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爾邦節快樂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回族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圣紀節。
2、開齋節:在我國陜西、甘肅、青海、云南等地的回民穆斯林將開齋節亦稱為“大爾德”,流行在全國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但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民族的穆斯林在過節時又有許多本民族的特點和習俗。回族穆斯林的齋月,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刈迥滤沽譃槭裁匆恺S呢?據《古蘭經》載,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伊斯蘭教歷九月),安拉開始把《古蘭經》的啟示給他。因此,回族視齋月為最尊貴、最吉慶、最快樂的月份。為了表示紀念,就在每年伊斯蘭教九月封齋一個月。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現的日期而定。
3、古爾邦節:“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忠孝節”。大部地區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過后七十天舉行?;刈鍨槭裁匆咨^古爾邦節呢?人類的古代先知之——易卜拉欣夜間受到安拉的啟示命他宰殺愛子伊斯瑪儀獻祭,考驗他的信仰。易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并問他的兒子:“兒子啊,爸爸真的不忍心下手??!你走吧?!钡牵膬鹤觾x斯瑪儀說:“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爸爸,我們是真主的仆人,來到這個世界只為拜萬能至大的主。”當伊斯瑪儀側臥后,易卜拉欣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這時,安拉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只黑頭羚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這時易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這就是“古爾邦”的來歷。其中那種對主的忠誠,以及孝敬父母的毅然決然,是后世人要學習的。是全人類學習的楷模 。
4、圣紀節:圣紀節,是紀念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誕辰和逝世的紀念日。由于穆罕默德的誕辰與逝世恰巧都在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因此,回民一般合稱“圣紀”。節日這天首先到清真寺誦經、贊圣、講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跡,之后,穆斯林自愿捐贈糧、油、肉和錢物,并邀約若干人具體負責磨面、采購東西、炸油香、煮肉、做菜等,勤雜活都是回族群眾自愿來干的?;孛癜咽ゼo節這一天義務勞動視為是行善做好事,因此,爭先恐后,不亦樂乎。
(來源:文章屋網 )
第一位女嘉賓叫米娜拉?夏義瑪娜布,家在鞏留縣吉爾格郎鄉闊哥爾森村,是個熱心腸的哈薩克族姑娘,口頭禪就是“好的呢”。父母都是做哈薩克族刺繡生意的,她是縣人民醫院腦外科的護士,工作三年時間里,獲得過技能比賽、知識競賽、臨床新秀、優秀護士等很多獎項,曾被選為鞏留縣大型宣傳片《我在鞏留等你》的女主角,跟著攝制組走遍鞏留的山山水水,也憧憬有一天,能牽著愛人的手,一起再去走一走。
“我叫楊春彤今年27歲,老家在山|省臨沂市芝麻堆鎮西蘭墩村,大學學的動畫設計,2012年參加西部計劃成為一名西部志愿者來到了鞏留,2014年9月考上了石河子大學美術教育專業研究生。我會做手工、泥塑、陶藝、素描、水彩,擅長中國畫和墻繪,鞏留縣的墻繪基本都是我畫的。我還會沙畫,聽學生家長說,鞏留縣就我一個人教小朋友泥塑、陶藝、沙畫。我獨自一人異鄉創業,現在在鞏留縣開了一家創意美術培訓班,給娃娃們上創意美術課,這樣孩子們從小就能得到藝術的熏陶,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涂畫我自己的生活,男嘉賓,未來我的畫作里會有你的身影嗎?”二號女嘉賓也介紹了自己。
三號女嘉賓叫古麗菲亞?卡干,哈薩克族,今年28歲,家在鞏留縣鞏留鎮,父母在家操持著25畝地和50只羊?!爸苣┗丶?,我都會幫著爸媽,收麥子掰包谷、摘果子放羊,我還會做羊毛氈呢!以前的我很內向也不自信,后來從事房產銷售工作,兩年時間從月薪1000多元的業務員變成了現在的銷售經理,現在有房有車人也更開朗了,我有個11個女孩子組成的閨蜜團,有小學同學、初中同學、高中同學還有工作中認識的朋友,我們每個月至少會聚會一次,還有一個微信群,她們是我的死黨也是我快樂的源泉,男嘉賓,如果你想跟我在一起,也要贏得她們的支持哦!”
這位哈薩克族的小伙叫阿力木扎,31歲,哈薩克族,工作室老板,特崗音樂教師,多才多藝,會鋼琴、塤、笛子、冬不拉、吉他、手風琴。家在鞏留縣三鄉,畢業于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我在縣城有房,在這邊開了一家音樂工作室,為縣里的大型活動和晚會做音樂,像古爾邦節都是我做的音樂。音樂,充滿著我們全家的所有生活,女嘉賓,你喜歡嗎?”他那飄逸的長發,高挑的身材,清秀的面容,動人的歌聲!讓現場觀眾睜大了眼睛,引得現場好多女孩的青睞。更是讓主持人嫉妒的要死:“你還讓不讓我們這些胖子活了啊?”。
“這是我的大女兒阿青,這是我的二兒子高春節,他們倆只相差半歲……”仔細擦拭著鏡框上的灰塵,這間屋子的女主人卡小花思緒飛回到21年前。
收養10名孤兒
1991年, 26歲的維吾爾族女青年卡小花是四團糧油廠的普通職工,從小在兵團長大的她年輕漂亮,會說一口流利的漢語,自嫁給了父親戰友的兒子――阿爾肯。有了一雙乖巧兒女之后,她感覺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可有一天回家,她卻被家中突然多出的兩個漢族孩子怔住了。
“兩個孩子像小貓一樣縮在墻角,身上臟兮兮的,小臉上滿是鼻涕、眼淚爬過的痕跡,唯一閃亮的就是那雙寫滿驚恐的大眼睛……”回憶過去,卡小花的臉上寫滿柔情。
原來,丈夫阿爾肯的母親多年前嫁給了甘肅籍漢族職工殷盛元,由其帶來的女兒殷曉梅結婚成家后外出打工,卻因心臟病突發身亡,半年后其丈夫出車禍撒手人寰,高春節、高春亮這兩個分別只有4歲、3歲的漢族孩子轉眼間就成了無父無母的孤兒。
“留下吧,今后有我一口吃的,就絕不會餓著小哥倆!” 聽完丈夫的述說,卡小花只說了一句話,就起身抱柴、燒水,給孩子洗澡,從里到外換上了新衣服??烧f這話時,卡小花卻沒料到生活的磨難剛剛開始。
1993年8月,卡小花的妹妹因故喝藥自殺,其丈夫精神錯亂住進了精神病院,丟下了6歲、5歲、4歲的三個男孩。次年,丈夫艾爾肯的弟弟、表弟均因家庭變故失去生命,5個已上小學的孩童相繼走進了卡小花的家門。
生活苦累卻也甜
“12張嘴,每日嗷嗷待哺,不是要‘飯’,簡直就是要命!” 4年增添10個書包,這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負擔更重。
為了讓孩子“有衣穿、有飯吃、有書念”,每日天蒙蒙亮,卡小花已割回一大捆青草,為飼養的羊、雞備足“口糧”。而后洗手做飯,一溜輕拍睡在榻榻米(維吾爾族土炕)上的小腦袋,哄他們起來吃飯、上學,再趕往糧油廠上班,中午下班還不忘去垃圾點撿拾碎玻璃、舊紙殼、廢瓶子;夜晚,又用小車推出精心打制的涼粉、馕餅叫賣……
回憶過去,卡小花的眼睛濕潤:“那時的我每天一睜眼就想著要去哪掙錢,建筑工地買苦力過,農貿市場販小菜我做過,在單位不景氣時,下崗的我還包過土地、開過館子、收過酒瓶,只要是錢,我都會一分一分地掙回來,孩子們缺錢哪!”
提起錢,卡小花說,在她的生命里有一件事,讓她一直耿耿于懷:1995年的“六一”兒童節,女兒阿青被評為“三好學生”,學校通知她穿上白球鞋走上主席臺給團領導帶紅領巾,可家里窮得連一雙5元錢的白球鞋也買不起,情急之下,她將一雙漏了腳趾頭的爛球鞋補了又補,并用白粉筆涂抹數遍,讓女兒穿著上了臺。
“這件事讓我的心像針扎一樣疼,還好我生活在兵團,周圍的漢族職工時常接濟我,團黨委也將我家納入困難戶行列,這是我這個大家庭賴以生存的堅強后盾。”說這話時,卡小花滿眼都是溫暖的光。
2001年,烏什縣二中減免了在校就讀三個孩子的所有學雜費。2002年,四團原人武部長王學文連續三年承擔了漢族孤兒高春節的初中學費。2007年,團牛場公開拍賣的20頭淘汰奶牛,傾向性地低價轉給了卡小花。2008年,團糧油廠虧損倒閉,轉崗成為農業職工的卡小花因承包虧損病倒,古爾邦節來臨之時,團領導頂著大雪為她送去了價值1200元慰問金及慰問品……
相親相愛的大家庭
“在這里生活,我們是快樂的!”問及“家”的感受,不管是維吾爾族還是漢族的孩子,都會這樣說。
27歲的漢族小伙高春節帥氣、硬朗,現在拜城縣銀行工作,今年春節,他將自己漂亮的漢族女朋友帶回家,硬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讓她開口叫了“媽”。高春節說,“家”是人生溫馨的港灣,他總也忘不了自己初進“家”門的那一幕:那天,自稱是“舅舅”的爸爸領我們回家,當姐姐阿青握住我的手,親切地說‘歡迎回家’,慈祥的媽媽又帶著我和弟弟去理發、換新衣,那一刻,家的感覺分外幸福。”
23歲的阿龍當過軍人、做過警察,說起“家”卻有另一番聲音:“我是媽媽的親生兒子,從小卻沒有絲毫特權,相反媽媽每次給零用錢最少的是我,出了狀況挨訓最多的也是我?!?/p>
一、英語教材內容要包容英語國家的本土文化、民俗和本地區的民族特色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小學英語教材,絕大多數都是從"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How old ……
我們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語言內容本身,還應該讓學生了解到語言中所包含的當地文化和民俗,增強他們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教材中,應更多地體現有關中外歷史、地方美食、當地景物、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到英語環境中,學到地地道道的英語,而非中國式的英語。所以我們在教學生說英語的同時,更應該注重英語文化的傳播,這些在教材中都應得到體現。
另外,各個地區可以根據所處地區的文化背景,編寫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比如在我們新疆就有很濃的民族特色,“古爾邦節”“烤羊肉”“哈密瓜”“葡萄溝”“天池”等等,如果將這些內容融入到英語教學中,不僅能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多地運用它,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創設英語教與學的良好情境
正如小孩學說話需要一定的環境一樣,語言的學習也是與環境分不開的。在一個全中國漢語式的環境中,讓學生學地道的英語,確實不容易。
首先,在英語課堂上可以嘗試改變學生的座位模式。我們的課堂座位大多是傳統的“橫排豎行”分布,師生面對面,教師成了課堂的中心。課改提出之后,“以學生為主體”的呼聲也越來越強,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英語課上,教師完全可以打破傳統的座位模式,將座位布置成圓形或半圓型,這樣學生之間能夠面對面地交流。一方面開口練習的機會增多了,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教學氣氛更加融洽。
其次,英語課上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場景,這就需要有充分的英語教學場所和英語教學用具。
在課堂之外,也需要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比如開設英語廣播、用英語整隊集合、全校上下規定用英語打招呼和講禮貌用語、粘貼英語圖片和校訓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學校還可以開展各種英語競賽和英語夏令營。讓學生在濃厚的英語氛圍中學英語,感受英語。
再次,英語課要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根據課堂需要,借助電視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計算機課件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可以使抽象的內容變得更為直觀,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這也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
三、英語教學應與其他學科內容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
正因為英語是一門語言課,所以它與其他課程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教英語的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與其他課程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尤其對于初學者,這可以大大提高其學習興趣。
1.英語課與課文課相結合
這兩門課都與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緊密相關,英語的表達同樣也需要像中文一樣有血有肉,生動形象。我教的一年級學生初進校門,大字不識幾個,但他們會認讀拼音,我便把學過的單詞、句子用拼音寫在黑板上,讓他們用英語表達其內容,這樣一來,既讓學生在緊張有趣的氛圍中學會了英語,同時又鞏固復習了語文課的拼音,一舉兩得。
2.英語課與數學課相結合
在教小學生數字的時候,可以完全采用教數學的方法,比如:學會十以內的數字后,教師就可以將得數為十以內的算式寫在黑板或紙上,讓學生用英語進行計算,如:"1+3=4"便可以表述為"one and three is four",有效地創造了學習英語的氣氛。
3.英語課與音樂、美術相結合
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歡唱歌、畫畫,在音樂與圖畫的情境中學習英語更是其樂融融。作為小學英語教師,我認為音樂與美術都應當是必修課,一首動聽的英語歌曲會讓學生記住拗口的句子,一幅動人的畫面會讓學生很快學會單詞的讀法,并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在音畫的情境中既學會了英文的表達,又享受了音樂與畫面帶來的美感。
4.英語課與體育課相結合
在教“籃球”(basketball),“足球”(football)等與體育有關的內容時,最好的方法是將學生直接帶到操場上,一邊運動,一邊教學,學生興奮之余學到了知識,教師也輕松地完成了教學內容。
5.英語課與自然課相結合
小學生天生就愛玩,教師可以帶領他們到室外去上英語課,走近大自然,告訴他們:"This is a flower"(這是一朵花),"That is a bee"(那是一只蜜蜂)。將他們感興趣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用英語教給他們,收獲一定不小。
6.英語課與計算機課相結合
使用計算機等多媒體進行教學是課改內容的重中之重,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視聽媒體多視點的特點,將教學內容融合進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生活在哈薩克族民俗文化集中表現地的新疆阿勒泰,你能深刻地感受到這個民族的智慧和幽默。
哈薩克族把最優秀的――我們稱之為“巾幗”的女人,他們賦予其更柔美的名字――“金耳環”;他們把漢族人稱之為“須眉”的――最優秀的男人稱之為“金阿塞可”(即人們常說的狼匕匙)
在哈薩克族傳統音樂中,除了早已令人耳熟能詳的大眾文化阿肯阿依特斯彈唱外,還有一種大眾文化“鐵勒麥”(又叫做鐵爾麥)彈唱,它是將哈薩克族諺語、格言、詩歌或者其他文藝作品中出彩的段落、經典的句子,或者是具有哲理的智慧的內容采擷出來,配以冬不拉的伴奏進行演唱,達到歌頌英雄、宣揚公正無私、教育子弟、祝福老人、祈福安康等目的,被人們稱之為哈薩克族口頭文化的“活化石”。“鐵爾麥”一詞在哈薩克語中意為“擷取精華”、“精選”、“集粹”的意思。
彈唱家艾斯木汗?黑巴達提就是這個曲目彈唱歌手中的“金耳環”。
今年3月中旬,阿勒泰市舉辦了首屆《艾斯木汗之聲――哈薩克族優秀鐵爾麥彈唱邀請賽》。來自新疆塔城、伊犁等32位優秀鐵爾麥彈唱選手參加了此場比賽。
賽場上,來自塔城的一位36歲鐵勒麥彈唱選手用一曲懷念艾斯木汗?黑巴達提的《百靈鳥》,將在場的觀眾帶到了那個游牧生活的年代,讓人們想起了那個賦予人們思想、帶給人們快樂的艾斯木汗。眾多觀眾觸景生情,紛紛落下晶瑩的淚珠。
愛唱歌的“百靈鳥”
艾斯木汗?黑巴達提,是一只聰明的百靈鳥。她1964年11月出生在新疆阿勒泰哈巴河縣薩爾塔木鄉可依可拜村。那是一個偏僻的村子,那里還保存著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出生后的艾斯木汗只要聽到冬不拉的琴聲、聽到鐵爾麥的歌聲就會停止哭泣。
在游牧生活的牧場漸漸長大的艾斯木汗,在口口傳唱中學會了流傳在民間的各種內容的鐵勒麥歌曲。她像一只百靈鳥,鐵勒麥的歌聲在牧場的上空蕩漾,那些流傳在民間的優秀歌曲,不斷的匯集在艾斯木汗的大腦里。
“艾斯木汗天生就是為演唱而生的,就是傳統的鐵勒麥繼承人,她從小生活在農村,草原的風和炙熱的太陽,將這位愛唱歌的小美女吹得臉蛋紅,頭發亂,衣服長短不齊。但是她的演唱天分并沒有因為大山的空曠和偏遠的草原而被埋沒,她的母親將自己學會的鐵爾麥都教給了艾斯木汗,艾斯木汗也在走親訪友和哈薩克族的各個傳統節日的活動中學會唱民間的鐵勒麥。”艾斯木汗的前夫的嫂子拉回憶。
愛唱歌的艾斯木汗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只要她看過的歌譜,只需要彈唱幾遍就能記住,只要她聽過的歌詞,就能記住并彈唱。拉說這是遺傳了她母親的很多基因,是個愛唱愛跳話不多的孩子。
命運中,注定要讓這個愛唱歌、會唱歌、會唱鐵勒麥的姑娘能脫穎而出在這茫茫阿勒泰草原上,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在1980年,16歲的艾斯木汗的機會來了。
阿勒泰地區哈巴河舉辦的阿肯阿依得斯彈唱大賽上,艾斯木汗的一曲《好人壞人》贏得了全場嘩然,擊敗了眾多老阿肯,一舉奪魁,自此,艾斯木汗就像一朵芬芳宜人的玫瑰花,走到哪里歌聲就像甘露灑向哪里,掌聲和鮮花就出現在哪里。
唱不停的“百靈鳥”
艾斯木汗的歌唱得好,艾斯木汗的鐵勒麥唱得好。艾斯木汗不但愛唱還愛唱不停。無論是哈薩克族的肉孜節、古爾邦節、冬宰請客時、老人過壽孩子過生日……艾斯木汗都會被朋友邀請到家中演唱。
“她可以演唱三天三夜不休息而且歌詞從不重復。”被采訪的朋友都這么說。嫂子薩比拉回憶說,艾斯木汗就像錄音機,能唱出無數首鐵勒麥的歌曲,問及為什么?艾斯木汗說彈起冬不拉的時候,腦海里就是一首一首的歌曲,不斷地跳出腦海。艾斯木汗總是根據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鐵勒麥,深受哈薩克族牧民喜愛。
1986年,艾斯木汗被調到了阿勒泰市文工團。跟艾斯木汗一起在文工團工作的歌唱演員木拉提回憶:“90年代,流行音樂沖擊著整個樂壇,哈薩克族的古老傳統的歌唱形式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而艾斯木汗的鐵爾麥卻像一支經典老歌,無論什么時候演唱都是那么受人歡迎和喜愛?!毖莩Y束后,臺下的觀眾總是高聲叫喊“再唱一首,再唱一首……”熱情不減。
哈薩克族是個直率的民族。他們喜歡誰尊敬誰崇拜誰,都會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艾斯木汗和木拉提下鄉或者去牧區表演時,艾斯木汗收到的花朵總是比其他演員多很多倍。純樸的牧民總是把自己的贊美送給最優秀的人。
當演員的艾斯木汗不斷參加全疆各地州舉辦的大型文藝匯演比賽。賽場中,艾斯木汗總像一朵充實的云朵,為觀眾降下哈薩克族音樂甘霖。每場比賽,艾斯木汗都會將載滿榮譽的獎杯捧回阿勒泰市。
1986年,在新疆伊犁州舉辦的第一屆專業文藝匯演上,分別獲得二重唱二等獎和獨唱三等獎。1998年至2001年,艾斯木汗捧回了無數的獎杯,歌唱事業達到了頂峰。她的鐵爾麥歌曲也被錄制成磁帶、刻成碟片在新疆各地銷售,全疆各地都傳唱著艾斯木汗的歌曲,她像一只金色的百靈鳥,晝夜不停唱歌,激勵著、鼓舞著、指導著、鞭策著每一位善良的哈薩克族在生活中堅強,在困難中挺拔。
逝去的“金耳環”
但,不幸最終擊倒這位哈薩克族的“金耳環”,艾斯木汗患了乳腺癌。經過5年多時間的治療,她未能戰勝病魔。
悼念艾斯木汗的唁電從新疆各地州、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紛紛送到艾斯木汗病逝的家中。人們痛失這樣一位優秀的歌唱家,歌迷們或落淚或寫歌譜曲,用以紀念這位新疆著名的彈唱家艾斯木汗。
這位可愛的彈唱家,她離開了她年僅3歲的女兒,她離開了那些熱愛他的觀眾,她離開了讓她驕傲的鐵勒麥,她像一朵安靜的玫瑰花,靜靜地離開了,她的歌聲卻像一股浸泡過玫瑰花的清泉,經過十幾年的光陰,依然保持著歷久彌香的芬芳。
再次翻開艾斯木汗?黑巴達提那些榮譽證書,聽著艾斯木汗的《好人壞人》《那些人》《親戚》《母親》《哈薩克族的女兒》《思考》等歌曲,我為哈薩克族樂壇上逝去這樣一位出色的歌手而惋惜。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哈薩克族獨特的“鐵爾麥”彈唱幾近失傳,會彈唱的哈薩克族屈指可數,出生在哈巴河牧區的艾斯木汗在一次阿依特斯彈唱比賽中脫穎而出,她以高超的冬不拉彈奏技藝和精湛的演唱技能把傳統的民間的鐵爾麥演唱得淋漓精致,受到了阿勒泰草原乃至全疆廣大哈薩克族朋友的喜愛,自此,鐵爾麥以最原生態的形式出現在現代都市。2012年,首屆鐵爾麥研討會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來自全疆各地的鐵爾麥研究專家、鐵爾麥演唱者及收集、研究、整理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學者對"鐵爾麥"的傳承和發展作了研討,為鐵爾麥的保護、傳承以及申請非物質分化遺產打下了基礎。原新疆阿勒泰地區歌舞團團長阿勒馬斯別克介紹。
“阿斯木汗,你生病的時候,是不是想起了你心愛的冬不拉,是不是想起了你歌唱的舞臺,是不是想起了你幼小的孩子,你一定放不下你的母親吧……”
“阿斯木汗,你去世以后,所有愛你的人民會想念你,你的歌聲永遠伴隨著我們,我們將把你的歌傳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