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弘揚傳統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勤力踏實 執著付出
鄭翔奮先生原籍廣東潮州,幼時在家鄉接受教育,十幾歲時,在香港打拼多年的父親將他接到了香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況且當時在內地獲得的成績還得不到香港社會的有效認可,鄭翔奮先生面對的困難可想而知。如今回憶起來,雖是憶苦思甜,但個中滋味只有經歷者才明了。他說道:“我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到香港的,那時家庭環境不是很寬裕,住房吃飯都不容易,並且我的英文水平有限,需要付出的時間與精力比較多,並且還不能幫上家里的忙?!睘榱四鼙M快地幫襯家庭,盡快走上獨立成長的道路,他走上了打工謀生的道路。
不久,鄭翔奮先生即應聘到一家大型企業擔任會計工作。初期的日子,他邊做邊學,勤力拼搏,業務日漸精進。一晃二十餘載,鄭翔奮先生在崗位上兢兢業業,執著付出,踏實前行。“後來,隨著香港與內地交流頻繁,我還擔負起幫老闆尋找內地商機、拓展內地業務的職責,同時也加強了自己對國內發展的認識?!彼榻B道。就在工作的崗位上,鄭翔奮先生一直堅持到六十歲退休,幹一行愛一行,任勞任怨,無私無悔。
在鄭翔奮先生的發展之路上,父親對他的影響很深。他說父親是一位“嚴父”,尤其是在對他們弟弟妹妹三個的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嚴格要求。所以,走入社會後,鄭翔奮先生一直嚴格要求自己,他將青春執著獻與,他將熱誠傾囊奉獻,選擇堅定,選擇付出!
祈福念祖 弘揚傳統
每年農歷七月,穿梭於香港鬧市區,在高樓林立中常會發現一道別樣風景:香火繚繞,人聲鼎沸,佛事的頌經鐘磬之聲,與潮劇的鑼鼓絲竹聲交相呼應。這是香港潮籍人的傳統文化活動——盂蘭勝會,一年一度,歷時一個月,全港分成幾十個街坊會場舉行。作為香港潮州公和堂有限公司的會長,鄭翔奮先生是盂蘭勝會活動一直以來的參與者和組織者。
據鄭翔奮會長介紹,香港潮州公和堂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社團組織,至今已走過了115年,香港首屆盂蘭勝會就是由潮州公和堂於1897年創始,後香港各區效法舉行,至今尤盛。溯源盂蘭節傳統,鄭翔奮會長介紹說,盂蘭節起源於佛教傳說,相傳農歷七月十四這天,目連念“盂蘭經”救得母親脫離苦難,由此民間以盛會紀念。當然,盂蘭節並非香港本土的節慶活動,而是隨潮汕人士一同移民而來,並在發展中逐漸被賦予了“香港特色”。譬如,派米即是這里獨有的做法?!跋愀鄣某奔耸考s有120多萬,我們通過組織這一傳統活動,讓大家常寄懷思鄉念祖之心,亦溫暖鄰里情誼。現在除潮州人外,還有不少福建人、客家人,甚至本地人都積極參加?!编嵪鑺^會長說道。
如今,一年一度的盂蘭勝會成為這個城市的別樣風景。也正是在鄭翔奮先生等傳承者與弘揚者的堅守下,這一獨特的人文風俗在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得以保存,盂蘭勝會既承載了民間記憶與文化,又蘊藏了宗教習俗,已超越了單一的傳統文化活動本質。鄭翔奮會長自年幼時跟隨母親參與盂蘭節活動,幾十載光陰走過,他一直堅守著。來到香港不久,他就加入了潮州公和堂,從年輕時跟隨長輩一起學習著做,到現在擔負著主要組織者與推動者的職責,他始終堅守在傳統民俗的亙野上。而如今,令鄭翔奮會長擔憂的是,年輕人對傳統盛會的興趣與認識不足,組織的班底逐漸“老化”,後繼相對乏人。而即使前途困頓,鄭翔奮會長依然堅持不懈,他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的興趣,將這些瀕臨消亡或式微的傳統一代代傳承下去。為此他正在努力。
2009年,香港區潮人聯會成立,鄭翔奮先生作為前輩受邀擔任聯會會董,繼續服務鄉親的工作。他是一位堅定的付出者,積極團結和凝聚香港潮人,弘揚潮汕文化,發揚潮人精神,為潮人爭取正當權益,造福家鄉,奉獻為樂。
澹泊豁達 天倫之樂
鄭翔奮先生如今雖已年屆古稀,依然精神矍鑠、神采奕奕。探究其中的秘訣,不難發現,這與他樂觀、豁達的心境有著莫大關係。他常言凡事都要想開一點,多想想積極的一面,生活始終充滿希望。
如今,孩子們都已成家立業,孫兒承歡膝下,鄭翔奮先生一家享受著天倫之樂。談到對子女的教育,鄭翔奮先生強調為人父母的職責,特別是要以身作則,做好表率。而令他尤為欣慰的是,自己在醫學上未走完的道路卻由兩個女兒繼承著走下去,大女兒如今是麻醉科醫生,二女兒為婦產科醫生,繼承父親的志向,以專業服務市民。“兒子在飛機場工作,如今已結婚育有小孩,過年過節時,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飯,非常開心?!编嵪鑺^先生說現在自己享受的最大的快樂就是看著孩子們健康成長。
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強調語文教學的語言層面與人文層面的統一。語文有以聽說形態的口頭語言和讀寫形態的書面語言構成的語言層面與蘊含于語言深處的人文內容層面。它們是一個事物的互為依存的兩個方面,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正確處理兩者的關系。就人文內容而言,它既包融人類社會生活所涉及的空間,又承襲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文化,還可以孕育對未來的預見。沒有人文層面,語言便成為毫無意義的噪音和混亂無序的劃痕。劉國正先生認為:“生活是發展語文能力的基礎。”
中國古代文化強調語言的人文精神?!秾W記》記學生“比年(每年)入學,中年(隔年)考校。一年視離經(析句分段)辯志(志趣所向),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尊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之而不反,謂之大成”。其中雖只有“離經”、“論學”、“博習”等與語文閱讀教育直接相關,但其余各項也使學生獲得了良好的人文和人格品質,獲得了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從而為閱讀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基礎。也就是說,中國古代文化傳統重視通過各種人文活動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豐富了學生的社會知識,增強了人際交往能力,陶冶了情操,為學生發展成為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形成語文能力提供了保證。
然而,目前的語文教學受應試教育影響,不少語文教師拘泥于語言層面的“咬文嚼字”,而忽視對蘊含于語言深層的人文內容的挖掘與教育,這實在是語文教學的悲哀。
第二:重視閱讀的文化大語境,強調大語文教育。語境有三個層次:一是文章本身,即字、詞、句、段、篇的文字語境;二是與文章直接相關的寫作背景,緣由,所涉及的人事和作者意圖等;三是蘊含在文章內容和表達形式后面的社會、歷史文化大語境,包括一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藝、風俗、民族的心理和民族歷史,乃至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等泛人文內容。“世事洞明皆學向,人情練達即文章”,能洞明世事和通達人情的人,必然具有寬厚的閱讀悟性。中國傳統文化強調這個道理??鬃樱骸岸嗦勔詾楦弧保献樱骸爸苏撌馈?,“見博則不速,聽聰則不惑”,顧炎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黃遵憲:“說事貴知今,通情貴閱世”。如果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必定孤陋寡聞,喪失思考和判斷的文化功底,其閱讀必然或停留在字面,或人云亦云地學舌,而難有獨立的見解。
第三:以語文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在中學生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進行經典優秀文章的教學時,注重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品德修養教育,灌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升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滲透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等,不斷促進中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提升中學生的精神境界,加強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
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熏陶學生的心靈,使傳統文化與美德深入學生心靈。利用節日活動,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美德教育。
智、信、忠、孝、禮、義、廉、恥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只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和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要倡導一切有利于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八榮八恥”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對在中學生中弘揚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位卑未敢忘憂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了炎黃子孫對國家、對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超越功利的價值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強自我修養、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體現?!鞍藰s八恥”的榮辱觀,是這些傳統美德在現代的集中概括?!鞍藰s八恥”為新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提供了行為準則。當今社會應該教育學生樹立被大眾認可和接受的價值觀,如誠信、合作、公正等等。引導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當務之急。只有明確了是非、善惡、美丑與榮辱,才能把青少年培養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會主義新公民,才能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發展。
這幾年下來,可以看出,大量的文言文學習和背誦對學生、特別是語文學習有直接影響。撇開品行那些潛移默化的影響不談,從通常的外化衡量標準上看也很明顯,一考試成績好,二作文競賽水平高。這幾年清華附中學生作文發稿量的上升率非常明顯,學生通過大量背誦,吸收大量古典文化與語言的精華,語言好,有見解,在作文競賽中也就容易獲獎。
【關鍵詞】學語文;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斷繼承并發展的文明產物,是推動中國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傳承并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勢在必行。小學階段又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作為語文學科,天生具有優勢。因此,加強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更好地去了解掌握傳統文化對其今后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一、誦讀經典感悟傳統文化
誦讀可以說是古代私塾最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誦讀是通過眼睛將知識傳遞到大腦,大腦再進行思考后,用嘴巴讀出來,最后再傳達到耳朵里,這種周而復始的過程能將知識點記憶牢固。一個民族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經典,是歷史發展的沉淀物,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礎載體與思想源泉。這些經典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在誦讀經典中能夠讓學生去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因此,學習這些文化經典最適合的方式――誦讀。比如,可讓學生誦讀一些較為簡單的《千家詩》《百家姓》《千字文》以及《聲律啟蒙》等。抑揚頓挫的誦讀節奏能夠讓學生感受韻律之美,而且還能加深記憶,更能從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之所在。
二、傳統文化教育從低年級教學開始
低年級的小學生主要的學習任務是識字。因此,語文教師在講解字詞的同時也要不斷滲透傳統文明的精神,這也是一種高效的授課方法。小學生的記憶和辨識能力是不斷上升的,此時,將傳統文化滲透其中,比如,多介紹一些優秀的古代文化成就,更利于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例如,在講解《孔子拜師》一文時,要有側重點地引導學生學習孔子不斷學習的鍥而不舍的精神,用經典人物、經典事情去啟發學生,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成長奠定扎實的基礎。
三、充分向學生展示教材內古詩詞的美,養成學生良好的審美情操
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語言優美,讀起來又朗朗上口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也向世人展示了古代的文化、生活、軍事、道德等方面的信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既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去背誦簡單易背的古詩詞,也要深挖古詩詞背后滲透著的傳統知識,比如如《竹石》《石灰吟》表現出來的是古人艱苦卓絕之精神。陸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抒發出來的是詩人極度渴望報國的精神品質。
在詩詞教學中讓學生去感受傳統文化之精髓,通過詩詞學習提升小學生的審美情操,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讓學生都能喜歡上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進而再成為合格的傳統文化繼任者與發揚者。
四、結合生活實際體味傳統文化內涵
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去體味傳統文化之內蘊,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是保障。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大量豐富的文化內涵。比如,端午節,中秋節等。作為語文教師,就可以借用某個傳統節日作為引子,再結合生活實際去引導學生體味傳統文化的內涵所在。例如,在端午節快來臨之時,就可以引導學生查閱一些關于端午節的信息。比如,端午節還有哪些名稱?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與哪位歷史人物相關?大家了解屈原的一些事跡嗎?再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的資料整理、布置與之相關的作文,再以黑板報、講故事等形式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也可借助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等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指導學生有計劃地去探究、體驗,將傳統文化實實在在地與實際相結合,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感受去體驗文化的內涵。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和發展。
總而言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珍貴遺產,如果不對其傳承,這些珍貴遺產的吸引力將會逐漸降低。在當下,西方文化不斷沖擊當代人思想觀念與價值觀的時候,作為語文教師,捍衛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成為其職責。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引導學生,感染學生,對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文化觀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277-278.
[2]張海霞.將傳統歷史文化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J].中國校外教育,2015,25:100.
[3]苑金茹,劉華,劉舒菁.將傳統文化的“歷史母體”融入校園文化的“現實土壤”.思想理論教育:新德育,2006(09).
【關鍵詞】傳統文化;作文教學;培養策略
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它是民族精神的精華,一直熠熠生輝,流芳百世。隨著國際交往的日趨頻繁,中國社會逐漸向現代化轉型,各種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則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今社會,淺文化、俗文化、網絡文化充斥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在中學生中的地位越來越低,他們對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語文毅然決然應該承擔的教學任務。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睂W會用“發展的眼光和開放的心態看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從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所以,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遠航!
作文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文化對于作文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學生寫作,可以描寫現實,表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反思歷史,交流自己的觀點。只有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作文中寫出具有很高文化品位和思想內涵的文章,才會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
通過對大量工作實踐的總結分析,我認為,作文教學應以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為指導,以人為本,創新習作教學模式,挖掘地方文化,以興激趣,以新求活,以自信為動力,以生活為源泉,努力構建自由寫作的空間,增強學生的民族精神,提高寫作能力。在此我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深入觀察生活,敘寫民俗,充分體驗民族情結
作文教學時,要讓學生先明確什么是傳統,什么是文化,當然,傳統就是相對于現實的一些東西,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積淀,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發展的根源。它不僅僅是代表我們儒家哲學的幾部經典,還包含了我們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婚姻嫁娶。我們只有熟悉自己的生活,了解了自己的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一些東西,寫起文章來才會有那種醇厚的鄉土味道。于是我們把民間文化引入課堂,用我國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從而使學生喜歡作文,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例如春節前夕,我們以“年文化”為主要內容,有意識地讓學生在春節期間觀察風俗民情,親身體驗感受,自由作文。中國人過年,有“團圓”、“求?!薄ⅰ氨苄啊敝猓皥F圓”從深廣的意義上講就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民族能夠五千多年生生不息,很大原因就是團圓的意識強烈。本次作文中我們欣喜地看到,學生寫出了許多清新自然,情真意切的好作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學生熱愛民俗的情懷。再如,端午節到來之際,我們組織學生包粽子,介紹粽子的來歷,摘選屈原詩歌誦讀,舉行屈原紀念活動,增強學生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積極進取,追求真理,奮發學習。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作文。這樣,不僅激發學生習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而且汲取到可貴的民族精神營養,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其他如清明節組織學生緬懷先烈,讓學生表達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重陽節到敬老院拜望老人,寫出一份孝敬之心,一份和諧親情……
通過描寫民俗風情,讓學生深切體會傳統文化蘊含的民族情感,使傳統文化、民族精神根植于學生靈魂深處。
二、作文教學時,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開展活動,弘揚民族文化
我們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唐宋詩詞朗誦會、“歸仁與孔子”演講比賽等。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記述活動過程,抒寫感受。又如迎新年活動,我們一改過去文藝表演為寫對聯迎新年,學生自帶筆墨紙張,為學?;虬嗉?、家庭寫一副聯語,學生熱情高漲,氣氛活躍。集作文與書法為一體,把作文教學創新實驗自然地融入到傳統節日之中,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遣詞造句、軟筆書法的能力。
秉承一種做人與作文的理念,讓我們學生在探尋自己的文化中找到做人的根本,明確什么才是我們做人的美德,用一種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素養來塑造人,必然可以使他們更具有健全的人格,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改變今后的人生。
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讓學生在愉悅中學會思考,學會優美,學會深刻……
一、 要努力培養學生學習對聯的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想讓學生愿意學習對聯知識,就必須從提高他們在這方面的興趣開始。古代兒童進私塾學習,首先從“對對子”開始,循序漸進,對得多了,就會了,這一點在魯迅的作品《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曾經寫到過。而興趣也就從中得到培養。我們可以從很多古代的文學典故中得知,上至封建帝皇,下至一些文人墨客,每逢集會,經常喜歡即席“對對子”。例如:乾隆五十年時,乾隆皇帝舉行了一次千叟宴,有近4000人赴宴。宴會中,乾隆皇帝指著一個141歲的老者出了這么個上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花甲重逢指兩個60歲,三七21,加起來正好是141歲。而大學士紀曉嵐當即對出下聯:“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惫畔‰p慶指兩個70歲,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加起來也是141歲。這一類的故事實際上是很考智慧和應變能力的一種文學游戲,類似于今天的“腦筋急轉彎”活動,不少學生對此也是有興趣的。因此,教學中可以從這里入手,事實證明也是可行的。筆者的一位吳姓同事,是數學老師,每年的教學成績在學??偸沁h遠超出同一備課組其他老師,學生非常喜歡他,我就曾經聽他說過,經常到對聯網上找一些上聯或下聯,用三兩分鐘讓學生“對對子”,以此來吸引學生,而學生也總是興趣盎然,更喜歡他的數學課了??梢妼W生對學習對聯也是感興趣的。
二、要指導學生學習對聯的有關知識
我們很多老師,包括語文老師往往對對聯不甚了了,這就客觀上阻礙了教師向學生傳授對聯知識,所以,要讓學生懂,先要自己懂。這就要求語文老師必須熟知有關知識。下面筆者做個簡單的介紹。
對聯,俗語叫做“對子”,由上聯和下聯組成,就是上下句之間,既要對,又要聯。只有對,沒有聯,不是好對;只有聯,沒有對,也不是好對。何謂對?就是上下句中相對的詞的詞性要相同,比如古代兒童讀書的啟蒙教材《笠翁對韻》里的“東”韻:“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蒙蒙。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斗西東?!鄙衔牡摹疤鞂Φ亍保疤臁焙汀暗亍倍际敲~,這就構成了詞性相對,一般而言上下聯對應的位置上,詞性必須相同;所謂聯,就是下聯的意境要跟上聯的意境連得起來,構成一個整體。如果各自為用,意境就算差了一籌。當然,我們看到的許多對聯不是這么嚴謹,這就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