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建筑設計風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建筑設計風格的含義及特點
建筑設計是以人工環境為對象的設計活動,具體而言可以分為物質形態和意識形態兩個方面。建筑設計的目的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要求,從而對人的生產環境、生活環境及工作環境進行物質和精神上的改造,達到使用功能的必需條件和視覺環境的美好享受,建筑設計可以提高空間的生理、心理環境質量。建筑設計風格,則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者一個人的建筑設計作品所表現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風格雖然表現于形式,但風格具有藝術、文化、社會發展等深刻的內涵,從這一層含義來說,風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一種風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積極或消極地轉而影響文化、藝術以及諸多的社會因素,并不僅僅局限于作為一種形式表現和視覺上的感受。
2建筑設計風格系統的特征解讀與分析
2.1筑設計風格系統的基本維度與含義分析。
空間(地域)維―――人類文化有很強的地域聯系(連續及差別),建筑設計風格也是如此,這種地域之間的聯系構成建筑設計風格細分研究基礎與基本認識維度。例如從地域角度研究:東亞―中國―華南―嶺南的風格序列,從中探尋文化脈絡與文化發展走向。
嶺南建筑風格
不難看出,空間(地域)維度的連續性使其分布在風格系統的圓周之上,頗似簡化的地理時區劃分。時間(歷史)維―――由于社會生活因素的變化,不同地域的建筑設計風格不斷變化發展,依照自己的規律不斷前行,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速變化。這種變化反映了建筑設計風格的歷史延續性,比如就中原地區而言,由于社會生活的延續性,建筑設計風格也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現代社會的變化軌跡。顯然,時間(歷史)維由于其單向性使其呈直線與空間(地域)維平面正交。純度維―――建筑設計風格系以特定某一地域某一時代的風格為典型藍本(最純粹的設計風格),比如明清蘇式小木作風格,繼而由于表現手法不同產生此風格特征明顯程度不同的建筑設計作品,可視為風格純度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既與技術手段進步有關(比如以不銹鋼代替木質的中式冰紋屏風),也與設計表現手法的突破有關(比如突破傳統設計構圖的對稱性限制)。不難理解,通常所謂“現代中式”的“現代”是一個純度的概念,而非時間(歷史)的概念。顯然,對于特定地域及歷史時期的風格,設計作品的創造性和設計師的水平更多體現在對于既有風格純度的把握上,比如為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比之十分明清蘇式風格設計,設計五成的明清蘇式風格設計更難把握,也更有創造性和挑戰性。至于通常所謂“現代風格”,因為簡單幾何形體為母題進行設計,這種風格實際上貫穿于整個建筑設計史中,幾乎超越地域和時間界限,可以理解為不隨時空變化而變化的風格,或者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簡約主義風格,所以此“現代”其實也非“時間(歷史)”概念,而是“純度”概念,在建筑設計風格系中,“現代風格”幾乎與時間軸重合。
2.2建筑設計風格系的特征幾何面。按照上述分析,建筑設計風格系為規則的柱狀空間,我們可以通過一系列特征幾何面深入認識其空間秩序,時間秩序與純度秩序。其中,同空間(地域)面表現為過時間軸的半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的地域特征相同,而時代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時間(歷史)面表現為系列的水平圓形平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所處時代相同,而地域特征和純度特征(明顯程度)則各不相同;同純度面表現為系列同心圓柱面,此面上所有設計風格純度特征(明顯程度)相同,而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則各不相同。
3地域文化與建筑風格的結合
建筑風格是建筑文化中最突出的表象,建筑風格不僅僅是指建筑的形式。它同時涉及到建筑創作者在處理題材、塑造形象、運用建筑語言、掌握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能力。不同的文化差異、地域差異、歷史差異、都會產生不同的建筑風格。
19世紀中葉歐洲已經開始了工業化的步伐,它之所以能產生建筑上的復古風也是有它的時代背景的。我們知道無論是古希臘還是古羅馬,無論是巴洛克還是哥特式,都是石材為原料的宮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的形式。是財富、權力、社會地位的象征,普通人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到了工業時代,工業化的生產能使普通的建筑材料替代了昂貴石材,先進的機械工藝能替代了復雜的手工工藝。使那些莊重,神圣的建筑形式能夠在大眾生活中實現。如此就出現了混凝土式磚柱外面掛上陶立克或者愛奧尼克、科林新、塔司的石材飾面的柱子或磚墻外面掛上石材飾面。這就是所謂的“19世紀的偽造品”。
在這種特定的大環境下,天津近代建筑除了保持了這些特色外,又頑強的保持了它的地域性。從建筑類型上分,從我們介紹的近代建筑中就可以看到在天津的近代建筑上我們幾乎可以找到世界上任何一種建筑形式。但是原汁原味沒有任何變異的西方建筑幾乎沒有,可以說在一幢建筑上我們可以找到各種不同類型的西方建筑要素,但是你要把這幢建筑歸上一個類別也確實困難。我們在介紹的建筑中就已經看愛奧尼克柱與塔司干柱同用在一撞建筑上、科林新柱的莨苕花飾用在方柱的柱頭上。特別是曼塞爾(Mansard)屋頂,本來是法國十七世紀御用建筑師為了對法王規定平民建筑沿街必須有統一平直的屋檐,屋頂不許起伏突出的規定想出的對策,在統一、平直的屋檐上在做突出起伏的一種形式。而在天津都用在了局部突出屋頂上。這里固然有天津地域文化中強調實用中西兼蓄為我所用的特色外。還有就是來到天津的外國建筑師們脫離了本土各種意識和建筑程式的束縛,能夠自由的創作最大限度的施展了他們的才華。
4建筑風格應體現城市及居民特點
近年來,針對快速開發建設中遇到的建筑布局及風格混亂或呆板無特色等問題,很多城市都開始反思城市規劃及建筑規劃設計的風格定位及其相互作用。對建筑色彩、基本風格等方面進行了具體規定,使建筑風格與城市規劃也相輔相成。
建筑設計人士認為,生活追求催生建筑形式與功能,建筑形態滋養生活情趣和格調。古羅馬人迷戀奢華,于是有了明麗的莊園;法國人醉心于葡萄酒,于是有了飄滿酒香的莊園;而英國人,在看透了工業時代的喧囂和城市生活的焦慮后,有了令全世界都為之向往的鄉村莊園??梢?,建筑風格實際上源于生活,又對城市人居生活起到定位作用。同時,好的建筑風格是建立在有持久生命力的城市規劃框架下的,又對城市面貌和城市規劃起到促進作用。
我市去年開始按照工作程序先后進行了天津重點地區色彩取樣分析、傳統色彩用色分析、城市色彩印象問卷調查、色彩心理評價實驗等工作,在此基礎上,匯總天津市城市建筑色彩總譜,提取天津建筑主色調,并提出了初步的色彩管理建議。提出了亮灰、磚紅、磚灰和暖黃四種主調色彩。“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色彩審美偏好反映到城市色彩中來會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色彩風貌?!睂I人士認為,目前出現的英倫建筑風格等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天津萬國建筑的歷史文脈,但是也要注意不同的城市未來所呈現的樣貌也將非常不同,建筑風格應更準確體現本地城市及居民特點。
綜上所述,建筑設計風格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同時不同地域與歷史時期建筑設計風格的對立與統一,推動著建筑設計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探尋設計文化歷史脈絡,掌握其設計內在規律,準確進行設計風格定位,在當今信息時代設計多元化的格局發展中正確對待設計風格的國際化與民族化、技術化與藝術化,促使建筑設計推陳出新,不落窠臼,推動建筑設計向更深層次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殷丹. [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5.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風格;設計創新
1 前言
風格是時代的特征,是民族和文化的特征,建筑是人為且為人的居住環境。各時代、各民族的建筑風格,凝聚著當時當地幾乎全部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的靈魂。透過西方建筑風格的流變歷程,我們可以追溯和領略西方民族的表征于建筑之上的生活情趣、文化精神和審美理想。新時代、新理念、新需求必然會引發相應方法的產生。對于建筑設計風格創新也是這樣,建筑設計風格創新方法便具備了其相應的現實依據和社會背景。
2 現代建筑設計風格
現代建筑共同的特點是反對裝飾,而以基本幾何形體為構圖元素。墻面平滑光潔,鋼與鋼結構的輕巧特點及金屬制品和大片玻璃的晶瑩反光特征暴露無遺,建筑形象簡潔明快且風格顯明,其樣式和歷史上的建筑沒有聯系,從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現代建筑經過整整一個世紀的發展,至今已步入一個新的時期,人們已從工業化產生的那種機械、純凈、冷漠的理念中走出來,轉入后工業化時代,向往自然、豐富、熱烈的情感需要,注重公眾交流和地方性,借鑒歷史,以及強調城市文脈、裝飾、表象、隱喻、公眾參與,公共領域等。在全世界的建筑設計領域里,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從而造成建筑設計的多元化。
中西方的文化從古至今有著極大的差異性,從膚色、語言、圖形、信念到生活方式,而各自的表達方式和審美的趣味也如同十字架和太極圖的區別,從這兩種圖形及其背后的信仰,展示了不同的文化脈絡:十字架有力、明確和具體;太極圖卻若有似無、含蓄而體現中華民族模糊的思緒和游走的審美情趣。
3 國外建筑風格創新的趨勢
3.1 從結構領域帶來的建筑風格創新
在建筑結構技術不斷前進的同時,結構工程師們也注意到,一些在結構工程問題中所遇到的概念和數學上的難點同樣存在于水文學、航空學領域,這些不同學科完全有機會相互借鑒。例如,一個建筑結構計算程序曾是為了建模分析地下水流而編寫的。又如,最初用于設計法國幻影戰斗機,之后用來設計波音777客機的程序,也被用來分析計算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
大量的計算機程序,就好像捷克監理工程師設計的用于計算布拉格水晶宮的程序一樣,不管它們最初編制的目的是什么,畢竟將結構工程師們從過度繁重的計算工作中解放了出來,使得他們可以設計那些在計算機出現之前根本不可能設計的建筑物。
3.2 從材料與構造領域帶來的建筑創新
在傳統建筑學教程中,材料一向被認為是構成建筑的基本物質,是媒介與手段而不是建筑的本質。材料構筑建筑的實體,實體界定形成了空間,而空間才是建筑的本質和目的。而在今天,對于建筑本質的問題已經有了多元的看法。密斯就曾提出過觀點,認為建筑就是“把兩塊磚頭仔細地放在一起”。其言外之意是說建筑的本質在于其構成材料(磚頭)以及其構造方式(仔細地擺放)。事實上,密斯的建筑基本上是個材料與構造的問題。他明確地反對把形式當成建筑的目的,“形式不是我們的目的,它只是結果。”是建造的結果。而且,他不但仔細地把兩塊磚頭放在了一起,還把鋼和玻璃這兩種不同的材料放在了一起。由此引發的問題是:材料除了作為構成實體的物質形成圍合空間的表面,它本身是否攜帶著建筑的意義?換句話說,材料本身能否成為建筑的基本問題,下面這些實例也許能在某種程度上回答這個問題。同上一節類似,在本節的案例中,建筑師除了要和結構師緊密溝通外,還要聯合大量相關材料專業的專家,共同完成一項復雜的計劃。
3.3 從生態技術領域帶來的建筑風格創新
很多觀點都認為,生態的城市與建筑是建筑學未來發展的趨勢。已經有大批的建筑師投身到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的建筑設計實踐中去。很多的建筑創新都直接來源于建筑師對生態技術的理解,同時生態技術研究本身的新成果也常為建筑師提供靈感。生態技術分為:建筑形式的氣候效應、能源資源再循環、水循環、風力、生物能幾部分。每部分又聯系到一系列各學科的高新技術。幾乎沒有建筑師能一個人掌握如此繁雜的生態技術的方方面面,這就更需要建筑師同結構師以及其他相關學科間的通力合作。德國建筑大師托馬斯-赫爾佐格稱之為“整合設計”通過一種科學的設計方法,整合多個學科的最新科學知識,并將之體現在最終的建筑設計或者建筑概念的發展中。
4 建筑風格創新實例分析
國家體育場 “鳥巢”結構將成為北京市的重要標志性建筑。其一大特點就是其結構與造型的統一。支承體育場看臺的是一系列放射狀的混凝土框架。覆蓋體育場碗狀看臺的是一個巨大的“鳥巢”形空間鋼結構。國家主體育場原方案主體鋼結構分為主結構、次結構和移動屋蓋三部分。主結構實際上是兩向不規則斜交的平面桁架系組成的約為340m×292m橢圓平面網架結構,網架外形呈微彎形雙曲拋物面,周邊支承在不等高的24根立體桁架柱上,每榀桁架與約為140m*70m的長橢圓內環相切或接近相切;次結構為鑲嵌在主結構上弦多邊形網格內的一系列桿件。
其屋蓋主結構的構成規則如下:1.用于生成屋頂曲面的外橢圓被分成若干等分;2.屋蓋洞口邊界是由位于運動場兩端的橢圓和由步驟1生成的點定義的兩條直線確定;3.從外橢圓的等分點引出的直線和內橢圓相切。用這些規則定義主結構的平面形狀,然后將平面幾何形狀投影到馬鞍形屋蓋的內、外表面,腹桿位于主桁架上、下弦之間,保持在垂直平面內。
網架周邊相交的兩榀桁架延長,從而形成立體桁架柱的兩個側面,從而創建出三維空間主結構。最終經過調整后的方案,長軸最大尺寸332.3m,短軸最大尺寸296.4m,最高點高度68.5m,為了避免出現過于復雜的節點,4榀主桁架在環梁附近截斷。由于去掉了可開啟屋面,屋頂開口擴大,48榀主桁架基本被拉直。從室內效果圖上可以看出,方案在修改后,結構和室內空間出現了比較大的變化。國家體育場建筑造型復雜,建筑與結構高度一致,存在大量空間扭曲構件,是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創新的典型表現。
5 結語
建筑風格設計創新方法是建筑設計主體通過一系列條件的控制達到建筑設計創新的實踐途徑,所以首創性與有效性是建筑設計創新方法實現的基本標準。人類的思維對于建筑設計創新方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對于新作品的產生來說,新想法的產生往往更加關鍵。目前我國社會的對建筑設計創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人們對建筑設計創新的認識從感性階段上升到理性階段。
參考文獻
[1] 吳煥加.現代建筑20講[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2] 張萌.建筑設計創新基本理論探析.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 鄒廣天.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
關鍵詞:傳統 建筑 設計 風格 當代建筑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
正文:
我國傳統建筑藝術風格各有差別,但其傳統建筑的組群布局,空間結構,建筑材料及裝飾藝術卻又一足的共同性,我國傳統建筑類型十分豐富,比如宮殿,園林,寺油,佛塔,民居建筑等等。我國傳統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地域色彩,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和表現。傳統建筑設計風格對我國當今建筑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對現代建筑中的影響
1.中國傳統設計風格對當今建筑布局的影響
傳統民居建筑大都是獨立的院落設計,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立房屋,這種四合院在北京仍然有所保留。雖然當前我國的民居建筑由于受到位置以及居住面積的影響大都是樓房設計,但是樓房的外觀設計和布局設計一足程度上收到了傳統建筑布局的影響。尤其是近年來逐漸增加的獨立式院落別墅,將傳統建筑中的庭院設計逐漸引入到別墅布局設計中,不僅僅為人們提供一個休的機會,也能夠給人們一個獨立完整的空間,享受到類似田園般的生活。
2.傳統人文觀念對當今建筑布局的影響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最講究自然與人的和諧統一,即所謂的“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這一點也體現在中國傳統建筑設計中,中國的很多傳統建筑都鮮明地體現出儒家傳統文化特色。中國很多傳統建筑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以及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因此中國傳統建筑的發展必須要符合特定的自然條件與社會條件,所以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加入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具有歷史文化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本文所闡述的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添加中國傳統建筑元素,并不是單純體現在造型上的簡單復古,而是指要在現代設計中添加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婉約風格,體現出獨特的淡雅之美。在現代設計過程中,不但要綜合考慮環境與建筑之間的聯系,還要注意應用現代設計技術,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程度,減少人類對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推動社會和諧統一的局面形成。
3.傳統空間設計對當今建筑布局的影響
運用于現代建筑設計如今,北京獨具特色的四合院是最能夠體現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建筑,它巧妙地創造出以圍合形式存在的空間范圍。這種四合院在設計之初時為了營造相對獨立的院落空間,使居住者能夠擁有更多的個人空間,人為地將外界環境與居住環境進行了分離??墒请S著社會的發展變遷,這些四合院建筑逐漸演變成為獨具中國傳統建筑特色的建筑群體,或者說,四合院已經成為中國傳統建筑的“代言人”。筆者結合當今社會的時代特征以及發展現狀,認為L形建筑設計具備了圍合結構,為建筑營造出獨特的發展空間,同時這種建筑給人以大氣磅礴的感覺,居住起來也特別舒適。此外,我們還可以在現代建筑設計中添加其他的文化元素,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特征,比如我們可以在建筑物的院落中設計出雕塑、竹林等元素,這樣不但深化了建筑設計中的文化內涵,為觀賞者創造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4.傳統建筑符號對當今建筑布局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必須依托于一定的建筑符號,文化與建筑之間相輔相成,互相產生影響,建筑的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文化的進步,而文化的進步也能夠通過建筑體現出來。中國傳統文化借助于特定的建筑符號表現出來,并向人們傳達文化信息,以便形成認同感。建筑符號不同,建筑符號所傳達的文化信息也不相同,在人的思維作用下,中國傳統文化便會不自覺地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之中。所以,根據現代建筑設計的具體要求,首先要確定所使用的建筑符號,并將已經確定的建筑符號認真地整理、加工,最后合理添加在現代建筑設計中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特征,使現代建筑帶有強烈的傳統文化色彩;另一方面,能夠使傳統建筑符號在現代社會中得到更好地應用,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能夠突出體現這一點的例子莫過于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該博物館位于中間位置的院子的墻面上被裝點成傳統花紋的式樣,然后輔之以印章裝飾,盡管這樣的裝飾非常簡單,但樸素卻恰恰與凝重的殷商文化搭配協調,深化了主題思想,突出了青銅文化的發展歷程,產生了良好的展示效果。
二、如何更好地發揮傳統建筑設計風格的作用
1.提高現有建筑設計人員的素質
隨著建筑行業的發展對于建筑設計人員的素質要求也逐漸提高,但是現有的設計人員由于缺少完善的工作經驗,在設計過程中難免會存在不足。建筑設計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程,作為設計人員需要掌握相關的建筑設計專業知識,同時也需要掌握相應的經驗。建筑設計講求美學價值和買用價值,作為建筑設計人員需要不斷學習國內外建筑設計,只有多了解傳統建筑設計原理,才能更好地將傳統建筑設計元素融入其中。建筑單位也需要足期組織對建筑設計人員的培訓工作,組織工作人員參觀和學習傳統建筑,對工作人員進行設計理念的講解,提高建筑設計人員的整體素質。
2.在建筑設計中體現創新性
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建筑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作為建筑設計人員只有不斷體現出建筑設計的創新性,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比如說我國奧運場館水立方的建設就是綜合了中國傳統建筑中天圓地方,方形合院的設計理念,與鳥巢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了陰與陽和乾與坤的東萬特點。我國的傳統建筑元素十分豐富,一些建筑都被完整保留,在今后的建筑設計中可以將傳統建筑設計元素融入到建筑設計中,綜合考慮建筑設計的地理位置,運用及風格,體現出建筑設計的創新性。建筑設計人員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創新意識,通過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在當今建筑設計中體現出古代與現代的結合,體現建筑的價值。
3.保護好傳統建筑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逐漸發展,一些傳統建筑逐漸遭到破壞,嚴重影響文化的傳承。傳統建筑中蘊含豐富的建筑文化以及民族特色,保護好傳統建筑就是保護我國的傳統文化。在今后的傳統建筑保護中需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一些破壞傳統建筑的行為進行嚴懲,避免傳統建筑的破壞,另外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傳統建筑逐漸破損,當地的政府部門需要增加相應的資金對傳統建筑進行足期維護,更好地為建筑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4.建筑設計中體現文化理念和民族特色
建筑設計與所處的地域以及民族有著十分重要的聯系,建筑的設計需要有豐富的內涵底蘊,如果建筑設計中僅僅有華麗的外表,缺少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設計理念,將難以體現出建筑的價值。因此在建筑設計中需要結合傳統建筑的文化內涵以及當地的民族特色,設計和建設一種具有當地特色的民居建筑。雕刻藝術在我國十分重要的文化藝術之一,古代的一些民居的門窗上都會有一些雕刻裝飾的花紋,其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有花鳥,人物和山水等等,而且雕刻的技藝也是不同的,有浮雕,圓雕和鏤空雕,類似雕刻藝術這樣的文化藝術元素可以在建筑設計以及裝飾中得到廣泛地應用,這樣可以充分展現出建筑的獨特性和創新性。
三、結語
從建筑風格的演變過程來看,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將中國傳統建筑元素運用進來,使傳統建筑風格與現代建筑風格有機融合在一起,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通過自然環境與建筑的和諧發展,建筑設計也日漸顯現出一定的環保功能。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對中國來說,還是對世界來說,都是重要的文化財富,如果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合理運用一些整理之后的傳統文化元素,那么現代建筑設計一定會進入嶄新的一頁。使那些帶有中國傳統建筑元素的現代建筑受到越來越多中國人的青睞,并使之成為符合中國國民審美心理的設計風格,在建筑市場中牢牢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的格局,馬頭墻在夕陽下所散發出的歷史厚重感無一不深深影響著著當代建筑設計者的思維及靈感。從而也被建筑設計師廣泛借鑒運用于現代建筑風格的體系之中,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究江南民居所固有的風格秉性。
關鍵詞:江南;居民建筑;設計風格;探討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江南地區以其獨特的自然地理條件、代代相傳的社會文化風俗以及相應的技術材料特性產生了特有的建筑風格與建筑體系,歷承千百年發展的江南民居獨樹一幟,升華為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江南民居留給人們的印象是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自然條件、相同的自然經濟、相同的交通條件、相同的傳統文化底蘊,培育了大量的氣質相同的水鄉民居,而各個地區因其微觀環境,建設者愛好的不同,通過廣大群眾以及各階層人士的不懈努力,創造了各具特色的水鄉民居。
一、江南民居的建筑設計布局形式
江南水鄉湖泊星羅棋布,河流交錯縱橫,多數文人騷客筆下的煙雨小鎮,普遍都抱湖、環水、臨河,依循水勢,自然布置,點綴于一片湖光水色之中。河道或呈網狀、或呈帶狀、或以“E”形、或為“T”形流貫全鎮,以舟楫相通,津梁連系。江南民居因此多沿河而建,形成了它所特有的三種布局形式。第一種稱為面水民居,即詩中所云的前街后河格局。前街是為店面主要經營各種商品,后河具有很濃的生活氣息,幾乎每家門外都有一個小小的埠頭,主婦每日洗衣、洗菜、淘米等都在這里,來往的小船也可在此停泊。第二種稱為臨水民居,即所謂的屋室半懸,飛凌水面的建筑景觀,其日常生活的居所就是天造地設的看臺,唯美的將生活場景詩意化,營造出朝看煙雨朦朦, 暮觀燈影搖曳的景象,美不勝收。第三種稱為跨水民居,即所謂 “轎自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以廊、橋跨河建宅的水上民居風光。這種跨水民居一般占地較大,建筑更是百轉千回,樓在橋邊,窗在水上,水道與主道一起直通主人家的客廳。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形象的描述了家鄉的跨水民居,那“日間給水,午夜夢回的潺潺流水”形象的凸顯了了江南民居的布局形式,體現了江南建筑藝術的無窮意味,形成了豐富自然的建筑表情,同時也象征了我國明清建筑文化與江南歷史文明的綿延悠長。
二、江南民居風格的現實意義及其應用
(一)江南建筑民居風格的闡釋
江南民居風格獨特,如何保留江南建筑神韻并將之融入現代建筑精華,發展成新的民居建筑經典,不單是一建筑行業的事情,這也是一項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事業。江南水鄉水網縱橫,氣候宜人,由此崛起的新民居,也具備著獨特的建筑風格與空間形態。 “小橋、流水、人家”是描述江南水鄉的名句。由于臨河而居,形成了“水—橋—房”有機融合的獨特的空間格局,且變化多樣,親切宜人,這是江南水鄉最具代表性的空間特征,同時也最能體現江南水鄉人間天堂般的生活情境。從建筑文化角度,新江南民居需保留江南建筑的三處神韻。江南水鄉民居歷來有“粉墻黛瓦”之稱, 配合水鄉迷人的自然景色,恰似一幅“濃妝淡抹總相宜”的中國水墨畫。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精辟地概括為“黑—白—灰”顏色基調,這是江南民居最具特征的色彩。
(二)江南民居的風格應用分析
“輕—秀—雅”的建筑風格。由于所處地域氣候及建造工藝的原因,江南水鄉建筑追求輕巧、秀美和雅致的風格。這不僅僅體現在建筑細部的處理刻畫上,如門窗、屋檐、門廊、梁柱、陽臺、欄桿等,也體現在建筑整體把握上。
“情—趣—神”的園林意境。江南園林自成一系,小巧靈活,精彩絕倫?!凹那橛诰?借景抒情”,是賞園之精髓;“園林理趣”包括園林酒趣,園林奇趣,建筑奇趣等,是賞園之樂趣;“神韻之美”即進入畫境、詩境的意韻,是賞園之靈魂。因此,“情—趣—神”是江南園林擋不住的誘惑和魅力。
在現代化充分發達的今天,為保留和傳承千百年來江南建筑的精髓新民居建筑還應發掘富有本地區特點的建筑文化,特別是古代與現代、中式與歐式碰撞激烈的城市民居,如上海的里弄、蘇州的老城區等,更應該將江南民居品質高雅、比例勻稱、細部考究、色彩調和的特點融入設計。例如陽臺可以仿造最具浪漫色彩的江南園林中的“美人靠”,屋頂的雙脊起翹的做法,神似江南民居的飛及脊背,住宅立面以黑—白—灰為主色調。在小區室外環境景觀設計中,可充分借鑒江南園林造園手法,特別是江南園林中各種理水、造景、地形、橋梁、植石、綠化等手法。在水系布局上最大限度接近住戶并用水系串連小區內步行系統和綠化景觀系統。其次,在蜿蜒曲折、寬窄變化、水移景異的淺溪水周邊,可營造各類親水空間和景觀小品,使小區居民不僅可觀水、聽水,還可戲水。
三、江南民居建筑風格的傳統建筑形式延續
(一)框架體系創造的靈活性延續
江南民居的結構形式,主要以穿斗式木框架體系為主,亭臺樓閣形象地說明了穿斗式框架體系所具有的優點,江南園林建筑有四季亭一說夏季卸下建筑的四壁形成涼亭是避暑乘涼的好去處,冬季裝上四壁形成暖房抵御寒風的侵襲。江南園林建筑在防御性山墻保護下,內部所形成的以屏簾等為自由分隔的流通空間,也體現出框架體系的優點。其次蘇南、浙北、環太湖流域地區,廳堂建筑梁架體系大多屬穿斗式與抬梁式的結合,結構以內四界前軒后雙步用四柱模式居多。廊軒軒梁前端以江南特有的“固頭鑲合之式”的節點方式與柱共同承桁,后端插于步柱柱身。軒的樣式較用邊地區更加靈活多樣,構件用料不及皖南民居那樣粗大,軒的裝飾程度也不及浙兩、東陽一帶那般繁冗,以素雅風格為主。
城市郊區是社會經濟變化最頻繁的區域之一,存在著許多不確定的變化因素要改善居民居住的生活質量,就必須致力于設計方案本身靈活性適應性的提高,聯排式民居單元可拆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使用框架結構前部局部二層以公共活動為主,后部二三層為餐飲休息空間,中部則由具有交通功能的庭院將前后二部分相連。此方案所反映的靈活性從功能上分析:前部底層沿街可視家庭結構、生活、生產方式的多樣性,根據住戶的實際需要,分別作為商鋪、停車庫、老人居等布置在底層的空間。從自然地形條件分析:三部分相對獨立,前后部可具有不同標高,以中部庭院進行聯系和過渡,這樣可根據地形起伏變化靈活布置不但減少了土方量也形成了空間層次更為豐富的山地民居。
(二)色彩與尺度的延續
跌宕的墻頭處理青白相間的磚瓦墻,以及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構成了江南民居外在特征。但它的某些構造做法及裝飾風格,畢竟是當時材料與技術的體現,在當前已經不能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人的生活習俗,因而不能夠照抄照搬。設計者所需把握的應是小巧宜人的尺度清新淡雅的色調等江南民居樸實的特征?,F代民居充分體現混凝土鋼玻璃等現代建材的特性,以點線面為主要構圖原則,使造型更具現代感與人情味。設計者在色調上應盡量避免艷色總體基調趨于淡化,在細部處理上提煉傳統構件圖形將之運用于立面局部,以喚起傳統情結。對仿木材要合理應用,使民居在尺度和質感方面,更具地方性和親和力,以適應現代生活條件要求下的江南民居個性化概念化特征。
結束語:
我國江南民居所蘊涵的歷史文化及信息尤為豐富,且具有著濃郁的中國風氣息,深入的挖掘其中的精髓,并注入現代生活方式和設計理念,在當前應成為從事江南民居建設研究的建筑設計者不斷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張維臣.淺析江南民居的建筑設計風格[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4).
[2] 閻軼娟.江南民居橋形態在室內外環境設計中的運用[D].合肥工業大學,2009.
【關鍵詞】:現代建筑、設計風格、建筑功能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每一種現代建筑風格是都是一個城市的標志,風格獨特且富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從一定的角度上看,建筑風格也能體現出一定的建筑功能。下文簡述了現代建筑的風格和建筑功能是如何相輔相成的。
二、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的產生
從時間上來說,現代建筑設計主要是在20世紀成長起來的。歐洲的一些建筑設計師倡導在設計上返璞歸真回到中世紀的傳統。倡導設計的誠懇真摯、形式和功能的結合,建筑設計上從自然狀態吸收養分,意欲利用哥特式、中世紀的、自然主義的三個風格,來形成一個全新的風格,作為建筑設計上的國際主義風格。在現代建筑設計理念指導下的建筑設計師、理論家多如牛毛不可勝數,它的誕生賦含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政治、技術、文化等的背景。從文化的角度上講,現代建筑設計理念是現代主義文化思想的主要構成部分,特別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長為國際建筑設計風格,以其不可阻擋之勢風靡世界,對整個2O世紀的建筑風格產生影響,使全世界的城市面貌發生改變,改變了都市天際線的形式,影響如今仍然十分之大。
三、現代建筑設計理念的發展趨勢
建筑設計形式的成長經過了19世紀的折中主義建筑之后,建筑設計在20世紀中葉逐漸經歷了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結構主義、解構主義、高新技術風格以及地域性民族性風格表現等階段。當前,建筑的“多元化”已經無法避免。建立正確的設計理念因此變得極為必要。然而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也有一定的發展趨向。
四、現代建筑設計風格的基本理念
隨著工業革命、技術革命、市場經濟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不同方向的成長,所以對建筑設計要求了多種不同的功能需要。當前設計界都呼吁建筑應為社會服務,建筑設計應把實用主義作為中心,在現代建筑設計理念中尤其注重功能作為設計的核心,關注設計的科學性、便利性、效益性和效率性,重功能輕形式。下面我們來了解下現代建筑設計的基礎理念。
1、以先進的理念來指導建筑設計時第一要分析生態環境情況,處理好與周圍環境的共存問題。建筑自身在設計上需要有科學性,盡可能降低建筑對環境的作用,并且盡量采用可重生資源。建筑結構當以綠色生態建筑的標準進行科學規劃,令建筑在資源使用和外觀審美上更有科學性。
2、關注結構設計的科學性。當前的建筑以磚混結構為主,該結構建筑抗震能力不好,建筑高度受限,機械化程度較低,施工質量無法保證。現代新型建筑設計需要經過科學的計算、合理的設計,采取框架式建筑結構,應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墻體材料.用來增強建筑的抗震能力和提高施工的機械化程度。新型的建筑結構不僅能夠改善建筑自身的面貌.降低建筑自身的載重,還擁有自由分割的空間,使用面積也大大增加,消減了人力,節約了成本,其整體設計變得更加科學合理。
3、著重功能的多樣性。因體量和結構限制,傳統的建筑功能相對較少,且缺乏現代化的智能系統,不具有綜合性和多元化功能?,F代建筑設計因為采取新型的建筑結構和建筑材料,令建筑自身的空間產生巨大的變化,能夠解決多種功能需求,現代智能性設備的應用,極大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功能。例如新一代的客運中心包括了機場、地鐵、公交、出租車等多種公共交通.讓人們能夠選擇多種的交通方式迅速分流。
4、著重新能源的合理化重復使用。傳統建筑的能耗基本都由外界能耗系統提供.不能夠滿足自給自足的需求,如果外界能耗系統不能正常運作,整個建筑體系從而進入癱瘓。而在現代建筑設計中,通過采取新型的能耗系統,以可重復的能源為基礎,運用風力發電或太陽能發電.不僅能夠滿足建筑自身的現時需求,還能夠將剩余的能源進行存儲,用來備用;在水系統的設計上,采用自然采集和重復使用統一的方式,自然收集的水經理過濾、凈化能夠符合建筑的正常需水,同時還可對使用過的廢水進行蓄積,處理后再次重復使用,最后將廢水用于建筑自身的綠色植物澆灌系統.這些綠色植物則能夠吸取廢氣、凈化空氣、隔熱保溫、美化環境。
5、注重立面美學的理念。一個非常漂亮的建筑外立面可以為這個城市增色。它決定著一個城市給人們的印象。城市印象實際上體現了城市對外的綜合性能力,我們提到一個城市,可能有很多大家值得回味的東西,無外乎就是建筑。也可能有時候是對一棟建筑的印象,有時候是對一個城市整體的印象。從某種程度上講,現代建筑的立面可以說是一個城市的臉面。因而現代建筑風格中的立面美學內涵與美學追求,是十分重要和及其必要的。它對城市的健康可持續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筑對一般人講,欣賞的是它的外部立面造型,建筑立面是體現建筑美的一個重要方面。社會不斷進步,物質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審美追求也提升到更高的層次。城市建筑的設計就應該適應新形勢的變化,不僅應具有使用功能,還應擁有觀賞功能,使立面美學更好的體現在現代建筑設計中。
五、現代建筑設計風格與傳統設計的區別
1、從設計性質上看.傳統的設計偏重于技術,現代建筑設計則面向功能目標,將技術、經濟和社會環境因素結合在一起統籌考慮,具有工程性,既重視設計的內容亦強調設計進程的管理。
2、從設計進程上看.傳統的設計在戰略進程和戰術步序上有隨意性.現代建筑設計則強調設計進程及其步序的模式化。
3、從設計手段上看,傳統的設計是電算器(過去為算尺)、圖板加手冊,個體手工作業,現代設計則充分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計算、自動繪圖和數據庫管理,集團分工協作。
4、從設計方式上看。傳統的設計以經驗總結、規范依據為主.現代設計則強調預測與信號分析及創造性的相互配合。
5、從設計部署上看,傳統的設計只限于從方案到工作圖這個階段,現代建筑設計則貫穿開發的全過程.除常規的設計外,還要考慮從用戶需求(市場預測1到設計評價(可行性研究1及施工階段的結構設計工藝性修改以及試運轉和使用維修經驗的反饋。
六、現代建筑設計創新的幾點構想
1、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和借鑒思想。一個時代社會藝術體現在它的建筑設計上,建筑設計的風格、特點以及類型都是一個時代審美觀和歷史的表現。建筑設計就要在歷史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創新,借鑒古今中外所有的的建筑設計藝術,汲取精華。把建筑設計作為一種創作,一個具有新觀念、新品質的設計創作。創新思維是建筑設計必須要具備一部分。只有不斷的創新,建筑設計才能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2、和城市設計相結合的現代建筑設計,被人們普遍所認知的,建筑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還包含了外部空間環境和個性化的內部結構。不但具有建筑設計構思的一種特別含義,還包含了建筑形式和空間結構不能體現的美學方面的意義。建筑設計需要兼顧環境的整體性和多樣性,體現了建筑設計藝術的本質特點和對城市文明及環境文理的認可和欣賞。
3、人文精神的體現是現代建筑設計需要體現的,建筑的設計不是獨立的,是結合人們的心理以及美學的知識共同體現出來的。一個新的建筑設計形象要具有一定的沖擊力和視覺效果。現代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建筑,例如:市政建筑和公司建筑等,它們都具有一些不平常的意義,關系著人民群眾的人文精神和聚合力以及一個城市的象征精神。這些建筑都是新時期的人文景觀和人民心里歸屬感的凝聚點。體現了現代人的精神追求和象征性的表現,是結合了市民感情的美學體現。
4、數字化技術對現代建筑設計的影響,數字化是現代社會和經濟時代的技術基礎,它不僅僅只是一種信息處理技術。一些國內知名的數字化研究者表明:隨著社會的發展,數字化將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和作用,并指出了一些將會出現的情況。一部分激進型的建筑師已經利用計算機來增強建筑設計能力,尤其是在立體空間和形體結構這些方面。這些技術是在傳統時代無法想象得到的。數字化的發展為人類創造了一個高科技的生活環境,使先現代的城市和建筑可以同時存在于虛擬和現實中,這樣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上的需求,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總的來說,建筑設計的目標就是為人們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生存空間,使人們的生活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建筑師就要接合現實,認真思考,選擇一個合適的風格,在以后的建筑建設過程中不斷的進行創新,從每一次的成功或者失敗中總結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一種新的現代建筑風格。
六、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建筑風格與建筑功能做好協調能夠實現建筑風格的不斷創新。在不斷實踐中總結經驗,形成獨特建筑觀。
參考文獻:
[1] 李丹:《論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的融合》,《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24期
[2] 傅筱:《從工業化生產方式看現代建筑形制的演變》,《建筑師》,2008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