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漂泊的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時至今日,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鄉工作,一些老人為幫助遠在他鄉的子女帶小孩照顧家庭,也紛紛離開家鄉來到子女所在的城市生活,他們被稱為“老年漂一族”。面對陌生的環境,不少漂泊的老人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容易產生各種消極情緒,其中不少老人由于不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出現心理問題。本刊提醒,應高度關注“老漂族”心理健康,注重他們的“精神贍養”。
王大娘和張大爺的“漂族”生活
2012年12月2日下午,太原市區一公園內,65歲的王大娘坐在木椅上和4歲小孫子享受著冬日午后的陽光。她著衣樸素干凈,古銅色的面頰上爬滿皺紋,渾濁的眼睛注視著旁邊聚在一起說笑的幾個老年人,卻不上前插話。王大娘來到省城太原已經兩年了,但對這座城市還很陌生。她每天除了在家帶孩子就是幫兒子、兒媳去菜市場買菜,除此之外,再無別的事情可做。
王大娘的老家在呂梁市一個農村,來太原是為了幫小兒子照顧家。王大娘有兩個兒子,原本她和老伴兒與大兒子一家在老家居住。小兒子大學畢業后,把家安在了太原,平時小兩口兒的工作都很忙,家里沒人照顧。前年過年后,他們便把王大娘接到太原來帶孩子,順便看家。
“太原的生活條件比老家要好很多,但我總感覺不習慣。”王大娘說:“平日在老家,上午到地里干活兒,中午吃過飯可以坐在門前和老伴兒或街坊嘮嗑、打牌。即使相隔十里八村,也有認識的朋友。”但在這里,即使住對門的鄰居,她也不認識。現在午飯后到廣場上曬太陽,和老伴兒通個電話是她最高興的事兒。
采訪中了解到,王大娘在語言交流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沒有朋友是老人最大的不適應。據王大娘透露,兒媳婦是南方人,她與兒媳婦之間的溝通存在障礙,生活習慣有差異。
張大爺從東北農村來太原帶孫子已經1年多了,老家的親戚都對他羨慕不已,他們認為能在山西省城太原有房、有車有兒孫陪伴,頤養天年,很安逸,然而張大爺卻不覺得。他的老伴兒退休后也被女兒“聘用”到北京看外孫女,兩人結婚幾十年都沒有分開過,到了這把歲數竟然開始“新分居時代”。
在太原住的張大爺總擔心在北京住的老伴兒,每天都要打電話問問情況,在電話里叮囑:變天了要加衣服,出門記得帶鑰匙……。在北京的老伴兒也時不時地會情緒波動,偶爾也會和女兒、女婿拌嘴,偶爾也會嚷嚷“我這就收拾行李回老家去”!但看到女兒為難的表情,自己也很后悔。“雖然離兒女很近,卻離幸福有點遠。”張大爺說:“買菜、做飯、帶孫子,我一老爺們很難插上手,這一口方言想改又太難,新鄰居們根本聽不懂,遠地方又不敢去,所以只能在小區和周邊溜達。離開生活大半輩子的故土來到陌生的地方,寂寞和孤獨時不時地涌上心頭。上了歲數,本該享享福,倒過來還要重新適應。”
據調查,不但在太原市,而且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中像王大娘和張大爺這樣的老年人更是不在少數。要適應新環境,對這些“老漂族”來說是一個難題。記者先后采訪了7位“漂”在太原市的老人,其中5位都是為照顧子女而來的。
“老漂族”生活狀態:沒有朋友、想家、孤獨
據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沒有朋友”、“精神上缺乏慰藉”和“想家”,被認為是漂媽、漂爸們最大的煩惱。
1.最難過:沒有朋友
對于步入老年的“老漂族”來說,離開家鄉的最大損失,就是與原來的社會支持系統相脫離,感覺自己像是個“被人遺忘的角落”。
2.最牽掛:老夫妻分兩地
“老漂族”里還有相當多不是夫妻倆結伴同行的。分居兩地的現狀,會讓身在異處的“老漂族”備感牽掛。
3.最糾結:想放手又不忍心
有著種種的不適和牽掛,大多數“老漂族”都表示,很想家,希望能夠早一點卸下擔子。可是,現實讓這個擔子不是說丟就能丟的。有的老人甚至下了狠心要撒手不管,但事到臨頭,還是回頭幫孩子,回家的期限又變得遙遙無期。
“‘老漂族’的出現,是因為中國人強烈的家庭觀念,父母覺得有義務盡全力支持他們,于是有許多老人離開家鄉,來到大城市。”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這樣認為,這也是當下快節奏中國的一個階段性現象。
心理專家表示,在處理三代人的家庭問題咨詢時,“老漂族”因為感覺為了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會對子女的某一句話非常敏感。“容易受傷”,“孤獨感,來源于缺乏歸屬感。”
“老漂族”渴望子女精神贍養
一些老年人告訴記者,相比子女給予的物質支持,老年人更希望得到“精神贍養”,希望子女們在工作之余,多和父母聊天。有心理學人士認為,“老漂族”的精神現狀就是心理空巢或是精神空巢。以前自己是家中的權威,換到兒女家居住,這種價值感便會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孤獨感、衰老感以及產生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同時,由于子女在單位的工作非常繁忙,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也很少與父母交流,老人更覺得孤單了。
武警總醫院心理學專家史宇認為,面對工作繁忙的子女和陌生的環境,一些漂泊在城市的老年人選擇“宅”在家里,難免感到孤獨難以排遣,從而產生一些不良情緒,長此以往可能患上心理疾病。據調查,由于不適應陌生的環境,也沒有朋友可以聊天,不少漂泊在城市的老年人開始失眠、食欲不振,漸漸變得沉默寡言,繼而不愿意參加社會活動。老年人長期“宅”在家里,容易患上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然而,許多子女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求”,使老年人的孤獨感越來越重,與此同時心病也越來越重。
不少子女認為,孝順老人就是多給錢,讓他吃得好、穿得好。事實上,老人最重視的還是親情,子女要多關心老人,多與老人交流,讓老人感受到天倫之樂,消除煩惱。
“精神贍養問題已經構成了老齡化問題的深層挑戰。”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老齡化問題專家穆光宗表示,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經濟上具備自我養老能力的老年人在逐步增多。不過,他們精神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強烈需求還不能得到及時滿足,這正是大多數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尤其在居家養老為主的格局中,如何賦予社區精神贍養的功能,已經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楊放如教授建議,預防老年人患上心理疾病,家庭與社會需形成合力:一是子女應多給予老年人精神上的關懷與慰藉;二是社區多組織老年人參加各種健身和娛樂活動,讓老年人“老有所樂”;三是老年人應該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和體育鍛煉來結識新朋友,讓晚年生活更加陽光。
關心“老漂族”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
廣州曼達拉心理咨詢中心首席咨詢師武文指出:“老漂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現象,子女平時對于“老漂族”的這些問題不能忽視。作為子女,應從細節上入手,幫助他們走出孤獨。
1.深入理解父母的需要,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孝敬”父母。比如,父母需要什么,盡管子女不大理解,但是也盡量按照老人的心愿去幫助完成。
2.幫助老人與同社區的其他老人相識,請一些熱心開朗的鄰家父母來家里做客,幫父母在新環境中建立新的人際關系,走出封閉的小天地。
3.“老漂族”分居兩地的,盡量創造條件讓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實在不具備條件,定期把一方接來或把一方送回老家探親。保姆都有假期休息,“老漂族”也需要定期放假,放松身心。
4.子女的陪伴很重要,但是陪伴的質量比陪伴的數量更重要。陪老人旅游、購物、逛街固然重要,但是一次傾心深入的交談比這些更能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定期了解和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給老人一個傾訴的出口。
實在讀不懂為什么會有不散的宴席,我們剛剛握了握手卻又要相擁著開始告別。深情款款的雙眼,脈脈柔情的微笑,就仿佛在那個瞬間開始凍結,成了短暫的甜言蜜語,讓一顆溫暖的心漸漸冰封。
一種欺騙的感覺。
一顆嚴重受傷的心!
沒有第二次的回眸,只有靜靜地回首。
把玩著手里的啤酒罐,小心的干杯。慢慢理解了什么叫做臨時寶貝,才發現他不過是一個偷心的賊。過著都市的夜生活,做著成人才可以玩的游戲。可惜從未想過,以前對緣分的不忠演變成了對他的眷戀,過分的強求是源于無悔的付出。無奈在櫻花幾近凋謝的時候,我們的愛情也逐漸枯萎,終究干涸了。
睜著氤氳的雙眼,想著依舊古老的話題,問大千世界有多滄桑。可惜沒人回答我的問題。想到用酒精來麻醉自己——多庸俗的方法!三十分鐘前還在蕩漾的激情,竟要用這種濫調來徹底毀滅,不留一點蛛絲馬跡。這,真的做的到嗎?記憶的碎片決不是缺失的拼圖,而是劃破的傷口,最終會愈合。
流年如水。
這么多的日子這么多的他陪我走完了不同的人生。雖然旅途不一樣長,烙印卻是同樣深刻——都以一個個悲劇結局。
過膩了凡夫俗子的生活,總想和常人有點不一樣,于是給了自己一個變壞的最好理由。結果每個人都還是一樣,愛上的往往是心中的最后一個他。片刻的停留只不過是一樽香甜的美酒,過路的野花,只是偶爾的陶醉,醒了就消失了,他永遠也不可能屬于常會癡情的自己。
硝煙彌漫的戰爭里,愛情把我摧殘得片甲不留。守護心房的盔甲莫名其妙地碎了一地,跟著受傷的心一起離開我的胴體,又隨著他的離開徹徹底底地消失。我成了一名無心的追逐者,在兩座燈火輝煌的城市間尋覓著他的足跡,走著他也許會走過的地方,看著他也許曾看過的風景。因為我愛到忘了形,結果我一敗涂地,就像歌里唱的那樣。
其實我知道,他在奔跑,正在努力的追尋著下一個目標,我再也不會找到他。
于是,在柳絮紛飛的日子里,我終于抓住了自己疲憊的心。
置身于喧囂浩瀚的城市,看著車水馬龍的街道,竟然有恍然如夢的隔世感覺,好像自己并不屬于這個世界。來深圳有一年多了,對深圳節奏快是深有體會。路上,車輛緊追慢趕,行人腳步匆匆,好似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做,不由的我倍感壓力,不得不加緊自己的步伐,使自己不致徘徊在社會的大門之外,于是,也融入這匆匆的都市人流中……
曾記得剛來深圳找工作時的情景。佇立于人才市場前,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擦踵,一張張年輕的臉寫著焦急渴盼的忙碌,顧不得抹一把臉上的汗水,任其肆意地流淌,濕透衣衫。好生感動于他們的執著,只希望頭頂的烈日可以不再炙熱。穿梭于他們當中,壓抑而又煩躁,有想逃離人群的沖動。但是理智又祖止了后退的腳步,生活原本如此,我也只是一平凡之人,逃不開生活的規律約束,也不能逃開。生活給人磨難的同時,又有太多的倦戀和不舍。在控索中長大,在坎坷中成熟,也許這就是生活吧。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這句話不知聽過多少遍,早已沒有了先前的激動和熱情。初來深圳找工作,方向感本來很差,陌生的城市是怎么樣的形勢?何去何從?該注意些什么?這些都是未知數,因此,找工作的艱難可想而知。僅僅是找地址就讓我至今難忘。不知公司在哪兒?打電話問,知道地址了又不知坐幾路車?離這兒多遠?到哪個站下?好不容易找到了,可一看路兩旁的高樓林立,又不知在這條路的哪個位置?反反復復往往要打幾個電話,多走很多冤枉路,浪費掉很多時間,結果才發現,原來離自己很近!那時根本沒想到要買個公交車手冊什么的,有地圖等于沒有,對這些地址心里沒有把握可以看明白。尤其無果而歸時,真稱得上心力交瘁,辛酸得想流淚,挫敗感油然而生,晚上躲在床上反復想:為什么別人輕易地找到工作,而自己卻不行呢?……不甘認輸的念頭占了上風,就不信偌大的城市沒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失落中找到了安身之處,然而工作上沒有動力,好似渾渾噩噩的生活導致了我第二次求職。只是較之以前多了一份自信和沉著,更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每一次無功而返的奔波。結果經過初試,復試,進了一家軟件公司,本以為可以穩定下來,但沒想到的是公司的一些作法卻是那樣的虛偽,我在心里自嘲:就當是積累一些社會經驗吧!于是,又一次在求職欄前駐足,周圍人群攢動,耳邊聒躁,烈日當頭,那時是去年的八月份。我漠然地看著眼前的高樓大廈,耳畔仿佛傳來激昂動蕩的歌聲:“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心想:每一個懷揣著一個夢想奔忙在這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嘗扁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還能保持著曾經年少時燦爛的笑容嗎?還能保持著曾經年少時的狂熱和豪氣嗎?
在深圳看到過這樣一段廣告詞印象深刻:這個城市不是我們的故鄉,卻有我們的主場!我也一樣,流浪中,忙碌著,失敗過,有汗水,也有淚水,只為了把夢做得更好一點!
[關鍵詞] 左鎖骨下靜脈;球囊漂浮電極導管;心臟臨時起搏;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1(a)-0044-02
臨床工作中經常遇到患者因各種原因突發嚴重的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甚至心臟驟停等現象,因患者病情危重,往往不適合搬動,此時緊急行床旁臨時起搏器治療,提升心率、改善患者血流動力學,進而挽救患者生命,顯得尤其重要。筆者對2009年6月~2012年6月成功經左鎖骨下靜脈床旁球囊漂浮電極導管心臟臨時起搏的患者資料進行總結,探討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觀察2009年6月~2012年6月完成的床旁球囊漂浮電極心臟臨時起搏術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61±8)歲。病例來源:本院18例,云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臟中心內科12例,河南省偃師市第一人民醫院8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包括嚴重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停搏、室性心動過速、心臟驟停),長Q-T間期綜合征2例,重癥心肌病2例,病態竇房結綜合征7例,房室傳導阻滯8例,慢性腎病高血壓4例,高風險外科手術心臟保護4例。所有患者均行左鎖骨下靜脈穿刺。
1.2 儀器及設備
球囊漂浮電極導管、心臟臨時起搏器、5F或6F的普通動脈鞘、心電監護儀和心電圖機等。
1.3 操作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常規消毒術左鎖骨周圍皮膚并局部麻醉,采用Seldinlger法成功穿刺左鎖骨下靜脈后,送入導絲,撤出穿刺針,沿導絲送入動脈鞘管,沿動脈鞘管送入球囊漂浮電極,連接起搏器,當電極進入20 cm左右時,向球囊內注入1.0~1.5 mL空氣,密切觀察心電監護儀或體表心電圖,當起搏信號后出現寬大QRS波形可判斷導管進入右心室,球囊放氣,待QRS波形及參數穩定后(起搏閾值
2 結果
37例患者床旁起搏成功,成功率為97.37%。1例穿刺有回血,但導絲置入困難,改用股靜脈穿刺成功起搏。2例經左鎖骨下靜脈受阻,起搏后無心房及心室起搏信號,考慮進入左頸內靜脈,重新穿刺后起搏成功。從穿刺開始到成功起搏的時間為(6.8±4.2) min,植入深度(37.45±3.40) cm,平均起搏閾值(0.96±0.35) V,平均留置時間(4.4±2.6) d。
2例患者在術后出現起搏信號不穩定、間歇性起搏,考慮電極脫位,經調整電極位置后重新起搏。所有患者無嚴重手術相關并發癥發生。
3 討論
床旁臨時心臟起搏器在搶救急危重患者時往往起著“起死回生”[1]的作用之一,以往安置臨時起搏器多要在X線指導下進行,這樣需要反復搬動患者,在臨床工作中往往有危重患者不宜搬動,常常需要床旁緊急臨時起搏器心臟起搏。
3.1 球囊漂浮電極工作的原理
漂浮電極臨時起搏技術最早由Schnitzler于1973年報告,其優點為操作方便,縮短了搶救成功的時間。LacziKa K等[2]等報道應用球囊漂浮電極臨時心臟起搏的原理是利用靜脈血液向心性回流的特點,使充氣的漂浮電極容易到達右心室,繼而放氣,利用重力作用使電極接觸到心室壁,興奮心肌繼而起搏。本組38例患者中,1例在球囊充氣狀態起搏失敗,經心臟超聲證實存在三尖瓣大量反流,右室壓力高,漂浮電極未能成功進入右室,采用球囊放氣狀態,多次嘗試后起搏成功。
3.2 穿刺靜脈通路的選擇
起搏導管插入有多種靜脈血管可供選擇,如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頭靜脈及股靜脈等[3]。早期臨時起搏器植入多選擇穿刺右股靜脈,但床旁操作成功率低且浪費時間。考慮到左鎖骨下靜脈與上腔靜脈以及右心房與三尖瓣環之間的兩個夾角方向一致的解剖特點,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更多的選擇經左鎖骨下靜脈行臨時起搏,發現有較高的成功率且操作時間較短。本組38例中,有37例選用左鎖骨下靜脈穿刺路徑穿刺成功,成功率為97.37%。2例經左鎖骨下靜脈受阻,起搏后無心房及心室起搏信號,且患者出現頭頸部搏動,考慮進入左頸內靜脈,重新穿刺后起搏成功。在送入鋼絲和(或)起搏電極在較短的距離(< 30 cm)遇到阻力,或患者出現頭頸部搏動而無心房或心室起搏圖形,往往提示導絲或電極進入左頸內靜脈,需重新調整鋼絲的方向及深度,或須重新穿刺血管。
3.3 床旁電極導管位置的判斷
既往臨床醫師多通過觀察室性期前收縮出現的方法來確定導管是否進入右室。所有病例根據心電監護或心電圖Ⅱ導聯QRS波波形判斷導管在右心室心尖部或右心室流出道[4],當Ⅱ導聯心電圖表現為主波向下的寬QRS心室起搏波形,提示電極在右心室心尖部電極。當Ⅱ導聯心電圖表現為主波向上的寬QRS心室起搏波形,提示電極在右心室流出道。筆者認為兩種位置下的起搏均可,但因為電極在右室流出道易脫落移位,更建議采取心尖部起搏,此時可適當回拉電極即可發現右室心尖部起搏波形。不論哪種部位起搏,術后均要持續嚴密心電監護,及時調整電壓、感知靈敏度,必要時調整起搏導管位置。
3.4 并發癥的預防
經鎖骨下靜脈穿刺常見并發癥有血氣胸、鎖骨下動脈及神經損傷、心律失常、電極移位及嚴重時心肌穿孔等[5-6]。筆者認真掌握Seldinlger法穿刺,結合漂浮電極導管硬度適中、柔韌性好的特點,未發生1例血氣胸、心肌穿孔等,且筆者建議臨時起搏器植入成功后,擇日給予床旁胸片,明確電極位置及排除遲發血氣胸可能。球囊漂浮電極柔軟光滑,尖端無“翼狀”結構,不易在心內固定,患者活動量大及植入時間長有可能脫位,所以建議術后盡量固定好動脈鞘管及電極導管,并且盡量減少患者活動,對于嚴重的患者可考慮及早給予永久起搏器植入,避免因電極脫位或其他嚴重并發癥而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本組只有2例發生電極移位,采取以上辦法后未再發生。并且臨時起搏器植入后,盡快糾正原發病或及早給予永久起搏器植入,盡量縮短臨時起搏器植入的時間,所以無一例血栓或栓塞事件發生。同時嚴格無菌操作,因此無一例發生繼發感染。
所以,考慮到經左鎖骨下靜脈床旁球囊漂浮電極導管心臟臨時起搏的特點及優點,建議在臨床工作中給予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 郭繼鴻. 積極開展床旁心臟臨時起搏術[J]. 中華心律失常雜志,2003,7(4):247-249.
[2] Laczika K,Thalhammer F,Locher G,et al. Safe and efficient emergency transvenous ventricular pacing via the right supraclavicular route [J]. Anesth Analg,2000,90(4):784-789.
[3] 馬明遠,譽鐵鷗,方濱,等. 經左鎖骨下靜脈起搏脈沖引導緊急床邊臨時心臟起搏[J]. 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8,25(5):587.
[4] 陶以磊,金偉東,李春慶. 床旁應用帶氣囊漂浮起搏導管搶救心臟急癥的臨床研究[J]. 中國急救醫學,2009,25(10):718.
[5] Mond HG. The canliae Pacemaker:runion and malfunction[M]. New York:Grune & Stratton,1983:197-200.
我羨慕他,也支持他,年輕時就應該去遠方漂泊。漂泊,會讓他見識到他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他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獨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車站等候換乘的火車,寂靜的站臺上只有寥落的幾個候車的人,其中一個像是中國人,我走過去一問,果然是,他是來接人。我們閑談起來,知道了他是從天津大學畢業到這里學電子的留學生。他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記憶猶新:“我剛到柏林的時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懷揣著僅有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來闖蕩,我猜想得到他為此所付出的代價,異國他鄉,舉目無親,風餐露宿,漂泊是他的命運,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兒子還要小的年紀,驅車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煙炮兒”一刮,就先給了我一個下馬威,天寒地凍,路遠心迷,仿佛已經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斷線的風箏,不知會飄落到哪里。但是,它讓我見識到了那么多的痛苦與殘酷的同時,也讓我觸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鄉情與故人,而這一切不僅譜就了我當初青春的譜線,也成了我今天難忘的回憶。
沒錯,年輕時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遠方想像得那樣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品嘗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絕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飲咖啡的一種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輕時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氣,也需要年輕的身體和想像力,便收獲了只有在年輕時才能夠擁有的收獲,和以后你年老時的回憶。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無怨無悔的話,在我看來,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戲的歡樂,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經歷,你的老年有難忘的回憶。
一輩子總是待在舒適的溫室里,再是寶鼎香浮,錦衣玉食,也會弱不禁風,消化不良的;一輩子總是離不開家的一步之遙,再是嚴父慈母、嬌妻美妾,也會目短光淺,膝軟面薄的。青春時節,更不應該將自己的心錨一樣過早地沉入窄小而瑣碎的泥沼里,沉船一樣跌倒在溫柔之鄉,在網絡的虛擬中和在甜蜜蜜的小巢中,釀造自己龍須面一樣細膩而細長的日子,消耗著自己的生命,讓自己未老先衰變成一只蝸牛,只能夠在雨后的瞬間從沉重的軀殼里探出頭來,望一眼灰蒙蒙的天空,便以為天空只是那樣的大,那樣的臟兮兮。
青春,就應該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氣單薄、個頭又小、還沒有能力長出飛天的翅膀,借著風力也要吹向遠方;哪怕是飄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闖一闖未開墾的處女地。這樣,你才會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會看見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墻。你也才能夠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沒完沒了的堵車、夜晚時沒完沒了的電視劇和家里不斷升級的雞吵鵝叫、單位里波瀾不驚的明爭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