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慶節的名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十一”國慶節來臨了,老師要求我們出一冊手抄報,再選出一些優秀的貼在墻上展覽。我聽了高興得直蹦三尺,因為,出手抄報是我的拿手好戲。
放假的這一天,我準備了七彩筆、鉛筆、橡皮、尺子和一張八開的白紙。我現在白紙的右上角寫了“國慶節”這幾個字,為了使他更加好看,我在這幾個字旁邊花了一些花簾、燈籠和天安門,天安門畫得非常雄偉壯觀,不時還飛來一只只花蝴蝶,漂亮極了。畫好后我又想添加一些內容,寫些什么好了?我正抓耳撓騷,冥思苦想,媽媽看見了,就問我為什么要這樣?然后我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了媽媽,媽媽告訴我:“這次是關于國慶節的手抄報,就應該寫一些國慶節的資料,這樣的手抄報才有意義。”我聽了,連連點頭,心想我的媽媽真聰明。
于是,我就上網查資料,查找了關于一些國慶節國徽、國旗等來歷的資料,并且,還查找了一些課外的愛國成語、古詩、名人名言等,過了兩個小時,手抄報終于完成了,但是我覺得還少些什么,就在手抄報上隨意的畫了一個小女孩兒,這個小女孩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非常可愛。
又經過半個小時以后,我的手抄報終于搞定了,看著我畫的手抄報不僅排版精致,而且圖文并茂,我非常高興,心里想著一定要評上優秀手抄報。
在制作手抄報的過程中,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認真努力了,就一定會成功。
一、放眼世界:搜集主題
亦即圍繞課堂教學主要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信息收集,使學生真正做到立足課內,放眼課外,立足當今,著眼未來,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充分利用信息,互聯網等現代工具,查閱,收集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料,為解決問題,獲取詳情,開闊眼界服務,當然,也可以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等渠道涉獵,在此基礎上,要對已有的信息材料再加工處理,去粗存精。如我國的高速鐵路網建設,高速公路網建設,西部地區水電的階梯開發等這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建設項目,都不失為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自信心教育最佳教材。國際的如伊拉克戰爭,氣候會議等,當前的甲流防控問題都是熱點,調動學生參與熱情,既增長了知識,雙學會了綜合,分析,明辨是非,的實踐能力。正所謂一石數鳥。
二、聯想:自我創意
即給學生一個確定的主題,讓學生圍繞該主題,依據自己的的理解,自由完成對主題的拓展與演繹,如“國慶節”到來之際,我布置了慶祝國慶節的活動實踐作業,學生們熱情空前高漲,有的設計唱給祖國母親的歌,有的從我們的民族的歷史,中國革命的奮斗歷程,更有的從國旗、國徽、國歌等幾個方面來獲取素材。通過對這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事物的理解與闡釋,來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操作:自我實踐
也就是將課堂練習以實踐操作的形式布置給學生,這類作業重點在動手操作,親身實踐上,有助于把學與用結合起來,實踐操作對文中理論觀點的驗證。
四、讀寫:積累知識
這種類型的實踐作業,主要師生共同研究探求的問題記載積累起來,讓學生節節都有讀寫作業,把知識重點準確無誤的印在腦海里,另外摘抄一些名言佳句,時政大事,讀讀文章,寫寫體會,這方面可通過布置學生定時看新聞聯播的方式進行。如此,可使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現實性意義有一個全面系統的認識和掌握。在具體方式上,還可借助電腦網絡或報紙、廣播等媒體。
五、實踐:在探索中發現
這類實踐作業是引導學生深入社會進行參觀訪談,考查研究,并結合課文理念觀點運用實物考查法,文獻資料認證法,合理想象法等寫出政治小論文和考查報告如學習“人類共有一個家園”一文后,我讓學生撰寫善待地球保護環境的論文和調查報告,學生紛紛走出家門,走近社區考查訪問,聯系我們身邊的事進行實地調查,如我們周邊的環境污染問題,農業開發與植被矛盾如何解決,農忙時節秸桿焚燒問題,城市建設過程生態保護問題,綠化問題,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及水源保護問題等。
六、綜合類作業;各學科的相互整合
關鍵詞:閱讀;相擊;碰撞;點燃;思維火花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每人可擁有兩種思想。”我們的語文課堂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說出來”,閱讀課堂的生命火花一旦被點燃,學生的思緒就會被點燃,有時候,甚至會提出一些更高深的見解,引起全班同學的共鳴,激發全班同學的熱情。下面筆者將以一個案例來闡述這一觀點。
“1955年10月1日清晨,廣闊無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輪正劈波斬浪駛往香港。一位40來歲的中年人,邁著穩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陣陣海風不時掠過他寬大的前額。眺望著水天一色的遠方,他屈指一算,已經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啊!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
這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11冊《錢學森》一文的第一自然段,因為本文采用了倒敘手法,這一節本應放在第六自然段之后,而作者把其置于開頭,這對主人公錢學森的形象塑造必有其特殊作用。所以,在課前的集體備課上,老師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之后,決定先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部分,初步感受到主人公的歸心似箭。而在學完全文后,讓學生再回到這一節,細細研讀,深入感受其字里行間蘊含的錢學森迫切地想報效祖國的赤子之情。六(2)班的課堂上,課照著預先的設計有序地進行著……
師:古代圣賢孟子的名言“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是錢學森的真實寫照,他就是這樣一個不折不扣的大丈夫。同學們,現在再回到文章的開頭大家曾深情朗讀的第一節,來看看這字里行間飽含著什么?相信你一定會比第一次讀時有更多的新發現。
生讀文,靜思,似有所悟。
生1:從“劈波斬浪”中我感受到這巨輪行駛的速度非常快,這正如錢學森真想立刻就站在祖國的土地上的心情一樣,歸心似箭。
生2:其實從“他多么希望腳下不是輪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艙壁啊”“魂牽夢繞”這些更能看出來,他特別的思念祖國,他甚至希望自己乘坐的不是緩慢的輪船,而是飛速的火箭,一下子就回到祖國。
師:(愣住了。還是第一次聽到有學生這樣來理解這句話,是否曲解了原意?細細思來,似乎也能說得過去。看來,真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種理解呀!怎么辦?怎么評價?肯定?否定?瞬間,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對于這句話,老師也有自己的感受。同學們想聽一聽嗎?
生:想。
師:錢學森多么希望腳下是火箭的艙壁,那是因為他現在就想用自己的所學報效祖國,為祖國的導彈事業作出貢獻,讓自己的祖國從貧窮走向富強,他的拳拳愛國心由此可見一斑。
生3:(很著急)是的,老師,從“屈指一算”“已經”,還有“15天了”這些詞中都可以看出,他覺得這15天是多么漫長啊!他多么想馬上就回到祖國、報效祖國呀!
生4:(馬上站起)還有這句話中的“眺望”說明他一直在看向遠方,他希望祖國的影子在下一秒就出現在他的視線之內。
師:(也從以前從沒有注意過的詞句中獲得了新的發現)你們提醒我了,是呀,從“陣陣海風不時掠過他那寬大的前額”中的“不時掠過”說明他在甲板上已經站了很久了,他一直在眺望,他希望早點看見祖國的影子。
(老師的激動更點燃了學生的激情,他們的目光在一行行文字中來回逡巡,每一個人都為自己或者別人有了新的發現而激動、振奮。)
生5:(很急切)老師,其實我覺得還有一個詞也能看出錢學森站在海面上望的時間很長,就是“水天一色”。正因為他望得久了,都模糊了,分不清海與天,所以才“水天一色”。(大家鼓掌,掌聲停下,他接著說)我覺得“水天一色”這個詞用在這里還可能暗指他的那顆愛國心與祖國已經融為一體了。(更熱烈的掌聲)
(這個孩子的突發奇想打破了課堂的平靜,激起了千層浪,引發了全體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深入思考,打開了他們的思想大門。)
生6:老師,你注意到“穩健的步伐”這個詞語了嗎?
師:這里能有什么新發現呢?我很疑惑,真的,老師從來沒有想過。
生6:從“穩健”這個詞我們我可感覺到錢學森的內心也一定是覺得非常踏實的,不像在美國,在為回國而努力的五年里,他時時擔驚受怕,現在他回國了,馬上就要踏上祖國的土地了,心里踏實了,所以步伐也是穩健的。
師:(使勁鼓起掌來)大家都說得太精彩了!老師自愧不如,教了好多次的《錢學森》,從來沒有這樣精彩過。是你們讓這篇課文有了更深刻的內涵,是你們讓老師對這篇課文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生7:老師,還有呢。對于“清晨”這個詞我有感受,清晨,就是天剛亮,錢學森思念祖國心切,早早就起來眺望遠方,希望能早一些回到祖國。
生8:(急切)老師,我覺得這里還有個最關鍵的時間“10月1日”,這是什么日子?是國慶節呀。(本來不明就里的同學經他一點恍然大悟,紛紛熱烈地說起來)之前他的每個國慶節都是在美國度過的,而這個國慶節與以往不同,他即將回到祖國,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所以在這一天,他特別的思念,特別的激動,特別的想立刻就站在祖國的土地上,為國效力。
生9:(激動得不能自已)是呀,雖然今天他沒有看見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可是,五星紅旗早已在他的心中飄揚……
啊,“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泰戈爾這句話說的是多么美妙!是的,思維只有通過不斷地互相碰撞,才能發展,才能產生靈感。教師與學生本來都是“石頭”,都是萬千石頭中普通的一顆,可是,在思維相互碰撞的課堂上,他們產生了靈感,于是個個都成了閃爍靈光的石頭,光彩奪目的石頭。老師是,學生也是。這樣的對話,這樣的碰撞為我們的閱讀課堂增添了多少“意外”和“鮮活”!誰能預料,在這樣的長期打磨與碰撞中,不會有石頭成為價值不菲的寶石呢?
教學不是忠實地傳遞和被動地接受,閱讀課堂上,教師要學會“留白藝術”。正如皮亞杰所說:“一切真理都是由學生發現獲得,或者由他們重新發現,知識由他們重建,而不是簡單地傳遞給他們。”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應是學生與教師交流對話的場所,學生的交流表達才是教學過程流淌的音符,才會讓課堂充滿靈氣和激情。閱讀課堂中我們要營造對話交流的氛圍,放飛學生靈性的翅膀,讓課堂迸發出思維碰撞的火花,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能成為靈動的樂章。
如,《和媽媽在一起》一課的拓展環節中,我特別注重“親情”教育。通過提問:“媽媽平時是怎樣愛你的?”來喚起濃濃的母子親情,啟發學生了解媽媽對自己付出的愛和辛苦。并結合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思考“媽媽這么辛苦,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媽媽,回報媽媽對你的愛?”并把這種回報變成實際行動。學生答:幫媽媽做些家務;給媽媽捶背;給媽媽倒水……我說:同學們個個都是懂事的好孩子,你們要盡自己所能,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唐朝詩人孟郊在《游子吟》中這樣寫到: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意思是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不足以報答父母養育子女所付出的辛苦。因為母親對子女的恩情就像春天里的陽光對小草的恩惠一樣,難以言喻。正如字嚴所說:“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在國學經典《三字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我們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孝敬父母,這是做人的準則。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順父母,并激勵自己刻苦學習。同時希望同學們回家后,對媽媽說一句貼心的話;幫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很自然地把課上的內容過渡到課外。
二、將傳統文化與學法指導和習慣養成有機結合,提升人文素養
如,在《對印版畫》一課的教學中,我時刻不忘與傳統文化和名言警句相結合,培養學生做事認真、仔細的態度和良好的作業習慣。在讓學生初步探究對印方法時,我引用《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話:“慎而思之,勤而行之。”來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通過討論‘學生因水分過多或過少而失敗的原因’時,又結合《弟子規》中“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來告誡學生要養成做事認真仔細的好習慣。在作業實踐的過程中,我又鼓勵學生“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人有恒心萬事成,人無恒心萬事崩。”“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在課后拓展環節中,引用法國雕塑藝術家羅丹的話:“生活中要善于細心發現”。教育學生要養成善于細心觀察生活的好習慣,拓展創作思路,提高審美眼光,從而提升人文素養。
三、將傳統文化溶入教學內容之中,滲透人文之美
1、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強的感染性。所謂感染性,就是以情動情,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內心產生相同的情感體驗,即師生的感情共鳴。只有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產生心靈感應,產生動機,形成信念、世界觀。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實感感染學生。
其一般作法有三:
(1)根據學生崇拜名人和對榜樣的心理需要,以名人、榜樣之情感染學生,激發他們進行自我教育,產生強大的內驅力。可組織學生參觀先進人物事跡展覽,可請名人、英模報告,可宣講英模故事,可閱讀名人傳記,建立名人名言錄等。
(2)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優秀學生的動人事跡,來啟發、感染學生,使其學有榜樣。
(3)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諧的教學環境。只有用道德情感來激發、感染學生,才能使其實行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以情境激情。
情感具有綜合的情境性。這種情境性就是在各種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種綜合情勢氛圍。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不同的情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為了喚起、培養和強化某種情感,就應盡力創設適合于教育教學內容需要的情境氛圍。這猶如演員登臺表演,要靠音樂、布景等藝術手段進行烘托一樣,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也需要情境的協調和配合。在良好的環境中,學生便會有一種好的情感,如參觀現代化工廠、實驗室,訪問科學家,就可喚起學生愛科學的情感;游覽祖國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革命圣地,就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等。以情境激發學生情感要注意兩點:
(1)抓住最佳教育時機,如國慶節講《熱愛祖國》,教師節講《尊敬老師》,新的班集體組成時講《愛護集體》。
(2)在有條件的地方,要充分利用有特殊意義的場所(烈士墓前、十字路口、圓明園遺址、萬里長城……)、錄相、影片、錄音等,為學生提供豐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見、摸得著的感情材料,使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中,受到品德教育。
3、以行為實踐激情。
行為實踐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展的動力。蘇霍姆林斯基說:“要知道,道德準則,只有當它們被學生自己去追求、和親身體驗過的時候,只有當它們變成為學生獨立的個人信念的時候,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精神財富。”學生只有經過具體實踐,才能把道德認識轉化為個人的道德需要。我們如何創造實踐條件以行激情呢?可否從下面三點作出努力:
(1)開展豐富多采的集體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