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飛向太空的航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這是我們的氫火箭,該裝置向我們展示了將水電解后會產生氫氣和氧氣的原理。常溫常壓下,氫氣是一種極易燃、無色透明、無臭無味的氣體。將它們點燃后,爆炸產生的動力就可以發射火箭。”另一邊,一位小講解員也在認真介紹著,“現在,我按動按鈕,大家可以觀看玻璃罩內的變化情況……”
“砰!”一聲爆響,氫氣被引爆了!
觀眾們也被嚇了一跳,旋即便送上了熱烈的掌聲。
這一天,長壽橋小學的航空航天活動室正式開放,成為杭州市首個航空航天主題活動室。校園里,線控飛機、無人機比翼齊飛,“宇航員”“飛行員”同臺亮相,熱鬧得不得了。
其實,長壽橋小學的學生早在2003年便和航空航天結下了緣分。那一年,學校成立了“長壽鷹科技社團”,從此,小小“長壽鷹”飛出了自己的“科學新天地”。
三年風雨,小鷹初長成
翁啟城是在一年級入學時就加入長壽鷹科技社團的,三年來,多次代表學校參加全國大賽。
“我從小就喜歡搭樂高,開遙控車和飛機,這是我一直保持的興趣。”
“當時加入科技社團時,是怎樣進行挑選的呢?”
“就是每人做一架飛機模型,通過測試就可以了。”這個性格陽光的小男孩輕松地說道。
長壽鷹科技社團的訓練都是在課余時間進行的,假期也不例外。暑假里,他們跟老師一起,頂著烈日在操場上練習線操縱飛機:平飛、高平飛、俯沖、空中開車、筋斗、平穩降落到100分點位,還要練習線操縱飛機快速打氣球。下雨天也要練習,雨太大就在室內練四軸飛行器和紙飛機,雨小些了,就冒雨練習線操縱飛機。這樣日曬雨淋的日子,每個社員都習慣了。“大家都不覺得辛苦,每個人對科技都滿懷興趣。”翁啟城說。
當然,也有遇到麻煩的時候。2016年暑假,翁啟城他們跟著指導老師一起,到海口參加第十八屆“飛向北京―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競賽活動總決賽(國家頂級賽事,簡稱“飛北賽”)。線控飛機不便隨身攜帶,要托運。翁啟城對自己的飛機視若珍寶,哪里舍得托運,被弄壞了可就糟了。于是,從候機到登機,再加上近三小時的航程,翁啟城都緊緊抱著心愛的飛機,不讓它離開自己半步。當時正值G20期間,航空管制特別嚴,電池一律不能上飛機。線控飛機要用鋰電池,老師們只好想辦法在網上重新買電池直接寄到海口賽場。
到了賽場,大家抓緊時間進行場地訓練――試飛。時間緊迫、心情緊張,就在翁啟城做完第一次試飛,準備開始第二次的時候,一個人影靠近了場地,說時遲那時快,“啪!”機翼斷了。
“這是我唯一的比賽機呀,當時真是欲哭無淚了……”回憶起這一幕,翁⒊腔故怯行┖笈隆
帶隊老師安慰他、鼓勵他,幫他粘好了機翼。晚上,翁啟城給電池充上電,把飛機又仔仔細細檢查了一遍,確認一切準備就緒,才安心睡覺。
第二天一早,他小心翼翼地去關充電器開關,誰曾想,眼前一亮,火光四濺,一股青煙伴著焦味冒了出來――電線燒焦了!又是一場意外!
“我仔細查看了一下,才知道是因為我不小心將紅線與黑線的金屬片相碰,金屬片熔化了一半。”翁啟城不無懊悔地說道,“我趕緊用電筆測量,幸運地發現電池還能用,總算沒有耽誤比賽。”
“經歷了這次國賽,我的心理素質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也知道了做任何事一定要仔細,遇到突況要冷靜,想辦法解決。”翁啟城笑著說。
未來更遠,有夢一起飛
像“飛北賽”這樣的比賽,長壽鷹科技社團的孩子們現在已經不陌生了。社團的黃澤然同學在2014、2015年連續兩年拿到了全國“飛北賽”線操縱小學男子組冠軍,劉星語同學也在2015年獲得了全國“飛北賽”線操縱小學女子組冠軍。加上省級、市級各類科技比賽,2014年,他們一共獲得了260個獎項,2015年則達到了276個。現在,“長壽鷹”已經成了學校的代名詞,發展成了擁有110多人的大社團,“空模”“車模”“海模”“無線電測向”都令同學們迷戀,校園里無處不洋溢著科技的樂趣。
一、注意教師自身的情感表現
教師良好的情感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的飽滿熱情是誘發學生情感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有良好的道德風尚,做到為人師表;要與學生建立美好的師生關系,深厚的師生情感,與學生打成一片,交流思想,愛生如子,給學生以親切、和藹的態度。在課堂教育的全過程,教師必須時時體現出:親切的教態,期待的目光,和諧的語言,體貼的心腸。只有這樣,才能傳遞自己的情感,而不應該忽視學生的情感需要,置學生的自尊心不顧,用粗暴的態度和方法對待學生,使學生受盡挫折,以致厭學。這哪還能使學生接受自己教育教學內容呢?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一一人的自尊心。”只有用情感對學生進行感染,才能使每堂課都能在和諧的氣氛中順利進行。
二、發掘教材內容的情感因素
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時,既重知識,又重情感,“以情促知,以知促情”,注意充分發掘課文中知識本身的魅力。變教材為學材,變教案為學案,注入情感因素,使之活起來,成為可以接受的信息源。因此,有教《包身工》時拍案而起的情感沖動;有教《故都的秋》時眷戀、落寞、蒼涼的美感;有教《琵琶行(并序)》時受挫、失意、淪落之情。再譬如,教《聲聲慢》這首詞時,首先介紹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和人生經歷,激起學生對李清照晚年飽受國破家亡的悲痛之情,接著我聲情并茂地配樂吟誦這首詞,動情之處,聲音顫抖,嗚咽流涕。在整個吟誦過程中,學生的傷痛之情如決堤之水,橫溢難阻,雷鳴般的掌聲不斷爆發,反復沖擊我的吟誦,真正營造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悲傷氛圍。正是有了對教材內容的情感發掘,對教材內容的情感演繹,才使這堂課獲得全縣高中語文優質課競賽一等獎。
三、增強教學手段的情感功能
創設教學情境,渲染課堂氣氛,是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積極性的重要方面。在授課時做到:使用教具創設情境;播放錄音、錄象再現情境;扮演角色進入。隋境;象征性活動帶人情境。如講授《飛向太空的航程》,利用多媒體放映“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順利進入太空的錄象資料,對照課文,聯系畫面,讓學生“親眼”目睹“一個民族飛天夢圓的輝煌時刻”,加深對課文的感受。講解《紀念劉和珍君》一文,用語音機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旋律,借以烘托悲愴、沉重的氣氛。教戲劇單元(《竇娥冤》、《雷雨》、《哈姆萊特》),采用了編課本劇的形式。同學們先選取自己感興趣的文本內容,有的當導演,有的當演員,將課本搬上舞臺。別看這么搬一次,比起坐在課堂上聽講,學生的腦筋動得“深”多了,也有“味”多了,而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能力在課堂中也得到提高與發展。
四、激發學生好學的情感動機
關鍵詞:素材積累;作文教學;觀察生活
一、中學語文教學中作文素材積累的現狀
(一)輕視作文素材的積累
在中學寫作教學中,大凡師生都意識到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由于學生平時未有積累作文素材的意識,當面對寫作時才東拉西扯,生搬硬套,或者是定下作文題目后才尋找有關素材,沒有為寫作事先做好準備工作。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就是一些語文教師也不屑一顧,盡管其明白作文素材積累的重要性,但對學生的指導缺乏系統性;學生真正作文時也備感鮮活素材的匱乏,但卻未將積累作文素材生活化。
(二)作文素材積累條理性不強
中學生隨著寫作的不斷實踐,部分學生便開始意識到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性,但積累寫作素材只停留在淺層次上,即只收集信息,而缺乏對素材進行有效處理,因此,要很好地利用搜集來的素材就成了一句空話。如此低層次的積累無法使素材體現本身應有的價值,這樣下去,作文素材積累的愈多,學生反而愈加搜材料的束縛。
(三)作文素材積累比較單一
中學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對學生寫作缺乏專項指導,同時學生又肩負繁重的課業負擔,更談不上課外閱讀,因而所積累的作文素材類型非常單一。還有,一些學生不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缺乏發散思維,難以觸類旁通,因此,存在學生作文時所用的素材豐富性不夠,不能做到靈活運用素材。
二、積累作文素材的途徑和方法
(一)觀察生活
好文章來源于生活,實實在在的生活細節就是好的作文素材。其實,生活中的作文素材隨處便是,關鍵是如何加以鑒別和篩選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著手:
1.引導學生留心生活中較為熟悉的人或事,并做到有側重、有選擇性地進行觀察,就一定會獲得鮮活的作文素材。如寫有關人物這類作文時,學生一定需要留心所描寫人物的語言、行為、外貌甚至表情,經過多次觀察之后,人物的形象會留在腦海中。然而,在寫類似作文時,就是不再進行觀察,但只要一給出作文題目,學生大腦中一定會浮現出相關的詞語或語段,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寫作素材。
2.鼓勵學生深入社會,利用閑暇時間,隨時隨地觀察社會上的人、事、物。就一定會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生活就舞臺,“節目”隨時會上演。例如,鼓勵學生針對某一問題觀察廣場里的某一場所,其中的人、其中的事、其中的景……還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商場的經營者,諸如他們的商品,他們的銷售方法,了解他們在交易過程中與客戶是如何接觸、交流的,揣測客戶的心理、經營者的心理等。
學生親身感受了生活,在作文時一定會有感而發,寫出的文章一定富有生活氣息。如引導學生親近大自然。春夏秋冬,季節輪換,萬物枯榮,形態各異,各領,教師或家長要抽出時間帶著學生實地考查,觀察我們身邊常見卻從來沒有真正感悟的大自然之景,從中體悟生命的真諦和大自然的偉大。諸如此類,有了生活這一源泉,長期積累,學生自然會構建一個作文素材庫,無疑會大大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二)廣泛閱讀
閱讀是積累作文素材的重要途徑,然而作為中學生,隨著課堂學習任務的強化,除了充分利用課堂學習,課后的時間還要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毫無疑問限制理論學生的閱讀范圍和閱讀數量,進一步阻礙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對此,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切入:
1.從教材中積累作文素材。中學教材所選的文章基本都是經典之作,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精讀乃至背誦,精選一些優美詞語與段落。對于所選文章中的典型人物,還要學會評價。如人教版高一語文中《飛向太空的航程》這篇文章,作者緊緊扣住主人公“郭榮慶”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展開了細膩生動的描寫,以此來表現人物的幽默、教學技藝高超等特點。
2.從課外閱讀中積累作文素材。學生限于課外閱讀時間,所以教師要想辦法有效利用學校的各類公共閱讀資源,從而達到學生閱讀生活化、常態化。比如,可以在校園的長廊中放置書架,延長閱覽室開放時間,在教室設立圖書角等,讓課外閱讀成為學生生活的有機部分。
3.注意提高閱讀書籍的質量。中學生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但當代的中學生更沉迷于網絡小說、卡通漫畫等方面,而不屑于對名家名篇的關注。所以,教師要有的放矢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強制把名家名篇等內容納入課外閱讀范圍。
【關鍵詞】:高中漢語文課堂課堂導入形式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導入更是藝術中的藝術。“導之有法,導無定法”,教師如何成功地導入新課,沒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會由于教學內容、教學情境、施教者、受教者的不同而不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故事導入法。
高中學生課業負擔繁重,但愛聽故事卻是他們不變的愛好,教師在上課時可適當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耐人尋味的故事(如寓言、軼事等)導入新課。這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視野、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聯想,而且可以使學生從中領悟到人生哲理。例如,在講莊子的《秋水(節選)》時,一上課我就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傳說莊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莊子正伸開兩腿,像簸箕一樣坐著,敲著瓦盆唱歌。”同學頓時都笑了,覺得這個人很奇怪,怎么會這樣。我趁機引導學生:“同學們,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模一樣的人,每個人對生與死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觀點。這個故事可能不為常人所理解,但我覺得它表明了莊子有著通達的生死觀,在他看來生來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變化。聞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評論:‘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他的文化烙印,他的書成了經典,至于歷代文人學者對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別的圣哲,我們也崇拜,但哪像對他那樣傾倒、醉心、發狂?”接著發問:“莊子如何能在千年之中擁有那么多的崇拜者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莊子的《秋水》,一起來領略他的風采。”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然地引入了新的教學內容。
二、歌曲導入法。
音樂自古以來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發人的情感。現在中學生很愛聽歌曲,許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課余時間在聽歌曲,甚至兩人合用一個在聽。所以我在教高中漢語文必修一時,就利用學生愛音樂的特性,讓他們先熟悉音樂,提起對課文的興趣。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時,就從《丁香花》入手,讓學生對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從而明確作者的丁香情結。其實,在高中漢語文課本中,有相當多的課文都有相對應的歌曲,如上李清照的詞時,就有“月滿西樓”“一剪梅”等歌曲,李煜的《虞美人》,蘇軾的《明月幾時有》等等都有歌曲,這些歌學生也都聽過,只要教師多加注意,就能作為很好的課堂導入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導入新課能否直接抓住學生的心,將直接關系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好壞。照本宣科、平鋪直敘的教學方式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教學效果定然不佳。若用歌曲開頭,則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視頻導入法。
學生對影視還是很喜愛的,對于一些影視劇,多少也有接觸過。所以我在教課文時,盡量把這些資源利用在教學上。如在教《荊軻刺秦王》時,讓學生先去看張藝謀導演的電影《英雄》,學生一下子就能就說出了許多相關的知識,也更容易理解荊軻在易水送別時“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那種悲愴感情。在上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前,我先讓學生去查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我可利用徐志摩一生與三個女子的愛情故事導入,學生會更好地理解詩歌中那種情感。上到新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時,因為這是寫二戰時納粹對對待戰俘所犯的罪惡,所以我先從電影《辛德勒的名單》電影導入。
四、詩句名言導入法。
名言警句、詩詞歌賦,讀來朗朗上口,本就寓意深遠,既有很強的說服力,又有很高的藝術境界,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熟知的詩句名言導入新課,這有助于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如在講韓少功的《我心歸去》時,我先引用了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然后讓學生在配樂聲中欣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詩《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土。”再請同學們思考: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被詩的意境所感染,聚精會神,教學效果自然好。我對學生的回答作簡單點評,乘勢小結:“強烈的思鄉之情從古時吟唱到今日,就連遠在異國他鄉的韓少功也在心底里深切地呼喚著———《我心歸去》。”這樣就自然導入到對課文的學習。
五、時政新聞導入法。
這一導入方式一定要讓學生把時生的時事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目的性強,時代感新。如我在上高中漢語文必修一的新聞單元時,其中有《飛向太空的航程》,介紹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過程。根據當時正好我國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機成功返回,我讓學生去收集關于“神舟”的相關材料,這樣就有利于理解課文的內容。有效的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堂課的導入,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來,激發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他們內在的思維和創造性,進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
六、仿寫導入。
《漢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所以我就考慮讓學生在課堂上怎樣才能真正動起來,其中就是讓學生要自己走進課文,而仿寫就是讓學生動筆的最好方法。仿寫句式題近幾年高考常考常新,要求學生具有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包括學生的修辭知識,語法知識,語體語境的體味、把握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等等。當然,在以前的教學中,我也能先寫出上聯或下聯讓學生來對對子,以激發學生預習課文,理解知識內容。通過這些對聯的練習,促進學生去理解課文,概括內容,用對聯來提高仿寫的能力。
總之,不論是通過向種方法進行導入新課,都要使枯燥無味的漢語文課堂充滿情趣,使學生感到新奇愉快,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新知識。誠然,高中漢語文課堂的導入形式是多種多樣,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勇于實踐,遵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無定則的原則,就必然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 教學觀 名著導讀
建構主義是教育思想史上的偉大創舉,同時也是教育史上的重要革新,曾引起了美國的教育改革,如今又被作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依據引入。了解建構主義的主要內容,尤其是建構主義學習觀,對一線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意義重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一再強調經驗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認為經驗的遷移是學習的主要途徑,這對于教育改革啟示非常大,不僅體現在教學改革中要求情景教學等內容上,同樣也體現在教材改革中。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做出了新的調整,一是形式的改革,分為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兩大部分,二是教材內部體系的調整,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內部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四大板塊。其中“名著導讀”版塊適應社會人文教育要求而生,并逐步得到高考重視,又因其特殊的教材地位,其教學尤其需要進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指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積極建構新思想和概念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圖式平衡不斷被刺激、同化之后達到新平衡和產生新圖式的過程;而學習活動是一項社會活動,產生于人與人的協同活動中,以語言等為中介,最終由外部遷移到內部,產生心理的變化。這樣的學習理論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必須要注意建構具有階段性、持續性和完整性的教學體系,以學習者的認知差異為基礎,以形成和完善學習者認知結構為目標,充分考慮教學目標,積極組織有效教學形式和安排教學內容,實現在每個階段堅持持續和完整的發展。
一、“名著導讀”內部的建構性聯系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中,名著導讀篇目共有十篇,按照教材編排順序分別是第一冊:《論語》、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第二冊:巴金《家》、雨果《巴黎圣母院》;第三冊:曹雪芹《紅樓夢》、巴爾扎克《高老頭》;第四冊:莎士比亞戲劇、朱光潛《談美》;第五冊:羅貫中《三國演義》、塞萬提斯《堂·吉訶德》。這十部名著的教學之間,必須具有充分的建構性,例如第一冊《大衛·科波菲爾》所練習的主要內容是對小說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考慮到高一上學期學生的基礎,這時候的人物形象分析大多呈現出以形容詞、形象化說明為主要方式的特點,而在其后的小說學習中,例如第二冊《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老師在教學中則要引導學生走進理性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形象的豐富內涵,即由讀后感式的人物形象分析,過渡到帶有文學評論色彩的形象分析階段。又如第一冊《論語》的學習,重在其文化性的發掘和思想啟示的理解,要求同學們討論自己的志向和對名言警句的理解,這尚處于感知的階段,而到第二冊《巴黎圣母院》的學習時,課后習題提出了要求同學們去發掘生活中“人道主義”的行為,這就要求學生要先理解“人道主義”的內涵,再去反思現實,屬于理性反思的階段,明顯比《論語》練習的重點更加深入。這兩篇名著學習重點的區別,也體現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刺激的聯系和區別影響圖式改變,引發學習過程的觀點。這就要求教師充分地發現“名著導讀”各個名著之間的建構性聯系,并在教學實踐中將這種聯系充分展現出來。例如進行《家》和《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分析時,可以帶動同學們回顧《大衛·科波菲爾》的學習情況,幫助同學們更深刻地體會到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二、“名著導讀”與教材其他內容之間的建構性聯系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第一冊閱讀“鑒賞版塊”版塊的目錄如下:1.《沁園春·長沙》2.詩兩首:《雨巷》《再別康橋》3.《大堰河——我的保姆》4.《燭之武退秦師》5.《荊軻刺秦王》6.《鴻門宴》7.《記念劉和珍君》8.《小狗包弟》9.《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10.短新聞兩篇:《別了,“不列顛尼亞”》《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11.《包身工》12.《飛向太空的航程》。而“表達交流”版塊則要求: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寫景要抓住特征,寫人要凸顯個性,寫事要有點波瀾。可見第一冊閱讀和寫作練習的重點是寫人記事,“鑒賞版塊”通過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的學習,促進學生了解寫人記事的閱讀技巧,“表達交流”則要求同學們練習記敘文寫人記事的寫作方法。這一冊語文課本“名著導讀”的主要內容是《論語》和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練習的重點分別是《論語》的思想和《大衛·科波菲爾》故事線索的了解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這和第一冊課本寫人敘事的練習重點有一定的聯系,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將這種聯系凸顯出來,促進學生在學習中更加清晰地意識到這種聯系,達到溫故知新、提高認識的作用。例如在《論語》學習中,強調了儒家的一些思想見解,包括治國的道理和個人的修養。在學習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思考,“鑒賞版塊”中學過的燭之武、荊軻、項羽、劉邦等人,他們都是名流千古的英雄,他們的作為是否和儒家理想的人格形象相契合或者有所差異,這種契合或者差異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在思想上的體現是否可以從不同類型的人物身上得到展現?而《大衛·科波菲爾》作為一部著名的小說,主要是通過情節來表現人物的,這種特點和《鴻門宴》散文以細節表現人物的特點之間,是否有所區別,這對我們寫作有什么啟發?在這些反思中,學生對于之前學習過的知識有了系統的回顧,并且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又在這種更高層的學習中加深了對新知識的理解,實現了建構特色顯著的學習目標。
三、“名著導讀”與課外閱讀之間的建構性練習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外閱讀篇目主要有文化經典著作、小說、詩歌散文、劇本、語言文學理論著作等。和“名著導讀”目錄對比,可以發現十部“名著導讀”篇目皆出于此,課外閱讀和“名著導讀”篇目本身的職能都在于文學教育的價值,所以可以認定“名著導讀”是課外閱讀的代表。在具體的教學設計時,教師一定要考慮到這一點,在“名著導讀”版塊的學習中,一定要進行閱讀技巧的練習,以實現閱讀方法練習的目的,更好地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進行,而在課外閱讀的練習中,可以明確說明,采用某一種“名著導讀”練習過的方法來組織練習重點。例如《大衛·科波菲爾》練習了故事主線的說明和人物形象的分析,那么在巴爾扎克《歐也妮·葛朗臺》、狄更斯《匹克威克外傳》的練習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故事主線的歸納總結、人物形象的賞析,并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教學生體會中外小說的差異、文學母題等概念,以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名著導讀”中名篇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在組織課外閱讀的基礎上,以體裁為基礎,進行版塊教學—小說閱讀、戲劇鑒賞、詩歌欣賞等等,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體裁特色。
綜上所述,新課改背景下,一線教師一定要在了解學生需求的基礎上,按照建構主義學習觀發掘出的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挖掘教材內容的建構性,實現教材“名著導讀”版塊本身和教材其他版塊之間,以及與課外閱讀之間的有效聯系,才能完美地實現“名著導讀”版塊的教學目標和新課改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高文,徐斌燕,吳剛編.建構主義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