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倉山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袁枚是倉山居士,1716年3月25日至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和美食家。
2、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并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3、袁枚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窗明月的夜晚,遠離了紛繁喧囂的塵世、是是非非的人群,一書在握,熱茶一杯,靜心讀了下去,漸漸便覺茶香滿口書香滿紙,盡可以劉伶醉酒,放浪形骸――開心處開懷大笑,傷心處黯然神傷,激憤處拍案而起……仰觀蒼天,俯察大地,一種腋生雙翼的感覺油然而生。心騖八極,思接千載,神游古今,可以大荒無限,咫尺千里,豆芥巨觀,縮龍成寸。自由自在晶瑩剔透的靈魂啊,分明已化作奔月的嫦娥。
很靜很美的冬夜,就著火爐,溫一壺酒,讀那些又靜又美的書:可以是《紅樓夢》,可以是《瓦爾登湖》《追憶似水年華》,可以是張岱的《西湖夢尋》、袁枚的《小倉山房尺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也可以是周作人的小品、唐的書話。當然,日本古代作家的隨筆也可以,英國作家鮑斯威爾的《約翰生傳》也可以,《板橋雜記》《香艷叢書》也沒什么不可。
古人劉向云: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憂愁煩惱襲來時,不妨讀唐詩,吟宋詞,看艾蕪的《南行記》。如此,春天的風秋天的雨,會漸漸冷卻你急躁的情緒;彎彎的小橋潺潺的流水,可慢慢松弛你繃緊的神經。不知不覺中,你悠悠南行,那溪頭臥剝蓮蓬的小兒,那嶺南見客羞遮面的村姑,無一不使你怡然自得,超然物外。此時煩惱何在!憂愁何存!
一個生活得豐富圓滿的人,是不會沒有寂寞的。對于每個人來說,他人永遠是水,自身永遠是魚。即或能在水里自由地游弋,也不能夠溶解于水,更不能與水合一。固然有摯友的安慰,情人的蜜語,但是所有的思想與情感,只能被理解,無法被分享。無論一人獨處,還是朋友聚會,那一絲半縷的寂寞之感,都會不召自來,涌上心頭。忽然有那么一天,你突然發現一本書,這本書好像專為你寫的一樣,你淚流滿面,讀了又讀,身外的一切有如潮水般退去,袒露出一片寧靜而安詳的心靈的沙灘。世界盡管像大海一樣在周圍起伏洶涌,你卻可以仰觀星空,俯察貝石,安之若素,處之泰然。這是一個孤獨的境界,也是一個充實的境界。
關鍵詞:園林建筑;藝術;布局
Abstract: when people swam in the garden, people can enjoy the aesthetic Angle from the garden architectural beauty of art. But, if want to let visitors from the heart feel the beauty of the landscape, will have to put garden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so as to form a perfect landscape, this should also be landscape designers need to study the thinking of problem.
Keywords: garden architecture; Art; layout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園林布局的概念
眾所周知,園林是人工按照先前的設計,將不同類別的景觀相結合,共同組成一個有機的景觀。并且,在所涉及的景觀中,各個景觀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它們總是能將各自的優美發揮到淋漓盡致。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認為的規劃各個景觀之間的位置叫做園林布局[1]。
2 園林建筑的分類
2.1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分
園林建筑裝飾小品:裝飾園林環境為主,注重外觀形象的藝術效果,同時要符合使用功能。包括園椅、園燈、園林展覽欄、園墻、園林欄桿等。
服務性建筑:這些建筑主要是提供游客生活或者出行的方便。如:交通工具存放處、超市、餐廳、接待室、賓館、衛生間等。
游憩性建筑:供游人休息、游賞用,造型優美。如:亭、廊、花架、榭、舫等。
文化娛樂性建筑:向游客提供更多的娛樂場所。如:劇院、休息室、文化宮、展覽室、健身房、溜冰場等。
園林管理類建筑:提供園林管理人員居住和辦公場所,如:傳達室、門衛室、植被保護管理室、倉庫等。
2.2按傳統形式分
有亭、臺、樓、閣、廊、榭、舫、廳、堂、殿、館、軒、齋、塔等。
3 園林建筑的功能要求
3.1滿足功能要求
改善、美化人們的生活環境,為游人提供休息、游覽和文化娛樂活動。能夠提供游客基本的生活需求;一是提供游客簡單的輔助功能,諸如小型超市、售票廳、活動室等;二是于主體的建筑相結合,共同組成一個功能齊全的旅游景點[2]。3.2滿足景觀要求
園林建筑必須滿足景觀的基本要求:一是滿足造景的需求,起到襯托風景的作用,也就是說園林建筑必須也要有自己的藝術特點;二是提供最基本的旅游景點場所,供游客旅游。
4 園林建筑設計中藝術布局思考
4.1動靜結合
中國園林講究以動靜對比、靜寓動中、動由靜出,塑造出優雅的環境氛圍。著名作家陳從周曾在《說園》中指出:園林的基本特點就是需要有動靜之分。靜觀實際是指靜止不動的景觀,能夠為游客提供停止駐步;動觀則是指在整個園林的構建過程中提供游客較長的觀景路線。園林建筑不僅僅是為了讓人們有場所進行居住,更重要的是提供游客觀景,因此,在進行園林建筑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到動靜之分。靜觀包括諸如大廳、樓臺、小島、假山等,這些建筑物往往和園林中自然景觀相照應,給人們獨自想象的空間。例如,在網師園中便設有諸多的具有深層含義的靜觀,凈水樓臺、樓亭榭木、水塘游魚。動觀則是更多的結合游廊和園路。當游客在這纏綿的路徑行走,很輕松的就會步入到這種優雅的環境中去,并且路徑兩側的景觀于此相照應,耐人品味。例如,頤和園中漫長的游廊,路徑兩側的萬壽山、一望無際的昆明湖,讓人們沉醉于這美麗的頤和園景觀之中。4.2虛實相生
早在我國古代園林藝術中就提出“空”與“虛”的概念。 “憑虛構象,象乃生生不窮”,這句話生動形象的描繪出我國園林的具體創作手法和藝術。借景是指依靠在園林中引入其他的景觀來共同寫照園林藝術,這就將園林的空間感和藝術性相結合,給人們更多的遐想空間。例如,頤和園通過建造玉泉山和玉峰塔,更加生動的繪制出頤和園波瀾彷徨地景觀,圓明園通過引入西山,這種方式稱為遠借,有著特殊的意義;蘇州拙政園通過在園林的假山上設置宜兩亭,讓人們有了更多的空間去瀏覽更多的景色,這是方式被稱為鄰借。可以看出,通過這種借景的手法,園林中就充滿了大量的虛虛實實,讓人們穿越了現實的空間,思維也從單純的物理環境迸發到思想環境。
1)框景,框景在園林藝術中有著關鍵的作用,它能夠將自然環境和園林建筑巧妙地結合起來。通常,在一般的園林中就可以看到將園林建筑亭、廊、閣等建筑的門窗作為風景的畫框,然后將自然景觀映射到畫框中去,從而組成了一副天然畫卷。例如,在瘦西湖的釣魚臺上,有著經過園林藝術家巧妙設計的“四面亭”。從遠處觀去,視野透過四面亭的圓門就是五亭橋,在其左側橢圓形門框住了遠處的白塔,當你站在亭中,五亭橋和白塔自然的引入眼簾,這就構成了一副精美的“框中佳景”。分景、隔景是指通過建造其他的園林建筑來劃分自然景觀,讓人們能更加專注的領略到自然之美。其中,應用于分景的建筑有諸如廊、門洞、漏窗、花窗,等,這就大大的促進了園林藝術的層次感。因此,當你步入到具有巧妙設計的園林中,各種天然的畫卷應接不暇的進入到你的視野,讓你為之震撼。2)鏡借,鏡借是指在園林建筑中多采用湖面和鏡面映射塑造氛圍。正如嚴羽的《滄浪詩話》描寫的詩句,“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正是指出園林中恰當的引入水進行襯托倒影。在袁枚所筑隨園中,小倉山房的各色玻璃上,各種風景應接不暇的進入到窗戶的玻璃上,讓人白班尋味。此外,在蘇州網師園、揚州寄嘯山莊及片石山房中均有這種手法可見,正是這種手法將更多的景觀帶入的人想象中去。
3)水中倒影,在諸多的園林景觀中,水是不可獲取的自然景觀。水實際上只是一種靜止不前的客觀景觀,但是借助于其自身的映照,這就形成了 “虛中構象”,讓人們有機會在這一種有更多的遐想。例如,在蘇州拙政園的塔影亭高度織女故事這種手中倒影的手法,并利用倒影給景點命名。在園林的建造過程中,設計師不只停留著建筑的一維思考上,而是利用其他方式實現了景物的多維度,水中倒影就實現了園林景觀的多維度的共同寫照,這就從另一個角度促發人們的思維
冬季睡眠是一種很好的養“藏”方法。冬季的睡眠時間可以適當提前,第二天等太陽升起來再起床。無論大人孩子都應遵循這個規律,
為春生、夏長儲存能量。
山楂降壓解膩效果好
年底聚會難免吃多吃膩,山楂對消化油膩肉積的效果最好。山楂還有降血壓的作用,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抗心律失常,對心肌缺血有保護作用。每天飯后吃幾顆山楂,是很好的調理消化系統和心腦血管系統的養生方式。
冬用艾灸防感冒
穴位位置:足三里位于在小腿前外側,髕韌帶外側的凹陷處向下量四橫指寬,脛骨外側一橫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穴。
方法:將艾條點燃后,在靠近足三里的部位進行熏灸,距離皮膚的距離以感覺到溫熱不燙為適宜。持續熏烤一段時間,當你感覺到燙疼的時候,就將艾條拿開一會兒,然后再放回去繼續熏烤,直至艾條燃燒至一半的長度,然后換另一側繼續熏烤。
凍瘡膏的使用方法
凍瘡膏含有樟腦、硼酸、甘油,其中樟腦能促進局部皮膚血液循環,止癢止痛;硼酸具有輕度的抗菌、消炎功效。如果皮膚損傷尚未破潰時,可用溫水清洗創面,擦干后涂抹凍瘡膏或肌醇煙酸酯軟膏,每日2次即可。如果是皮損破潰,除了涂抹凍瘡膏或肌醇煙酸酯軟膏外,還可涂抹紅霉素軟膏或魚石脂軟膏,每日涂抹1次即可。
運動不可過量或空腹
不當運動會使人過于緊張或興奮,這樣不但達不到鍛煉的效果,還會使血糖升高;晨起運動前禁忌空腹,以防出現低血糖的情況。如果是糖尿病人,伴有心、腦、腎、肝臟問題時,不宜進行運動,可待病情穩定后,做一些緩和的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每天動一動骨頭,可降低骨折風險
美國喬治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讓全身接受震動訓練,可減緩年齡老化所造成的骨質流失,有助于降低髖關節骨折的風險,特別是髖關節、大腿骨等部位,經過震動訓練后,骨質密度更緊實。研究人員認為,震動訓練可以降低骨質分解指標,促進骨頭生長,刺激成骨細胞活動,進而減緩骨質流失。
既然腎俞穴對人體健康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進行日常保健呢?
每晚臨睡前,垂足坐在床上,也可以坐在椅子上,松開腰帶、衣服,讓情緒平靜下來,用舌頭抵住上顎,閉目,提肛收腹,按摩腎俞穴。當口中積聚的唾液足夠多時,一小口一小口地用力咽下。
長期堅持此法,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還有一種方法也很簡單,只要堅持做,就會見效:
第一步,搓熱手心。雙手相對搓動至少一分鐘,使掌心發燙為宜。
關鍵詞:蘇雪林;千屈萊;性格矛盾;思想孤獨;特立獨行;感性氣息
【中圖分類號】G640
縱觀蘇雪林的一生,充滿著矛盾與堅守。她木訥內向,卻文字優美;她勤儉吝嗇,卻愿意幫助危難中的他人;她看似幼稚好動,卻在抗戰時將50兩黃金捐給抗日將士;她出走大陸,卻親立遺囑愿死后骨灰拋灑故土。正是這些復雜的經歷與感性的自身才勾勒出了一個完整的蘇雪林。
每每想起蘇雪林,憶起她的人格與作品,我的腦海中便不知不覺地浮現出千屈萊的影子。不是群生植物,僅摻雜在其它植物叢中單株單株地生長,被愛爾蘭人稱為"湖畔迷路的孩子"的千屈萊,孤獨且憂愁,特立獨行而又充滿感性。蘇雪林便是生長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株千屈萊,一株充滿矛盾與感性的千屈萊。
一、千屈萊之矛盾
蘇雪林的一生都是矛盾的,這既有家庭的烙印,也有社會的影響,更有其個人性格的因素,她的一生我行我素、率性而為、不知進退,她一生的成敗得失可以說都與她的性格是息息相關的。這正似千屈萊,雖夾雜在眾多植物當中,卻仍然擁有著自己的一方天地,即使它自己也無法保障是否會有一天與周圍的眾多植物零零點點地融為一體,直到失去自我。
(1)性格矛盾蘇雪林
蘇雪林曾在自己自傳的序言中這樣寫道:"我是一個自卑感相當重的人,不重視自己的為人及自己的作品,本書也曾述及......況一個具有歷史價值的人,才有資格寫自傳,像我這種庸碌卑微的人也來災梨禍棗,豈不笑掉人的大牙,還是免了罷"。這里的"庸碌卑微",實在是自謙之語,而"自卑感相當重",則也顯示出作者沒能真正肯定自我價值的一種歷史心態。只有在文中表現對自己的屈賦研究的態度的時候不以尋常視之,珍愛有加。這時她會充滿一種無比堅定的信心宣稱:"現世雖無知者,我將求知音于五十年、一百年之后。即五十百年以后仍無人賞識,那也無妨,'文章千古事'只須吾書尚存,終有撥云見日的時候!"談及自己的屈賦研究,蘇雪林便從一個自卑的庸碌卑微之人,轉眼變成了一個自信堅定、豪氣干宵之人。[1]在蘇雪林的內心深處,實際上存在著兩種互相矛盾的自我價值認知方式,一種是超過自謙程度的自我否認,而另一種便是充滿自信的自我肯定。
(2)情感矛盾蘇雪林
在情感方面,蘇雪林是現實而充滿幻想的,她一方面想要掙脫自己既定的婚姻軌跡,為生活中的些許過客而心動流連,另一方面又看似甘愿地束縛于自己那段早已名存實亡的婚姻生活長達36年之久。蘇雪林與張寶齡的婚事是在她14歲那年由祖父做主定下的,從訂婚到結婚的14年中,蘇雪林曾以上學、讀書、留學等理由推遲婚姻的到來,但卻沒有想過要徹底地終止婚約。也許她是因為對母親的愛與尊崇才默默拋開了離婚的念頭,不過在蘇雪林的母親離開人世之后,家庭的壓力大大減輕,蘇雪林卻轉而堅持保留這場名存實亡的婚姻,就有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了。當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出現了某些偏誤時,蘇雪林首先努力的方向不是糾正,而是順應并強化,以期在這個過程中為自己的言行找到合適的理由。
二、千屈萊之孤獨
在安徽黃山腳下風光旖旎的太平湖,湖北岸黃山區的永豐鄉有個名叫嶺下蘇家的山村。偏僻的村子雖小,卻因為出了名揚海峽兩岸的才女蘇雪林,也因為蘇雪林選擇了歸葬故里,而漸漸地為人所知。蘇雪林是孤獨的,她的這份孤獨不光體現于她的經歷,也體現于她的追求當中,不過所幸,她在孤獨的最后,最終回歸到了故鄉的懷抱。
(1)思想孤獨蘇雪林
蘇雪林是五四以后出現的才華橫溢的女作家之一。冰心曾說:"記得五四時代,我們的前輩有袁昌英和陳衡哲先生,與我們同時的有黃廬隱、蘇雪林和馮沅君。"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也應該有蘇雪林的一席之地。蘇雪林雖然是五四時期的作家,并且以"五四人"自詡,但是卻背負著沉重的舊傳統的包袱,這無法擺脫的舊傳統和封建思想體現于她的人生觀和文學觀。[2]
蘇雪林的母親14歲嫁到蘇家,祖母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大家長,貪圖享樂并虐待媳婦,而她的母親自幼好聽忠孝節義的故事,立志要做一個完人,所以在祖母的高壓下養成絕對的服從性,也磨練出無數伺候尊長的才能。蘇雪林說:"那個時代社會正被一種強大無比的勢力籠罩著,壓制著,統治著,壓得人氣也喘不過來。那股勢力就是所謂'舊禮教'。它彌天際地,無所不包,使受之者反抗無從,動彈不得,若非親自經歷過的人,誰能知道,無怪都視為天方夜譚了。"蘇雪林既對舊禮教痛恨,但她的態度又是極其曖昧和矛盾的。她雖痛恨祖母的殘忍,但她又敬佩母親的秉性,敬佩母親"忍耐"、"順從"的德行,所以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她的態度也就是"忍耐"與"順從"了。
曾有人評價蘇雪林說:"在蘇綠漪筆下所展開的姿態,是剛從封建社會里解放下來,才獲得資產階級的意識,封建勢力仍然相當的占有她的傷感主義的女性的姿態。"自稱是"五四人"的蘇雪林其實只是獲得了一些資產階級的意識,封建的舊傳統仍然左右著她的創作。蘇雪林作品的主人公對于封建的包辦婚姻的態度是妥協服從。所以,蘇雪林筆下的女性,是被舊禮教束縛的女性。當《棘心》的女主人公醒秋被男友秦風撒下的情網籠罩著失去抵抗力時,醒秋理性地以舊禮教約束自己,壓抑自己的感情沖動,雖然"理性和感情的沖突,天人的交戰,使醒秋陷于痛苦的深淵中,但是在與愛情訣別之后,主人公醒秋說:"假如不是舊婚約羈束著我,像我這樣熱情奔放的人,早不知上了哪個輕薄二郎的當。"舊禮教似乎對她有功無過了。
(2)生活孤獨蘇雪林
蘇雪林的婚姻是那個時代最為典型的包辦婚姻,從一開始就是個悲劇。起初為了完成母親最后的心愿而與張寶齡結婚,但女兒的婚姻并沒有延長母親的生命,一個月后母親還是去世了。夫妻二人從結婚到蘇雪林離開大陸之前,一共二十四年,期間兩人聚少離多,加在一起也不過寥寥三四年時間,無論怎么說都不能算是一個正常的婚姻。盡管蘇雪林對丈夫十分不滿,但對婚姻卻十分忠貞。其實,無論婚前還是婚后,蘇雪林都不乏追求者和意中人,這從她自己的文章《家》和《綠天》中就可以看出。但她都經受住了誘惑,其中最為驚心動魄的一次算是發生在法國里昂的熱戀。那時的她才剛到法國,人生地不熟,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個學藝術的中國留學生。碰巧對方讀過她的作品,對她仰慕已久,兩人幾乎一見如故。時間一久,兩個人關系日益親密,經常像戀人一樣一起外出散步寫生看藝術展,幾乎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但在最后一刻,她還是理智地選擇了與對方分手,親手扼殺了自己的初戀。[3]
蘇雪林的一生并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有的只是一場束縛著手腳名存實亡的婚姻悲劇,她沒有兒女,在人生的最后也并沒有體會到兒女們膝下承歡的天倫之樂,她一個人就這樣孤單而固執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也許她所擁有著的,就只有對母親的愛,與家鄉和民族的愛了。"我深信我的母親常在我身邊,直到我最后一日",蘇雪林1939年深情地寫進她散文里的這句話,半個世紀過去后真的成了她的預言。母親給她以生命和血肉,而故鄉則給她以另一個母親,養育了她的靈魂。回歸故里的蘇雪林在生命的最后的征程中,體會到了之前很多年都未曾體會到的家的溫暖。
三、千屈萊之特立獨行
蘇雪林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這種獨特主要體現于她舊傳統、五四新文化、基督教三重視野拼湊下的文化人格之上。猶如千屈萊,縱身邊過客萬千,我自"巋然不動"。
(1)觀念獨特蘇雪林
五四對舊道德極盡攻擊之能事,主張個性解放,追求個人自由,提倡家庭革命,婚戀自由。許多男女青年以叛逆者的姿態,力圖重建全新的家庭秩序、兩性秩序,然而蘇雪林在道德倫理上的認識與選擇卻獨具風格。在《小小銀翅蝴蝶的故事》中,蘇雪林以蝴蝶自喻,蝴蝶遭到了來自作為詩人之比喻的蟬,作為學者之比喻的魚,以及蜥蜴等的求愛追逐,但蝴蝶都以作為未婚夫之比喻的蜜蜂的婚約為由加以拒絕。可以說"她自湖的西邊以來,拋擲了多少機會,方得保全了自己的愛情,她要將這神圣芳潔的愛情,鄭重地贈給蜜蜂"。[4]一方面,蘇雪林為少女的所沖動,另一方面也沒有充足的反對未婚夫的理由,所以她對未婚夫的感情里面無疑包含了愛情的因子,但是這感情里面卻包含了更多的道德責任內容,這在《光榮的勝仗》體現得尤為突出。蘇雪林的貞潔觀雖然是脫胎于"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的舊式婦女的節烈觀,但她并非完全是舊禮教的犧牲品,其中也存在她的自主意識和獨立思考精神。
(2)信仰獨特蘇雪林
受"五四"的影響,1922年"非基"運動興起。基督教被等同于封建蒙昧主義思想,接受五四所標榜的理性主義的審判。一般的進步青年視基督宗教思想為洪水猛獸,而此時的蘇雪林卻對宗教報以深深的理解同情之心。首先她肯定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她承認"人類的肉體和精神,不過是物質的集合和運動",然而,又認為物質主義和自然主義必然造成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要求,造成精神的失落和人生的痛苦、煩惱和虛幻,因此,人類還必須擁有精神之美。雖然此類觀點并非蘇雪林所首倡,但是她作為五四人的這種價值觀的認同,是迥異于五四的主流話語系統的。其次蘇雪林認為在道德觀上東西方文化是想通的。[5]她認為天主教信仰有三個特點,虔誠、熱忱和神樂,宗教也具有自己的道德之美,孟子的"理義之悅我心"與基督教的博愛是相通的。
(3)文化獨特蘇雪林
蘇雪林的文學創作深受桐城派文學的影響,她非常崇拜袁枚,曾說"清代詩家,我頂喜歡袁才子",對于袁枚的《小倉山房全集》,蘇雪林自幼及老,一直愛誦不衰,其散文創作也有著濃厚的袁枚影響的印記。也許蘇雪林無意將桐城派文學與基督教文學相整合,但其實已經在不自覺將兩者的融合反映在自己的創作理念和創作作品中了。蘇雪林強調文學作品的道德教化功能,所謂文以載道,這在她對郁達夫與張資平的文學評論中可見一斑,她批評郁達夫的《沉淪》是"盡量地表現自己的丑惡,給頹廢猥瑣的中國人一個初次在鏡子里窺見自己容顏的驚喜",批評《她是一個弱女子》"可謂集文學之大成"。蘇雪林在文藝創作上顯然與五四以來的諸多大家相異趣,她既反對"左翼"作家的紅色激進主張,同時也反對以鼓吹個人絕對自由其實絕對虛無的頹廢派的亡國奴德行,但她更多地是站在民族主義立場上而論的,這在抗戰時期她的愛國表現及文學創作中可以證實。
四、千屈萊之感性氣息
蘇雪林,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感性的人,她"決心要寫出一個真實的蘇雪林,不為她諱,也不為歷史諱,客觀地寫,讓讀者了解那段歷史,了解蘇雪林這個人",她做到了。蘇雪林的感性體現在對母親的尊崇、對愛情的期許,以及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之上。
(1)母女之愛蘇雪林
《棘心》取名于《詩經?凱風》之"棘心夭夭",它是作者獻給母親的頌歌。她對母親的依戀,在《棘心》中以"圣母頌"的文本形式出現。母親是一切美德的集大成者,是舊式家庭婦女賢與孝的典范,又非"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擁護者。母女之間緊密相連的血緣關系、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的人格魅力,以及母親的弱者命運深深地打動著女兒的心,在《棘心》中,醒秋由舍不得離開母親而展現出極度的"戀母情結",甚至眷戀母親達到了倩女離魂的境界。她愿意為母親而犧牲一切,這種犧牲出于孝與愛,也出于女兒對母親永久的愧疚之感,還帶著宗教的原罪意味,雜糅著有良心的女兒的報恩意識,在母親面前,醒秋自認是一個"負罪的人"。[6]醒秋是蘇雪林的化身,蘇雪林對母親的愛也是真實可見的。
(2)異性之愛蘇雪林
伴隨著個性解放思潮的洶涌,近代婦女的自我意識覺醒,當她們自覺到人之為人的價值,反抗被壓抑的奴隸境地之際,階級、社會意義上的男女爭斗就發生了。而愛情被視為"追求者與被追求者之間的爭斗的藝術",已經有很久遠的歷史了。《棘心》中直接描述女主人公的愛情經歷,間接傳達愛情的決斗場上兩性關系受到的來自舊傳統、新思想的干擾,蘇雪林和她的主人公渴望建立一種新型的兩性關系,但這種新型關系的基礎卻來自舊式的父母之命,其結果可想而知。[7]蘇雪林以"團圓"為她的作品作結,這是她的一個美好的愿望,也是一個屬于那個時代的女性的難以實現的愿望吧。
(3)民族之愛蘇雪林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蘇雪林的民族思想的水銀柱已經漲到了最高峰。她捐出了多年的積蓄支援抗戰,把自己的赤誠的愛國之情寫在了歷史上,抗戰時期出版的《屠龍集》和《南明忠烈傳》可謂"為時為事而作",洋溢著強烈的民族精神。與此同時,受歐洲文明熏陶多年的人,看人論事很可能會以西方文化的尺度為標準。蘇雪林卻不是這樣,《在海船上》開篇先說人類的劣根性,此種劣根性,"文明人"亦不能避免。在作者看來,西方人優越傲慢的地看待落后民族,固然是一種不良心態,是人類劣根性的表現,但在海輪這樣的"國際公共場合",中國人習以為常地把自己的野蠻丑陋主動展示給外國人看,為他們提供佐味的人生景觀,豈不是更為低等的劣根性。因此,作者在文末發出憤懣的心聲:"我不知什么緣故,這回只覺得我的心肝在腔子里逐漸漲大而下沉,幾乎使我氣窒而死!"[8]文化沖突中的壓抑和憤懣、民族矛盾尖銳時期的愛恨交織,都來源于蘇雪林對祖國的熱愛。
五、小結
蘇雪林的一生是成就卓著的一生,也是不圓滿有缺憾的一生,蘊含著悲劇性色彩的一生。但是作為由傳統向現代過渡的"歷史中間物",蘇雪林是眾多的"戴著鐐銬"的舞者之中的一個。而且,作為歷史文化長河中弱勢群體的一員,在男性強勢話語的氛圍中,在婦女解放、個性解放的初期,蘇雪林面臨的困惑和壓抑無疑會更為深重一些。不過所幸的是,在文學創作與學術研究里,蘇雪林最終釋放了自我,找尋到了自己的存在。這是她的幸運,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幸運。
如果說千屈萊是"湖畔迷路的孩子",它的孤寂與執著、特立獨行與感性深深地打動了愛爾蘭人的心靈,那么蘇雪林就是"文壇迷路的孩子",她"迷失"在自己矛盾而糾葛的情緒與理念之中,她孤獨而又洋溢著屬于自己的那份傲氣,她是既一個獨立于文壇之外的特立獨行的孩子,又不知不覺地身處于那個時代的文流之中,堅守著自己的意志,回憶著心中的那份期許,維護著屬于自己的那方天地。
參考文獻
[1]何云霞.從蘇雪林看現代知識女性的人生困境和自我超越[N].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7(02).
[2]沈暉.蘇雪林傳略[J].皖籍臺灣人物,2013(46).
[3]王宗法.蘇雪林論[J].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00(27).
[4]戶松芳.蘇雪林: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堅守[N].江漢大學學報,2004(02).
[5]郁乃堯.另類才女蘇雪林[J].江蘇地方志,2011.
[6]郭曉霞.從蘇雪林看現代知識女性的人生困境[N].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32).
[7]王蓓萍.翩翩飛舞的銀翅蝴蝶[N].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1(03).
[8]尉天驕.論蘇雪林散文中的民族文化情感[N].河海大學學報,2000(03).
[1]何云霞.從蘇雪林看現代知識女性的人生困境和自我超越[N].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7(02).
[2]沈暉.蘇雪林傳略[J].皖籍臺灣人物,2013(46).
[3]王宗法.蘇雪林論[J].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2000(27).
[4]戶松芳.蘇雪林: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堅守[N].江漢大學學報,2004(02).
[5]郁乃堯.另類才女蘇雪林[J].江蘇地方志,2011.
[6]郭曉霞.從蘇雪林看現代知識女性的人生困境[N].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