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朱自清短篇散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葉圣陶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小說家、童話文學家,社會活動家,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他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倪煥之》,短篇小說集《隔膜》、《城中》、《線下》、《火災》,詩集《雪朝》(與朱自清、周作人等合著),散文集《未厭居習作》,童話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葉圣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這一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在探索和回答中國教育改革實際問題中,精辟、獨到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教育基本原理;在總結和提煉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驗中,發展、創新了中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
(來源:文章屋網 )
散文包括現代散文與古典散文。無論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的寫景抒情名篇,還是林庚的《說“木葉”》、錢鐘書的《談中國詩》之類的學者嚴謹散文,或者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王勃的《滕王閣序》等等,都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這些文章豐富的文學技巧,深刻的思想內容,廣博的知識,都值得反復玩味,細細推究。IS平臺從三個方面促進高中散文教學。第一,提供優質的解讀平臺。IS平臺內網的海量資源庫可以供給老師和學生豐富的解讀資料,讓學習超越狹窄的課堂和短短的45分鐘,充分了解課文背景,作者背景,還有名家解讀。第二,充分發揮電子白板的優勢,將散文教學大量的板書制成課件或者直接在白板上以圖文的形式呈現,而且可以隨時在白板上添加修改課堂的即時內容,散文教學更細膩,容量更大。第三,個性化的微課程。鑒于散文教學的繁雜性,為了給學生提供有效的課外學習途徑,老師可以自己錄制相關課文的微課程,上傳到IS平臺的教師空間,便于學生有針對性地復習鞏固。
2.在小說、戲劇教學中的應用。
雖然高中課文中的小說、戲劇大都是短篇或者長篇節選,但相對而言,小說、戲劇仍然當仁不讓成為高中課文中的巨無霸。這些體量巨大的文學經典,如何讓學生減少恐懼感?IS平臺有兩個辦法。第一,影像資料。借助IS平臺給學生播放相關作者視頻,或者電影。比如《林黛玉進賈府》《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羅密歐與朱麗葉》《祝福》《邊城》《老人與海》等等,都有電影資料。這樣就能化繁為簡,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學生學習壓力,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第二,可以模擬電影拍攝,挖掘學生的表演潛能,將學生的分角色表演通過課堂錄制設備進行錄像,然后對此進行教學點評,將課文的寫作技巧、思想主題、人物性格等等進行具體分析,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害怕的長篇文章變得富有味道。
3.在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作文無疑是高中語文教學關鍵中的關鍵。作文水平不僅決定語文考試成敗,更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集中體現。如何有效指導學生寫作,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嚴重困擾語文教師的問題。那么,IS平臺有四個辦法。第一,通過IS平臺的高清展臺提高教學效率。老師將學生作文中的比較典型的優秀文章、經典段落,或者典型的敗筆,通過高清展臺老師邊讀給學生聽,邊展現給學生看,這就解決了老師僅讀一遍文章學生記不住的問題,使作文課真正落到實處。第二,通過IS平臺教師個人空間,老師可以把一些好的范文或者自己寫的下水作文,或者典型的問題作文,上傳到空間,無需打印,學生只要登錄IS平臺,就可以分享老師的教學資源,可以極大開拓學生的視野,促進作文水平的提升。第三,還可以借助微課程,制作作文教學視頻,將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通過微課的形式進行解讀回答,方便學生復習鞏固。第四,還可以借助IS平臺的大數據庫,對學生的歷次作文得分進行數據整理分析,可以非常方便地掌握全體學生的作文水平動態,為因材施教提供數據支撐。
4.在語文復習教學中的應用。
書中當然不乏豐富的、領先的文學理論闡述,但如果僅止于此,也見不得這本書的可貴。因為,單純研究文學理論并取得豐碩成果的專著實在太多了。若要把在高層運轉的文學理論運用到具體文本的賞析和解讀上,改善語文教育界因文學知識的老化而僵化的教學現狀,可需要一點硬功夫,不是誰都可以來一下子的。正如孫紹振教授所說:“許多學者可以在宏觀上把文學理論、文學史講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的演說、大塊的文章充斥著文壇和講壇。在文本外部,在作者生平和時代背景、文化語境方面,他們一個個口若懸河,學富五車,但是,有多少能夠進入文本內部結構,揭示深層的、話語的、藝術的奧秘呢?就是硬撐著進入文本內部,無效重復者有之,顧左右而言他者有之,滑行于表層者有之,捉襟見肘者有之,張口結舌者有之,胡言亂語者有之,洋相百出者有之,裝腔作勢,借古典文論和西方文論術語以嚇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更有之。”這說明,文學理論研究固然不易,而文學教育的實踐探索更難。趙煥亭老師的這本力作,主要價值就在此處,可以說它是孫紹振教授2006年出版的《名作細讀》中所體現的扎實功力和良好學風的延續。
比如,對于茅盾的《春蠶》,趙煥亭老師從“童年經驗”視角切入,深入、細致地探討了作家的童年經驗對作品創作的影響。這種解讀策略,給我們閱讀諸如孫犁的《鐵木前傳》和中學經典名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等作品提供了一個新的抓手,可以借此發現作品中好多新的東西。
解讀胡少璋的散文和短篇小說集《香港的腦和手》時,趙煥亭老師分析了胡氏散文呈現出的明顯的考據性、寄寓性和詩化風格,對其散文中大量引用的古典詩詞所發揮的四種不同的作用一一細述,可謂心細如發。她對于小說集中短篇小說的解讀,如《非常拯救》《美麗無罪》,則突破小說“三要素”理論框架束縛,運用敘事學中的“同構敘事”理論探尋這種敘事策略產生的藝術效果,可謂別具匠心。對語文教育更有啟發意義的是,趙煥亭老師又用批判性的眼光實事求是地指出了胡氏作品的幾個瑕疵:有些游記文章過于鋪張枝蔓、冗長拖沓,分散了主題;個別小說過于追求靈異、神奇效果,反而損害了小說的“真實性”和讀者對閱讀流暢性的要求;寫人散文中的個人判斷過于主觀。這給語文教育(尤其是文學教育)的閱讀取向轉型(由單純“鑒賞”轉為“鑒賞—解讀”并重)提供了一個好的范例。
但是,現狀多是流于形式,高中學生普遍存在少讀不讀的現象。究其原因,課業負擔重、高考壓力大固然是個原因,但究其根源,還在于學生不重視,教師指導不得法。
那么,應該如何調和課程標準與學生現狀之間的矛盾,幫助學生達到課程要求的閱讀目標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供三種簡易可行的方法與同仁交流。
一、宣講法
宣講,即宣傳講解,它是通過宣講者的現身說法,直截了當地把需要宣傳講解的內容傳遞給聽講者,使聽者受到感染,得到啟發,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1.教師宣講法
教師宣講能夠直接喚醒學生讀書的熱情。葉圣陶先生說:“唯有老師善讀善寫,乃能導引學生漸進于善讀善寫。”筆者喜歡讀書,幾十年來愛書不減,在讀書的道路上有過快樂,也走過彎路,對于讀書個中滋味感受頗深。小學愛上讀書是受到老師宣講的結果,上了中學,由于缺乏老師的宣講,接觸大量歷史通俗小說和時尚武俠小說之類,浪費了時間精力,荒廢了學業,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別人閱讀《史記》和《復活》之時,我還沉浸在《射雕英雄傳》中難以自拔。后來上了大學,聽到一些教授的宣講,才逐漸接觸不少文學和哲學的優秀之作,從而漸漸養成了讀好書的習慣。學生所處的時代,與我們當學生的時代大不相同,他們缺少的不是書,缺少的是對書籍的親近感,缺乏對書的熱情。在高科技時代,書籍對學生的吸引力要遠遠弱于電視網絡等媒體,這是整個時代的特點,不僅學生如此,社會上的讀者也存在這種“弱讀”現象。作為一名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人類文化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宣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在最好的年齡接觸最好的書籍。筆者常常把自己讀過的好書介紹給學生,常常結合課文把有關的好書講給學生聽,有時會不失時機地介紹自己讀書的美好感覺和獨特見解,甚至把自己寫的讀書文章讀給學生聽,就在這樣長時間的潛移默化的宣講中,許多學生慢慢走上好讀書的道路。
教師宣講還可以去除“為考而讀”的弊病。語文新課標在強調課外閱讀重要性的同時,還特意提供了一部分可供中小學生閱讀的書目。有些省市把某些篇目列入必讀或必考的范圍,這種做法初衷是好的,但在實踐中,卻產生了不好的影響。許多學生為考而讀,有考就讀,不考則棄,考完即忘。考試是決難使人走上閱讀的道路的,只會讓人越走越遠,甚至厭惡閱讀。李霽野先生認為:“要想培養讀書的興趣,非將態度根本改變不可。讀書不是應付考試,不是要敷衍外來的要求,卻是要滿足內心的需要,充實自己的生活。”教師通過宣講,可以喚醒學生為自己的精神成長而閱讀,激發他們做讀書主人的愿望。
2.學生宣講法
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中提到:“對書籍和對一般有智力和審美價值的東西的愛好,有助于少年彼此深入地了解相互的內心精神世界。”他認為,學生向全班宣讀所寫的讀書摘要、敘述讀過的內容時,能體驗到奉獻出自己精神力量的快樂。學生間精神財富的相互交流會讓每位學生更懂得愛,更加熱愛生活。除了老師宣講個人的讀書經歷和感受外,還要充分動用學生的資源,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宣講。在每節課上,專門安排5分鐘的專題演講――“向你介紹一本書”,這樣可讓愛讀書的學生有陣地宣揚自己的高尚志趣,也可“逼”那些懶于讀書的學生拿起書來讀一讀。每天請一個學生演講,每位演講學生事先寫好演講稿,并把介紹的書籍帶來跟大家分享。演講后,演講稿貼在班級,活動結束把所有的演講稿編輯成冊,或是用電子稿發表在博客班級網站或是學校網站上。50節課左右,一個班的所有學生大體可以輪轉一遍。學生演講能真實地反映學生閱讀的現狀,能暴露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教師尋找引領的契機。
此外,在教學條件先進的學校,可借助于網絡媒體或影像資料,諸如“百家講壇”之類的節目,讓學生聽取專家教授們的宣講,比如于丹的《〈論語〉心得》、易中天的《品三國》、劉心武的《說〈紅樓夢〉》、傅佩榮的《向孔子問道》等。
德國著名文化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語文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喚醒教育,要著力喚醒學生心靈,讓他們在語文閱讀中感受生命、超越自我,成為讀書的主人,實現自己的精神成長。要讓學生踏上閱讀之旅,首先得喚醒他們閱讀之熱情,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宣講。
二、定向法
葉圣陶先生說:“學生一輩子要看各種的書,所以在學校里必須養成閱讀能力。學生這種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養成的,全賴教師給他們引導。”學生讀書的熱情一旦被喚醒,教師要及時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因勢利導,指引他們閱讀的方向,使他們開卷有益。筆者根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加以引導:
1.結合教材讀詩歌散文
以人教版新課標教材為例,在必修一、必修二學段(高一上期),推薦學生選讀泰戈爾、朱自清、冰心、梁實秋、徐志摩、巴金、余光中、張曉風、林清玄、余秋雨、畢淑敏、馮驥才、劉墉等名家的詩歌散文。在必修三、必修四學段(高一下期),推薦學生選讀以下書籍:《培根隨筆》、《蒙田隨筆》、《愛默生隨筆》、《瓦爾登湖》、《幸福之路》(羅素)、《沉思錄》(奧勒留)、《生活的智慧》(莫洛亞)、《人生的智慧》(叔本華)、《魯迅雜文選》、《林語堂散文選》、《秦牧散文選》、《季羨林散文選》、《王蒙散文選》、《周國平散文選》、《史鐵生散文選》、《李敖雜文選》、《丑陋的中國人》、《王鼎鈞散文》、《羅蘭小語》,等等。推薦的書籍50本左右,以便每個學生選擇。最好是書店有售,或是圖書館可以借到的。老師可利用網絡平臺,制作電子書,求得共享,效果也很好。建議動員全體學生的力量,建立班級圖書庫,備齊有關書籍。推薦的書籍,教師最好讀過,這樣指導起來就能得心應手。
2.結合課標讀名著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許多課外讀物都可用來作為擇讀的范圍。教師可以按階段進行指導,比如在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學段,要求并指導學生選讀《大衛?科波菲爾》、《家》或《巴黎圣母院》中的一部;在必修三、必修四學段,要求并指導學生閱讀《堂?吉訶德》、《紅樓夢》和《三國演義》中的一部。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選讀《歐也妮?葛朗臺》、《高老頭》、《邊城》、《莎士比亞悲劇》、《老人與海》、《歐?亨利短篇小說集》、《契訶夫短篇小說集》、《莫泊桑短篇小說集》等。
3.結合成長讀傳記(或家書)
了解古今中外偉人名人的成長歷程,是青少年成長的必修課。教師要把最好的傳記作品推薦給學生,引領他們從最好的傳記文學中體味人生的多姿多彩,感受人生之美,培養高尚情趣,領悟生命真諦,真正享受閱讀的幸福。在必修學段,可推介的是如下的傳記:①林語堂的《坡傳》;②(法)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傳》;③(德)艾密爾?魯特維克的《拿破侖傳》;④《海倫凱勒自傳》;⑤《富蘭克林自傳》;⑥《甘地自傳》;⑦《林肯傳》;⑧《德蘭修女傳――在愛中行走》;⑨《梵高傳》;⑩《鄧肯自傳》等等。家書系列目錄:《顏氏家訓》《家書》《傅雷家書》《一生的忠告》等等。
在學生閱讀期間,要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如閱讀計劃的制定、每天堅持閱讀15分鐘的習慣、略讀法、摘錄法,等等。
以上備選書籍并非每生必讀,每本必讀,而是選讀,我們的目的在于養成讀書的習慣,在于擴大閱讀的視野,在于掌握閱讀的方法。
三、分享法
《學記》指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陶淵明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新課標也倡導閱讀要合作交流,相互切磋,樂于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鑒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筆者曾開展以下系列活動:①共讀一本書;②舉辦讀書征文、演講比賽;③組織“讀書沙龍”、“書友會”或“讀書社”活動;④舉辦“讀書交流會”。
你們好!
是什么,與我們終日相伴?是什么,為我們指引迷津?是什么,讓我們如癡如醉?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是書!但今天的我們,卻常常被包圍在電視、電子游戲和網絡所構筑的聲光世界中,與書本的距離越來越遠,使我們浮躁而不能沉靜地思考,對千百年來人類積淀下來的文明精華無暇顧及。中學階段是學生閱讀積累的黃金季節,優秀的教育必須要有豐厚廣博的知識來夯實基礎。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今天又能走向繁榮昌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國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善于思考的國度。開卷有益,益己、益人、益民族、益國家、益未來。
我們愛讀書,因為書籍是人類智慧的源泉。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凱勒說:一本新書像一艘船,帶領著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羅曼·羅蘭說:在書中發現自己,檢查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我們愛讀書,因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書給我們打開了窗戶,使我們看到了廣闊的世界,看到了銀河外的星體,看到了昨天、今天與明天,看到了人類的歷史與未來。是書使我們的每一天都變得豐富而充實。我們愛讀書,因為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讀史使人明智, 讀詩使人靈秀, 數學使人周密, 科學使人深刻, 倫理學使人莊重, 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喜愛讀書,廣覽博識的人, 可以使自己變得明智、靈秀、周密、深刻、莊重、善辯。
我們愛讀書,因為書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它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健全我們的人格。魯迅讓我們變得堅強;保爾讓我們變得剛毅;文天祥教會我們愛國;培根教會我們求知;冰心讓我們充滿愛心;居里夫人讓我們充滿信念
古人云:一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讓我們一起捧起充滿智慧的書本,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溢滿書香的寒假,為此我們向全體同學提出倡議:
1、備好一本書。同學們可利用假期,買一或二本自己喜歡、對人有益的好書。(推薦書目附后)
2、讀好一本書。每個學生在寒假內至少讀一本好書。每天擠出30分鐘以上的時間,認真讀書,持之以恒。朗讀感悟一些經典美文,讓瑯瑯書聲充斥你的心靈,做到熟讀成誦。
3、編好一本書。即“手編書”。同學們要像蜜蜂采蜜般從書籍中吮吸知識,大量閱讀書籍,摘錄好詞好句好段、記錄自己的閱讀隨想,寫好閱讀筆記。做到每天用16開的紙編一頁書,上學前裝訂成冊。返校后上交,級部將組織檢查評比并發獎。
另外,同學們要利用寒假參加一項綜合實踐活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自主選擇研究課題,查找資料、調查研究、探索實驗、撰寫報告。走出校園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探究自然、探究社會、探究人生,提高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