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美好心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天,我做完作業,習慣地從書架上拿了《優秀做文》這本書,按順序看了《美好心靈》。
《美好心靈》一文講到了小作者在媽媽的吩咐下去買鹽時撞到了一位7歲的小男孩,卻將責任推到小男孩身上,使小男孩感到身心委屈,但他沒有斤斤計較。當他發現掉在地上的錢有可能是作者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叫住了小作者。每想到這件事,心情都難以平復。
在生活中,每當我受到別人不公的待遇時,我將會想到以牙還牙。現在想起來,我發現自己真的很小心眼,覺得很慚愧。“剛跑幾步,忽然身后傳來?ё趴摶艫乃禱吧?骸?蠼憬悖?饈悄愕那?穡俊斃∧瀉⑺盜蘇餼浠案?夢腋卸?因為我沒有想到一位這么小的男孩會如此善良,表現了小男孩高尚的品質,也充分表現出在社會主義社會處處充滿人間真情。
今后,我一定要向小男孩學習,做個美好心靈的孩子。
【關鍵詞】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 教活 規范性 兒童化 鼓勵性 趣味性
【正文】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寫道:“影響人們內心活動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語言。教師口中的語言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樂器,畫家手中的顏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樣。沒有樂器就沒有了音樂,沒有顏料和畫筆就沒有繪畫,沒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沒有雕塑,同樣,沒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動人語言就沒有學校,沒有教育。語言就仿佛一座橋梁,教育科學就是通過這座橋梁變成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的。”他認為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實踐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而語文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喚語言藝術大師。在教學中如何用好語言這一“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呢?
一、規范性語言:在教學中,教學語言必須采用規范化的“普通話”,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又可以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展。教學語言要吐詞清晰,斷句準確;同時要干凈利索,重要語句不冗長,抓住重點,簡潔概括,有的放矢,杜絕“啊”、“這個這個”、“對不對”等口頭禪的出現。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用他們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語言,這要求我們簡明扼要,提綱挈領地表述主要觀點、重點、難點等。對學生已知的或非課本重點少說或不說,對重點或學生不懂的要詳說、多說,有時可以適當強調,但要注意一個度。語言規范還要求用詞用語恰當準確,保證傳情達意,符合科學性。如特級教師于漪講朱自清先生的《春》,用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既自然導入新課又使學生受到語言熏陶。語言的規范性是一個老師所應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質之一。
二、兒童化語言:小學教師恰當地使用兒童化語言,可以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使艱苦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獲得知識。有些人對兒童化語言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只有尖著嗓子,用“娃娃腔”說話,甚至模仿孩子講“飯飯”、“肉肉”等一些語法混亂、用詞不當的話語,就是兒童化語言了。其實這是把“兒童化語言”和“兒童口語”混為一談了,這是不準確的,甚至是有害的。那么,怎樣正確、科學、靈活地運用兒童化語言叩開孩子的心靈呢? 如在上《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誰來敘述一下小蝌蚪演變成小青蛙的過程?”這一問,卡殼了,小朋友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立即感覺到自己的錯誤趕快糾正說:“哪個小朋友來說一說小蝌蚪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長成小青蛙的?” 。孩子們一臉的輕松,并且把問題回答得很完整。在教學“落”字時,發現學生容易把上下結構的“落”誤寫成左右結構,于是我告訴學生:“三點水一定要躲到‘草帽’的下邊。”一個“躲”字,賦予了“三點水”以生命,而且有濃郁的感彩。調皮的“三點水”躲起來的樣子,給學生以深刻印象,以后就不再寫錯了。
三、鼓勵性語言: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與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與鼓舞。”激勵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其中言語的激勵則較為普遍。鼓勵性的語言,讓孩子們聽起來感覺心里暖洋洋的,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
綜觀一些名師的課堂,我們常有這樣的感慨:他們的高明之處更多的是在于,用滿面春風的語態,飽含真情的語氣,洋溢激情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潛勢,從而產生一種情感共鳴的語境,使學生為之所感,為之所動。以至于轉化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的確如此,教師充滿激勵的語言,能讓學生不斷地獲得走向成功的動力。例如有位教師在評價學生的表現時說到:“真是與眾不同,多么富有創意的思考啊。你有一雙智慧的眼睛,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真了不起!”“誰來說說這個題目的意思,說錯了不要緊,老師最喜歡舉手的同學,因為你們是最自信的人。”……一句句激勵的話語讓每個學生都有了前進的動力。
關鍵詞:誦讀經典;啟迪心智;激發潛能;學習文言文;學習型家庭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語言文字既是人類文明、文化的載體,又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經典文化燦若星河,它凝聚了前賢的大徹大悟,睿語哲思。濃縮了華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和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龍的傳人,正是有了這樣寶貴的精神財富,讓我們在讀經誦典中養德行,學做人。像絲雨一樣默默滋潤著我們的心靈,使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真正做到了“進人耳,入人心”。時刻指導著我們的言行與思想,它在微笑地告訴我們,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少年君子。
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是宣傳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提高全社會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應用水平的有力舉措,是宣傳和貫徹新時期語言文字工作方針政策,擴大語言文字工作社會知曉度的有益嘗試。
自從接觸經典誦讀以來,我校師生甚至家長們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一說開展經典誦讀帶給我們的喜悅:
一、誦讀千古美文,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中華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的忠恕之道;有“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共生共處之道;有“自強不息”,“厚得載物”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互動之道;還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的創業尊生、與時俱進之道。這都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念。社會實踐證明,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對品德教育起到深遠意義的,就是傳統價值教育。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諧”等傳統價值觀遠播歐美,發揚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還編進了100多個中國儒家和東方傳統價值觀的故事和典故。因此,無論從歷史的責任感還是從時代的需要出發,通過倡導中學生誦讀千古美文,引領孩子們爭做少年君子,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就成了我們必然的選擇。
二、誦讀經典,領略古詩文獨特的魅力
古詩文有其獨特的節奏和韻律,特別是古典詩詞,詞句勻稱工整,音節鏗鏘鮮明,特別適合誦讀。指導學生朗讀時按詩歌節奏“搖頭晃腦”一番;背誦時則閉上眼睛,在搖搖晃晃中體味詩歌的情感底蘊及生命內涵,感受詩歌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充分體會文思、文理、文情、文氣,產生共鳴,達到愉悅的審美享受,激發對詩歌乃至語文的興趣。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情,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厚積薄發,培養學生的讀書語感。
語感好的人,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就回透徹。許多專家都認為誦讀能培養學生讀書的語感,劉大槐在《論文偶讓》中寫道:“(讀古人書)爛熟后,我之神氣即古人之神氣,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吻間,合我喉吻者,便是與古人神氣音節相似處久之自然鏗鏘發金石聲。”現代美學家朱光潛則用心理學、生理學原理對該現象作出解釋:“朗讀也是一種模仿。它模仿的是作者喉舌筋肉動技巧。久而久之,作者的神氣音節就在讀者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跡。”而古典詩文中的用詞造句往往都是經過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隨便。而且詞句優美,有的講究對稱,有的講究平仄,有的講究押韻,讀起來有輕有重,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詩詞都有各自不同的節奏停頓和不同的意蘊,讀起來朗朗上口。
由此可見,誦讀古詩文能促使良好語感的形成。如果把我們的學生教到能自己把握誦讀的語速、語調和情感時,那么學生就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語感,記得我們班學生剛開始朗讀課文時,都是在唱讀,不懂的字詞句間的停頓,更別說朗讀情感了。盡管我已經很努力的啟發朗讀,甚至讓學生隨度跟讀,可效果始終不理想。但經過近年來的古詩詞誦讀的實踐活動,學生的語感增強了,朗讀課文時能做到聲情并茂了。
四、無心插柳,墻內開花墻外香。
經典誦讀,得到了廣大家長的積極響應與參與,他們和孩子一起誦讀,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在這種自然的交流中,家長與孩子不僅是學習的交流,更多地是心靈的交流。這種跨越臺階的溝通,是構建學習型家庭的良好開端。記得一位家長曾經說過:“我們也要和兒女們一起誦讀經典,不然該如何在兒女們面前立足,怎么樣去教育他們呢?通過和他們一起誦讀經典,既可以提高自己,又可以打開孩子們的心靈之窗,何樂而不為。”
父母子女一起誦讀經典,更能增進父母子女感情。一些專家學者還從理論的角度證明,在兒童階段提倡讀誦經典,是一個出力少、見效快、后勁足的教育方法:
出力少――每天只需誦讀20-30分鐘即可,不用特意抽出大量時間來背誦,不需要多加解釋,不增加家長負擔。
見效快――學生誦讀2-3個月后就可發生明顯改變。
后勁足――在學生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力會達到較高的頂峰。而且記下的東西包含了大量優秀的中外經典文化知識,個人一輩子也受用不盡,解讀不完。當孩子把這些記到腦子里,就自然激發了他們的理解力和創造力,這是永不枯竭的源泉!
教學相長,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在國學經典教學中,免不了與學生一起談古論今、激揚文字,要想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教師的身體力行是不行的。共同誦讀經典是一個品味人生,修身養性的美妙時刻。“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看到老師如此樂學,怎能不提起誦讀興趣呢?
經典誦讀,還有助于我們優化技能,凈化心靈,升華情感,做一名純粹的教師。技能的優化,需要堅守與超越。堅守是優化的前提,沒有成功經驗的堅守,優化就失去了基礎,而超越則是優化的本質。“人的發育史就是閱讀史”,這項學生活動的開展,需要“平等中的首席”領讀,需要全校氛圍的熏陶。在必要的時候,把閱讀上升為誦讀內心體驗外化為外部情感,進而可以通過你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高回低轉,變成一聲聲動人的船歌,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引人入勝,你的誦讀技能就在此時被不斷超越。靜下心來誦讀、品味經典詩文。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經典古詩文,可以培養讀書興趣,變化身心氣質,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使其社會關系和藝術修養得以提高;可以啟悟生命智能,開拓人生境界。
“在經典中浸潤,在詩海中徜徉”。自從學習了經典之后,全校師生便有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經歷,更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中”的成就感。長期誦讀經典詩文,一生與經典同行,和李白《夢游天姥》,同杜甫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攜文天祥《過零丁洋》,陪王之渙《登鸛雀樓》,與張岱《湖心亭看雪》,邀王勃誦《滕王閣序》,到杜牧的《題烏江亭》中憩,和李煜的《虞美人》同悲喜。讀《論語》、《三字經》,學《弟子規》、《千字文》,到四大名著中暢游,到四書五經中去感悟人生。與經典為伍,與經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傳,得到的必將是新課改下“無心插柳柳成蔭”之蔥蔥郁郁的喜人景象。
“以千年文化為伴、與中華經典同行”。作為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更應身體力行,不斷探索,讓經典滲融于學生們的血液中,芬芳在他們的生命中!
參考文獻
[1] 《淺說經典誦讀教學的有效性》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
漢中市西鄉縣察院街小學六(1)班
白一云
豆豆是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因為他爸爸是公司的大老板,所以豆豆非常奢侈,經常亂花錢。豆豆仗著他爸爸是公司的大老板,他非常傲慢,他瞧不起那些家庭貧困的學生,比如他的同桌楠楠,那個從農村轉來的學生。楠楠第一天轉來時,老師安排楠楠和豆豆坐在一起,想讓豆豆學習楠楠那種不怕苦的精神。誰知,豆豆在楠楠來的第一天就給楠楠來了個下馬威:不能超過豆豆畫的“線”!豆豆欺負楠楠是農村來的,百般的刁難她,讓楠楠苦不堪言。
一天晚上豆豆吃完飯后,沉沉的入睡了。突然,一陣狂風刮來,豆豆被風沙迷住了眼睛,當豆豆醒來時發現自己的周圍是一片大草原。“這是哪兒?” “是誰把我抓來這里的?”一連串的問號在豆豆的老海里閃爍著。“這里是奇妙仙境。”一股蒼老的聲音傳入豆豆的耳朵里。“你……你是誰?”豆豆心驚膽顫地說。“你是誰?”豆豆大聲喊著。“ 我是智慧老人。”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魔幻般的出現在豆豆的面前,他就是智慧老人。“你 …你為什么要抓我來這兒?”豆豆顫抖著說。“因為你是個奢侈、傲慢的人,所以我要帶你來這里改過自新。”老者說完把手一揮,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大屏幕。老者說:“這是上周一顆黃豆給我發來的日記,豆子在日記中記錄了你的同學和楠楠之間發生的一件事。”豆豆疑惑的說:“我有兩個問題?”“你說吧。” “首先,我的同學也是楠楠的同學,為什么要分開說呢?其次,同學們都不理楠楠,又怎么會 和她之間發生事情呢?”“因為在你們的心中已經架起了一座橋,把你們和楠楠分成了兩撥人。”豆豆聽了這些話,心里并沒有感到愧疚,反而說:“楠楠是從農村來的 ,大家不理她很正常。”老者恨鐵不成鋼地說:“既然你還沒有醒悟,那么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顆豆子寫的日記吧:”
豆子的到了愛(love)
5月6日
晴
我—— 一顆長得不帥的小黃豆。我一生下來全身都是小黑點,同伴們都叫我倒霉蛋。大家肯定都想說我一定受了不少欺負吧!正是這樣,我幾乎天天受同伴擠兌我的痛苦,聽他們諷刺我的話語。不過我媽媽還是很愛我,那天,我的哥哥罵我說:“你根本不配當我的兄弟,你這個倒霉蛋,給我滾開!”說著哥哥就踢著我的肚子,把我的肚子踢得可疼了,媽媽見了訓斥哥哥:“丁丁(我的乳名)就是再沒用,他還是你的弟弟,況且你不能只從表面去看待他,他干活時也一點不比你差!”各個低下了頭,向我賠不是:“對不起,弟弟”,“沒關系”,我微笑著說。
一回想起這些,我就淚流滿面,我有一肚子委屈想對媽媽說。昨天,媽媽把我送上車后(人類采集黃豆去買的拉貨車),我來到了一家黃豆店,在這我沒有媽媽的保護,我受到同伴們“非常”的待遇,天天都受欺負,我感覺世界是一片灰蒙蒙的。黃豆店的老板對我更加殘酷忍,她看見我這么難看就說:“真難看,送貨的人也不長個眼睛看看豆子是好是壞”,說完就毫不客氣的將我扔在路上,咚……我被重重的砸在了地上,我頓時感到天昏地暗……過了許久,我清醒過來,發現自己在一塊水洼里。天哪!我嚇了一大跳,我的皮泡皺了,黃色的外衣已經脫落了,露出了里面的肉。沒有外衣的我在冰涼的水里,身上起了雞皮疙瘩。我盼著有人來解救我,讓我離開這里。終于奇跡出現了,一個小男孩把我從水中撿起來,奇怪地說:“這是什么,長得怪怪的,算了,還是不要了,太臟了”。男孩用大拇指把我彈出去,我在空中旋轉了360度,我頭暈目眩,什么也不知道了。等我醒來時發現,自己竟在一個扎馬尾辮女孩的手里,她好奇的大眼睛望著我。我害怕極了,渾身哆嗦。我使盡全身力氣想向后退,可怎么也退不動,等待著一場“暴風雨”的來臨。沒想到小女孩甜甜的說:“你好漂亮,可惜你不會說話,不過,也沒關系,我相信我們會成為好朋友的,你到我家,我會好好照顧你”。聽料小女孩的話,緊張的心終于放松了下來,可又害怕她又會向上次那個小男孩那樣把我彈飛。沒想到小女孩真的把我帶回了家,把我放在杯子里,杯子上蒙了紗布。三天后,我長成了一顆豆芽,人們吃到我都贊不絕口。
我很感謝那位小女孩。
老者和藹地說:“現在你明白了吧!那個扎馬尾辮的女孩就是楠楠,她在黃豆最需要安撫它受傷的心靈時,伸出了愛的雙手,讓一顆內心以傷痕累累的黃豆,得到了幸福,楠楠她是偉大的,因為她的心靈是美好的。”
老者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你變成了那顆黃豆,當你向你那些“鐵哥們”求救時,他們依然會像對待那顆黃豆一樣對待你。因為他們的心靈是污濁的,他們看中的只是你的錢,如果你變成了一顆黃豆,他們就會失去對你的利用價值 ,他們就不會救你了。豆豆你是一個好孩子,不要再大手大腳的亂花錢了,想想吧,這些錢都是你爸爸的血漢錢呀!”老者說完這句話,又是一陣狂風刮來,豆豆暈了過去,過了許久,豆豆醒了,他睜開朦朧的雙眼,發現自己竟在家中,原來這是一場夢呀!
豆豆醒了,他感到很慚愧,他想:自己以前是那么瞧不起楠楠,整天為難她,真不應該。楠楠的心靈是那么美好,她對一顆小黃豆都是那么的關心,我以后也要做一個像楠楠一樣--擁有美好心靈的人。
一、引導討論,感悟美好品德
語文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反復品讀,并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推進學生對文本多樣化的解讀、體驗,感悟其間蘊含的感情與人物的良好品德。如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我首先讓學生討論:當“我”寫了第一首詩后,母親是怎樣評價的,“我”的表現怎樣;父親是怎樣評價的,“我”有什么反映。父親和母親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通過討論,學生明白了:父親的“糟糕透了”的評價,一方面是因為父親針對母親的“精彩極了”的評價,認為兒子得到的鼓勵已經太多了,才說“糟透了”的。母親的評價是為了鼓勵“我”,父親的評價是為了提醒“我”、警示“我”。然手讓學生反復讀描寫巴迪聽了媽媽和爸爸的評價后截然不同的反應的語句。再讓學生討論成年后,作者為什么越來發揮體會到兒時是“多么幸運”?在一陣激烈議論后,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體會兒時的幸運是因為,一是“我”有個常常鼓勵我的慈祥的母親,她常常肯定“我”,給“我”力量。母親的愛是“我”創作的靈感和源泉;二是“我”還有一個嚴厲的父親,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寫了很多作品,出版、發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來之于父母兩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運。由此,學生深刻地感悟了作者為什么說“精彩極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這兩個極端的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二、放手探究,挖掘優秀品德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富有情趣的探究活動中觸摸文本,符合小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點,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內驅力,有助于學生挖掘文本中蘊含的優秀品德。教學《月光曲》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研讀貝多芬被屋內兄妹倆的對話所感動的段落,思考:如果你是貝多芬,說說你為什么被感動?學生思索后,紛紛說開了:“因為哥哥很關心妹妹,妹妹也懂得體諒哥哥。”“因為兄妹倆手足情深。”“兄妹倆都懂得為對方著想。”“妹妹那么愛聽貝多芬的曲子。”……這樣就為學生深入體會貝多芬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與熱愛之情打下了伏筆。這樣教學,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探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感受了作者語言文字的美,也讓學生拓寬了思維的空間,從而深入感受了語言文字中所蘊藏的內涵。
三、表演課一劇,獲得品德熏陶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思維的。”教師有意識地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可以實現對文章主旨的理解,獲得品德熏陶。教學《晏子使楚》時,我讓學生分角色熟讀課文后,要求學生創編課本劇,演一演課文中的故事。學生分成三組,分別表演了晏子從大門進入楚國;拜見楚王,回擊楚王;楚王設宴侮辱齊國,晏子設喻破計。臺上學生靈活現的表演,把楚王的狂妄自大到后來被晏子的才智所折服以及晏子的沉靜、睿智、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臺下學生主動配合地扮大臣們得意洋洋地哈哈大笑到豎起拇指、點頭贊晏子的情景,生動再現了歷史情境。因此,學生獲得了做人要維護個人、國家尊嚴的教育。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不必作細致的分析,學生已經意會,輕松地理解了課文。
四、歸納內容,內化美好品德
當學生經歷了課文理解的過程,認知也就隨之生成了。歸納總結往往起到整理、內化知識的作用,也成為學生情感交流的空間。于是,他們的價值觀得到升華。教學《將相和》后,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說:“我覺得我們要學習廉頗勇于承認錯誤,知錯就改。”“藺相如機智勇敢,顧大局,識大體值得我們學習”……學生在述說中,其間的美好品德也得以內化。
五、開展活動,促進品德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