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昆明小升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字】流動兒童;家庭策略;教育選擇
一、問題的提出
筆者在讀研期間,一直在一個服務流動人口群體的公益機構做一名志愿者,這使筆者接觸到了來昆的大量流動人口及其家庭,尤其作為一名專業社工,主要開展兒童服務工作,從而了解到流動兒童家庭的就學情況。另跟隨導師開展該機構的“小升初”調查,在調查中了解到流動兒童家庭在考慮子女小學升初中過程中會有一些困惑或疑問,與其深入交流了解到現今昆明市小學升初中的外來人員子女需要辦理相關證件提交教育局等待分配名額才有機會申請到公辦學校讀書,不然則只能就讀民辦學校,且表明了在未來的高考時還是需回戶籍參加考試,這些父母開始考慮子女是否留昆,整個家庭都在思考。留昆明,則意味著開辦各種相關的證件并等待教育局的分配結果是否可能前往公辦學校讀書,另需在一兩年后將子女轉學回老家的環境再適應及其教育持續性;回家,則意味著子女的回家適應環境,學校的尋找及其在老家的家庭照顧考慮情況。父母與子女對升學選擇的互動性等方面最終促成了流動兒童小學升初中的教育選擇。因此,流動兒童家庭小升初教育選擇問題突顯了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考慮因素會最終決定教育選擇,因此本文就從家庭策略理論視角出發對小升初的過程事件開展深入分析。
二、家庭策略理論和過程—事件分析
家庭策略(family strategy)這個概念來自于西方家庭史的研究,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工業化過程中家庭的作用,研究家庭面臨新的外部環境時的決策過程①。筆者認為,所謂“家庭策略”并不局限于危機事件的應對,家庭策略是一個前后相繼、綿延不斷的過程,生活中每一個小的決定都反映并構成了總體的家庭策略。換言之,“家庭策略”理論對“結構與行動”的超越是嫁接在布迪厄實踐社會學上的國內的家庭策略研究,理論研究主要有張永健的《家庭與社會變遷》、樊歡歡博士的《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論》兩篇文獻,而真正意義上的經驗研究則只有譚深研究員的《家庭策略,還是個人自主-農村勞動力外出決策模式的性別分析》、約翰·羅根和邊馥芹的《城市老年人口與己婚子女同住的觀念與現實》以及陳杰博士的《兩頭家-華南僑鄉的一種家庭策略》②。家庭決策絕不僅僅是一種相互商量和民主的過程,其中充滿了支配與被支配、充滿著夫妻爭執和父母與子女的爭論。對家庭策略的研究加深了對個人、家庭和社會變遷三者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解。家庭不是被動地受社會變遷的影響,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特點對社會做出反應,這種反應的結果是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合力,合力的方向或家庭策略的取向取決于各成員在家庭中的地位,因此,家庭的性質又必然影響社會的變遷③。
過程——事件分析(Process——Event Analysis)(場域),孫立平教授提出以“過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來分析中國農村社會生活。農民有他們獨特的思維,關系的親疏遠近從稱謂上是反映不出來的,只有當“有事情的時候”才能看出誰遠誰近,這種“有事情的時候”就是一種可以展示事物邏輯的事件性過程。關注、描述、分析這樣的事件與過程,對其中的邏輯進行動態的解釋,就是“過程一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和敘事方式。其基本點是力圖將所要研究的對象由靜態的結構轉向由若干事件所構成的動態過程。它強調一種動態的描述風格,將研究對象當作一個事件性過程來描述和理解,以揭示其中更為微妙的邏輯和機制④。
筆者認為,從具體情景出發,整個家庭在小學升初中的最后做出去留決策需要考慮幾個因素:(1)決策主體。家庭策略是一個集體概念,但是在分析的時候具體決策者重點在父母、子女的身上。(2)決策過程。本文重心主要放在父母、子女在決策的因素分析,剖析隱藏在決策后的因素。(3)影響因素。本文需要弄清楚哪些因素影響個體的決策,又有哪些因素超越了個體層面促成家庭決策。
從以上三個因素出發,筆者以W社區的三所民辦學校的小升初學生為研究對象,按照人數以省內、省外按1:1的進行抽樣調查后確定了20個深度訪談家庭和一些零散的走訪家庭,并進入不同的家庭與家長、孩子分開進行深度訪談,了解他們對子女升學的意愿及其打算,是否存在于子女進行協商,并從客觀的家庭環境深入了解家庭的流動歷史,家庭關系等等從而更加明晰到子女升學背后可能隱含的因素,從中看小學升初中的決策是哪些因素更為重要。
三、流動兒童家庭的教育策略分析
(一)父母的教育考慮
1.流動兒童家庭的流動與教育的關聯性
從流動的因素來看,流動兒童家庭選擇流動是多種多樣。筆者訪談的家庭大部分來自于四川、貴州、云南,還有小部分來自湖南,家庭構成基本是為多子女家庭。他們都談到流動兒童家庭流動的原因選擇,如教育環境、躲避計劃生育、生計等方面的因素促動他們的流動。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案例:小鵬來自云南地州的山區,上學的路比較遠,而且要走山路,父母說出了讓他留在昆明讀書的理由之一:“因為這里上學可以不走山路,我們老家那里都是坡坡,要走山路,擔心孩子無人照顧和安全問題所以就想留在身邊照顧?!绷鲃觾和彝ケ砻髁思彝サ倪x擇因素,看起來很簡單,只是因為孩子讀書不走山路。從側面更多分析則知道這是一種家庭教育環境的選擇,子女的教育安全,教育質量作為考慮而選擇進入城市生活。流動人口將子女帶到城市主要是基于兩方面:一方面為了孩子更好的讀書,方便照顧孩子,因留在老家無人照顧或無人管理而荒廢學業;另一方面在城市里自己一邊上班同時給予孩子讀書更好的條件,教學質量有保障,帶孩子進入城市同樣也是讓孩子見識多一些,開闊眼界。
2.教育資源及其師資力量富足促使流動
有些流動兒童家庭的父母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為了子女的教育,給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教育環境和師資力量,于是父母舉家遷徙到城市為子女提供一個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家庭教育。如訪談中遇到好幾個家庭都談到了為了子女的教育而流動到城市,如小強,一家五口人,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和小強。父親為小強教育放棄在老家的民辦教書但遠離家人的穩定工作,全家遷移到昆明,全心全意為子女的教育尋找出路。現租住在雜貨店的樓上,在交流過程中小強爸爸給我們談到:小強出生在昆明,在王家橋FZ小學讀書現即將畢業,小強一家有意愿將小強留在昆明繼續就讀,同時也按照FZ學校的要求辦理升學的條件等待教育局的分配,期望能分配到昆明的公辦學校就讀。但現在有些擔心,因FZ學校的升學一般都分到民辦初中,現在父母比較擔心小強今年的分配情況,也打電話咨詢學校老師,老師給出需要等待到八月中旬的教育局分配,整個家庭一直關注在小強升學的整個過程。
3.家庭照顧缺失,流動子女隨遷就讀
家庭照顧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同時流動兒童家庭父母在城市不僅要生計工作,同時需要兼顧整個家庭的家庭照顧,但家里的爺爺奶奶或老家無人照顧對流動兒童的照顧會存在缺失,因此大部分家庭會將子女留在身邊進行照顧。如個案小婷,一家全是四川人,家里共四人,父母、自己、妹妹,居住在一間出租房,兩張床,一臺電視,一張小桌即吃飯又是小婷的功課桌。小婷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先在西安又轉到昆明,回四川老家的時間比較少,小婷對老家也是比較模糊。本有打算將小婷送回老家讀書,但考慮孩子太小且老家無人看管而有些擔心,并打算在自己身邊有一個照顧,希望小婷能初中畢業。如果成績還上不去,長遠打算就想小婷去讀技校,學一門技術。父母表達了希望小婷能認真讀書,如果成績不好,考慮小婷讀技校學一技之長,為未來生活做考慮。
4.教育制度限制,回家就學能持續保障
部分流動兒童家庭的經濟狀況不是那么理想,遠離家鄉外出務工為臨時性且掙錢不多,家庭不是那么寬裕,子女的升學必然會花費比較多,另外家庭的子女多負擔重,更多的從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子女的長遠打算,考慮子女的就學以適應家庭的狀況,即減輕了家庭負擔,同時保證了子女的升學需要。如小娟一家,貴州人,就讀民辦小學,家里5口人,還有一個哥哥在老家讀初二,妹妹在昆明讀小學。父母是流動商販,售賣手機零配件,每天奔波在昆明市周邊的鄉鎮趕集。和父母訪談中父母說出原因:要進昆明公辦學校太難進,去私立學校讀書又貴,家庭承擔不起。同時現在異地高考的制度也還沒出臺,子女就讀到初二或初三又要被迫轉學回老家,即不利于子女的學習適應性,同時也耗費家庭經濟?,F在老家實行的免費義務就讀,話費不會太多且可以長久持續就讀,不會影響子女的學習。整個家庭考慮決定讓子女回家就讀即有制度的限制也是整個家庭的經濟考慮。
(二)流動兒童的自身升學考慮
流動兒童家庭流動到城市后,受到城市生活的影響,流動兒童希望父母可以聽聽自己的心聲,能了解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忙于生計和家庭操勞,很少去了解子女的內心想法。就升學過程中,流動兒童對自身的升學,在交談中了解到更多的談論與誰去讀屬、自己想去的學?;蛘叱聊徽Z,不清楚自己的升學,父母會給自己尋找,無明確的方向,同時表達了就讀選擇更多是父母決定。從交流中得知流動兒童對升學的信息來源顯得被動,更多來源學校教師的傳達及其家庭需要準備及打算。從老師那里得知,在昆明就讀初中必須交付相關的準備材料,同時讀到初二后轉學回戶籍所在地就讀,不然就無法參加中考、高考信息傳達給父母,而后父母就開始考慮如何為子女就讀謀出路。
整個流動兒童的升學過程中,我們更多的看到民辦學校老師的力量,流動兒童家庭則是被動的接受學校的安排,并必須立即考慮決定子女的升學問題。與流動兒童的訪談中,我們看不到流動兒童的心聲,問及升學相關的信息,他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對升學的一種期待,沒考慮到現實的情況。從流動兒童的處境,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國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是曲折的。流動兒童的就學問題比較多,如戶籍制度的限制、家庭的流動性、家庭的經濟支持力度、流動兒童的同伴關系等等方面。我們看到整個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家庭所能給予支持的力量是比較少的。在整個升學過程中,是被動的接受到學校的通知,面對的是繼續留在昆明就讀后的轉學或回家升學的選擇,給流動兒童家庭帶來的突然的撞擊等等情況,這使得流動兒童升學的處境比較動蕩,并且可能毫無準備的面臨轉學。
四、結論
教育機會和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性。我們看到流動兒童家庭在面臨子女升學的選擇是艱難的。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在義務教育階段,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條件和均等的受教育機會。但是在實踐中,這個巨大的群體是存在巨大差異的。流動兒童家庭在面臨子女升學過程時,從民辦學校被動得知就學程序及其后續必然選擇。入讀城市公辦學校,不僅存在地方教育政策的制約同時可見城市的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很多家庭都不愿子女就讀民辦學校,源于學校的教育環境,師資力量及其經濟的負擔且子女的教育不穩定。另源于公辦學校對流動兒童家庭的門檻過高,限制性強,即為保護本地子女的就讀同時也是教育資源的緊缺無法保障巨大的教育需求。
筆者認為,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別。改革戶籍制度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戶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消除導致城鄉隔離的各種戶籍相關制度,以保障城流動兒童能享受與城市人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和教育資源。同時昆明市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以來,在對流動兒童的入學機會的平等上在不斷的完善。日前首要應該實現的是教學質量上的平等,公辦初中和民辦初中的均等,如充實一些薄弱的私立民辦初中的教學、師資、資源等方面,收費均等化,這樣流動兒童就有很多的選擇機會,有自身的選擇權。目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在繼續推進教育機會公平的過程中,應更多地關注教育質量公平,積極地提高教育質量,使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真正每個受教育者的生存和發展打下應有的基礎,無論是流動兒童還是本地兒童,同樣都享受同等的教育機會,教育質量。而要做到這一點,政府教育觀念上應為“公平優先、不分公辦與民辦、兼顧效率”。
【注 釋】
①樊歡歡.家庭策略研究的方法論——中國城鄉家庭的一個分析框架[J].社會學研究,2000,(5).
②韓曉燕.隱性抗爭還是隱性合謀——上海市流動人口家庭初中后教育選擇的家庭策略互動模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0.
③張永健.家庭與社會變遷——當代西方家庭史研究的新動向[J].社會學研究,1993,(2).
④孫立平.過程——事件分析與對當代中國農村社會生活的洞察[J].中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1999.
【參考文獻】
[1]韓曉燕.隱性抗爭與隱性合謀:城市新移民家庭策略的互動模式[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
[2]劉芳,王寧.流動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原因分析與解決對策[J].黑河學刊,2011,(07).
[3]劉愛香.小學農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4]牟方志.當前流動兒童的學校社會化困境[D].成都:四川社會科學研究院,2011.
孩子有個足球夢
“動起來!”2月9日,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冬令營的最后一場比賽,外方教練總監、西甲聯賽大中華區體育項目負責人大衛?坎帕納的“咆哮”幾乎貫穿全場。只有中場休息的時候,大衛才會安靜下來,時而單獨指導小球員的跑位,時而鼓勵替補球員。
盡管只有短短7天,大衛在場邊指揮時已經能熟練使用“壓上去”“向前”“棒”等常見中文足球詞匯。當這些詞語出自西班牙教練之口,再加上大衛因為投入而顯得夸張的表情,讓人很難不被感染。
“原來的訓練更多是練習腳下技術,但在冬令營里更講究傳控、轉移球?!北淮笮l稱作“梅西”的10歲小球員姜文Z告訴記者,冬令營雖短,但收獲很大,“冬令營比賽盡管安排不多,但是質量非常高。幾天訓練下來,我覺得長球了?!眮碜栽颇习矊幍南虺拷衲?0歲,他希望將來能夠踢職業隊,不過目前不管是學習還是踢球,都應該做好。記者采訪了十幾位孩子,踢球特別好的孩子對成為職業球員都有所期待。不過支撐他們投入足球的卻并非功利。
如何評價冬令營孩子的水平?大衛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找來了球員評價表。
“有些孩子的水平說不上太理想,表現好的球員可能屬于中等水平。這些孩子身體很壯,但是技術并不是特別理想。”不過大衛認為,中國孩子和西班牙孩子最大的區別并不是技術或者是身體,而是對足球的理解,“中國的孩子很多時候還是欠缺對比賽的熱情,有些時候會比較散漫隨意,但西班牙的孩子會時刻保持對比賽的專注度”。
“通過冬令營,能夠感受到孩子們足球水平的提升?!辈贿^大衛擔心的是,回去之后孩子們可能又要回到原來的訓練環境中,那時他們應該怎么做?
實際上,冬令營不僅是培訓球員,還將最終選拔出大約80名優秀運動員在今年國慶期間赴國外進行短期的學習交流和專業培訓,以推進校園足球的國際交流,為校園足球優秀運動員的發展提供更為廣闊的平臺。
社會觀念正改變
作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朱廣滬去年走訪了60多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一圈走下來,他的感受很深,“通過踢球,孩子們有了團隊意識、則意識和合作精神”。
“發展校園足球要實現三大目標,即推進體育教育改革、成為競技人才成長的通道、使體育真正成為學校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苯逃矿w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說。
武漢萬松園路小學曾經培養出了國腳蒿俊閔,多年的積淀形成了濃厚的校園足球氛圍。該校教練陳旭東告訴記者,在他們學校共有7位足球教練,均為持證上崗?!澳壳白闱騻鹘y學校的體育老師基本都有專業的足球教練證書,但是普通學校體育老師有此證書的并不多,針對這個問題,現在對體育老師的培訓越來越多?!?/p>
武漢屬于亞足聯足球展望計劃中的一部分,在基層開展的校內、校際比賽均較多,大多數周末都會有正式比賽。不過,并非所有的地方都有這樣的條件。一位來自云南迪慶的老師感慨,教了18年的足球也等了18年,才獲得帶隊比賽的機會。
校園足球最大的瓶頸是什么?王登峰認為,最大的瓶頸不是經費,不是老師,不是場地,而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笆紫纫鉀Q家長的認識,然后要解決校長的認識,還要解決局長的認識,解決縣長的認識?!?/p>
思想觀念的轉變在一些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已經率先破題。“隨著多年的沉淀,家長已經能夠感受到孩子在足球運動中感受到的快樂和綜合素質的提升,不管是校長、家長、還是班主任都非常支持孩子踢球。”陳旭東說。
“踢球的孩子更陽光,男孩更受班里女孩喜歡,整個班級都會給孩子加油?!币晃慌阃⒆觼肀荣惖募议L告訴記者,踢球并沒有影響孩子的學習,“即便不踢職業足球,養成運動習慣對孩子也很有好處?!?/p>
部門壁壘待打破
“目前很多特別優秀的隊員實際上沒有來,因為他們都已經進入了俱樂部序列?,F在參加冬令營的孩子水平跟魯能足校和恒大足校相比,確實還是有差距的?!标愋駯|說。
這種差距,陳旭東認為最主要的是來自于教練的水平。“每個孩子好比都是一塊木頭,教練就像一個雕刻家。如果有一個好的雕刻家的話,那這個木頭它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作品,但如果雕不好的話,那么好木頭可能也很難成材。”
廣州愛高體育器材有限公司的趙陽告訴記者,目前小學的足球氛圍已經完全起來了,但是到了小升初時,好多好苗子會被俱樂部的U系列梯隊或者足球學校選走,不再繼續留在校園之內。趙陽表示:“教育和體育不應該過早割裂,學生最好不要過早離開校園,那樣的話踢球的孩子不怎么學習、上學的孩子又得不到好的足球培訓。”
“學習和足球并不是沖突的,關鍵是教練的方法要得當,兩者是可以共存的,足球和學習不應該是一個‘二選一’的關系,而是可以實現‘一加一’?!壁w陽建議,沒必要特別早就讓好苗子完全脫離正常教育軌道,應該盡量通過各種制度讓好教練回歸校園。
在日本,初高中校隊戰勝俱樂部梯隊并不是什么新聞。“學校有自己的高水平教練,一些好球員仍然留在學校,并沒有全到俱樂部去?!标愋駯|說。
在陳旭東看來,校園足球如果要提高學生水平的話,重要的是要提高教練的水平?!皩W校足球教練的待遇遠遠比不上職業梯隊,因為大俱樂部可以提供比較高的薪水和待遇。在青訓教練總數不足的情況下,優秀的青訓教練大都留在了俱樂部。而好教練留在了俱樂部,孩子為了練好球只能選擇進足?;蛘呔銟凡刻蓐?,而在這些地方,孩子的學習又沒法和普通學校的孩子相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