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梅海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環渤海地區位于我國華北、東北與東北亞地區的接合部,是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該區域處于東北亞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是我國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2003-2008年,環渤海地區外貿進出口規模逐年放大,年均增速高達20%以上。
危機之后大發展
2009年環渤海地區對外貿易增長勢頭戛然而止,全年進出口總額5101.8億美元,同比下降17.9%。其中,當年1季度受到的影響最大,同期貿易規模下降28.3%。
進入2010年上半年,環渤海地區進出口震蕩走高,不僅一掃上年頹勢,外貿規模恢復到金融危機以前水平,而且進出口增速高于泛珠三角及長三角地區,領跑我國外貿實現大踏步前進。今年上半年環渤海地區外貿進出口總額3261.7億美元,增長48.8%,高于泛珠三角地區12.3個百分點,高于長三角6.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整體增速5.7個百分點,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額的24.1%,對我國外貿實現增長貢獻率達到26.2%。
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實現出口618.8億美元,增長28.3%,占51.1%,對同期環渤海地區出口整體增長貢獻率達46.4%。而大批國有企業總部云集于北京,令國有企業在環渤海地區對外貿易中占據重要地位,特別是在進口領域。2010年上半年,國企進口1049.4億美元,增長63.7%,占51.2%,對同期環渤海地區進口整體增長貢獻率達52.7%。作為民營企業中最具代表的私營企業, 2010年上半年,其進出口465.1億美元,增長56.3%,增幅高于整體水平7.6個百分點,繼續在各類企業中成為外貿增長的排頭兵。
制造業扛大旗
制造業是我國城鎮就業的主要渠道和國際競爭力的集中體現,作為我國第三大區域經濟,環渤海經濟區的制造業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在區域外貿發展進程中作用突出。2010年上半年,該地區制造業實現出口1133.1億美元,增長33.7%,占同期該地區出口總規模的96%;同期,進口規模999.9億美元,增長34.6%,占50.6%。
與此同時,由于環渤海地區的汽車電子、通信、家電、電子元器件等產業已經具有相當基礎,因此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在該地區制造業整體進出口中占據較大比重。2010年上半年,該單項制造業對外出口246.5億美元,增長34.3%,占同期環渤海地區制造業出口總規模的21.8%,在總共30個制造業子行業中獨占鰲頭;同期,其進口198.6億美元,增長31.4%,占19.9%。另外,2010年上半年,環渤海地區農林牧漁業實現出口25.4億美元,增長19.3%;進口98.9億美元,增長59%。
“五大引擎”齊發力
近年來,環渤海地區所轄的北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這三省兩市,積極利用各自優勢將外貿引擎發動到最大功率,共同帶動環渤海地區外貿發展不斷升級。
北京:貿易規模居榜首
長期以來,北京外貿規模在環渤海經濟圈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2007年至2009年的3年間,北京進出口規模在環渤海經濟圈中所占比重均到達40%以上水平;2010年上半年,北京貿易規模1443.2億美元,增長60.1%,占同期經濟圈外貿總額的44.3%,對該經濟圈整體實現正增長貢獻率達50.7%。具體來看,北京外貿在經濟圈中的主導地位更多地體現在進口方面,其進口規模長期占據著該區域進口的近一半,2009年這一比重達到54.8%,2010年上半年為57.7%,達1183.3億美元。
天津:借力外資起航
2009年,天津外商投資企業實現進出口448.8億美元,占同年天津外貿總值的70.3%,該數字遠高于經濟圈內其他各省同類企業所占份額。2010年上半年,天津該類企業外貿規模273億美元,增長40.4%,所占比重上升為72.1%,較排名第2位的山東外商投資企業高出21.2個百分點;同期,北京、遼寧和河北該類企業同期比重分別為22.7%、47.2%和42.8%。同時,從貢獻率來看,天津外商投資企業對天津外貿整體增長貢獻率達到80.8%,同樣遠高于環渤海其他地區同類企業,進一步彰顯其在天津外貿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
河北:一般貿易大行其道
長期以來,河北正是依靠一般貿易在本省經貿領域中的優勢作用,實現著地區經濟的發展壯大。2009年,河北一般貿易進出口246.3億美元,占同年河北貿易總值的83.1%,該比重高居環渤海各省、市之首。2010年上半年,其一般貿易外貿總值159.8億美元,增長41.8%,占84.1%,對河北整體外貿增長貢獻85.8%。一般貿易在河北外貿進出口中的主導地位和增長勢頭,充分表明該地區國際競爭力正在逐步提升。
遼寧:外貿發展劍指東瀛
2010年上半年,遼寧進出口規模390.1億美元,增長47.2%。受地緣因素影響,遼寧與近鄰日本隔海相望,雙邊外貿往來日益頻繁。2009年,日本為遼寧第一大海外市場,兩地貿易規模達到121.3億美元,占同年遼寧進出口總值的19.3%,該比重在環渤海各省、市對日貿易中高居榜首;進入2010年,遼寧與日本上半年實現進出口70.5億美元,增長29.2%,占同期本地貿易規模的18.1%,對遼寧同期外貿整體實現增長貢獻率12.7%。
山東:農業進出兩旺
多年來,山東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外貿發展,采取多項措施大力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通過產品的“高質量”跨越國際市場的“高門檻”,實現著農產品對外貿易的不斷突破。2009年,山東農產品進出口合計181.4億美元,占同年環渤海農產品貿易規模的51%。2010年上半年,其出口農產品54.2億美元,進口56.2億美元,分別增長25%和49.1%,分別占63.3%和42.9%。
區域發展的優勢
立體交通
環渤海地區東臨太平洋,毗鄰韓、日、俄三國,是東北、華北和西北內陸地區進入太平洋的主要出海口,也是我國參與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的重要門戶。當前,區域航線網絡布局基本形成,鐵路、公路建設正加速發展,這為其承接國內經濟增長的重心北移和國際產業轉移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在實現南北協調發展以及參與全球經濟協作的進程中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資源豐富
環渤海地區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及勞動力資源。其中,本地區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多達110多種,已探明儲量的達70多種,尤其煤、石油、鐵的儲量均居全國前列。同時,渤海地區水海產品種類眾多且質量上乘,素有“天然魚池”的美譽,其海鹽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此外,區域內土地面積約占全國的5.4%,人口總數為全國的17.5%,人力資源相對豐富。
錯位競爭
由于環渤海地區各省、市擁有不同的地緣、經濟及文化特點,因此各地區既可以向內深挖特色優勢獨樹一幟,也可以向外擴展形成彼此互促的利益共同體。北京作為首都,總部經濟特色突出,在全球21個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世界500強總部數量”排名第三,僅次于東京和巴黎。天津地處環渤海地區海陸中心,港口通達全球500多個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五強行列,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國際物流中心。同時,分屬東北、華北、華東三個大型經濟區域的遼寧、河北、山東,均以各自相對雄厚的綜合實力,成為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組成部分。此外,大連、秦皇島、青島等環渤海區域內的沿海城市,也為各地區整合資源、進行對外貿易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臺。
政策扶持
發展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區域經濟由小范圍向較大范圍推進的重要階段,一直以來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充分關注和大力扶持。2007年,天津濱海新區被寫進十七大報告,發展規劃已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09年 7月,國務院會議原則通過《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使得環渤海與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北部灣形成由北至南相對完整的區域經濟連接,也為環渤海地區在東部沿海一線獲得重要戰略地位奠定了基礎。此外,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帶動了周邊城市建筑、建材、廣告、旅游、交通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對環渤海地區經貿發展形成積極影響。
弊端尚存
區域內發展不平衡
在環渤海地區,京津冀以其經濟總量、人口總量、雄厚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在區域內處于重要地位,其發展步伐明顯快于遼東地區和山東地區。同時,各地區之間相對獨立,自成一體,缺乏合作,對于先進生產要素由核心地區向擴散,形成較大的阻礙作用,不利于整體經濟發展。
此外,在各板塊的城市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不均衡。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北京以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環渤海地區甚至是北方地區的絕對核心和榜首城市;而周邊城市與北京的差距較為懸殊,即便是次級核心城市天津,其城市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與北京仍相去甚遠。另外,京津兩市在地理上處于河北省的心臟位置,河北省為核心提供了各方面的綜合支持,但在省內卻沒有自己的突出經濟亮點,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成為京津冀地區的“洼地”。
產業結構趨同
在環渤海地區的經濟結構中,產業呈現出“二、三、一”的工業化結構特征。其中,除北京以第三產業為首要產業外,其他城市基本以第二產業為首要產業,既包括鋼鐵、煤炭、化工、建材、電力、重型機械、汽車等傳統行業,又包括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布局高度集中,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相對缺乏。而這一狀況面臨的直接后果便是降低了資源稟賦的利用率,不利于經濟的長遠發展。
與此同時,環渤海地區分布著多達60個左右的大小海港,盲目擴張、重復建設等問題日益突出;而伴隨而來的是港口之間對貨源、靠港船舶、貨物出口的競爭日益加劇,低價戰略下各港口的利潤空間逐漸縮小。
共享機制缺乏
家長定期給零花錢、老人春節給壓歲錢……中國的孩子似乎一伸手就有錢,因此花錢也是大手大腳。而美國孩子的零花錢大多是通過勞動獲得的,他們因此更能有節制、有計劃地使用手中的零花錢。
在美國,大部分孩子從五六歲開始就有了屬于自己的“小金庫”了。孩子們在家里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五六歲可以幫媽媽擺餐具,七八歲可以刷碗、洗內衣褲等。我的鄰居家有個11歲男孩雅克布,一到暑假就會自告奮勇把家里院子剪草的活兒全包了。每次他媽媽都要給他記錄,一個夏天結束后,按照他的勞動量給他報酬。剪草是比較重的家務活,一個孩子每次都認真做完而且能堅持一個夏天,說明他已經懂得負責任和善始善終了,應該得到獎勵。
相應地,孩子們買零食、買衣服等日常開銷也不是由家長包辦的。孩子們從小便開始樹立對錢的支配意識,家長對孩子的消費不會放任自流,很注重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觀和習慣。比如朋友家6歲的女兒艾米麗非常喜歡各種各樣的芭比娃娃。媽媽告訴她,可以用零花錢在圣誕節期間為自己買一個芭比,但不能超過媽媽規定的最高花費。因為六歲的孩子有時還無法理智地計劃和思考自己的需求,而且屬于喜歡什么就想要什么的心智階段,所以家長要有所指導和限制,通過具體事例來教孩子怎樣有計劃、負責任地花錢。
當孩子到了十幾歲的年齡時,美國家長們會幫子女在銀行建立一個存款賬戶,申請一張信用卡,教孩子怎樣用支票等等。這個年齡的孩子一般都有比較多的屬于自己的零錢了,來源不僅是父母,還有他們兼職所得。我的一個鄰居有兩個十幾歲大的孩子,他們都考取了看護低齡幼童的合格證,每當另外一對鄰居夫婦晚上出門時,都會雇請這兩個孩子去看護他們的幼兒。這樣的工作是按小時付費的,如果做多了,收入還不少呢。我的朋友蘇珊的女兒也幫人帶小孩,眼看錢多起來了,媽媽趕緊幫她開了一個銀行賬戶,這樣雇主每次付款時就能寫支票了。雖然十幾歲的孩子很喜歡為自己做主,說話做事都模仿成年人,但父母還是會在財務方面給予指導和限制。如果哪個上中學的孩子攢夠了一大筆錢,想給自己買一輛哈雷摩托開,那家長肯定會三思。
總的來說,美國家長在給孩子零花錢的事情上比較理智和開明。他們同意讓孩子有自己支配的錢,但也會教育他們怎樣花錢,并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財務觀念和習慣。還有的家長從孩子有第一筆錢開始,就要求他們分出一部分用于慈善行為,例如捐獻給教堂,資助一名貧困地區的兒童等,讓他們知道珍惜自己的所得,懂得與人分享,并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
一、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了解美術教育和素質教育關系
“素質”從字義上講就是“本來的性質”,特指人的本性。這種本性的形成過程除了天生具有遺傳因素和性格因素外,主要來自特定環境的潛移默化和自身或被動地接受外界影響的一個復雜而緩慢的心理完善過程。
人的素質高低與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教育的學科越豐富,范圍越大,高素質的人才就越多。美術教育是一門形象思維的學科,“美術”從字義上講就是造型藝術,并指繪畫。“美”指美麗、好看,“術”指技藝、技術、方法。總的來說,“美術”包含了審美;形象思維;創造力;精神活動;行為表達方式和繪畫技巧。我個人認為,美術的特性與美術教育的促進作用有直接關系,因為它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快性。正是因為這種情感效應,才能實現寓教于樂。只有把素質教育寓美術教育過程中,又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體現素質教育,才能形成素質化的美術效應。
美術作為藝術思維的一種特殊手段,是一種豐厚的素質功能價值資源,它不會受到一些物質的限制,是實施素質教育很有效的手段。但是,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中,美術教育過去一直作為五育的附庸,扮演著“小媳婦”的角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應有的發展。從個人整體發展來看,美術教育對人的素質影響和審美意識的效應是全方位的。它可以滲透到素質教育的幾個方面,比如美術在人的審美行為和品德教育的滲透,對人心理、思維的影響,對人智力的開發,對價值觀和勞動觀的引導,其功效是顯而易見的。
(一)美術教育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增強人的審美意識
審美教育是陶冶高尚心靈的激發創造潛能的重要手段。學生通過欣賞美術作品,分析美術作品,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會欣賞畫、看懂畫、感受繪畫藝術帶來的美的感受。
雖然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審美能力較弱,其審美意識也是模糊的;但這卻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黃金時期。教師只有多與學生交流美,讓學生談一談對美的感受,多為學生提供創造美的機會,并將學生作品進行及時的表揚與展示,才能真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想象力,增強審美意識的能力。如導入課時我先給學生出示范畫,讓學生先從畫面形象上看看畫的是什么?你看懂了什么?為了使學生看懂畫家是怎樣表現情節內容的,我先給學生講故事,再講解畫面的表現手段,使思想教育內容與欣賞繪畫自然地融合。在教學中,我還將平時收集的一些名師、名畫、教學掛圖、學生自己的作品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運用已有的認識能力去發現其中的美,我發現孩子們的審美遠遠超乎我的預料,從他們幼稚的話語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對美的判斷;對美的熱愛與追求。通過這一美術教學方法,使學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美術欣賞和認識能力,還將學生的審美知覺、審美情操和審美判斷有機地結合與統一起來。
(二)美術教育具有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精神境界的德育目的
生活中處處可以見到美。教師是孩子創造美的引導者,我們要用心去感悟、去表現,盡可能地豐富他們的生活,陶冶情操,提高審美力;我們要盡可能地在藝術活動中喚醒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引導他們用基礎的藝術形式去表現他們的內心情感,在愉快充滿幻想的藝術教學中,用自己的思想來思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用自己的意愿來創造,實現個性優化和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與美好生存。如教學第五冊《生活中的色彩搭配》這一課導入時,我先展示一些色彩搭配的畫,問孩子們喜歡其中的哪一幅?你為什么喜歡它?它美在哪里?放在哪里搭配最美?引導學生積極發現色彩搭配的美,知道色彩怎樣搭配才美?并運用這一知識自己去創造美。
美術教學中的德育素材是豐富的,它所作用的范圍也是寬廣的。在教學中利用作品背景的闡述等,能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歷史文化的悠久和輝煌、畫家的事跡和創作思想等。如在教學《紅井水》《橋》這兩課時,因為我們于都是出發地,我就將孩子們帶到第一渡和革命烈士紀念館去參觀,讓孩子們在實地親身感受偉大的,通過這一實地參觀教學既激起了學生的好奇與學習情趣,又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德育目的。
(三)美術教育作為一門造型藝術,通過鮮明的直覺形象特征,極利于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發展
美術教育對學生的智力具有顯著的開發功能,美術實踐是直覺感受的結果,直覺即直接的了解或認識,對學生觀察力、創造力的培養與發展具有獨特作用。
通過創造美術作品,讓學生去創造美,因而要加強學生的繪畫能力,進一步對學生進行記憶、寫生等技術訓練,讓學生都能掌握一般的繪畫技巧和基本技能,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創造思想得到培養,具有初步的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對繪畫產生濃厚的興趣。能用不同技法繪畫,學生創作技能也有較高的發展,通過繪畫,使學生愛畫,而不覺得難,培養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方法,能將記憶中的表象粗略的畫在紙上,能用大幅紙繪畫,培養造型能力,畫出特點,能創作畫,通過學生提高創作畫的能力,能即興作畫。在掌握多種形式的繪畫、技能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進行初步創作。
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要及早進行,因此,在兒子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重視對他的美感教育,并貫穿他的整個成長過程。由于長期受到美的熏陶,兒子的審美能力獲得了很大的發展,不僅善于發現和欣賞生活、自然、藝術中的美,而且樂于創造美的事物,從創造中獲得心靈的愉悅與滿足。
為孩子營造一個洋溢著美的家庭環境是進行家庭美育的關鍵。孩子生活在一個美的環境中,受到美的熏陶而身心愉快,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美的體驗。我與兒子共同布置了一個整潔有序、美觀舒適、充滿藝術情趣的居住環境。我們居住的房間不大,但陽光充足,我把房間收拾得干凈、整潔,并在陽臺上種植了許多花草,一年四季生機盎然。兒子喜歡畫畫,他的不少作品都在我的鼓勵下掛在了墻上;兒子喜歡讀書,我又專門為他買了一個書架,由他自己管理書籍。我還盡量為兒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使兒子時時感受到親人的關愛,家庭的溫馨,家庭生活中處處表現出來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格美,就像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滲入兒子心靈深處。
欣賞藝術作品是美感教育的最重要方式,父母要善于利用優秀的藝術作品和音樂、繪畫、文學等藝術形式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音樂是最普遍的藝術,它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使人產生心靈的共鳴。如果孩子長期受到音樂的熏染,音樂的和諧浸潤到整個身心,習慣成自然,身心的活動也就處處透著和諧。我經常在家里放些舒緩優美的音樂,與兒子共同聆聽,有時還一起觀看高雅的歌舞表演。每年元旦,我們會與兒子一道,坐在電視機前,觀看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從這里,他知道了貝多芬、莫扎特、施特勞斯等許多世界著名音樂大師和小澤征爾、梅塔等著名音樂指揮家,學會了欣賞《藍色多瑙河》、《小夜曲》、《拉德茨基進行曲》等世界名曲。
繪畫也是一種重要的美育形式。欣賞繪畫作品,能使人的感官獲得美的享受,創作繪畫作品,則使人的精神超越現實的束縛,獲得解放。兒子喜歡繪畫,在我的鼓勵和引導下,他參加了美術素描班,正逐步把繪畫發展為一項特長,從而體驗創造美帶來的愉悅。兒子在繪畫中,要觀察、分析事物的色彩、形狀、線條、明暗等,還要考慮如何感受和了解材料的形、色、質、量,如何合理選擇適宜的創作工具,如何運用適當的方法表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可以自由表達個性和自我的想法,全方位調動感官,從而體驗創造的樂趣,關照自己心靈深處的種種體驗。
一、創設氛圍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環境是立體的、多彩的、無聲的教科書,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師要精心創設誦讀環境和氛圍,使學生不知不覺受到熏陶和影響。一是視覺氛圍的創設:教室里,懸掛著孩子們經典詩文的書法作品。利用板報、推普角,每天請學生寫一句古代名句,課前讀讀,課后讀讀,使學生漫步在經典中,浸潤在書香中。二是聽覺氛圍的創設:將清新高雅的古典音樂作為誦讀活動的引導音樂和背景音樂,營造寧靜、古樸的文化氛圍。誦讀《論語》時,古琴聲緩緩流淌著,誦讀《赤壁賦》時,氣勢磅礴的音樂在耳邊回響,這會讓孩子更快地進入情境;三是人文環境的創設:教師要注意言傳身教。課堂上,教師在引導學生誦讀古詩詞時,教師應當充分領悟詩詞所蘊涵的意境、情感和語言韻律的組合甚至還要清楚它的創作年代、詩人的際遇等等。只有理解作者、內化詩文的內容,才能把握神韻,從而把詩詞文章范讀好,等到學生第一次聽到它時,才會想讀,會讀,讀好,這樣可以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激發他們學習興趣。
二、吟誦內容文質兼美
千古美文浩如煙海,我們只能擷英粹精。我們從小選取一些經典篇章來閱讀,或許現在有許多還無法解讀,但重在濡染經典的靈氣,讓經典長相伴隨。誦讀經典要找適合孩子成長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我們要精心遴選文質兼美的篇目,剔除那些思想陳腐、語言枯燥、內容艱深的篇目,讓學生讀到“色香味”俱佳的營養品。所選的內容應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傳遞著永恒的精神,能給人以心靈的愉悅和審美的享受,是語言表達的典范之作。如唐詩三百首中選讀、誦讀李白的灑脫,杜甫的凝重,白居易的淺顯,王維的畫意……從宋詞中選誦、誦讀蘇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約,范仲淹的懷才不遇,岳飛的悲憤,梁啟超的《少年強則國強》等堅定我們的信念。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在不同的階段安排相應的誦讀內容,讓孩子們領略到千古美文的藝術魅力,陶冶自己的情操。
三、誦讀方式豐富多彩
經典誦讀的主要形式是“讀”,但又不是單調的“讀”。即便是最本色的“素讀”,也可以融入接力、遞進、唱和等多種方式,以增加興趣,消除疲憊感,豐富誦讀的形式,調動學生誦讀的積極性。比如,我們還可以把如跳繩、跳皮筋等這些傳統體育項目嫁接到經典誦讀中,與之融為一體:一邊跳繩,一邊念著“人之初,性本善”,一舉兩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寓學于樂。除了唱唱跳跳,我們可以和美術、書法相結合來寫寫畫畫,讓唐詩與美術結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再寫上一手字,對詩歌進行再創造。也可以把誦讀內容創編成歌舞節目,讓學生在文藝表演中感悟經典;還可以定期組織經典吟唱、詩文表演、詩文接龍等展演活動……讓學生每天口誦之,體操之,心想之,行踐之,逐漸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激發學生的誦讀熱情,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內涵得到提升。
四、開展活動啟迪心靈
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化的瑰寶。自從我校掀起了誦讀經典詩文的熱潮,全體師生踴躍參與“一聽二看三讀四抄五賽”循序漸進的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通過以賽促讀,以獎激勵,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深深融入了孩子們的心靈。去年6月,我校舉行了經典詩文朗誦比賽。其中有個人朗誦、集體朗誦、配樂朗誦、表演讀、情景劇等。比賽中,《 三字經》、《少年中國說》……一首首優秀的經典詩文表達了學生對祖國文化的熱愛,選手們用飽含深情的語言頌讀出了身為中國人的驕傲和自豪,頌讀出了中國古典詩詞的博大精深,聲情并茂的表演、優美典雅的背景音樂使學生沉浸在淡雅寧謐的境界中。
這樣的活動意義深遠,既弘揚了優秀的中國文化,又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吟誦詩詞的習慣。
五、日有所誦提高能力
巴金曾說過:“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滾瓜爛熟地記下了幾百篇經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會寫文章了!”小學生的記憶力最強,當前主要的工作就是誦讀、積累,再誦讀、再積累。每天通過“晨誦、午讀、暮省”的方式,讓學生放開喉嚨,大聲誦讀,使學生“日有所誦,日有所悟,日有所得”。隨著歲月的流逝,閱歷的增加,儲備下的文化冰山就會慢慢融化,學生就會慢慢品出詩文中的滋味。同時,誦讀經典詩文更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讓學生在誦讀中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也知道了許多歷史故事。背下了經典美文,可以讓他們的詞匯量更豐富、語言更流暢;在寫作文時引用一兩句,使文章變得更獨特。這樣,讓學生自小就能扎根于祖國的文化傳統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能在傳統文化與價值觀方面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培養他們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學藝術素養,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