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秋的詞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秋景的美是一種凄涼的美。秋天是秋風蕭瑟,千樹落葉,萬花凋謝的季節。“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秋”字加上“心”,就成了“愁”。所以秋天總是讓人懷舊,總是充滿愁悵。唐代大文豪劉禹錫有詩曰:“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3、你看,樹林疊翠流金。有的樹脫去綠色的衣服,換上金色的沙裙。一陣秋風吹過,一片片葉子落在樹媽媽的腳下,鋪成了地毯。銀杏樹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梧桐樹的葉子像我們張開的手掌,而楓樹的葉子又像一枚枚郵票……
4、天漸漸變涼了,風也比以前涼了許多,樹邊丟棄了許多散落的發黃了的葉子,樹枝上也垂掛著許多零碎的破葉,路邊清潔工也比以前更忙碌了,空氣也彌漫了許多不同的氣息。大片大片的黃葉從天而降,如輕紗,如彩帶,如蝴蝶一般紛紛飄落。夏天帶去了她曾經的背影,現在秋天正迎面而來。
5、秋姑娘來到了花園,在遠遠的地方就能聞到桂花那醉人的香味;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白的像雪,紅的像火,粉的像霞,黃的像像金,美麗的在秋天里頻頻點頭,那卷曲的花瓣像卷發的洋娃娃。
2、秋風落葉
3、春華秋實
4、春蘭秋菊
5、金風玉露
6、落葉知秋
7、丹楓迎秋
8、春去秋來
9、秋月春花
10、秋風習習
11、橙黃橘綠
12、一日三秋
13、一葉知秋
14、秋收冬藏
15、金秋時節
16、景色宜人
17、層林盡染
18、疊翠流金
19、天高去淡
20、大雁南飛
21、秋風紅葉
22、丹桂飄香
23、天高云淡
24、金風送爽
25、五谷豐登
2、白草黃云:形容邊塞秋季的荒涼景象。
3、枯枝敗葉:敗,衰敗。干枯的樹枝,衰敗的花葉。形容荒涼、破壞的樣子。
4、青苔黃葉:青苔遍地,落葉紛飛。形容山居人家沉靜荒涼的景象。
“詩言志”。“志”即詩人的思想、追求、情趣,乃詩之靈魂,吟詩填詞均是為了表達作者自己的心志。大概是文人較鐘情于委婉含蓄的表達方式吧,詩人詞家大多擅長借助各種豐富的意象來隱喻自己的心情及思想,故而賞析作品多由意象入手。在諸多的意象當中,“秋”是出現頻率較高的一個。下面擷取了一些飽含“秋”意的名章佳句,從表達效果入手來探求“秋”之意蘊。
一、傷別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離愁別恨,自古就是詩人詞家難以割舍的情懷,因而也是他們常常詠嘆的對象。如: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以上兩例都是以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刻畫出了兩幅秋江離別圖。
二、嘆時
多愁善感似乎是詩人的本性,就是極平常的秋景也時常引發他們對時光易逝的感嘆。如:
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為秋。(宋玉《九辯》)
常恐秋節至,j黃華葉衰。(漢樂府《長歌行》)
草木凋零,落葉歸根,好景不再,逝者如斯,排遣不成,凄涼頓生。
三、思鄉
漂泊異鄉的游子,“離愁漸遠漸無窮”。家是他們永遠的牽掛。如: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唐多令》)
“心上秋”前加離人二字,準確地表現出離別的人的最怕到秋天,遇秋t感傷的意蘊。又如: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詩人借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物,烘托出一個蕭瑟蒼涼的意境,并以小橋流水人家的幽靜氣氛,反襯出淪落天涯者的彷徨愁苦,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再如: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
秋入鄉心愁割腸,以上四例均是以秋色來托引鄉愁,是悲秋思鄉望歸的典范。
四、懷人
“睹物”易惹人相思,而古人“目秋”也常常撩撥起對親故或所敬仰之人的懷戀。如: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韋應物《秋夜寄丘員外》)
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親友離去之后,形單影只,相伴的唯有落寞與孤寂,加之出現于眼前的又是荒涼的秋景,此情此景怎一個“愁”字了得?賈誼、岳飛本是人臣之楷模,卻落得個遭貶、被殺的下場,詩人蘊憑吊之情于秋景,深沉而悲涼,字里行間溢出作者無比的痛苦感、不平感,足以催人淚下。
以上四類皆為“悲秋”之作,但“秋”與“悲”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事實上“悲”“喜”本似一個硬幣的兩面,有“悲”亦應有“喜”,劉禹錫就曾彈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秋詞》)的反調。又如: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王績《野望》)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以上各句可謂是喜形于色,展現的是一幅幅優美的秋景圖,流露出詩人意欲忘絕塵俗、懷慕隱逸的思想。
綜上所述,一方面是“悲秋”,另一方面是“喜秋”,反差如此之大,何哉?并非“秋”在作祟,乃人心使然,“秋”不過是一個觸媒而已。古語有云:“一切景語皆情語。”這就告誡我們,在欣賞文學作品中的景物時,應努力揣想主人公的心境,如此方不致產生誤解。
“月亮”的別名
在中國,古人除了用“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蟾蜍守衛”等神話傳說中的相關物象來稱代月亮外,還根據月相變化,賦予其許多形象化的別名。現擷取古代詩文中較為常見的月亮別名列舉如下:
1.傳說月中有兔子和蟾蜍,故稱月亮為“銀兔”“玉兔”“蟾兔”“金蟾”“銀蟾”“玉蟾”“蟾宮”“蟾蜍”。如辛棄疾《滿江紅?中秋》中的“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中的“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方干《中秋月》中的“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詩僧惠洪《秋千》中的“下來閑處從容立,疑是蟾宮降謫仙”,賈島《憶江上吳處士》中的“閩國去,蟾蜍虧復圓”,等等。
2.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月亮為“桂輪”“桂宮”“桂魄”。如李涉《秋夜題夷陵水館》中的“凝碧初高海氣秋,桂輪斜落到江樓”,王維《秋夜曲》中的“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等等。
3.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月亮為“廣寒”“清虛”。
4.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叫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如屈原《離騷》中的“前望舒使先驅兮,后飛廉使奔屬。”
5.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6.初月如鉤,故稱月亮為“銀鉤”“玉鉤”。如陸游《采蓮》中的“云散青天掛玉鉤,石城艇子近新秋”。
7.弦月如弓,故稱月亮為“玉弓”。如李賀的《南園》中的“尋章摘句老雕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8.滿月如輪、如盤、如鏡、如壺,故稱月亮為“金輪”“玉輪”“冰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飛鏡”“玉壺”。如元稹《月》中的“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巍”,陸游《月下作》中的“玉鉤定誰掛,冰輪了無轍”,李群玉《中秋君山看月》中的“汗漫鋪澄碧,朦朧吐玉盤”,李賀《七夕》中的“天上分金鏡,人間望玉鉤”,辛棄疾《太常引》中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中的“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等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2、《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3、《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4、《中秋月》(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5、《綺懷》(清·黃景仁)
幾回花下坐吹簫,銀漢紅墻入望遙。似此星辰非昨夜,為誰風露立中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