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災難課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妻子身亡,
女兒變得木訥
兩個月前的那天早上,妻子送8歲的女兒瑤瑤去上學,臨出門時,她對我說:“我今天多買些菜,你晚上早點回來。”我問:“有什么重要的事嗎?”她沖我笑了笑:“就知道你又忘了,今天是我們結婚10周年紀念。”原來是這樣,我才恍然大悟。
然而,僅僅在兩個小時后,我就接到噩耗:妻子的摩托車和一輛卡車相撞!
妻子被緊急送往醫院,當天晚上,她就永遠閉上了眼睛。所幸的是,她當時在情急之中將站在摩托車踏板上的女兒推出了很遠,女兒只是受了點皮外傷。
我內心的悲痛可想而知,我害怕面對那個沒有了妻子的笑臉和溫柔話語的家;我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需要一個人掙錢來撫養女兒。我給女兒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她的生活,自己則每天早出晚歸,拼命工作,回家倒頭就睡。
然而,令我擔心的是,這兩個月來,瑤瑤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整天沉默不語,以前愛說愛笑、性格開朗的她變得很木訥,整天不說話。保姆說,她每天一放學就關到自己的小屋里,不知在干什么,喊她吃飯她不應,保姆只好將飯菜從窗戶遞過去,睡覺前,再將洗腳水送到她房門口。有時候,她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你跟她說話,她一點反應也沒有。
更令我惴惴不安的是,她還有了一個特殊嗜好:用媽媽的東西。她穿媽媽的睡衣,趿媽媽的拖鞋,別媽媽的發夾,用媽媽的毛巾。
趁她上學時,我將她母親的遺物都收了起來。晚上,瑤瑤放學回家,在她的房間里拼命地摔東西,我和保姆怎么勸都勸不住。我心里又氣又疼,只好對保姆說:“你多照顧她一點,多順著她一點吧。”
雙休日,我特意帶她到游樂場玩,我說:“你想玩什么爸爸都陪你。”我帶她坐纜車、穿“隧道”、坐摩天輪,使出渾身解數逗她開心。可最后我卻發現:根本不是我陪她玩,而是她陪我玩!因為她始終苦著一張臉。
女兒現在這樣子,我覺得很對不起她死去的母親。我感覺很無助。
心理自助,
父親積極調整自己
8歲的孩子親眼目睹車禍現場和母親的去世,這對她幼小的心靈是很大的打擊,她因此出現沉默、木訥、發呆等應激反應是很正常的,家長不要強行阻止她的這些行為。
這個父親對女兒看似用心良苦的幫助實則是一種不合適的干涉。比如,他將孩子母親的遺物都藏起來,這就束縛了孩子的情緒表達,孩子潛意識里的確需要通過觸摸這些遺物來感受“母親”;再比如,父親拼命逗孩子開心,試圖將她從悲傷的狀態中解救出來,但這卻會給孩子這樣一種感覺: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我的痛苦,包括爸爸都無法理解我,我是多么孤單;另外,父親和保姆對孩子的起居飲食照顧得無微不至,替代太多,會導致她的思維和行為退化到嬰幼兒狀態,她成長的動力就會慢慢喪失。
一個人在遭遇重大的心理創傷時,一般會經歷否認期、埋怨期、抑郁期等幾個階段。每個個體的情況不一樣,經歷每個階段的時間也會不一樣。
不過,像瑤瑤,在母親去世兩個月后,仍然處于以沉默、木訥為特點的否認期,這就有些“過”了。如果孩子長期處于否認期,這對她的心靈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會出現臆想、幻覺等精神疾病癥狀。瑤瑤愛穿用媽媽衣物的特殊嗜好表明她感覺上開始虛幻。
現在,父親需要盡快幫助女兒走出恍惚、隔離的否認期,進入以痛哭、悲傷為特點的埋怨期。不要認為哭是壞事,哭是建立在對現實接受的基礎上的情緒渲泄。那些不流一滴淚看似堅強的行為實則是將情緒壓抑了,這對心理創傷的修復是不利的。只有在女兒清醒接受“母親已逝”的現實和充分釋放痛苦的情緒后,她才會進入心理應激反應的下一階段――抑郁期。
在抑郁期,她會覺得很無助,不知所措,這個時候,外界適當的情緒干預才是有必要而且有效的。
心理幫助的一個原則就是“陪著他而不是走到他的前面去”。所以,家長不能心急,不能干涉孩子正常的心理過渡。
當然,面對家庭核心成員去世這樣的災難事件,家長同樣也會有較大的心理創傷,這就要家長首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像本文中的父親用努力工作來壓抑心中的痛苦,用早出歸晚來回避女主人缺失的現實,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行為。情緒被壓抑并不表明這種情緒已經消失了,它會通過其它方式體現出來,比如,他對女兒目前狀態的過分擔憂和不適當的干預就是他內心焦慮不安情緒的反應。
對于雙親中一方的去世給孩子帶來的心理創傷,活下來的另一方是最好的心理救助師。失去一個家庭成員,剩下的家庭成員會團結得更緊密,互相支持,互相給予力量,父親既是孩子的安慰和港灣,孩子也是父親的安慰和港灣,這種相互的支撐力是任何外界力量都無法比擬的。
災難性事件對一個人最致命的傷害就是阻礙他的成長,讓他的成長減緩、停滯甚至退化;而它帶給我們最有意義的一點就是使人學會堅強,加速他的成長。有的家人為了安撫孩子受到重創的心,常常會掩蓋事實:“放心,你的生活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媽媽曾經給你的,爸爸現在同樣會給你,而且會加倍補償。”事實上,這一方面是欺騙了孩子,因為事實上,母親的去世不可能不給生活帶來任何影響,必須讓孩子正視這個現實;另一方面,家長懷著愧疚心理因而對孩子個人思想和行為的過分替代,會阻礙孩子的正常的成長。所以,在心理創傷的修復過程中,一定不能只顧保護忽視成長。
告訴孩子:
還有我在陪你
父親需要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女兒。父親是女兒目前最熟悉、最親近、最可信任和依賴的人。父親的陪伴是保姆替代不了的,因為女兒現在最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而不是生活上的照顧。
父親可以以女兒熟悉的方式和她有一些身體接觸,如握著她的手,攬著她的肩,拍拍她的頭等等。通過這種方式傳遞給女兒這樣的信息:你還有爸爸,爸爸和你在一起。這樣的信息是女兒情緒的鎮定劑。
鼓勵女兒看著媽媽的照片傾訴,說出她心中的想念或者給媽媽寫一封信。通過和媽媽“面對面”的交流,讓她宣泄出內心的痛苦。在這個埋怨期,睹物思人,觸景生情,會讓她宣泄的能量更大。父親不要阻攔她,給她遞紙巾就是了。如果父親的情緒受到感染,父女倆也可以抱頭痛哭,這一方面是因為父親的情緒也的確需要釋放;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女兒感受到一種慰藉:爸爸和我在一起!
處理了悲傷情緒后,父女倆都可能進入情緒低落的抑郁階段。但作為引導者的父親,就需要先行一步,迅速用理智調整好心態,以堅定、樂觀的情緒對待生活,并通過語言和行為向女兒傳遞“有爸爸在,天就不會塌”、“我們仍然可以擁有幸福”等信念。一定要阻攔和避免周圍的人在女兒面前顯露出“孩子沒娘了,真可憐!”“你爸既當爹又當媽,太難了”等消極情緒。在女兒的理智慢慢恢復后,再向她傳輸“你好好成長,才是對母親最大的安慰”。父親還要順應女兒的興趣點,和她一起創造和感受生活中的樂趣,比如,帶領女兒做家務,將家里收拾得和以前一樣整潔、溫馨;當女兒最好的玩伴,和她一起做游戲,嬉戲打趣;陪女兒到郊外踏青,讓身心得以放松等等。通過這些方式,讓女兒充分感受到:生活還可以像以前一樣美好。
自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國產生了一個新的學科——地質工程學。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境作為工程系統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
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環境合理開發與管理的思想。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發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為因素引發的,據有關資料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至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環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環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境問題,又稱第一環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滑坡發生的規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和多發地區:(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山區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4)暴雨多發區及異常的強降雨區。
2.2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
(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2.3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2.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
(1)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3)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2.5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濫伐森林資源,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生。人工爆破也會誘發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
人工誘發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定至不穩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災難的發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是誘發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由于生物資源———森林的破壞,工程的大規模開挖,影響的是區域性環境惡化,誘發區域性旱澇災害,以至引發全球性荒漠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工誘發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JTJ042-94)。
3.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性及防治目標制定。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規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2.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平衡,改善自然環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揮其效益。
根據調查區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地面塌陷區及水土流失區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8日下午,一名廣西籍乘客在飛機滑行時先后對兩名空姐施展“咸豬手”,大肆輕薄。昨天,機場警方宣布,這名江姓男子已被行政拘留。
當日下午,HU7216航班自桂林飛抵首都機場,飛機滑行中一些心急乘客起身取行李。一名空姐擔心行李砸傷乘客,示意乘客稍坐等候,并伸手幫助乘客將已經打開的行李箱關閉。孰料當她提醒至18排時,一男性乘客突然將手伸入空姐兩腿間。該名空姐立即向領導報告,此時飛機已停穩,另一空姐本想穿過機艙通知安全員,在途經該男性乘客身邊時,該乘客竟故技重施,對這名空姐進行猥褻。隨后該乘客被機場警方帶走。據調查,此人姓江,廣西人,28歲,機場警方已將其行政拘留。
京華時報·盧國強 高建華
關鍵詞: 云南 傳統手工藝資源 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
工藝美術設計基礎是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要求學生在掌握圖案構圖、造型、色彩特性和傳統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運用各種表現手法開展工藝美術設計實踐活動。由于教材版本較多,運用技法內容少,缺少了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師對學生如何學習和借鑒傳統圖案缺乏系統有效的指導,對傳統圖案的陌生使不少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學習動力。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若能有效地引入傳統手工藝圖案資源就能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以云南為例。云南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中原文化、東南亞文化在此交匯,構成了云南多元的文化環境,也孕育出極具特色的傳統手工藝。這些手工藝制品充分展現了圖案藝術與手工技藝的完美結合,是云南特有的圖案資源寶庫,更是學生學習的金鑰匙。
一、能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
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在吸收西方裝飾藝術的設計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中國傳統裝飾藝術的研究和弘揚,強調以中國本民族的傳統裝飾藝術文化為主導思想,加強特色化教育為發展方向。隨著高速發展的經濟對傳統文化產生的巨大影響,年青學子們缺少了對傳統文化的生活實踐和情感體驗。學生對于傳統圖案了解不深,這與課程的要求和發展方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云南傳統手工藝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匯聚了大量的平面或立體圖案,如少數民族服飾中就有許多精美的帶有濃郁民族氣息的圖案,如彝族服飾色澤鮮艷,圖案紋飾繁多,有著美麗傳說的馬纓花圖案就是其中之一。傳統手工藝資源的運用,不僅能加深學生對于傳統圖案文化的理解,而且能發揮傳統圖案的優勢,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
二、能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高校工藝美術設計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是以紙面繪制的形式為主,應用設計的實踐訓練很少,這種紙面繪制的局限性會制約學生的創造力和設計思維,學生無法通過實際應用來檢驗設計效果,這勢必造成設計與應用的脫節。而民間手工藝都具有強烈的實用性,生存環境、民俗民風、使用功能等都會影響到圖案工藝的設計創作風格,如傣族的黑陶水瓶的造型和紋飾圖案設計獨特;陶身酷似筍塔,蓮花底座,上有傣家的精美紋飾,是儲水不壞的寶器。教師若能把豐富的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作為教學內容,有選擇地加強教學實踐內容,學生就能夠以多維的角度來感受賦予傳統工藝品中的民族文化和情感,并能根據具體對象的特性進行全方位、開拓性的設計。
三、能保護和傳承本土手工藝
云南獨有的地理條件和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孕育了豐富的傳統手工藝資源。如五彩斑斕、鮮艷華美的云南織錦最早是用樸素的麻編織而成,隨后便有了棉、絲、毛;盛唐之后人們愛美的心更加強烈,扎染、蠟染、繡花等極為復雜的手工藝也紛至沓來。這些手工藝資源蘊涵著鮮明而神秘的民族特征,是邊疆地區特有的民族圖案藝術的總匯。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民間工藝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記憶中,那些身懷技藝的傳統手工藝者長期身居落后的偏遠地區,信息閉塞,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許多傳統手工藝正面臨失傳的困境,改良和創新傳統手工藝品勢在必行。把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運用于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保護和傳承了本土傳統手工藝。高校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各種優勢,結合現代設計理念進行教學,就能培養出現代意義上的傳統手工藝人。
四、傳統手工藝資源運用于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的方法
把傳統手工藝所構成的圖案資源作為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引入高校工藝美術設計基礎課程,就要加強兩個方面的教學,一方面是對傳統圖案的應用技法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對傳統圖案運用的實踐訓練。
(一)在教學中加強對傳統圖案的應用技法的學習。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分步驟指導學生學習,可以從臨摹入手。著名的雷圭元先生說:“自然是源,古代的圖案是流,源與流是圖案家的兩個翅膀,缺一不能高飛。”模仿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后續的設計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傳統手工藝中的圖案造型及色彩都是經過時間的沉淀,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學習傳統圖案時,要系統地學習圖案的造型方式、構圖方式、構圖空間觀念及色彩搭配等。例如,學生可以模仿云南民間刺繡明快艷麗的色彩風格等。因為云南民間刺繡裝飾性強、趣味濃厚、極具民族特征,它能為設計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特殊的裝飾造型手法。
(二)在教學中加強對傳統圖案運用的實踐訓練。重視手工藝實踐教學的地位,使學生對傳統圖案紋樣及其應用有一個良好的感性和理性認識,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可增加民族手工藝的制作與實踐內容,實現工藝美術設計課程從紙面設計到實踐應用的轉變。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豐富多彩,有刺繡、蠟染、陶藝等,制作這些手工藝的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工具也極為簡單,這就為民間工藝美術資源運用于教學實踐提供了可能。通過織、染、刻等手工技藝的操作,學生能夠提高設計應用能力,還能夠對紙面的設計方案進行相應的調整,完善設計手段和設計效果。例如,在教學中學生容易受到自然形的束縛,難于通過變化夸張設計出奇特的裝飾造型,而現代構成設計理念又過于抽象,如果以民間剪紙為學習范例,就會加深學生對造型元素及組織規律的認識,充分感受“點、線、面”所形成的美感。
總之,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工藝美術設計源泉。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加深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把這些寶貴的資源運用于教學實踐課堂教學,通過對學生的技藝傳授和實際的圖案運用,使其在設計過程中明確設計目的和設計用途,進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和傳承了云南傳統手工藝資源。
參考文獻:
[1]李雅日.廣西傳統手工藝資源在高校基礎圖案課程的特色化教學實踐[J].北京:教育與職業雜志社,2010-6.
[2]李立新.中國工藝美術研究的價值取向與理論視閾[J].藝術百家,2008:103.
關鍵詞:新課程;歷史教學;困難和應對措施
高中新課程改革在我省實施將近兩年。在這將近兩年時間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實踐過程中,本人既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欣喜和參與其中的動力,又產生了一些教學困難和面對教學困難無所適從的煩躁,時時反思,經常與同行探討,并初步制訂了一些應對措施,與廣大教師共同交流和探討。
一、教學困難
1.新舊課程編排模式的不同,而對歷史教學產生的困難
普通高中新課程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其中必修歷史分為歷史(I)、歷史(II)、歷史(III)三個學習模塊,而選修歷史四個模塊可根據教學實際任意選擇三個模塊。高中新課程歷史教材所涉及的教學內容有中外政治、經濟、文化、改革、民主、人物等,采用了貫通古今、中外歷史合編的專題編排模式,其以開放性強、專題突出、知識容量大、教學目標高為特點,與舊教材以時序性為主的通史編排模式存在很大差異,而這對于長期從事通史教學的教師和學生來說,帶來極大的困難。教師要按要求完成課堂教學目標,必須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用來查閱資料,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學參考,進行備課,盡管如此,在把握和駕馭教材上還有一定的難度。對學生而言,由于缺乏扎實的基礎知識和有效的學習方法,組織專題史的新課程歷史教學,短時間內對探討式的教學方法和開放性的思維方式難以接受,不易使學生形成完整清晰的學科知識體系,也很難讓他們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
2.新課程的要求與學生認識水平不同,對教學帶來較大的困難
由于很多高中生在初中階段歷史基礎知識薄弱,習慣于基礎知識的“死記硬背”,尚未養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歷史素養,對探究性的專題學習缺乏了解,其知識儲備、語言表達能力都不足以在新課程教學中發揮出“主體”的作用,加之一些學生缺乏主動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對新課程歷史教學顯得不太適應。
3.新課程知識容量大、教學難度高,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教學目標有較大的困難
知識容量大、探究性強是歷史新課程的一大亮點。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所面臨的一大難題則是課時嚴重不足,按照新課程的課時要求,高一歷史每周兩課時,高二高三各三課時。但由于新課程教材內容多、涉及面廣、補充內容多,一個課時要完成新課導入、授課、講練習、復習鞏固等教學環節,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完成教學目標難度實在較大。
4.落實探究性學習方式有較大的困難
探究性學習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但對歷史教師而言,落實探究性學習面臨較大的困難。一是班額人數多,分成若干小組對某一問題進行探究時,課堂秩序混亂,教師對學生的探究式學習難以進行有效的指導。二是探究性學習耗時過多,勢必影響教師對教學目標的完成,造成經常拖堂的現象。
二、應對措施
1.積極鉆研教學理論,靈活處理教材
廣泛訂閱《中學歷史》《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歷史教參》等教學理論性強的報紙雜志。努力鉆研教育教學理論,積極參與新課程改革,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和知識水平,轉變教學方法,靈活處理教材,力求做到“學生需要一杯水,教師必須儲備一桶水”的態度對待教學。課程標準是開展課堂教學的指針,作為歷史新課程的執行者,高中歷史教師應努力鉆研《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把握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并結合實際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取舍、增補,改變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調整專題教學的順序,以解決專題式教學存在的問題。
2.加強備課力度,用集體智慧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由于歷史新課程知識容量大、學術性強,加之課時緊張等因素,以往那種歷史教師各自備課模式已無法適應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迫使歷史教師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在歷史教研組活動時提出,群思群策,集思廣益,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探討解決。
3.緊抓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工作,夯實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