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春來草自青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教學實踐中,課題實踐者在"激活"環節下了不少功夫,但實踐效果往往差強人意。筆者認為,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操作層面、教學形式和手段上有下功夫,但忽略了操作的可能性,缺乏必要的理論依據,忽視了文本的"本源"。因為"激活"本身不是一個策略和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不斷追問,不斷接近文本"本源"的過程。"傳釋"理論在把握文本的"意"上與"激活"回歸本源上有異曲同工的效果。
一 "傳釋"理論的"意"與"激活"的無限可能
在本文中,我把學生學,老師教(當然老師也在學)換作"傳釋"的提法。
"傳釋"理論提于葉維廉教授《中國詩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北京第一版)。理論系西方由解釋圣經發展而來。其兼及作者的傳"意"與讀者的釋"意"之間互為表里又互為歧義的復雜關系。他認為"意,是指作者用以散發多重思維或情緒,讀者得以體驗這些思緒或情緒的美感活動領域。""意,實在是兼容了多重暗示性的紋緒,……,都是指可感而不可盡言的情境與狀態。"(《中國詩學》,葉維廉,人民文學出版社,第24頁)我們探討"教""學",那就意味著探討作者的傳"意"和讀者的釋"意"。
傳釋理論認為"釋意"意味著對所傳的"意"的初識和讀者因人際、物際、時空等因素離合而引申的重新架構,以及"架構"之"再架構"。
表現在具體閱讀中,這種活動顯現著巨大的靈活性。架構可組性讓讀者與文本建立了一種自由的關系,其間潛孕著巨大的沖突與張力,時間、空間、物象、人事的變幻異彩紛呈。其間關系應當是若即若離,開放的,不定位,不定向、不定義的。
所以,閱讀是一種非常自我,非常個人化的行為。面對同一文本,不同時代,不同際遇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意,釋意,就是同一讀者在不同際遇中也會有不同的釋意。這也正是"激活"理念的價值所在。巨大的張力與靈活性為"激活"提供了無限可能。
二 "傳釋"理論中對"意"把握的局限性與"激活"的多元有界
正如前文提到的,"傳"與"釋"是不定位,不定向,不定時,不定義的。實踐中,"傳釋"活動中確有"客觀、標準"的詮釋,但那是受限于歷史的某一種認知傾向而存在的,這種傾向可能根植于為其價值理念得以鞏固而形成的壟斷意識。實踐與歷史已經反復證明壟斷意識的局限性。
1.傳"意"的不確定性。
(1)作者的傳"意"可能并非原"意"。作者的"意"源于其觀其感。一個人受生理的認知限制,他不可能全面觀、感外物或內心,故所得之意是多重"意"的組合,其"意"除原"意"外,定然有許多繼起"意"。郁達夫創作《故都的秋》,除其自身深切觀感北國之秋產生原意之外,還不可避免地受傳統文化對"秋"的解讀、認知的影響。朱自清狀寫《荷塘月色》"意"也轉不定:由擺脫白天煩惱、心情解放到心理自由--想起南朝的男女采蓮嬉戲。
(2)訴諸文字之初,作者可能只有一團強烈而不甚明確的"意",但隨著創作的展開、深入,其"意"可能就產生了變化。一方面會出現"無以名狀"的窘境,作者就會遷就"狀"而增減修改原意。另一方面,語言本身無限"意",又可能會激發新的意象,促使作者再創新"意"。妥協與創造在這里勢必篡改原"意"。
2.釋"意"的不確定性。
(1)作品誕生之后,只是一個存在。它可以不依賴作者而不斷與讀者交往,交談。作品完成之初,可能有某種確定的意向性,但"意"依賴的文辭、物象會在流傳中引發更廣的意義網。如此,作品呈現的文"意"自然就有了再生"意"的介入,而形成新"意"。
(2)詮釋者詮釋狀態的不確定性。前文已述,此不贅述。
3."標準""客觀"制定者的不確性。
制定標準、客觀的人,其立場、品味也直接影印在"確定"行為上。確定"標準""客觀"的立場是暫時的。確定標準的時間節點是"現在",是將來的"現在",將來怎可受靜止的"現在"限制。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悲劇確定為"青年一代一定會戰勝腐朽落后的勢力",把《孔雀東南飛》的"意"客觀化為"封建家長制"。放在如今觀念日新月異的釋"意"者面前,其荒謬性自不待言,明顯帶有"標準""客觀"的粗暴而漠視"傳釋"規律。
當然,作品作為傳"意"媒體,其意真的完全"不確定"不標準"嗎?傳釋完全可以不定位、不定時、不定義嗎?顯然也是不盡然的。雖然我們承認它有高度的"靈活性",但作為一種語言,它自然無法完全超脫"理路"。這本身也存在悖論。
體現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在面對激活后的閱讀行為——釋"意"時要把握一個原則——多元有界。畢竟,對《紅樓夢》的一千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而不能是一千個哈姆萊特。
三 回歸本源的文本細讀與激活釋"意"
筆者所述文本細讀,既指向老師也指向學生。細讀,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激活手段。
用細讀姿態解釋文本、直面文本,激活文本本身,也為用這種理念激活閱讀主體的"前經驗"。這里面的"前經驗"包括解讀的姿態,解讀的經驗,解讀的智慧、解讀的動機,解讀的情緒,更包括解讀主體的文化底蘊,思維方式,人生閱歷,人格特征,學識修養,審美情趣。
那么細讀的手段是什么?
當然有一些具體技術:從"知人識世入手,從結構入手、從表現入手,從體裁入手。但這些手段存在誤區(前文已述)。筆者認為要解決的是細讀的"那個人"而不是細讀的行為形式。只有"眼睛""理性"在場的解讀是低效的,有"生命"在場的細讀才是高效的。
細讀本身不是一個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細讀主體自覺的問題。真正能激活細讀的是讓閱讀主體"前經驗"豐富,并自覺調動"前經驗"付諸實踐于解讀中。
教學實踐中,要關注以下三點:
1.回歸文本。文本細讀首先應讓文本返回到原初狀態,也可以說是"裸文"、"自文"。我們有一個提法——鉆研教材。筆者認為,這里已經有一個先在的限定:文本是教材,它依賴于教參。文本就已然被異化、窄化、淺化為一種工具,而嚴重排斥語文是文化的載體,言語的存在。它是教材,更是文本。我們不能下意識解讀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步驟"。
2.實現對話。很多課堂很精彩,全員參與,不乏孜孜不倦,循循善誘,也不乏平等主、民主,不乏操縱自如的對話策略和技巧。但一堂課下來,師生并無多大收獲,只是"將人所共知的,現成的,無需理解力的,沒有生命的知識反復嘮叨,甚至人為地制造難點,自我迷惑。"(孫紹振:《名作細讀》,第2頁,上海教育出版社。)
實現對話,需要語文老師用自己的言語經驗、言語感悟、言語智慧、言語人格與文本對話,將文本內化為生命的獨特感悟再與學生的言語生命對接。這才是有效的細讀。
"孔乙己"身邊的人為何以他為樂?焦母與劉蘭芝的斗爭誰勝誰負?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最終將恨推向了唐玄宗"重色""傾國"嗎?道家理論的無端無崖、視限消解透著怎樣的哲學觀?這些都依存于有生命參與的對話,而不是空洞的形式、技巧。
3.指向表現。著眼于字詞所呈現的表現力,不做各種各樣看似堂而皇之卻無實際內容的架空、貼標簽似的分析。如面對"比喻",不是發現它并用諸如"使句子更生動"的空洞分析來敷衍。"日暮蒼山遠"一句應著眼于在"日暮""蒼山"二者合一所構建的色彩圖像:風雪之黃昏,日色之慘白,冬日江南山色的青暗,使平時觸手可及的山脈變得若隱若現,即"遠"。
激活釋"意"者即閱讀者手段眾多,有諸如朗誦、音樂介入、討論、……,但再高明的手段也只是策略、技術層面的問題。失掉本源,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通過文本細讀來追流、溯源,就讓技巧、手段有實施的可能性。
禪宗里有一則公案。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縱觀歷屆高考滿分作文,其優秀之處,不只是準確的審題,精當的選材,蘊藉的文采,還有精彩的開頭和結尾。
但是,再看高三一些學生的作文,常常出現有了一個開門見山的擺出觀點的開頭,卻未必有一個韻味無窮、呼應觀點的結尾的現象,更有甚者,有頭無尾,倉促收筆,給人一種一盤散沙的凌亂之感。要想在高考作文中拿到高分的考生,就必須掌握一些文章結尾的技巧,讓自己的高考作文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有余味而耐咀嚼的韻致,從而產生“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效果,得到閱卷人的青睞與欣賞。所以,平日作文不妨多注意的練習運用以下幾種實用的文章結尾方法。
一、總結概括式結尾
就是用簡潔精練的語言,對前面的觀點、態度、主張、主旨,再一次的重申,畫龍點睛,起到總結概括的作用,使讀者對文章有一個清晰而完整的認識。
如2008年山東一考生的《春來草自青》的結尾:“即使整個世界拋棄了我,我也不會拋棄自己。我會選擇堅強的等待。寧可相信幸福就在隔壁。春來草自青,春就在明天,或者今晚。”
這個結尾,用的就是總結全文法,其中“我會選擇堅強的等待……. 春來草自青,春就在明天。”起到了總結全文,扣題收篇的作用。
二、首尾呼應式結尾
結尾和文題遙相呼應,或與開頭相照應,顯得文章結構完整圓合,從而達到收攏全篇,突出主題的作用,給讀者留下整體性的美感。
如2008年全國高考四川考生佳作《堅強》的結尾:“華夏兒女從未被打敗過,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堅強,是我們民族的圖騰!堅強,是我們民族的名片。”
這個結尾既呼應了題目,又呼應了開頭的“堅強是直擊厄運的重拳,是絕不低下的頭顱,是哭過喊過依然相信未來的堅定。”使文章結構相當緊湊。
三、卒章顯志式結尾
文章在寫景、敘事或對論點進行論證后,結尾處運用抒情、議論性的語句點題明旨、品位人生的意義,升華出感情的火花,閃耀出生活的哲理,顯示出精神風采和思想品位。
如2008年山東考生《落紅的翩飛》的結尾:“一股大風襲來,桃花頓失依靠的肩膀,滿眼的落紅從天而降,縱然必然成泥,夏季也必然記得這落紅翩飛的時刻,因為這是對生命的另一種詮釋”。
文章在結尾運用抒情的筆調,通過形象的描述,闡述了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含蓄韻蘊,意味深長。
四、引用名言式結尾
名言警句,詩詞歌賦,俗語諺語,往往具有很強的哲理意蘊和啟示作用。在高考作文中用來結尾,往往起到增強說服力、深化主題的作用,收到言簡意概、余音繞梁、耐人尋味的效果。
如2007年全國高考作文滿分作文《收到一封社會的來信》的結尾:“希望你永遠記著有這樣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結尾引用《周易》里的名言,鏗鏘有力,激發斗志,讓“溫室里的花朵”,“站直了,別趴下”。勵志向前,不怕跌倒,以此來升華主旨,給人力量。
五、希望號召式結尾
結尾通過提出希望,發出號召,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同時希望讀者按照提出的想法去做。這種希望號召一定是積極向上的,這樣的結尾,往往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如2008年安徽考生滿分作文《帶著感動出發》的結尾:“請帶著感動出發,在暴雨中為他人撐一把傘,在黑暗中為他人點一盞燈。帶著感動出發。我們的人生,我們的世界將永遠是晴天,永遠充滿光明。”
依稀記得,零八年冬天的那一場大雪,壓倒了好多事物。奶奶家屋旁的一圈密密麻麻的長茅草,不知何時,已全墊在厚厚的雪被下了。但到了春天,消融后的大地上又冒出了星星點點的綠芽,便日日觀察著它的成長。日子一天天地溜過去,但草確實長得很慢,一天也不知道是不是長了那么一公分,這墻角啊,也因失去了綠意而顯得沒有了生機。又入秋時,落葉滿地,草兒也開始發黃了,這才發現,原來在不經意間,草也已有腰齊了,而且身子骨硬邦邦的,不像有些施了肥的植物,瘋長后便病懨懨的了。
草,你是在告訴人們路要慢慢走,走踏實嗎?
還記得另一個冬天,走在田間,一片枯黃的中間,那點綠意顯得特別顯眼。北風無情地刮著,每當風經過地面,那小草便不由得抽搐了幾下,似乎每時每刻都有被塵沙淹沒身體的危險。但它還不停地搖曳著身軀,揮舞著手臂,與帶給它傷痕且即將吞噬它的寒風作斗爭。它能活多久,我不知道,或許是今天,明天。總之,它的生命即將結束了,但它卻沒有放棄;盡管它已傷痕累累,但它想向人們展示一個頑強的自我,雖然,它知道將在這個冬天里凋零,但明年春風吹來的時候,它還會在這冰雪消融的縫隙里重生!
草,你是在訴說著堅強嗎?
春來草自青,不錯的,每一個春天,小草便探出了腦袋,嫩嫩的,綠綠的,灑滿大地。但星星點點的小草,總是不能給人一種“綿綿”的感覺,唯有在一片地上都長滿細細密密的草時,草才顯得是那么的柔軟,那么的舒適,才讓人覺得草兒們已送走了冬天的干燥與單調,帶來了色彩和希望。
草,你是在訴說著團結嗎?
一本書上說:思念心愛的人,看見的青草“八月蝴蝶來,雙飛西園草”。草,你是在訴說著愛情嗎?
一首詩中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草,你是在訴說著感恩嗎?
還有“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的惜別,也透露著草的象征。草,你是在訴說著友誼嗎?
朋友們,對于來我空間做客的好友或者非好友,我真誠的說聲謝謝,特別是那些在我空間留下筆跡的朋友,紫陌感謝你們的厚愛和支持。由于這幾天心情實在太糟,飲酒之后,情緒化的刪掉了空間所有的東西,但是我把好友視為上賓,留下了我對好友給我留言的回復,一般都是藏頭詩(姑且這樣認為吧,朋友見笑了),紫陌才情有限,也就是亂涂一通,但是絕對是真誠之意。現在粘貼在這兒,供大家欣賞:
紫陌凌霄:【紫】嫣清雅綻芳容,【陌】 上幽香漫春風,【凌】寒雪消春來早,【霄】 月柳梢夜伴卿。
【紫】夢呢喃春雨凄,【陌】上蝶舞戀花枝, 【凌】亂天涯芳草稀,【霄】漢嬌花心已癡。
【紫】心傳香遠, 【陌】塵淚未干, 【凌】云空有志, 【霄】晨山骨寒。
【紫】閣紅樓春意濃,【陌】上花開與卿逢, 【凌】空翱翔北歸雁,【霄】漢征程笑春風。
1,芳草: 【芳】草連天迷遠望, 【草】色萋萋滿路春。
2,小家碧玉:【小】閣低窗香草蓬, 【家】居細柳春意濃。 【碧】山終日思無盡, 【玉】笙夜送醉芙蓉。
3,心若無塵:【心】 有靈犀一點通,【若 】是有緣醉春風。【無】 端惹得桃花淚,【塵】 埃空留杏葉青。
4,清清小溪:【清】 雅靈香沐春風,【清】 逸飄柔煙雨中。【小】 窗風雨惹人醉,【溪】 聲雨聲分不清。
5,思思心雨:【思】 海正嘆江南景,【思 】緒隨風又一春。【心】 搖只待東窗曉,【雨】 灑輕黃柳條蔭。
6,雨蝶: 【雨】 潤荷池映垂柳,【蝶 】戀春花吐幽香。
7,紫菱兒: 【紫 】氣東來艷春歸,【菱】 歌香脆韻春魂,【兒】 女沐浴春陽美。
8,點亮心燈:【點】 點不離楊柳岸,【亮】 艷紫紅棲春庵。【心】 似春水無漣漪,【燈】 火春夜賞花閑。
9,三十五了:【三 】月桃花雨紛紛,【十】 度有春未逢君。【五】 湖四海空間聚,【了】 解心愿是緣分。
10,水韻幽蘭:【水】 面無塵春更清,【韻 】白嬌紅花更濃。【幽】 庭小院暗香里,【蘭】 質蕙心醉青風。
11,愛的甜蜜:【愛】 賞紫陌春雨遲,【的】 應踏春折柳枝。【甜 】迷蝶醉亂起舞,【蜜】 蜂嗡嗡采花蜜。
12,和風細雨:【和 】風細雨一葉舟,【風 】吹香閣小洞幽。【細 】草河邊北歸雁,【雨 】淋翠柳柳自羞。
13,回眸淚傾城:【回】 眸一笑百媚生,【眸】 明皓齒是俊英,【淚】 自長流花春俏,【傾】 山春景煙雨中,【城 】里城外意相通。
14,碧水青蓮:【碧】 湖春水生紫煙,【水】 繞荷花月滿船。【青】 荷戀水護刺莖,【蓮】 花岸邊柳絲纏。
15,空谷幽蘭:【空 】蒙煙雨戀江南,【谷 】雨未到情雨綿。【幽 】情往事已不見,【蘭】 質蕙心付華年。
16,浪漫: 【浪】 萍春風誠多益,【漫】 舞清歌心自通。
17,孤影凝眸:【孤】 聽春風楊柳曲,【影】 動清池品詩書,【凝】 指輕彈鳳凰淚,【眸】 間盈盈深情足。
18,花開燦爛:【花】 露初開喜春雨,【開】 花僅占春幾許?【燦】 爛春景終有盡,【爛 】漫心境存心渠。
19,雨中回眸:【雨 】細長柳柳翠堤,【中 】有詩意意成詩,【回 】首望春春明媚,【眸 】眼流淚淚化癡。
20,花香滿園:【花 】開紫陌陌上花,【香 】山吐幽醉萬家。【滿 】池春水何人愛?【園】 中桃李人人夸!
21,飛雪: 【飛】香走紅滿天春, 【雪】膚花貌醉乾坤。
22,心靜如水:【心】 起漣漪江南春,【靜】 雨心愁淚紛紛,【如 】煙似霧花開處,【水】 剪雙眸點絳唇。
23,已若成風:【已】 消殘雪又是春,【若】 水佳人思夢君,【成】 韻含風枝頭鳥, 【風】 住塵香草木深。
24,滄海一束:【滄 】海明月珠有淚,【海 】吹春風人亦醉。【一】 燈熒熒照孤影,【束 】心癡情伊憔悴。
25,依夢:【依】山依水夢錦秀,【夢】美夢甜依相思。
26,夢的衣裳:【夢】 蝶嬉鬧醉春花 【的】 應喜雨潤柳芽。【衣】 遮玉體玲瓏倩,【裳】 裙芙蓉艷桃花。
27,快樂天使:【快】 風一瞬斜雨簾 【樂】 飲閑游醉春庵。【天】 涯蒼翠青青漫,【使】 君無奈何時還?
28,煙雨梨花:【煙】添柳色疑似仙,【雨】過殘紅淚潸潸。【梨】花滿巷玉鶯叫,【花】間蝶舞舞蹁躚。
29,麗影飄香:【麗】質仙姿舞春風,【影】動倒景現聘婷。【漂】泊浮萍紅塵事,【香】靄潛來紫陌情。
30,胭脂一笑醉紅塵:【胭】脂亮艷桃正紅,【脂】粉沁香散春風。【一】曲悲歌唱不盡,【笑】看江湖付平生。【醉】聽清吟笙歌起,【紅】顏戀情玉妝啼,【塵】世相逢切珍惜。
31,真情梅: 【真】情梅花舞袖香,【情】真意切露芬芳,【梅】花滿枝空斷腸。
32,夢荷: 【夢】灑春閣思香荷,【荷】戀夏雨清池夢。
33,緣萍: 【緣】聚空間是姐妹,【萍】水相逢捧誠心。
34,雨后清荷:【雨】擺細柳柳翠堤,【后】夜戀花花開遲。【清】溪流水水柔凈,【菏】蓮飄香香滿池。
35,月兒彎彎:【月】融暗香桃花紅,【兒】女嗅春逾寒冬,【彎】橋流水愁何在?【彎】眉秀發戀春風。
36,深谷幽蘭:【深】夜美女入紫苑,【谷】雨清明雨未軒。【幽】園獨涼春還早,【蘭】花一叢居澗間。
37,惠質雅馨:【惠】心忽贈祝福詞,【質】麗妙語暖人心。【雅】倩娉婷羞月貌,【馨】歲桃花彩蝶飛。
38,楊柳青青:【楊】柳青青柳絮飛,【柳】暗花明春事深。【青】光好去莫惆悵,【青】衫紫衣舞瑤琴。
39,在水一方:【在】 春紫陌百花艷 【水】 邊珠翠香彌漫 【一】 時節氣思賢君 【方】 寸花箋寄嬋娟。
40,幽香雪兒:【幽】音繞耳淚潸潸,【香】語綿綿情難斷,【雪】漫瑤池仙子笑,【兒】郎脈脈奇思篇。
所以,對詩歌的閱讀鑒賞,必須以解讀詩歌意象為突破口,以熟知詩歌意象為突破點。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些常見的意象,它們往往能表達相近的情感。
樹木類
柳樹
以折柳表惜別。
《送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由:廠“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習俗始于漢而盛于唐。漢代還有《折楊柳》的曲子,以音樂的形式表達惜別之情。
松柏
堅挺、傲岸、堅強、有生命力是松柏的特點。松樹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
《論語?子罕》中說:“歲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詩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劉禹錫:“后來富貴已凋落,歲寒松柏猶依然。”李山浦:“孤標百尺雪中現,長嘯一聲風里聞。桃李謗她真是佞,藤蘿攀爾亦非群。”李白《贈書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做一個正直的人。三國人劉楨《噌從弟》:“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詩人以此句勉勵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樣堅貞,在任何情況下保持高潔的品質。
芭蕉
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系。
南方有絲竹樂《雨打芭蕉》,曲調有凄涼之音。孿清照曾寫過:“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舍情。”通過芭蕉把傷心、愁悶的感情一古腦兒傾吐出來。葛勝沖《點降唇》:“悶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來就夠凄愴的,夢魂逐著芭蕉葉上的雨聲追尋,更令人覺得凄側。
芳草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多比喻離愁別恨。
《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親人未歸,不免讓人登樓佇望。樂府《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以“青青河邊草”起興,表達對遠方親人的思念。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比喻離別的愁緒。
梧桐
象征凄涼、愁苦、悲傷的情感。
白居易《長恨歌》:“春風桃李花開日,秋葉梧桐葉落時。”秋時冰冷的雨打在梧桐葉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見歡》:“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更漏子》“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子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別有一分秋滋味。
花草類
梅
象征著堅強和面對逆境的不屈不撓。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因此梅花與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以花貴,自戰國始”,到梁、陳時期,出現了大量的詠梅詩。這一時期的梅花詩大都是對花本身的描寫或用于贈別,尚無明顯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時期,梅花已成為一種高潔人格的象征。張耒:“何以伴高潔,清曉頌《黃庭》。”張澤民:“一白雪相似,獨清春不知。”蘇軾:“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陸游:“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們都在對梅花的描寫中寄托了一種高潔的品格。
菊
表示隱逸、高潔、脫俗。
雖不能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與身價百倍于它的蘭花并論,但作為傲霜之花,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
屈原《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純潔。唐人元稹《》:“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貞、高潔品格的追求。宋人鄭思肖《寒菊》:“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中。”宋人范成大《重陽后二首《寂寞東籬濕露華,依前金靨照泥沙。”借來寄寓詩人的精神品質,這里的無疑成為詩人一種人格的寫照。
蓮
由于“蓮”與“憐”音同,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
南朝樂府《西州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情”。這里采用諧音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的男子的深長思念和愛情的純潔。
紅豆
常用以象征愛情或相思之情。
紅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的愛情信物,《南州記》中稱其為海紅豆,史載:“出南海人家園圃中”。《本草》稱其為“相思子”。王維《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于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
丁香
指愁思或情結。
唐人牛嶠《感恩多》:“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
動物類
蟬
蟬比喻人品行的高潔。
古人以為蟬餐風飲露,是高潔的象征,所以常以蟬的高潔表現自己品行的高潔。駱賓王《在獄詠蟬》:“無人信高潔。”李商隱《蟬》:“本以高難飽”“我亦舉家清”。虞世南《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他們都是用蟬喻指高潔的人品。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命在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同義詞。唐人駱賓王《詠蟬》起首兩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蟬高唱,渲染自己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鈴》開篇:“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還未直接描寫別離,“凄凄慘慘戚戚”之感已充滿讀者心中。
杜鵑
常與悲苦之事聯系在一起。
杜鵑俗稱布谷,又名子規、杜宇、子鵑。春夏季節,杜鵑徹夜不停啼鳴,啼聲清脆而短促,喚起人們多種情思。如果仔細端詳,杜鵑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它蹄得滿嘴流血。湊巧杜鵑高歌之時,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么鮮幻,便把這種顏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李白詩云:“楊花飄落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又如《蜀道難》:“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秦觀《踏莎行》:“可堪孤館閉
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文天祥《金陵驛二首》:“從今別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杜鵑的啼叫又好像是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這種聲音很容易觸動人們的鄉愁鄉思,宋代范仲淹詩云:“夜人翠煙啼,晝尋芳樹飛。春山無限好,猶道不如歸。”
鴻雁
表示孤獨和思念之情,也有音信和消息之意。
鴻雁,即書信,表示對親人的思念。《漢書?蘇武傳》載:匈奴單于欺騙漢使,稱蘇武已死,而漢使者故意說天子打獵時射下一只北方飛來的鴻燕,腳上拴著帛書,是蘇武寫的。單于只好放了蘇武。后來就用“鴻燕”“雁書”“雁足”“魚雁”等指書信、訊息。如晏殊《清平樂》:“紅箋小字,說盡平生意。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李清照詞云:“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一剪梅》)另一首詞云:“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蝶戀花》)大雁在這里是傳書的信使。
鴻雁也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之情。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歸北,人還沒有歸家。詩人在北朝做官,出使南朝陳時,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
燕子
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寄居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因此為古人所青睞,經常出現在古詩詞中。或惜春傷秋,或渲染離愁,或寄托相思,或感傷時事,意象之盛、表情之豐,非其它物類所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