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普希金致大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聯歡會后的交誼舞會上,他邀請她跳了一支華爾茲,邊跳邊聊,話題總是圍繞著普希金。她說:“你的朗誦那么動人,你一定很喜歡普希金的詩?!彼Υ穑骸捌障=鹑可臍v程,始終站在當時前進社會和道德理想的水準上,他的詩歌充滿著內涵的,正像水晶里充滿著太陽光。所以,我是他的崇拜者?!备鶕囊螅诙焖蛯⒕b版的《普希金文集》送給她閱讀。此后,通過交流讀詩的心得體會,他們成了一對戀人。
他們的每次約會都將談詩、朗誦視為享受。中山公園音樂茶座,他們一邊欣賞輕音樂一邊輕聲朗誦普希金《皇村中的回憶》;北海公園,他們劃著小船蕩漾在湖面上,不由自主地朗誦起普希金的《致大海》。
1960年他們訂婚了,并在北京麗影照相館拍了訂婚照。1961年他們在北京結婚。
1965年,他們調回南京工作,在隨后漫長的生活中,遇到工作壓力、生活煩惱、病痛困擾時,他們總會用普希金《假若生活欺騙了你》的詩句相互撫慰。即使他們之間發生矛盾,也從不針鋒相對,化解矛盾后感情反而更深。
一天,一位老同事的小孫子想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她便把珍藏的《普希金文集》借給其閱讀。他得知后火冒三丈,大聲吼道:“你不通過我就把書借給小孩子看,萬一丟了、破了,或者弄臟了怎么辦?”“怎么辦?重買一本唄?!薄斑@書是我們愛情和婚姻的見證,能用錢買得來嗎?”一氣之下,他把手上的茶杯重重地砸在地上。見此情景,她選擇回避,出門散步去了。
請留心自然吧。面對大海,那好像要侵吞一切的洶涌波濤讓人聯想起擁有無邊力量的自由,于是,普希金吟唱出了熱情洋溢的《致大?!?。但也請留心流經你身邊的泉水,這樣才有了風行一時的校園歌曲《泉水叮咚》。在海水令人驚心動魄之余,你是否留心到那如和弦的泉聲讓你體會到了另一種人生“靜”界。留心孤傲的梅花,留心頑強的野草……學會留心自然,讓你多了一份詩情與睿智。
請留心他人吧。你是否了解你的朋友,比如說他們的生日、興趣、偶像,不要認為這非得像搞調查一樣地詢問才會有答案,其實他們平日的言行都在給你提示,只要你留心,留心到平日開朗的朋友突然沉默了,然后送出你的關懷;留心到推車的路人大汗淋漓,然后伸出援助之手……學會留心他人,讓你多了一些友誼與快樂。
請留心世界吧。如果你留心到非洲窮困的孩子沒有飯吃沒有水喝,那么,你就不會隨手將飯菜亂扔,就不會將水龍頭擰開還以為無關緊要;如果你留心到伊拉克的群眾曾整天活在硝煙迷漫、極度恐懼的環境之中,那么你就不會憎惡生活,抱怨老天的不公……學會留心世界,讓你多了一片感恩與幸福。
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蠢材。恰如其分。如果人的思想皆如此這般方正,那么我們的世界也就不會再是繽紛斑斕了。
正如情歌中有“情歌王子”張信哲“愛如潮水”般的纏綿,也有“蘇式情歌”經典蘇永康“愛一個人好難”的悲涼;有“歌圣”張學友“餓狼傳說”般的火熱,也有“浪子歌手”齊秦“大約在冬季”的雋永。沒有思想的棱角,便沒有個性的紛呈,沒有個性的紛呈,便更沒有了自我,藝術也便沒有生命力。別讓自己的思想被他人的言論所掩蓋,別讓自己的個性被他人的思想所修剪。
沒有蘇軾、辛棄疾們的張狂個性,就沒有豪放派“大江東去”和“西北望,射天狼”的絕世氣概;沒有柳永、李清照們的多情傷感,就沒有婉約派“執手相看淚眼”和“人比黃花瘦”的一唱三嘆。
就在這個悲傷的夜里,我獨自去尋找你,親愛的,我可愛的貓兒。
循著你的氣息,沿著你的回憶,我來到了這里,這個曾經玩耍的空地。梧桐樹穩穩地站在黑霧里,撒手拋下時間的槳。泛黑的葉片上反射著你曾經的步伐。天堂像海水一樣美,因為我見過海,況且你一定記得我常對你說的一句話:海,是倒過來的天。
我獨自在昏暗的路燈邊蹲下。雨悄悄地躲到一邊,看寂寥的我對著又黑又深的前方,獨自淚流滿面地呼喚消失的你。雨害怕得鉆進了大地,那我又何嘗不害怕呢?親愛的,我可愛的貓兒,求求你,給我些時間,給我一個安詳的回眸。請告訴我,親愛的貓兒,你其實在乎我。
風襄緊皮袍從我臉邊滑過,再也不回頭。我幻想著瞥見你穿著白衣走了,走向那條幽靜的小徑,與黑夜融化在一起。只是好遺憾,你忘了嗎?你是不是忘記了去年的那個約定?你不用擔心,我不會怪你,因為你永遠是我親愛的貓兒。我只有遺憾,也只剩下遺憾。
去年我們說好,夏天去銀杏樹下拾葉。那時銀杏葉很美,張開綠色的眼睛閃動著。你帶著金色的串鈴,抬著飛揚的腳步在樹下微笑。我坐在石塊上微笑著望著微笑的你。那時我單純地認為,你那么有活力,那么高貴,像那馥郁的郁金香和臘月憂郁的梅。也就在那年的秋日,那棵風度翩翩的銀杏樹被砍了,只留下一個面孔仰望天空。它很堅強,因為仰頭后,淚水只向心里流。于是我看見你坐在它的旁邊,仰望天空。你哭了嗎?
那天回去你就病了,你在掛念,掛念曾給予你活力的銀杏樹,思念那碧綠的眼和那銀白色的連衣裙。你病懨懨地蜷縮在沙發的一角,時光揮舞著手杖計算著思念與不舍帶給你的傷痛,在生死簿上輕輕拂過你的名字。我緊緊擁住你的身體,絮絮地訴說著你的故事。你用力睜開彌留的眼,聽我講那數不完的情節。我感到死神盤旋時的浪潮襄挾著你,你在無力地隨浪而飄,那一刻我只想成為一只比天還大的手,只為托起小小的你。
再見,我的貓兒!你在波浪里向我揮手,而我只是在淚流滿面地笑,卻沒望見你那孤寂的背影緩緩滑向地平線的那端最終消逝。對不起,我親愛的貓兒,請再給我一個回眸。對不起,我親愛的貓兒,我沒看見你。但是,在天堂,你一定不要傷心,因為你要明白,人間有一個多情的生命,她很在乎你……于是,我便常游蕩在那片屬于死神的海岸,放眼萬里尋找地平線那端的你。當時間的海嘯慢慢銷蝕掉碎片般的心,我才驚異地發現,我只不過在回憶的身后拾起了一些傷心的殘片,它們像水晶一樣耀眼,散落一地,卻那么鋒利,長滿了看不見的小刺,在切割著往日燦爛的笑。心早已滴血成河,手也已血肉模糊,但還是忍不住將那鋒利的溫存貼近臉頰,感受從前悲涼的瞬間,再淌著血淚強裝笑顏。
那個暖暖的回眸我沒有看見,對不起,我親愛的貓兒,我只能陪你走過這幾年。對不起,我親愛的貓兒,我為不能永遠伴你而向你道歉。雖然,你還是我那親愛的、可愛的貓兒。
雨還在哭,梧桐卻那么冷漠。凌亂的發梢垂下一串水簾,混合著淚水從衣角淌下。
只見草叢中躍出一道身影,是一只長著金眼的黑貓,像你―樣,那么美麗。于是,我悄悄笑了,原來,你還在這里等著我。
你是不是不想讓我傷心,于是轉世成那只美麗的黑貓?盡管你只是淡淡的白色,淡到和云朵融化在一起,而它像濃墨,深得憂郁。
那只黑貓向我走來,它的身影是那么陌生,但是眼里,卻有關于你的回憶。我緊緊擁住它,悄悄發誓,一定要永生守護你,因為,我還可以再陪你一程。
(指導老師:惠軍明)
早晨,我好想忘記了那個夢。電話鈴聲一響,繼興同志告訴我:昨夜劉思走了。
劉思同志走了,我想寫點什么,可又不知從哪兒說起。
隨即繼興同志用手機短信發來他自己以及楊誠勇先生、陳魯民先生、宋子牛先生等文友悼念劉思先生的詩句。于是在我的心頭慢慢地涌出這樣的句子:
詩入摩羅筆如椽,文追屈子劍指天。
爾時,我正在攻讀魯迅的《摩羅詩力說》,是在為紀念王大海先生逝世十周年做功課。
大海先生生前極為推崇魯迅的這篇文章。魯迅在這篇文章里論述了英國、波蘭、匈牙利、俄國的摩羅派詩人如拜倫、雪萊、普希金、萊蒙托夫、密茨凱微支、斯洛伐斯基以及裴多菲等,稱贊他們用詩歌作武器,是“作至誠之聲,致吾人于善美剛健”,因而他們都是“精神界之戰士”。“摩羅”是印度梵語,意思為“魔鬼”?!澳Ч怼钡膶娈斎皇恰吧系邸?,是當權者,是正統的意識形態。所以,魯迅在論述拜倫時就說,拜倫是借他詩中主人公該隱的口說出了“惡魔是真理的傳播者”這樣的話。大海先生早年參加革命,深受摩羅詩人的影響;劉思先生由詩歌轉向雜文,常常嘲諷荒謬,解剖讕言,鄙視權貴,具有摩羅詩人的風骨。因此,我把他比做摩羅詩人,比做敢于劍指蒼天的屈子。在他們身上,在他們的文章中,體現了中國文化人的憂國憂民以至于憂黨的責任感。但魯迅這篇文章于1907年用文言寫成,十分難懂。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因為那編輯先生有一種怪脾氣,文章要長,愈長,稿費便愈多。所以如《摩羅詩力說》那樣,簡直是生湊。倘在這幾年,大概不至于那么做了。又喜歡做怪句子和寫古字,這是受了當時的《民報》的影響”。今天讀這篇文章,不借助專家的注釋翻譯,困難很多。所以,我是讀讀放放,久不能入其堂奧。當然,這是題外之言。我寫的第二句是:“人生六十耳不順,咳玉噴珠多佳篇。”那是想到了他的《耳不順集》是他六十歲時出版的。但他此后繼續寫作,仍然有“耳不順”的問題。所以,后來聽了子牛先生所言,我琢磨:改為“聽風觀雨”庶幾能夠差強人意:
聽風觀雨耳不順,咳玉噴珠多佳篇。
劉思同志身高、臉紅,說“面如重棗”也不為過。因此,我們見面我常學著侯寶林大師的那句話打趣:“那個紅臉的他是誰耶?”劉思笑笑算是應答了。聽繼興先生言,劉思這次走得極坦然、極瀟灑,不吊唁,不告別,不讓驚動朋友們,幾乎是和老伴開著玩笑就走了。想到大海去世的時候,他滿含淚水,跑前跑后,卻堅持要放《歡樂頌》的情景,想到昨夜夢到的那個“紅臉”,我雖然不信鬼神,卻不能不想到“心理感應”的說法:是劉思來向朋友們道別了。于是順口流出:
昨夜紅臉入夢來,今晨忽報汝登仙。
大海十年,搞個活動,是我的倡議;大海十年的活動尚未舉行,劉思又先行一步,未免使人傷感。于是就有了結句:
大海十年劉思又,雜壇從此少容顏。
我們這幫人,平時在一起暢所欲言,口無遮攔;打趣玩笑,家常便飯?!凹t臉入夢,劉思道別”,并非虛妄。當年,朋友們和劉思開涮,有時也會開到文字里。1992年,我主政《新聞愛好者》的編務后,開始約請劉思先生寫文章;劉思的文章是每到必發,前后發表了十八九篇的樣子。有時來得勤一些,有時得編輯催。劉思后來來信了,一本正經地寫道:
孔副主編:
閣下索稿,我曾在數月前奉上一則之后,又開始寫其二,但寫了大半因種種原因又擱下了(種種原因有貴刊稿酬甚至低于鄭州晚報的原因在;但“市場經濟”也不能沒有友情為重,何況允諾在先?)今日檢出補完奉上。
劉思
8月7日
劉思說的要“補完”的這篇稿子,即發在《新聞愛好者》雜志1992年12月的《飲食之道通詩文――讀袁札記》一文。他從袁枚的飲食之道,悟到詩文;從詩文的求新求奇,又說回來要求“舊”;從袁枚又說到錢鐘書:
袁枚在《隨園詩話》卷八中又這樣說:“詩雖新,似舊才佳。尹似村云‘得句渾疑是舊詩’;陳古漁云‘得句渾疑先輩語’……”錢鐘書先生闡釋:“按此境即濟慈與友人論詩第一要義所謂‘好詩當道人心中事,一若舊而得者’?!边@是大手筆之大境界,簡言之:人人心中所有――舊,人人筆下所無――新,“詩雖新,似舊才佳”;《紅樓夢》盡寫兒女情家務事,卻貴在沒人那樣寫過。雞鴨魚豚尋常事,名廚烹制饕餮驚,方見名廚技藝,并不“標新立異”到把人不可食之物端上桌來,此或可為求“新鮮”者一戒。
這就是劉思的思維,旁征博引不離主題,放得開又收得攏;反復說此,而意在道彼;云天霧罩、山重水復之后,又會讓你豁然開朗。
我記著劉思的情誼,到1998年6月,在《新聞愛好者》出版150期的時候,我以《短簡情深 尺幅萬里》為題,發表了諸多前輩名家等作者給編輯部或者直接給我的來信。我說:我利用兩個“大禮拜”的時間,“重新翻檢、閱讀”,“上千短簡,使我又一次次地感受到師友、同仁間的友情是多么的珍貴”。這發表出來的“短簡”就包括上述劉思那封來信。劉思看到后,稍有責怪的口吻,說:“你還把我要稿費的話也發表出來?”我說:“你是雜文家,還在乎這個?”
劉思博學、健談、思想敏銳,每每叨到問題的要害,但并不是直來直去,而是上下翻飛,左右鋪陳,旁征博引,貫通古今,在聽者入迷的時候,突然甩出一句要害的話或發人深思的話,戛然而止。因此,朋友們聚會都愛聽劉思發言;聽劉思,是一種享受。而在許多的所謂敏感時期,劉思的文章也往往不同于流俗,他不做官樣文章、應景文章,更不講官話套話拍馬溜須的話,他的話往往是話中有話,耐人尋味。劉思同志講話如此,行文也如此。1994年12月,他把剛出版的《耳不順集》送我;我在讀過之后,隨手于目錄頁記下這樣幾句話:
1995.5.27讀完第一集,第二集及第三集前三篇,其余,作品發表時多已讀過。
劉文恣肆,廣征博引,曲而有致,豈能一遍而過?!
劉思的辯才令我折服,我愿意閱讀他的作品,也愿意發表他的作品。我曾經是他的一些作品的“第一讀者”;我從他的文章中獲益良多。
他走了,讓我感到雜壇黯然失色。
我真希望有更多的人來讀讀他的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