫本單元涉及的平面幾何圖形。教學中,不僅要求學生掌握正確的畫法,而且要讓學生說出簡要的依據,以鞏固學生對所學幾何圖形特征的認識。如,教學垂線的畫法時,教師在幫助學生形成垂線的概念中,為了便于學生觀察,教師可用兩條顏色不同的毛線表示兩條直線來演示它們相交過程的情況。把一條毛線呈水平方向固定在黑板上,轉動另一條毛線,當一個角成為直角時,讓學生觀察其余的角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在引出垂線概念后,還應進行變式教學,使學生明白,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是看相交是否成直角,它與兩條直線的方向無關。在教學垂線的畫法時,課本上用了三幅圖來分別詳細說明了畫垂線的方法,包括過直線上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此外,還設計了用畫垂線的方法來畫長方形和正方形。這樣,在畫圖過程中,既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形成了表象,又進一步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2.識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是小學階段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核心,因為感知的積累才能形成表象,而表象的再現是識別圖形的依據,學生只有掌握了圖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確分辨各種圖形的本質區別。在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中,進行變式訓練是深化學生表象的主要途徑,同時也只有通過變式訓練才能使學生更好地區分圖形的各種因素,確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質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質的,從而使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當學生初步建立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了解等腰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后,教師就應及時變換等腰三角形的形狀、大小和位置,供學生觀察判斷。
這些變式圖形使等腰三角形的本質特征不變,而其頂角的大小、底角的位置以及圖形的形狀等非本質屬性在變,這樣有利于突出其本質屬性,再現等腰三角形的表象。
另外,在培養學生識圖能力中,還可以改變其本質屬性,使學生正確地辨別圖形,形成知識體系。如,平行四邊形的本質屬性是“兩組對邊分別平行”,如果把其中本質屬性進行不同的變式,就會出現不同的幾何圖形。如果使其中一組對邊不平行,就變成了“梯形”;如果使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成直角,就變成了“長方形”;如果使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變成直角,同時四條邊相等,就變成了“正方形”等。這樣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各圖形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使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二、用運動、變化的觀點教活幾何初步知識
“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中的許多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如果教學中用靜止的觀點組織教學,容易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產生片面性,給以后的繼續學習造成一定的障礙。如果用運動、變化的觀點組織教學,就為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鋪平道路,真正起到發展思維、促進技能提高的目的。如,在教學“角”的概念時,由于學生以前對角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教材是利用射線的概念給角下定義并說明角的各部分名稱。如果教師不注意用活教材,只是照本宣科地生搬硬套“從一個頂點引出兩條射線就形成一個角”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進入中學階段學習任意角造成了障礙。為了避免造成這種弊端,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制作角的學具,找兩個硬紙板條,把它們的一端釘在一起,旋轉其中的一個硬紙條,讓學生觀察它們所形成的各種不同的角。由此還可以得出:角還可以看作是一條射線繞著它的一個端點旋轉而成的。同時教師還可以用“教具鐘”進行演示,把鐘的時針看作角的一條邊,教師撥動分針反復進行演示,使學生意識到:一條射線沿著其端點旋轉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在此基礎上學生很快認識了銳角、直角、平角和周角(選學內容)。
三、運用電教手段化難為易,提高學生的技能
在“角的度量”教學中,用量角器量角是教學中的難點。因為畫角實際上是在量角器上“找”現在的角,而量角的情況就比較復雜一些,不僅只是“找”的問題,還有對應、方位等操作性技能技巧問題,加之量角器本身有內、外圈兩個方向相反的刻度,什么時候用內刻度方便,什么情況下用外刻度合適,也使學生感到困難。以前在教學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又是在黑板上用量角器演示、讓學生觀察、一步步地講解,又是下面一個個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然而由于教師演示操作的過程學生不易看懂,往往造成耗時費力,效果不佳。如果采用電教手段,把透明量角器通過投影儀(投影儀起著放大作用)反射到屏幕上,學生就能清楚地看到教師演示的量角過程,特別是具體操作中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頂點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以及如何使用內圈、外圈的刻度等問題迎刃而解。另外,運用電教手段對如何度量不同方位的角效果更加明顯。如下圖,學生能親眼看到教師是如何進行旋轉,把它們變成標準位置的角,然后再使用量角器來度量,它對于學生的書面練習具有實際的指導作用。
四、克服消極因素的干擾,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
1.建立“三中心+三級部”管理體制
建立校務委員管理下的“三中心+三級部”管理體制。校務委員由校長、副校長組成。“三中心”分別是校長辦公中心、研究發展中心、后勤服務中心,肩負籌劃指導功能。“三中心”的規劃范圍涵蓋德育、教學、教育科研、人事、宣傳、后勤等所有學校工作內容。“三級部”分別是一至三年級的兒童部、四至六年級的少年部、七至九年級的青年部,承擔“三中心”制訂的方案的執行。各級部下設各學科教研組長和年級組長。教研組長負責本級部本學科的教學教研工作的組織開展,年級組長負責本年級德育及班級建設的組織開展。
2.完善一體化的學生管理策略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成長規律,學校實行分級部管理,精確了學生管理的邊界。確定了“三級部”的“五統一”:作息時間、學生用餐、大課間操、佩戴校卡、校服統一。強化班級管理,使各班級之間、學生之間形成競爭求上進的良好氛圍,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結合學校實際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活動。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交叉教育網絡,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組織開展特色課,學校團委組織多個社團,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建立了校園廣播站。組建了學校田徑特長隊、泥塑工作室、攝影俱樂部。
3.堅持民主和規范化管理
學校管理堅持“面臨重大決策開教代會”,“遇到難題讓教師討論著解決”,從而讓九年一貫制學校管理有效化。教師績效考核實行自評、級部評、再學校評,盡量做到公平公正,并及時公開。優化教師組合,讓不同年級的教師實現循環、流動、全程教育,提高了教師跨年段教育的能力。
4.總結
在臨床護理學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方法有兩種,一是口服給藥,二是靜脈給藥。
1.1口服給藥:口服給藥適用于心腦血管病較輕和較重的患者,經靜脈給藥治療病情穩定以后,需繼續治療者,應用口服給藥可起到維持治療和避免急性發作作用。
1.2靜脈輸液:靜脈輸液是老年心腦血管病常用的治療方法,由于能很快達到血管濃度,其治療效果也比口服給藥和肌內注射快,特別是對病情較嚴重的心腦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較長的一般患者因某種原因引起的急性發作,靜脈輸液是首選的給藥途徑。
2靜脈穿刺部位及方法與臨床護理學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選擇:心腦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變,主要表現在大、中血管內,遠心端的表淺小血管往往受損較少,因此選擇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靜脈較適宜。手的靜脈血一般由掌側流向背側,大部分自手背靜脈網回流。對于消瘦、體胖、水腫等病情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長期輸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較顯露的血管常被破壞,加上穿刺失敗造成的瘀血、水腫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顯露有彈性的靜脈無法穿刺時,可采用手背、指背細小靜脈作為穿刺的部位[3,4]。
2.2針頭的選擇:選擇針頭的大小,原則上是根據靜脈大小及部位的深淺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較明顯的靜脈選用6.5~7號針頭,手背、指背較細小的靜脈選用4.5~6.5頭皮針較適宜。
2.3進針方法:老年患者靜脈穿刺進針手法,采用直刺法較好,手背、指背細小靜脈穿刺,止血帶扎在穿刺點近心端5~7cm或手腕部,右手拇指向近心端前推,使靜脈充盈再固定靜脈。水腫患者皮下組織疏松,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圍組織壓力高,血管不顯現,脆弱,無觸及感。行靜脈穿刺時先用左手拇指沿靜脈走行解剖部位壓迫局部組織,使組織水分被推擠到靜脈兩側,這時靜脈可顯現。然后繃緊皮膚,但用力不可太大,在欲穿刺的靜脈下方0.5~1cm處,針頭與皮膚成30°~40°角進針,待針尖斜面全部進入皮膚后,放平針頭潛行1~1.5cm或針頭進入1/3時,向下刺入血管內。穿刺的整個過程要做到輕、穩、準、迅速,對細小靜脈,進針要掌握“寧淺勿深,見回血后不再進針”的原則。原因:細小靜脈表淺不滑動腔內血量少,回血較緩慢,見有回血有明針尖斜面全部進入小靜脈腔內。如果見回血繼續進針就會穿破血管,使穿刺失敗[5]。
2.4手指穿刺針頭固定法:手指關節多,活動度大,面積小,靜脈輸入時,如膠布固定不牢或固定方法不當,手一活動就會出現液體外漏或針頭穿破小血管,而導致輸液失敗。因此,固定針頭時動作要輕柔,以牢固、滴注通暢為度,除按常規固定針頭外,還要將手指固定好,不讓其彎曲活動,可采用光滑的棉簽兩根(不去前端棉花),長度以手指長度相等或稍長1cm,放在手指掌側,有棉花一端在指根部,另一端與指尖平齊,以三條膠布分別繞貼指尖、指根及中部,使手指呈伸直位,固定膠布松緊要適宜,以不影響血液循環和輸液通暢為標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