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篇童話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童話;洛麗塔;功能;行動圈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以《洛麗塔》聞名世界文壇,作為一名俄裔美籍作家,在他心中,永遠縈繞著揮之不去的俄羅斯情結,如其作品《普寧》《眼睛》等,小說中時常會出現俄語短語和俄國人名,就連同《洛麗塔》,也是由一個名為《魔法師》的俄文短篇小說改編而來。[1]細讀《洛麗塔》,我們會發現,這也是一部對童話故事戲仿的作品。納博科夫自己也曾在《文學講稿》中說過:“偉大的小說往往是偉大的童話。”[2]本文擬從弗?雅?普羅普的功能性角度來闡釋其童話戲仿。在對100個俄羅斯童話故事的形態比較分析中,普羅普指出,童話故事都有內在不變的形態結構,有不變的因素和可變的因素,變換的是角色的名稱(以及他們的物品),不變的是他們的行動或功能。所謂功能,“即故事中主要人物對情節發展有意的行動”,是故事的基本因素。[3]在其代表作《故事形態學》中,普羅普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依次排列出31項功能,又將功能按角色進行了歸納和劃分,提出了7個“行動圈”的概念。所謂“行動圈”,他認為很多功能是在一定范圍里聯結在一起的,這些范圍整體上與完成者相對應,形成“行動圈”,以此涵蓋故事中形形的人物和他們的行動。本文試從角色功能及角色功能行動圈兩個方面來論述《洛麗塔》的童話戲仿。
一、角色功能
普羅普認為,所有俄國童話故事,都是從其總結的31項功能來重復演變的,都具有相同的結構與體系。下面就從普羅普的31項功能來分析納博科夫是如何進行童話戲仿的。
《洛麗塔》分為三部分:虛構前言,正文,作者后記,而正文內容又分為一、二兩部分。本文主要研討《洛麗塔》正文第二部分內容的角色功能。書中第二十二章,洛麗塔生病后被奎爾蒂拐走,她從此逃離了亨伯特的魔掌。此處對應31項功能的第8項,“加害”,即對頭給一個家庭成員帶來危害或損失,加害行為的形式各種各樣,其中一項就包括對頭掠走一個人。亨伯特的情敵(對頭)奎爾蒂拐走了洛麗塔,使他從此失去了自己的至愛,這對他來說應該是巨大的損失。第二十三、四章,對應第十一項(主人公離家)。失去洛麗塔后,亨伯特開始了他的“偵探”路程,而一次次的追查“真兇”的失敗,使亨伯特又一次陷入了傷心絕望的深崖中,這種失去至親的感覺,毫無音信失魂落魄的感覺,對亨伯特來說是一次深刻的,巨大的精神創傷,此處恰好對應31項功能中的第十二項(主人公經受考驗),對洛麗塔的思念對亨伯特是極大的精神考驗。三年過去后,亨伯特意外的收到洛麗塔的信件,得知洛麗塔已身懷六甲,得知洛麗塔急需物質上的供給,亨伯特滿懷激動之情去見了自己的“情人”,當被告知真正的對手是奎爾蒂,多年來縈繞在他心頭的謎團終于有了答案,此處對應第二十六項(難題被解答)。亨伯特終于知曉原來和他玩文字游戲,原來美國之旅時路途的跟蹤者,原來拐走自己至親至愛的人是奎爾蒂。憤怒之下,找到奎爾蒂的住所,最終槍殺了他。此處對應第三十項,敵人受到懲罰。其實,到此為止,奎爾蒂的死已經常規性的戲仿了童話故事中第31項功能的“圓滿結局”,即主人公成婚并加冕為王,只是故事的本身還在于自身區別于一般童話故事的不同性,小說并沒有安排男女主人公的完美結局,因為從一開始他們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畸形的愛戀,這種不健康,不合倫理道德的愛是不會被社會提倡,不會被大眾接受的。小說以男主人公在獄中的死和女主人公在難產中的死作為一個最終的結局,出乎我們的意料,但卻是小說的精心安排。戲仿俄國童話故事,但又區別于童話,《洛麗塔》的價值遠遠高于一般的童話故事的價值。
二、角色功能的“行動圈”
在總結31項功能的基礎上,普羅普提出行動圈的概念。不同角色對應著不同的行動圈,但同時,同一行動圈也有可能對應各種不同的角色。在《洛麗塔》中,人物角色功能的行動圈對應,總結為以下三點:
1.對頭(加害者)的行動圈
從亨伯特入住黑家,從亨伯特對洛麗塔的一見鐘情開始,黑就已經成為了亨伯特的眼中釘,他怨恨黑不能單獨給他和洛麗塔私人空間,他反對黑把洛麗塔送往Q營地,他痛恨黑,尤其是她的身份-洛麗塔的母親,因為母親的在場,他不能如愿的肆無忌憚的去愛洛麗塔,也因為黑對他的愛,無形中拉開了他與洛麗塔的距離。是黑的存在,成為他與洛麗塔相愛的絆腳石,成為亨伯特的對頭。而對于奎爾蒂,他是亨伯特最大的敵人(對頭)。由于對洛麗塔瘋狂的愛,亨伯特總是小心翼翼的照顧她,呵護她,處處盯著她,看管著她,他把全部心血都投入到對洛麗塔的愛中,可就這樣,洛麗塔最終還是被奎爾蒂拐走了。奎爾蒂奪走了亨伯特的愛人,破壞了亨伯特的家庭,面對如此落魄的生活,處于絕望的亨伯特,最終槍殺了奎爾蒂,解決了他的最大對手。然而,對于這種違法行為,亨伯特最終也受到了懲罰。
2. 相助者的行動圈
這里的相助者可以歸結為無生命的火和有生命的黑。故事一開始,主人公因為一把火的命運,得到了畢生難忘的經歷和刻骨銘心的回憶。因為一把火的毀壞,他不得不另尋安身之處,由于朋友的推薦,他找到了黑家,也是因為黑的“幫助”,他才有機會認識洛麗塔,他才有之后擁有的一切。起初,是這團火把他推向了黑家,而故事中的第二位相助者就是黑,由于黑對亨伯特的迷戀,她極力推薦自家的住房條件,她帶領亨伯特參觀房子,無奈的亨伯特,直到來到一個草坪,看到清純,嬌媚,恬靜的少女洛麗塔,他才決定留下來。是黑給了他這個認識洛麗塔的機會,而在故事的進展中,亨伯特與黑結婚,以結婚為由,他是想留下來一直陪在洛麗塔的身邊。因為黑偷窺亨伯特的日記,她才知道自己被騙,結果在車禍中身亡。黑的死,無形中又給亨伯特創造了機會,他借此良機把洛麗塔從夏令營地接回來,開始了他們的美國之旅和放蕩的生活。
3. 主人公的行動圈
整個故事都是圍繞亨伯特展開的,由于初戀安娜貝爾的不幸死亡,造就了亨伯特的戀童癖,這種刻骨銘心的初戀成了他終身的缺憾。帶著早期不能釋懷的愛戀的缺失,他一直在尋找他的女(年齡在9到12歲),直到遇到性感嫵媚的洛麗塔,他們開始了二人奢靡放蕩的生活。洛麗塔被奎爾蒂拐走后,傷心絕望的亨伯特又開始了他的“偵探”生活,直到3年后收到洛麗塔的一封求助信(她需要繼父的金錢援助),得知拐騙洛麗塔的“兇手”后,他槍殺了奎爾蒂。整個故事就是圍繞他的這段戀童癖的經歷開始,發展,結束的,以主人公情感的缺陷開始,為了滿足他的戀童情結,故事又以主人公的尋找獵物-得到獵物-享受獵物-丟失獵物為主線,引出了一系列其他人物如洛麗塔,黑,奎爾蒂的出現,最后故事以悲劇,各個人物的死亡為結局,最終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結語:一部童話戲仿的小說《洛麗塔》,似于童話,卻又非真正的童話。納博科夫根據童話戲仿這一手段,創造了這部小說的偉大神秘性。故事不像童話的情節安排,帶有虛構性,而是以一種真實的敘述呈現在我們面前,讓讀者誤以為這是一部真人真事兒的畸形情愛故事。故事不像童話的結局,總是以一個美好的尾聲卸下帷幕,而是以各個人物的悲劇作為故事的完結。從普羅普有關功能的理論角度,從人物角色的功能及行動圈的論述,我們重新界定與闡釋了《洛麗塔》的童話戲仿性。“源于童話,卻又高于童話”,納博科夫高超的藝術追求和魅力體現充分展示了他非凡的文學駕馭能力。同時,他又化陳舊為新穎,從傳統的童話故事中,模擬出了經典的童話戲仿小說,從而激發讀者的審美熱情,給讀者帶來了新的視角與理解。
注釋:
[1]汪小玲:《納博科夫小說藝術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78頁,第40頁。
[2]劉玲:“《洛麗塔》的童話故事的戲仿”,《文教資料》,2011年第5期,第22頁。
[3]譚君強:《敘事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頁。
參考文獻:
[1]程正民:“普羅普的故事結構研究和歷史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學報》5(2012):82-86。
[2]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主萬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3]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故事形態學》,賈放譯。北京:中華書局 2006。
[4]劉玲:“《洛麗塔》的童話故事的戲仿”,《文教資料》5(2011):22-23。
[5]譚君強:《敘事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關鍵詞: 專題日記 習作教學 寫什么 怎么寫
長期以來,習作教學一直是整個語文教學的薄弱環節。葉圣陶先生說:“寫作是一種技能,宜于在實踐中反復練習。”巴金先生說過:只有寫才會寫。日記訓練靈活方便,最易為小學生所接受、喜歡,最易將口頭語言變成書面語言,是實現反復練習、提高習作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但提到日記,許多學生可謂是“愛之深,怕之切”,作文都不會寫,天天寫日記更不知該寫什么。因此,在日記教學過程中,首先就要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我進行了“專題日記”教學探究與實踐。
一、明確內容,豐富主題
“專題日記”就是每個星期的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有一個固定的專題內容,學生根據這個專題,組織材料寫日記。
我給學生確定的日記專題是:星期一是“童話連續劇”,星期二是“猜猜他是誰”,星期三是“快樂讀書屋”,星期四是“我愛我的家”,星期五是“校園趣事多”。這樣每周往復,天天有內容寫,解決了“寫什么”的問題,學生不用再為日記內容傷腦筋,只需要解決怎樣把日記寫好的問題。
二、指導寫法,貴在堅持
要想讓學生寫好專題日記,每一個專題的具體的寫法指導至關重要,要讓學生有內容寫之后,明白怎樣寫,從而解決了“有話不會說”的問題。
星期一:童話連續劇
小學生喜歡看動畫片、樂于寫童話故事,根據這一心理。我確定了續編“童話連續劇”這一主題,讓學生自己編創“動畫片”,自己寫中短篇童話故事。每周一集,讓學生成為童話小作家。首先選定主人公,特點鮮明。第一集童話故事要先確定主人公,并給他起個好聽的名字。主人公要與眾不同,可以是自己的化身,有超凡的能力或有出眾的智慧,你想干什么辦不到的事可讓他在日記里替你完成,也可是自己最喜歡的人物的影子。然后介紹他有什么突出特點,以后的故事圍繞這個特點寫。其次故事情節要曲折,充滿情趣智慧。可以經歷這樣的過程:“遇到困難—想辦法解決—失敗—再想辦法—再失敗—再想辦法—最后成功—再遇到困難或危險。”這樣的過程充滿情趣和智慧,既可豐富故事情節,培養寫作能力,又可讓學生真正地動腦,培養學生的情智。再次結尾要留下懸念。故事的結尾留下懸念,在主人公遇到危險時戛然而止,下周再見。這樣不僅可吸引讀者,而且學生有時間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怎樣把故事續寫下去,寫作興趣得到充分激發。
由于學生的生活認知和知識水平有限,大部分學生的童話連續劇不會有很多集。這樣學生在每寫完一部之后,我就引導其換其他內容開始下一部的創作。
星期二:猜猜他是誰
小學生習作中寫人是難點,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連自己的媽媽、老師都寫不好。試想日常生活中最親的人、學習生活中交流活動最多的人都寫不好,能寫好其他人嗎?
于是我想到了這樣的方法,引導、訓練學生觀察人物:每周介紹一位同學,重點介紹他的特點,如外貌特點、言行神態特點、行為習慣特點、優缺點等。但在日記中不能寫這位同學的名字,讓老師猜。如果老師一看就猜得出來,說明學生觀察得細致,人物特點描寫得生動、準確。
在開始進行人物介紹訓練時,我先引導學生寫特點鮮明的同學。結果,班級里的優等生和問題學生先后成為寫作對象。對于問題學生的介紹,我進行了正確的評價引導——不能只看到他的缺點還應發現他的優點。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筆下的人物不再“千人一面”,而是形象具體、人物鮮活。
周三:快樂讀書屋
在開展這一專題之前,我根據不同的年段推薦了不同的閱讀書目,組織班級讀書會的教學活動,并提倡、推動家長和學生間的“親子共讀”。然后指導學生寫好每一周的讀書筆記。我重點向學生介紹了三種寫法:提綱法、摘錄法、感受法(寫讀后感)。
周四:我愛我的家
每周寫一件家里的事,或家人之間發生的事,范疇寬泛,只要是跟家庭有關的事就可以。重點強調敘事要完整,事情的過程要清楚具體。
周五:校園趣事多
寫學校一周中發生的最值得記的一件事,如:課堂學習、課下游戲、文體活動、科技活動、興趣活動小組、班隊會、校內外勞動等,也可以寫一寫一周的學習生活總結。
開展專題日記教學之初我并沒有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寫,而是由易到難,有層次地一個一個地開展。先進行星期一的“童話連續劇”這個專題,該專題寫好之后,再開“快樂讀書屋”的專題,依次開“校園趣事多”、“我愛我的家”、“猜猜他是誰”的專題。這樣學生不會因為一下子內容過多而厭煩,反而新奇不斷,興趣激增。
三、及時反饋,重在鼓勵
學生每次寫好日記,總是熱切期待盡快得到老師的肯定、贊揚,老師作出反饋,可以讓學生更多更快地體驗到成功、自信,進而激發學生寫日記的興趣。
在專題日記的評改中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種激勵方式:
1.態度激勵。以學生寫日記態度是否端正為評價重點,態度積極的重點表揚,樹立榜樣。
2.高分激勵。老師的一個高分也許就是激發學生寫日記熱情的一個契機,所以,在評價學生日記時我從來不吝惜筆下的分數,能給高分不給低分,甚至在滿分的基礎之上再給加分。
3.評語激勵。通過評語表揚、激勵學生,有效保護學生的熱情,激發學生寫日記的動機。
4.學生作品成集、成冊。專題日記開展半個學期以后我就逐漸地把優秀的“童話連續劇”編成故事集,打印成文稿,裝訂成冊,作為課外讀物在班級傳閱。一個學期以后,我又精選了各個專題的日記,編成了日記精品集,每個學生一冊。
實踐證明,學生在專題日記中解決了“寫什么”和“怎么寫”的問題,真情實感在習作中自然流露;在日記中留心觀察,善于想象,在習作中也能繼續發揚,專題日記為作文走向成功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還記得那是我小的時候,家里總堆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有長篇的小說,還有短篇的散文,經典的文學名著,外國的美文,優美的童話故事和充滿神韻的唐詩宋詞,雖然我當時還不懂這些,但卻會常常把這些書翻來復去的看,終于,漸漸長大了,有些書我也能看懂了,就這樣我的閱讀水平也越來越豐富,那些經典的名著也讓我的作文語言豐富起來。那時,因為書中的精美語言吸引著我,我也開始愛上了寫作。
作文,它可以說是我多彩童年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愛作文,不僅因為它可以帶給我創作成功那一刻的喜悅,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讓我學到更多知識。現在,我,離不開它;它,也離不開我了。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的優點,能夠讓我繼續發揚我的長處;同時也更加深刻的讓我了解到了我的不足與缺點,讓我能夠優美的詞句來彌補我的過失。因此,我愛作文,因為它可以使我更優秀。
那時,我喜歡把心事寫在紙上,后來就形成了習慣,慢慢的也就愛上了寫作。后來越寫越瘋狂,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不管怎樣我都要寫。剛開始寫日記,后來寫小說,再后來寫議論文,它已經成為我的生活。
生命的存在,本就是空白,會因為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而變得多姿多彩,從而達到生命的價值。我想,我的生活因寫作而變得多姿多彩。
而人生的真諦恰恰就是快樂、充實、活得自在。生命因快樂而精彩,而我快樂的源泉恰恰就是寫作!
生命之花的綻放,在于有一顆坦誠的心,我把自己毫無遮露的展現給了寫作,我對它坦誠,毫無隱藏,所以我的生命之花綻放。
守護,守護自己心目中的一方綠洲,一方希望,前方沒有路,我便展翅飛翔,在天空自由翱翔;期待,期待干涸的心靈會有細雨的澆灌,那時心靈便是一片沃土,生命必會豐收。生命中注定要選擇守護與祈福,選擇一方綠地,作為夢的所在,我把寫作放在那里!
[關鍵詞]中西方 童話 差異
一、引言
兒童文學是專為兒童創作并適合他們閱讀的、具有獨特藝術性和豐富價值的各類文學作品的簡稱。童話是一種具有濃厚的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它最貼近兒童的心理,是兒童文學特有的體裁。具有開啟思想、擴寬思維、發展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培養美感和陶冶性情的作用,由此可知童話在兒童身心發展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中西方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中西方童話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相對而言,西方童話重視兒童天性的發揮,內容顯得豐富多彩;而中國童話則強調對兒童的教化作用,內容顯得貪乏單調。本文將從兒童觀、創作出發點和著重點、人物形象、情節構思幾個方面來分析中西方童話的差異。
二、中西方童話的差異
1.童話背后所反映的兒童觀的差異
近現代西方國家對“人”本位的探討、對人性的追尋發展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兒童為中心,信任兒童內在的、潛在的力量,為兒童提供一個適當的環境,讓兒童自由成長的兒童觀萌發,因此,他們的兒童受到的更多的是理解與尊重,擁有更大的精神空間和自由度。這種兒童觀的形成得益于他們一系列的歷史演進與社會變革:從浪漫主義到兒童的發現,從盧梭到蒙臺梭利,從卡洛爾到林格倫,從杜威到塞林格,從單純的觀念、理念到《兒童權利公約》。
與西方將“兒童”視為獨立的有生命的個體相反,我們卻是將“兒童”視為一個低級的不健全的缺乏判斷力的群體,潛意識里把寫“兒童喜歡”的東西當成幼稚甚至是低俗的,總是以“領導者”的身份自居,總想把他們成長的進程牢牢地框定在自己設定的軌道。長時期以來教育特別強調教導者的權威,忽視兒童的主體性、創造性,將兒童當成了盛裝知識的容器,傳統的觀念早已根深蒂固,難免出現童話作品中脫離“兒童本位”的現象。
2.童話創作的主要出發點和著重點不同
關注兒童,張揚兒童個性,弘揚游戲精神,追求快樂原則是西方童話創作的主要出發點。
心理學和人類學方面的飛速發展使得西方兒童文學逐漸從最初的“教育性”向“游戲性”轉變,西方童話也更多關注到兒童的心智發展特點。兒童對文學的內在需要得到了普通的重視,對兒童的理解、摯愛及使之快樂的動機使得童話創作充滿了童趣。例如《愛麗絲漫游奇境記》,美國兒童文學初期的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童話故事都流露出作者對兒童世界的認同和童年崇拜的情緒。這些關注兒童游戲精神、追求快樂原則的作品,令西方兒童文學煥發出勃勃生機,也促進了哲學家、教育家對兒童觀、游戲精神的研究,使得西方出現了更多“目的是娛樂而非自我改造,是感情的抒發而非灌輸知識”的童話作品。西方童話的著重點在于它替兒童說話,站在兒童的“本位”為兒童爭取權利,強調個性發展。
相反的,中國的兒童文學注重對兒童進行精神教化的功能,童話創作的出發點是教育育人,旨在塑造兒童“健全”的人格特征。在2000多年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兒童文學的樹人使命自然與生俱來,教化成為其基本功能。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發揮教育的社會作用和對人才的培養作用,注重修身養性,強調教育對民族心理形態構建的重要性,教化情結成為積淀在整個民族心理深層的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影響著中國的文學創作,彰顯著文學的教化功能,也引導著童話創作的出發點。
與西方強調個性發展不同,我們宣揚團結、互助、合作的精神,在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的時候特別強調集體的力量,如《三個和尚》、《寶葫蘆的秘密》、《呂小鋼和他的妹妹》等。中國現代兒童文學具有濃重的“文以載道”的氣息,《狐假虎威》《貪婪的老虎》等童話故事都更多地側重于教育兒童要謙虛、誠實、實事求是等思想品德。
三、童話中所塑造的主人公的形象的差異
1.西方童話中的主人公形象豐富,復雜多變。如艾麗莎、拇指姑娘、匹諾曹、湯姆、皮皮等形象鮮明性格各異。安徒生的艾麗莎、拇指姑娘等都是美的化身,心靈美和外表美的統一;科洛狄的匹諾曹是個“活潑的小壞蛋”,幼小兒童的美好天性和尚待克服的缺點和諧統一的小木偶;馬克?吐溫的湯姆是個地道的頑童,一個聰明淘氣,愛幻想,愛惡作劇,追求新奇的孩子;20世紀,林格倫的皮皮則是個非凡的、狂野的女孩,一個善良、富有、熱心腸的各種天性都獲得正常發展的孩子。
而且這些人物的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著。如《三個強盜》中三個強盜從剛開始的只為好玩地搶錢到后來用這些錢來幫助他人,人物形象在情節中得以發展。
相對來講,中國童話的主人公形象比較單一,且較為穩定。人物形象一旦定下,就不會輕易隨著情節發展而改變。如《自私的小象》中,從故事一開始,小象的“自私自利”形象就已經定下了。而且中國童話對于主人公的評價也趨向于“純”褒和“純”貶兩類,僅僅憑借其某一思想品格上的閃光點就將其大肆宣傳,將人物視為完美無缺的化身。這種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只著重于她在某一方面的某種品格的方式,自然造成了人物形象的單一化。
2.中西方童話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性別和年齡特征方面也存在差異。與西方普遍存在的浪漫唯美的價值傾向相吻合,西方童話中女性人物形象的數量大大多于男性,且人物形象更具“兒童化”。童話中的小女孩和少女大都是有著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幸福,追求光明。同時,這也流露出西方社會民主平等、女性解放的思想。
而中國童話中人物形象以男性居多,尤其是早期的神話故事,主人公多為神靈英雄式的成人形象。圣君賢臣、首領人物總是有力量懲惡揚善、主宰世界,這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男性本能的張揚意識,男性成為戰勝自然的神,寄托了中國人征服自然、變革現實的愿望。而女性人物多與“賢慧、能干、自我犧牲”的形象聯系在一起,即使是較少的兒童形象也表現出“孝順勇敢”的特點,這種“妻賢子孝”的特點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倫理原則的重視。
3.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其所強調的人格特性的差異:西方童話更多的是宣揚“善良、天真、純潔、誠實、追求自由”等的本性;而中國文化更多的是強調“堅強勇敢、聰明機智、不畏艱險、堅毅不拔”等精神品質。
四、童話情節構思上的差異
童話環境大多被虛化,具有想象、幻想的特點。幻想是童話的最本質特征。但不同的是西方童話較中國童話大膽,童話創作的主觀性更強。他們許多童話是完全遠離當時的社會和時代的,以致于我們無法從中窺探出主人公的原型,它具體的社會地位、故事發生的年代和地理位置。故事情節可能全憑作家天馬行空的幻想。童話成了作家審美理想的一種描繪,帶有一種烏托邦色彩。如《三個強盜》中三個善良、劫富濟貧的強盜并非是我們傳統觀念上的強盜。情節構思上的大膽創新使得西方童話更具有感性色彩。
而中國童話雖也具有虛幻色彩,但夸張中卻隱約地帶有濃厚的現實色彩,反映其取材于現實生活,反映的更多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憧憬或者不滿。如《牛郎織女》中牛郎織女明顯是代表著平民階級,王母娘娘代表的是權貴階級,故事情節也反映出了平民與貴族間的壓迫與被壓迫的關系。童話是作家對現實的感慨甚至可以說是發泄,帶有一定的現實色彩,這就使得中國童話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理性之光。
五、結語
中西童話在多個方面都表現出鮮明的差異。中國童話突出地表現了教育的功能、強調共性的發展、體現了理性色彩;而西方兒童文學的童話則表現為崇尚自然、肯定人生歡娛感,張揚個性和富于幻想、感情奔放,富有浪漫感性色彩。
然而我們也注意到了在東西方文化交匯、撞擊的世界新文化格局中,中國兒童文學在新時期出現了全新的變化,與西方兒童文學相比,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相似點。
[參考文獻]
[1]楊健,郭成.西方童話與中國神話中的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2004,27(4)871―873
[2]王泉根.現代中國兒童文學主潮[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3](皮亞杰教育論著選》,轉引自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少兒出版社1卯5年版
[4]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5]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編 外國短篇童話選.成都.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
[6]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論 航空工業出版社,2003
“平敘”名片
平敘,就是平行敘述,也稱分敘,指在作品里寫出同一時間、不同地點所發生的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
平敘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花開數朵,各表一枝”,即先敘述一件事,再敘述第二件事;另一種是“你爭我奪,交叉炫美”,時而說一件,時而說另一件,讓讀者時刻處在對所有事件的關心狀態中。
解密大叔初揭秘
其實呀,“平敘”這種寫法一般用在較長的文學作品里,如《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就選用了“抗美援朝戰爭”中“松骨峰戰斗”“馬玉祥火中救小孩”以及“和戰士的交談”這3個同一時期發生的事件,各有側重地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的優秀品質;《三國演義》第55回“卻說玄德……”“卻說孫權……”“卻說趙云……”等段落講的3個情節,也屬于平敘寫法。
有意思的是,兒童習作等短篇文章里平敘的運用,也同樣精彩紛呈,當然,對照“平敘同‘時’不同‘點’”的定義,兒童作文中的“不同地點”顯得更近一些,注意用敏銳的眼睛去發現哦!
1號發現
作文類型:“生活場景”
題目:《都市晚Party》
仿寫指數:
布局說明:
先寫“小區里,爺爺奶奶們精神抖擻,緊跟著音樂,夸張地搖擺著身體……”再寫“文化廣場上,頑皮的孩子們盡情地騎著兒童車,在人群中穿來穿去,好不快活……”最后寫“大街上的青年男女手挽手,甜蜜地散步,走著走著,便停了下來,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歡笑聲傳得很遠……”
看,這些人物的生活場景都是在同一時間段里發生的,且又各具特色,完整全面地寫出了都市人們晚生活的豐富與快樂。
2號發現
作文類型:“景物描寫”
題目:《蕊春園的清晨》
仿寫指數:
布局說明:
先寫“林間,鳥聲婉轉,似在舉辦演唱會,一會兒是百靈的獨唱,一會兒是麻雀的合奏,熱鬧極了……”再寫“葫蘆池里,調皮的小魚競相嬉戲,自由地吐著泡泡,好像有本事的魔術家正在演出呢……”然后寫“榆樹下的巨石旁書聲瑯(láng)瑯,愛讀書的小朋友正盡情地和書里的故事約會呢……”
你發現到了嗎?鳥聲的婉轉、魚兒的調皮、小朋友們朗朗的讀書聲……蕊春園的清晨是那樣的美妙和熱鬧!
3號發現
作文類型:“游戲活動”
題目:《做壽司,有意思》
仿寫指數:
布局說明:
小作者先寫“王曉賓不慌不忙,小心翼翼地拈(niān)了三片黃瓜,像是藝術家在創作得意的作品一般,輕巧地蓋在了米團的上面……”再寫“一旁的小杰卻有些慌亂,黃瓜、芝麻、胡蘿卜條弄撒了一桌,滿頭大汗的他急得都快要哭了……”
你看,多個人物的動作、神情是不是很生動呢?
4號發現
作文類型:“童話故事”
題目:《下水道里的呼救聲》
仿寫指數:
布局說明:
一處是“烏龜的身體浸在臟水里,只露出個腦袋,呆呆地望著洞口,嘴巴不時地一張一合,呼喊聲越來越小……”,另一處是“五彩魚倒是一頭陷在水里,尾巴露在外面,努力地擺動,濺起了黑泥……”
對發生在烏龜和五彩魚身上的慘事進行交叉敘述,使讀者身臨其境,時刻為它們的遭遇擔憂、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