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以愛心為話題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巧用修辭法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擬題法,因為比喻、擬人、借代、對偶、引用等辭格的恰當運用,能生動鮮明地把意思表達出來,增強文章標題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如:《百元鈔票的自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星星知我心》《愛如潮水》《千年等一回》《幸福像花兒一樣》《平淡如水的日子》《快樂集裝箱》《近水樓臺先得月》《草原在哭泣》《哭泣的駱駝》《坐著讀書,站著做人》《鮮花與荊棘》《羅布泊,消逝的仙湖》《多情的土地》《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真的錯了嗎》《明天的明天你還會來嗎》等等,這些命題或比喻,或擬人,或引用,或對偶,或對比,或反問,或生動形象,或含蓄深沉,或文采飛揚,給人的感覺是運用了修辭的標題,就像一盤盤美味佳肴,又像一顆顆珍珠閃閃發光,讓人過目難忘。如以“誠信”或“環保”為話題,運用此法可擬標題:《播種誠信》《向誠信問好》《地球的煩惱》《高燒不退的地球》等。
二、故設懸念法
所謂懸念,就是創作戲劇、電影或其他文藝作品時,對故事發展或人物命運故意留下疑問,以吸引觀眾或者讀者的一種創作方法。用這種方法擬題,簡單易學。比如:《女生傳來的紙條》這個題目就很典型,這位女生為什么要給男生傳紙條呢?紙條上都寫了些什么?結局又會怎樣?讀者一看到這個題目便有了這么多的疑問,自然會產生往下讀的強烈念頭。再如《100分我恨你》《太陽從西邊升起》《午夜之后》《做“賊”心不虛》《生命還會繼續嗎》等標題也具有較大的思維空間,讓人產生非看不可的愿望。如以“成功”或“考試”為話題,運用此法可擬標題:《功成名就的悲哀》《只有一人及格的考試》。
三、移用詩詞法
古典詩詞大多是經典性的語言,它本身就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底蘊,用它們來做標題,一方面可以擺脫擬題俗套的弊病,另一方面可以顯示出作者渾厚的文學修養。因此,“移用詩詞法”是古今文人常用的一種擬題方法。小說《在水一方》你看過嗎?作家瓊瑤為小說命名化用的就是《詩經?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詩句。又如魯光在報告文學《中國姑娘》中有一段描寫教練袁偉民訓練女排姑娘時近乎殘酷無情的內容,這部分的題目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用的就是唐人劉禹錫《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還有情”一句。如根據下面內容擬標題:湛江市近年來掀起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熱潮,你的家鄉在此次活動中表現出色,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若要你就此擬寫一份新聞報道,你會采用什么樣的標題?運用此法可擬標題:《一枝紅杏出墻來》。又如赴美窮留學生路生為生計替人洗碗、洗廁所……受盡洋人的白眼和譏笑,每當他漫步紐約街頭,遙望天邊的明月,想起年邁蒼老的父母,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傷心的眼淚,若要你把此情景描述出來,抒寫游子的思鄉之情,你會用一個什么樣的標題呢?運用此法可擬標題:《月是故鄉明》。
四、錯位思考法
擬題不僅要形象,有文采,更重要的是要新穎脫俗,這就要求我們打破常規思維,縱向或逆向思考,擬出新奇陌生的文題。如:《真想做個差生》《停電真好》《沒有翅膀的飛翔》《渴望“非典”》《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等,這些標題具有新視角、新思路、新體驗,一下子就吸引住了閱卷老師的目光。如以“自由”或“補課”為話題,運用此法可擬標題:《渴望失去自由的日子》《放棄自由的自由》《假如有個星期八》等。
五、以小見大法
話題作文范圍廣,限制性較少,同學往往無從下手,很難寫出切實具體的文章,這時我們如果能夠有意識地縮小寫作的范圍,使話題由大變小,由虛變實的話,那么我們就能具體地從一個細小的角度著手,選材內容更加集中明確。比如以“愛心”為話題可以擬題:《你是我的新娘》《媽媽不愛我》《這個冬天不太冷》《血濃于水》等。
以《你是我的新娘》為題目怎么能寫跟愛心有關的內容呢?老師是這樣設想的:一個處于青春花季的女老師小梅患上了晚期骯癌,只剩下一個月的生命,其男友整天守在病床旁,痛不欲生,為了讓女友幸福快樂地走完有限的生命歷程,他不顧父母極力反對,決定和小梅結婚,走向紅地毯的新娘小梅老師開心地笑了。再如《媽媽不愛我》,可選取身為教師的媽媽由于工作繁忙,以校為家,對“我”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令“我”產生媽媽不愛我的想法,但“我”最終理解了媽媽的行為,從女兒“我”的這個角度寫出了媽媽無私的奉獻精神,從而表現出“愛心”的話題。如以“青春”或“寬容”為話題,用此法可擬寫標題:《花季有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等。
一、在構思方面要善于做到化大為小
話題作文由于范圍寬泛,只提供寫作的話題,而沒有中心、材料、結構、文體、語言等等的限制,如果不注意把握話題,縮小寫作的口子,就會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毛病,給學生的把握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構思時應學會化大為小。簡單地說就是采用大題小作的寫法,從具體一點切入,然后調動自己的積累,在這個問題上聚焦、展開和提煉,把這一點說足說深說透。因此,不管所給的話題多么寬泛,我們都要善于縮小“包圍圈”,要選擇一個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個人、一樣物品、一種感受、一點看法等等,集中筆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選擇的話題角度寫細寫深寫透。?
如以“心”為話題,可選擇“愛心、恒心、雄心……”來立意,構思時,可縮小范圍,結合生活實際,可寫成以“感恩的心”為主旨的文章,至于文體,記敘文、議論文、小說都可選用。這樣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內寫出立意鮮明集中,內容具體充實的好文章。又如以“手”為話題為文,我們可這樣擬題:《一雙靈巧的手》《一次難忘的握手》《對手》《精巧的手工藝品》《從手指的長短說開去》等。這些文題從各個角度縮小了寫作范圍,選材范圍更明確集中,極利于我們的寫作從小處著眼,從而順利展開思路。
二、在寫作技巧方面善于做到以小見大
話題作文的內涵很寬泛,在寫作時,切忌從大處入手,表現大的主題。當然,如果僅局限于“小”,文章就顯得平淡無奇,沒有深意。只有以小見大才能發人深思,引人入勝。 “小”既是具體的事例,又是典型的事例。“大”是文章的主題。以小見大就是以個別反映一般,以一些細小的具體的事例來反映一個重大的主題。其特征是從細小的形象和故事里,能寫出深邃的意義,發揮思想教育作用,反映一個重大主題的文章。然而,生活中,轟轟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而環繞我們的是平凡小事。但我們卻能從凡人小事中發現“亮點”,悟出道理,揭示主題。把“以小見大”引入寫人技巧之中,有助于我們能從凡人小事中發現人物的“亮點”,激發作者用真情實感寫人,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有聲有色,使得感情表達得深厚,細膩,感人。更能通過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性格,從而揭示意想不到的主題,讓主題達到深化的效果。那么,怎樣才能使文章更好地做到“以小見大”呢?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
1.細心觀察生活,合理篩選材料。
2.寫有價值的“生活小事”。
3.聯系實際,挖掘材料的閃光點。
4.重視細節描寫,于細微處見精神。
5.選擇思維方式。
6.放寬視野,提升到時代高度。
7.合理想象聯想,提升材料層次。
三、在寫作思想方面要善于寫好開頭和結尾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結局如撞鐘”,這些都是寫好開頭和結尾的行之有效的經驗。實踐證明,成功的作文都有一個精彩的開頭和絕妙的結尾,開頭和結尾要遵循為中心服務和精簡性原則,即用精美簡練的語言引出全文的主要內容,點明中心思想。
開頭可以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即文章一開頭不拐彎抹角,不兜圈子,而是把要描述的主要人、事或物直截了當地擺出來,引入正文。直接表達作者的情感,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點明中心,統帥全文。采用這種開頭方法應注意:寫作前要經過認真地思考,提煉出能夠引領全文主要內容的開頭,語言要非常精練,要有一種引人入勝的效果,引起讀者的閱讀欲望。也可以運用技巧,即文章一開頭運用懸念、對比、比興、烘托等手法設置一個巧妙的開頭,力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結尾可以采用點題結尾法 這是一種常見的結尾方法。這種結尾法適合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文章。在寫作時要注意如何總結全文,如何提煉文章中心思想,切忌重復文章基本內容,或重復開頭等。也可以采用發問結尾法,即結尾時以發問的形式(反問或設問)提出問題。這種結尾法適合于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在寫作時要注意設問、反問的目的是抒發真情實感,不要牽強附會。還可以采用抒發感情結尾法,即結尾時作者對描述的事物抒發真情實感,飽含贊美之情。這種結尾法適合于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的文明。在寫作時要注意有感而發,有情而抒,不要無病。
一、以愛為先導,創設人文氛圍
冰心老人說過,有了愛,便有了一切,對于學生而言,缺乏了起碼的愛,也就意味捉著本性的迷失。而現實是這樣,整個社會的愛像黃土地里的水分一樣,正在蒸發和流失。愛的“荒漠化”同樣襲擊著當代中學生的心靈。就拿我們學校眼前的現象來說,我們學校是一所農村寄宿中學。每到趕集,校園內的家長就川流不息,她們在干什么呢?是為學生送愛的,有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端著香噴噴的飯菜;有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去灶打水;有的忙碌的為自己的孩子買好吃的。真是干的不亦樂乎。看似家長在百忙中為孩子奉獻愛心。其實,這種愛是一種“悲愛”。這種愛越迫切,對學生的成長危害越大。學生越不知道珍惜人間之愛。還有我們時常在校園內碰到學生之間的傷害事件。這些都在反復昭示著現實:沒有恰當的愛的澆灌的心靈是荒蕪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做語文教師的急需點亮中學生愛的明燈。讓它照亮學生心靈的每一個角落。并且讓學生知道,只有用愛來交換愛,用愛來滋潤愛,用愛來培育愛。這種愛才是真正的人間之愛。我們所倡導的“人文精神”才能找到真正的落腳點。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時常在語文之前讓學生舉行五分鐘以“愛心”為話題的演講活動。內容包括關于“愛心”的名人傳記、故事、散文等。這樣長期的用愛心感染學生,用真情感化學生。讓學生懂得了以愛心換取愛心,有付出的愛,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愛。
二、以交流為主題,內化人文精神
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語文教師要經常深入學生,對學生平常的學習、生活,做人,做事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捕捉教機,隨時進行交流。交流時要抓住學生的閃光點。并且使之發揚光大。我曾經遇上這樣的一名學生(差生)。在我的心目中印象一直是頑皮、不愛學習,只會抄襲作業,多次的管教都無濟于事,我甚至感到她以無可救藥了。然而有一次在作文上的一段話,改變了我的看法。她寫到:
一步、兩步、三步……
果然,老師走完這十一步開始轉身,又邁著步子向前走。
從講臺到我的座位不多不少正好十二步。就是這一不步,整整三個月了,沒有一位老師邁出第十二步,朝我這個角落“光顧”過。坐在這教室的最后一排,是老師的“偏心”還是“春風不度玉門關”。
一、在朗讀教學中感受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敘事抒情的文章,最好還是要美讀,就是把作品的感情在讀的時候,這無非如孟子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之外還它個激昂,委婉之處還它個委婉……”通過誦讀,才能進入文境,“設身處地”,才能使自己的心聲與作者的心聲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品味作品的動人情結,領略人物的品格、風采,感受藝術珍品的完美形象,領會文章深蘊的思想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一是直接抒發愛的情感的語段,如《慈母情深》,可反復朗讀課文倒數第六自然段,體會對母親的理解和愛;二是突出人物特點的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的語段,在朗讀中體驗人物的偉大。如《慈母情深》一課,要反復朗讀十六、十九、二十八、三十自然段,體會母親掙錢的艱辛和對兒子的疼愛。只有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并進行指導,學生才能對課文中散發的濃濃的愛意有深切的體驗。
二、在閱讀教學中體驗愛
語文教學應根據學科特點,要具有“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情感教育功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滲透、熏陶、渲染等手段進行愛的教育,教會他們愛自己、愛父母、愛家鄉、愛祖國,做一個具有高度責任感、神圣使命感的人。
在教授《慈母情深》這一課時,我把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拿來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慈母情深》這篇課文講的是母愛,而《背影》這篇文章講的是父愛,通過課內文章的學習,讓學生拓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比較閱讀,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父母的愛。如在閱讀完“他兩手攀在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這一段后,許多學生的眼角都濕潤了。于是,我問道:“朱自清的父親為了孩子上學如此不容易,那么我們的父母又是怎樣對待我們的呢?他們做的哪些事情讓你特別感動?大家回顧一下。小雨同學敘說了她周末放學回家晚了,她的媽媽一直站在路口等著她,當她見到媽媽的那一刻,她撲到媽媽懷里哭了;王倩說,爸爸外出打工了,只有媽媽在家,每天回到家中,看著一桌豐盛的飯菜,她的心頭就充滿了幸福,望著媽媽頭上的根根白發,她的眼角涌出酸澀的淚……通過這種體驗式的閱讀教學,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親子之愛。
三、在作文教學中滲透愛
“文如其人”“文品如人品”,文品的高低直接取決于人品的高低。作文教學在語文學科中占著相當大的比重,它體現著學生的個性及其內心所思、所想、所感,可以說在作文的訓練、指導與講評時滲透德育思想,對學生的愛心教育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吾手寫吾心”的條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1.抓住命題環節進行愛的教育
作文命題的設定,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思路,影響著作文中心的確立。因此教師的命題,要結合社會、人生,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教學來確立作文題目。通過確立作文命題來培養學生的寬容意識、感恩意識、獨立意識、反思意識、合作意識以及敬業精神等。如以快樂、寬容、感恩、自信、責任等為話題,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愛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
2.抓住作文講評環節進行愛的教育
今年單項填空重點考查了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踐綜合運用的語言能力,考點較全面,既有詞的考查,又有各項重點語法知識運用的考查,除數詞、副詞、名詞性從句、狀語從句和主謂一致外,幾乎涵蓋了《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中的所有內容。
表1:2013新課標卷II單項填空考點分布一覽表
從表1中不難發現,單項填空完全是在限定的語法考查項目范圍內完成命題的,突出高中語法教學中的重點及難點。15道題中交際用語為2道,分別考查安撫和征詢對方意見語境的實踐英語的運用,從句只考查了定語從句,又添加了并列句、強調句型、倒裝各1題。語法知識不是單純地考查,而是與具體的語境相結合,句子也比較簡潔,并非偏長偏難,非常貼近生活,口語化,考查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考生考完后對該題持樂觀態度。體現了高考“淡化語法規則,偏重閱讀理解” 的趨勢。如第14小題:
It's an either-or situation - we can buy a new car this year or we can go on holiday but we can’t do____.
A. others B. either C. another D. both
本題設計設計較為巧妙,沒有直接提供選擇范圍,而是通過提供具體語境來考查部分否定,因為在中學英語中both作代詞時,常用于肯定句,若用否定句式時,則用neither。但由于題干中的but信息詞的制約,只能選取both為正確答案。
因此建議今后在做單項填空時一定要關注語境,把握整體;注意英漢差異,克服思維定勢,避免機械套用;注意句子結構,連詞標點;注意詞語辨析,熟詞新意。
二、完型填空
2013年新課標全國卷II的完型填空保持了往年以記敘為主、夾敘夾議的風格,全面客觀地考查了考生將語言知識融進具體的語言情景中,并對文章整體進行把握,感知作者的情感的能力。文章主要內容是介紹一位名叫Michael Greenberg的紐約人在冬天的時候會為窮人發手套,并因此為人熟知。文章整體難度不大。前兩段引入人物的介紹,其次敘述了他具體是如何幫助窮人、為他們送手套的,最后交待了他這么做是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他相信幫助窮人自己也會感受到快樂。
全文共206個單詞,平均挖空間距為9個詞。試題的考點從表2可以看出:名詞5題,動詞6題,形容詞4題,短語5題。根據這些數據我們不難發現,該篇完型填空的考查點全部是實詞,其中名詞和動詞居多,另外今年的完形填空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突出了對動詞短語的考查。
總的來講,今年的完型填空命題是科學的,考點設置將詞義、語法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相結合,注重邏輯選詞,充分體現了強調對考生語篇分析和理解能力的考查,知識點的分布完全符合“以實詞為主,虛詞為輔,突出詞匯的語境化”的命題原則和要求。由此建議考生對完型的備考要從平時加大對英美文化、科技、教育、勵志、人文背景等領域知識中的熱點時文類文章的閱讀量著手,拓寬知識范疇,擴大知識視野,增大知識內存,拓展知識領域以求多視角全方位地汲取世界文化的豐富營養而造就美好的人生。
三、閱讀理解
今年的閱讀以記敘文,說明文為主。所選用的文段語言地道,材料真實可信,如閱讀的第四篇文章介紹的是如何在母親節送出廉價又有意義的禮物。首先文章題目比較能吸引讀者,并且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試卷選用這類材料是希望考生能把平時學到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做到如課程標準所要求的那樣,能用英語做事;題材及體裁的選用均體現了新課標提倡的語言學習的跨文化交際性,滲透了情感態度及文化意識,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所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
從上表中不難發現,考點分布比較全面,有細節題,猜詞義題,主旨題及深度理解題等;細節題占的比重較大,但比2012年的有所減少,主旨大意題比2012年有所增多。側重于考查考生在細節查找方面的能力,且兼顧了主旨大意和猜測詞義的能力,詞匯量不大,語篇不長,符合“新課標”對學生英語能力的要求。
七選五——說明文,如何培養自己的演講能力。語篇題材熟悉,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表述完整。但本篇給考生直覺到:萬法皆下策,唯有此招高的絕境演講訓練法的魔法映像。考生可以聯想到自己平時的一些類似的口才訓練經歷,結合語篇中的方法或步驟,實景模擬參訓過程,這樣,考生則可謂是輕車熟路,順利作答了。
綜合上述,2013年高考英語新課標卷II閱讀材料始終貫穿著一個中心議題:恒心、愛心、責任心!鑒于此況,2014屆考生要充分留意并提高關于人類的共同生存準則:恒心、愛心和責任心類典范的英美勵志性的焦點時文類文章的閱讀量,以饗自己。
四、短文改錯
本篇短文改錯是以第一人稱表述的記敘文,中國茶文化的源源傳播,借以英國文化背景,話題親切,語言精悍,極力地凸顯了跨文化給兩國人民的帶來的美好生活和深厚友誼。
從語言表達考點來看,其詞法中重點考查的錯誤現象有見表5所示;漏考考點有:1)邏輯關系表述錯誤。2)形容詞語法功能錯誤。3)數詞語法功能錯誤。 4)代詞語法功能錯誤。5)不定式語法功能錯誤。6)分詞語法功能錯誤。7)名詞性從句,狀語從句和特殊句式交叉表述錯誤。
今年的改錯題與往年相比,往年基本是一行一個錯,而今年是一行四個錯,尤其是邏輯錯誤的改正,其難度略高,有些基本功差的學生在這方面易失分。因此,下屆考生備考時要全力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同時應注意2013年的漏考考點,這樣方能在高考時順利得分。
五、書面表達
書面表達題依舊保持全國卷以往的風格:不偏不難,不奇不怪。體裁沿用近幾年一直固守的實用書信文體,選材以大眾生活為話題:代賣中國結(Chinese knot)。內容避開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如:十的召開,反腐倡廉,環境保護等。總體體現了試題的連續性,有利于考生答題。
命題思路嚴謹,文字簡練,題目提供的要點排序已成邏輯,不需考生重新安排。寫作內容符合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水平,整體難度不大。因此大多數考生都能寫出符合內容的句子,但要寫好,必須合理分配考試時間,具有較深的英語基本功。
但不足之處為:體裁顯得陳舊,連續幾年以書信命題,難免讓人感覺墨守成規,缺乏創新,沒有前瞻性。
建議在今后的英語書面表達備考中,應該重視語言基本功的培養,還需要長期的積累,從遣詞造句到活用句型,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經過師生雙方的共同努力,腳踏實地地教和學,我們就有信心在高考中寫出優秀英語作文,取得良好的成績。
五、結語
高考的目的在于幫助高等學校選拔人才,與此同時它肩負著指導高中教學、推進高中教改的任務。縱觀2013年全國新課標II卷,不難發現命題在難易度適宜的基礎上,體現了較強的區分度和教學導向性。雖然高考結束了,但它帶給我們的影響還未結束。認真研究高考英語試題對今后的高中英語教學能產生強大的指導和推進作用,使未來的高中英語教學和高考復習備考更有效率和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