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選股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焦洪新,韓玉虎,張寶玉,申才佳,趙勇
【摘要】 目的 探討肱骨干骨折簡單有效的固定方式。方法 1998~2006年對186 例肱骨干骨折分別使用外固定支架、鋼板、帶鎖髓內釘固定,觀察其術后并發癥及療效。結果 隨訪6~18個月,從優良率、骨折愈合率、術后并發癥及術后不愈合率等方面評價,外固定支架優于帶鎖髓內釘固定,帶鎖髓內釘優于鋼板固定。結論 外固定支架是目前基層醫院治療肱骨干骨折較為理想的方法。
【關鍵詞】 肱骨干骨折;外固定支架;內固定
肱骨干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之一,約占全身骨折總數的1.3%[1],其中骨折不愈合率約占20%[2]。大多數可進行保守治療[3],但對于骨折移位明顯、有軟組織嵌入或伴有神經血管損傷者,主張做血管神經探查的同時行內固定治療。
1 資料臨床
1.1 一般資料 我們自1998~2006年先后對186 例肱骨干骨折進行手術治療,其中外固定支架治療106 例,鋼板固定64 例,帶鎖髓內釘治療16 例。
1.2 手術方法
1.2.1 外固定支架組 本組106 例,男63 例,女43 例;最大年齡84 歲,最小5 歲。閉合復位16 例,神經探查8 例。本組均采用國產單側多功能外固定支架,采用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全麻。閉合性骨折在X線透視下復位,開放性骨折合并血管神經損傷者,切開探查血管神經,直視下進行骨折復位。對于復位困難或骨折斷端有軟組織嵌入者,行有限小切口復位。近端2枚螺紋釘在上臂外側進釘,以免損傷腋神經、正中神經及尺神經;遠端2枚螺紋釘在上臂外側肱骨外上髁上方5 cm以內進釘,以免損傷橈神經及臂部肌皮神經。皮膚戳口,骨折近端鉆2孔,螺釘垂直于肱骨干擰入,透視下穿過對側骨皮質1~2個螺紋。鉆孔及擰入螺紋釘時,必須用軟組織專用保護套筒,也可作3~5 cm小切口在直視下置釘,以防血管神經損傷。外固定器距離皮膚1 cm,過低則可能壓迫皮膚,過高則減弱固定強度。對于橫斷骨折可加壓固定;斜行和粉碎骨折不能加壓,加1枚螺紋釘固定保持骨折端穩定;對小斜型骨折使用加壓器,出現不穩定時采用交叉克氏針固定留于皮下,5~8周后拔除;對粉碎性骨折片利用可吸收線捆綁固定。
1.2.2 鋼板固定組 本組64 例,男26 例,女38 例;最大年齡83 歲,最小年齡16 歲。采用臂叢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鋼板采用限制性接觸鋼板24 例,加壓鋼板40 例。采用后外側切口顯露橈神經,對粉碎性骨折采用鋼絲捆扎,術后石膏固定6~8周。
1.2.3 帶鎖髓內釘組 本組16 例,男10 例,女6 例;最大年齡68 歲,最小年齡21 歲。采用臂叢阻滯麻醉或全身麻醉。閉合性穿釘5 例,切開復位11 例。均采用外側切口。肱骨大結節處進釘、擴髓、C型臂X線機透視下上遠端鎖釘;對粉碎性骨折片采用鋼絲捆扎。
1.2.4 統計 三個不同手術方法組的計量資料采用SPSS 11.5統計分析軟件中單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認為有顯著性差異。
3 結
果
肱骨干骨折三種固定方法術中術后資料見表1,肱骨干骨折三種固定方法術后并發癥資料見表2。表1 肱骨干骨折三種固定方法術中術后資料 表2 肱骨干骨折三種固定方法術后并發癥資料從表1可以看出外固定支架的手術時間(P<0.01)、術中出血(P<0.05)、出院時間(P<0.01)、骨折愈合時間(P<0.05)等各項指標最好,帶鎖髓內釘次之,鋼板最差。從表2看出鋼板固定并發癥最多,帶鎖髓內釘次之,外固定支架并發癥最少。
3 討
論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交通事故增多,肱骨干骨折病人也隨之增加,病人對骨折對位要求逐漸增高。帶鎖髓內釘價格昂貴,遠端2枚鎖釘需在X線透視引導下鎖入,對肱骨干遠端骨折有一定的局限性。取出時因為前面有血管神經影響,需擴大切口方可取出鎖釘。帶鎖髓內釘還有肩關節疼痛、骨不連、感染等較多并發癥[4]。鋼板固定對骨折兩端肱骨干剝離較多,影響血液循環,進而造成骨不連,如不適當活動易造成鋼板螺釘斷裂,而且手術過程中及術后取鋼板時易造成醫源性橈神經損傷。由于目前醫患關系不和諧,對鋼板及髓內釘斷裂往往引起醫療糾紛,對基層醫院及醫生均造成較大壓力,對患者亦造成精神及經濟方面損失。外固定支架固定范圍廣,幾乎肱骨干全程均可使用,對于粉碎性骨折、斜型骨折、開放性骨折及伴有神經、血管損傷的骨折均適用,且切口小、骨膜剝離少、骨折端血運干擾少,符合BO固定要求[5];費用低,門診即可拔釘;對于釘道感染,使用75%的酒精局部涂抹即可治愈;雖然對病人生活、穿衣帶來不便,但對于第二次取釘的痛苦及經濟負擔病人完全可以接受。螺紋釘松動是嚴重的并發癥,可導致骨折移位,發生骨折延遲愈合或骨不連。單臂外固定器固定期間,應注意觀察螺紋釘有無松動,必要時更換螺紋釘。骨折臨床愈合前禁忌持重。
綜上所述,對基層醫院來說,肱骨干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是較為理想的固定方法,它不僅對病人有諸多好處,同時由于并發癥較少,避免了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醫患矛盾。
參考文獻
[1]王亦璁.骨與關節損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53.
[2]Foulk DA,Szabo RM.Diaphyseal humerus fractures:natural history and occurrence of nonunion[J].Orthopedics,1995,18(4):333335.
[3]鮑磊,周雪峰,馬華松,等.肱骨干骨折的外固定治療[J].中國骨傷雜志,2006,19(1):4142.
【關鍵詞】: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治療;股骨近端解剖鎖定鋼板;動力髖螺釘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疾病之一,由于保守治療方法患者需長時間臥床,因此易出現多種并發癥,不利于其盡快恢復健康,目前主要采用外科內固定手術進行治療[1]。本文將對我院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期間前來就診的6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給予臨床研究,從而探討股骨粗隆間骨折內固定不同方法的臨床療效,為提高此類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提供可靠依據,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中其中男性39例、女性23例,年齡21至85歲,平均年齡(51.02±2.91)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7例、高處墜落傷16例、重物砸傷13例、其他傷6例;Evens分類:穩定型29例、不穩定型33例;Griffin分型:I型12例、II型27例、III型17例、IV型7例。按照自愿選擇方式將62例患者分為研究組(25例)及對照組(3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致傷原因、Evens分類、Griffin分型等)具有臨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 2. 1研究方法研究組采用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對照組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治療情況[術后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Harris評分(用于評價髖關節運動功能,滿分100分,分數越高則髖關節運動能力越好)]、并發癥發生情況(隨訪1年,隨訪成功率100.00%),給予統計學分析后得出結論。
1. 2. 2治療方法指導患者取仰臥位,術前給予常規麻醉后,于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對骨折部位進行內旋、外展牽引閉合復位,常規消毒鋪巾后進行內固定手術治療:①動力髖螺釘:手術切口由股骨外側進入,將骨節處、股骨外側及粗隆處暴露后,經C型臂X線機透視下將導針由骨節處股骨頭頸方向打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打入深度及位置,選擇合適的動力髖螺釘并擰入后,將鋼板連接固定股骨干,再次醫學影像檢查確認復位及固定無誤后常規止血縫合傷口,放置引流管;②股骨近端解剖鎖定鋼板:由股骨近端外側給予縱行手術切口,將皮膚、皮下筋膜層依次切開后股骨上段及股骨大粗隆暴露于手術視野下,對骨折端進行直視復位,此時應注意盡量避免對骨膜進行剝離,清理骨折斷端后對合骨塊,選擇合適長度的股骨近端解剖鎖定鋼板置于股骨外側,將螺釘導向套筒裝好后以套筒把持鋼板,使其近側與股骨大粗隆外側緊貼,股骨前端與鋼板平行,鋼板上三個鎖定孔分別鉆入一枚克氏針(鉆入前應經C型臂X線機透視確定深度及位置),待鉆孔及攻絲完成后拔出克氏針,置入一枚長斜釘與兩枚平行釘,良好固定后C型臂X線機透視檢查固定效果,之后常規沖洗、引流、縫合手術切口。
1. 3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3.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由±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2. 1手術及治療情況研究組與對照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經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后,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Harris評分等情況對比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及治療情況對比分析(±s)
組別 例數(例)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負重時間(個月) 骨折愈合時間(個月) Harris評分(分)
研究組 25 111.34±11.67 363.52±55.48 4.19±1.32 3.91±0.76 85.45±4.56*
對照組 37 107.82±11.29 392.35±56.74 4.23±0.24 3.84±0.38 73.67±4.89
注:*表示與對照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由表1可知,兩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負重及骨折愈合所需時間對比結果無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術后Harris評分則顯著優于對照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2. 2并發癥兩組股骨近端骨折患者經不同內固定方法治療后,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僅為8.00%,對照組則高達21.6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分析
組別 例數(例) 髖內翻(例) 內固定物松動、斷裂(例) 感染(例) 疼痛(例) 并發癥總發生情況[例(%)]
研究組 25 1 1 0 0 2(8.00)*
對照組 37 3 4 0 1 8(21.62)
注:*表示與對照組對比結果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研究表明,由于股骨粗隆間骨折多由外傷所致(交通事故、重物砸傷、高處墜落等),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及交通產業迅猛發展,股骨粗隆間骨折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高度重視。
有研究顯示[2],動力髖螺釘是以往用于外科內固定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首選方法,其特點為操作簡單方便、提供牢固固定等,但傳統動力髖螺釘僅采用單顆螺釘固定,因此抗旋轉能力較差,易出現退釘等不良反應。本文中在傳統動力髖螺釘治療基礎上加用1枚松質骨螺釘,雖可有效降低股骨頸旋轉發生率,但術后易出現內固定物松動或髖內翻畸形等并發癥,患者預后效果并不理想,且不適用于不穩定股骨粗隆間骨折(高失敗率)。本文中對照組采用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高達21.62%,且Harris評分較低,治療效果及預后均不理想。
解剖型鎖定加壓鋼板是近年來于臨床推廣使用的股骨粗隆間骨折新型內固定治療方法,其固定原理為利用螺紋對鋼板成功鎖定后,依靠釘板間形成的角度對骨折處進行穩定固定,類似于內固定架,內部支撐作用較為滿意。有研究顯示[3],由于解剖型鎖定加壓鋼板近端采用多孔設計,因此為患者骨折處提供多點固定,抗旋轉能力及穩定性均較高,術后髖內翻畸形及內固定物松動等并發癥發生率較低。本文中研究組采用解剖型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8.00%,且Harris評分較高,可獲得滿意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利于患者盡快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應用解剖型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可顯著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但在臨床治療中,還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如骨折類型、骨質疏松程度、經濟情況等)選擇內固定治療方法,從而保障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韓鋒.兩種不同內固定治療不穩定粗隆問骨折的比較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4):452-453.
關鍵詞:跟骨;骨折;手術治療
許多骨科的一線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為提高跟骨治療的臨床效果做了大量工作, 但結果并不能盡如人意。特別是在跟骨骨折范疇中的關節內骨折,其臨床效果一直差強人意。本文回顧了國內外關于跟骨骨折的資料記錄,對跟骨骨折的原理及治療標準、治療手段及考慮的因素等作出了概述,以期推動跟骨臨床治療的發展。
1跟骨概述
1.1損傷機制 跟骨骨折按照骨折的程度大致,其作用原理可分為高能量作用和低能量作用。高能量強壓撞擊,最常見的有高處墜落和車禍,這種損傷常常導致跟骨粉碎性或關節內骨折,且伴有脊柱骨折或損傷;低能量容易損傷導致輕微移位骨折。不管哪種能量,都是由剪切力和(或)壓縮力引起的。
1.2分類方法 跟骨骨折有較多的臨床分類方法,每種方法均有其各自的優、缺點,且每種方法的分類主要依據都是X線及CT表現。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是Sanders分型,這種方法被多數骨科醫生認可,并依據其分類選擇跟骨骨折治療方法及預后判斷臨床效果。本文所述治療方法也是基于Sanders分型。
這種分型方法,于1990年由Sanders提出。這種分型的依據是跟骨后關節面的損傷程度。該分型方法對治療方法的選擇和預判非常重要。Sanders分型主要有:①Ⅰ型: 無移位的關節內骨折;②Ⅱ型: 跟骨后關節面為兩部分骨折,有一條骨折線兩個骨折塊;③Ⅲ型: 跟骨后關節面有兩條骨折線、三個骨折塊;④Ⅳ型:跟骨后關節面為四部分骨折塊,屬于嚴重的粉碎性骨折。
2跟骨治療方式的選擇
跟骨骨折的治療具有挑戰性,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保守治療適合于移位小的骨折,手術治療針對于移位較大或粉碎性骨折。
2.1跟骨治療應考慮的因素
2.1.1患者年齡 老年患者(生理年齡50~55歲的患者)優先選擇保守治療的方法;
2.1.2患者體征 有外傷(比如坐骨神經損傷),或有其他禁忌疾?。ɡ缣悄虿 ⑸窠浵到y疾?。┑幕颊卟灰丝紤]手術治療;
2.1.3骨折類型 非手術方法適合Sanders I型或沒有移位的骨折患者;切開復位內固定法治療適合Ⅱ和Ⅲ型骨折患者;對于Ⅳ型骨折患者,優先選擇保守治療方法,有把握的醫師也可嘗試切開復位內固定法,或距下關節融合手術。
2.2治愈標準 跟骨骨折的治療原則有:①準確復位,對涉及關節面的骨折應解剖復位;②恢復跟骨的整體外形和長、寬、高等幾何參數;③恢復距下關節面的平整和三個關節面之間的正常解剖關系;④恢復Gissane角、Bohler角和后足的負重軸線。
2.3非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主要指的是骨折早期活動操練和約3個月的非負重[1]。足部穿戴靴狀支具保持中立屈曲位,以防止攣縮;穿戴壓縮長襪或彈性繃帶,以減輕水腫。待腫脹消退后去除支具,踝關節和后足開始恢復活動操練,直至骨折愈合,這種治療通常需要6~8w或更長。無移位的跟骨骨折 (Sanders I型)適用于該方法;有移位的跟骨骨折不考慮該方法。
非手術治療適應病征有:①SandersⅠ型跟骨骨折,骨折移位在2mm以內;②舌型骨折,后關節面仍與粗隆骨折塊相連;③短期骨折,損傷時間在5d以內的患者;④手術禁忌骨折,患者患有嚴重的血管、神經疾病或嚴重糖尿病,不宜進行手術的;⑤SandersⅣ型骨折,開放性骨折,軟組織重度損傷,水腫面積大,時間長。
2.4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相比非手術治療在臨床上的表現更優,治愈率達75%以上。理論上,Ⅱ、Ⅲ、Ⅳ型骨折都存在關節內骨折的移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常用的手術方法有:
2.4.1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適用于絕大多數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尤其是跟骨關節內骨折。
手術適應癥:①關節面不平整, 臺階超過1 mm;②跟骨明顯存在長度上的縮短、寬度上的增加和高度上的降低;③Bohler角度小于15°,Gissane 角小于90°或大于130°;④跟骰關節骨折塊移位超過1 mm;且伴有跟骨周圍關節的脫位或半脫位,跟骨外膨明顯影響外踝部腓骨長、 短肌腱的活動。
手術禁忌癥:末梢血管病或神經病患者、老年患者且極少活動者、沒有足夠的軟組織包裹患者。
2.4.2距下關節融合術 這種改良方法包括內側股骨牽開器的應用和應用不同楔形的髂骨三角皮質骨骨塊植入到牽開塌陷的跟骨處,恢復跟距角,糾正水平的距骨和距舟關節半脫位。該方法可降低后期距下關節炎的發生率[2], 但近來研究發現融合距下關節可明顯減少后足活動范圍, 造成周圍關節的生物力學變化,長期可導致中后足關節過早發生骨性關節炎。
2.4.3撬撥復位經皮螺釘內固定術 該方法的優點是:手術切口很小,可早期行功能鍛煉;缺點是對復雜骨折難以有效的固定。
3結論
跟骨骨折本身的復雜性決定了其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目前,跟骨骨折的的生物力學研究有了更科學更可靠的進展,相信跟骨骨折的治療方法會有推陳出新的手段和標準[3]。
參考文獻:
[1]和艷紅,孫永強,張云彬,等.跟骨彈力固定支架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骨傷,2009,22(2).
以上兩種外用藥可同時用,也可單單使用一種,每天涂兩次,早晚各一次,涂后用手指輕輕按摩一分鐘;
涂藥面積應當比皮損面積稍大,因為股癬是一個向周圍擴散的皮膚病,皮損中央反而會自行好轉;
涂藥時間至少要10天;筆者一般建議涂20天;有足夠的用藥時間才能把股癬完全治愈;
有些人病情嚴重,股癬不但大腿根部有,還擴散至陰囊及整個臀部;此類除了用抗真菌藥外,建議服中成藥百癬夏塔熱片,以促進病情好轉;
股癬多由腳氣傳染而來,因此內衣一定要與襪子分開洗;并且在穿內衣時,腳盡量不要碰著內衣邊。同時建議把足癬或灰指甲同時治愈;
股癬的發生,多數與下面出汗過多,透氣不良有關;因此換用透氣好、吸汗佳的棉質內衣是必要的;以棉質三角褲最好。
關鍵詞:跟骨關節內骨折
1 跟骨關節內骨折病因 跟骨關節內骨折主要是由垂直壓縮應力引起,當身體從高處墜落后,距骨外側似一個楔子作用在跟骨交叉角部位,將跟骨劈裂。如果外力繼續作用,則中央三角區即被壓縮,跟骨后關節面向前下方傾斜。如果暴力較大,尚有其他不同方向作用力可致一向后繼發骨折線,此骨折線較低時為舌狀骨折,較高時為跟骨壓縮骨折。此外還有內、外翻應力及撕脫應力作用。上述應力作用導致足弓塌陷,跟骨體兩側皮質骨被擠破變得橫徑增寬,關節面塌陷。Bohler角減小、消失。跟骨結節塊上移致跟腱相對延長、松弛,出現外傷性扁平足,足跟內、外翻畸形。這些改變導致足部應力不正常分配,對跟距關節乃至整個肢體負重力線都產生影響,嚴重影響足部正常功能及產生關節異常活動,引起疼痛。繼而引起創傷性關節炎。跟骨向外側破裂突出后可壓迫腓側肌腱,產生撞碰綜合征,出現疼痛。手術切開治療就是針對這些改變,力求恢復正常解剖關系?;謴透歉叨燃耙言龃髮挾?,準確恢復Bohler角及塌陷后關節面非常重要,這直接關系到術后效果。顧湘杰等認為Bohler角和臨界角(即距跟后關節面交角)恢復同療效的關系有顯著相關。
2 跟骨關節內骨折分類及治療方法選擇 跟骨骨折根據骨折線是否波及距下關節分為關節內骨折和關節外骨折。關節內骨折有很多分類方法,過去關節內骨折多根據X線平片分類,如最常見的EssexLopresti分類法把骨折分為舌型骨折和關節壓縮型骨折,但X線平片分類難以識別關節內骨折的粉碎情況及骨塊的移位情況,對治療和預后缺乏指導意義。對診斷和治療比較有指導意義的是根據CT分類法,CT分類法使我們對關節內骨折的病理變化更加清楚,較常見的是Sanders分型,Ⅰ型:所有無移位骨折;Ⅱ型:二部分骨折;Ⅲ型:三部分骨折,典型骨折有一中央壓縮骨塊;Ⅳ型骨折累及后關節面四個部分,有四個以上骨折塊。跟骨骨折后可以出現:a)跟骨高度喪失,尤其是內側壁;b)跟骨寬度增加;c)距下關節面破壞;d)外側壁突起;e)跟骨結節內翻。治療跟骨骨折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是:a)恢復距下關節面的外形,特別是后距下關節面的解剖關系;b)恢復跟骨的高度和寬度;c)恢復腓骨肌腱走行的腓骨下間隙;d)恢復跟骨結節的內翻對線。跟骨骨折的治療,過去多采用保守治療和跟骨撬撥術,但均不能有效地矯正跟骨后關節面骨折的移位,難以恢復向外側凸起的外側壁骨塊,雖然跟骨撬撥術可以恢復Bhler′s角,但對后關節面移位、足跟增寬、跟骨內翻難以矯正,且術后須石膏固定,不能早期活動。隨著近年來手術技術的進步及內固定材料的改進,對于跟骨關節內骨折予以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術效果越來越好。切開復位可直視下整復后關節面骨折塊和跟骨外側壁骨塊,糾正足跟增寬,有效防止肌腱炎和創傷性關節炎,術中牽引、撬撥可糾正跟骨短縮和跟骨內翻,恢復Bhler′s角和Gissane角。鈦板及螺釘固定可使骨折得到穩定的固定,利于早期功能鍛煉。
足跟外側軟組織較薄,皮膚血運差,抗感染力弱。跟骨關節內骨折,特別是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多由高能量損傷所至,外力壓迫足后跟及周圍皮膚,直接或間接導致足后跟及周圍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斷。此外手術時需剝離骨折端周圍軟組織,會再次損傷足后跟及周圍皮瓣的血供,產生皮膚壞死,繼發感染。因此如何保護局部的軟組織血供,如何把握手術時機顯得極為重要。皮膚壞死、切口感染是影響切開復位手術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們的經驗是認真做好術前準備,傷后抬高患肢,石膏固定,20%甘露醇靜點,待傷后7~10d破壞的周圍血管再生,軟組織腫脹消退后再手術。此時手術,可降低皮瓣壞死的機會。
為了避免切口并發癥,切口要足夠長,避免過分牽拉皮膚。術中采用“不接觸”技術,用直徑2~2.5mm克氏針鉆入外踝、距骨頸、骰骨,牽開皮瓣,可較好地完成距下關節的顯露。骨膜下銳性剝離皮瓣,將皮膚與皮下組織、骨膜間斷縫合,避免皮膚與皮下組織分離,禁止做皮下組織分離。跟骨為松質骨,術后傷口滲血較多,術畢傷口要放置引流條,引流時間要長,防止血腫形成。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及止血帶使用時間,電刀僅在止血時應用。鈦板要緊貼骨面,不能翹起,以免影響傷口愈合。術后傷口要及時換藥,保持傷口干燥。石膏制動3周,利于軟組織修復,術后3周傷口拆線。
骨折關節面復位后殘留空腔需植入松骨質或人工骨填充空缺,可起到支撐關節面,防止再次塌陷,促進骨折愈合等作用。有學者認為足跟部空間小,置入鋼板等內固定物困難,同時剝離范圍大,影響局部血液循環,因此不主張置入內固定物。本組病例均置入內固定物,但須最低限度地置入內固定物,鈦板占位不大,無出現鈦板外露。結果無一內固定物松脫及骨不愈合。鈦板等內固定物適當置入有其重要作用,可抬起、支撐關節面,抵抗一定壓縮力,同時固定骨折塊防止分離,有利于早期功能鍛煉。
參 考 文 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