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桑葉的功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桑葉是物美價廉的天然美容護膚佳品,尤其對臉部的痤瘡、褐色斑有較好的療效。對于面部干燥美容護膚都有作用。清潔完臉部間隔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貼面膜,這樣對于皮膚吸收更好。
2、桑葉有散風除熱、清肝明目之功效,桑葉中含有蘆丁、槲皮素、蕓香苷等黃酮類等成分。桑葉有降血糖作用,能刺激胰島素分泌,降低胰島素分解速度;還有抗菌等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及綠膿桿菌有抑制作用。
(來源:文章屋網 )
金華火腿歷史悠久。據考證,金華民間腌制火腿始于唐代,迄今已有千余年歷史。唐開元年間陳藏器《本草拾遺》載: “火腿金華者佳?!蹦纤螘r,有御醫進獻火腿給宋高宗滋養身體,皇帝見到剖開的腿肉緋紅似火,即把它命名為“金華火腿”。
從此,金華火腿即以“色、香、味、形”四絕而聞名中外,到清朝已遠銷日本和東南亞。早在光緒三十一年(1905)德國萊比錫博覽會上就獲金獎,又在1915年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國際商品博覽會上獲金獎。
金華火腿選用肉質鮮嫩、精多肥少的良種豬“兩頭烏”的后腿精制而成,因選料和腌制手法的不同,又有正冬腿、早冬腿、春腿、月腿、風腿、熏腿、糖腿、甜醬腿、果味腿等品種。
制法:
選金華本地“兩頭烏”豬腿,重量在十斤左右。選在冬至至立春之間腌制。腌制時按每十斤豬腿用鹽十二兩,將鹽炒熟,加皮硝少許,趁熱擦勻,放大桶內,用石頭壓實,每五天一翻。一月后,將腿拿起,曬在有風的地方,四五個月后即可食用。
用法:
可蒸食,或作菜肴佐料。切忌干炒或用醬油和配料。
功效:
皮色光亮,肉色紅潤,香氣濃郁,咸淡適合,并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金華火腿有養胃、益腎、生津、補虛勞、壯陽固骨髓等作用。老人延年,婦女做產,病人手術,體弱之人,吃點火腿,既得滋補,又添口福。
宮廷桑葉汁
我們的祖先視桑葉為萬病之藥、萬人進補的名神仙葉。世界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中,已記載了桑葉的藥用價值?!侗静菥V目》說,桑葉煎汁代茶飲,利五臟關節、通血下氣、祛風涼血、明目長發、清熱解毒。古醫書還說它有“駐容顏,烏須發”的功效。歷代宮廷秘方、民間神仙方、長壽方都少不了桑葉。
制法:
1.桑葉汁
取霜桑葉或鮮桑葉1斤,除去梗葉,研末;另取黑芝麻半斤,炒熟研末;二者加白糖調勻或制成大蜜丸。
2.桑葉粥
鮮桑葉2兩,新鮮荷葉1張,粳米2兩,砂糖適量。先將鮮桑葉、新鮮荷葉洗凈煎湯,取汁去渣,加入粳米(洗凈)同煮成粥,兌入砂糖調勻即可。
用法:
桑葉汁,每日早晚各服少許,白開水送服,長期堅持可使白發轉黑,面容紅潤。食粥每日1~2碗。
功效:
味甘性寒,歸肺、肝經。甘以益血,能治盜汗、祛頭痛、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清肺潤喉、清肝明目、涼血、長發、消熱、止咳、化痰。
元宮四和湯
此湯為忽思慧為帝后所制的養生湯,可見《飲膳正要》。
制法:
白面、芝麻各1斤,茴香2兩,鹽1兩。
將白面炒熟。芝麻、小茴香微炒后研細末,與炒過的白面混合,并依個人口味放入適量精鹽,調勻。
用法:
每日3次,每次l~2匙,飯前空腹用白開水調服。
王莒生:國家級名老中醫、首都醫科大學臨床中醫藥學院院長
桑菊蠶繭飲
飲法:3~5朵,干桑葉一小撮,蠶繭兩個,開水沖泡后飲用。
功效:可平肝明目、散風清熱,能清肺熱、胃火。桑葉味甘苦寒,能疏散風熱、清肺潤燥。蠶繭具有助眠作用,還含絲膠蛋白等有益物質,利于滋養皮膚、美容祛斑。
注意事項:四季皆宜。春、秋、冬三季干燥,此茶能清咽潤喉;夏季炎熱,可解暑熱。種類不限,杭菊、貢菊、雪菊皆可;桑葉可到藥店買。如有咽喉不適等癥,可增加1~2朵或多放點桑葉;如大便稀溏,就減少1~2朵;老人可加10~20粒枸杞,能補肝腎、明目,增加保健功效。
羅仁:廣東省名中醫、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中醫科教授
絲瓜茶湯
飲法:將一根絲瓜去皮、切成薄片,連同一根蔥、適量鹽放入鍋中,煮軟后加入5克綠茶,浸泡入味即可。
功效:絲瓜味甘性涼,有消熱化痰、解暑除煩、通便潤膚等功效,綠茶含茶多酚、茶氨酸等,可提神清心、清熱解暑。常飲此茶能加速排出尿酸,是痛風患者的輔助藥膳。
注意事項:絲瓜茶湯不宜空腹或飯后立即飲用,貧血患者和經期女性慎用。
胡隨瑜:湖南省名中醫、中南大學湘雅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副所長
花椒紅茶
飲法:取花椒10粒,與適量紅茶一起沖泡。
功效:花椒味辛性溫,能祛濕醒神、溫中除濕。南方潮濕,用些花椒,春夏可祛濕,冬季能御寒。紅茶屬全發酵茶,有消食提神、清熱降火等功效。
注意事項:花椒屬熱性食物,經常上火的人和孕婦忌服。
姜鹽豆子茶
桑樹渾身都是寶
桑樹渾身都是寶。別的不說,僅就醫藥功用而言,桑葉、桑枝、桑白皮、桑椹等都是臨床常用的中藥。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記載了其醫療作用。據中醫文獻記載,桑葉能疏散風熱,解表清熱,養陰生津;桑椹能滋陰養血,補虛潤燥;桑根白皮能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桑枝能通經活絡,除痹止痛;而桑樹燒成的灰叫桑柴灰,也能用于治療目赤腫痛、青盲、身面水腫,坐臥不得、白癜風、頭風白屑、大麻風等病證。許多中醫經典名方,如治療外感風熱的桑菊飲,治療精血不足,須發早白的桑麻丸,治療燥邪傷肺,咳嗽咳血的桑杏湯,治療風熱痹痛的桑桐丸,都是以桑為主要藥物組成的。可以說,桑是中藥學中為數不多的所有部位都可以入藥的藥用植物。
桑葉降糖療效高
近現代以來,隨著疾病譜的變化,糖尿病呈逐年增多趨勢。科學研究發現,桑葉在調整血糖,防治糖尿病方面具有非凡的醫療功效,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糖尿病古稱“消渴病”,《本草綱目》有“桑葉,汁煎代茗,能止消渴”;“灸熟煎飲,代茶止渴”。這是有關桑葉治療糖尿病的較早文獻。日本的榮西禪師在其所著的《契茶養生記》中,也記載了“食桑粥”防治糖尿病。
現代研究發現,將桑葉粉與降血糖藥物Glibenclamide膠囊進行降血糖比較實驗,發現每日服用3克的桑葉粉比按規定劑量服用該降血糖藥物的效果好,而且無副作用。
日本學者報道,將新鮮桑葉加工,在不破壞其主要活性成分前提下,制成色澤鮮綠的桑葉微粉,在糖尿病動物模型大鼠的飼料中以5%比例混入鮮桑葉微粉,連續喂飼1~2個月,可使其升高的血糖恢復正常。
Bondada等人對24名40~60歲男性糖尿病患者進行臨床試驗,這24名患者被隨機平均分成兩組,一組使用降血糖藥物Glibenclamide膠囊(5毫克/天),另一組服用桑葉粉膠囊(3克/天),服用時間為30天。30天后對患者的血漿和尿液進行檢測。結果表明,與降血糖藥物Glibenclamide膠囊相比,桑葉膠囊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降低率為27%。同時,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亦下降12%。
降糖機制初揭示
關于桑葉降血糖,防治糖尿病的機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其降糖作用可能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的:
(1)桑葉中含有豐富的糖苷酶抑制劑1-脫氧野尻霉素(DNJ)和桑葉多糖。桑葉DNJ通過對糖類分解酶活性的抑制,從而抑制小腸對雙糖的吸收,降低食后血糖的高峰值。
(2)桑葉多糖促進β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可以促進細胞對糖的利用、肝糖原合成以及改善糖代謝,最終達到降血糖的效果。
(3)桑葉中含有的粗蛋白質、氨基酸也能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并作為體內胰島素分泌和釋放的調節因素,降低胰島素分解的速度。
(4)此外,一些無機元素對降血糖也有一定作用。
餌食方法要記牢
如何食用桑葉才能發揮最佳的降糖效果?這是糖尿病患者最關心的話題。這里介紹一些基本的食用方法僅供參考。
桑葉的選擇:有研究表明,桑葉因品種、產地、采收季節不同,功效成分含量差別較大。“雜交”桑葉中的桑葉多糖和DNJ含量最高,降血糖效果最好;浙江臨安、湖洲、余杭一帶的桑葉有效成分含量較高;葉老而經霜、晚秋和霜后入冬時采摘的桑葉中有效物質含量明顯較高,這些可作為選擇的依據。
桑葉的加工:不同的加工方法對桑葉有效成分含量也有一定影響。新鮮桑葉水分含量高,必須經過干燥后才能長期保存。目前桑葉干燥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自然風干,二是高溫烘干。自然風干的桑葉有效成分含量高于高溫烘干的桑葉,這可能是因為高溫導致了部分有效成分的損失。如果是自己采摘的桑葉,建議自然風干后保存使用。
使用方法:
(1)桑葉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每次200毫升,長期服用。
(2)桑葉5克,沸水沖泡,代茶飲,連續飲用3個月以上。
(3)桑葉500克,粉碎,過80目篩,裝入0號膠囊中,每次4粒,每日2次。
(4)鮮桑葉200克,糯米100克,加水適量,共煮成粥,經常食用。
足底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有著豐富的神經、血管及穴位。中醫采用足浴療法防治高血壓,可起到明顯的降壓效果。下面就介紹幾款足浴良方供高血壓患者選用:
1。磁石降壓方:取磁石、石決明、.黨參、黃芪、當歸、桑枝、枳殼、烏藥、蔓荊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獨活18克。將諸藥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好后去渣取汁,將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此藥汁泡腳。每日可泡1次,每次泡10-30分鐘,1劑藥可用2-3次,~般用藥1~3次即可使血壓降至正常。血壓正常后即可停藥。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的功效。
2.桑枝桑葉湯:取桑枝、桑葉、茺蔚子各10-15克,將諸藥摘凈,一同放入鍋中,加水1000毫升,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至藥液剩600毫升時為止。再將此藥液倒入浴盆中,待藥液的溫度降至40-50攝氏度時可用此藥液泡腳,每次泡30-40分鐘,每晚泡1次,一般泡腳30分鐘后血壓便開始下降,泡腳1個小時后作用最為明顯,每次泡腳的藥效可維持4-6個小時。若8小時后患者的血壓有所回升,可重新煎藥,再用此藥液泡腳,一般經1―2次的治療可使血壓恢復到正常水平。此方可起到清熱平肝的功效,適合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病人使用。
3.鉤藤降壓湯:取鉤藤20克,將其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并將其煎碎,然后用布將其包好(可加入少量的冰片)備用;于每日晨起和晚上臨睡前將該藥包放入裝有溫水的浴盆內,用此溫藥水泡腳,每次泡30-45分鐘,若水變涼,可加入適量的熱水,以保持水溫,每包藥可用1天,用藥10天為1個療程。可在用此法治療的前一天停用降壓藥。此方可起到清熱平肝的功效,適合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病人使用。
4.牛膝鉤藤湯:取牛膝、鉤藤各30克,將二藥一同放入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好后去渣取汁,再將該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此藥汁泡腳,每次泡30-40分鐘,若藥汁變涼,可加入適量的熱水以保持水溫。每日晨起時和晚上臨睡前各泡腳一次,以自覺癥狀減輕或消失為1個療程,可連續用藥1―2個療程。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引熱下行的功效,適合肝陽上亢型的高血壓病人使用。
5.決明降壓湯:取石決明24克,黃芪、當歸、牛膝、生牡蠣、白芍、玄參、桑枝、磁石、破故紙、丹皮、烏藥、獨活各6克。先將石決明、牡蠣、磁石三種藥物煎煮30-60分鐘,然后再放入其他藥物繼續煎煮,煎好后將該藥液放入浴盆中,再加入適量的溫水即可泡腳,每次可泡1個小時,每日泡1次,每次用藥1劑,可連續用藥7~10劑。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的功效,適合高血壓伴有頭暈頭痛、小便短少、肢體水腫麻木等癥狀的高血壓患者使用。
6.羅布麻降壓湯:取羅布麻葉、牡蠣各15克,稀薟草、夜交藤、吳茱萸各10克。將諸藥一同放入藥罐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先浸泡5-10分鐘,然后進行煎煮。煎好后去渣取汁,再將該藥汁倒入浴盆中,待溫度適宜時用此藥汁泡腳。每日泡1―2次,每次泡10―15分鐘,每日用藥1劑,可連續用藥7―10劑。此方可起到平肝潛陽、清熱安神的功效,適合血壓上升,同時伴有頭目昏花、肢體麻木水腫、心悸、失眠多夢、小便短少等癥狀的患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