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愛國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后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于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占;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925X(2012)11-0231-02
學生到了高中有自己的是非觀,但在教學時仍需要通過教師的思想、觀點、方法和品德所取舍。中學時期正是從少年走向青年的時期,也是成長的重要時期。作為物理教師,通過物理教學,促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方法去觀察事物,研究問題,培養堅毅、頑強、鉆研、創造、渴望求知、滿腔熱情和實事求是等優良品質,應該成為他的一項基本教學任務。我們應結合物理教學的特點,積極探索把品德教育貫穿于物理教學之中的途徑與方法。總結自己十幾年來從事物理教學的經驗和體會。我認為應主要從如下幾個方面操作。
1 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每一個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對物理事實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的概括、總結和升華,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作為物理教師,不僅要講清楚物理學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學會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提出觀點和方法。比如,在上復習課時,教師要善于發掘教材內在的統一性,使紛繁復雜的現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識,在為數不多的幾條基本原理的指揮調度下,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簡單明了的物理體系講給學生,促進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飛躍。通過正確的講授方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步樹立的世界觀。
2 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在物理教學內容中,適當地、有選擇地引入我國古代物理學發展史和現代我國物理學家(包括外籍華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物理學史上有過光輝燦爛的篇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我國物理學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學內容。如在講“物體重心”時,可以先介紹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說明當時我國人民對物體的重心已有認識;在講“力學”時,不妨先給學生講一下公元前四世紀的《墨經》記載的關于小孔成像、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成像的觀察研究事實。這樣,有助于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激勵他們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貢獻。
3 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
在教學中,可通過人造衛星發射,物質結構的測量及超導現象研究等情況介紹,教育學生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認真、細心的良好習慣。 通過大量演示實驗教育學生研究物理學的過程一點也離不開實踐,使學生在用實踐研究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養成尊重事實、誠實的品德。通過宇宙飛船上天、核實驗成功的介紹,告訴學生這是協同合作的結果,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觀念和相互合作的習慣。
4 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德
物理教學應根據需要,安排好實習、實驗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課,這不僅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本知識。而且還擔負著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德和不脫離工農群眾的思想作風的任務。在物理實踐課中,教師要解決好如下三個問題:一是對學生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比如通過物理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勇于創新的科學態度,使他們充分認識勞動的偉大意義;二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使學生不僅學會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運用這些原理去解釋和解決生產、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問題;三是培養學生從事經濟建設的本領。物理教學活動要緊密聯系工農業生產實際,有意識、有目的地安排學生深入工廠、農村進行實習,參加物質生產勞動,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從事經濟工作的本領和有關的基本操作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使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這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教育環節。
5 引導學生學習偉大人物的愛國精神
十月六日在全國歡度國慶,喜迎中秋之時,在建筑學院學生會的帶領下,04級建筑三班,06級建筑1班,06級建筑3班聯合舉辦的“慶祝57周年愛國教育活動暨中秋團聚會”活動圓滿結束。
本次活動目的在于,慶祝我國成立57周年,紀念勝利70周年,發揚兩萬五千里不怕苦,不怕累,頑強拼搏,艱苦奮斗的精神,宏揚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同學們關注國家時事,關注我國外交關系,勿忘國恥。10月6日是我國陰歷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秋佳節,作為大學生我們都離家在外,無法與家人團圓,尤其是06級新同學基本都是第一次不在父母身邊,思念親人之情尤為嚴重,故我們在愛國教育的同時,也把大家聚到了一起。共度中秋,增加集體凝聚力,增進交流,使大家感受集體大家庭的溫暖,緩解對親人的的思念。
該活動于早上9點半在1609舉行,首先由學生會劉宗來同學發言,他粗略的講了我國從到的過程,以及“九-一八”的情況,后有學生會李志兵同學發言,講了在他對愛國的定義,接著大家紛紛發言,發表了自己在現在的情況對愛國的理解和看法,很多同學表示:愛國首先要和我們的國家保持一直,理智的表達自己的愛國情緒,應該珍惜國家給我們創造有利的學習機會,發奮圖強,努力學習,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后同學們又針對我國的時事和外交展開討論,尤其是中日關系,同學們一致認為發展中日關系首先要正確對待歷史,忘記歷史就是背叛,作為中國人,我們更要牢記歷史,牢記我們的國恥,并使之成為我門強大自己的精神動力。落后就要被欺負,所以發展在現階段就是硬道理。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要認清現狀,樹立自己是中華民族一員的主人翁意識,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展盡自己的力量。雖然我國發展勢頭很好,但是和一些國家比,我們還是落后的,很多國家對我們是存在威脅的,所一我們要有一個憂患意識,發展的腳步不能停,不能慢,此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會上大家也討論了中日關系的發展,覺得現在我們和日本應是“合作利用”的關系,所以不提倡“憤青式”的反日情緒,一味排斥日貨,我們的首要任務是強大自己。
后來,袁帥同學為大家介紹了中秋節的來歷以及我國的過中秋節的風俗習慣。討論會的氣憤由嚴肅轉為輕松,大家吃著月餅和瓜子,喝著飲料,分享著中秋的喜悅和對遠方家人的思量。
最后,大家一起看了愛國主義教育電影《東京審判》,強化了本次活動的教育意義,提高了同學們的愛國熱情。也使大家更加了解歷史,尊重歷史,勿忘國恥!!!!
愛國主義是民族自強的巨大精神力量,尤其在今天為實現提出的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更需要有為國效勞,為國獻身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必須從青少年抓起,從小學生抓起。其教育的基本途徑是“滲透”。滲透在日常教學之中,滲透在各項活動之中,滲透在人際交往之中。而這種“滲透”的基本途徑,有賴于努力激發學生愛國的情感。愛國是一種情感,要善于運用一切可激發學生愛國之情的情素,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浸潤,要充分發揮祖國五千年文明古國所提供的愛國教材的作用,更要善于運用社會主義祖國的無數光輝事例、英雄人物、身邊先進人物事跡去感染學生,去熏陶學生,培育愛國情感。然而愛國情感的培育,光靠一、二次活動是難以成功的,學校的責任在于有強烈的教育意識,有明確的長遠教育計劃,且能適時地、因地制宜地、經常地進行講求實效的教育,只有教師具有真實的愛國情感,才能激起學生的真情。學校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要充實、生動感人、形式要活、感情要真,充分運用當地現有的各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反映當地乃至全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動史料,讓學生看得見、感受得到,要充分發揮班隊作用,組織多種卓有成效的活動,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循序漸進,努力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在當前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可作多方位探索,通過“系列教育”達到某一方面教育的成效,將“系列教育”的成效融會貫通,去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可以通過一個個為國捐軀、英雄獻身的先烈們可歌可泣的業績來激勵學生,開展踏著先烈的足跡前進的活動,還可以將一些為祖國建設事業流血流汗、無私奉獻的英雄們作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尤其在近年反暴力恐怖活動十分艱巨的情況下,用身邊的反恐典型事跡和先進人物教育學生,激勵學生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的情感。在“學英雄、學雷鋒”的活動中,我校曾多次組織師生開展“情系我的兄弟姐妹”捐資助學活動,為本校的貧困學生獻愛心活動,以及為身邊的小伙伴分憂解難,每年五月借民族團結教育月為縣敬老院的孤寡老人送溫暖等。通過“國情系列”教育,使學生在了解基本國情以后,深入淺出地講清個人與祖國的關系,“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確立長大以后要報效祖國的觀念。通過“成就系列”教育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了解家鄉的發展史,特別是近幾年的新氣象,激勵學生增強努力學習、練好本領的緊迫感。學校還利用學校特有的教育素材進行教育,即開展“校史系列”教育,培養學生從小愛他人、愛集體、愛學校、愛國家的情感。由此可見,抓住有利時機,有的放矢開展各項活動,努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是十分重要的。
二、積極引導愛國的行為
愛國主義教育應是學校一項常抓不懈的德育工程,積極引導學生愛國的行為,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抓好系統性、層次性、傳統性、制度性、機遇性、多樣性。抓住系統性,就要通過各學科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因素,系統全面地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注意層次性,就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年齡學生的特點選取不同的教育內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力求生動、形象、具體,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突出傳統性,就要抓好重大的紀念日、傳統節日教育。堅持經常性、制度性,就是要重視每周的升旗儀式、國旗下的講話、紅領巾廣播站、班隊墻報的評比,并重視各種系列活動的開展。抓住機遇性,就應抓住教育的一切機遇,更好地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如在抗擊各種自然災害中,讓學生親眼看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學生中開展“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活動;開展觀看“愛國主義影片”的活動,使學生得到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力求多樣性,就是要做到專題教育與滲透教育相結合、外在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有形教育與無形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這樣,才能使活動豐富多彩、有聲有色,以達到積極引導學生愛國行為的目的。
李書福以韓國明星金喜善在中國參加商業活動時堅持乘坐韓國車而拒絕乘坐奔馳為佐證,為明星的好壞制定了一個標準——只有消費中國國產車和其他國貨的明星才是好明星。他認為包括汽車在內的中國產品要想成為世界品牌,離不開中國明星群體的捧場。
但在,炮轟明星拒絕國貨消費的同時,似乎忽視了一個更大的汽車消費群體,那就是政府部門的公務車和大城市的出租車基本上也都是在消費外國品牌——國產車在自己的地盤遭遇這樣的尷尬,難道只是一句“不愛國”的斷語就可以蓋棺論定的么?
無獨有偶,重慶力帆集團汽車項目技術總監王德倫博士也曾向媒體表達過一種帶有民族情緒的觀點——中國人不開中國車是一種恥辱。但問題在于,這樣的恥辱應該刻在誰的恥辱柱上?是消費者,政府還是企業?
與中國汽車同病相憐的還有中國足球,在唯一的一次進入世界杯卻交了白卷而再次淪為本屆世界杯的看客之后,現在“消費”中國足球的人已經每況愈下越來越少了,如果這時跳出一個足協官員或者俱樂部老總,指責球迷不看中國足球,真不知道會引起怎么樣的軒然大波。好在中國足球的一些“內部人”還有自知之明,并沒有跳出來,否則肯定是“找罵”。
與自卑自賤的中國足球沒有足夠的底氣指責消費者不同,吉利汽車在自主創新、技術研發和知識產權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甚至已經成為國產汽車自主創新的一個“樣板”,但僅憑這一點跳出來指責消費者依然為時尚早,因為這些進步與奔馳、寶馬等洋品牌相比依然有著很大差距。
一個能夠代表絕大多數國人的判斷是,曾經積貧積弱的中國從來沒有喪失掉愛國的民族情感,甚至這種“愛”已經被那些深刻的思考者轉化成了“恨”,但沒有人懷疑,在一個個愛恨交加的內心深處,是每個中國人都無法割舍的“中國結”。
這種情結必然表現在國貨的消費上,只是并不必然地表現為購買支持國貨和抵制拒絕洋貨;有時甚至產生相反的表現——排斥拒絕那些技術低下的國貨和購買支持先進的洋貨,但誰能否認,這也是一種“恨其不爭”的愛呢?
家電業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洋品牌紛紛被國產品牌擊潰之后,國貨家電的崇洋消費已經是昨日黃花,這恰恰說明,只要國貨真正實現了自強,作為國民的消費者是很容易回歸的,就象只有中國足球的真正自強必然令喜歡看國外聯賽的球迷回歸一樣。