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昆組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公益組織;慈善組織;非政府組織;NGO;監管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6)01-009-02
第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后,“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成為了政府改革的一大重點。民政部隨之下達了“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和城鄉社區服務類四類社會組織可直接登記,不必要審批將被取消”的政策,再度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公益慈善類非政府組織(NGO)在中國大量涌現,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在社會治理和政府監督方面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與其他類型非政府組織相比,公益慈善類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更顯弱勢,仍存在著缺乏法律和政策的支持、規模較小、獨立性不強、活力度不足等問題,在部分慈善機構遭受質疑的大環境下,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政府、公眾以及NGO自身在相關問題上的監管存在著或嚴或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益慈善類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的發展。依托對上海地區相關調查,本文旨在探討對公益慈善類NGO的監管過程中還存在的幾個不足與缺陷,分析并提出有一定價值的建議與見解。
一、公開透明的邊界參差不齊
公益慈善類的NGO一般被稱為公共組織。所謂公共組織,就是指一些機構使用了公眾的資源而需要向一般公眾負責(問責)的組織。
公開透明是公益組織的生命線,是贏得公眾、捐贈人信任的基礎。公益組織可以接受社會捐贈或向社會募集資金,享受減免稅等待遇,因此有必要披露相關信息。這一般是在與捐贈人的約定中的,當然也是行業慣例,或者職業道德。同理,公益機構享受了稅收優惠,則意味著使用了公眾的資源,因此應當向公眾披露。公益組織披露信息的對象包括內部向理事會披露,外部向政府部門、捐贈人和公眾等不同對象進行披露。對不同對象,信息披露的內容與邊界是不一樣的。
由于公眾是分散的個體,不便統一的意見,因此他們的委托人政府,就可以代表公眾對公益機構的信息披露提出要求。這一般都體現在政府的各種規章之中,也是公益機構信息披露的底線。而這些要求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是否能夠較好的代表公眾,在另一層面上,即是表達和捍衛公眾利益的能力。目前政府開展“群眾路線”運動,實際上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基金會中心網的FTI指數的局限性:1.只用于評價基金會,而不涉及未注冊登記的民間NGO。2.評價標準只是披露規定的信息,且是由基金會自主申報為主,缺乏第三方特別是普通民眾的參與評分。申報內容是否合理、準確,沒有判斷依據。
在調研過程中,我們總結出理想的透明披露,需要公益組織能夠回答下面的問題:
1.組織成立的背景以及你們的使命是什么?
2.基于組織的使命,貴組織計劃或已經啟動了哪些項目?
3.每個項目,是否我能夠查到所有的受益方?且每個受益方的背景信息已公開,同時包括了受益方接受資助的內容和時間?
不容忽視的是,公益組織的公開透明是有界限的。其原因在于:首先,信息披露是有成本的;其次,還需要保護捐贈人的隱私;最后,一些公益組織認為,涉及組織核心競爭力的信息也不宜對外披露。因此,公益組織在向不同對象披露信息時,需要把握不同的邊界,掌握不同的度。對于一些小的公益組織而言,由于需要披露的信息有限,因此,披露的內容更細,而對于一些大的公益組織而言,如果需要披露到每一分錢的使用,甚至買了多少包打印紙都需要披露,那么披露的成本無疑非常巨大,其實這也是浪費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慈善資源。通常,公益組織披露的底線是根據各國的法律法規,向公眾披露年度報告、財務報告、項目活動等基本信息。例如,根據《基金會信息公布辦法》,基金會需要向社會公布的信息包括:年度工作報告、公募基金會組織募捐活動的信息、基金會開展公益資助項目的信息。
二、公益組織和公益從業者的收入水平偏低
由于國內多年來公益慈善類NGO發展程度較低,人民群眾對于公益從業者的理解也失之偏頗。在一系列慈善組織失信案件與媒體輿論環境的影響下,公民對于公益從業者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解。
(一)公益組織應當盈利
如大眾所知,公益組織不同于工商企業,一般不從其進行的相關公益業務中獲得利潤。一般認為,捐贈方無償提供公益組織日常運營的開支,捐款也是公益組織收入的首要來源。隨著公益組織運營的專業化、規?;?,公益組織在逐漸進行商業化“營利”的嘗試,試圖通過一些商業行為滿足自身運營需求,并將商業運作中產生的利潤,反哺到公益活動之中。此處需要明確一點,商業活動是為了可以不依靠、少依靠捐贈款,維持公益組織的正常運營為目的,而該組織本身進行的公益活動,依舊不產生經濟利潤。
(二)公益從業者的收入水平應該如何度量
在社會普遍觀念中,選擇了公益事業,就等于選擇了一條清貧的道路,一條必須盡可能“無私”的道路。但這種陳腐的觀念顯然是錯誤的。
在對公益組織財務報表的審計之中,管理費用(這個管理費用是會計科目,不是機構收取的管理費)中列支了多少員工工資是很敏感的區域。在我國,NGO從業者的收入差距很大,從沒有固定收入到年薪百萬以上的都有。
公益事業從業者獲得的收入,不是社會救濟,而是正常的勞動報酬。公益活動雖然不直接創造經濟價值,但是具有不可否認的社會價值。而公益事業從業者領取的薪水,就是對其勞動活動所創造的社會價值的報償。這個工資高低的標準,應該根據其活動創造的社會價值的高低量化。若該組織有較好的社會反饋,則應當被支付更多的報酬。若該組織效率低下,則應獲得較少的報酬。
但問題出在,現行的會計體系中,很難將公益活動創造的社會價值準確入賬,納入財務報表之中,“即使在那些有計算權力和審計能力的非政府組織里,員工并不一定能足夠好的應用這些條件”。二十一世紀以來,會計學界在此領域進行著不斷的探索。社會責任會計研究的內容,一方面與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計量相關,另一方面是NGO財務核算的命脈。這一方面的研究,如果在今后可以取得進展,建立一套科學、公允的社會價值核算體系,將會是現行會計制度的重要補充,也會讓社會各界提供一個更好的評判NGO的價值標準。也正是因為標準不成熟,所以造成了合理性(從業者可以掙到工資)和不合理性(工資標準不統一,收入差距大)并存的現狀。如上所述,NGO從業者的收入標準,應該從其創造的社會價值多少出發,而不是從其創造的經濟價值出發。這一套工資收入體系,會在未來逐漸完善,當然,也許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
(三)現今中國公益事業從業者的收入現狀
當前中國大部分從業者的普遍收入水平,雖然還不到饑寒交迫的程度,也足可以用“慘不忍睹”四個字來形容。一方面,商業化經營思路可以帶來收入,但并不適合所有NGO。因為大多數從業者們不具有出色的商業思維,難免弄巧成拙,越辦越糟。另一方面,基金會對撥付資金的監管嚴格,因為沒有可靠的評價標準,只好一碗水端平的低收入。再一方面,即便NGO從業者的收入已經低到如今的情況,社會公眾依然對做公益的人領工資保持懷疑態度。簡而言之,按辦公地點,國內的掙錢沒有國外多。按組織性質,國內組織掙錢沒有國際組織多,排除物價因素,國際組織在國內的分支機構工資也偏低。
基金會工作人員的專業程度極高。其中不乏職業律師、投資銀行、醫生、廣告公關行業轉行而來的,他們有著一流的專業素質,放棄過去的高收入,以創造社會價值為目標工作,理應得到一定水平的報酬。
三、限制NGO發展的“限額”政策
中國的《基金會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04年6月開始實施。它首次按是否面向公眾籌款,將基金會分成了公募和非公募兩種,“非公募基金會”這種民間組織形式因此得以正式落戶中國。
根據規定,基金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和行政辦公支出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以政策的形式對規模、性質和運作方式不同的各個機構一刀切,這明顯是有違常理的。在調查過程中,由于這項政策,限制了慈善公益類NGO對于工資發放、項目開展、員工招募、資源運用等正常日常開銷。以至于部分NGO對員工的工資以項目為單位,工資涵蓋在公益項目之內。即使如此,員工的多數福利依然難以保障。
四、捐贈方面科學性偏低
捐贈,即捐錢、捐東西、捐服務,而科學捐贈的關鍵就是怎么把東西以正確的方式,捐到正確的地方去。
個人捐贈者能力有限,可以選擇的捐贈方式很靈活。對于一般人而言,小額的現金捐助是一種最方便的捐贈模式。捐助對象可以選擇自己信任的基金會或者公益組織,不推薦直接將現金給予受助人,也就是所謂的“捐機構,不捐個人”基本原則。如果是在一些募捐平臺上,看到一些重病患者的募捐需求,有能力的話也可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要盡量通過中介機構,不要與受助人建立直接的私人聯系。
個人捐贈者如果想提供物資捐贈,無論是捐給個人還是組織,都最好可以事先與對方取得聯系,以確定自己捐贈的物資是對方確實需要的。
五、稅收優惠制度不完善
在稅收優惠制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免稅資格沒有規范的認定標準與確認程序。與政府關系往來密切,或者帶有官方色彩事業編制的有關NGO更容易得到政府青睞,因此更容易辦理和獲得免稅資格;而那些由公民自發組成的NGO或者是部分海外華人華僑創辦的相關基金會,由于跟政府關系不緊密,所以在程序上更難以獲得免稅資格,從而也限制了其獲得免稅資格的比率,通常難以通過。
總之,非政府組織在中國社會尚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公益慈善類NGO的發展無論在外部法律政策的環境下,還是內在的制度構造和能力建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來自社會體系的支持也不夠有力。然而從發展上看,隨著國家政策對公民社會建設的傾斜,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個較為完備的監管體系下,在法治化的中國建設起來之時,公益慈善類非政府組織將能夠調動更多社會資源,提供相關社會服務,實現公民社會自治,并通過政策倡導積極有效地影響社會的公共決策過程。
參考文獻:
[1]黃姣.美國慈善從業人員薪酬制度啟示[J].決策探索月刊,2011(12).
上學期我們去了“動物樂園”,不但了解了許多動物的生活習性,還認識了它們名稱中的生字。今天老師還想領你們到“動物王國”去看看。把書翻開到32頁,你看到了什么呢?它們在干什么啊?(學生描述看到的動物)你看到的這些動物都是同一類的,你知道它們是哪一類的動物嗎?(昆蟲)對,剛才我們來到的就是昆蟲世界。(板書:昆蟲世界)
二、看圖識字
1.認識“昆”。你們發現這些昆蟲身體一般都有什么特點嗎?(都有一對觸角、六只腳)“昆蟲”的“昆”字是我們今天要認的字,你能說一下你是怎么記住它的嗎?(曰+比=昆)它還是哪個“昆”呢?(學生組詞)
2.認識“蠶”。這是什么呢?(蠶)同學們知道蠶能干什么嗎?(能吐絲)
3.認識“蜻蜓”。這是什么呢?(蜻蜓)你們知道蜻蜓吃什么嗎?(蚊子等害蟲)
4.認識“蜜”。這個在花叢中飛舞的是什么呢?(蜜蜂)你能把有關蜜蜂的知識介紹給大家嗎?
5.認識“螢”。下面老師說一個謎語:一只小飛蟲,夏夜空中行。提著小燈籠,飛過萬花叢。這是什么呢?(螢火蟲)螢火蟲漂亮嗎?原來它的腹部有一個發光器,在夏夜的空中一只只小螢火蟲像一顆顆小流星一樣,美麗極了!
剛才我們認識了四種昆蟲,這些昆蟲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幫人們做事的,所以它們是――益蟲 。
6.認識“蚜”。這是什么呢?這些白色的昆蟲叫蚜蟲,專門吸食植物的汁液。它還有個名字叫膩蟲。
7.認識“蝗”。這是什么呢?(螞蚱)對,它的學名叫蝗蟲。你知道它吃什么嗎?(農作物)
8.認識“蟋蟀”。 罐里的昆蟲是什么?(蟋蟀)蟋蟀有什么特點嗎?(好斗)蟋蟀不光好斗,還愛吃植物的根莖葉。
9.認識“蛾”。 這是什么呢?它的學名叫飛蛾。它非常喜歡向有光亮的地方撲去,那就是成語――飛蛾撲火。
剛才我們又認識了四種昆蟲,我們來讀一讀它們的名稱吧。這些昆蟲都危害農作物的,所以它們是――害蟲。
10.認識“蒼蠅”。下面老師說一個謎語:戴紅帽來穿綠袍,常在食物上面跑。散播細菌和疾病,人人捕打不輕饒。這是什么呢?(蒼蠅)
11.認識“蚊子”。這是什么呢?(蚊子)
12.認識“蟑螂”。這種昆蟲你們都熟悉吧?它是――蟑螂。
剛才看到的蒼蠅、蚊子、蟑螂經常出沒在我們的家庭中,它們都是能傳播細菌、疾病的昆蟲,是人們非常討厭的昆蟲,所以它們也是――害蟲。
以上我們了解了11種昆蟲,下面我們來學習這些昆蟲名字中的生字。
1. 請同學們自由拼讀要求認的生字的讀音。(找學生領讀)下面老師把拼音去掉,你能讀下來嗎?(出示幻燈片,找學生領讀)
2. 你們讀得都很好。現在老師出謎語,請你們猜猜是什么?一只小蟲藏在天下。(蠶)蟲兒必須回家里。(蜜)橋上有草,橋下有蟲。(螢)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嗎?(蒼耳)這回你們知道“蒼”為什么是草字頭了吧!它還是哪個“蒼”呢?(學生組詞)
3. 剩下的字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蟲字旁的形聲字)你能講講這些字為什么都是形聲字嗎?(左側蟲字旁都是表意的,而右側都是表聲的)
三、指導寫字
你們都認得不錯,下面我們來學寫“蜜”字。
【關鍵詞】馬承英語 "三位一體" 字母、音素、音標 拼讀 聽說領先
詞匯是語言的三大要素之一,是語言學習的基礎,廣大中、小學的學生(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最大瓶頸就是讀詞、識詞、記詞。多數英語老師教授和記憶詞匯的方法都是單一的讀、抄寫、死記硬背--讀是機械的反復,甚至還有"s-t-u-d-e-n-t,student,學生"這樣的讀法;抄也是機械的一個單詞抄幾行或幾頁;背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了,有的老師不僅所有的對話課文都要求學生背誦,而且就連生詞表也要學生們按順序背下來!這樣一來,就造成了:老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吃力;老師越教越累,學生越學越怕。英語重要,英語難學,一直是積聚在學生家長心里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今天信息世界的環境下學習英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被動應付、舉步維艱的窘境令人心憂。因此教授學生拼讀和記憶詞匯,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所以,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 教師必須把詞匯教學放到突出的地位,要注重對學生的詞匯教學,介紹多種詞匯學習方法,讓學生選擇行之有效的詞匯學習方法,讓學生在使用中學習詞匯,從而提高英語學習。宜良二中每年都輸送20多名學生到昆一中的高中部,而且在昆一中各年級的前10名的學生的占有率都穩居各區、縣的首位!在宜良縣,我校的英語歷來都是示范和引領,期末考試均能超縣平均分20分以上,英語學科是我校名副其實的優勢學科。根據筆者18年多的教學實踐,現談談詞匯教學這方面一些膚淺見解和認識。
1.教會學生"馬承英語"的簡單拼讀規則,讓學生掌握單詞的拼讀和拼寫
筆者在上中學時,在英語單詞的讀、寫和記方面就找到了一些方法,比如:字母"b"都讀作[b];字母""讀[d];字母 "c"不讀[k]就讀[s];而字母組合"ch"不讀 [t∫]就讀作[k]…… 1999年7月,接觸和學習了馬承老師的"三位一體"后,一下子豁然開朗!馬承英語是我國著名中小學英語教育法專家馬承教授積40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科學研究的結晶,以中小學英語"新課標"為依據,編創和發明的英語速成學習方法, 其中"字母、音素、音標小三位一體教學法"和"詞匯、語法、閱讀大三位一體教學法"是它的核心內容。馬承老師" 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也"稱小三位一體教學法"。這種方法把字母、音素、音標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首先學會26個字母,在熟讀字母的基礎上引出音素,在學習拼讀單詞時引出音標,然后將音素與音標掛鉤,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解決發音和記憶單詞的問題。
第一"位",字母名稱音教學。字母是組成單詞的最小單位。每個字母都有一個名字,叫字母名稱音。字母名稱音既有音又有形;音素是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音素是音的概念,是靠聽覺器官判斷的。音素數目大大多于字母,有48個。音標是音素的書面符號,有一個音素就有一個相對應的音標符號。舉個例子來說,"particularly"一詞中,共有12個字母p,a,r,t,i,c,l,a,r,l,y,但只有p-ar-t-i-c-u-l-ar-l-y10個音素;用相應的10個音標表示它們。
第二"位",音素教學。音素教學是三位一體中的核心部分。音素表現了語音中的本質特征,根據字母名稱音來學習輔音字母的音素,體現字母與音素的二位一體。用以下幾種方法學習輔音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掐頭法學讀音,讀輔音字母名稱音,將其第一個音去掉,余下的音即為該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如Ff[ef],[e][f],去[e]余[f]依此,就學會了Ff,Ll,Mm,Nn,Ss,Xx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去尾法學讀音,如Bb[bi:],去[i:]余[b]依此,又Bb,Cc,Dd,Gg,Jj,Kk,Pp,Tt,Vv,Zz幾個字母在單詞中的發音。對比法學讀音,指與漢語拼音區別,對照法學習g、h、y、w、r五個輔音分別為[g] 、[h] 、[j] 、[w]、 [r].
第三"位",音標教學。當學生已經熟悉了5個元音字母的短音,5個元音字母的長音,21個輔音字母的讀音,4個常見的字母組合共35個語音單位時,這就為講48個音標符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掃清了大部分障礙。學生可以輕松地學會了字母、音素、音標。
教給學生們一些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比如:五個元音字母的長音分別讀作[ei]、[i:]、[ai]、[ou]、[ju:](以-元輔e結尾或者元音字母結尾且發音);五個元音字母的發音分別為[?] 、[e]、[i]、[? ] 、[? ](一般均在以輔音字母結尾的詞匯);oo[u:]或[u];oa[ou];ee[i:];ea[i:]、[ei]或[e];ck都讀[k];ph都讀[f]等等。
學生第一次學英語,總會有一種新鮮感和高漲的熱情,而學生逐漸失去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是從不會讀、不會記單詞開始的。因此,語音教學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能否使學生保持濃厚的英語學習興趣。而以"字母、音素、音標"為核心的三位一體教學法把講授26個字母名稱音作為學習音素的基礎,把掌握音素作為學習音標的前提,注重他們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和交叉關系,讓學生嘴里讀著音,用手寫著詞,腦里記著意。
2.用"馬承英語"的拼讀規則來進行詞匯教學
如何進行詞匯教學呢?
英語是一種表音的文字,我們的學生都有漢語拼音的基礎,因此,首先,詞匯教學也一定要貫徹"聽說領先"的原則,按照《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一定要貫徹"聽說領先"的教學原則。因此,詞匯教學也一定要首先是"聽",即教師在教單詞時,先讓學生聽,讓學生去"辨音",教師所展示的不是課本里的文字,而且每個詞是由幾個音素 、幾個音節構成,重音在什么地方,這樣才能從聽的意義上掌握詞匯。同時,又能為學生學好語音、語調打好基礎,真正地培養學生的聽的能力,為以后更好地學習英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在聽的基礎上加強讀音規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拼讀能力。這是因為英語屬于拼音文字,雖然字母的名稱音和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不同,但是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在詞匯教學中,先讓學生通過聽英語單詞分辨出單詞的讀音之后,再進行讀音規則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根據字母在單詞中的讀音規律把單詞拼寫出來。這就解決了學生掌握詞匯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拼寫單詞,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基礎。
培養學生的拼讀能力應該從最簡單的拼讀抓起,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通過歸類和比較,使學生掌握單詞中字母及組合的讀音規律,做到聽詞能寫,見詞會讀。
我所教授的每屆七年級新生,在新入學的近半個月的時間里,我都教授他們《馬承英語》的拼讀規則和方法,然后將小學及中學七、八、九年級共13冊課本中的所有規則詞匯讓學生們快速拼讀,并讓學生聽寫或默寫一些規則詞匯,讓學生們確實體會到:比漢語簡單的語言--英語!
(1)以高效課堂合作學習、兵教兵、兵強兵的教育理念來進行詞匯教學。
每單元的新詞匯,我都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快速地正確讀出,有困難的詞匯,小組內或其他小組的同學均可解答;作為教師的我,只是在同學們都拿不定或拼讀有誤時,才作一下更正或給一些提示和幫助。
(2)操練和使用新詞匯。
介紹新詞匯,是讓學生初步感知詞匯,而操練和使用詞匯目的是保證學生正確而迅速地說出新的詞匯。師生或生生之間一方說漢語,另一方答英語;同理一方說英語,另一方回答以漢語,鼓勵人人開口,此項活動還可以以計分或競賽的形式進行。
做聽寫練習。讓上、中、下三種程度的同學代表到黑板上聽寫,其余同學在原座位上聽寫,然后讓同學們先糾正。
使用新詞匯。學生學習一個新詞匯時,往往想知道一些其它與其相關聯的詞,這給詞匯的擴展提供了自然的良機。用所學的新詞來組詞、造句;找同音詞、同義詞、反義詞或輔之以單項選擇、詞形轉換、句型轉換的題目讓同學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快速完成,再以展示、點評、置疑、解答的形式對所學的新詞匯進行運用。
總之,利用以上教詞匯的方法,以"聽說領先"為原則,加強讀音規則教學,克服過去詞匯教學中的孤立教詞匯,講得過多,消化不良;接觸少,重現率低,吸收少;主次不分,平均用力,負擔過重;系統性不強,邊學習邊遺忘的缺陷。相反,能夠貫徹質量并重,逐層加深,立足于詞匯系統之上,著眼于詞匯教學之外,集中分散,交替互補的原則和方法。同時還能使詞匯的意義和用法的教學、詞匯的讀音和拼寫的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習英語詞的讀音和書寫形式時,不感到雜亂,而感到有條理、有規律,從而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馬承.《馬承英語》 出版社.
[2] Junior English for China Student'Book1、2、3 [M].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 2003.
[3] 閻承利.《素質教育課堂優化策略》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
[4] 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